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细讲《弟子规》南无阿弥陀佛20230624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6-24 17:35
標題: 细讲《弟子规》南无阿弥陀佛20230624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5/2/19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8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进入第二个单元「出则弟」,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话讲,家和万事就兴,兄弟一条心,黄土都变成金。确确实实家里有和乐的气氛,家风一定会鼎盛,事业也会兴旺。很多孩子听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他们也是见贤思齐,听完「孔融让梨」,他们回去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她就很慷慨,就把梨子给弟弟吃,刚好只有一个梨子,结果这个弟弟就一直大口大口地咬。当咬到已经超过一半的梨子的时候,这个姐姐快要忍不住了,后来就把他的梨子抢过来。母亲看到这个现象,她就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这是很好的亲师合作。因为每一句经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长期的引导。

老师隔天就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汉朝有两个兄弟,一个叫赵孝,一个叫赵礼,赵孝是兄长。很不幸这个赵礼被盗贼抓去了,他的兄长得知之后,马上寻找了这个山寨,直接就冲到盗贼的大本营去,刚好看到这些盗贼很饥饿,已经打算把他弟弟宰来吃。他哥哥看了非常着急,就跑到这些盗贼的前面,跟他们说:我弟弟有病,身体又瘦,你们不要吃他,吃我,我比较胖,身体又比较好。结果他弟弟看了兄长这么讲也很着急,就赶快把哥哥推开,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们吃是应该的,绝对不可以连累我哥哥。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死,要为对方死。就在这个时候,这些盗贼看了很感动,就把他弟弟都放了。

所以诸位小朋友,赵孝跟赵礼连什么都愿意为兄弟付出?生命都愿意。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一颗苹果、一颗梨子都跟兄弟争吵?我们应该效法古代这些圣贤人的精神去做。而且赵孝、赵礼,因为为了兄弟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传到了皇帝那边,后来皇帝就让他们兄弟都当了官来治理人民,所以他们有后福。为什么皇帝要用他们来当官?你看,友爱兄弟的,一定会孝顺父母,有这么好的德行,出来当官必定会爱护人民。因为「教以孝」,他会「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会敬天下一切父母,「教以悌」,他会「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也会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们也是透过这个机会教育点,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当然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我们也要给予一些肯定。另外有个孩子,刚好他的同学拖鞋坏掉了,因为他自己已经有一双拖鞋有一点点坏掉,他换了另外一个新的拖鞋。可是那个有一点坏掉的拖鞋,他又舍不得丢,就把它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学了「勿厌故,勿喜新」,所以旧的拖鞋有感情,他没把它扔掉,放在床下。结果因为他的同学那个鞋子已经坏了,不能穿,他的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一双旧拖鞋拿来给同学穿。这是不是帮助同学?是,不然同学没鞋子穿,冬天很凉。后来我们这群老师突然发现,那一双旧拖鞋是在这位同学的脚上,而那一双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学的脚上。我们这些大人也被上了一课。你看他真正做到「财物轻,怨何生」。他的同学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地照顾他。

所以我们当下就鼓励了这个孩子,你确实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接着我们也进一步给他期许,说在这些同学你是大哥哥,所以你往后一定要当好榜样。我们肯定孩子,还要不忘让他立志,不忘让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称赞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为什么小时了了,能力这么好,但是长大了却不见得有很好的发展?这是个结果,原因出在哪?我们不能在结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诸位朋友,您觉得呢?「没有榜样可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个父亲就讲:我儿子两岁的时候,觉得他可以当国家领导人;我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觉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觉得他以后出来有工作就好了。怎么差这么多!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愈来愈低,孩子会不会有出息?不会!当长者没有好的榜样给他,他就没什么志向,慢慢就终日悠悠放任,很无聊。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一开始学习强调「学贵立志」,而且学能力的目的在哪儿?这个要慎于始!孩子学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为什么要学本事?我们一开始说,读书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目标错了,有可能会有好结果吗?所以,一开始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观念才行。

为什么「小时了了」,有本事,到最后是「大未必佳」,因为很多的本事是拿来炫耀的。为什么「对尊长,勿见能」,你孩子从小学了一些英文,学了一些能力,长辈带着他到处表演,在他小小的心灵会觉得他怎么样?你看大人都给我拍手,大人还说我都要跟你学习,你好厉害!好话听多了,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了。所以称赞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这个体会我也从我自己身上,也从他人身上看到,然后再翻开经典印证了。

「曲礼」说到,我们打开《礼记.曲礼第一》,第一页就写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们来看看这四句,现在的人有没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没有办法受教,他就很难再成长。假如孩子是从小就傲慢,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所以为什么「小时了了」,因为小时假如因为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烦了;因为学问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谦卑的态度,这样他才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个「欲不可纵」,玩物丧志,你看,现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摆在那里!「志不可满」,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常常就是游手好闲,觉得好无聊。所以「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他的人生会充实,他会时时觉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当一个孩子从小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体上或者会出现一些危险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诸位朋友,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教诲写在经文,老祖宗很对得起我们,我们可不能对不起老祖宗!

当时候,因为我从小,我是长孙,所以得到的掌声特别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掌声!你怎么知道?是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变成活在掌声之中。突然我在大学有一次上台讲课,大学四年级,我的一位长辈他听我讲完课下来,他就很高兴地跟我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听了那句话突然回光返照,假如没有掌声,我还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没有掌声的。而当一个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声当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这样的人生也绝对不会自在快乐。

所以我就开始修正。因为以前好话听太多,真的,好话听太多,一句批评的话来,内心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规》的经文,「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确确实实我们只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能看多少?能听多少?而当我们有一颗谦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双眼睛帮你看路,多了多少双耳朵帮你听很多的讯息,很多你的缺点。所以,孩子要长得是谦卑,而不是自满。我们在夸孩子,要针对他的好的品行去夸,而不是针对他的才能去夸,夸才能夸久了一定出问题。还有很多家长都夸什么?你怎么长这么漂亮!你夸他漂亮要干什么?夸他漂亮对他有什么帮助?你跟他说:你气质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规》?是不是常常对长者都很有礼貌?所以能够「诚于中,形于外」。顺便复习复习经文。

太多的小孩,从小就是,比方说小女孩,很多大人一看到她:五官可以长这个样子,鼻子就是鼻子,嘴巴就是嘴巴!这样的小女孩被你这样夸两年、夸三年,会造成什么结果?她每天带在身上一定有一样东西,镜子。你们怎么知道?在一个幼儿园来了一对姐弟,姐姐跟弟弟都漂亮得不得了,但是女孩子的漂亮还是比较吸引一般的长辈,每个人看到她都一直夸她漂亮。所以这个小女孩上课上到一半,还会拿镜子起来照一照,她的学习跟她弟弟就差非常大。因为她只重视外表,常常心思就不专注,常常会很在意别人有没有在看她。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往后就走向虚荣的人生、虚华的人生去。所以不要称赞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称赞孩子的才华,应该称赞他的德行。

而纵使你称赞才华,也要引导他回到有才华的目的为什么。有才华,他古筝弹得很好,目的在哪儿?在表演给别人看,然后让他觉得我很厉害吗?那不对!假如是这样引导,这个孩子的古筝铁定会有瓶颈。假如我们的引导是告诉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所以你学古筝、学古琴一定要用真诚心去学,就可以弹出利益社会大众的曲子。当他有这个目标,他整个心态就会截然不同。当你称赞他的品德,比方说「你真孝顺」,孝顺跟他的自性相应,他会愈做愈起劲,这个就没有副作用。所以称赞要顺着品德称赞。品德的标准在哪?《弟子规》!一门深入,这一门是掌握纲领。所以诸位朋友,你《弟子规》要念熟,听好,念熟;我们已经上了年纪,说背熟会很有压力,所以念熟。

刚好有一个母亲带着小女孩上街买东西。遇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跟那个小女孩说:你怎么还没去念书?那小女孩还小,小女孩就问她妈妈:妈妈,念书要做什么?结果这位长辈就马上跟她说:念书可以赚大钱。好,慎于始,假如你是母亲,怎么办?现在这样的价值观占很大的比例!这个母亲马上就抓住这个机会点,就跟她的朋友稍微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叫她不要继续说下去。她就跟她女儿说:念书最重要要学本事,因为我们有了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我们要记住「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当孩子觉得社会就是互相帮忙,她这个态度一形成,她面对各行各业的人会怎么样?会尊敬、会感谢。但是假如她学本事的目的在赚大钱,往后她看各行各业用什么看?用钱的多少!她就会去轻慢很多行业的人。所以,学问在存心,只要心偏颇了,就跟道德、学问背道而驰。所以她母亲马上引导她,说是要学本事。

学本事很抽象,孩子还那么小,这妈妈马上(因为她们刚好从超市出来,买了一些馒头)她就说:就像刚刚那个叔叔,因为他有本事,他会做馒头,他就可以帮我们做馒头,让我们有得吃,所以我们要感谢他。可是我们感谢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给叔叔?还是把你的小汽车送给叔叔?叔叔不一定需要。所以我们感谢叔叔,就可以拿些钱谢谢他,那叔叔也可以拿着这些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就借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习的目的在增长本事,以便服务他人;当她有这种态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我也曾经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朋友,我一刚开始第一次看到他,他长得比我还要高,又比我帅,然后又已经在读圣贤书,我们看了就很兴奋。因为他比我还早念,很替他高兴,我就称赞了他一番,真难得,就一直称赞。第一次见面能不能称赞一大堆?不能!所以言语要谨慎,我没有做好,我就按耐不住我的喜悦之情,给他称赞了一段话。后来相处了一个多礼拜,我观察到一个生活上的细节不是很恰当,因为他也少我不少岁,所以我们也是抱持着一个我是他的大哥哥,也是「怡吾色,柔吾声」跟他讲。结果当我的言语一出来,他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我也是很敏感的人,本来要劝,劝到一半马上踩剎车。因为假如他听不下去,到时候气氛搞僵了下次就不好说话了。我从这个事情当中也体会到,称赞人要顺着品德称赞,不然人确确实实会在称赞声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称赞这个孩子,他肯拿他的新鞋子给他的同学穿,我们也进一步期许他,以后在德行、在品德方面能够当大家的榜样。所以,为什么以前的大哥都特别优秀,都特别有担当,为什么?父母从小就期许他:爸爸妈妈工作太辛劳,很辛苦,家里你要多多把弟弟妹妹带好。你看他有期许、有责任,自然能力就会增长得快。所以这些经句,我们在教导孩子过程,也会有很多机会点,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好好利用、好好引导。我们昨天讲到了下一句经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其实这个礼仪虽然是生活里面的一个小细节,它最重要的是要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学问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话讲到,人第一等学问就是「为人着想」,这个才叫第一等学问。

范仲淹他的大儿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看这个「仁」字,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怎么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就讲到他最后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代表要把礼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礼貌像九颗太阳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不辜负父亲给我们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因为经典当中,比方说以《弟子规》来讲,它所教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他在读这些经文当中,他慢慢会去实践;而当他在实践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他的存心,他这一分恭敬心就愈来愈扎实;恭敬心扎实,诚于中自然就变化气质。所以,当孩子读经文都不做的时候,能不能变化气质?效果就会相当有限,所以学贵力行。

「或饮食」,吃饭的时候要先让长辈先坐、先吃。刚好我们在深圳有一群孩子,他的老师不只教导他吃饭长者先吃,还教导他们坐位子要怎么坐;主位一定要让老师坐,小朋友不可以抢着坐。这是小孩子学,对他以后重不重要?重要。我曾经就听过一个老板,他说他要跟客户谈事情,然后各带了一些公司的人。结果他的一个员工,一进去就坐到那个主位上去,其它的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办?因为都这么大人了,当场说他也实在很难为情。主位一定是在正对门的那个位子,因为主位比较是长辈或者是长官,当他坐在那个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状况。你能不能把一进门口那个位置让主管坐在那里?那谁进来他都搞不清楚。所以,所有的礼仪它都是随顺一种自然状况,都是很有道理的。主位要让老师坐,孩子他就不会乱坐,很有规矩。

然后老师又说:桌子假如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的纹)不能指向主位,这样不恭敬。这样一点一滴都在增长恭敬心,还有他细心的程度。结果有一次,因为我常常不在教室,我到各地去演讲。回来的时候,也会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结果有一餐一坐下来,他们就在那里转桌子。我说:奇怪,他们干嘛转桌子?他们说这个条纹不能指向蔡老师,这样不恭敬。我们看了实在很感动,相信这些孩子他这种恭敬可以一辈子都不改。这是「或饮食」。

再来,「或坐走」,都要先让长辈坐。有个孩子四年级,刚好跟他妈妈一起去拜访亲戚。进门之后,他妈妈刚好在打手机,结果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坐!他妈妈就说:你先坐。结果他又说:妈,你坐!他妈妈就觉得很奇怪:叫你坐就坐,怎么那么啰嗦!他说:妈,你不坐,我不能坐。因为他在落实这句经文,这时候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要有敏感,你要成全他的孝心跟恭敬心,他才能立身行道。这个妈妈才回过神来。其实还没学《弟子规》以前,谁先吃?谁先坐?都是孩子。所以倒了!颠倒了,他的行为当然颠倒,你现在要赶快把他扶正才行。

「坐」,我们也会延伸到,比方说你坐车,一定要有秩序,排队排好,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让老人坐,还有让老弱妇孺坐之外,也要先往后走,把位置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后面还一大堆位置,我们尽挑前面坐,这个就不给人方便。因为假如后上来的是老人家,你还要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后者着想。诸位朋友,现在大人做得到吗?你注意去观察看看。比方说某个团体、某个企业一起出去旅游,早上车的人都坐前面,后面来的人就得往后走。所以我们处处要把恭敬、要把礼让落实下来。

有一个学校出去旅游,很多男老师就坐前面,因为有一个女老师学过《弟子规》,但是大人又很爱面子,你直接说他做错了,他可能又恼羞成怒。所以连老师都要好好学《弟子规》才行,不然可能言语、行为都在反教育都说不定。老师假如反教育会怎么样?会堕到十九层地狱。有个故事是这么讲,刚好有个医生草菅人命,阎罗王很生气,判他下十八层地狱。他下去以后很懊恼,在那里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你看,他没学《弟子规》,所以错了还不承认,他不知道「过能改,归于无」,假如他在那个时候起了一念忏悔,可能就离开十八层地狱了;「倘掩饰」,罪加一等,继续待。

结果他就在那里跺脚很生气,突然底下就有人说:你不要再踏了,你的灰尘都掉到我的身上来了!他就吓一跳,十八层不是最低了吗?下面怎么还有人?他说:我是干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十八层,你是干什么行业的?怎么堕到十九层?底下的人说:我是当老师的。医生断人生命堕十八层,老师是断人慧命,生命有限,慧命无穷。而这个慧假如建立正确,你的学生往后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孩子还有他的孩子,你给予一个学生正确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世世代代的子孙。而一个老师一生又可以教上百、上千的学生,所以老师这个行业叫功德无量。做得好,叫「功德无量」,做不好叫功德无「亮」,前途一片暗淡。诸位朋友,你不要听完之后说:那我不当老师,太恐怖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一分心。我们教学的方法也要随着经验慢慢积累,而你那一颗真心才是跟孩子最重要的互动。

我们思考一下,教书是教前五年的学生比较亲?还是教五年以后的学生比较亲?前五年,那很奇怪,你教书的方法什么时候会愈来愈好?一定是后。可是为什么前五年的孩子跟你比较亲?用心程度!因为那个时候你时时都想着怕教不好,所以你很用心教学生。学生不单是看到你的教学技巧,更重要是你的教学态度,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可能你教久了之后,教育的爱心退了,虽然教学技巧比以前好,但是给予孩子内心的撞击,可能就没有前面这么强烈。所以,当老师不要担心教学技巧不够,只要你有这一分心,铁定功德真正是无量,前途一片光明。

当老师的时时要抱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为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当中,所以老师不能停止对于道德、学问的追求,「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我们「教」跟「学」都不能停下来。而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正自己,所以「学所以治己」,对治自己的习气;「教所以治人」,透过教育才能够导正学生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你就很难有真实智慧,所以,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慈,因为唯有教育才能够让一个人的人生从根本救活起来,所以我们时时教学相长。老师绝对不是师范学院毕业了,书本就放下了,反而是要更积极学习,不可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许,不可辜负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更不可辜负学生跟我们这一段的师生之缘。所以要时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行。

这一位女老师上来,看到这些老师就坐前面,也不方便直接指责他们,这时候「人情练达皆文章」,运用言语的艺术,然后就跟他们说:女士优先,你们往后走。给他们一点成就感,不当面指责他们,但是可以做榜样给他们看。比方说你本来坐一下,后来有年长的老师上来了,这女老师马上站起来,「吴老师,你坐」,做给其它的人看。当有一个人做出来,其它人的恭敬心就提起来。所以,我们在任何团体,处处要表演给人家看。

她说除了坐车看到这个现象,出去旅游,一进门把所有那个房间里面的灯统统打开。为什么统统打开?因为不用钱。所以人假如什么都是钱,就会做出很多折损自己福报的事。请问这些灯会亮,从哪里来?从电来。电又从哪里来?电力,有水力,有很多发电的方法,而所有发电的方法都必须要耗损地球的能源。当这一代用得愈凶,下一代就愈缺。所以我常常说,打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会被下一代骂的狗血淋头的是哪一代?我们这一代。你们怎么知道?你们可以预见未来,很有智慧!我们都可以推想一百年后的人一定会骂说:我怎么有这么差的祖宗,留给我们是什么水?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空气?留给我们又是破掉的天空,留给我们的统统是那些喷了农药的土地,我们都生存困难。要不要当这种祖宗?你看,几千年的祖宗怎么对待我们,都留好的,留智慧!我们要当个象样的长者、象样的祖宗才行。

这个老师也没有直接指责,反正他开,我们关就好。所以当老师的要时时想到,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应该是给学生、给社会大众做好的榜样。很多老师又说:那我当老师不是很辛苦?其实,会讲这样话,都是他还没有真正去力行圣贤教诲;假如他真正做了,他绝对不会这样讲,因为圣贤的教诲是让你真正过好日子。你说坐还要有坐相,你看沙发躺下去,歪一边多好!那都只看眼前一时舒服,往后痛苦长久。现在最多的毛病是骨头,骨刺、脊椎侧弯,你舒服一下,脊椎弯了,到时候还要去给人家给你用脚踩一踩、用手撞一撞,那时候你就叫苦连天。所以,当你真正是依照这些礼节去过生活,你的身体会很健康,你会过得很轻松。当这些恭敬的态度你已经内化了,你做起来就会觉得很舒服、很自在,一点都不造作。而当你不这么做,随便习惯了,到时候还处处怕会出糗,你那时候所耗损的能量绝对会更多。

人他因为不了解,所以会产生这些误解,也要靠我们大家去表演的精彩,让他觉得说读圣贤书的人笑容满面,然后与人相处也很融洽。你不要学圣贤经典,学到最后都一张苦瓜脸,那人家都不敢学了。所以我们是孔老夫子的招牌,是圣贤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用我们时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长养自己的道德、学问,也时时期许以身教去带动他人的那一分恭敬、那一分仁慈之心。所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下一句: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不可能客人到你们家里去,到你们的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快,不能对客人失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

当一个孩子从小的对应就是如此,以后你让他办事放不放心?放心。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礼节,它就代表着当他面对一件事,一定从头把它处理到尾,叫有始有终的态度。当他如此,他心就不容易焦躁、急躁。所以,透过这种生活礼仪,都是在长养孩子的修养。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谢谢!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