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4-13 20:42
標題: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敬摘自《净公上人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看念老的批注,『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彰是彰显,很明显的表现在外面,大家都能看到,都能接触到。「庄严者,福智二严」。福德、智慧这两种。「众行」,行是行为,行为包含就多了,所谓六度万行。行为再多,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不外乎身口意。身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都是行为,不外乎这三大类。檀,檀那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布施。「檀等一切行也」,就是布施、持戒,这都是分成大类,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分为这六大类,这就是一切行。意思是说,「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布施的六度以及一切行为都不离开福德,不离开智慧,这是佛菩萨的大行。
「《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这句话说得很好。善,善它的资粮是什么?所有一切善法,也就是说成就善法的条件,确实把它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两种(两大类),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我们世间人讲福报,福报跟福德不一样,福报是你现前所享受的,福德意思就很深了,福不离开德,造福、享福都跟德、跟智相应,这个福智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大福德者。我们常说天人的福报大,天人福报虽大,没有德、没有智。如果有德、有智,那就不是天人的福,至少是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他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是福智。
世间人为什么福没有德?无论在修福、在享受福报的时候,他「我」没有忘记。提起这个大家就明白了,他还有我。我,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有福德的人他不执着我,身体要不要?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很自在。如果为了教化众生,这个身体有用,派得上用场;不是教化众生,这个身没用处。虽有这个身,他心地清净,没有丝毫执着,这就对了。所谓是「即事而真」,事没有废弃掉,没有把它离开,就在这个事相上成就他圆满智慧福德的大用,用这个身体来教化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中国历代的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他有身,虽有身,他没有执着。他要是有执着,他是凡夫,不是圣贤。圣是佛,贤是法身菩萨,圣贤无我。不但无我相,我见都没有了,「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金刚般若的境界,他们能入这个境界。
「《涅盘经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涅盘经》上讲得很清楚,福德,重视这个德字。「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没有相,你见不到,不但见不到,你也想不到。但是它能现相,遇到缘就现相,现什么相?现智慧福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福德相。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现的相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大福德相,圆满的福德相。释迦在这个地方所现的叫劣应身,小福德相。为什么?现大福德相会把众生吓跑,他不敢接受。这样的三十二相他可以接受,要是现极乐世界那个身相,这个世间人不敢接受,那就不能度化众生。
现相就是智慧跟福德起用。怎么起的?众生有感,自性有应,感应道交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的心有感,佛与法身菩萨有应。感的人有念头,有起心动念,有希求;应没有,应是自然的。好比我们敲鼓,我们拿着鼓锤去敲鼓,我们是有意,我们要敲它。鼓应的声音,我们敲得重声音就大,敲得轻声音就小,它有没有去起心动念?它没有。它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诸佛菩萨应身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说法,做出种种的示现,统统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要知道;如果他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是凡夫,跟我们一样。所以他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这四个字有四个说法。不变,是佛与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确实他们住在自性本定,如如不动,他们能随缘,不变随缘。随缘就是妙用,虽然随缘,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佛,已经成就的。他起的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因为自性的体是无穷大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是自己的本能,是万物的本性。他什么相都没有,能现一切相,这叫妙觉如来。妙觉如来没有相,等觉菩萨有相,到妙觉没有相,或者勉强说一个相,常寂光。他的相是一片光明,普照法界虚空界,没有照不到的地方。他的光没有障碍,无障碍光,清净光明。所以感应就是在现前,《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感应在哪里?就是当下所现的。
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在路上生病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四周围没有村庄,在旷野,怎么办?这个时候忽然来了一个乞丐,要饭的乞丐。乞丐看到老和尚生病,就来问老和尚,有没有需要帮助的?老和尚说是需要,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肚子饿。乞丐到外面去讨饭,讨回来喂他。病,这个乞丐不错,懂得一点草药,到山上给他找草药,来帮助他治病。跟他在一起十几天,把他病治好了,他就上路去了。也许老和尚非常感激,朝山心切,其实并没有完全好,可以走路,可以拜佛了。一个月之后,他又生病了。这第二次生病,又遇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也给他调理了十几天。这一次状况比上一次好多了。好了之后,他去朝山。乞丐去讨他的饭去,就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问过他,向他请教,那是救命恩人,问他尊姓大名。他姓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文章的文,文吉。问他家住在哪里?他说我家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老和尚拜到五台山,打听文吉这个乞丐,没有人知道。到寺庙里头去拜文殊菩萨还了愿,问大众,大众说那就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恍然大悟。文殊菩萨从哪里来?当处出生,事情办完之后,随处灭尽,你找不到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虚云老和尚年谱》很清楚的记载着。
学佛的同学,要把这桩事情好好的记住。为什么?佛菩萨真灵,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真来帮助你,不定用什么身。你看,在旷野里面遇到一个乞丐,一点都不稀奇。乞丐到处跑的,居无定所,所以虚云老和尚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这是感应。到达五台山这真恍然大悟,这才感谢文殊菩萨。真学佛(真心学佛),有困难决定有感应,不定遇到什么人,那个人可能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不知道!困难化解之后,这人就不见了。
智慧、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佛性体没有形,能现相,能现一切相。怎么现相的?完全是应众生的心,众生起心动念,他会现相。又《探玄记》第三卷,《探玄记》是贤首国师作的《华严经》的批注,《六十华严》,东晋时代的。《华严经》批注第三卷说,「庄严有二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具德,第二个是交饰。交是交互,饰是装饰,装饰也是庄严。「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用《净影疏》这个结,结得好。菩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怎么个修法?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修学的方法不外乎「观照」两个字。
我们看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一篇论文,总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说宇宙的源起,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讲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宇宙从哪里来?从一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第二段,起二用。二用里头第一个,宇宙出现了,万物出现了,生命出现了,我出现了。我跟宇宙可以说同时出现,什么时候出现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意思很深,只有大乘经上讲得清楚。出生之后,自自然然的,那就叫性德。
性德显示出三种周遍,第一个是周遍法界,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全知道,你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收到了。中国古人有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以有不善的念头,鬼神都知道。举头还三尺,这个不要,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诸佛如来、所有的法身菩萨,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无论什么地方,念头才动都知道。起心动念他知道,我们身体状况他知道,为什么?身体状况,身体是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也是生灭法,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动。物质现象也在波动,这个波动的状况,遍法界虚空界他们也收到了。所以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身体这个频率统统晓得,没有一样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统统在当下,这很不可思议。
第二个大段是告诉我们修行必须具备的德行。这是修行人的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修,四德。我们今天修行没有很明显的效果,用这四德去对照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不成功?第一个,随缘妙用,我们是随缘,没有妙用。什么叫妙用?随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妙用。我们随缘,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不妙了,这就是凡夫。随众生的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六道。起心动念,没有执着,就是四圣法界,这就不妙了。怎么不妙?堕落在十法界里头出不来。我们今天堕落在六道,希望这一生从六道里超越,不再搞六道了。这是遇到净土法门的人都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不只是千载难逢。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是千载,彭际清居士说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碰到了,稀有难逢,你遇到净宗、你遇到阿弥陀佛、你遇到《无量寿经》,这还得了!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居然遇到了。
遇到,最重要的你要认识它,你要不认识它,遇到了等于没遇到,空过了。要认识它,怎么认识它?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详细的介绍,这个介绍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最完善、最圆满、最究竟。千经万论都可以放下,一心一意专修这个法门,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希望真正有净宗的大德出现。什么是净宗大德?给大家做榜样,专修净宗,其它的放下了。专修净宗的人,《无量寿经》会集本要念一千遍。专修的人一天可以念十遍,十天就一百遍,百天就一千遍,一千天就一万遍。你念一千天,一千天三年,一天十遍,这一万遍念下来,心定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从头到尾细细去看,看一百遍,我相信你会开悟。每天读经十遍,三年你得念佛三昧,定得到了。教你这些方法,这就是戒律,必须严格遵守,一天不能缺课,每天的功课就是十遍经文。《批注》非常丰富,每天看几页,一天看个十页,慢慢看,不要着急。一部看完从头再来,看十年,每天看十页。剩下来时间专念阿弥陀佛佛号。这就是净宗的传人、净宗的大德,老实、听话、真干。
如果你开悟了,你跟这个世间有缘,就全心全力弘法利生,为大家讲解这部经,领导大家一起念佛。没有这个缘,你能够传一、二个学生,三、四个学生,当然愈多愈好,像你一样。再十年之后,就又出来几个传人,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到第六代开花结果了。我们净宗像这样传下去,我相信有个五、六代,净宗大兴,全世界人都念佛了。这个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可以做到。十年的时间能成功,六十岁都不迟。六十岁发心,七十岁成功了。那个时候,出家是老法师,不出家是老居士、老菩萨,讲经说法如同释迦。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切经都通了,还专讲这一部经。为什么?这是末法时期,只有这一法能度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道。其它法门虽然多,统统要断烦恼,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这个法门主张带业往生,我们人人都有分。要不带业,就没分。
这个时代有这些科学仪器,一定要尽量去用它。没饭吃没有关系,没衣服穿没有关系,这机器要买,为什么?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上面不能省钱,这该用的。我们录的质量愈好,大家看了愈欢喜,像清楚、清晰,音声保持着原音,让大家生欢喜心。别的地方尽量节省,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到尽善尽美。
学讲经的,我觉得还是老规矩,复小座。希望把复小座保留下去,不要让它失传。这是阿难尊者留下来的。最初结集经藏,阿难记忆力最好,由他担任复讲,别人在旁边笔记记下来,这才成为经典流传后世。佛门世世代代的法师,讲经的法师,无论在家、出家,也都是复小座培养出来的。复小座只有两个条件,听经同学当中具足了,鼓励他。这两个条件,第一个,记忆力好,第二个,理解力好,他有这两个条件就能学经教。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全性起修,就是全修在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真妄和合在一起。「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是真性,从相上见到性了。于这些事相不起贪瞋痴欲想,没有这个念头。相天天接触,没这个念头。我们看到密宗的法相,有很多佛跟大菩萨像现双身,拥抱在一起,那就是全修在性,是从性起修,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念头。如果有念头,有念头就造业,就堕地狱,没有念头就成佛了。所以最高级的修行,修不起心不动念,这法身大士。降下一级,有起心动念,修不分别、不执着,这都是菩萨。有分别执着是凡夫,没有分别执着是佛菩萨。通常我们知道,大乘教里常说断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讲的不执着,这是阿罗汉,阿罗汉没有执着,有分别、有起心动念。菩萨没有执着,也没有分别,菩萨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没破。经上常说三乘菩萨,这个三乘菩萨是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乘菩萨。明心见性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了,那是初地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
所以你要问修什么?给你讲一句老实话,就是放下。我们从早到晚,六根就接触到外头境界,开头从哪里学?不执着。不执着就随缘,什么都好。我要想这样、想那样就是执着。要从这个地方下功夫。那依照佛的方法,这也很好,佛给我们说,见惑有五种,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这五种,先断这五种。这五种从哪里开始?从身见开始。身是根本,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这开始,决定不执着身是我。有没有身?有,身在,身不是不在。知道这个身不是我,知道什么?我是不生不灭,身是有生有灭,这个要知道。身带不走,就在这个世间也带不走。你说我投胎,我再投生到人道、投生到天道,能不能把身体带去?不能,还是把这个身放弃掉了。
那谁投胎?灵魂。所以有许许多多人把灵魂当作我,对不对?不对。但是进了一大步,知道身不是我,知道灵魂是我,进了一大步。不是真的,为什么?那个魂不灵。如果它要灵,它就作佛去了,它怎么还搞六道轮回?所以魂是迷魂,不是灵魂。灵魂是世俗说的,世间人以为它很灵。在佛法里面,灵魂称为中阴身。为什么称中阴?现在这个身体它放弃了,它离开了,还没有找到另外一个身体,还没有去投胎,当中这个时间叫中阴。中阴长短不一定,佛在经上一般讲四十九天,中阴。所以这四十九天非常重要,真正诵经念佛给他回向,他得受用。四十九天之后,可能他投胎去了,不知道他又到哪一道去了。但是中阴也有久久不投胎的,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对身体贪着,他爱他这个身体,不肯离开这身体,就变成一种叫守尸鬼。他葬在哪个地方,他的灵魂不离开,他就住在坟墓里头。这个愚痴!佛法里面称它作神识,识就是阿赖耶识,神是它有神通。他要能够觉悟,就能够修行,就能够提升他的境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都有可能去。如果迷恋在人间,麻烦就大了。
所以一个人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全是自己做主,这一点要知道,没有人干涉你。天地之间确实有这些鬼神管事的,就像社会上有各个阶层的官员他们管事,这真有。但是他管事,你不犯法,他不能降罪给你;你不行好事,他也不能赏你。必须是你自己有成绩,好的成绩他奖励你,有很多恶事的时候他处分你,他按照法律来办事,是这么回事情。天上、人间、鬼道、地狱道都有。明了之后才知道,人在六道轮回,一切因果都要自己负责任,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自己做主宰,你自作自受。
于是佛就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人生最可贵的是觉悟,觉悟的人就回头了。觉悟的人不敢为非作歹,知道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为什么时候未到?这个里头有因果关系。这个人前世修福,或者年轻时候修福,对社会、对众生做了很多好事,他福报现前了。享福的时候,他心变了,烦恼业障起现行,为什么?他做坏事了,伤害社会、伤害大众。但是他还在享福,地位权力那么高、那么大,还在享福,这是什么原因?他过去修的福报没享完,享的是过去修的福报,正常的。等他福报享完了,他现在造的恶报就现前。如果他的福报很大,在这一世你没有看到,他一直到善终,死了以后他才受恶报,你不知道。
像唐太宗做皇帝,是个好皇帝,做皇帝做了不少好事。没做皇帝之前做将军,夺取政权,杀了不少人。隋朝末年的腐败,隋炀帝,惹得群雄起义,大家来夺取政权。唐太宗是一个、一个把他消灭,最后他得到胜利,统一全国。他爸爸在,请他爸爸做皇帝。实际上这江山真的是他打的,他的功劳第一。可是他上面还有哥哥,下头还有个弟弟,都想争夺政权。而且哥哥、弟弟对他非常嫉妒,到最后演出玄武门的事变。在这个事变当中,他把他哥哥、弟弟都杀了,这是他父亲非常痛心的事情。我们读历史晓得,他父亲没有大志,并不想做皇帝。他父亲对于儿女非常爱护,看到儿子互相争权,搞成这个样子,他多难过!所以他父亲做了九年皇帝让位给他,自己做太上皇。他很痛心,虽然是做皇帝,日子不好过。
唐太宗也是个虔诚佛教徒,由于杀业太重,没有人想到他堕地狱了。他告诉我们,他死了以后堕畜生道,畜生道出来之后又到人道,在人道死了以后堕地狱道。堕在地狱时间久了,一直到最近才出来。出来,就是这部《群书治要》。我们也不知道,一向跟他没有往来过。他来感恩、来道谢,说出来了。我们印这个书印一万套,这个功德,他离开地狱。也听人说他现在念佛往生。他知道玄奘大师在极乐世界,这是他的国师。所以恶业不能造,造恶业不免轮回。唐太宗当年在世是佛门的大护法,不但护持佛教,他护持所有宗教。那个时候基督教传到中国、回教传到中国,他统统接受,而且是一律平等待遇,是宗教的总护法,应该有好报。
所以从性起修,全修在性,用一句阿弥陀佛很容易做到。我们眼见色,动念头了。动什么念头?中自己的意思就想占有,不中自己的意思就想远离,这叫生烦恼。占有是生烦恼,把它赶走也是生烦恼,这个念头错了,这就迷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消,回归到正常。念佛要这样念才管用。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当然会有的,凡夫哪有不起心不动念的?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没成佛,当然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在这一句佛号。禅宗的祖师所谓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讲觉,净土宗提起这句佛号就是觉。吃饭的时候吃菜,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好吃的多吃几口,不好吃的就不吃它,这都是烦恼。要归到佛号,不管好与不好,统统都归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这里全都化解了,就平等了。这个方法实在是妙绝了,人人可以修,人人能修得成功。天台、贤首他们是讲修止观,《还源观》末后「五止六观」,没有念佛方便。五止六观,五种止、六种观,随便修哪一种都行,不是叫你统统都修,一定要会用。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一定了解事实真相,自然就放下了。
求生净土的念头要真实、要恳切,要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大事来办,一定要成就。不成就,那叫真的可惜!这个缘太不容易遇到了!我们想想现前的社会,世界上七十亿的人口,有几个人知道佛法?十分之一都不到。大概知道有佛法的可能有十分之一,七亿人,知道世界上有个佛教。佛教究竟是什么?知道的人少了,可能又变成七分之一,那就变成一亿人。这一亿人里头,有几个人知道净土?几个人知道阿弥陀佛?换句话说,有多少人能够把这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过一遍?我们讲经的时候,用心听过一遍?这人不多,再十分之一,这一亿人就变成一千万。真听懂、真听明白了,真正发心想求生极乐世界,这一千万里头变成十分之一,就一百万。逐渐逐渐淘汰,到最后没有几个真正往生。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真正晓得佛法难闻,特别是净土,因为净土不跟你讲高深的理论,给你讲最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里头有最高深的理论。高深的理论不必要知道,你只用这个方法就对了,明白的也是信愿持名,一窍不通的他也是信愿持名,方法一样的,所以往生果报是相同的。这个法门多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抓住。知道这个法门,才是道地道地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切时、一切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佛、忆佛,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想阿弥陀佛,我想往生极乐世界,我想亲近阿弥陀佛,那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满你的愿。
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众行就是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无比殊胜的庄严。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在一切法门当中,彰明所行成就,确实无过于念佛法门。「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轨则就是规则、规矩,模范。规矩也就是方法,一定要循规蹈矩,不能改变,不能不遵从。「又轨者,法则也」。法是方法,则是原则,必须要遵守。「范者,法也,常也」。范也是方法,常是永恒,永远不变的方法。「由于所行皆具福智」,这句话要记住,佛菩萨所说的、所行的都是真实福德、真实智慧。「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经典里面所教给我们、所说的统统都是规矩,统统都是模范。「所行所示,为众模范」,佛所行、佛给我们开示的,菩萨所行的、菩萨给我们开示的,都是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能打折扣,佛教我们怎么做一定要做,依教奉行,有坚定的志愿,有智慧的观察。智慧的观察,你的信心坚定,你不会被外面环境转动、影响,信心坚定,认真的去学习。修学里头最重要的是放下。「轨范具足」就是持戒,庄严众行。下面: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