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6-5 18:01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1/6/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我们这几堂课都是谈「君道修身」的部分,上一次谈到的,是在「修身迁善」的部分,我们讲到了《论语》当中孔老夫子的教诲,说到: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教诲事实上对于我们的进德修业,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学一句,假如能够真正去落实一句,一定会有喜悦、会有法喜。为什么?就像这句我们真的处事待人接物,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进而效法学习,那必然我们是「德日进,过日少」。每天都有提升,这是人生最欢喜的事情,所以每天就都没有白过了。我们现在学很难有法喜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真正去做、去体会、去效法。所以我们很冷静,看我们在学习经句的落实程度,之前跟大家讲到,我们思考自己生命当中,五个最佩服的人,他们的优点我们看到多少?看到还不够,『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是遵从、效法。当我们真正冷静下来思考,很可能连优点都看得不清楚,假如连看都看不清楚那要学就很困难。所以这一句也是提醒我们,要珍惜人生难得的因缘,来亲近我们身边有德行的人,向他效法,要惜缘才能有所收获。

  很多朋友会写到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对我们恩德最大,跟我们相处的时间也最久。而写到父母的时候虽然我们写出来,但是事实上父母身上的优点,可能我们也效法得很有限。所以父母的优点都不效法,我们内心的恭敬心不足,诚敬心就不足。为什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我们对父母都没有真诚恭敬,进而效法他们的德行,就很难能够去效法他人,效法有德行的人。所以这一句话,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是非常有深义的,人的爱心、恭敬心都是从对父母当中流露出来,再延伸到对一切的长者、一切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这样去思考才能察自己的不足,察到不足决定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自我否定,这个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看到不善最重要的把它改过来就对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人自信心不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反而愈来愈没信心。

  所以一定要认识真相,「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有本善、有明德,决定不能否定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所有那些不好的习染,是苟不教,性乃迁,后天染污。本有的一定可以恢复,要有信心;染污的那些习性不是真实的,决定可以去掉、可以放得下;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圣与贤,可驯致」。所以『其不善者』,我们赶紧反思自己来改正,而我们现在很多经句为什么不能落实,还是心上的恭敬有问题。我们身边,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很不容易看到,因为傲慢心太重,觉得自己比他好,有时候觉得我学历比他高,傲慢心就起来。我长得比他帅,我哪些外在条件比他好,傲慢心上来,就不可能向人家学习他的优点。

  我们看圣人是什么心态,圣凡差别在心态。我们记得第二节课,我们就有讲到,大禹教诲他的后代,「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大家都念得出来,挺好的,这叫温故而知新。这一段文当中,大禹讲到「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胜于予」,他看一般的老百姓,男男女女每一个人都超过自己,谦卑到极处。见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人家的优点,然后进而效法他,圣人的心境,觉得只有自己是学生,都学别人的优点,这个太可贵。所以不能学人家优点,还是我们心上有病,病在哪?傲慢。还有遇到真正德行,高我们很多的,我们还是不学,为什么?嫉妒心太强。这个嫉妒心一起作用:有什么了不起,我哪里也不错。这个心就很难学到别人的德行,跟他的长处。所以经典跟我们的心不能相应,决定要在这个心上的毛病,放下这些习染,这样见善了就可以去从。

  而见人家不善,我们不只没有说反省自己,见人家不善,变成跟人家对立,对人有成见,这个心上都是这些不好的心态。干嘛对人家有成见?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相信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见人家不善是怜悯,是帮助他改过。甚至内心里比他还着急:你有明德,决定不要被习气所染污障碍。是疼惜别人的心,怎么可能会对人有成见?所以心地上都能洞察到内心的,傲慢、嫉妒、成见、怀疑他人,把这些错误的心态放下,这一句教诲就能够受持了。而受持教诲它还有深度,还有广度,从广度来讲,对人要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对一切万物也有这样学习的态度。你看从经典当中,都提到要向水学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包含要向天地、向日月学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一颗谦卑的心处处都有悟处,这是广度,你学习从对人到对一切万物现象,都有好学的心。我们很熟悉的一段经文,也提到「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你看忍辱跟包容的心像大地。「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所以有德行的人,他们的恭敬、好学的心处处都保持。这广度!

  深度?这效法的心可不能做样子,我们看做样子,其实是好一个名。像春秋时候卫灵公,天下都传他尊贤,结果孔子去到卫国,事实上他也没有实质重用孔子,因为他还是好一个美名而已,不是真正尊贤、爱贤。在贞观时期,有一天唐太宗跟大臣们在有宴会,旁边坐着黄门侍郎王珪。正在宴会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美女在旁伺候,这个女子本来是庐江王瑗之姬,就是他的太太,庐江王李瑗,当时候李瑗犯错,他的妻子就被收入宫里面去。太宗就对着王珪讲到,说庐江王不守道德,杀害了这个女子的丈夫,又把她娶做太太,暴虐到了这种程度,哪有说不灭亡的道理?王珪一听完就站起来,对着唐太宗讲到,陛下,你觉得庐江王杀人家的丈夫,然后夺取人家的妻子,这是对、还是不对?唐太宗一听很惊讶,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问我。太宗说哪有说杀人又娶他的妻子,你却问我对还是不对?这什么道理,我难道连这个都分不出来吗?

  结果王珪对着说,我曾经看《管子》这本书说到,齐桓公经过郭国的时候,因为郭国已经灭亡,他就问当地的老百姓,有一个父老、一个老先生,他说这郭国为什么会灭亡?老人家回答,喜欢善行,讨厌恶行。齐桓公一听很惊讶,这好的态度喜欢善行,讨厌恶行,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假如是这样的话他应该是贤君怎么会灭亡?接着父老讲到,但是话不是这么说,不是只有看这表面,郭国的国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才会亡。他虽然喜欢善行但是是做表面,赢得别人的称赞,事实上并没有用有德行的人。没有用,其实他自己夺个美名,却轻慢了贤者,日子久了人家感觉不受尊重,他就走了。有德行的人他是要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他又不求什么,你不尊重他、不重用他,他一定会离开的,所以不能用反而贤者不留,贤者有怨。恶恶而不能去,讨厌恶行,但是却不能把这些没有德行的人罢黜掉,让他离开身边,并没有这么去做。这样子的话,这些恶人知道不会被重用,但是并没有被罢黜,他们会想国君终究还是不会用,他会心存仇恨。所以怨恨,贤者有怨,无德者有恨,这国家铁定会危险,这个善善恶恶就落在一个做表面功夫而已。

  现在这个妇人还在陛下你的身边,所以臣子私下心里想,您是觉得留这个女子是对的,不然您怎么把她留在身边?假如陛下觉得,庐江王当时候抢人家的太太是不对的,您觉得是不对的,可是您现在却还把她留在身边的话,那您是知道是不对的,却没有赶紧去处理,这也是恶恶而不能去,那跟郭国的国君不就是同样的问题!明明知道是错的不改,错的不修正、不处理。那坦白讲这个不处理,更多人知道,人家都说你看,陛下把那女子留在身边,那愈多人知道,太宗皇帝的威信就愈差了。太宗一听很高兴,这也难得,马上臣子劝得对,他反而很感激,称为至善,觉得他说得很好,然后马上就把这个美女还给她的族人。所以太宗皇帝还是非常奉行,「其不善者而改之」,明白这是不善的,赶紧修正,决定不恒顺自己的错误,不恒顺自己的欲望。

  我们接下来这一句也是讲到改过,见贤思齐是迁善,见不贤内自省是改过。而这一句是在二百二十六页第二册,经文说到的是: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俗话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还没契入圣贤境界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可贵的是有过失,能够马上爱惜自己,然后去把它改正,所以自爱决定是从改正过失开始。不改过那就谈不上自爱,不懂得自爱就更谈不上去爱人。所以父母为了成就孩子,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他改正自己,处处给孩子好的影响,那就是出于他对孩子的真爱。所以要爱人,欲爱人者要先自爱。这句经文讲到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个人有过而不去改正,这就叫真正严重的过失了。《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改过来这过失就没有了,甚至于改过以后还给别人很好的榜样,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假如有过了还掩饰就错上加错,增一辜,增加了更多的错误。而且一掩过,这面子看得太重,不肯承认,好面子就是贪名。这些贪着欲望都会遮住自己的明德、良知,这良心透不出来、真诚透不出来,都是被这个掩过饰非给障碍住。

  所以老天要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所谓天助必须是这个人要自助,一个人能够不自欺、不饰非,能够忏悔、振奋,老天爷帮他才帮得上忙。所以改过对人身的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是重点;对于改变命运也是重点,改过、行善了一个人才有福德。改过了、格物了一个人才有智慧,修福、修慧都要从改过下手。我们冷静反思,我们每天能不能见到自己的过?不能见过那就不知从何改起了。所以常常要能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才能察觉偏颇在哪里。而孔子曾经讲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这个已矣乎就是叹息真不容易,真难!我未见过能见到自己的过,而且还能自我反省的人就不多了。这是孔子那个时代,孔子就有这个感叹,孔老夫子那个时代的人德行、心性,远远在我们之上,都有这样的感叹。所以我们冷静体会这句,察自己的过失都不容易,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整个思想价值观,比较混乱,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

  比方什么叫成功?可能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样,现在普遍的一个看法,有钱就叫成功。那有钱的人他觉得很骄傲、很傲慢,他能不能看到他的问题?他可能还觉得傲慢,让他觉得他人生很了不起,向人家炫耀的时候,让对方都觉得无地自容,他还觉得很得意。他自己都觉得得意了,他怎么可能会见到他的傲慢?包含现在都功利主义,好像只要是为了赚钱,任何亲朋好友都要给他方便。我们为了赚钱,根本几个月都不回去看父母还觉得是正常的。甚至于觉得自己拿的钱供养父母,比其它兄弟姐妹都多,家人聚会的时候,气势都比较高傲,我拿一千,我那些兄弟姐妹才拿三百。甚至于对父母,自己都没有察觉傲慢,觉得自己做得很孝,我拿的钱比人家多了,所以见过不容易。尤其是心上的贪瞋痴慢起作用的时候,都会给人很难堪的。

  有一个老板他在他们当地事业也是做得很大,学了之后才知道以前是错得离谱,没学以前,都觉得别人错了。包含有一次,好像花了一万块钱办了一桌酒席,请他兄弟一起来吃年夜饭,花一万块钱也不少,一万块人民币。结果兄弟都不来,他才察觉到他的傲慢、狂妄给兄弟多难堪,惊醒梦中人。结果后来他真的承认错了,悔自己的过,进一步去改他的过。他回到家里端了盆热水帮他母亲洗脚,她母亲吓得把脚赶紧缩起来,说了一句话:我不敢给董事长洗脚。你看他妈这个话当中,她看到她这个儿子不是看到儿子,看到什么?看到董事长。所以他回到家里,那个董事长的气势一点都没有减少,作威作福,连自己的母亲都感觉到有压力。我们刚刚的句子说见不贤而内自省,听到这里说我又没当董事长,应该我不会这样。

  其实这个傲慢是随时都容易起来的,只要一不谨慎。比方说我们在家里面,先学《弟子规》,先学传统文化,心里面马上觉得我爸爸、妈妈不懂,家里人不懂,我懂,这个时候就察觉不到自己傲慢在增长了。然后回到家里数落这个不对,数落那个不是,学到最后变成判官、变成警察。家里的人一看到我们,我们坐下来,他们就站起来:我先去喝杯水,你慢慢坐。很怕跟我们讲话,我们一开口就是要好为人师,所以这些都是没见自己过。而刚刚我们强调的,现在似是而非的道理太多,认非为是都有。比方说逃税这是错误的,可是很多人觉得他有本事,人家想不到,他还想得到。所以现在变成什么?耍小聪明觉得是本事,认非为是;反而老实依照伦理道德,被人家笑笨、觉得傻,认是为非。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真正能够屹立不摇,遵守道德,这样的人必有后福,必有大福,老天爷决定会照顾他。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面对任何人生的境界,决定不违背道德、不违背良心。

  我们认识一个长者,他们兄弟姐妹都发展得非常好,而他的父亲特别老实,也是当官的。几十年前孩子都还小,家里也困苦,有一笔钱大家都贪污,而他父亲坚持决定不能拿公家的钱,其它人都拿了,就只有他没有拿。后来回来他跟他太太讲,讲到这个情况,他太太马上认同她的丈夫:这个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决定不取一分一毫,再辛苦我们理得心安。人生的这些境界考验,能够如如不动必有后福,后来他三个孩子都是不同行业的顶尖。而我们这个长者,他是后来才知道父亲这一段故事,他就突然体会,他们有今天好的发展,都是因为父亲当时候的清廉庇荫他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时代我们不随波逐流,是非还是看得清楚,因为是非决定不会因时空而改变,都是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是真正是,违背了就是非,决定不是有模糊地带。

  所以要见过,首先是非要判断得很清楚,而纵使能判断是非,也知道自己这件事错了,但不一定能深刻反省,也承认错但反省不深刻。为什么?因循的态度太强,得过且过,没下定决心去反思、去改,所以因循也是大病。甚至于自暴自弃,明明知道不对:我也没办法,我能力有限我改不了。这就很难深刻反省!还有一种有口无心,口头上谢谢、谢谢,我知道、我知道。但是还是不够深刻去反省,进而就不可能去改。这反省有的还反省过头,反省到最后信心全失,提不起劲,那过犹不及。所以能自我反省这是可贵的,能知过、能认过,接着不是在那里懊恼、沮丧,更重要的,后不再做,改过。忏悔是后不再造,这个才是真正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来面对错误改正它。而要见过、要悔过、要改过,还是要回到心地上的功夫,所以病都病在这个心上。首先要格物,人不愿意放下这些欲望,每天就是被物欲牵着鼻子走,怎么改?每天看到这些诱惑就忍不住,就做不了主,首先要能格物;窒欲,欲望要懂得节制,慢慢才能把错误改正。

  再来,自己的习气不能做主,要随顺经典,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烦恼。比方自己傲慢不能随顺,自己情绪化不能随顺,我们常常:我这个人个性就是这样。那也改不了,都给自己台阶下,给自己一大堆理由。所以欲望是障碍,习气是障碍,修行之人哪有什么性格?性格都是借口。修行人仁慈博爱念念为人着想,还有一大堆性格的借口,都是障碍改正过失。所以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要有这样的态度,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再来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在社会的风俗、习俗当中陷进去,分不出对错是非,最后没有办法自拔。比方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道义,礼义是行为的准则、准绳。但现在的整个风气是唯利是图、功利主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个想法:大家都这样。大家都这样后面就加一句,这样也很正常,无形当中这个认知就会障碍自己勇于改过,勇于随顺经典的教诲,这个勇气就提不起来。见义要勇为!今天我们都看着金钱,看不到父母的需要,看不到亲戚朋友的急难,我们心里还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全部都是被世俗的风气所染。

  我们曾经也跟很多朋友一起观看,白方礼老先生的电影。你看老人家这么困难,一生五千块钱积蓄全部拿来建学校,他不随顺功利,他觉得一生坦荡,一生最痛快的就是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去做。所以这是不被世俗所染污,不随波逐流,才能知过、悔过进而去改过,这是谈到改过。而能知过,首先他对于是非邪正、善恶好坏,这些都要能判断清楚。这一点还得要透过多学习经典,《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是非善恶不是学历高就懂,学历高是学的那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真正的是非善恶在亘古不变的经典当中。我们最近看到,很多年轻人犯下的错误,伤害父母,甚至杀害的都有。我们听到这些情况也是非常震惊,也是很忧心,进一步,赶紧教孩子伦理道德。

  一个日本留学的人,留学五年,有一次妈妈给他寄钱,在日本留学那个生活费都很高,母亲是非常的不容易,省吃俭用,就这样一段时间就给他汇钱过去。那一次觉得汇得太少,回到国内一下飞机还在机场,一见到母亲第一句话愤怒的说,妳上一次怎么给我寄少了?母亲才稍微解释一下那个情况,他马上拿刀就连续刺了他母亲好几刀,身边的人都不敢去管。他母亲后来倒下来,还是一个美国人把他母亲送到医院去。留学日本那在一般的认知里面,都是学业当中的佼佼者,可是却面对母亲还这么样的狠心,他心中有是非吗?有善恶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以至于所有政府教育部门的省思吗?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学历很高,却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我们家庭还有希望吗?整个社会还有希望吗?所以最严重的问题,重视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忽略了道德,忽略了根本,本末倒置,怎么可能会教出好的孩子?《大学》里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现在都只看到才能,看到学历,看到知识、成绩,却严重忽略了德行的教育。

  所以现在这些现象出来,它不是偶尔,它可能会愈来愈多,因为忽略的是好几十年的教育。赶紧亡羊补牢,赶紧全民一起学习老祖宗的经典,他才懂得判断。而且读一遍、读二遍还不够,要长期熏习,你遍数不够,遇到境界提不起来。不要说一般的人,我们一天不读,那个观照能力都不够,错了还不知道。所以持续不断的用功熏习,才能观照到过失,进一步去改;不然每天习气做主浑然不知,就很难提升。每天早晚一定都要有固定的读经功课,不能断,「工夫到,滞塞通」,你不能读一天休二天,铁定退步。所以以前读书人给我们提醒,「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我们用科学来分析,我们现在多久不读书面目可憎?坦白讲我们现在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习染太严重。甚至边读还怀疑,做人一定要做得这么辛苦,还自己在那里怀疑这个、拣择那个,拣到最后都不是跟圣贤人学,都跟自己学,随顺自己好恶在领受经典。

  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没错,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因为每天只读半个小时不够。怎么办?宁为成功找方法,读一个小时、读二个小时。熏到什么程度?不读经的时候一遇到事情,经句可以冒起来,那就随时随地都在熏习,都在提醒自己。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一不保持正念就胡思乱想。所以精进不懈,一有时间赶紧听经读经,一有事情来了真诚尽心尽力,一心恭敬谨慎去处理事情。处理的过程又时时对照经典的教诲,那这样用功就不间断,不间断了才能提升。所以经典当中有比喻,一个人修行就像钻木取火,你得钻到火出来。你钻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钻的都白钻。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才行,功夫不可以间断。大家不相信的话,比方我们用功了一、二个礼拜,只要跑去看一场打打杀杀的电影,马上两个礼拜的功夫全部都完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去试,我是比喻一下,我们以前都有这个经验,用功了一段时间,接触那些染污,一下子心的邪念、恶念就出来。

  决定要保护好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功夫还没到的时候要懂得进退,还抵挡不了这些染污,赶紧以退为进。真正有定力了那可以,还没有这个定力以前要懂得避免染污。我们看颜回的功夫算很好,可是孔子教导他下手处在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看、所听只要会影响清净心、恭敬心,决定要避免,这叫护念自己的修行。颜回都要这样用功夫,更何况是我们!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要改过,首先要先能够避开这些染污,自己有了定力、有了智慧,真的人家有需要,你又不被污染,这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不然我们好心,最后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就麻烦。我们长期的熏修有了,这样遇到一些境缘能够起观照发觉问题,进一步反省然后具体去改正、改过。所以改过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可几,理有顿悟,事要渐修,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去对治习气。比方我们都知道贪瞋痴不好,瞋恨尤其伤害自己的身心,也让人很痛苦。

  但是我们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把情绪放下了吗?瞋恨心放下了吗?理是顿悟了,事情还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好,要下功夫,我们有具体怎么来对治这坏脾气吗?假如我们知道坏脾气不好,然后都没有具体去改正,这也是恶恶而不能去。知道错了,还是不赶紧把这习气去掉,还是让它每天在染污自己。比方我们怎么具体去掉坏脾气,首先每天读经,「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愈明理愈能够发觉过失。再来人一急躁就容易发脾气,平常一言一行要放缓,一急有时候就容易上火。或者具体来讲任何事情一发生,一有不愉快,先提醒自己我错在哪里?一反省那个火气就会下来。人火气下不来就是尽盯着别人不对,别人对不对首先我先不要去想,先想我有什么不对,养成遇事情先反省自己,也是对治瞋恨心。像《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各自责天清地宁,这都是提醒我们任何事情冷静先反省,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会冲突其实是半斤八两,一反省火气也就降下来。

  除了自身的觉照,以真诚的心启请身边的人提醒自己,你假如看我的火气有点上来,踩一下我的脚,有点默契。一被提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也很重要。我们上次听刘芳总裁她就有提到,每次她在她先生旁边,她先生可能有点动气,她赶紧在桌子底下,把她的手伸过去按着她先生的手,她先生本来要爆发,太太一提醒赶紧降下来,忿思难,愤怒之后很难收拾。当然太太也是很有智慧,提醒先生要给他留面子。很多太太不懂这道理,没有体恤人情,先生有不对,马上当着众人面:你脾气这么大干什么?看起来也在劝他,但是反效果。我们现在很可能去劝别人,奇怪了怎么愈劝好像问题愈严重?这都是没有顾及到人情。所谓调剂人情,他心里能接受,才能发明事理,因为你调剂人情他心里好受,他感觉到你是为他好。所以我们劝人一定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处处为他,他才容易接受。假如我们给对方的感觉,你就是看我不顺眼,你就是尽看我的不好,他也很难接受我们的劝。

  有个同仁,那一天我跟她在交流的时候,她就说她的先生有不对,她马上给他规劝,她说我先生都不能接受,最后我说算了就不劝。您看她这个话后面,就算了,不劝,这是她的结论。诸位学长,《四书》经典里面,有没有这句算了不劝?没有。经典里面说,「忠焉,能勿诲乎」,你对一个人忠心,怎么可以不提醒他、不教诲他?「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讲的,你要尽这一分力量才是忠心。包含《孝经》里面讲「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不管是夫妻、不管是父子、不管是君臣,五伦当中都有劝对方、护念对方的本分。怎么可以说算了不劝,那叫什么?那叫没耐性、没善巧。那个叫脾气当道,内心生气不理你了。所以我们看起来在跟古圣先贤学习,事实上一不注意,就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所以《孝经》里面讲得好,「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些生活的态度都要跟圣贤人的精神相应。「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讲的都是跟经典相应,习惯成自然,最后怎么讲都是经典的教诲,「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所以一定要养成随顺圣贤教诲,才能不造业;每天顺着习性讲话、做事的,又造罪业了。当然这有过程,进进退退也是正常,但是要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这个同仁她也看了胡小林老师在今年元旦,在新加坡讲的课程。她听到人家胡小林老师做到让父母很欢喜,他的母亲还说,最尊重的就是师长老人家,为什么?因为老人家教育了他的孩子,把他教成孝子。

  而我们这个同事看到这里,就很难过,你看人家胡董做得这么好,我怎么这么差劲。您看她又落在那里沮丧,然后自责,经典又没有教我们沮丧,又没有教我们自责,怎么我们落进去的都是自己的惯性里面?「过而不改」,这个得要有高度观照能力,才有办法。所以我们太多的时间跟精力,都是耗在这些习气上面,当下想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很有意思的,明明胡老师在那个片子里面,这句话就是一再强调,我们这一句没印进去,还是落到自己的沮丧里面去。所以忏悔,叫后不再造,明理了,赶紧去效法就对了,不要掺杂一大堆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的,既知我们有瞋恨心,怎么样用方法去对治。这一点从脾气,我们举一反三,比方我们发觉自己没有恒心怎么办?比方从早晚课决定不间断,养成恒心。比方从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半个小时以上,养成习惯,就练自己的恒心,都要从具体的事项当中,真正把这恒心保持。像我们同仁一起读经典,这都是培养恒心,包含每天可以睡觉前或者傍晚,每天日行一善,看自己有没有每天行善。包含每天看到人家的优点,还不只自己要行善,还能时时「见人善,即思齐」,谁的优点、谁对我的好把它写下来。再来,日省一过养成习惯,我今天哪个念头不对了,哪一句话说错了,写下来印象很深,就不容易再犯。每天不这样沉淀下来,心浮气躁很容易随顺习气做错事,然后恶性循环。所以人一定要有冷静反省的一个功夫,而功夫都来自于持之以恒的恒心才提升得了,所谓滴水穿石重要。这是从恒心。

  甚至于我们不落实《弟子规》的每句经典,自己就很难改过,因为每句经典,都在养成好的习惯,去掉坏的习惯。比方「凡出言,信为先」,这很重要的习惯,这也是对人的恭敬,我们失信于人,给人家添麻烦。但我们有时候会随顺自己的方便,自己会马虎掉、会忘掉,这样的情况,一次、二次、三次出现,我们有没有想具体的方法克服?从这里就看到我们对学问恭不恭敬,我们对他人恭不恭敬?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还不去改正,这个态度就很不妥当。一发觉自己一次、二次,都犯同样一个经句的过失,赶紧我应该随身拿个纸条,或者拿个小本子,人家一交代,赶紧写下来,这都是具体改过的方法,这叫负责任的态度。以至于每天傍晚也好、晚上也好,看一看今天本来要做的事,有没有全部做?没有,漏掉了赶紧处理。所以子路有一个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子路是「无宿诺」,这诺言一承诺了决定做到,决定没有今天答应,明天才做到,宿就是没有过夜,说到当天就去做到。所以我们也养成一个习惯叫今日事今日毕,不然一堆愈堆愈多,最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又失信于人。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这也是在第二册,《论语》当中提到的。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到了,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跟月食,日食的时候,是月亮挡住阳光;月食,那是刚好地球在中间挡住阳光。而这是譬喻,君子有过失的时候就像日食、月食,每个人都看到,所以犯了过错每个人都见到。尤其假如我们是为人父母,我们是教学的老师,我们是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所谓君亲师这传统文化的三宝,为什么?它的影响大。父母影响下一代,老师影响广大的学生,领导者影响他整个团体的人心,上行下效。而且君亲师这些角色,因为孩子、学生、下属每天都看着君亲师,因为他们内心也很尊重,所以很关注,我们假如做错,他们马上看到。你看孩子这么尊重父母,父母每天随顺习气,其实孩子是最难过的。他相信父母那颗心是天性自然的,可是父母一直习气做主,甚至有时候发脾气乱打孩子,慢慢孩子的信任就不见了,最后变成怀疑父母。所以孩子不能信任父母,我们不能一味怪孩子,还得要反思,我们没有做出有德行的行为,保护好孩子那个天性。

  我们男孩子从小最佩服父亲,我现在快四十岁,我也是最佩服父亲,很欢喜,效法父亲。包含老师,我们在学校教书,那个小孩很尊重我们,当他觉得老师很多行为都不对的,他的内心在挣扎、在扭曲,我们怎么忍心这样去障碍孩子、伤害孩子?我自己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我看到这句话就很有感触。有时候习气做主,自己明明处理错误,还在那里倘揜饰,在找借口。孩子心地很清净,老师一找借口,他们的心地很自然感受到,听我在那里解释,他们就愈听这个脸色愈来愈难看,听不下去。他不会刻意装给你看,他没有任何的所求,他就很直心表达出来,老师怎么在找借口,脸色很难看。我一看他们的表情,愈讲愈讲不下去了,这个还知道迷途知返,马上转个念头,要承认过失才好。当下就给学生讲,这是老师不对,老师哪里错了给你们道歉。我给他们鞠一个躬,当我再把头抬起来的时候,他们的脸全变了,变成放光,眼睛瞪得大大的,反而佩服老师勇于认错。

  所以『过也,人皆见之』,都看到了。但是当场肯认错、改过,『更也,人皆仰之』,反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佩服。父母、老师如此,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也是要有这样的态度,这样才能凝聚人心;不肯承认错误,人家对我们的信心就丧失了。唐太宗是个明君,在这一点他是非常可贵的,处处在整个《贞观政要》,在唐朝历史当中,都看到唐太宗勇于承认过失的可贵。有一次他最心爱的马被养死,结果他很生气,就要杀这个人。他的太太很柔和的讲了个故事给他听,当时候齐景公,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很喜欢一匹马,被底下的人给养死了,当下就要处死他。晏婴很善巧,马上说君王,这个人太该死,我来处理他,他死以前要让他死得明白,他错在哪里。他犯了三个严重过失,第一把君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这个罪当死;第二个会让国人都知道,齐景公为了一匹马,杀了底下的人,所以让全国人民都瞧不起齐景公,这是他第二个罪当死;第三个罪,就是让所有的国家瞧不起我们齐国,为什么?国君为了一匹马杀底下人,三条大罪。讲完齐景公就说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这故事讲完,唐太宗也听明白,可贵在哪?只要人家讲的在道里当中,他马上能息怒。后面还有几个例子我们再来讲。听完以后唐太宗跟旁边的大臣讲,我真幸运,身边有这么好的太太,每一次太太讲的,对我的启发都非常大。他不只接受,生起感恩心,珍惜太太的帮助。当唐太宗马上能放下自己的错误,「更也,人皆仰之」,反而天下的人、身边的人愈景仰他,一个人勇于改过,才能真正赢得身边人的尊重。一个修行人不勇于改过,甚至连最亲的另一半都不会尊重我们。所以人家不尊重我们,不能怪别人,怪自己德未修,感未至。这是改过的第二句。

  我们再看改过第三句,在第三册四百一十一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这一段就是我们的道统,古圣先王的风范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下来。所以一开始讲到的,『古者圣王』,就从前这些古圣先王,他们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在他们的态度上,以至于具体的一些措施上,都是希望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比方尧舜在自己朝廷办公的门口,都有放着鼓、放着锣,人民有什么冤屈,或者他们有什么不对了,老百姓可以去指出他的过失。甚至于我们现在看的指路牌,那都跟尧舜他们的德行有关,他们以前就是用指路牌,老百姓有什么意见可以写在指路牌上,他们时时怕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这些圣王的德行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这里具体讲到的,这些天子、君王怎么看自己的过?身边时时有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他们一言一行都要记在历史当中,他怎么敢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所以『史在前书过失』,史官在前面、在左右记载他的过失。

  『工诵箴谏』,「工」是指乐工,乐工写一些曲子,说一些话劝谏他,有时候是暗喻,一些歌曲他一听反省,反观自省改正自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就提醒在位者要重视德行,不能重视外表美色,选择妻子如此,选择臣子亦如是。你不要选那些看起来很好,特别会讲好听话的,还是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重欲。『庶人谤于道』,一般的老百姓在路上谈论的这些话,反映的这些情况,他们都非常慎重的去了解。这都是念念想着利益人民的慈悲心,深怕自己有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可贵心境。『商旅议于市』,这些商人、行旅在市场当中议论,他都去了解情况,这国君就常常能明白,听闻到自己的过失。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6-5 18:02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乾隆大藏经 http://www.qldzj.com.cn/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http://www.amtb.tw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镜像网 http://www.amtb.cn/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s://www.hwadzan.tv/
华藏净宗弘化网大陆镜像站 http://www.hwadzan.net/
澳洲净宗学会 http://www.amtb-qld.org/cht/
网路电视-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净宗学院直播 http://new.jingzong.org/live
净空老法师专辑网儒释道网路电视台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学佛视频网  http://www.fxsp.org/
净空法师专辑网站  http://www.amtb.tw/
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
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
浙江佛教网在线念佛堂 http://www.jzfjw.cn/nf/nf.asp
学佛网在线念佛堂 http://www.xuefo.net/nf/zxnf.as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s://www.amtb.cn/amtbapp/ 另外推荐网上搜索慈光讲堂App后下载。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