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九八年早餐开示—示出家相方以身作则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6-4 21:57
標題: 九八年早餐开示—示出家相方以身作则
敬摘自《净公上人:九八年早餐开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九八年早餐开示—示出家相方以身作则,成就众生  (共一集)  1998/4/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0429



  古今中外小孩模仿性很高,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始从胎教。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要常常保持心地的清净、性情的柔和,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影响胎儿,这道理外国人不懂。所以小孩出生之后,他生活环境要特别留意,所谓是少成若天性,在佛家讲每个人有过去宿世的因缘,那是因。宿世的因虽然不善,这一生当中的缘善,结果还是善的。恶因没有遇到恶缘不会起现行,如果宿世因要不善,现前再遇上恶缘,果报就很可怕。

  在过去社会环境没有现代这么复杂,防范比较容易,现代的社会太复杂了,防范极端的困难。前天他们送报纸,我偶尔看了个标题,内容我没有细看。看到标题,美国一个四岁的小孩开枪把六岁的小孩打死,他把人打死了,他若无其事,还在院子里玩耍,他以为是什么?他以为是玩的。什么原因?还不是看演暴力的电影、电视,天天看到里面拿著枪开枪乱打人,他也就学会了。美国的枪枝是自由买卖,卖枪枝的店跟普通店一样,买什么枪都有得买,连机关枪都买得到。而且枪枝很便宜,普通的手枪一百多块钱一枝。我看到的时候感触很深,这种电视、电影,演这些暴力、演这些色情,都把人教坏了,你要这个社会不乱怎么可能?

  在全世界欧洲我没有去过,不太了解。在美洲、在亚洲,大概现在就是新加坡跟中国防范比较严格一点,有许多东西是禁止,不准播放、不准进口。我们看新加坡的电视,我很少看电视,新加坡的电视暴力、色情很少,这是他们政府意识到、注意到这个问题,希望这个地区人民所接触的都是善良的。如果接触这些不善的诱导,社会的犯罪率必定提高,社会的安全一定受威胁,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民没有安全感,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学佛,不但学佛,出家了,出家这是一个什么行业?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干这一行是社会教育,如何把社会大众引导到正面,这是我们的责任。佛教育所在之地,这个地方必然是安和乐利,如果我们做不到,那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你要问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我们本身做起。佛在经上讲得很好,从端正自心做起,然后端正六根,与法相应。这个法我们不要讲得太高,与佛在经上讲的教诲相应,这就行了。现在大家依《无量寿经》修学,我们能将《无量寿经》的经义透彻的理解,把这些道理,佛教给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那些原则,我们都能够遵守、都能够做到,这就不负我们出家一场,不辜负我们从事这一个行业,我们要将这个行业做好。

  这个行业近程的目标,是帮助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和谐的社会、强大的国家、和平的世界,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我们修学,我们讲经说法有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里面有大有小,大的是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如果我们做不到,但是对於平常亲近道场的这些同修大众们,他们有没有得到幸福美满,事业上顺利成功,这是近程目标。如果连这小的目标都没有达到,我们的修学弘化就全部失败。

  佛法修学远程的目标,你们诸位都晓得,远程是作佛。由近而远,近程目标达不到,远程是绝对没有指望,所以不认真的修行怎么行?认真修行一定遵守佛在经典的教诲,将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依据经典标准认真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自己要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人家见面称你一声法师,这个称呼也不好承当。师,就是社会大众的表率,就是社会大众的模范,我们配不配?这个师跟普通的师不一样,法师就是与法相应。这个法里头有事有理,理是真如本性,与自性相应,这是与理法相应;与世间伦理道德、风俗民情相应,这是与事相应,世法相应。

  法师这两个字太尊贵了,称你一声法师,你要没做到,这个话就不好听了。那是什么?冒名的法师,假法师,不负责任的法师,没有尽到自己职责的法师,我们听到多难过?所以一定懂得名实相副。别人天天叫我们一声,自己要警觉,我这作师的人与法相不相应?世间作师的人,他不称法师,他与事相应就很不错。我们与事相应,还要与理相应;与理相应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相上表演得很圆满,心地空寂,一念不生。我们自己做不到,愧对世尊,愧对历代传法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代代相传传到我,我变成这个样子,我怎么能对得起祖师大德?怎么能对得起父母?怎么能对得起大众?再说对不起自己。怎么说对不起自己?自己这一生这种殊胜的因缘好难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殊胜的机缘你遇到了,遇到了不肯认真去做,对不起自己。

  我们看到社会的动乱,观察动乱的根源,深有所感。《楞严经》所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们懂得什么叫邪师?哪是邪师?凡是诱导一切众生走向歧途,违背性理,违背真性,违背理体,造作一切罪恶,都是邪师。我们放眼看这个社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境界不在诱惑人?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增长贪瞋痴,都是教一切众生造十恶业;增长贪瞋痴、造十恶业,不是邪师是什么?佛在经上讲得没错,三千年前就看到三千年后的社会。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穿上这个衣服,现这一个形象,我们是不是也在教众生贪瞋痴?是不是也在诱导众生造十恶业?如果我们也干这个事情,你就不是佛子,是什么人?波旬弟子。波旬弟子来干什么?来灭佛法。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波旬是魔王。魔王跟释迦牟尼佛说,我要想办法破坏你的法;佛就告诉他,我这个法是正法,与体性、真相完全相应,你怎么能破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破坏。佛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魔王就说,等到你末法的时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孙都出家,披上袈裟来灭你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一句话不说,流眼泪,所谓是「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说了个比喻。

  我们要问,魔子魔孙也示现出家相,他能不能破坏佛法?没有,佛法确实如释迦牟尼佛所说,决定不能破坏。他破坏的是什么?破坏众生的信心,对佛法丝毫没有伤害,众生的信心被他误导了,魔只能干这个事情。要是正法能够被破坏,那就不叫正法,哪里能称得上事实真相?真,永远不变。所以他的破坏,就是把所有一切善良众生接触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遇到佛法修行,他在这里面作祟,让这些大众信心丧失,对佛怀疑,甚至於对佛厌恶、对佛瞋恨,这是魔可以做得到的。

  魔虽然干这桩事情,罪业真的是极重极重,造这种罪业都是堕阿鼻地狱。我们讲忏悔,这叫性罪,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比杀害众生罪还重。你杀他生命,他隔不多久,如果他福报还没有尽,他又来投胎,所以杀害人的生命罪不重;破坏法身慧命,这个罪重。无量劫来能有几次遇到得度的机会?实在太难了,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你遇到佛法,遇到净宗法门,这一生可以带业往生,永脱轮回,这么一个好机会,魔来扰乱,把你这个机会障碍,使你这一生遇到机会空过了,你说这个罪重不重?如果这个人在这一生得到机会依教修行,他往生不退成佛,他成佛要度多少众生,你把他这个机缘断掉之后,也就把度一切苦难众生的缘统统折断,罪是从这里结的。

  也许有些人问,障碍一个人罪过哪有那么重?你要晓得,他这一个人成就之后,又度无量无边众生,你把这里断掉,后头一切众生得度的缘统统断掉,结罪是从这里结,理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罪就很重很重。佛门里面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世间最极重的罪业就是破坏人的道心,这个道心就是信心、愿心、行心,使他怀疑、使他忧虑、使他不敢向前,这是极大的罪过。反过来,就是无量的功德,你帮助人建立信心,帮助人坚固愿心,帮助人修行证果,在末法时期的证果就是往生。真正帮助他往生不退成佛,他证果了,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所以诸位将来有机缘要建立正法道场,要把教化众生的事情,如理如法做得圆圆满满,你就无量功德。道场的大小,个人的福报缘分不相同,有些同学将来福报大,住持一个大道场,你接引众生多。福报小的,就建一个小庙、小道场,十个、八个人修也行,十个、八个将来都成佛、都往生,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十个人作佛,成就八个人作佛,好事情。一定要认真去干,给社会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要做一个正面的榜样,佛陀教育才会被社会大众欢迎。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