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冤业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2141717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2-14 17:19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冤业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2141717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冤业的讲记敬摘点滴
...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净土社区]李炳南老居士说放生:上等功德戒杀放生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286.html
李炳南老居士说放生:上等功德戒杀放生
诸葛长青曰:佛菩萨为什么反复劝人放生?古代圣贤为什么倡导放生?因为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还债,放生就是积福,杭州西湖都曾是放生池!放生者有求必应! 持续放生,无数感应!
放生歌曰:
人既重其生。物亦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
放生怨结解。放生罪垢净。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
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
放生嗣胤昌。放生家门庆。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
放生悟无生。放生生死竟。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
李炳南老居士说:
凡事不离因果,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八苦的果,了知因果的关系,就知道刀兵劫也是一种果报。
众生自古以来,断不了杀业,没有一个不杀生的。杀生可分二种:一种是直接杀,一种是间接杀,造此二种杀业的因,积久遇缘就结成刀兵劫的果。
刀兵劫是从杀因而来,我们应该不造杀因,叫做戒杀,以免将来受刀兵劫的痛苦。
断杀生缘的次第分上中下三等功夫:
●下等功夫:自今天起不再杀,如此做到就是善人。
●中等功夫:不但不杀生并且持长素,这样做到就是等于自度的阿罗汉。
●上等功夫:不但不杀生,吃长素,更进一步要放生救它的生命,这种人等于利人的菩萨。
上等功德,除了断缘外,必须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话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寺庙的七层宝塔,这样看起来就知道救一个众生的功德是多么大。
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
我再将简单的放生方法,为放生的生命口念忏悔文:「往昔所作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这样念三遍后再为它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
为什么要对众生说三皈依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另一条是慧命。放生是不但救他生命,亦要救他慧命,说三皈依给他听,下一生就不入地狱不做饿鬼不变畜牲,免堕三恶道受苦,如得人身,发菩提芽,深信佛法就有成佛可能,这就是救它的智慧。
信佛学佛第一条件,必须先明白佛陀的教义,佛陀的教义有下列六种:慈;悲;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要做此六种必先要戒杀。
不单是佛教提倡戒杀放生,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亦多说戒杀放生的道理。
我们大家现在做人杀生造业,前生做人亦是这样杀生造业,乃至多生以来造了杀业是重重无尽的。
杀一条生命就结了一条冤魂,时时刻刻都在你身边候机讨命,不但外来冤业讨债,自己的杀业种在八识田中随时都会发芽起现行,也就是造罪的种子时时要牵引你去受报应。
戒杀放生,这是心性的问题,就是有慈悲,没有慈悲的问题。
奉劝诸位,现在战乱还未来临,快快改往修来,快快戒杀放生。
放生是救他生命,解他痛苦,佛戒第一不杀,天有好生之德,可以想见功德之大,所得善报无量无边。在二千八九百年时的中国与印度,未通消息,佛教在印,曾行放生,儒教在中亦曾放生,并非谁倡谁效,善道自然同耳,两教放生之经典各有记载,多不胜举,查书当知。
下功断缘戒杀,中功断缘兼素,上功断缘放生。
诸葛长青:愿更多的人,吃素戒杀放生!成就无量福报!
●[净土社区]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285.html
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
在法会里,我们经常会诵到三部大乘经典:《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昨天说到《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华严经》是讲什么的呢?记得春节华严法会时,有给大家分享过,也是两个字,叫做“愿景”。《华严经》讲的是佛圆满的报身报土,不但佛本身相好庄严,而且周遭的环境也是富丽堂皇,庄严无量。所以,人们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的富贵。而所有这些,也都为“愿景”所摄。那么,“愿景”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讲,就是目标,只不过,愿景的说法更为形象和直观,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同样是佛经,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个恐怕还要归因于佛讲经时,台下的听众不同所致。就像是一个大学教授,当面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时,所讲的内容肯定会不同。那么讲《楞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阿难,当时他还是一个未开悟的学人;讲《法华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舍利弗,当时他已经是证果的罗汉;讲《华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他们已经是根性成熟的大菩萨。阿难常乐多闻,却少体悟,因此佛陀给他讲《楞严经》,令未开悟者能得悟;舍利弗虽得罗汉果位,但毕竟非佛本意,于是佛陀给他讲《法华经》,令得悟者发大菩提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早已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并累积了丰厚的菩提资粮,只是差那么一点不圆满,佛于是给他们讲圆满的佛国境界,顺势令这些大菩萨们成就究竟的果报。
了解了各部经典背后差异性,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是不是像阿难一样,先求开悟;再像舍利弗一样,回小向大;然后再像文殊、普贤菩萨一样,成就究竟的佛果?或者刚开始便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然后积累广大的福德与智慧资粮,直至成就圆满究竟的佛果境界?很明显的,当我们坐在这里,把佛法当作理论来探讨的时候,大家或许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既然有直路,为什么还要绕弯子呢?是啊!谁都想走直路。可是走直路,也有走直路要付出的艰辛。那么艰辛何在呢?就是要发起那颗真...(●[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