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3-4 09:40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二三集)  2013/6/1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23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刚刚讲到五伦,还有三达德,三达德是我们应不断提升的德行。智慧要不断提升,但烦恼要愈来愈轻智慧才能提升;仁是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量、自己的爱心,也就是要不断放下自私自利增长自己的仁德;第三,勇是要不断突破自己,甚至于只要是为他人好的、能利益到他人的,我们都很愿意去学习服务他人的能力,就是勇于承担、勇于提升自己服务他人的这些能力。比方在家庭当中一个妇女,她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妇功,更好的照顾好家人;或者在一个团体当中,我们是很容易停滞不前,大家都喜欢安逸、顺境,要突破自己的德行、突破自己的能力,这都是需要下决心跟勇气的。比方现在领导叫你做什么事情,你马上第一个念头就是回绝,「不要,我不行,我不能。」我们现在有没有主管要我们承担课程、承担什么事情,马上说:「好,我试试看(I try)。」大家不要担心,至诚感通,祖先跟圣贤冥冥当中会保佑。

  五伦跟三达德都谈到,『所以行之者一也』,要真的能实践五伦大道跟三达德都要靠真诚,「一也」就是要靠诚心去落实。其实修行没有别的,恢复真心、恢复诚心就对了。「诚者,物之终始」,人真的真诚现前,他做什么事都会真诚去待人,一切都从真实心中做,人的真心就跟对方的真心相交感。所以他诚心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真诚的人就是得道多助,虚伪就失道寡助。我们对五伦跟三达德都要透过深入的学习,才能通达其中的义理。怎么深入学习?必须解行相应。首先要先解,先深入义理。人有不同的根性,这里就讲到,『或生而知之』,天生就通达这些道理。『或学而知之』,他是经过学习才懂的,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在我们这个时代,像在中国大陆很多人学了之后转变很大,他们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过这些伦理道德的道理,一听很欢喜,他本有的善心。所以学就很重要。假如各地的政府,都能办理培训伦理道德师资的学校,广大的老百姓就能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把伦理道德教育好好弘传开来。

  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房爱亲,他的太太姓崔。他的太太很有女德,把两个孩子教得很好,叫房景伯跟房景光这对兄弟。房景伯在清河当县令,清河当地在贝丘这个地方,有一个妇人告他儿子不孝,然后官府就打算去抓他儿子治罪。从这个故事,大家有没有了解,古代社会有一条法令是真的,叫「亲权处分」。父母到衙门去说:我儿子不孝。不用审查,直接可以把儿子带来处罚。等于是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假如让父母都已经无法忍受了,那这个孩子就做得太差了。官府的态度是要抓这个儿子处分,大家的态度如何?假如你是父母官要怎么做?我们刚刚才「法古」,古圣先王会怎么做?我们看,尧帝看到一个人犯罪,尧帝说:是我的错,我没有把他教育好。这是很有责任的领导者。

  所以当下这个事情被房景伯的母亲(崔氏)知道了,他就跟儿子讲:你不急着处罚他的孩子,你把他的母亲带到我身边来,你每天侍奉我跟侍奉他母亲,然后让他儿子在旁边看。结果就真的这么安排。这个妇女的儿子看了十天就很惭愧,就在那里行礼,然后哀求:你就让我带我母亲回去,回去孝顺,我知道错了。结果崔氏就给房景伯讲到:他是表面惭愧,还没有发自内心惭愧,再过一段时间再说。结果又过了二十几天,真的每天就看着房大人(当地的父母官)把孝顺演给他看,还让大人孝敬他的母亲,看得自己真的是觉得无地自容。所以二十几天以后,哀求到叩头流血,他真的知道错了,要带母亲回去奉养。这个时候崔氏有知人之明,一看就知道,这是发自真心的,就让他带母亲回去。带回去以后,真的成为一名孝子。这证明人有真心,孝心是本有的,一把他启发之后,他真的可以发挥出来。这个崔氏很可贵就在人民犯错了,她是提醒孩子,「你是父母官,有责任要教育。」她自己是表演给孩子看,也给这个犯错的人看,这是「学而知之」。而他这个学非常可贵,是当地的大人,还有大人的母亲表演给他看,他学到了。

  『或困而知之』,这个「困」是下了苦功之后终于明白了。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下过苦功了没有?真干了没有?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俞净意公十几岁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经书也读了不少,但是他四十七岁穷困潦倒,他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能说他不用功,但是他没有打破自欺一关,自己欺骗自己。幸好后来遇到灶神爷,灶神爷帮助他、点醒他。他忘了,恶从哪里起?从念头。所以点他「意恶太重」,然后所行之善,都是做表面功夫,「专务虚名」。而且内心里面怨恨的人不少,「满纸怨尤」,尤其还怨了上帝,对上帝不恭敬,「渎陈上帝」。这十六个字提醒他,当下他还不承认,他说应该做任何的小善都有记录,怎么可能我几十年一点善都没有?接着,灶神爷告诉他,确实这么多年来,都在调查你的情况,真的没有一善可以记录,只是发现你每天的「贪念、淫念、嫉妒念、高己卑人念,还有一个「褊急念」,遇到事情容易偏颇、容易起情绪。「高己卑人」,傲慢;「忆往期来」,愚痴,常常在做白日梦。真正不愚痴是什么?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要怎么收获就怎么栽,常常担心未来、寄望未来,那是不明理。还有「恩仇报复念」,就是记恨人家,还想着要报复,瞋恨心很重。「憧憧于胸」,这些不好的邪念充满了自己的身心,怎么可能还能行善?

  所以,从刚刚提醒俞净意公,提醒得非常细腻,人一天有没有起贪恋?生活上的享受,一不省察就贪了。比方今天吃饭说:「又没昨天好」。昨天的饭就贪了。怎么办?每一餐饭都要用感恩心去吃。所以「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这些是大众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今天有没有用功提升自己?没有用功,吃的时候觉得担待不起;「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思考、反省自己的德行都没有提升,都还很欠缺,就接受大众的信任支持;「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最重要的贪念要调伏得了,人贪念调伏不了,瞋恨心就起来,嫉妒心就起来。比方贪不到就不高兴,自己很喜欢名利,好名,别人得到,我们自己没得到,我们就会嫉妒他,俗话讲的很喜欢吃醋。

  嫉妒心不容易调伏。有个真实的事情,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爷爷,跟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关系不错,很谈得来。结果有一天,这个八十岁的老太太跟一个七十几岁的老先生相谈甚欢,结果八十几岁的老先生看了以后很嫉妒、很不高兴,把七十几岁的老爷爷给打死了。人到八十几、七十几了,假如没有在心地当中下工功,那个嫉妒心一起来很恐怖。

  我前不久才跟人家分享这个故事,昨天我的嫉妒心就很强。昨天刚好我们共学班唱歌,然后台上负责的家庭就说:我们欢迎一个神秘的男歌手,唱得非常好,我们现在请他起来。结果就请了我们其中一位张学长起来。我在底下说:我也唱得不错,怎么不请我?突然警觉到嫉妒心上来了,嫉妒心也属于瞋恚,所以大家看我今天气色不好,因为昨天把功德全烧光了,叫火烧功德林。真的要很警觉!

  我又听师长曾经讲过,马融是一代大儒,你说他经教读得不多吗?可是嫉妒谁?嫉妒自己的学生郑玄,觉得郑玄超过他,还要害他,还设了酒宴,灌了他三百杯。郑玄很敏锐,知道这些情况,抄小路走了。所以这些故事,以前听觉得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现在想想,每个故事跟我都有关系。这个心念有时候藏到骨髓里面,得要很冷静才洞察得到。

  「困而知之」,这要下苦功,要下到不自欺,不然有一关我们破不了,叫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自己这一天念头那么多,一言一行这么多,错在哪?找不到。我们曾经在跟同仁交谈:你觉得这段时间你有什么过失、不足?他想:没有,没什么,没有发现。这一段时间有哪些不足?没有,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是圣人,第二就是找不到。孔子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反思。孔子说,「已矣乎」,这是孔子的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夫子说到,他没有见过能察觉自己的过,看到了,还内自讼,就是反省自己的过。知过不容易,悔过更难。有时候知过会变掩饰,不忏悔、不改。所以悔了以后,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改。因为改有反复,所以要真改过来。

  怎么知过,这是第一步。常常读经、听经,但态度是听经、读经自己是当机者,这样容易对照到自己的问题。第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时候要有接受别人劝谏的态度。尤其是领导者,负责的事情影响比较广,背的因果也重,更要战战兢兢。不只要接受劝谏,还要什么?求谏,主动要求干部们,底下的下属给自己提意见,不要把决策给做错了。唐太宗先生就做到这一点,而他受谏的态度可贵在哪?说错了,他也不责怪。有一个大臣就批评他,批评了好一阵子,后来出去了。身边的近臣不欢喜:皇上,他讲的根本都是错的,你怎么还让他讲?太宗皇帝讲:我假如制止他,让他讲不下去,他出去以后说,皇上不能接受我的劝,以后就更多人不敢给我劝;他讲错了,可是我能听完他的劝谏,他一出去说,皇上很能接受我的劝告,整个大家肯劝的风气就带起来了。所以太宗皇帝在考虑事情,也是我们的学处,他想得很长远,想的是整个风气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个大臣批评完,出去以后冷静下来,再观察观察,我有很多是讲错了,误会皇上了,他会怎么样?他会更佩服皇帝。

  所以亲戚朋友误解我们、批评我们太过了,你能欢喜接受、能包容,等到他搞清楚了,反而对我们更信任、更尊重。不要逞一时口舌之便,人家给我们提意见很难得了,我们还制止他,还跟他辩论,下次人家就提不起那分劝的心了。这个是错了都接受。现在是什么?对了,我们都很难当下接受,因为这个面子是障碍。人家讲得很正确,又要马上编一个借口来应对。其实这样子反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慢慢就觉得劝你反而还得要你的这些借口来回应,人家说算了算了,就不要劝了。所以能不能得到很多爱护我们的人的劝告,其实不是他们决定的,是我们的态度决定的。

  孔子又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夫子这些话都讲得很深入。我们可不能今天说闻过欣,好,别人一劝我们,谢谢谢谢、感谢感谢,从乎,表面顺从,回去不改。人家观察出来,以后也不给我们讲了。叫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种给人家的伤害还超过不接受的。你不接受,这个人皮,算了算了,不要劝他,人家还不会很难受;表面上虚心接受,然后坚决不改,人家会很受伤。「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你要改给人家看,才对得起人家的供养。所以你感觉到说,他的劝实在是对你帮助很大,你马上在他面前:好,我改给你看,你监督我。你要有这种决心。

  接着夫子讲,「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巽与之言就是别人的肯定、赞叹,自己也满受鼓舞的,那还要沉下心来,我好像没有他讲得这么好,可不能错估自己,可不能傲慢。「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表面顺从不改,接受别人肯定、鼓励,但不能藉这个好好再期许自己、反省自己的话,夫子说,我也拿他没办法,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所以从夫子这几段教诲,要自知不容易,要知过、悔过、改过,除非是真想成就的人,不然很容易得过且过。《了凡四训》有句话很重要,「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因循苟且其实就把自己给出卖掉了。所以自己时时善观己心,又加上善友为依,身边的人,因为我们肯接受劝谏,都能给我们护念、协助,慢慢的就知道,叫困而知之,下了苦功。

  『及其知之一也』,等到他真的把义理给搞明白、透彻了,不管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都是一样的。而明理之后,接着要照着道理去好好学一句、做一句,去力行。『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有些人懂了以后,他做得怎么样?非常欢喜,心安理得,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就像舜王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他马上就力行、马上就做到,他决定不再随顺以前错误的想法、看法。在《了凡四训》当中有个例子,跟安而行之也很相应。「莆田林氏」,有老母好善,常做粉团送给别人。大家要了解,做粉团要很早就起来,还要做很多。人家只要要,她就给,都没有疲惫或者不欢喜的表情,都欢欢喜喜给人家。有一个人每天跟她要六、七个,要了三年,她都欢欢喜喜给,安而行之。福建应该有一段话叫「陈林半天下」,陈氏跟林氏的后代特别多,我想可能跟莆田林氏有关,他后代当官的有一升麻子之多,家道很兴旺。

  接着,「或利而行之」,因为他感觉对他有利了,他肯去下功夫、去学习、去提升,这是利而行之。《了凡四训.谦德之效》当中有讲到,江苏江阴这个地方有一个张畏岩,他学问还积累得不错,在学术界还颇享盛名,后来到南京参加乡试,等于是考举人,举人就算功名。结果住在一个寺院中,后来榜单出来,没有他的名字,他马上骂考官不长眼。旁边有个修道的人就笑了一笑,这个张畏岩马上转移重点,把眼神转到这个修道的人,然后很不高兴:我在这生气,你笑什么?其实大家想一想,他还读了那么多书,还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这名不副实都在折自己的福,考不上就发那么大脾气,学问何在?所以自己发起脾气来,八风动了,功德全烧光了还不知道,看到人家微笑,继续造业,还遽移怒道者。所以修道不容易,得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行。结果这个道人看他怒目相向了知道要接招,对他讲:「相公文必不佳。」人家道人还挺有修养的,还叫他相公,你可能文章不怎么样。「张益怒」,更生气了,你都没看过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不好?道者说,我听说人家文章写得好,最重要,心平气和的人才写得出好文章。今天听你在那里骂试官,你的心很不平,你的文章怎么可能会太好?结果这个张畏岩一听,人家讲得有道理,马上收敛起来,不觉屈服了。

  所以古人好在哪里?他还是有读过书,你讲的话跟经典相应,大部分还是能够反省。就像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举那些《诗经》、《易经》的经句,他马上反省自己。然后就请教这个道人,道人告诉他:能不能考上,全在你命中有没有修得这样的福报,假如你没有那个福报,文章写得再好,也考不上,所以你要自己做一个转变。张畏岩说:既然是命,怎么转变?道者告诉他:「造命者天」,这个命运是循着自然规律,可是它有定数,还有变量,变量可转你的命运;「立命者我」,你从今天开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以求到?您看这个张畏岩先生的响应,就知道他对一些事理还没有搞清楚。他说:我这么穷,怎么做?他就感觉,好像有钱才能积功累德。所以有人把一些道理给他讲明白非常重要,道理不明白很难去力行。

  道者可贵,继续引导他。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就像六祖大师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你常常存一颗善心,每天都在积功累德,甚至于每一时刻都在积功累德。具体又告诉他。大家有没有感觉,《了凡四训》里面这个道者是个好的教育家,云谷禅师也是好的教育家,那个引导人,真的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引导都引导到非常具体,让他反观。你讲了很多,他都没有能对照自己,他受用不了。他马上点他,「如谦虚一节」,并不用花钱,你刚刚就没有自我反省,反而骂试官,你不只没积了福,还折了福。讲得非常清楚。张畏岩先生接受了,很感佩、感谢这个道者。然后开始痛改前非,「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之后就改变了命运,考上功名。这个是道者引导他好好改造命运,「利而行之」,他知道这么做对自己人生有利益,他肯去做了。

  在《说苑》当中还有一个例子,有个人叫宁越,他是中牟这个地方一个农民,乡野的农民。结果他在耕作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样很辛苦,感觉我的人生应该要有更大的作为,怎么样可以免除这些劳苦?他的朋友就告诉他,好好读书,你有了真实的学问道德,你就可以不用做农夫,甚至可以当官。结果他就下定决心,好,我从今天开始,好好读书。他的朋友说:你下二十年的工夫,应该没问题。他说:我十五年,人家休息我不休息,人家睡觉我不睡觉。诸位学长,你听完这个故事,回去不要不睡觉,你假如不睡觉,几天生病了,然后你家里的人说:你疯了吗?你说:因为我到文化中心听了一个故事。那家里的人以后不敢让你来了。用力要猛,但是不要出状况,自己身体不要出状况,家里的人不要生烦恼,最好能循序渐进。怎么样让自己睡得少?没有别的,妄想愈少,消耗能量愈少,吃饭跟睡觉就慢慢减少,这是必然之理。以前修养很高的人,他清净心,一天吃一餐就够了。当然你那一餐不要吃五碗、六碗,那是装样子给人家看,那不行。结果他真的学了十五年就有成就,变成周威王的老师。这是利而行之,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台湾有一个很好的教诲,叫「青年十二守则」,其中有一条叫「学问为济世之本」。真正要帮助这个世界,自己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德学问才帮得上忙;自己没有道德学问,走到哪脾气还很大,给人家添乱,怎么可能利得了众。所以人真的发了这个誓愿,「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利不为自己的利,为天下之利,这个使命感跟慈悲心就是源源不绝的动力。其实一个人走在修身的道路当中,还会进进退退,自己的使命感跟慈悲心还没有真正发出来,不然根本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他能深刻体会到,大众不闻圣教,堕落的速度真的让人很痛心。我们现在十几亿的炎黄子孙,堕落的有多少?真正翻开报纸,真的是都会感觉到,祖先在天之灵都在流眼泪。所以我们以孝祖宗之心、爱整个民族同胞之心来学习,「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经句,人家体悟不到的、感应不到的,你很容易就感应到。所以下决心,勿使一秒钟空过,勿使一句话空说,珍惜寸光阴,然后珍惜每一次的因缘去利益别人,一讲话就是智慧语、利益语,法供养给对方,而法供养自己得聪明智慧。

  「或勉强而行之」,需要勉强自己好好去落实。其实勉强主要还是自己本来的习气跟惯性在做斗争。像了凡先生也有提到,他自己前十年修学的心境,有一些境界也得要勉强而行之。比方他思考到,「行义未纯」,在尽五伦的道义自己还是有利益私心在里面;「检身多误」,反省自己每一天还是有很多过失。「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每天做早课还提醒自己要好好落实三根,《弟子规》;「而口有过言」,犯了口过,「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喝酒之后又不理智放纵自己,「以过折功,日常虚度」。结果他立的三千善事,十年才做到,等于还是有勉强而行之。但是他第二个三千善,功夫愈来愈得力,三年就做满三千善。所以我们很可能都要从勉强而行之,慢慢慢慢契入安而行之。

  一开始会觉得,这个念头真的很难伏。像俞净意公,他也是下了决心,但是感觉那些邪念、恶念控制不住。他在所供观音大士面前磕头磕到流血,下决心观音大士冥冥中保佑他,愿自己「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善念能保持,然后不断勇猛,不懈怠。「倘有丝毫自宽」,自己有丝毫的自我懈怠、懒散,「永堕地狱」,自己没有好报,万劫沉沦,用这样的誓愿来鞭策自己。其实不只是俞净意公,我们假如没有他这样的决心,想要调伏长久以来的习气,谈何容易。所以过来人说,「宁可碎骨粉身,终不能忘失正念」,就是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就要有那种连死都不怕的勇气,去对治自己的邪念妄念才行。有慈悲为动力,又有这种勇猛的心来对治调伏自己,就像《了凡四训》讲的,改过须发三心,「耻心」,羞耻的心,向圣贤人看齐;「畏心」,自己继续下去就没有好的结果;还要有「勇心」,勇猛改过。看到自己的过,「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你们看过连续剧吧?想象一下,手指被蛇咬到,怎么办?宝剑出来,不能迟疑,不然就没命了。所以人不能放纵习气,一放纵你的智能、法身慧命就不能增长,马上慧剑断烦恼,宝刀要出鞘才行。

  这一段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我们再看第二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

  抱歉,刚刚念错了,这是用音乐来教化。『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做法是从远古时代的五帝跟三王,他治理天下的法宝,这八个就很重要。『五帝』,比较常见的说法是皇帝、颛顼帝、帝喾帝,还有尧帝、舜帝;『三王』,夏、商、周,夏禹、商汤、周(周文王、周武王),这三王。其实他们都是代代承传这些内圣外王之道。大家留心去看,从历史当中创盛世的皇帝都是以他们为榜样,都是耻不如尧舜的态度。八个做法具体来看,『故仁以导之』,用仁爱的思想来教导人民。怎么契入仁爱之道?要守忠恕之道。人常常宽恕别人,这个「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就是设身处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所以要走忠恕之道,体会到别人的苦,进而什么?尽自己的力量,就是尽忠。孟子讲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刚刚念错,现在字又写错,定力太差。常常提醒自己厚道、宽恕、设身处地,慢慢就会契入仁爱大道。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杨翥,他忠恕做得很好。比方恕道,他懂得宽恕,他们家隔壁邻居把屋檐盖到他们家的屋顶上,这算是很过分了,家里的人都很不高兴,他就劝家里的人:反正下雨天少,晴天多,算了,没什么。然后邻居家生了小孩,几个月大的孩子很怕惊吓,他就把自己的驴子卖掉,他上朝用的驴子。您看他都是为别人想,利人损己,自己累一点没关系,别人受益就好了。今天叫你把汽车不要开了,明天开始骑脚踏车上班,OK吗?地球污染很严重!不简单,真正要行忠恕之道。吴念博董事长,他们公司现在骑脚踏车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环保义工就有三百多人。有这么多人在那里骂环境,我们自己具体有没有落实怎么保护环境?他们公司的人不简单。所以能骑脚踏车、能走路到的地方,就尽量不要开车,交通工具很方便的地方,你就坐公共系统(交通系统)去就好。吉隆坡交通系统应该比较方便,像台北市捷运四通八达,就尽量能够不开车最好。

  杨翥有一天,他的仆人(看他祖坟的仆人)赶回来说:我们祖坟的墓碑被小孩给推倒了。我们想一想,一般的人一定很生气,祖坟被推倒。他马上赶到小孩家,了解孩子有没有受伤,进一步提醒农家,好好注意不要让孩子受伤。完全不生气,宽恕别人。所以杨翥在《德育古鉴》当中,他的行持短短几句话,他的宽以待人做到让人真是佩服。再来,「严以律己」。他晚上作梦,梦到走到园子里摘了人家两颗梨子,隔天说是自己平常义利之分没搞清楚,还梦中偷摘人家的梨子,让自己几天不吃饭,处罚自己。这是严以律己的功夫。我们看到这个事例,头皮都发麻,这是忠,忠于谁?先忠于自己,不自欺,自己念头不对,痛改前非。所以忠恕之道,这个忠首先是什么?反求诸己;恕呢?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是内,推己及人是外,和外内之道,就是入仁爱大道的前方便,忠恕。像杨翥的故事,常常给老百姓讲,包含范公那些事例,其实都能触动人民本有的善心,进而去效法学习他,「仁以导之」。

  『义以宜之』,用道义的人生价值观来教导人民,人民时时就会观照自己跟礼仪符不符合。「宜」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他能兼顾,他处世就非常圆融,「义以宜之」。情理法要兼顾不容易,人要很冷静,而且要心地柔软才做得到。戚继光先生大家都知道,抗日名将,他抗倭寇,他治军要严明,不能偏私。结果他的舅舅在他的军队里面,他舅舅就有一点仗势欺人,反正我的外甥是军队的统帅,就不服军法。戚继光怎么办?他带领军队要为国家负责任,马上依法处理,打了他舅舅几十棍。回到家,舅舅很生气,他马上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他舅舅吃:舅舅,打都打了,先吃吧。然后再用情理让他舅舅晓以大义,这是情理法要兼顾,这不得已的。

  另外还有个例子非常好,唐朝有个读书人,叫张震州,他是苏州人,后来把他调回苏州当都督,很大的官。可是他以后要面对很多自己的亲人朋友,假如治理的时候都是守法就伤了情,徇情就不守法、就违法。所以违法不符合理,伤情也不符合理,怎么办?结果他上任前十天,他就把所有亲戚朋友请到家里来,好菜好酒侍候十天,叫流水席。所以流水席不是现在才有,古代就有了。然后让大家吃得痛快、喝得痛快。最后一天,隔天要上任,又把很多好的衣服、布帛、财物分送给亲人,送给他们。给他们吃饱了,又送给他们礼物,然后拉着他们的手痛哭说:明天,我就要当苏州的都督,我是受国家的嘱托,当了官以后,我跟亲人就要保持距离,以后就没有办法像今天一样,跟你们这么喝酒、谈心。就哭啊哭,当下这些亲人也很动容。所以他这样情理法兼顾,这样痛哭、无奈的告诉亲人,情很深;然后告诉他们,从明天开始我得守国家的法律,大家都明白,法彰显了;然后一种礼貌,亲人之间的礼也是做到尽了,吃了十天,又把这些财物分给大家,那已经算做尽了。所以情理法兼顾,好不好做?不容易。这些人情事理愈来愈敏锐、见识愈来愈广。再来,还有一点,不要有私心,一心为公、为对方,那也会很欢喜的。因为也不会觉得这些财物是自己的,都是亲人,也很欢喜布施给人家,这样情理法就会做得比较让人欢喜。

  所以人与人当中,首先要慷慨一点,叫「四摄法」,人际关系法,这是佛门很高的智慧。第一个就是「布施」,用现代的话叫多送礼、多请客;第二,「爱语」,鼓励人家,提醒人家,护念人家,这都是爱语;「利行」,能想想,他现在读书需要什么?他现在做事业需要什么?包含你当丈夫的人常常想,太太这样操持家务,有没有哪些需要我帮得上忙。你可能这一念心,买个小东西,刚好是太太最需要的,她也会感动莫明,这是利行。再来「同事」,同事就是陪伴对方把事情做成就。比方夫妻共同把教育儿女的工作做好,这都是同事;一起孝顺好父母,这都是同事。

  接着,『礼以行之』,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我们想想,礼在哪里?其实人一睁开眼,有父子之礼,有兄弟姐妹之礼,这我们都很熟悉的,「长者先,幼者后」。所以礼就是人本来应该守的规矩,跟我们的伦常、性德是相应的。古人用心良苦,比方丧礼,让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比方祭礼,祭祀祖先,时时想着祖先的德行,跟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个很可贵。但现在的人看到,「礼以行之」,他会觉得礼对他的生命很重要吗?可能不容易。第一,他还不了解;再来,他已经自我习惯了。给自己方便、放纵自己习惯了,他一开始接触到礼,他就觉得怎么这么多规矩,多不方便,多不痛快。他不知道礼都是在护念他的性德。

  所以常常有机会,带家人去参加礼仪,那个摄受力不一样。大家参加过祭孔吗?庄严肃穆,当下夫子七十二贤都来了,那磁场怎么会一样?我们在庐江二00六年初,就是除夕早上,我第一次祭祖,也很惭愧,以前最多就到祖坟前祭拜,从来没有说整个家族一起祭祖。反而是在庐江,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一起感念祖先,当时有一百多个人,那磁场很强。突然想到《中庸》讲的,夫子真实不虚,「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祖宗真的就来到现场,就在我们旁边。我看了一下,大男人大部分都哭了。你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他为什么哭?他感觉太深刻了,没有参加的人想不出来。所以只要是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几乎男众没有不哭的。我们前年的冬至,在我们明伦堂也有办祭祖,也来了不少贵宾。我们有一个同仁他就有感受到,他的祖先黄香就坐在前面接受他的祭拜,诚则感通。

  刚好这几次参加我们中国大陆办的课程,像李越老师她有讲「礼」的部分,都有播放十八分钟婚礼的片段,每一次播完,底下好多人哭。刚好我到武汉去,观众是一万人,所以不好下课。一下课几千人移动,整个上课的状态怕会影响,不能下课。我说,不能下课,三个半小时,那要上厕所的人不是很难受吗?再来,我也已经四十岁了,让我一次讲三个半小时,坦白讲,也有点吃力。想了个办法,播个片子,就播这十八分钟。结果我上来一看,底下那个氛围,好像也是大家眼睛都湿湿的,都很感动。大家想一想,那个早就结婚的,她哭什么?她在看的过程又想起自己夫妻之间的情义,想起她出嫁时候,父亲给她的那些叮咛、那种情景。所以只要去参加婚礼,每次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您看古人这个礼教多么有智慧。

  「乡酒礼」,每次家族聚会,按照年龄排排座,晚辈给长者敬酒。都随时在乡酒礼里提到:叔叔,我十一岁那时候掉到水沟里,就是你把我救起来的;当时读书没有钱,伯父就是你帮我的。你看,那酒喝起来多痛快!人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身分地位高,而忘了所有家族人的恩德,那提醒多重要。我们现在社会没有这些教化,人学历一高,瞧不起父母;成就一高,看不起家里的长辈,那堕落得太严重。所以「礼以行之」。真正明白,包含我们在经营一个弟子规班,孩子从进教室,所有这些行为的规范都是礼,向老师行鞠躬礼,他就在那个氛围当中接受教化。我们从小到大上课都是给老师鞠躬的,听说现在大学,这些可能都没了,那他怎么学习恭敬?包含国家升国旗,这都很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太不对了。常常都有这些仪式,对人的摄受力都很强,国家、民族的意识,都能时时提得起来,要有为国的心。现在人大学毕业了,谁为国、为民?你不能怪他,礼教太缺乏。

  『乐以和之』,用音乐调剂人心,并能使人和睦相处。上一次我们王学长有跟大家弹过古琴,大家听了古乐,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心情平和?我们也请教过一些学古琴的人,他们都有经验,本来心情很不好,然后弹一首古琴,弹弹弹,心就平和了,这中正之乐摄受人心的力量很强。想不想再听古琴?好,你们好好练,自己可以每天听。当然,有时候多一些接触,多一些感受。有机会我再礼请王学长夫妇,再给大家弹一曲,怎么样?真的多接触,你的感受、信心不一样。我们从小到大都没在听古琴的,也不懂,听了以后感觉很深刻。有一些曲子,大家看《孔子传》说,听「文王操」就看到文王,真的假的?你看,疑心又起来了。我们有一个同仁就听一个曲子叫「悠然」,它就是赞孔子之德的,他听着听着就看到夫子了。真心的人、很诚敬的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曲子就完全把圣人的品德、行谊就流露出来了,真诚的人可以感受得到。不过你们下一次听这个曲子,不要在那里「夫子出来,夫子出来」,这样很不自然。你愈要出来愈出不来,因为你心里面太急,而且有虚荣心在里面,「待会出不来多丢脸,出来,出来,出来」,不用,什么事自自然然就对了。

  接着,『名以正之』,用名分来端正身分,所谓长幼尊卑要有,不然会乱。我之前遇到一个父亲,他说:现在西方社会很好,都直接可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很平等。大家冷静想一想,现在功利社会的很多论点,一开始接触,人没有正确的判断力都觉得不错,因为看不到后面的问题。所以没有通达人性,他没办法制礼作乐,通达人性的都知道,这样一做对他人格有什么影响。「称尊长,勿呼名」,因为一呼尊长之名,就没有恭敬心。我跟爸爸平起平坐,那还接受爸爸什么教诲?古人之礼是跪下来给爸爸请教。我们看「商道」很感动,大家看,从远方回来,一看到母亲马上跪下去磕头,马上讲:母亲,这段时间让您操心了。其实很多人光看外表说,这个时代还要跪吗?坦白讲,讲这句话的人一定没有跪过,现在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意思去判断,也没有做过、也没有体会过就乱批评。跪过的人一定清楚,跪着比站着舒服太多了,那真的体会到父母养育之恩,都觉得跪着讲话才比较舒坦,站着跟父母讲话,平起平坐觉得心里不安。人家韩国人那些礼仪可能都还有,我们现在还学西方的,直接称父母的名讳。结果这个父亲,过一个礼拜就叫苦连天,跑来跟我讲:麻烦了,我的女儿现在对我都很不礼貌,直接叫我的名字,什么事慢慢都不听我的了。

  所以整个功利社会,对于很多做人的观念不清楚,然后推出了一堆口号,害了自己,也害了整个时代的人。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平等,什么叫博爱,清楚吗?假如没解释清楚,光喊这个口号,那误了几代人。那些都直接教孩子叫父母名字的,不是把这些孩子都误掉了吗?所以人不能自以为是,要述而不作,每句话要对照经典。现在人多少价值观都偏了,都是那些著名的专家讲的话把他们给误导了。那些专家也没有自学的态度,他没有述而不作的态度。其实没有述而不作态度的人,他的话你绝对不能听,圣教一定是有师承,你怎么可以去听他的?所以自己要有判断力。有师承,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你才能听他的话。连得诺贝尔奖的人,你都不能听他的话。

  现在很多教育界,都是听那些很有社会地位、学历很高的人。学历很高不一定懂教育,他只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他怎么一定懂教育?结果现在变成学历高的人就是厉害,就听他们的,把整个教育都给误掉了。教育要听孔老夫子的,哪是听高学历的?所以这个时代的迷失,听有钱人的、听高学历的,这都不是很理智。要听真理,要听经典,要听修行过来人的话,不能听自己喜欢的人的话。那个诺贝尔奖真的是误了很多人,我看那个评审他得诺贝尔奖的人都要背因果责任,因为他讲了一句话叫「企业唯一目的,赚取利润。」这是大邪说,还编在教科书里面。

  马来西亚的回教长老达特阿里芬,这个人太不简单,国家给他审一本教科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送过来的书,让他审,可不可以教人民?他审完把它退回去。人家问他为什么不合格?这一本书里面,连孔子的教育都没有提到,不合格。他有判断力!我记得当时候,我跟他见第一次面,他跟我坐对面,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陈蔡绝粮吗?当时我一听完,背流冷汗。你们有没有流冷汗的经验?我为什么流冷汗?因为我心里想,刚好知道;假如不知道,这餐饭我看我只能躲在桌子下吃,不敢见他。人家是回教的马来长老,对孔子的学说这么深入,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我就答不出来。所以以后你们要准备好,说不定你走到法国去,人家问你「陈蔡绝粮」,因为愈来愈多人在学了。

  名分定了,才有一种长幼尊卑的恭敬态度。在汉文帝的时候,他宠幸一个妾叫慎夫人,这个慎夫人常常跟皇后(窦皇后)平起平坐。有一天到了郎官的官署,大臣袁盎他懂道理,他就把慎夫人的座位排在皇后的后面,没有平起平坐。结果这个慎夫人平常就跟皇后坐一起,现在把她排后面去,她就不欢喜,结果皇帝也不高兴,就走了,回宫去了。袁盎赶快赶过去,在皇帝身边跟皇帝讲,说到:皇上,长幼尊卑,有尊卑次序,人与人才会和睦。你既然都已经封了皇后,她的辈分就高于其它的人,怎么可以坐在一起?而且,您宠幸慎夫人,你就好好对待她就好了,您现在连座位都让她跟皇后平起平坐,皇帝,你现在这样做不是爱护她,你在害她。皇帝一听:哪有害她?皇上,你没有听过人彘的故事吗?人彘就是汉高祖刘邦宠幸他的妃子,结果这个妃子被宠幸,吕后就恨之入骨,不只把戚夫人的孩子害死(把赵王如意害死),还把戚夫人双手双脚都砍断、眼珠子挖出来,然后喝毒药让她变哑巴,就是残暴到极处。大家听到这里有没有感觉,女人要狠的时候very(非常)恐怖。结果这个例子一讲出来,皇上马上一惊,对,不遵照辈分,到时候她又愈来愈恃宠而骄,不是跟皇后结怨吗?不是害她吗?皇帝回去马上晓以大义,给慎夫人一讲,慎夫人赏袁盎五十斤黄金。也不简单,她马上能接受人家的劝。所以「名以正之」。

  接着,『法以齐之』,用法律统一人民的行为比方平常不能闯红灯,这些都是。『刑以威之』,用刑罚让人民畏惧犯罪、不敢犯罪,因为犯罪他就得要服刑,他有敬畏心就不敢去做。接着,『赏以劝之』,用奖赏这些行善的行为,表扬他、肯定他,这样人民行善的风气会带起来,互相规劝。在我们中国大陆,从二00七年开始举办道德模范,到二00九年、二0一一年,包含今年二0一三年,应该都会有道德模范评选,每次参与的人超过亿人。我们看那些榜样,看道德模范不哭者,没良心。看了都很感动,那些孝行。要救一个小女孩,那个吴菊萍把自己的手背都折断了,都在所不辞,真的是令人感佩。大家一流眼泪,不就是跟她看齐吗?那就是「赏以劝之」。所以「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夫子在《论语》当中有讲到。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