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五九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2-11 20:45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五九卷
敬摘自《佛说因果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增上戒学分第七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第1241部~摄大乘论本三卷)


...得归礼
  方便归依净  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  摧魔者归礼
  能说智及断  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  外道伏归礼
  处众能伏说  迷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  摄御众归礼
  遍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  实义者归礼
  诸有情利乐  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  无忘失归礼
  昼夜常六返  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归礼
  由行及由证  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  最胜者归礼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  皆能断归礼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  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  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  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  非见人天等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此中有多颂。  
  佛无生为生  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无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  诸佛具三身
  现等觉非有  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  有非有所显
  非染非离染  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第1241部~摄大乘论本三卷)


...着及现前  苦故恼世间
  三种二种难  亦七由虚妄  
  覆藏者。由无明能障如实见故。安立者。由诸行能安立业熏习于本识中故。将导者。由本识及意识能令众生往受生处故。摄持者。谓由色能摄持自体五聚故。圆满者。谓由六入能生长故。三分成者。依根尘识诸触成故。领触者。由乐苦等为损益故。牵引者。由贪爱令业能牵后生故。执著者。由四取能令诸识染着欲等四处随从得生故。现前者。由业有谓已作诸业趣向来生为与果报故。苦者。由生老死故。恼世间者。谓三界由无明乃至老死等所逼恼。恒受苦难故。三种二种难亦七由虚妄者。三种难者。谓烦恼业生等。烦恼难者。谓无明贪爱取。业难者。谓行及有。生难者。谓所余七分。二种难者。所谓因果。因难者。谓烦恼业分。果难者。谓所余分。七难者。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二牵引因。谓诸行。三将因。谓本意二识。四摄因。谓名色六入。五受用因。谓触受。六引出因。谓爱取有。七厌怖因。谓生老死。由虚妄者。如是苦难从虚妄生。集虚妄义有九种相。所谓有相无相自相摄相入无相方便相差别相众名相生缘相染相。义现于前。  
  说虚妄已。当说方便为显空义。由此相应故。说偈言。  
  体相及众名  其义与分别
  成立理应知  略解空如是  
  云何应知空相。偈言。  
  无二有此无  是二名空相
  故非有非无  不异亦不一  
  无二者。谓无所取能取。有此无者。谓但有所取能取无...(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立义者。是阴名字有三义。一道路义。二烧热义。三重担义。复有聚义是阴义。聚有三义。一者多义。如经中说。若色过去现在未来。若远若近若粗若细等。经中广说。此色多故名聚。如是等色摄在一处。此言显总举色等诸阴。体相种种故。更互无相摄故。说有差别。此三义。一多二总三异。是名聚义。聚即是阴义。因此义相似世间中聚。  
  能取所取取  种子是界义  
  复有别摄名界。界名显何义。显种子义。能取种子者名眼等诸界。所取种子者色等诸界。取种子者识等诸界。  
  受尘分别用  入门故名入  
  复有别法名入。此中三受为受用。三受门故说六内入。分别尘境及受用门故。六种说外入。何者十二因缘义。  
  因果及作事  不增损为义  
  因果及事业。不增益不损减义。是名十二因缘义。增益因者。行等诸分别立不平等因故。损减因者。分别立无因义故。增益果者行等诸分别。有我依无明得生如是分别。损减果者。无行等诸法从无明生。增益事者。无明等诸因生行等诸果。时节分别有作意事。损减事者。分别无功用故。因果事中离此二执。此义无增益无损减。应知十二因缘义。  
  不欲欲清净  同生及增上
  至得及起行  系属他为义  
  处非处有七种。系属他义故。应知此中。一不欲系属他者。因恶行若不欲决入恶道。二欲系属他者。因善行入善道。若不欲决入善道。三清净系属他者。不离灭五盖。不修七觉分。不得至苦边际。四同生系属他者。两如来无前后两转轮王。一世界中不得共生。五及增上系属他者。女人不得作转轮王。六至得系属他者。女人不得作辟支佛及佛。七起行系属他者。已见四谛人不得造杀等诸行。凡夫能造行故。如多界经中广说。如是随思择。根者二十二种。因六义佛立二十二根。复有六义。何者为六。  
  取住及相接  受用...(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说寿命为根。为处世相接续增上说男女二根。受用增上故。五受说为根。意等业被受用故。世间清净增上故。说信等五法为根。为出世清净增上故。说未知欲知等三无漏为根。  
  果因已受用  有用及未用  
  复有别名三世如义相应。果因已用故立过去世。果因未用故立未来世。因已用谢果未谢故立现在世。  
  受及受资粮  为生彼行因
  灭彼及对治  为此不净净  
  复有别名四谛。何者为四。一者苦谛。何法名苦。受及受资粮。如经中说。一切诸受皆是苦。受资粮受生缘。根尘等诸法应知。  
  为生彼行因。  
  何者集谛。为感诸苦一切邪行。  
  灭彼及对治  为此不净净  
  为此因果二法寂灭故说灭谛。为对治此二名道谛。因此世谛说不净。因此真谛说净。  
  得失无分别  智依他出离
  因智自出离  
  复有别名三乘如义相应。应知涅槃及生死功德过失观智。从他闻依他得。出离因果故立名声闻乘。因此智慧如前说。自不从他不依他行。出离因果名辟支佛乘。依无分别智自出离因果是名大乘。应知。  
  有言说有因  有相有为法
  寂静义及境  后说无为法  
  有别名有为无为。言说者名句味等。因者种子所摄阿黎耶识。相者世器身及所受用生起识所摄心及取分别。如此等法有言说有因有相有相应法。是名说有为法。此中说心者。是法恒起识相解相。取者五识分别意识。此有三分别故。无为法者。寂静义及寂静境。寂静义者灭谛。寂静境者道谛如如。此中道谛云何得寂静名。此法若缘境界。若显果依寂静。因此义五阴等十处。圣智及圣智方便。说名十种胜智。应知。  
  此十名真实  
  合真实义者。若略说真实有二种。一能显真实。譬如镜。二所显真实。譬如影。何者能显真实。三根本真实。所余真实...(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时。觉知沉浮两事。觉知已为灭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沉浮二法寂灭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续名舍灭。四如意足后次第说修习五根。此五根云何得立。  
  已下解脱种  欲事增上故
  境界不迷没  不散及思择  
  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为修四勤故。心已随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脱分善根种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动增上故。五思择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应知。  
  说力损惑故  前因后是果  
  信等五法如前所说。为有胜力故说名力。胜力者何义。能损离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诸对治惑不相障故。故说根力有次第。云何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说。五种法如前后为因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为求得此果故决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种住未说)。若心得定观知如实境因此义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种解脱分善根已。说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达分善根者。为在五根位中。为当在方位中。  
  二二通达分  五根及五力  
  暖位及顶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脱善根种。此二二位决定通达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说觉分。此云何安立。  
  依分自体分  第三出离分
  第四功德分  三种灭惑分  
  见道位中显立觉分。觉者何义。无分别如如智是名觉。分者何义。同事法朋是名分义。此七法中觉依...(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心胜,一音开演无边义味,故不须论。佛涅槃后,或有能以自力,少见于经而解多义;复有能以自力,广见诸经乃生正解;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

  云何立义分?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所言法者,略有三种: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于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此中显示实义者,依于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种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故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第1243部~大乘起信论二译三卷)


...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
  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
  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第1243部~大乘起信论二译三卷)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 ,  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因缘分。  
  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已说立义分。  
  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第1243部~大乘起信论二译三卷)


...有少物  是故我不遮
  如是汝无理  抂横而难我  
  若汝复谓。三时遮成。见前时因。见后时因。见俱时因。彼前时因如父以子。后时因者如师弟子。俱时因者如灯以明。此我今说。此不如是前说三种。彼三种中一一复有三种过失。此前已说。复次第遮。汝立宗失如是等自体遮成。偈言。  
  若人信于空  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  彼不信一切  
  此偈明何义。若人信空。彼人则信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何以故。若人信空。则信因缘和合而生。若信因缘和合而生。则信四谛。若信四谛。彼人则信。一切胜证。若人能信一切胜证。则信三宝谓佛法僧。若信因缘和合而生。彼人则信法因法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彼人则信非法因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信非法因信非法果。则信烦恼烦恼和合烦恼法物。彼人如是一切皆信。如是前说彼人则信善行恶行。若人能信善行恶行。彼人则信善恶行法。若人能信善恶行法。则知方便过三恶道。彼人如是能信一切世间诸法。如是无量不可说尽。  
  空自体因缘  三一中道说
  我归命礼彼  无上大智慧  
  释回诤论偈义已竟。  
  作此论者。阿阇梨龙树菩萨摩诃萨。一切论义皆能解释。  

...(第1244部~回诤论一卷)


...有儿则非童女。童女有儿此二相违。是故称有言说无道理。是义不然。复次与证智相违故。汝闻我言说而称无道理者。若汝已闻则为证智所成就。证智力大。汝言则坏。譬如有人说声不为耳识得。耳识既得声为证智所成就。证智力大。此言则坏。复次与比智相违故。若汝称我有言说比智所得则知有道理。若无道理言说亦无。若有言说知有道理。譬如有人说声常住从因生故。一切从因生者则无常住。譬如瓦器从因生故不得常住。声若从因生不得常住。若常住者不得从因生。无常住者比智所成就。比智力大常住则坏。有道理者。若有言说则有道理。有道理者比智所成就。无道理者则坏。复次与世间相违故。汝称我言说无道理。是语与世间相违。何以故。于世间中立四种道理。一因果道理。二相待道理。三成就道理。四如如道理。因果道理者。如种子与芽。相待道理者。如长短父子。成就道理者。如五分言成就义。如如道理者。有三种。一无我如如。二无常如如。三寂静如如。于世间中言说为果道理为因。世间中若见果则知有因。若见言说则知有道理。汝称我言说无道理。是义与世间相违。若有言说无道理者。无有是处。汝称我言说异不相应故。我今共汝辩决是处。若人说异则有过失。汝自立义与我义异。则是自说。则是异说。是故汝得过失。若汝义异我自说则异过失在汝。不关于我。若不异汝则同我则无有异。汝说我异此是邪语。复次异与异无异。是故无异。若异与异异则不是异。譬如人与牛异。人不是牛。若异与异无异则是一。若一则无有异。汝何故说我为异。复次是道理者。我于汝道理中共诤故...(第1245部~如实论一卷)


...由义虚
  若种子不实  芽等云何真
  若见阴不实  我见则不生
  由我见灭尽  诸阴不更起
  如人依净镜  得见自面影
  此影但可见  一向不真实
  我见亦如是  依阴得显现
  如实捡非有  犹如镜面影
  如人不执镜  不见自面影
  如此若析阴  我见即不有
  因闻如是义  大净命阿难
  即得净法眼  恒为他说此
  阴执乃至在  我见亦恒存
  由有我见故  业及有恒有
  生死轮三节  无初中后转
  譬如旋火轮  生起互相由
  从自他及二  三世不有故
  证此我见灭  次业报亦然
  如此见因果  生起及灭尽
  故不执实有  世间有及无
  愚人闻此法  能尽一切苦
  由无智生怖  于无怖畏处
  涅槃处无此  汝云何生怖
  如所说实空  云何令汝怖
  解脱无我阴  汝若受此法
  舍我及诸阴  汝云何不乐
  无尚非涅槃  何况当是有
  有无执净尽  佛说名涅槃
  若略说邪见  谓拨无因果
  此今非福满  恶道因最重
  若略说正见  谓信有因果
  能令福德满  善道因最上
  由智有无寂  超度福非福
  故离善恶道  佛说名解脱
  若见生有因  智人舍无执
  由见灭共因  是故舍有执
  先俱生二因  实义则非因
  假名无依故  及生非实故
  若此有彼有  譬如长及短
  由此生彼生  譬如灯与光
  先长后为短  不然非性故
  光明不生故  灯亦非实有
  如此因果生  若见不执无
  已信世真实  由乱心所生
  见灭非虚故  即证得真如
  是故不执有  不依二解脱
  色是远所见  若近最分明
  鹿渴若实已  云何近不见
  若远于实智 ...(第1246部~宝行王正论一卷)


...若受此法
  舍我及诸阴  汝云何不乐
  无尚非涅槃  何况当是有
  有无执净尽  佛说名涅槃
  若略说邪见  谓拨无因果
  此今非福满  恶道因最重
  若略说正见  谓信有因果
  能令福德满  善道因最上
  由智有无寂  超度福非福
  故离善恶道  佛说名解脱
  若见生有因  智人舍无执
  由见灭共因  是故舍有执
  先俱生二因  实义则非因
  假名无依故  及生非实故
  若此有彼有  譬如长及短
  由此生彼生  譬如灯与光
  先长后为短  不然非性故
  光明不生故  灯亦非实有
  如此因果生  若见不执无
  已信世真实  由乱心所生
  见灭非虚故  即证得真如
  是故不执有  不依二解脱
  色是远所见  若近最分明
  鹿渴若实已  云何近不见
  若远于实智  即见世间有
  证实则不见  无相如鹿渴
  如鹿渴似水  非水非实物
  如此阴似人  非人非实法
  计鹿渴为水  往彼若饮此
  若无执为水  如此人愚痴
  世间如鹿渴  若执实有无
  此即是无明  痴故无解脱
  执无堕恶趣  执有生善道
  若能知如实  不二依解脱
  不乐有无执  由择真实义
  若堕于无执  何不说堕有 ...(第1246部~宝行王正论一卷)


...  三中亦无地  相离互不成
  地水火风大  各自性不成
  一离三不成  三离一亦尔
  一三及三一  相离若不成
  各各自不成  彼相离云何
  若各离自成  离薪何无火
  动碍及相聚  水风地亦然
  若火不自成  三云何各立
  三大缘生义  相违云何成
  若彼各自成  云何更互有
  若各自不成  云何互成有
  若言不相离  诸大各自成
  不杂则不共  若杂非独成
  诸大非各成  云何各性相
  各成无偏多  故相假名说
  色声香味触  简择义如大
  眼色识无明  业生择亦尔
  作者业及事  数合因果世
  短长及名想  非想择亦然
  地水风火等  长短及小大
  善恶言识智  智中灭无余
  如识处无形  无边遍一切
  此中地等大  一切皆灭尽
  于此无相智  短长善恶业
  名色及诸阴  如此灭无余
  如此等于识  由无明先有
  于识若起智  此等后皆尽
  如是等世法  是然识火薪
  由实量火光  世识薪烧尽
  由痴别有无  后简择真如
  寻有既不得  无云何可得
  由无色所成  故空但名字
  离大何为色  故色亦唯名
  受想行及识  应思如四大
  四大如我虚  六界非人法  
杂品第二...(第1246部~宝行王正论一卷)


... 如说十倍世
  诸佛色身因  尚如世无量
  况佛法身因  而当有边际
  世间因虽小  若果大难量
  佛因既无量  果量云何思
  诸佛有色身  皆从福行起
  大王佛法身  由智慧行成
  故佛福慧行  是菩提正因
  故愿汝恒行  菩提福慧行
  于成菩提福  汝莫堕沈忧
  有理及阿舍  能令心安信
  如十方无边  空及地水火
  有苦诸众生  彼无边亦尔
  此无边众生  菩萨依大悲
  从苦而拔济  愿彼般涅槃
  从发此坚心  行住及卧觉
  或时小放逸  无量福恒流
  福量如众生  恒流无间隙
  因果既相称  故菩提不难
  时节及众生  菩提与福德
  由此四无量  菩萨坚心行
  菩提虽无量  因前四无量
  修福慧二行  云何难可得
  福慧二种行  如此无边际
  菩萨身心苦  故疾得消除
  恶道饥渴等  身苦恶业生
  菩萨永离恶  行善苦不生
  欲嗔怖畏等  心苦从痴生
  由依无二智  菩萨离心苦
  有苦时若促  难忍何况多
  无苦时长远  有乐云何难
  身苦永不有  假说有心苦
  悲世间二苦  故恒住生死
  故菩提长时  智人心不沈
  为灭恶生善  是时无间修
  贪嗔及无明  愿汝识舍...(第1246部~宝行王正论一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