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標題: 祭祀祖先缅怀祖德萧祥剑老师主讲(共一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2-17 09:38
標題: 祭祀祖先缅怀祖德萧祥剑老师主讲(共一集)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祭祀祖先 缅怀祖德  萧祥剑老师主讲  (共一集)  2014/8/9  香港国际机场亚洲国际博览馆5、7号馆  档名:56-159-0001



  尊敬的刘部长,尊敬的上悟下道大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承蒙协会的邀请,让末学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学习,尤其是学习我们为什么要祭祖。

  在中国民间,一年实际上是有四次的祭祖。第一次是在我们春节的时候,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祖的这种习俗;第二次就是我们的清明节,我们的国家已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的节日,我们看到这些年祭祖的风气愈来愈盛;第三次就是今天的中元节;第四次是冬至。在一年当中,如果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末学生于湖南,湖南湘西那一带,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一年当中祭祀最为隆重的就是中元节。按照我们民间的习俗,中元节至少要祭祀三天,从农历的十三开始祭祀祖先,一直到今天,今天的早晨。所以我们从小深受教育,知道祭祀非常的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祖先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有智慧,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万古长青,在这里面,祭祀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这一年祭祀的节日当中,中元节又特别的体现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一体的特色。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核心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育,而在这么多的中国传统节日当中,最能体现儒释道三家一体的就是中元节。这一天这个节日,实际上也是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先民就有在七月中旬祭祀祖先的习俗,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道教还没有正式的形成,过去在儒家叫做小秋祭祖。前两天刚刚立秋,而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望日。中国都有朔望之礼,你看我们一般讲初一、十五吃斋,就是古代讲的朔望,初一、十五,过去国子监、孔庙也会在初一、十五来祭祀祖先。而一年当中,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开始,所以非常的重要。在这个时候祭祀祖先代表孝道,新的农作物收成之后供奉给祖先,也就是我们《弟子规》里面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表这个意义,告诉我们要行孝道。在《礼记》里面就讲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治理人的方法,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礼。一个国家没有礼,古人讲礼崩乐坏,那就是乱世。礼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吉礼摆在第一位,吉礼就是祭礼。你看这个祭字,祭祀的祭和吉利的吉是一个读音,就是祭祀你能够得福,这个在儒家的经典、佛家的经典都有特别的讲到。所以祭祀在我们这个民族,习俗是源远流长,一代一代,子孙后代祭祀是不会绝。所以过去农村家里都会有一副对联,叫做「玉盏长明万岁灯,香炉不断千年火」,这个香火不能够断。我们在这里祭祀也是同样,继承我们祖先的传统,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

  同样这一天,在道家,中元节的名称来自于道家,道家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所以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把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而且和道家的三官相配合,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日,在这一天,地官会检查、考校天上地下这些神明、人、动物他们的行为表现,会给人赦罪。所以民间会在这一天祭祖,忏悔自己,超拔祖先,道家在这一天普遍都会举办中元普度的法会。

  同时这一天还是佛家的盂兰盆节。大家可能都知道,佛门有一部孝经,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实际上佛门的孝经是两部,还有一部就是《佛说盂兰盆经》。「盂兰」两个字,翻译成中文是倒悬的意思,表示极苦。如果大家读过《盂兰盆经》就会知道,那是因为佛的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他的妈妈堕到鬼道里面非常的苦,目犍连尊者以他的神通看到母亲堕到鬼道,鬼道的人都非常饿,没有东西吃,他就以他的神通道力变现出美食,送到他母亲旁边。结果他母亲拿到这个美食就用手挡住,怕其它的鬼来抢,这个时候美食就变成火,没法吃,到喉咙里就变成火炭。所以目连尊者嚎啕大哭去问佛,问佛怎么办,佛告诉他,「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因为这一天,按照佛陀的制度,佛制每年一夏要结夏安居,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僧众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大家在一起忏悔自己的过失,发露忏悔而得到清净,生出喜悦,所以这一天也叫佛欢喜日。这一天供养僧众,那个功德非常大,能够超拔我们七世的父母。这是佛家的盂兰盆节。

  这三个节日在一起,真的是儒释道三家完全是一体。过去雍正皇帝讲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我们在中元节,对这个更有深刻的体悟。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像我们今天上午举行这样的祭祖仪式,那是天子亲自,他会在这一个月祭祖。在《礼记》里面就记载,七月的时候农民收获了新的谷物(新的稻谷),天子要尝新,天子尝新之前「先荐寝庙」,先要祭祀祖先。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一直祭祀没有中断,就是这个源头很远,一代一代都能够传下来,上从天子,下到百姓,这个祭祀都是年年不断。

  为什么古人要祭祀祖先,而且特别的教育后代要祭祀祖先?过去中国人家里,你看都希望有一个男丁。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希望家里有一个男丁?这个男丁将来就是要延续这个家族的香火,担任这个祭祀的人,尤其是长子。我在家里自己也是长子,我的父亲也是长子,我父亲每年清明、中元都回家祭祖。今年其实我很想陪老人家一块回去,但是我跟他讲,我要到香港来参加这个祭祀的活动,父亲也非常高兴。他每年真的是春秋祭祀没有断过,六十多岁了,在他身上我看到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真的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所以祭祀非常的重要,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我们看到我们台上左右写了两行字,「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最集中的体现就在祭祀上面。在汉字里面,「祭」这个字在甲骨文里面,左边是代表祭品,右边是一个手,下面是一个示,表示手拿着祭品祭祀神明。实际上祭祀,那是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在交流,和我们的祖先融为一体。祭祀的精神就是教我们要懂得返本报始,回到根本,回报我们的祖先。

  所以在《礼记》里面讲:「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祭祀不是说表面上藉助外物来做,而是因为人内心有情感,真实的情感,感念我们的亲人,所以依照礼法来奉献祭物。我们读过《孝经》就知道,过去周公郊祭,郊祭的时候拿周家的始祖后稷来和天相配,祭祀他的父亲文王的时候拿天帝来和父亲相配。祭祀就是因为我们想念我们的亲人,想念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祖先、亲人离开我们之后,古人告诉我们怎么样和他交流,怎么样回报祖先,感恩。在《荀子》这部书里面就有讲到礼,礼有三本。中国人祭祀不仅祭祀祖先,大部分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有这样一个牌位,叫「天地君亲师位」,现在是很多都改成「天地国亲师位」,意义是一样的,就是祭祀天地、祭祀父母、祭祀老师。所以《荀子》里面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个就特别的体现到我们一般家里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是对我们恩德最重要的人,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我们的老师。过去,实际上我听老人讲,大部分家里面,每家每户不仅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而且都供奉孔老夫子的牌位,也都祭祀。一年有四次,它是完全按照天时来进行的。《礼记》里面讲:「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易经》里面讲:「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祭祀,四时祭祀就是和四时合其序,春天会举行禘祭,秋天会举行尝祭,尝就是尝新谷,所以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有祭祀。

  一般的人,尤其是现在人,学习了西方的文化,对祭祀甚至有个别人把它斥之为迷信,这是因为我们对古人的教诲不了解。为什么《礼记》上讲,「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只有有贤德的人才能够明白祭祀的道理?所以祭祀这个习俗,这是我们的先祖,那是圣人,我们的先民从伏羲,三皇五帝一直传下来。我们的先民祭祀天地、祭祀祖先,那是他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传给我们,告诉我们要祭祀。古代帝王有太庙,一般的百姓家里面也有家庙,但是后来尊重天子,所以百姓的家庙改称祠堂。现在很多地方都还有祠堂,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有的地方祠堂现在没有了,但是家里它会有祖宗的牌位,实际上也还是和祠堂很接近,家家户户香火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由于城镇化,很多人进城之后,我发现到城里人很多人家里就没有了。这是因为现代文明确实对我们这种古老的传统有一定的影响,没有人学习了。

  实际上真明白,不管我们身在哪里,你都应该心系祖先。古人讲,「大孝终身慕父母」,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念念想到自己的祖先。所以《论语》里面曾子讲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的办理父母的丧事,祭祀祖先,人心就能够淳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祖先,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往上溯,最后我们都到一个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几乎汉族人都是炎黄二帝的后代。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传统文化衰落到如此的地步,真的是觉得自己愧对祖先。但是我们今天还有机会能够在这里,我想在过去是很少,五千人一起来祭祀先祖,我们的祖宗,我们的先祖在天之灵一定会很欢喜。我们要感恩祖先。

  过去有一本书叫《格言联璧》,里面就讲到:「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我们之所以能够世界各地的华人,大家在一起来祭祀我们共同的祖先,那是因为我们祖宗有德,给我们留了这个福报,我们享的是祖宗给我们留的福报。《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非常不容易,我们的先民非常不容易。为什么现代的科技没有诞生在中国?不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没有智慧,而是他们能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他宁愿吃一点苦,过简单的生活,不愿意大力的开发。所以才留下我们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多的矿产,中华民族,我们这个国家地大物博。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过去的先祖和今天的人一样大肆的开发,那子孙后代,轮到我们那可能就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所以我们要想,我们留给我们的后代是什么。古人很有智慧,把一切好的东西真的是留给子孙、留给后代,所以这个民族才能够延续,一代一代都能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甚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民族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能够保留下来、延续下来,而且再次的崛起,这就是我们祖宗的恩德。

  因为我们的祖先知道,他明白天地宇宙的真相,一切万物、一切人、一切众生都是一体。所以古人教我们孝道,我们的祖先虽然去世了,不在了,他们的身体不在,但是灵魂还在。所以古人讲,「孝子不匮」。人子行孝,不是父母不在就不用行孝了,人子在世一天就要行孝道一天。父母不在,祖宗不在了,怎么样行孝?就是要祭祀。《礼记》里面讲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就是再次供养父母。你看我们今天举行祭祀,过去的古礼就是要举行三献之礼,一献、二献、三献,这是最隆重的礼。给我们的祖宗供奉食品,跟我们在世的时候奉养父母是一样的,要用一样的态度、一样的恭敬。《礼记》里面讲,「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孝是顺从,顺从道,顺从天地的法则,自然法则,不要违背伦理道德,所以称之为畜。而且「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侍奉父母双亲有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在世要奉养父母,父母去世了要安葬父母,安葬之后要祭祀父母。《弟子规》里面告诉我们,「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对于这个祭尽诚,以前当然也学《弟子规》,但是具体如何一个诚,其实是不明白的。这次来学习这个课题,让末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体会到古人祭祀的诚,他的那个诚心真的是太感人,能够感召鬼神,感召我们的先祖真的来到现场。所以在《孝经》里面讲,「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你把这五条做到了,最后一条是祭祀,祭祀实际上到你离开人世之前,你都要祭祀。所以孝道是一生的,孝道没有终始,这是真正教我们行孝。所以夫子教我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以礼来祭祀我们的祖先,祭祀我们的先人。

  祭祀之礼,最隆重的就是把我们的祖先和天地相配。和天地相配这个礼是周公发明的,周公制礼,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后来被称为礼义之邦。《孝经》里面讲到,「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天地之间,人是最可贵的,因为什么?人是三界所生。动物牠是两界所生,牠不能够把天地之道表演出来,不能够参赞化育,你看没有说动物牠能够去耕种一片土地的。人他有,他能够和天地一起,你看天能够出太阳、刮风下雨,地能够生长万物,但是如果没有人的劳动,我们也不会有五谷杂粮。所以人在天地之间确实是非常可贵的,佛法里面讲人身难得,确实如此。而人所有的行为当中莫大于孝,没有比孝行更大的,而「孝莫大于严父」,庄严我们的父亲,对父亲的恭敬,「严父莫大于配天」,把我们的父亲和天来相配。所以我们讲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这个在《周易》里面意思就讲得非常的明显。所以文王推演《周易》,把乾坤两卦排在最前面,而且为《周易》作卦辞,那是圣人,只有圣人才能够真正明白义理。到了周公的时候,又为《周易》作爻辞,而且周公在作《周易》的时候就特别讲到祭祀,后面我们会讲为什么要祭祀。

  周公真的是对圣贤之道,宇宙人生真相,那真的是明了。所以周公他在郊祭的时候,「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郊祭是在郊外的祭祀,祭祀天地。过去就只是祭祀天地,但是周公来制礼,把周家的始祖后稷,周的始祖后稷过去是谷神,拿自己的祖先和天来相配;在宗庙里面祭祀文王的时候,儿子祭祀父亲,把文王和上帝来相配。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里面讲的上帝,这个是指天神,当然实际上可能是指的一个人,我们听经,师父上人老讲上帝是忉利天主、天帝、帝释天。所以周公把自己的父亲和上帝来相配,就是我们对父母的孝道这是尽到极致,让我们的父亲和天一样享受这种尊贵的祭礼。因为周天子,你看周公摄天子之职,他能够如此的孝敬自己的父母,四海这些诸侯都来参加陪祭。祭祀有主祭,有陪祭官,过去天子祭祀,这些文武大臣就来陪祭。所以你看夫子讲,「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那个德行太广大了,但是他这个德行也没有超过孝道的。祭祀就是孝道。

  《孝经》告诉我们,「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你到祠堂里面、到太庙里面祭祀祖先,代表你没有忘记你的祖先,没有忘记你的亲人。祭祀的时候非常的谨慎,「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担心我们会让我们的先人受辱。「德有伤,贻亲羞。」你到宗庙能够这么的恭敬,「宗庙致敬,鬼神着矣」,我们的祖先他真的就会到现场来。而且《孝经》告诉我们,一定要不忘祭祀。为什么要立宗庙、立祠堂?就是「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一年四季的祭祀都没有断,思念我们的亲人。这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祭祀。

  而且古人的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在祭祀之前,准备过程非常长,第一个是要准备祭品,第二个最重要的是要斋戒。斋戒,按照古人的讲法,前后一共是十天,前面七天是叫散斋。《礼记》里面讲,「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致斋于内,这是祭祀的前三天,他会在一个房间里面,专门静下心来想自己的祖先,想他们的音容笑貌,想他们生前的样子,想他过去有什么喜好,有什么志好,有什么样的愿望。在致斋三天之前还有七天,虽然没有说单独在一个地方斋戒,但是也非常的谨慎,特别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样一来,斋戒十天,到祭祀的时候,他真的就彷佛见到了自己的祖先,好像他的祖先真的来了,好像我们的祖宗真的到我们的面前。他那个诚心,祭祀者的诚心真能感得我们的祖先。

  而且这个斋戒不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就是不吃肉,斋戒是修清净心,当然前提不能杀生、不能吃肉。《易经》里面对斋字的批注,叫做「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洗除心垢,把我们心里面的垃圾全部清洗干净。而且要守持戒律,戒律是防患,怕我们犯新的过失。这个时候不能够听音乐,不能够夫妻同房等等,很多事情都不能够做,就是一心的想念自己的亲人。这样到祭祀那一天,「祭之日,入室」,他到宗庙里面,彷佛就能够见到自己的祖先,好像他就到那个牌位上来了。要从宗庙里面出来的时候,彷佛就能见到他们的容貌,还能听到他们的叹息声,听到祖先的叹息声。

  在《礼记》里面曾经记载文王是如何祭祀的。文王生来有圣德,《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文王给我们表演出来。《礼记》里面讲,「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文王祭祀的时候,对待自己过去的祖先,和他们在世的时候是一样的,想到祖先自己都不想活了,想要和祖先一起而去。「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在祖先的忌日非常的哀伤,听到别人称祖先的名字,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祭祀虔诚到极点。「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见到父母生前所喜欢的东西,彷佛就见到父母的神色,能够做到这一步,大概就只有文王。所以《诗经》里面有一句诗特别是形容文王祭祀的,「《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我昨天晚上、今天凌晨,脑子里面反复涌现这两句诗。明发不寐就是到早上了还睡不着觉,天亮还没有睡着,想到要见到自己的父母,见到自己的亲人。因为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依怙,我们在这个世间就非常可怜。什么时候能见到父母?就祭祀的时候,好像他们真的就来了。所以文王一直睡不着。「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想到第二天要祭祀,父母祖先都要来,想到他们来接受我们的祭祀,享用我们的祭祀,非常的高兴,特别想念他们,所以很高兴。但是心情又很哀伤,想到他们来了之后还要走,所以特别的哀伤。

  所以文王真诚到极点,把这个祭祀之礼给我们表演出来。后来周公也是继承文王。周公的哥哥武王晚年得了一场病,武王是国家的天子,做为弟弟的周公,心里非常的难过,也非常的忧虑,于是就到宗庙祭祀,祭祀他的祖先、祭祀文王。在祭祀的时候讲,现在你们的孙子姬发身体有了病,周公愿意代替自己的哥哥,我愿意代替自己的哥哥来受这个病苦。所以后来,周公真的用这种真诚心祭祀之后,武王的病就好了,又活了几年。后来,周公在武王去世之后再辅佐成王,制定《周礼》,真的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夫子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公,周公最大的贡献就是给我们制定这个礼法。我们现在祭祀之礼实际上还是延续了《周礼》,那个精神,主要的精神还是延续了《周礼》。

  而且在祭祀的时候,我们一般各地的风俗都是如此,要敬香、要点蜡烛、要祭祀食品。如果按照《礼记》里面的讲法,用香那是请我们祖先的魂,斋供那是祭祀我们祖先的魄。按照儒家的说法,人去世之后,身体和神识分开了,叫魂飞魄散,这个时候,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点香,为什么要斋供,就是这个道理,迎请他们的魂魄都来到现场。而且祭祀的整个过程、仪态,《礼记》里面讲得非常的详细。《礼记》里面讲,「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孝子祭祀,他的行为我们是可以知道的。他是如何祭祀的?父母在的时候他是如何侍奉父母,祭祀的时候就如何。他站着的时候非常的恭敬,但是身体是微微的弯曲的;他要前进的时候,恭敬而有愉悦的表情;他要敬献祭品的时候,恭敬而且柔顺。「退而立,如将受命」,把祭品敬献上去之后退下来,他站着的时候好比就要听候父母的命令。父母在吃饭,我们把饭菜敬献上去之后退在一边,恭候父母的命令。「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把祭品撤退之后,他那个神情还是非常恭敬、庄重。「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如果他站着不能微微的弓着身体,那是不知礼,固陋而不知礼。「进而不愉,疏也」,走向前的时候脸上没有高兴的表情,那是说明他跟祖先之间疏远了。就好比我们孩子见到父母,那是非常高兴的,我们祭祀的时候也是一样,父母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把祭品给他。「荐而不欲,不爱也」,敬献祭品的时候不柔顺,就是对亲人不亲爱。「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你退下来的时候,不是那种像接受父母的命令,那就是你心里面有傲慢,没有恭敬心。「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你没有恭敬的态度,没有恭敬的面色,等于是忘本。这样,「如是而祭,失之矣」,这样的祭祀就失去意义。所以祭祀,真诚心非常的重要。

  我们看到上午所有参加祭祀典礼的人,大家非常的庄重、非常的恭敬。我相信我们的祖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老庄,历代的先圣先贤,他们一定都到了现场,真的来了。所以《礼记》里面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我们对父母有深爱之心,对父母一定是态度非常的和顺;我们态度和顺,内心态度和顺,表现在脸色上一定会很喜悦;由于愉悦的脸色,必定会有柔顺的容貌,你会特别柔顺,慈柔和顺。而且孝子在祭祀的时候捧着祭品,「孝子如执玉,如奉盈」,他捧着这个祭品敬献的时候,就好像捧着美玉一样,又好像捧着很重的东西,拿不起来,非常的谨慎。「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非常的谨慎,虔诚恭敬,好像抱着一个东西,生怕把它掉了。「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生怕把这个东西掉了。这是孝子祭祀的时候,怎么样祭尽诚,《礼记》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的详细。

  而且在祭祀的时候会有乐歌,我们今天的祭祀都有奏乐。在古代,《诗经》里面有很多诗篇就是用来祭祀的,祭祀用的。譬如祭祀文王,「文王在上」,那是专门周家祭祀文王,文王在上,在天上,他的神来到我们祭祀的地方。在民间也有很多祭祀的歌,现在在云南、贵州,包括江苏一带,很多地方祭祀的时候还诵读「蓼莪」这首诗。《诗经》里面有一篇「蓼莪」的诗,就是讲到一个孝子失去父母的时候,他的那种心痛之情。「蓼莪」这首诗,过去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首诗的。在《诗经》里面,除了「关雎」就是「蓼莪」,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如果读过二十四孝的故事,就知道王裒泣墓的事情。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大孝子叫王裒,他父亲叫王仪,但是被晋文帝杀害了。所以王裒终身不肯面西而坐,表示终身不肯做晋朝的臣子。读书人都非常有气节。王裒的母亲胆子非常小,生平特别怕雷声。王裒母亲去世之后,王裒就把母亲安葬在一个树林里面,一碰到打雷的天气,打雷下雨的时候,王裒就跑到母亲的坟前,眼泪汪汪的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陪伴母亲,妈妈妳不要怕,妈妈妳不要怕。有一次打雷,王裒就跑到母亲的坟前痛哭,眼泪掉到柏树上,那个柏树居然就枯萎了。王裒过去,因为他是读书人,也教学生,过去的学生没有不读《诗》的,他常常教学生读《诗经》的时候读到《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读到这里他一定都是掉眼泪,悲伤过度,反复读诵。后来他的学生看到他太难过了,最后就废掉「蓼莪」这一篇不读了。

  我们今天,末学也学习《群书治要》,《群书治要》就节录了「蓼莪」这首诗。我自己也曾经反复诵读「蓼莪」这首诗,特别的感动。我们也录了一个视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请工作人员播放一下「蓼莪」这个诗篇。如果是有问题的话,我自己在现场和大家轻声再来吟诵一次。「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因为刚才可能视频有一点点小问题,末学在现场再和大家一起,末学再轻轻的吟诵一遍。如果有熟悉的,您也可以轻轻的吟诵。真的是,父母的恩德真的是难以回报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读到「蓼莪」这首诗,也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所以古人讲失去父亲叫失怙,失去母亲叫失恃。父母的恩德,佛在经上有讲过,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答父母深恩。你左肩担父亲,右肩担母亲,绕着须弥山走,把肩膀磨破了,皮肉、骨髓都磨穿,还报答不了父母的恩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供养父母的功德和供养补处菩萨功德齐等。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不说供养佛,佛不在世,即使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都没有。但是你供养父母跟供养补处菩萨是一样的,跟供养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供养佛是供养佛像,父母是真的佛,真的就在你面前。所以读到这首诗,真的是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过去真的是有很多不孝的行为,对不起父母。古人读这首诗都是伤痛欲绝,因此古人有一副对联就讲,「学礼当不忘祭祀,读诗几欲废蓼莪」。学习礼,你如果不祭祀,实际上你没有学到礼的根本,祭祀是五礼之首。读「蓼莪」这首诗,古代很多人最后就没办法,把「蓼莪」这首诗抽掉,因为孝子读了真的是非常的难过。

  这是讲到我们祭祀祖先。我们祭祀祖先,并不是说祖先他需要我们去祭祀。祭祀得利益,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祭祀的人会得到福报。如果我们的祖先,按照佛法讲六道轮回,他要是没有出离轮回,我们祭祀的时候他也能够得福。这个在《地藏经》里面就有明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对祭祀都有讲。《礼记》里面讲到,「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贤德的人祭祀,一定会得到福,得到祭祀的福。但是这个福不是世间人所认为的福,世间人可能认为升官是福、发财是福,但是古人讲什么是福?「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福是备的意思。譬如说我们今天祭祀之前要准备,我们什么事情都准备好之后就会顺利,什么事情都顺利才叫做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一个人内心能尽到他的诚敬,他外在的一切行为就会顺于道。忠臣事奉君主,他就是用这个诚敬之心;孝子侍奉自己的父母双亲,也是用这个诚敬心。你有这个诚敬心,上就会顺于鬼神,外就会顺于君长,内就会孝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这个叫备。所以《礼记》里面讲,「唯贤者能备也」,有德行的人才会百事顺利。能备然后能祭,祭祀能够得福。但是古人告诉我们还有一条原则,就叫做「祭祀不祈」,祭祀的时候不祈福。不是为了自己祈福而去祭祀,而是我们真正感念我们的祖先,感念我们的亲人。

  祭祀得福,我们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年我的一个老师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他在南方一个城市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这个小孩精神有问题,到医院检查,什么也检查不出来。这个孩子每天到晚上,他说他总是能见到一个人。这个孩子的父母也是非常着急,因为缘分就遇到我的老师,问他怎么办这个事情。后来我这个老师就问小孩,你见到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小孩讲是见到他爷爷,他就看到他爷爷。反正小孩很害怕,一直找医生也没有办法。我的老师就问,问这个孩子的父母,过去对老人怎么样?确实,这个孩子的父母当然可能也有些对父母、公婆不孝的行为。最后我这个老师就告诉他,也不是用什么神秘的方法,告诉他你回家祭祖。因为一般城里人很少回家祭祖,老人可能都埋葬在农村,很少回去祭祖,我这个老师就让他去祭祖。也许是因为他的诚心,他听了之后真的回去真诚的祭祀祖先,后来这个孩子真的就没有问题了,再也见不到了,见不到这个现象,精神就好了,真的证明古人告诉我们祭祀得福。这是一个家里的事情。

  我们再讲一个大的事情,我们这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过去毛主席他也是祭祀祖先。在《易经》里面有一卦叫做困卦,困卦卦象是泽水困,代表诸事不顺,四处都无法前进。周公在解释困卦九五的时候,困卦九五的爻辞里面就讲,「利用祭祀,受福也」,在各种事情非常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利用祭祀,祭祀你就能得福。在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九三七年的清明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特别派代表林祖涵到陕西黄陵祭祀黄帝。那个时候也是中国革命到了最难的时候,毛主席亲自写了一篇祭文,派代表林祖涵到黄帝的陵前读诵这篇祭文,代表当时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全体人民祭祀黄帝。在祭文里面,毛主席当时讲到,「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那个时候七七事变还没有发生,毛主席已经非常有预见性的知道,真的也是祖宗加持,后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精诚团结,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真的是祭祀得福,祭祀黄帝,黄帝的灵真的就会来助你,助佑子孙。这是讲你遇到困难要祭祀。

  还有,在《易经》里面还有一卦叫做既济卦,《易经》里面除了谦卦之外,实际上六十四卦,既济卦是非常好的,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什么事都成功了。周公在批注既济卦九五爻的时候同样讲到要祭祀,九五的爻辞讲:「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你看我们为什么祭祀要用素?一般现在农村祭祀都杀生,实际上杀生未必能得福。这里讲东邻西邻,实际上是讲当时,东邻讲谁?讲商纣王,商纣王祭祀的时候非常隆重,用杀牛,祭品很丰厚,但是没有诚敬心。文王祭祀的时候,西邻是文王,岐周,当时还是个小国,祭祀的时候祭品非常的单薄。月祭按照殷礼是属于春祭,春祭的那种祭品,大概就是用一些水草来祭祀祖先,但是文王有恭敬心,所以他能得福。我们现在学佛了更能体会到,杀牛不能得福,这里面还造了很重的杀业;用水草祭祀没有造业,所以祖宗能得福,生者也能够得福。这是儒家的经典,《易经》这是儒家群经之首,告诉我们祭祀能得福。

  佛家的经典也讲到,《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里面就讲到,「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阎浮就是地球上的,地球上的众生能够为我们的父母乃至家亲眷属,在他们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你用真诚心,你这样去做,你会得利益,你去世的家亲眷属也会得利益。我听我的父亲讲,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只有一、二岁。但是我的父亲和我叔叔确实是,他们当时也没学佛,也没有读过《地藏经》,真的是设斋供养,志心勤恳,整整一百天,一百天都这样。所以现在家里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只要是来了重要的客人,或者是有丰盛的食品,都会祭祀祖先。真的会存亡获利,你的祖先会得到利益,你自己也会得利。

  大概过去我们都以为我们祭祀的时候,可能只有鬼道的众生能够来应供,但是我最近看到一个例子,就证明不只是鬼道的众生,真的是不管你的先人在哪一道,他都有可能会来应供,他投生为人,他的神识可能也会来。在很多书上都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文学家,也是一个大孝子,叫做黄庭坚,二十四孝里面也有他,非常的孝顺。黄庭坚在二十六岁的时候,他二十六岁已经考中进士,被任命到黄州做知州,黄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芜湖。当时他在衙门里面,有一天中午睡觉,在午睡,午睡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好像作梦一样走出了衙门,来到一个乡村。老远的看到一个老婆婆,站在门口香案前面祷告,口中好像喊一个人的名字,案桌上摆了一碗芹菜面。黄庭坚就走到前面去,发现那个面好像很好吃,不知不觉就拿起来端着就吃,吃完之后他就醒了,醒了之后那个梦还特别清晰,嘴里好像还有芹菜的香味。他也没有在意,觉得也就是个梦而已。但是第二天中午他又午睡,又做了一个梦,跟头天的梦是一样的,还是梦到自己从衙门走出去,又到一个乡村,到一户人家面前,看到一个老太太摆了一碗芹菜面,他觉得很好吃,把它吃了,梦醒之后嘴里还有芹菜面的味道。

  他觉得有点蹊跷,他就起身从衙门里面走出来,走出来之后他就想探个究竟,看衙门前面有没有一条路。真的有一条路,跟他梦里面那个梦境很像。他就一直往前走,往前走真的就到了一个乡村,真的到一户人家面前,就跟梦里面一样。他就去敲门,敲门就出来一个老婆婆,这个老婆婆真的跟梦里面长得一模一样。他就跟那个老婆婆讲,妳有没有在外面喊人吃面这个事情?这个老婆婆讲有啊!她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我女儿生前特别爱吃芹菜面,所以我就祭祀她。黄庭坚就感到很惊奇,就问她女儿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就讲,她女儿去世二十六年。黄庭坚突然就想,自己今年恰好二十六岁,而且昨天恰好是自己的生日。就继续问这个老婆婆,她女儿在世的时候是什么样,家里的境况如何?老人家就讲,我就一个女儿,生前就喜欢读书,信佛、吃素,特别孝顺,就是不肯嫁人,而且发愿说来生要转男身,要做文学家。这个女儿在二十六岁那年生病死了,死的时候还说将来要回来看她。

  黄庭坚大吃一惊,就问,妳女儿的闺房在哪里,能不能进去看看?老婆婆就指着一个房间跟他讲,就是那一间,你进去看一下,我去给你倒杯茶。黄庭坚就到这个房间里面,发现这个房间特别亲切,摆着那个桌椅特别熟悉。看到里面有一个柜子被锁起来了,就问老婆婆,说那个柜子里是什么东西?这老婆婆就讲,那是她女儿生前读的书,但是不知道她女儿把钥匙放在哪里了,所以一直就锁着。结果黄庭坚突然一下想起来,他说这个钥匙在哪里哪里,老人家一去找,真的找到了。结果他把这个箱子打开一看,那里面都是这个女孩子写的文章,而这个文章跟他考进士(考科举)写的文章一字都不差。黄庭坚突然明白了,自己就是这个老人家的女儿转世。所以扑通就跪到老婆婆面前就跟她讲,含泪称老婆婆称娘,说我就是妳的女儿转世,我就是妳的女儿,他就把老人家接回到衙门奉养。这个事情在《修水县志》里面有记载,而且黄庭坚在黄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写过一首诗,叫做「似僧有发,是俗无尘。参梦中梦,悟身外身」,讲的就是这个事情,这是真实不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这因果轮回真有。而且告诉我们,祭祀,你看这个老人家祭祀她女儿,真的是用真诚心。父母对儿女那真的是用真诚心,儿女对父母未必能够做到真的是真心,那是大孝子才能做到,但是父母对儿女真的是完全是真心。所以这个老人家用真心,你看她的女儿已经转世了,那个神识都还到那里去应供,证明祭祀真的是鬼神(我们的先人)会来享祭。这是讲到祭祀对我们会有福,存亡都能够得到利益,这是从小处来讲;大的来讲是对我们社会的意义,祭祀对社会、对国家的利益。在《左传》里面就讲到,「祀,国之大事也」,祀就是祭祀,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情。祭祀由谁负责?过去祭祀那都是天子,天子亲自去祭祀。实际上我们的领导人同样也继承这个优良的传统,每一届新的领导人上任之前,无一例外,他们都会去一个地方,就是去韶山,在没有正式上任之前都会到韶山。为什么去韶山?祭祀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而且很多也都会去西柏坡。这都是中国自古的传统,并没有断,虽然说古代这种祭祀的礼没有复兴,实际上这个精神并没有消失。所以这是国家的大事。

  《礼记》里面还讲到,「禘尝之义大矣」,禘尝实际上就是祭祀,禘是春祭,尝是秋祭,祭祀的意义太大了,「治国之本」。为什么说祭祀是治国之本?我们中华民族不是说今天才有的,我们的先民在这个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几千年,我们要延续我们祖先的精神、祖先的道统,怎么样延续?就是靠祭祀,所以这是治国之本。实际上不仅是治国之本,也是齐家之本,家里面如果没人祭祀了,那个家实际上就是等于没有后代了。为什么古人讲香火,特别重视传承就在这里。《论语》里面也讲,知禘之说者,「治国其如示诸掌」,就是明白祭祀的道理,治国就像手掌之中。这都是讲到祭祀对治国的重要。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祭祀能够凝聚人心。我们看到日本首相,有些右翼倾向的首相,每次要去祭祀靖国神社的时候,中国、韩国,很多国家都会反对。这就其实我们从反面知道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对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贤、为我们国家付出的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谴责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提醒我们要反思。所以在今年的七月七日,我们看到我们的国家主席特别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虽然没有举行祭祀之礼,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千千万万为抗日救国牺牲的先灵们一种最高的致敬。所以祭祀不是一件小事,代表我们不忘本。

  《礼记》里面讲,「祭者教之本也」,祭祀是道德教化、社会教化的根本。我们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里面又祭祀为先,祭祀要摆在第一位。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你从哪里来,你才能知道自己将来要到哪里去。在《礼记》里面讲到,祭祀有十个方面的意义,《礼记》里讲:「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这是祭祀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如何事奉鬼神,知道君臣的道义,知道父子的伦常,知道贵贱的等级,知道亲疏的差别,知道赐予爵位跟奖赏如何施起,知道夫妇的区别,体现政事的公平。过去天子祭祀之后会把那个祭品分赐给这些诸侯、大夫,体现长幼次序,体现上下的关系。所以祭祀的意义实际上是非常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孝经》里面夫子特别告诉我们要不忘祭祀,「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你能够把祭祀做到,我们孝道才真正圆满。父母在生,我们能够很好的奉养;父母去世,我们能够很好的安葬;安葬之后,我们人子在世一日就要祭祀父母一天。所以过去家家户户家里会写一副对联,「香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祖宗希望你去祭祀。

  而且祭祀,当然我们在座的可能学习佛陀教育的人比较多,但是世间实际上大众里面,普遍杀生祭祀的还是比较常见。过去印光法师特别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祭祖用素序》。这文章很长,末学挑几段和大家分享。印祖讲,「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夫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杀生祭祀祖先实际上是违背天地的。所以最好不要杀生祭祀,要用素食。而且《周易》里面周公都已经告诉我们,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这个道理要跟大家讲,他没有学佛你就跟他讲,我们可以告诉他,《周易》也是这么讲的,中华民族的先祖也是这样的。而且古代《礼记》里面讲,国家有大事情的时候,天子不杀牛,大夫不杀猪羊,庶民不杀鸡犬,都是教我们要少杀生、不杀生。「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你一定要做利益他的事情,祭祀也是,用杀生祭祀,实际上祖宗未必能得福。

  还有一点,你看我们祭祀的时候,尤其是中元节,小秋祭祖会用新米。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我们自己要修德,自己的德行是给祖宗最好的礼物,祭祀之礼。过去讲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不一定是你赚了多少钱,当多大的官,而是你有真实的德行,你能够超拔你的祖宗。所以《尚书》里面讲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你把家治好、把国治好,这个香味能够感召神明;那个谷的香味不是真正的香,你那个德行才是真正的香,你的祖宗会欢喜。

  还有一点,就是劝大家读诵经典,不仅在中元节、清明、冬至,我们祖先的忌日,包括生日,我们如果能够读诵经典,他能得很大的利益。《地藏经》里面就讲到:「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你如果梦到你的祖先,梦到其它的鬼神,各种鬼神,非常悲伤愁叹,那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家亲眷属。怎么办?《地藏经》里面讲:「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而且在这一天,为什么佛在这一天建盂兰盆法会?在各地的寺庙都会有这个传统,在中元节,寺庙会兴建盂兰盆法会,这一天也叫盂兰盆节。就是因为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到鬼道,以目犍连尊者的神通,他都没法救助他母亲。佛告诉他,你以供养三宝这样的一个功德,这个功德非常大,能够让你的父母出苦,不仅是你现世父母能出苦,七世父母都能够出苦。所以这一天,佛制就教后来的人,告诉我们要做盂兰盆节,兴办盂兰盆法会。

  中国兴起盂兰盆法会是在南北朝,南北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特别信佛,是一个佛教皇帝。想到这里,古人讲我们要缅怀祖德,要想到祖先的德行。因为末学也姓萧,梁武帝也是我们萧氏的先祖,而且是一个堂号,就是南宁堂号,这个堂号是来自于汉朝,汉朝的宰相萧何,一直传下来,像包括近代的大德,虚云老和尚也是南宁萧氏的后裔。我就想到自己真的是非常的惭愧,今天在这里虽然和大家分享的是祭祀祖先、缅怀祖德,实际上也是来向我们的祖宗忏悔。真的是我自己感觉有愧祖先,做为一个学习圣贤文化的人,学习传统文化,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有很多问题,也是藉此在中元节向祖先忏悔,希望祖宗加持。

  而且在中元节之前,我们也看到云南鲁甸发生地震,真的当天我自己也是感同身受。我们看到近些年来,不仅是我们国家,全世界天灾人祸都很多,这个就是《易经》里面的困卦,人类的前途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仅自己要祭祀祖先,而且号召全世界人民,每个种族都要用真诚心来祭祀我们的祖先。好,末学的分享就到这里,末学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