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了凡四训(第四集)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4-27 18:35
標題:
了凡四训(第四集)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四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4
请翻开经本,我们将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从这个地方开始。上一次讲到断恶修善的方法,祖师开导我们,「明为总纲」,明就是讲的智慧。如果智慧不能现前,再好的方法还是有问题,智慧不能现前,总而言之,免不了盲修瞎练。这个话实在说是对我们修无上菩提而言的。因为菩萨六度之中,如果要没有般若度,其余的五度,就是从布施到禅定,皆是人天有漏的福报。我们修行目的是要明心见性,是要成佛作祖,结果修到后来的结果,还是在人天两道里面去享福报,这就是我们自己路子走错了,所以说之为盲修瞎练。假使我们目标就是求的人天福报,我们般若智慧不现前,能不能得到?给诸位说,也未必。怎么说未必能得到?我们将来把《了凡四训》读完了之后,也许诸位就明白了。道理就是在我们凡夫对于邪正、善恶、是非很难辨别,人天福报是要断恶修善才能够获得的。也许我们自己以为我修的是善,断的是恶,殊不知恰恰相反,断的是善,修的是恶,将来的果报就不堪设想。所以这一层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才能够改造我们的命运。
我们在序文里面看得很清楚,祖师指导我们的是智慧第一,所以是明为总纲。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至于到修身齐家,这一套都是方法。此地几句话讲得也很清楚,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物欲格除。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桩事情,也就是修行的根本,大根大本,是什么?先学着在境界里面不动心,在一切境界之中,将我们的贪瞋痴慢先把它断除,这就叫格物,就是此地讲的格除物欲。只要你做到这一步,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透出来,透出来一分就不得了。为什么?这一分是真智慧,从此以后真智慧做为我们修证无上菩提的基础,一切的修为皆得其正,他怎么会不成就?所以祖师在这里引用古人的两句话,这个两句偈子,「慧风扫荡障云尽」,障就是五欲六尘的障碍,好像云彩障碍着太阳,智慧好比是风,把这个云彩吹走了,障碍没有了,智慧一透出来,障碍就没有了;「心月孤圆朗中天」,这个很容易懂,明月中天你才能够照得清清楚楚。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这是自古以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教给我们修行的次第,千千万万不要疏忽了。我们修行所以功夫不得力,研教之所以不得开悟,就是我们把顺序弄错了,所以这个路子走不通,愈走愈艰难,到以后多少同修们连信心都丧失掉了,这个原因就是没有按照佛祖指导的顺序;换句话说,我们将纲目颠倒了,乱了头绪。印祖在此地把我们向来修学的毛病给我们点破,指出一条道路来让我们走。确实古德是如此,从泛至切,泛是泛泛,慢慢再走上踏实;从疏至亲,疏是讲疏远,亲是说亲切,这一种次序不容忽视。
「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这一段话说得很好,这就是说明前面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这个格物讲错了,说格物就是要研究一切万物的这些道理、这些常识;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毕竟是少数,这样说起来,成圣成贤的那只有少数人,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那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希望了。所以祖师在此地说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的意思,物是物欲。你要懂得这个讲法,我就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格物致知我也能做得到。可见得圣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是要那些博学多闻的大学问家他们才有分,我们不认识字的人也有分,没有念过书的同样可以作圣作贤、可以作佛作祖,这就是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白了。
假如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这两句是过去一般人解释格物的意思,格物致知而后才能做到诚意正心,那么照这个讲法,只有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还不行,还得要遍游天下,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人才可以够得上格物致知的条件。确实这种讲法有很多人是这个说法,这种说法我们细细想一想,不是圣人的意思,而圣人的意思,这个格确确实实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欲我们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中自生智慧。诸位读《六祖坛经》,你看六祖大师对忍大师讲,惠能心中自生智慧。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心里面生智慧。他为什么生智慧?就是他将这个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所以他心里面生智慧。我们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我们心里头有智慧,这个生就是现前的意思,智慧不能现前,就是被物欲所盖覆住了。物欲盖得愈多,往外面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欲盖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无论是透的智慧多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都是为物欲所障碍了,这就是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皆不例外。到什么时候这个物欲真正从心地里面断除了,不但世间万法,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你也做到一尘不染,佛菩萨在你面前,你那个心地里头也如如不动,这个时候可以说格物的功夫才算是到家。为什么?那个本性里面的真智慧毫无障碍而透出来,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的。
此地所讲的,序文里面所讲的,纯厚的天资,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根深厚,《弥陀经》里面讲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意思。《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定要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要心地纯厚,这种人修道比那个世智辩聪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些人比世间那些有学问的,就是博学多闻、行万里路的,反而来得快,来得踏实,绝不是没有分。这一段话印祖是从反面上给我们说的。
下面再看底下一段,「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这个里面也有这些毛病,这些毛病我们细心观察,确实是很多。这个小注我们念一念,「穷乃追寻究竟,直穷到底之意」,这就是对于这个理论的探讨应当要追根究柢,宇宙人生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彻底的明了,这是有智慧的人。与无知无识之人,这是说两种人,一种对这个理没有深究,确实是很多,一种是无知识的人,这两种人我们要是跟他一谈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讲到佛性、讲到法性,他怎么样?不敢承当,「这是佛菩萨,我怎么能够做得到?」高推圣境。实际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先就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做不到,这是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这里头有个小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无思无虑、点尘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则亦大人而已矣」。这个地方的大人可以解释为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尘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物欲,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欲望、欲是烦恼。五欲六尘你一接触,心里面就产生欲望了,这就不清净了,心地就染污了。这里讲的大人,佛经里面讲的大丈夫,佛经上说大丈夫是指的佛,他们的本事就是心地里面不染。物相有没有?物相有,这一点诸位要明白,五欲六尘的相是有的,功夫要你自己做,你自己在这个里面要训练着不染着,不染着就是不起心动念。这个地方举的什么?举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小孩,多大的小孩?给诸位说,二、三个月的小孩,他对于一切物相不动心。在菩萨行里面有一种修行法,名字叫婴儿行,诸位顾名思义就可以体会到,怎样修菩萨行?你看那个小孩,你就学那个小孩,他也不会说话,他也不会攀缘,他对于一切境界他不分别哪个好、哪个丑,他不起贪心,这就叫赤子之心。所以说赤子之心,讲老实话,我们哪一个没有?个个都是从这来的,可惜保持不住,年龄稍微大一点,那个心就丧失掉了,那真是佛心,真正叫清净心,丧失掉了。
自处凡愚,「狂夫欺慢,如何有入道因缘。多众自疑,竟忘却本来面目」。这一句话连底下这二句,就是三句,有责备的意思、有感叹的意思在。可见得凡夫、愚人,我们本来不是凡夫,本来不是愚人,就是因为高推圣境,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做不到,真正是自暴自弃,拿现在的话说,是自卑感所造成的,以为我们不如佛菩萨,甘心当凡夫,甘心做一个愚痴人,甘心情愿。所以他就不肯奋发,随波逐流,遵循从事。我们看现前,确确实实多数人是在这个境界当中,随业流转,当然是凡愚。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你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办不到,为什么?他说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不敢当。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底下所讲的。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讲因果报应他能接受,讲因果报应他就害怕了,这是佛度众生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我们把这个小注念一念,「报应通三世」,这是讲因果报应,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通三世的。「现在时期为至暂」,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现世报这个时间不长,一生当中就能够看得见的。「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有多生多劫种的因,现在得果报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到未来世再受报的,这种情形多得是。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这是现因现果;现在世造的因,来世受到果报,这叫生报;或者现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这叫后报。大家要明了,佛法里面讲三世因果这些事理说得非常的透彻,三世因果主要就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可以由此入道。
我们再把小注念下去,「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往往有经多生多劫而酬偿夙债者」。诸位要是查《藏经》看,单找这些因果报应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为什么?这些事情,佛所讲的,散在诸经论中。好在古人把经论里面的因果报应,都把它择出来编成一本书,你只要看这本书,就把整个《大藏经》的因果报应都看到了。这部书名字叫《经律异相》、《法苑珠林》,这两种书里面都是编的这些东西,只要看这两本书统统都看到了。但是这两本书都相当的大,也许诸位同修听到的时候,既然有这么好的书,我们都想看,法师你给印出来,我们大家都看看。印是可以,成本太大了,《法苑珠林》一百卷,那个分量差不多相当于《华严经疏钞》,成本相当高,《经律异相》有五十卷,所以分量都是相当的多。看以后发心的人多,有这个力量,我们也不妨将这两部书印出来。这是讲佛在经典里面讲的三世因果的这些事。
「身口意三,所作诸善诸不善业,缘熟时至,一一自食其报,报尽方休」。这几句话确实我们是要牢牢的记在心里。身口意,这是指的三业,我们身口意造的,天天在造,时时刻刻都在造,所造的这些业,有善业、有恶业,非善非恶叫无记业,无记业没有果报,善业与恶业皆有果报。什么时候这个果报现前?缘至,缘熟时至。这在过去大专讲座讲《十四讲表》的时候给诸位说过,因缘果,我们造的时候阿赖耶识里头留下业因,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这个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的;换句话说,有因一定就有果。
也许同学要问了,成了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的三个月马麦之报,成了佛还要受果报。不过成佛受果报,或者是你证得阿罗汉以上的地位受果报,跟我们受果报不同。我们受果报感觉到苦,而他们受果报没有这个感受。怎么没有感受?他对于前因后果他都明白。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自己不晓得这个果报,我们今天身上带的钱物给人家偷去了,心里很难过、很烦恼;佛菩萨受这个果报他晓得,某一个时期是我偷他的,现在他偷回去,帐清了,没事了,他心里有乐受,他没有苦受,一报还一报,清清楚楚的,后来就没有。所以说悟了以后,只有还债,再不欠债,还一笔心里就舒服一层,他愈来愈自在。我们凡夫在迷惑颠倒的时候,一面还债是一面又欠债,借那边再还这边,永远还不尽,苦不堪言。这是举个比喻来说。所以说是报尽方休,报尽就是还了,就没事了。但是真正讲到修,是要般若智慧现前才能办得到,换句话说,自己不再造业了。这句话很重要。
古德给我们讲,「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他只是随缘消业,消业就是还帐,不再欠帐,心地真正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时候只有还帐。随缘跟攀缘,我们讲过不少次,随缘是菩萨行,攀缘是凡夫行。随缘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恒是永远就是这样子,永远你就顺着众生,这才能消得了业。你不能随顺,不能随顺你就动了心,动心怎么?动心就会造业。所以要想不造业,你就学着随缘,不要攀缘。我们想做一桩善事,攀缘做一桩善事好不好?古人给我们讲,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你心是清净的,你做一桩好事,你心还是不清净。可见得我们要真正想做到心地清净,唯一的办法,随缘,才能够办得到。
「众生障重欲深,昧却本明」,障是讲业障,业障太重了,欲望太多了,所以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失掉了。「逐妄造孽,纷纷扰扰,无时无处,不在迷境,处火坑而不觉,遇怨对而不知」。这个话不能细讲,讲起来太长了,将来在《楞严经》里头会讲到的。火坑是指什么?指我们这个三界,三界六道就是个火坑,你看《法华经》里头比喻,「三界火宅」,哪有安稳处?遇怨对而不知,这个怨家对头当作亲人。「千秋长夜,万劫沉沦,可怜亦可悲已」。这是说出众生相,不但指我们现前这个人道,包括诸天在内,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因果报应这个学说,它的作用非常的广大。
给中下程度人讲因果报应,「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我们读了这一段话,说实在的话,修道先决的条件要深信因果,他才肯修。如果要遇到拨无因果,根本就不相信因果报应,那就没有办法。讲高深的理论他不懂,他不能接受,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办不到;再讲低一点的因果报应,他又不相信,这是神话,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法子度他,这样的人在佛经里头有一个名词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没有善根的人。如果你不想得恶果报,那你必须先要断恶因,不造恶因当然就不遭受恶的果报。哪一个人不希望好的果报?好的果报从哪里来的?善因上来的。可见得我们要想离开不好的果报,得到如意的果报,你就必须要懂得断恶修善,这才能办得到。断恶修善都要明了身口意三业,因为造善造恶都出不了身口意三业。
「身口意三业」,看小注,「简言之,各各都能为十善业及相反之十不善业,详大乘戒律中之《十善业道经》」。底下就不必说了。这是举出纲领来讲,我们身口意造作,种种造作无量无边,佛将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将它归纳为十大纲领,所谓是身三、口四、意三,归纳为十大纲领。十善业道,身三,不杀生,身体的造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叫口业的四种善业;意就是心里面的念头,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做意的三善业。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讲这个十种善业的功德果报。《十善业道经》,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就有得卖,好像演培法师有批注,大概南亭法师也有批注,有好几位法师有白话的批注,诸位要有兴趣研究的话,可以到那边请来看。要是反过来,就叫做十恶业。这是佛法里面给我们指出来善恶的标准。我们身口意一动念、一造作,你就想到这个十条,我在这个十条里面所造的是属于善业还是属于恶业?善恶的果报自己当然就明了了。这是说佛菩萨以这样的法门来接引中下根性的众生入菩提大道。所以断恶修善是大乘佛法里面的根本法门,就是无上菩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们如果相信因果,相信报应,这就可以入门了。
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身口,那个心就是意,你对于身口意三业自自然然懂得防护了;换句话说,你就知道改过修善。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这里小注有说,「暗室,人目不见之地」,并不是在黑暗的房子里,别的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叫暗室,漏也是指的隐处,隐蔽的地方。「言:君子戒慎恐惧,虽处暗室中,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常若有多人监视然,常存明明在上鉴察不爽之意」。帝天,后面这两句话的意思。在我们中国过去一般老百姓对于天非常的尊敬,民间所指的玉皇大帝,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忉利天主、四王天,如同对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样。不敢稍萌匪鄙之心,这个匪,不合理,鄙同丑,不荣誉,不敢存这个心;不敢存这个恶心,当然就不敢做恶事,这才能断恶。以自干罪戾也已矣,干是干犯,戾就是罪过,这就是不肯故意的造恶业。
「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大圣大贤,连佛祖度众生也不舍弃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刚才讲了,对于中下根性的人很有效,上根利智也不例外。上根利智,通常讲,偏在心性的理论上,心性理论,后面有两句话说得好,「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因果」,这是对上根利智讲的。所以往往上根的就不必提了,当然相信,没有不相信的,他的信心比中下根性的人要坚固得多。为什么?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修行必然是如法的。这个地方小注里面说,「大觉」,大觉是指佛来讲的,「究竟真空实相」,究是讲穷究,竟是说毕竟、圆满的意思,对于真空实相的理体,「彻底尽源,更无遮障之谓」,这叫大觉,这是从大乘佛果上讲的。「凡夫不觉悟,声闻自觉不觉他,菩萨自觉亦觉他,但功行未圆满」,这是把佛、凡夫、小乘、菩萨之所以不同处,几句话就说明白了。「惟诸佛如来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为大觉。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足万德,为一切世界所尊奉,故曰世尊」。这个经典里头都常讲,在这也不细说了。上面这一段是诸佛如来普遍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这个法就是指的法门。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己愧怍,为谓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没有善根、拨无因果的人,你给他讲高了、讲低了,都不能接受。现在我们要反过头来问问,别人接受不接受与我们自己不相干,他作佛,他做他的;他堕地狱,他堕他的地狱,与我无关,问题就是我自己怎么样?这才是佛度化众生真正的紧要处,是要问我们自己。佛所讲的一切经论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佛所制定的戒律是教给我一个人修的,除我之外,别人都无关。我们要这样的直下承当才能够得利益,才不至于造恶业。你要不能这样直下承当,某人破了戒,那个人做了坏事,你口里头讲这个话就是口的恶业,你心里动这个念头,你意的恶业,你看看外面境界一动,你就在那里造恶业,这就叫迷,这就叫不觉悟。外面善与恶与我不相干,我应当怎么样?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不迷,如如不动是我不造业,我心地不染,我不要为外面境界动摇,这才叫做会修行。这个地方这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要常常以这个来检点反省。
狂者,这个狂是讲一类狂慧之人。所谓狂慧,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世智辩聪者。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经论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哲学,很有道理,一提到戒律,算了,戒律是吃人的东西,孔老夫子的礼教,吃人的礼教,戒律比礼教还严格,这个东西何必学它?学它的理论就好了。这样的人也大有其人在。还有自以为聪明的,我学人最初学佛就是自以为聪明,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它?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着,三代之礼都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我们是现代的人,何必要学古时候的礼节?用不着,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在地下顶礼?我从前就是这么个想法,自以为聪明,狂者。以为这个戒律是约束我们的,拘束我们的,反而说那些守戒的人着相,你看《金刚经》里面讲破相,要离相修行,斤斤于戒律,着相,死在戒相之下。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的?真有,不是没有。但是对于这些持戒之人,说老实话,也不见得完全是着相,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他不着相。
释迦牟尼佛他底下那些弟子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他为什么还要斤斤计较的在戒相上?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到明心见性,着相有好处,着相怎么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纵然不能成佛作祖,绝不堕三恶道,不受恶的果报,这有什么不好?所以我们不可为那些狂者之言所蒙蔽了,也认为说得很有道理,似是而非的这个理论,往往就把戒律看轻了,这是错误的。这是一类人。第二类的人,自己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这就是第二类,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我一身都是罪过,但是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因此一谈到戒律,这个是渺茫的。虽然论调跟前面是不一样,意思是相彷佛的,都是不能够接受而不肯断恶修善,这都是护短,自己有毛病、有短处,在佛法里面讲这就是讲盖覆,戒经里面讲的覆罪,盖覆。
小注里面说,「此两等人所持托辞,其实皆回护己短之一种解嘲语也」。祖师给我们讲,除了这两种人之外,有谁不信受,哪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除了这两种人之外,不是狂就是愚。小注也念一念,「人惟苦不知愧耻耳,知愧便不敢遂过,知耻便不敢因循。有愧耻心,即为其人入道因缘」。这个愧耻心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惭愧,有惭愧心的人就是入道的因缘。换句话说,不知道惭愧的人入道就很难,不容易入道。至于因果的问题,底下引梦东襌师的两句话,说得非常之好。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这才叫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上根利智,他绝对不会说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的。就是中下根性,他能相信因果报应的,他一定将来能够发明心性之学,与上上根相等;换句话说,他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成佛作祖。这个小注底下有梦东禅师简略的介绍,相信我们同修当中有很多对梦东禅师很熟悉,梦东大师的集子也流通得相当的广。「梦东禅师为前清干嘉间法门第一人」,干嘉是指的年代,乾隆、嘉庆,乾隆、嘉庆年代的人,法门中第一人,这是推崇他,当时在佛法里面是一代的高僧。「师本禅门宗匠」,这是禅宗的祖师,禅宗的大德。「而救世愿广,弘扬净土甚力」,这是以禅宗祖师的身分大力的弘扬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下一个礼拜讲《弥陀经》,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
「晚年退修直隶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这是晚年大师就一直住在这个地方,「莲风大扇」,这个莲风就是净土宗,就是特别弘扬净土法门,「遐迩向化」,遐迩是远近,「道俗归心」,出家在家的这些四众弟子。「迄今净因广植,法门中咸推红螺寺为中国黄河以北第一念佛道场。有《彻悟禅师语录》刊行于世」,这个彻悟禅师就是梦东禅师。「言言金石,字字牟尼」,牟尼是宝珠的意思,牟尼宝珠,这是形容他的文字价值。「今日方便摄心之化,流布益广,师之宏法功德无有限量矣」。在净土宗来说,他也是我们一代的祖师,确确实实他对于净宗贡献非常之大,北方之有念佛法门,也是他老人家一个人的力量,犹如晚近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的道场一样。
他老人家这两句话非常之有名,「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因果」。「过去所造为因,现在所受为果;现在所造为因,未来所受为果。苦乐因果皆由自心之所感。十方三际一切事相,无一不发生于瞥尔妄动之生灭心中」。这就是讲意业之可畏,心里面一动念,已经就结业了,何况于造作。可见得要想断恶修善,功夫从哪里做起?要从心地上做起,这才是根本法。但是从心地里面下手,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得到,因此普通的人修行,就是说我们业障比较重一点的人修行,还是从事相上,从身口上先下手;身口上做得有把握了,再从意业上下手,这就是大小乘不相同的所在。你看小乘戒,只戒身口七支,意里面不结罪的。譬如说我们讲杀生,心里面动了个念头要杀生,但是实际上没有去杀,在小乘没有罪,小乘不结罪的,大乘菩萨就结罪了。这就是大乘戒比小乘戒难持,大乘是讲举心动念,在这个里面结罪的,而小乘是要一定,换句话说,像现在的法律要有犯罪证据,没有犯罪的事实没有罪,心里动念没有罪。这就是小乘戒虽然多,容易守;大乘戒条不多,难守。我们初学的人还是要从小乘戒渐渐的深入到大乘戒,就是从事相上的防范,到最后的不动心,这也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的一个顺序。
我们再把这个念下去,「亦无不消除于本来清净之真如心中」,这是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清净了,罪就没有了。换句话,心不清净,无始劫所造的罪业必然还是要等待因缘去受果报的。「一毫端上纳尽华藏世界,事相无量,无一而非因果,无量因果,无一不出之于心性,心性不易见,即可借因果以见之」。这个道理可以说说得相当的精微,我们要想明心见性,性在哪里?你懂得因果就见性了,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皆不外因果。可见得真正深明因果之后,怎么会不明心性的道理?当然之理。所以说,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这是必然,我们从因果上下手,将来一定有成佛作祖的希望。所以此理势所必然,一定的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序文再有一次就可以讲完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