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大意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14 18:17
標題: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大意南无阿弥陀佛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大意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一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1
请掀开经本,一四0一面,也就是本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经一共有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通常称为《四十华严》。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一共是有三次的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的时代,《华严经》最初传到中国来,当时我们也把它翻出来。但是传来的梵本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经的部头太大,保存非常不容易,所以往往有散失。这个情形是难免的,尤其是在古代,在东晋那个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
印度经典都是用贝叶写出来,贝叶相当厚,有点像我们台湾香蕉的叶子差不多,也许有很多人看见过。它的密度比较细,印度人就拿这个树叶来写经,保存的年代也能保存得很久。通常一片树叶,它也裁得很整齐,大概有这么长、这么宽,一片树叶通常都是写四行。你们想想这一部《华严经》,那个分量就很可观,恐怕用现在来讲,要装一卡车恐怕都装不下,一部《华严经》。所以很容易失掉的,丢掉就残缺不齐。到中国来这部经,实在讲差不多只有全部经的三分之一的样子,我们也把它译出来,非常珍贵,宝贵它。
第二次翻译在唐朝,就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实叉难陀到中国来,也带了《华严经》的原本。他带的分量还不是完整的,但是比晋译的要多很多,要多出九千颂。佛经里面计算篇幅,它不像中国人,中国人书的分量多大就算多少字,这部书有多少字,以这个来算篇幅。印度讲颂,所谓颂就是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句子长短,四句叫一首颂。全部的《华严经》是十万颂;换句话说,它有四十万句,这是完整的。实叉难陀带到中国来的这部经,有四万五千颂,诸位想想一半还不到;但是比东晋那个时候翻译的,就多出了九千颂。可见得最初来的经残缺得太多,因此经的意思都不完整,但是在华严宗的历史上,它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初祖,就是华严宗的杜顺和尚,云华,乃至于贤首,都是依晋译的这部经来建立华严宗,所以对于华严宗的历史很重要。
到唐译出来之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八十华严》,晋译的叫《六十华严》,虽然不完整,但是《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能够看得出来。在唐朝贞元年间,这部经,就是《四十华严》,《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是当时中国的南方有个乌荼国王,是个小国,对中国皇帝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礼物里有这部经,就这一品,这一品是完整的,一点都没有缺。中国历代帝王都是信奉佛教,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所以就找到当时在中国弘法的一位印度高僧般若法师,请他将最后这一品四十卷翻译出来,就称之为《四十华严》。实际上就是《八十华严》最后的一品叫「入法界品」,完全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这部经翻译的当时,就是清凉国师参加翻译的工作,参加这个译场。经译出来之后,皇帝下了个诏书,因为清凉大师一生专门弘扬《华严》,《八十华严》他老人家一生讲了五十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的,他把《华严经》讲五十遍。所以皇帝就下了个诏书,我们俗话称圣旨,给清凉国师,请清凉国师给四十卷,就是「行愿品」做个批注。这是皇帝下命令,请他做批注,现在就是《疏》,这四十卷的《疏》。
他注完了这部经之后,感觉得这样大的经,而且可以说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在佛法里面讲非常的重要。这么大,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受持、读诵的,在那个时候确实如此。为什么﹖唐朝那个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中国的印刷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那时候都是手写的。你们想想看,这么大的经,有五本,哪个人能够一生当中写一部,天天在家去念?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时候统统是手写的卷子。又感觉得对于我们修行太重要了,所以他老人家特别就把这一卷,就是最后这一卷别行流通,就是把这卷特别从大经里头抽出来单独流通。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讲到《普贤行愿品》,只晓得这一卷,以为这就是《普贤行愿品》,而不知道《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
不但很多在家的同修不知道,我们最初把这个书印出来,我送了很多法师。许多法师看到这个,都吓了一跳,《普贤行愿品》不是一点点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就是说连法师都不晓得,都没有见过。可见得的确,读全部的经文不是个容易事情,这些年我们流通得很多、很广,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后这一卷清凉大师特别重视,他老人家有批注,他的学生,就是宗密大师,宗密大师是清凉大师底下的一位祖师;清凉大师是第四代,宗密大师是第五代,华严五祖,第五代。宗密大师就把清凉大师的《疏》又做了个《钞》,就是他的批注再加上批注,注得很详细,就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个书我们也印得很多,分量比我们现在这本薄一点,大概有这个的三分之二,就是这一卷经的批注,注得非常的详细。如果单单要跟诸位来研究《别行疏钞》,我们每天晚上讲一个半钟点,我看至少也要讲一年,没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卷经讲不完的。
这次我回来之后,我们里面的同修非常发心,上次我跟诸位提过了,很难得!他们自动自发来给我说,我们专修净土,专门研究净土五经。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欢喜,他要求我,我们《华严经》可不可以不讲了?我说怎么可以不讲!我们讲净土五经,净土五经就包括「行愿品」别行的这一卷。五经除了三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另外两种就是《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这一卷,合起来叫净土五经。我说好!既然你要我讲净土五经,我们就跳过来就讲这一卷。
又要求我,要讲得快一点,不要讲得那么详细,讲大意,深入的他们自己来研究。这个很好!本来自古以来,讲经有个规矩,什么规矩?长经要短讲,短经要长讲,这才有味道。《心经》两百六十个字,我们在这里也讲上一个月、两个月,大家不敢小看这部经,这么几个字里头有这么多意思,他有兴趣。看到这么大的经要细讲,听一、两次他不敢来了,这部经太长了,所以长经应当要短讲。我们这次试试看,我想七次把这一卷讲完,七次讲完,对于初学讲经的同修来讲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这里有不少发心学讲经的,诸位一定要记住,讲经跟做文章一样,要求的标准是「简要详明」四个字。要简单,要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白,做到这四个字才算够得上标准。在现代的社会,尤其在国外,大家工作都非常忙,没有长时间来听经。总是希望我们能够在七次、十次,能够学到些东西,太长,他没有时间。不像我们台湾,我们有固定的讲经道场,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深入的细说,在外面几乎都不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学简单、明了,要学这个标准。
清凉大师提出这卷别行流通,的确有他的道理。他说这部经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修行的宗旨;「法界缘起」就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什么叫法界?如果我们照批注里面讲,很麻烦、很深,讲得也很难懂。我们讲个最普通的话来说,所谓「法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就经的宗旨来说,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事,怎样使我们的生活能够达到幸福美满,这就是入。用什么入?用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一共是十条,这个十条是整个《华严经》所讲的修行方法、理论的总纲领,到最后把它做归纳成结论,结论就是十个纲领。
如果我们把这十条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穿衣吃饭,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这个人就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华严》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就叫做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不仅仅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我们现在也有,就是你自己入不进去!为什么入不进去?《华严经》讲的修行纲领,你没做到。你能把这个十条做到,那你生活的快乐、幸福、美满,决定不亚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所以这十条就要细讲了。
法界,在本经里面讲有四种,有理法界,有事法界。理是什么?「理」是心理。诸位要晓得,讲理是讲心;「事」是讲外面的迹象,这是两种。理事无碍的法界与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有这四种现象、四种义趣。入,实在讲是心入,心入了之后身也就入了;心不入要想身入,入不进去的。所以学佛,简单的讲,就是变心理。怎么个变法?把我们从前那个迷惑颠倒的心,变成一个觉悟的心,把迷的心变成觉悟的心,这就行了。佛菩萨的心是觉而不迷,我们今天的心是迷而不觉,所以要改变心理。我们中国古人所讲「读书变化气质」也是这个意思。实在讲,佛法里面讲得非常的透彻,讲得很究竟,讲得很明白,这是佛经的好处。好,我们现在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这句是总结前面的经文。总结有两个意思,如果广义的来说,就是总结前面全部的,全部的三十九卷,这是第四十卷,总结的。如果就狭义的,就是近的意思来讲,那就是前面一卷,第三十九卷。第三十九卷有段很长的偈颂,差不多占了半卷的经文,都是赞叹如来的功德,殊胜的功德。
此地讲的『如来』,就是华严三圣里面的毘卢遮那佛,华严三圣是毘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我们顶楼上供的就是华严三圣,当中戴着毘卢帽,那就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应化身佛,这是一体三身。卢舍那代表本体,换句话说,代表真如本性,他没有形相的,他能现相。他所现的相,我们可以说现的本相,他本来的相,他现的相就叫卢舍那,叫报身佛,自受用以及教化地上菩萨。因为那个相身很大,我们常常赞佛,赞叹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个相多大,我们见不到。
佛要是在我们这个地方,他的脑袋,比我们地球都大,我们怎么能看得见?他的白毫,眉毛当中的白毫,就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须弥山比喜马拉雅山还要大,你想想看,我们怎么能见得到?见不到的。像蚂蚁一样,爬到我们身上,牠看不到我们整个人身,这是一定道理的。佛要度化众生,他随类现身,所以到我们人间来,他也是现个小身体,我们才能看得到他。所以佛现丈六金身,丈六,比我们个子稍微高一点,不会太高,这是我们能够见得到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三身一体。报身跟应化身是有差别的,各个差别的,但是法身是一体的,因为法身没有形相,所以我们在经上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毘卢遮那是不是我们的法身?当然是的,不但是我们的法身,而且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就叫做法身,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一法不是从它变现出来的。这个话讲得就很难懂,听得也很奇怪、很玄,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我们一般人晚上睡觉都会作梦,梦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你心里变现来的,你要没有心就不会有梦,有心就会作梦。我们把能变梦境的心,就比喻作法身,它能变,心没有迹象,没有形相,它会变境界,会变。变成了梦境,梦境里头一定有自己,自己这就是报身,就比喻作报身。梦中里面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别人,还有山河大地,这一切东西从哪来的?全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梦里面的别人跟自己是同一个本体现出来的,都是你自己现出来;梦里面的山河大地,也是你自己能变的那个心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梦,梦外无心」,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真实的境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么个道理。情是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是讲植物与矿物,包括太虚空,全是自心变现之物,除了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你要觉悟了之后,你的观念就改变了。怎么改变?觉悟之后才晓得,一切万物跟自己关系非常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化身。所以佛的慈悲叫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条件的,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一体,还有什么条件!叫同体大悲,同一个本体,就是同一个真如法身,真正觉悟的人晓得。迷的人不知道,他在这里头分别、执着、划界限,这里头才有是非、才有斗争、才有烦恼,悟的人完全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如来」就是法身佛,就是宇宙万有本体的代表。
我们今天塑个佛像是代表,其实法身没有形相。但是不做个代表,我们说话也不方便,讲解也不方便,不得已塑个像来代表,这是诸位要明了的。因此《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菩萨说法。佛是本体,本体没有形相,没有言语,他说什么?菩萨是从体起用,他现身起作用,起作用这就有得说了,就可以说法了。所以要晓得,凡是现的相,都是从体起用。由此可知,经里面所讲的「如来功德」,就是自己性具的功德。所以你要晓得,自己本来有多么大的功德,多么殊胜的功德,念了《华严经》就晓得。前面偈颂里头特别告诉我们,教我们慎重,对于所赞叹的千万不要怀疑,句句话都是真实的。请看下面经文: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这是普贤菩萨,这次最后是参访到普贤菩萨。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段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功德是说不尽的。十方三世诸佛一齐来说,说多久?这个时间就太长了,『不可说不可说』是印度数字里面最大的一个数字,拿现在来讲,确实是个天文数字。这在本经前面都讲过,「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完全讲的是数学,拿现在话就是数学。印度计算数目字的单位,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这是最后一个,叫「不可说不可说」。这「不可说不可说」底下的单位是什么?是『佛剎极微尘数劫』。「劫」这个单位就很大了,多少劫?「佛剎极微尘数劫」;多少个佛剎极微尘数劫?不可说不可说。这个数字,诸位没有法子能想象得到;换句话说,永远都说不尽的。这是说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永远说不尽的。这些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就是统统说我们自己真心的体、相、作用不思议的功德。
下面经文就是把前面所讲的,做成总结论,说明普贤菩萨行愿的纲领。其目的是帮助我们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就是将前面所说的不思议的功德,希望我们自己能开发出来。假如我们不是照这个方法来修学,经上说得明白,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学的时间再长,你也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你要想成就,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这个方法就是通常所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所以,提倡净土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人就是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的。这个时候以释迦牟尼佛来讲,净土三经都还没有说,因为《华严经》是他老人家成佛之后,第一次讲的经,而且是在定中所讲的。所以,佛可以说一讲经,就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历代的祖师对于这一品非常的重视,不但华严宗的这些大德们他们要受持;不是华严宗,其它宗派也没有不念「普贤行愿品」的,就是这一卷,全经他纵然不念,这卷都是会念。像近代弘一大师,他是拿这卷经做为他自己的早晚课,他早晚课念经就念这卷,他能够背诵,他念得很熟。下面经文就说得很明白了。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这句就是指上面所称赞,不思议如来的功德。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就是你应该要修学,这就是正式修因。怎样修行才能够成就前面所说不思议的功德?你要修『十种广大行愿』,这是普贤、文殊菩萨所修的。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珐輪。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华严》是以「十」代表圆满,所以把前面所讲的整个归纳,也只归纳十条,十是代表无尽的意思。这十条是纲目,等于说是题目,底下一段一段菩萨要为我们说明。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听了普贤菩萨说了十条,但是十条的意义不知道,不知道怎样去做法。所以就向普贤菩萨请教。他称普贤菩萨为『大圣』,因为普贤在华严会上,他的身分是等觉菩萨。十圣里面地位是最高的,仅次于佛了,称之为「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乃至」是省略之词,怎样修学「礼敬」,乃至于最后第十『普皆回向』,这是请教之词。下面普贤菩萨就告诉他了。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这是先把题目说出来,什么叫『礼敬诸佛』?底下就把礼敬的相状说出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这是把他修学的方法说出来了。「礼敬」实在讲非常的重要。中国的社会跟外国之所以不一样,我们今天对外国的法治很赞叹,其实如果是在两百年以前,我们中国的制度,不是外国人所能够比拟的。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不是法治,什么治?礼治!比法高明。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以礼治为教育精神的骨髓。你看古时候的小学,童子七岁上学,亲近师父,师父就是老师,到十一、二岁,小学就学完了。小学里面主要学什么?学洒扫应对。不像现在西洋小学的小孩,那么样活泼,那么天真,没有!小孩要学规矩、学约束,要学礼,礼要从小学。他长大了,再教他约束,那已经放纵惯了,没法子教了。就要教他洒扫应对,诸位读《礼记》,读中国的《礼经》你就明白了。
佛法的教学,你看出家,一出家五年学戒,你学什么?就是学礼。出家五年要把《沙弥律仪》,就是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统统要做到,把它变成你的生活习惯。是学这个东西,不是学《大藏经》里头「律藏」,不是学这个;换句话说,就是入伍训练,新生训练。佛门的新生训练,五年长的时间,要做这个。我们中国普通教学,你要一个人学做人的训练,大概也是六、七年,七岁到十二岁,六、七年的时间,要经过这么长时期的训练。所以他懂礼,是以礼治天下,不是以法。
礼里面有道理、有人情,它活活泼泼,不像法律那么样的呆板。法律还有人去钻漏洞,礼里头没有,礼是从内心里面自发的,所以礼治好。明心见性从哪里做起?从学礼开始,可见得礼重要。儒家的《礼经》,实在讲,比佛法讲得详细,讲得琐碎,佛法里面所讲的真是简单扼要。儒家讲「礼经三百,威仪三千」,那真是很繁琐;佛法里头没有。佛法里纵然戒条,你说出家戒有两百五十条戒,实际上它的戒多少?戒不多,只有四重戒,加上十三条僧残,那是戒,总共戒律只有十七条。其余的都是属于礼节,佛门叫威仪,都是叫威仪,统统是礼节。
礼节里头尤其是以沙弥的礼节是根本,就是二十四门威仪。这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礼敬的基础,礼敬的根本。不但出家人必须要修学,现在在家的同修要想真正成就,也应该要修学。从前是以儒家的礼代替,我们学佛不必从《沙弥律仪》学起,现在儒家的礼失掉了,失传了,我们要真正学佛,你要是真正修十大愿王,你就必须要从《沙弥律仪》做起,这非常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它。我只把这个重要性说出来,如果诸位要深入去研究探讨,都在宗密大师《别行疏钞》里面,那个里面就说得详细、说得多了。
礼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学佛,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俗话讲有障碍,通常讲业障,业障深重。我们每个人都是业障深重,要是障不重那我们早开悟、早就成佛了,这个自己要承认。什么障碍?贡高我慢。不要以为我没有贡高我慢,你要没有贡高我慢你就成佛了。贡高我慢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只要有我,就有傲慢。所以末那识常讲「四大烦恼常相随」。为什么叫末那?就是因为它有四大烦恼常相随,生生世世都跟着它,这才变成了末那识。
这四大烦恼里面就有我慢,只要有「我」,他就会有傲慢,他终究会瞧不起别人。哪怕自己贫贱到了极处,要饭、叫化子,要饭这是贫贱到了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了极处,就在街头上要饭。要饭他怎么样?他有没有傲慢?他还是傲慢。他看到有钱人从旁边过去,还哼哼鼻子,「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他自己并不在人家之下。由此可知,傲慢人人都有,这是很大的障碍,障碍了我们见性。
儒家讲,儒家是不教你见性,不是教你成佛的,不是教你出三界的,它只教你把人做好,将来能生天。所以在佛法讲,儒家只是人天乘而已。因此在《礼记》里,你看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它只教你傲慢不要再增长,希望减少一点,不要再增长,只教你这个程度。佛,因为你要明心见性,因为你要出三界了生死,那傲慢要断掉。用什么方法来断?礼敬。所以,礼敬最大的意义,就是消灭我们的傲慢心,用意在此地。把无始劫以来,心里头贡高我慢的习气要把它断除,这的确是难。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要在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要把它断掉,的确不容易。所以觉悟了之后,要认真的去修学。古人所说,「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道理我们一说,豁然开悟了、明白了。可是那个习气要断掉,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要把它断尽。用什么方法?用礼敬。所以,佛法第一个修行下手处是礼敬,儒家的教学也是礼敬。
你看《礼记》,我们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所讲的没有两样。《礼记》一打开,头四句话就是它的宗旨,这四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是把礼教的精神、目的,全部给我们说出来了。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你看儒家也是从这里下手。俨若思,如果用佛家来讲,毋不敬是心,是意业恭敬,俨若思是身,身体端庄有威仪。严肃,好像有重大的事情在考虑一样,他态度非常的肃穆。安定辞,言语肯定、柔和,这是说话。由此可知,它这句拿佛法讲,就是身口意三业恭敬,其目的是安民哉;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天下太平,国治民安。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小学教育用礼教,非常有道理。世界要想到太平,我们国家要想恢复到强盛,还是要用礼教才对,礼教确实超过法治。
礼敬的对象,菩萨告诉我们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这个范围就太大了,这一切都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就是一切诸佛国土,拿现在来讲就是每个星球。太虚空里头每个星球,星球里面都有生物,都有有情的众生住在那个地方。有些有情众生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现在人登陆月球了,证明月球里头没有人,没有生物,这个话靠不住。将来科学再进步、再证明,我们见不到的那些有情众生,也发现了。譬如在我们世间,人鬼就杂居,我们一般人见不到,有些人可以见到,证明人跟鬼确实是杂居的。
尤其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有许多菩萨、阿罗汉也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认识他。像你们念的《水忏》,《水忏》是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那就是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普贤菩萨在峨嵋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四大菩萨在四大名山,确实是如此。像观音菩萨在普陀山,现在有许多人到大陆上去,去朝普陀,去拜梵音洞,观音菩萨还现身,有不少人看到过。也有人拜了一、两个钟点,看不到,那就是业障重,没有缘;至诚恭敬去礼拜,菩萨现身。所以这是凡圣同居土,不能说我们肉眼看不见,就不承认有,这太武断了。
底下讲的是『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晓得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怎么会有这么多佛?这么多世尊?诸位要晓得,这就是华严境界,这就叫一真法界,不跟你讲假话,讲真的。讲真的,佛在本经前面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尤其讲得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是成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的众生也是佛,这才合乎一切恭敬。就是说我们待人接物的恭敬心,跟我们平常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敬阿弥陀佛,决定没有两样。你才晓得佛陀的教育,是把你每天早晚去拜佛,要把拜佛的恭敬心用来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才有用,学以致用!这就叫普贤行,这就是修礼敬诸佛。
绝对不是说我早晨拜三拜佛,晚上拜三拜佛,我对佛很恭敬了,对于一切人就不理会,那你就是所学非所用;课堂里学的,离开教室都没用处。这样做早晚功课,给诸位说,白做了,没用!好像在学校念书,书念得怎么样,离开学校一点用都没有,这书念它干什么?学校里所学的,将来踏进社会我要用得上。佛法里面,早晚课就是教室上课,一定要把课诵应用在生活上。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至诚恭敬心,这就是普贤行愿第一愿的精神之所在。怎样才能做得到?这要求三宝加持,使我们能够做到。我们自己要真正发心,真正想去做,真正肯去做,这个才行。
所以底下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能力之因只有两个,一个是以法力,「普贤行愿力」加持,见一切人、见一切物、见一切事,统统是诸佛如来,这就是普贤行愿力的加持。第二就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力量是什么?是「深心信解」,就是决定的相信,一点都不怀疑。相信一切诸法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如来,法身如来。经上也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所以说,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们就能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如来、就是真心,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做得到,你要不能真正理解,不能真正相信,你做不到;唯有彻底理解、相信,自己肯发心、肯努力去做了。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常」是不间断,无时无处不在修行,就是修礼敬诸佛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以真心、诚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乃至于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要以真诚的心来修学。三业讲「清净三业」,三业要清净,必须要离过失。过失,佛经上常讲的,我们从纲领上说,「身」离开三种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离这三种恶业。「口」离四种恶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不恶口。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说得很好听,但是都是存心骗人;恶口是说话很粗鲁,叫人听了很不入耳。「意」离三种过失,贪瞋痴,这个样子我们三业就清净了。
佛所代表的就是三业清净,我们通常看到许多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上画个圆光,光的上面写三个字,这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它的读音是「唵阿吽」,意思就是三业清净。唵是身清净,阿是口清净,吽是意清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代表三业清净。菩萨教给我们,我们要用「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就是无时无处不修。这是总说,总纲领,底下是别说,虽然别说也是举个例子来讲的,细讲那是讲不尽的。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
这是每尊佛的处所我们有能力现身,现无数身。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这个的确要依前面所讲的两种力量,一个就是法力,普贤行愿的力量;一个是自己深心信解。实在上讲,此地讲的「深心信解」,与《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境界非常的接近,可以说深心信解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不到一心,我们信解的心不深,不深你才有怀疑,才不能认真去做到。所以一定要依前面这两个原则,我们才能够做到。到了自己心地真正清净的时候,他就有这个能力。所以本经里面所说的,它的对象,前面说过,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听普贤菩萨讲那很容易懂,为什么?他证得法身了,换句话说,各个人都是证得理一心不乱。
我们《弥陀经》里面,你看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一心不乱有两种,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相当于小乘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至少是破一品无明,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的地位。这个地方《华严经》的对象讲法身大士,起码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对他们来讲,是一点都不费力气的;也就是说华严会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做得到,人人都有这个能力的。我们今天学,努力去学,也只能学到相似位,但是从相似就可以入真实。因为相似是事一心不乱,真实的就是理一心不乱,那就是此地所讲的这个境界。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确实你有这个能力,可以化身千百亿,同时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礼敬诸佛,闻法、供养、代佛教化众生,确实有这个能力。
像这样的人物,普贤菩萨还劝他求生净土,你们想想,净土法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法门?不必说了,大家应该能想得到。不是第一殊胜的话,这样的菩萨,法身大士,他还要求生净土,他为什么?的确是为了究竟圆满一切佛法。我们今天有幸能闻到这个法门,能死心塌地来修学这个法门,我们省了多少的冤枉路,我们省了多少的时间!他们不晓得修了无量无边的大劫,才碰到普贤菩萨,才晓得这个法门。我们今天是博地凡夫,就知道这个法门,你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死心塌地相信,努力来修学,一生就成就。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智慧德能,就是所说的功德道力,与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相差不多。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的,普贤菩萨愿力加持你的。我们今天如果懂得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也去做,做一分是一分,做两分是两分,对于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行为,在现前我们来生活,我们俗话说过日子,怎样来过日子。现在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这个日子怎么过法?就依照普贤菩萨教我们这个方法,就成功了。由此可知「行愿品」对我们修行之重要,尤其是修净土法门,它能帮助你一生往生,帮助你一生成佛。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段是显示修行人发心要发长远心,拿现在话来讲,就是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道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修成的,不是三年、五年就学成的,要发长远心,是永远修学不尽的。这样说起来,成佛还有指望吗?有!成了佛怎么样?像此地的文殊、普贤菩萨,他早已经成佛了。普贤菩萨,因为我们在讲题目的时候讲过,此地没有多介绍。通常讲普贤菩萨有三种,一种是初学的,我们现在发心,依照这部经来修行,你就是普贤菩萨,你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另外一种是当位的普贤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那他是名符其实。而本经里面的普贤菩萨,叫道后的普贤菩萨。什么叫道后?已经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再回头,叫倒驾慈航,退到菩萨位置上来,是这个普贤菩萨。
他为什么退到菩萨位置上来?为了帮助佛度众生,为了帮助佛接引众生。因为佛是老师的地位,老师有尊严,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老师有老师的尊严,因此对于学生总有个距离在。菩萨就不然了,菩萨是同学,顶多你班级比我高一点,你早几年毕业,提起来,我们是前后同学,学长,学长就没有老师那么尊严了。学长可以主动的来找这些学弟,找着他来教,来帮助他,有这个方便。因此礼敬就学不完了,是真的无有穷尽,成了佛还得退到菩萨位置上来,还要修学礼敬。这个修学是什么?是修学给众生看的,给众生做个榜样、做个样子,就是身教,不仅是言教,还要身教。确实我们的修行,是永无止境。
像我们念了佛,成了佛还要不要念佛?要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念给那些还没有成佛的众生听,教他们念佛。成了佛都不念佛了,那众生说,你不念佛,你为什么教我念佛?他就不能念佛了。所以连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他为了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我们就相信了;原来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我们就相信、我们就肯学。所以,这就是修行永远没有止境,我们要发长远心。
十条统统都是没有止境的修学,我们礼敬一定要时时刻刻提起来。所以早晚课是一定要做的,早晚课做的意义一定要知道,绝对不是把经念给佛菩萨听,去讨好佛菩萨,那就错了。早课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实在讲要是依十大愿王修行是非常好的。我这一天我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要守住这个原则,我要把它做到。晚课是反省,我这一天有哪条没有做到,有哪桩事情做错了,违背了这十条原则就是做错了。譬如我瞧不起一个人,我错了,我对于一桩事情我很马虎,随便去做,这错误的。
所以对人存恭敬心,这是礼敬,对事物的恭敬、礼敬,就是像桌子,我们怎么对桌子恭敬?并不是叫你对桌子,天天去拜它,那就错了。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我们对一本书的恭敬,我们展开来读,把它翻开来,摆得整整齐齐,不是歪着斜着。我们坐得端端正正在这里读经,读完之后,把这个书翻起来,给它合好,这是对它礼敬。读完了之后,也摆在这里,这就是失敬,就不礼敬。不读的时候把它放在书架上,都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这就是一切恭敬,是要从这些地方学,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真、负责。把一桩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心力、身力统统都做到,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所以,礼敬要这样去学。
礼敬是性德,修这个法门能够把我们的本性恢复过来。因为贡高我慢,很马虎、懈怠、放逸、不认真,这都是业障,障碍了自己的真性。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把这些业障统统消除、统统除灭,我们的真性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要晓得,修学的目的何在?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如果修净土的人来说,就是帮助你得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是理一心,往生的品位就高了,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你晓得这么多好处、这么多的利益,我们怎么能不修?应当要修学,要努力的修学。末后有段结语,是教我们不能够间断。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真正入了这个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法门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你会得到非常快乐。你的人生的确就不一样了,确实真善美慧的人生是在佛法里面。佛法是要你做到,你才能得到,你做不到,你天天念经也是枉然,也是达不到。所以有些人说他有痛苦、他有烦恼,实在讲,这个虽然学佛了还没有入门,入了门他决定不会说我有烦恼,不会说的。一定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定是这个说法。他要说我还有忧愁、我还有烦恼,他没入门!这是真的。所以学佛,第一个你所得到的是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法喜,你真正得到快乐,这是你学佛得到受用,你真正得到东西了。心地清净,纯真、无妄,是你第一个得到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决定不是虚妄的,所以大家要想得到,要努力。这就是给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佛法里面一句空话都没有,句句字字都是实实在在。
好,今天我们就讲十大愿王第一段,后面这十愿里面文有长、有短,长的我们就多占点时间,短的我们就把它缩短,我们希望七次圆满。好,我们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二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2
请掀开经本,一四0三页第一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从这个地方开始,是十大愿里面的第二愿。『称赞』,称是称述,赞是赞叹,这都是我们性德的流露。古人说,礼、乐都具备了,叫做有德,道德的德,叫有德。这一段与中国古代的乐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儒家的教学,它的方法就是用礼与乐,用礼乐。礼调身,使我们言语、举止都能够符合规矩,这是属于礼。乐是调心,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调养情绪,当我们情绪不正常,有起伏的时候,唱唱歌,心意就平了。佛法里面教学,也是以这个为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礼乐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佛门,我们在讲经之前,要唱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都是乐、都是称赞,再唱开经偈,这是最简单的了;讲完经我们唱个回向偈。
如果在古时候讲经,那规矩就很多了,前面唱颂差不多要半个小时。他要唱香赞,要呼钟声偈,还要念一段经文,再三称佛号、开经偈,那占的时间很长,但是礼节非常的隆重。讲经就讲经,为什么前面要有这么多仪式?诸位要晓得这个仪式有很多作用,第一种是庄严道场,第二是听经一定心要清净,心要不清净,听不下去,得不到受用。唱上半点钟,心就定了,然后你再听经,句句能够听得进去,有这个用意在此地。还有个用意,就是等后来的人,有些迟到的,我们唱了半个钟点,他慢慢才来也行,他经也听到了。所以有许多的意思在里面,这都是佛法曲顺人情,所以有很多的规矩。现在所谓是进入工业时代,时间分秒必争,所以我们将繁琐的这些仪规都把它删减了,只唱一个三称佛号、开经偈,这省了很多事情。这些统统是叫「称赞如来」。
我们中国的古乐很可惜失传了,实在说现在礼也失传了,礼现在也没有了,可是乐失传得很早。礼,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完整的典籍,像十三经里面三礼。《周礼》相当于现代的宪法,那是治国的大典,这部书听说是很好,我没看过。过去方东美先生劝我看,以后我学佛了,我就没有看这个东西。他曾经讲过很多次,他说《周礼》,就是周朝这部宪法,是现代中外,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宪法都比不上。他对于《周礼》非常的赞叹,所以周朝享国八百年。他说如果周朝后世的子孙,都能够遵照《周礼》去做,周朝不会亡国的,千年万世。由此可知,这部宪法之好。除这个之外,还有《仪礼》,《仪礼》是老百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应酬,婚丧嫁娶这些礼节。订得很微细,所谓仪礼三千,可见得非常的微细,那都是讲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这个之外,现在大家还常常看的,就是《礼记》。《礼记》是什么性质?《礼记》是一部杂志,拿现在来讲就是杂志。这个杂志的内容多半都是记载《周礼》、《仪礼》里面,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如何去做。尤其在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下,应该怎样去做;换句话说,它是研究讨论的性质,这是《礼记》。后来朱熹给我们中国人编了一部必读之书,就是凡是中国人必定要念的,叫《四书》,《四书》是朱熹编辑的。他采取《礼记》里面的两篇,「大学」、「中庸」都是《礼记》里面的,是《礼记》里头两篇,再采取《论语》、《孟子》,称为《四书》,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从朱熹编辑之后,可以说一直到清朝,国家考试都要考《四书》。因此《四书》流通得非常广泛,的确是编辑得好,非常的有眼光。
《礼记》里面,现在还收着有一篇「乐记」,就是孔夫子删诗书、定礼乐,乐的材料都失传了,只有《礼记》里头这篇「乐记」。这篇「乐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音乐的哲学,里面说得非常之高明。「乐记」里面讲,先讲音声之生起,是由于人心对于外面物、境的一种反应,就是所感;外面境界有所感,我们内心才发出音声。因此就明了,音就是你心里的音声。所以他说,一个人心很恭敬,他的音声直而廉。这个人内心是从恭敬,他音声出来不一样,无论是唱歌、无论是谈吐,他不一样。如果他是很喜欢、有爱心,他的音声一定是柔和,是和而柔,这是一种亲切、爱的声音。如果是很悲哀的时候,他的音声当然有种哀凄之声。
所以,古时候也有像现在去观光、考察的,到其它国家去观光考察,看看人家政治办得怎么样。他从哪里看?就从音乐。像我们现在讲的,民间唱的流行歌曲,听听他们歌词,听听他们的音声,就晓得这个国家的兴亡,所以音声与治道大有关系。这是讲国家的兴亡,可以从这个上面来观察、体验。由此可知,我们一个人的音声,真正懂得音声哲学的人,听听你说话、听听你咳嗽,就晓得你这个人是长命、是短命,你这个人是富贵贫贱,都知道了。为什么?从你心里面发出来,这个东西不能骗人的,瞒不过人的。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这个家的兴衰都可以从家人的谈吐、音声里面,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乐记」是非常好的一部书,分量虽然不多,很重要。
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曾经为我们讲过「乐记」,然后回过头来看,佛门重视音乐。但是现在佛门可以说缺乏音乐家,我们今天虽然留下来这么多偈赞,唱得都不如法。想想中国过去,是以礼乐治天下,佛门里面佛菩萨度化众生,也是用礼乐为手段。这是讲「称赞如来」,称赞如来绝大多数都是用歌赞,就是偈赞。底下一段就是我们所赞的对象。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这段文里面包括了三种境界。第一个是「佛剎无尽」,数量是无有穷尽的,佛剎就是我们现在讲道场,道场无尽,这是我们应当要赞叹的。第二是「佛无尽」,这是无量无边的佛。第三是『菩萨海会』无尽,这三种境界都是我们应当要称赞的。此地就不能详细再说了,因为这个境界跟第一段「礼敬诸佛」是相同的。《华严》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不一定说建了寺庙才叫道场。道场在哪里?道场在心里面。心里面有道,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叫道场,所以道场就无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也无尽;还没有到成佛的时候,都是菩萨,所以菩萨也无尽。前面我们都细说过这个意思,所称赞的三种无尽的境界。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这句是说能称赞的因缘,虽然只说这一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当然还有一句,前面说过,「普贤法力」。句子有省略、有详细,我们看了前面,读这段也就应该明了。普贤菩萨威神加持,我们自己甚深信解,这个力量我们的确能称赞剎土、诸佛、菩萨海会。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这一段是讲称赞的相状,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称赞的样子。你怎么称赞?说出称赞的样子。这段文里面意思很多,而且是重重无尽。这个『辩才天女』也是菩萨化身,经上常常用她来比喻辩才无碍。这位天女辩才无碍,一般菩萨都不如她,都说不过她,她很会说话。所以,佛在此地就拿她来做个比喻。『各』是每个人,各个人;『以』当用讲,用什么?用超出、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换句话说,辩才天女那是很了不起的人,我们称赞要超过辩才天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里面,又『出无尽音声海』。这是倍倍相乘,所以这个境界广大无边。对上面那个三种无尽才能赞叹、称赞得尽,否则的话,没办法称赞。
『一一音声』里面又出『一切言辞海』,这看起来是倍倍相乘。在经文里面含的义趣,是非常之多。大经里面说到,「菩萨有十种舌」,我们可以略略的在此地说说,这就是《华严经》前面所说的,这些我们也应当要学。言语是我们与别人沟通意见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古人也警告我们,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无意当中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人,结下深仇大恨,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情。到后来,灾祸临头了,自己都胡里胡涂遭这个难,这都是平时我们说话言语要谨慎。
所以孔老夫子教学,他有四个科目,那时候教学比较简单,他有分科。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是以道德为根本。不像现在是技术,教技术,已经不讲道德了,所以技术愈发达,社会问题愈严重。再过我想不要到半个世纪,一般人都会造原子弹,那个时候问题就大了。这些无赖到处勒索,到处去绑架,那就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了,用原子弹来要挟,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是以道德为最重要。
第二科就是「言语」,可见得言语孔老夫子很重视。第三才讲到「政事」,政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技能,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学这些东西。第四才是「文艺」,文艺是消遣,提高我们精神的生活。可见得孔老夫子还是着重实际的生活,那政事摆在第三,我们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哪有精神谈精神生活?谈不上。所以艺术摆在最后。佛法也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所以出家五年学戒,它的精神跟儒家可以说是完全相同。
菩萨这十种舌,就是我们要如何来用「舌根」,我们要学菩萨。第一是「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一切众生的思想行为,菩萨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这些众生开示、讲解,说出众生这些病根、毛病在什么地方。第二是「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众生有了毛病,如果你知道,说出来,说出来你没有办法帮他忙,那有什么用处?说了还不是等于没说!所以佛菩萨有方法,可以帮助你,把你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第三是「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规过劝善世间法,能够帮助我们得这一生的快乐。可是我们人不只一生,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因此,佛法修学如果说只有今生得乐,来生得不到,这不是佛法。佛法教我们这一生得乐,生生世世都能够离苦得乐,这才是佛法。而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成佛,所以赞叹佛就是教我们学佛,拿佛做为我们修行最高的标准。
第四是「演畅辞辩无尽舌」,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辩才无碍。第五是「开阐大乘助道舌」,这就是为一切众生宣讲大乘佛法。第六是「遍覆十方虚空舌」,就跟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六方佛出广长舌相,意思相同,这都是为教化一切众生。第七「普照一切佛剎舌」。第八「普使众生悟解舌」。前面这两种都是普度众生,都是应机的;第八不但应机,而能令众生解悟,能够叫他理解,理解之后他才能够悟入,入得了这个境界。第九「普悉令诸佛欢喜舌」,第十「降服一切魔外舌」,就是他有能力降伏魔与外道,能够教他们改邪归正。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这里面几乎都是外道。听了佛说法,改邪归正,一生不离开佛,感谢佛的恩德,一生不愿意离开,这是很明显的降服魔外。说十种,经文上有十一种,还有一种,「除灭一切生死烦恼令到涅盘舌」,这一句才是真正做到了究竟圆满。所以,菩萨有这么样他会运用他的舌根,值得我们学习的。底下这是讲无有穷尽的意思。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这是举一条,三种境界里面举一种。佛剎也是无尽的功德海,菩萨海会也是无尽功德海。我们修普贤行的人,称赞也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要发这样的广大心。请看下面经文: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也是总结菩萨修行,不疲不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精神。我们修学之所以难有成就,就是没有恒心,俗话说三分钟热度,没有恒心。菩萨真有耐心,无量劫当中他不疲倦,他不讨厌,他学一样东西,所以他才真正能够成就。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们学佛,乃至于在世间成就一个事业,成败关键都在这句话上。
我们看古人,你看他成就,他都是在一部经论上下几十年的功夫,一部经听很多遍,所以他才有成就。我们今天一部经拿到手,看完一遍,都不想看第二遍,一问,这个我已经读过了,听经也是,这部经我已经听过,不要再听了。这怎么会有成就?我们想到道宣律师,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不是现在的道宣,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学戒律,听《四分律藏》,《四分律藏》线装书二十册,这么厚一堆,他听了二十多遍。哪个地方有人讲,他就到那里去听,这种精神我们要学。像清凉大师讲《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五十遍,不要说听了,讲都讲五十遍,所以古人的成就不简单!
所以,一部经必须要从头尾念上几千遍,那个意思你才能够得到,你才能够体会得到。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入不进去。总得要几百遍、上千遍,味道才能尝得到,才真正能够得到里头的东西。这很重要,就是不疲不厌,努力的去读,一门深入。我们看看《高僧传》,看看过去《居士传》,他们的成就几乎都是这样得来的。倓虚法师是近代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你看他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他的自传。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当居士的时候,八载寒窗读《楞严》,一部《楞严经》念了八年,他学东西真认真。《楞严经》的分量跟《法华经》差不多,一天可以念一部,尤其念熟了之后,一天念一部不成问题。
你想想看,念了八年,他念了几千遍,至少念了三千遍,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代祖师。根基从哪里打的?就是这么打来的,不是说过去世有宿根,哪个人过去世没有宿根?大家都有。过去世虽有宿根,你这一世再不相续,那就断掉了,这一世要再接上那就可贵了。怎么晓得过去世有宿根?你能够相信,你还喜欢看经,你还能听得下去,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宿根。这一生不成就,那你就是疲倦、懈怠,使你不能成就;你如果真正精进,不疲不厌,决定有成就,所以总结里面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再看第三段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学道,常言说得好,要有智慧、还要有福报,如果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行!没有福报是怎样?你苦恼,你修道就有障碍,弘法是更谈不上,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广修供养』就是修福,福非常的重要。我们现在的福报,说实在的话只有一点点,太小了,不够!比不上外道,外道的福报大,他修的福多。为什么?你看他道场大,徒众多,人力、财力雄厚,这都是他的福报。福报是前世修的,也是这世修的,我们不修就没有法子,一定要修福报。
我这几天也听我们的同修说,我们有几位同修在这里讲经,我就问听众有多少?他们就告诉我,多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二十个,少的时候大概只有一个。我就说这个,我就劝他要修福;如果你不修福,你到外面讲经,听众一个、两个,这么样冷落,你讲得再好,别人一看这个场面,他就不来了。他想这一定讲得不怎么样,如果讲得好,听众一定多!所以,这桩事情是要我们结法缘,尽心尽力去做这个「广修供养」,我们力量做不到,我们心要做到。
我从前就跟有些同修说,你看我是个讲经的人,法缘就非常重要,讲经的人很重视法缘。我每到一个寺庙,到人家那个地方去,进了大殿当然要先去礼佛。我礼佛,跟人家的用心就不一样。我什么?我要广修供养,要跟他结缘,我就用礼拜。我拜佛第一拜,我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道场有缘,希望我将来有一天到这个道场来讲经说法。第二拜与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他里面的住持当家,他要不请我我没办法来。我这一拜求佛菩萨加持跟他们结法缘,他们欢欢喜喜,将来会请我去的。第三拜与这个道场所有信徒结法缘,我来讲经他们都来欢喜、都来听。人家看到佛像也拜三拜,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14 18:19
我不晓得他怎么拜法,我是这个拜法。所以不一样,你看我在海内外法缘很盛,这是结的,要懂得广结法缘。底下也是讲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个对象与前面所讲的没有两样。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是说明他能供养的原因,能修的原因,一个是靠自己,甚深的信解,就是对事理都通达明了,没有疑惑。第二,佛菩萨神力加持,所以能修这个供养。我们如果对这个道理不明白,我们拜三拜,心里发这个愿,就行了吗?我们心里明白这个事理,这就是『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我们求愿佛菩萨加持,这就是『普贤行愿力』,法力加持我们。到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与这个道场有缘。下面是讲我们拿什么去供养?这是说供养具。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供养具』,就是物品,带些礼物、物品去供养。底下举了几个例子。
【所谓华云。】
就是用花供养。
【鬘云。】
鬘是花穿成环,古印度的习俗,大家都很喜欢花环,套在身上的,用这个环鬘。
【天音乐云。】
所以音乐、歌唱也是供养,赞叹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
伞盖,伞是遮荫的,在太阳底下遮荫的。
【天衣服云。】
这个衣服,拿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来看,就是布匹。因为印度的衣服是没有裁缝的,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我们看起来,实在就是布匹。
【天种种香。】
供香也是非常的普遍。『种种香』,香里头种类很多,在形式上讲有烧香,像我们现在烧的香叫烧香。有涂香,涂在身上的,香水这一类的,都是属于涂香。有末香,末香就是香粉,我们用的香粉属于末香。像我们这檀香末都不算末香,因为那是烧出来才有香,还是属于烧的香。所以香的种类非常之多。底下就有讲了。
【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
这是举几种例子,我们简单说是香花供养,这里面也表很多的意思在,我们应当要晓得。但是在此地你们所看到的有两个字,一个是『天』,一个是『云』。天代表什么?最好的,天上的香比我们人间的香好,所以这就代表最好的。我们供养要尽我们自己的力量,去购买最好的,是这个意思。「云」表的意思就深了,它表什么?非有非无。你看云彩,你不能说它无,明明有一块云彩,大家都看到,怎么可以说没有?你也不能说有,为什么?它不是实际的东西,你绝对抓不到它,也摸不到它,它代表的非有非无。这就教我们要看破、要放下,虽然看破放下,我们要拿这些表我们的恭敬心,我们要用这些物质来供养。云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代表看得破、放得下,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在一切供养具里面,没有执着这些,不起贪心,取这个意思。下面是讲量,形容量:
【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须弥山』是最大的,尽心尽力我们来办供养,不但办最好的供养,而且办最多的供养。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里面有许多都是属于形容词。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天天都要供养,这点我相信有不少同修天天都在做。但是一定有不少人,只在形式上做,而不懂得它的意思,所以你没有得到「广修供养」的真实利益。诸位要知道一个总原则,这十愿它最高的目标,我们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拓开心量。每一愿,心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从我们广大心量里面,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十大愿王愿愿都是这个目标。所以不修普贤行愿不能成佛,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把心量拓开。
在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尽心尽力就圆满,功德就圆满。我有一块钱,我这一块钱统统做得很如法,这功德圆满。我有一百块钱,我只用了九十九块钱,还有一块钱还舍不得,这功德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因为他不晓得「天」的意思,不知道「云」的意思,他要真正懂得这个经上讲天的意思、云的意思,他就会修圆满功德,可以念念圆满功德。当然这里头必须要甚深的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甚深殊胜的理解,你才真正能够做得到;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自己有相当的了解,他就肯做了,他做得很自在,做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忧愁。所以供养要常修,要晓得修供养的意义。底下实在是菩萨怕我们不明白供养个里的真正意思,所以说了这些事相之外,还要跟我们讲出真正的一句。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的供养具,像前面所举的例子,这么好的供养具,这么广大无有穷尽,比不上『法供养』,就是说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财有尽,法是无尽的,这是真的。譬如我们送人家礼物,我们送人家千金,不如传他一个技能;技能是法,他有一技之长,他的生活无忧无虑。你供养他千金,他钱花光了怎么办?他还是苦,还是没法子生活。你就晓得技能之可贵,技能是属于法。这是一句总说,底下也举了几个例子,第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这是真的。现在台湾,我们同胞们生活都非常的富裕,这些供养具、供养品都可以选择上好的,没有问题。如果像中国大陆地区,生活非常之苦。现在去大陆的人多了,我们也在电视里面看到,回来的人讲大陆上的情形,你们听听之后,心里一定有感慨。他们那边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一百三十块钱人民币,他们人民币跟我们台币现在是一比八,一块人民币换八块台币。你们想想看,一百三十块钱合我们这里几个钱?我们景美图书馆馆长到大陆去了一下,就告诉他们,我们台湾开出租车的,每个月的收入大概都是两万多到三万。他们一算,人民币三仟多块钱,这还得了!三仟多块钱,他们要赚两年才能赚得到,不能比!她就讲,他们家里人说四十年没回去,兄弟姐妹请她吃饭,到观光旅馆餐厅去吃饭。请她点菜,她就点了几个菜,一算帐一百多块,馆长就讲还是我请你们,不要你们请我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学佛,你就学到法供养。你就晓得,物质供养,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没有关系,佛菩萨绝对不会见怪。佛菩萨不会说,你是我的信徒,你送给我的礼太少了,不会的!佛菩萨实在讲,最欢喜看到的,就是你依教修行。你甚至于一柱香都不烧,一个头都不磕,你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就叫真正的供养,诸位一定要记住这点。理真正明白,我们依教奉行,真正修行了,照这样说,我们形式上可以不要了。在理论上来讲,确实可以不要,甚至于连佛像都可以不要供,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还要是你慈悲心,供养佛像有两个意义,对自己怕自己忘掉了,提醒自己;第二个意义是影响别人,就是接引初机。我们怎么接引他?他是个不信佛的,我们见到佛像恭恭敬敬的礼拜,他看了心里受感动,他到以后慢慢的会入门。
所以我们供养佛像,种种供养,香花供养,都是为了接引众生,使他觉悟。他为什么对佛像这么恭敬?他会起疑,他会来请教、来问你,你就藉这个机会,把佛法的道理讲给他听,劝他学佛。这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式,这个诸位要晓得。所以供养的时候,不是说我有多少钱,像前面讲的一样,我要办种种供养具,那没有必要。道场,有相当庄严的程度,就够了;典雅,教人一看能生欢喜心,就好了、就够了,用不着再用什么样的装饰品,没有必要。记住这段所讲的才真正重要,第一个我们要依教修行。第二:
【利益众生供养。】
你做一切有利于众生的事情,就是供养佛。我佛前面香花减少一点,我把这个钱拿去救济有苦有难的人;甚至于我今天香花不买了,我把钱拿去供养贫苦之人,行!诸位要知道,千万不要说,佛菩萨最重要,别人他就是饿死、冻死,这个钱不能给他。那你就错了,那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以众生利益在第一位上,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尤其是我们家庭里面供养佛像,你一天不供香花水果,两天不供都没有关系。道场里面,刚才讲了,是供给别人看的,是为了接引大众的,目的在此地,意思是在这个地方。不是佛菩萨贪图享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很重要。
利益众生的事情,最大的利益,无过于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印送经书是非常好的供养。你看经书,实在讲财供养有了,因为你花钱去印,财是财供养;经书是法,法宝,财、法两种供养都具足了。何况送人家一本好书,人家很珍惜,天天去念,他在里面真的会有成就。过去我们这里印了不少,印得很多,今天早晨我还跟简居士在讨论这个事情。前几天新加坡打个电话来,要我在今年到那里去住的时间长一点,给他们讲一部经,我是准备给他们讲一部《无量寿经》。那边的听众估计大概是一千五百人,我这部经要讲一个月。一个月,每天书都会要减少个几十本到一百本,带去他就不带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准备五千本经书去,这一个月才能够应付得了;否则的话,到最后几天一定书都没有了,不够用了。怎么劝告人家都不行,劝他不要带走,总还是有人带走,这情形我们很了解。
所以我最近就印了一万本,我印这个本子印小本的,印五十开的,就像你们看到小本的《延寿药言》那么大。一本的成本才六块多钱,还不到七块钱,一万本才六万多块钱,你看看多便宜,我就印了一万本。我就觉得,以后我们印成非常精美的,像基督教《圣经》小本的,我们净土五经都印成小本,口袋可以装。他随时可以拿来看,随时可以拿来读,我们成本很低,普遍的去供养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像今天你要是送他六块多钱,算什么?我们也拿不出手。我们送他这本经书,他当宝贝!这是真正的供养,「利益众生供养」。第三句:
【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是要我们心,我们心里念念要想利益众生,念念都想着帮助众生,念念都希望众生成佛,这个叫摄受,就是心里面念念想众生。第四句:
【代众生苦供养。】
『众生苦』我们能代得了吗?能代。怎么说能代?譬如我刚才讲印书,我们本来可以钱多一点,生活富有一点,现在我把我生活费用减少,我自己宁愿吃得苦一点,我把这个钱供养众生,这是我代众生受苦。我本来可以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我现在过困苦的生活,把生活费用拿出来去帮助众生。所以这一举这里面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我们吃一点点苦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自己苦一点,多少人得福,多少人得到利益。
现在印经的人很多,发心的人很多,诸位要知道我们要印什么经?印最重要的经典、最需要的经典,无过于净土五经,或者印五经的批注。为什么?这些经,人家真正读了之后,他这一生确实能得度。其它的经典不是不好,不是一生当中能修得成功的;当生成就的佛法,就是净土经典。所以,对于净土经论我们要大力的来弘扬,介绍给一切众生。第五句说: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
这个『善根』,此地是圆教一乘,是大乘之上,当然这里讲的善根标准就高了。虽然这么说法,可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我们没那么高的标准,因此我们还要讲三善根。三善根是什么?不贪、不瞋、不痴。一乘圆教的善根是什么?是精进,不疲不厌,这都是我们要牢牢记住,我们要认真去修学的。所以培养善根,就是培养对一切事物、一切境界不贪、不瞋、不痴;努力精进,自利利他上要努力的精进,这就是「勤修善根」。特别劝勉我们要勤修,要努力的去修学,我们自己这样修,就是供养诸佛,就是供养佛剎,就是供养菩萨海会。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业,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每天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上求佛道。我们依照十大愿王的纲领来做人,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依照这个纲领去做,把这十条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我们把净土法门尽心尽力介绍给别人,这就是普度众生,就是下化,这是菩萨业,这样做这就真正的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
大经上说过,「舍菩提心,凡所修行魔所摄之」,那都是魔业,所以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就是觉心,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界,顺境、逆境,自己决定是觉而不迷,这就是菩提心。要依照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说法很正确;换句话说,我们念念不忘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决定不迷、不留恋。如果我们对于世间要贪恋,就是菩提心失掉了,那你前面所修的都变成人天福报,六道里面的福报,就不是菩萨的善根。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前面是讲事,就是香花、衣服、灯云这一类的供养,物质供养如来,虽然是有无量功德。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
那个供养,供养得再多比不上法供养。比多少法供养?一念。因为一念时间很短促,供养不多,心里才起这一个念头,这一念就超过前面所讲的事供养的功德,百分不及一,还不止!
【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换句话说,简直不能比,没有法子相比的。前面几句好懂,什么叫『迦罗』?迦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讲我们毛孔的汗毛,这很细的,汗毛。汗毛拿一根来竖的把它劈开,分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叫做迦罗。那就很细了,恐怕要到显微镜底下才能看,这都是讲很小。『优波尼沙陀』,这也是一句梵语,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我们常讲叫「邻虚尘」,这是微尘里头最小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经上讲阿罗汉有天眼,天眼也见不到,阿罗汉见不到,得菩萨的法眼才能够见到。所以跟虚空做邻居,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叫它做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这是讲极少极少。总而言之,就是法供养的功德之大,绝对不是财供养所能够比的。这点我们要知道,可见得我们要修广修供养,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一定要有财富;没有财富的人,一样可以修到圆满的供养功德,我们晓得修「法供养」。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唯有法才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成佛道,财供养做不到。所以法供养确实超过财供养,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重法的,法里头第一,依教修行就是供养。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如说行』,前面法供养里面举的七个例子,这个七句是法供养里面的纲目,这样修行他才能成佛、才能够生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是比较为什么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所以然的道理就在此地。法供养不但自己能成佛,而且帮助众生成佛。这是财供养,财供养自己要供养太过分,福报都享尽了,福报享尽业障就来了。有不少同修来问我,听说念佛预知时至,无疾而终,我们应该怎么样学才能学得到?我想有不少人会关心这个事情。我老实告诉诸位,凡是这样成就的人,他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就是他能看得破、放得下而已,就这么简单!他能看得破、能放得下,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你修得再好,你一天念佛念得再多,只要有牵肠挂肚的事情还放不下,那就是你临命终的业障。你要能把一切放下,一切都舍掉,业障就没有了!没有业障,各个人都能预知时至,各个人都可以站着走、坐着走,你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古德里头有个人,名字我记不得了,我刚刚学佛的时候,喜欢看那些故事书。看到有个往生的,他表演,他就问大家,他说盘腿坐着往生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有,我们有听说过。站着走的?也有听说过。他竖了一个蜻蜓,头朝下脚朝上,竖在那儿。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没有,他就走了。你说多自在、多潇洒,简直就跟开玩笑一样,真是游戏神通!人家为什么能做得到?说老实话,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点很重要。我们在平常就要把一切放下,身心自在,你业障就没有了!有一样牵挂,那就是一个业障,有两桩牵挂,就是两个业障,你业障多了,你要自找麻烦。
临终有病苦,我跟诸位说,那个靠不住,不见得真的能往生。唯有临终没有病苦,预知时至,那是决定往生,那一点都不假。我们学佛要晓得,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这个世界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在那里去计较?所以,老老实实要把这真的事情要当真,假的事情要放下。钱财多了,我们衣穿得暖、吃得饱,够了,再多的,则修法供养,去修布施,兴隆佛法。兴隆佛法,我还跟诸位说,不要盖庙,拿钱去盖庙,钱都可惜掉了。为什么?庙盖好了,斗争道场,好多人争名夺利,在那里搞去,搞这个把戏去了。不如印经、放生、救济病苦,看到真正有可怜人,真正有病苦的人,我们去帮助他。你能这样修,佛菩萨欢喜,这叫真正的法供养。末后一段: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最后一段意思跟前面一样,最殊胜的供养就是前面所讲的法供养。末后都是结无有穷尽,要发广大心,无有疲厌。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三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3
请掀开经本,一四0五页倒数第二行,下面。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第四愿『忏除业障』。先解释名词,「忏」这个字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叫「忏摩」,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把尾音略去,取忏的音。「悔」这个字是中国字,忏悔常常连在一起,悔是悔过。所以佛门常用忏悔这两个字。这个名词叫梵华合译,因为上面一个字是梵文音译的,底下一个悔是中国字,它的意思非常接近。忏的本意是将自己的过失当着大众说出来,就是表白出来,我们叫「发露」,这是忏的意思。悔是不二过,我们过失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同样的过失,这叫悔。所以古德翻译,常常把这两个字连起来。
「忏除业障」,障有两种,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本身就是障碍,让你心得不到清净。诸位要知道,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其实在生活行履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两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心不一样。佛菩萨的心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清净了就叫佛、就叫菩萨,不清净就叫凡夫。烦恼能够叫我们心不清净,所以它障碍了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本身就是障。
其次我们讲到所知,所知本身不是障,这个诸位要了解,所知是智慧。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我们都知道的;换句话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原本就是我们的本能,应该是如此的。但是现在我们变成什么都不知道了,不但过去的事情不知道,未来的事情不知道,现在的事情知道也很有限;眼前的事情我们都没搞清楚,何况他方世界。我们这个能力为什么丧失掉了?这里头有障碍,这种障碍就叫做所知障,障碍了我们所知。所以,烦恼障跟所知障我们要辨别清楚,烦恼本身就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是障碍所知的那个叫做所知障。这要辨别清楚的,这是经上常讲的二障。
除了说二障之外,还有说三障,三障说的是什么?三障说的是惑、业、苦。惑是迷惑,就是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他就会造业,就有造作,这个造作就叫业。你有造作,你将来一定有果报,造善因则有善报,造恶因则有恶报,报都是苦的。所以,惑业苦叫做三障。我们常常在回向偈里面念的,「愿消三障诸烦恼」,这就是惑、业、苦三障。这三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又起惑,再造业、再受报,永远这么轮回,这是六道轮回的原理。
由此可知,这个三障如果我们断掉一条,轮回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用什么方法把这三障断掉?佛教我们忏悔。忏悔有三种,第一种叫「伏业忏」,把烦恼伏住。像《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的话,「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把它降伏住,这是一种忏法。这个忏法当然是忏不干净的,只是伏着而已,所谓石头压草,草是不长了,根没有除掉,根还在。所以,这是属于定,有定功的人他能够伏烦恼。
第二种叫「转业忏」,能把烦恼转成菩提,这个就高明了。或者像我们念佛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把你的业也转了。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到那个地方去,虽然有六道的种子,不会造六道的业,不会受六道的果报,这就转了。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转了,这是很妙的。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修转业忏,的确是很难的,像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要大彻大悟才能够转得了。自古以来,禅宗里面见性的人、大彻大悟的人实在是不多;小悟是不少,大彻大悟的人不多,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不到这个程度,他的业转不过来,所以远不如念佛求生净土,一往生就转了。
第三种叫「灭业忏」,那是真正到了究竟,不但是恶业习气不生,是连根都拔除了。这要到什么程度?给诸位说要到成佛。等觉菩萨还不行,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业障,要到成佛,那就是忏尽了。由此可知,忏悔法门连等觉菩萨还要修,何况我们凡夫?等觉菩萨要不修,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不能破,他不能成佛。忏悔法门对于修行人的重要性,我们就了解了。所以,从初发心到成佛,天天要修忏悔法门。
上面讲的这个三种,我们念佛实在是有莫大的方便。我们心里常常念这句佛号,把一切妄想、烦恼都伏住了,念头一起,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伏业忏。所以你要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忏悔?我告诉你,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我们初学的人念阿弥陀佛就是伏业,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转业,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了佛,就灭业。所以其它宗派行门里面,的确没有念佛人来的方便,这是实在的。
古德为了教我们深入了解,特别提醒我们,认真的去修忏悔法门。第一个,我们要相信因果,你就会认真的改过迁善,要晓得因果报应。不但恶事我们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起,为什么?作恶事就造恶业,心里面起个恶念还是恶业,比较轻微就是了;纵然再轻微的恶业,将来还是有果报的。所以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他对于起心动念很注意,决定不起恶念。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心,贪、瞋是恶业里面最重的。所以要相信因果报应。
第二要有惭愧心。要自己常常能够勉励自己,别人都成佛了、都往生了,我们现在还留恋在这个五浊恶世,这是大错!我们在过去世中,生生世世与我们同参道友,我们同学的,甚至于还不如我们的,他们现在都成佛作祖,都往生西方世界了。我们用什么脸来对这些人?自己要想到这个地方,一定就自己能够勉励自己,不敢懈怠,要好好的努力精进。
第三要想到恶道的可怕,如果我们不求往生,来生决定免不了要堕恶道。我们看看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确实非常的恐怖,时劫太长。一不小心就落在恶道里面去,要想避免不堕恶道,只有努力的念佛。
第四,自己有过失,不必隐瞒。别人知道我们有过失,或者是当面、或者是背后,他来骂我们、责备我们,这是好事情。为什么?你就报掉了!所谓是「重罪轻报」,不要怕人家知道。反过来自己有好事情,不要让人知道,好事情人家知道了,这个人赞叹一声,也报掉了。所以,好的事情不要让人知道,留着后来有大的福报;恶的事情都让人知道,马上现前就报掉,以后就不要受苦报了!这个道理要懂得。
第五,要断相续心。因为我们毕竟是个凡夫,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很重,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烦恼就起来,贪瞋痴慢的念头就起来了。真正修行做功夫,就在这个时候做,在这个地方去做。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就是烦恼习气念头起来了,一起来就觉悟。觉悟的样子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觉悟的样子,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不要教烦恼习气从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永远相续下去,就不好了。第一念才起来,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真正修行。这样念佛真正是得力了,功夫得力了,可以伏烦恼,就是可以降伏烦恼。
第六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如果用蕅益大师所说的,就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蕅益大师说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一想,他这个话很有道理,决定不欺人。确实一个人发心求生净土,的确是无上菩提心,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决定是上求下化。
第七要修功补过。知道过去做错的事情太多了,从今之后有力量就多做善事,多做好事;换句话说,多多的修福。修福不要享福,也不要念着我修了很多的福报,不用。心里面常常念佛,身常行善事,心里要常常念佛,念佛是无上的功德。
第八要守护正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非常的重要。这个时代大家都知道,法弱魔强。法弱,佛法不能普遍的宣扬,众生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这也就是众生没福。如何来守护正法?第一个,自己要依教修行,我们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我们这边同修既然大家都发心专修净土,净土在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正法,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弘扬,第一正法。净土宗当年的建立,如果不是那些人各个都认真的守护正法,这个法门不能建立起来,也不能流传到今天,更不能普及到全国。他们怎么护持法?诸位去看看净土宗的历史,你就明白了。
在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当时参加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这一百二十三人各个往生,这就是护持正法。走的时候瑞相都非常之好,远公大师自己往生的时候,西方三圣来迎接他。而且莲社早往生的人,都跟着阿弥陀佛一道来迎接他。刘遗民比他先往生的,刘遗民是在家居士,跟着阿弥陀佛后面来迎接慧远大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跟他讲,我们念佛是跟法师学的,法师你怎么来得这么迟!他们先去了,你怎么后来?我们跟你学的,我们先到了,你后到的,这才叫真正护持正法。我们今天这个地方同修,不论是多少,将来各个都往生。这是让大家看看这个法门不假,决定兴旺起来,这是事实强于雄辩。我们要把它做到,要认真的去做到,而不是口头上,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自己必须要做到,才真正把正法守护住。
第九就教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佛,生极乐净土就是生十方三世诸佛净土。
末后一条,那是智慧,教我们观罪性空,以智慧来观察。这样自己对于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才建立坚定的信心。不怕自己过去做错了事情,造了很多罪业,没有关系,我们这一生决定可以往生。这些业障是障碍不了我们的,这点大家总得要明了,这是说忏悔的重要性。
下面就说明所忏的业障,『菩萨自念』,自己常常反省。『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造业是身口意在那边造业、造作,贪瞋痴是在里面发动;里面没有贪瞋痴,身口意就不会造业。所以古人讲「擒贼先擒王」,王是什么?贪瞋痴这个烦恼,我们先要断烦恼。这是讲造业。造业里面,实在说是口业最容易造。所以古人也特别教导我们,在经典里面,身业讲三条,意业也讲三条,口业讲四条,可见得口业是最容易犯,最不容易断的。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给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我们就不造业了。「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要清净,你怎么会见到别人过失?实在讲见到别人的过失,是自己恶的心所与这个境界相应。如果自己用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无善亦无恶,无是亦无非」,心清净,身清净,世界清净,你就见到真正的净土了。所以经上一再告诉我们,「心净则土净」。你求净土到哪里求?从心地里面去求,六祖在《坛经》说得非常有道理。
我们无始劫以来造作的罪业,实在是造的太多了,『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句是极力的显示,我们无始劫以来造业造得太多。好在造的业它没有形象,如果要有形象,再小,累积起来,今天虚空都容纳不下。下面就教我们忏悔,用什么忏悔?还是用三业。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着重在『清净』,就是三业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这就行了。我们念佛,实在讲就是修三业忏悔。我们身拜佛,身清净,身业清净;口念佛,是口业清净;心里想佛,是意业清净。所以念佛人还用得着什么特别忏悔,不用了!你礼佛、念佛、想佛就是忏悔,就是忏除业障。所以自己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
【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忏悔,实在说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复造』,这一句非常的重要。『恒住净戒』就是修功补过的意思,其余的都不难懂。这个境界里面完全是《华严》境界,所以经上每一节都是说『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境界非常的广大。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心量,我们就在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前就行了,或者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前就可以了。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都是总结无尽,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就不要重复讲。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随喜』是除我们心里面嫉妒的障碍,嫉妒、瞋恚都是与始俱生的,这个东西不要学的。你看很小的小孩,一、两岁的,他根本就不懂事,两个小孩你给糖给他吃,这个给多一点,那个给少一点,他嫉妒心就起来,他就有了。他从哪来?没人教给他。由此可知,嫉妒、瞋恚,贪瞋痴慢,这是与始俱来的,佛法里面讲无始劫的习气。嫉妒非常的坏事,是莫大的障碍,所以普贤菩萨归纳十大修行纲领里面,特别要加上这一条,教我们修「随喜」,随喜就是对治嫉妒的障碍。见到别人好,见到别人善,不但没有嫉妒,要生欢喜心,成人之美。不但要生欢喜心,而且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的善行。如果你要是心里面欢喜,我有力量,我还是不帮助他,这不叫随喜。随喜一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把他的善行,把他的好事发扬光大。能够教他一家善,一国善,能叫世界都善,这必得修「随喜功德」才能够达到。请看经文: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
发心就是学佛,发心之后,我们学什么?就是要学『一切智』。此地的一切智就是平常经上所讲的「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我们是求这个。
【勤修福聚。】
求慧,为什么要修福?诸位要晓得,没有福就没有慧。俗话常说「福至心灵」,福到了,他的心也就灵活了;心灵就是慧,可见得福与慧是有连带关系的。所以佛称为二足尊,足就是圆满的意思,二就是智慧、福德,这两样都圆满,这两种都满足了,称为二足尊。有福、有慧,这两者不能缺的,我们统统要修,不要偏在一边。
【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这段是讲『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他们的善行,我们要学,我们要效法。经文与前面都相类似,这是解释「随喜功德」的相,这是第一段。时劫之长,真正看破,真正放下,我们要学诸佛为无上菩提,能舍『身命』。生生世世舍身,舍头目脑髓都值得,才能成无上道。『种种波罗蜜门』,种种是多,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像菩萨的行门八万四千行门,样样都修得圆圆满满了,这就叫种种波罗蜜门。『种种菩萨智地』,严格的说,要从登地才叫「智地」,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十地上面是等觉,「菩萨智地」是指这个。如果广义的来说,从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说了,到等觉一共有四十一个位次,都可以说是菩萨智地。再看底下一段: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这是第二段,前面第一段我们要跟诸佛如来学,第二段这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恶多善少,我们不要管他恶的,单学他善的,哪怕他再小的善,我们知道了我们也要随喜。『六趣』就是六道,『四生』是讲它的生态,胎、卵、湿、化,这四种生态就把一切众生统统包括了。所以,我们决定不轻视一切众生。这一切恶道众生,烦恼虽然重,他要一回头,他也能成佛道。说不定那个恶人还先回头,我们到那时候没回头,这种情形很多,诸位要多多的研究经论,你就明了这事实的真相。所以不能轻视作恶的众生,而且恶里头他也有行善。要找个完全作恶的人,一点善念都没有,跟诸位说这种人也找不到的,再恶的人他也会有一点善念。
【十方世界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这段是讲随喜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这是小乘。『有学』是讲初果到三果,他还有学。『无学』是四果罗汉。就是小乘无论他是证果了,或者他还在修行阶段当中,他所有的功德我们也要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这一段讲「随喜菩萨」。在佛法里面,菩萨最殊胜,就是大乘最殊胜,所以我们先要明了,然后要努力来修学。经上的顺序是先把佛摆在第一,然后是按照列圣的顺序,讲人天,讲二乘,讲菩萨,按着这个顺序来说,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佛摆在第一,是我们自己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我们是为了要成佛,你要想成佛,不但要随喜诸佛,决定不轻视众生。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要想修随喜功德,第一个不能轻慢了众生,轻慢了恶道众生,我们随喜功德就修不成;换句话说,随喜功德从哪里修?先从六道众生修。六道众生能修了,才能修二乘、才能修菩萨、才能圆成佛道。末后这段也是总结,我们把文念一遍就行了。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底下是第六段「请转珐輪」,可见得这个十愿,次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后后胜于前前,愈往后面愈殊胜。诸位想想,这就是请法,请法师来说法。如果你随喜都没有,他怎么会发心去请佛说法?不可能的事情!能发心请法,必定随喜的心非常的圆满,他欢喜他才会请佛来说法;如果对佛有嫉妒心,对法师有嫉妒心,他决定不会请他来说法的,这是一定的道理。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珐輪者。】
我们先要解释『珐輪』是什么意思?在佛教里面好像也有个标志,我们现在商业界叫商标,说标志。佛教也有个标志,就是代表它的图案,就是用的「珐輪」,用轮来做标志。除轮之外,通常我们还普遍看到一个莲花,用莲花来做标志。在现代也有用卍字来做标志,那个比较少用。用得最多的是珐輪,佛陀在世的时候就用,用得很普遍。
轮是代表圆满的意思,佛法一切讲圆满,佛法一切都是讲不二,轮就是代表不二。什么不二?空有不二。你们想想看,轮是有,那个心没有。你们现在至少我看都念过初中毕业,现在国民教育九年。你说几何里面的圆心有没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有,找不到;你说它没有,不可以,圆是从圆心来的。所以圆是有,相是有,性是空,空有不二,它代表这个意思。任何一个物体没有办法代表空有不二,只有圆可以代表。所以,圆代表「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是把整个佛教教义表达出来。所以,佛陀在世就用这个做佛教的标志。
轮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在结构上来讲,它也有圆满的意思。它有个心,圆心,我们要做个轮,当中一定有个轴心;轴心外面有柱,辐射的叫柱;外面有辋,辋就是外面那一环,像我们现在讲汽车轮胎,橡胶轮胎的那段叫辋。辋跟圆心连接起来的叫柱,当中是圆心,所以在结构上来讲它相当的圆满。佛拿这个意思,常常来表如来正法,法法都有圆满的意思。
第二个是从它的作用上来说,它有摧碾的意思。轮在地上压过,能把不平的都把它压平。这种现象在我们近代可以说是最多了,古时候也用,古时候在建筑上都要用这个。现在像压路机,那是轮,它一经过,把路都压平了。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是用石头做的轮,牛拉着,也是压路,压广场。我们做个广场,从前没有压路机,没有机器,用石头做的轮,用牛拉着来压。所以,它有碾压的意思。这个比喻什么?佛法,我们闻了佛法,我们心里面很多不平的事情,一听之后,心就平了。佛法从我们心头碾过,我们心就平了,取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意思它有镇恶的意思,因为轮有它的重量,比喻能够镇伏烦恼,有这个意思。第四,因为轮是动的,动就不定,它常常在转动,它就不定,比喻我们修道人位次逐渐逐渐转移。譬如从菩萨,我们从初信位转到二信位,从二信位转到三信位,这五十一个位次天天在转变,有这个意思。同时还有辗转传授的意思,这也是轮相的义趣在。像佛把他这个法传给弟子,弟子一代一代的相传,传到我们现在。所以,轮有传授的意思在,因此佛法常常拿这个来做标志。
『请转珐輪』,简单的讲就是请佛说法,佛法要辗转流通,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普度众生。所以佛法一定要流通,要有人去启请。现在佛不住在世,对于一些有修有学的善知识,我们都要请他出来讲经说法。他的著作真正是通达佛法的,决定他不要版权;如果著作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法就不通了。我们最近在这里经校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批注。我在新加坡特别写了封信到美国,因为我跟他不认识,没有见过面,美国那边有跟他见过面认识的,就写了封信去。我说我们现在想印这部书,必须要他老人家同意,如果他老人家不同意,我们这个书不能印。
但是不能印我有办法,我把它里面重要的东西取出来,再与其它批注会集起来,我做个《无量寿经》集注,那就不是他的,我可以印了,所以我就讲得很清楚。今天我收到美国的来信,黄老居士非常的欢喜,希望印出来之后,送几本给他,他不要版权。这是个真正学佛人,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所以我们这个书出来之后,后面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老居士他的著作不要版权,这是对的。我们看下面经文: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
这是先讲剎土。
【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这段是讲所请的境界,这段境界里面,都是说的诸佛。『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这些话,意思都是说境界非常的广大。「能请」这个范围实在是没有边际,何况在长劫当中,只怕你不发心,你要发心,没有请不到的。可是这个事情说到现在,也真的有难处。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想请高僧大德,来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到哪里去请去?请不到!所以我过去,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亲近李老师,我第二部就是学这部经。我学这部经的时候,我自己有很大的感悟,我想到求人不如求己。求别人,「你发发心,学讲经」,叫他弘法利生,实在没有人,求人难!比登天还难。既然别人不答应,我求他,为什么不求自己?我求自己,我自己会答应,好好的努力学。所以确实求人不如求自己,希望同修们一个个的真正发心。
你说发心,「我不会讲,我又没有口才,我学问太差了」,这些都是你的推辞,你不肯干。为什么?我告诉诸位,上台讲经不要学问,也不要学历、也不要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障碍,世智辩聪,八难之一。所以学佛什么都不要,只要你肯上台,你一上台,三宝的智慧、神通、道力加持你,你就会讲,就会讲得很好。如果你自己有学问,有知见,你上来讲的时候,没有三宝加持,你所讲的完全是世间法;你把佛经所讲的是世间的学术,你讲的是佛学,不是佛法。你要不相信,你去听一听,哪个佛学家、什么博士,你听听他讲经,讲法不一样。所以经要什么人讲?要什么都不懂的人,这种人上台讲句句都是佛法。为什么?佛菩萨三宝神力加持他,句句都是真正的佛法,这一点不假,只要你们真正肯发心。
所以,从前李老师在台中训练那批讲经的人,差不多十分之七、八都是小学毕业,小学没有毕业的。你们现在至少都是中学毕业。他们所讲的是真正的佛法,我们那时候在一起,我们里面程度最高的是高中毕业的,大学没有,高中毕业大概只有一、两个。这才得三宝加持,愈是念的书多,学位高,读的书多,他的世间知见就多,对于三宝恭敬心就少;没念过书的没有法子,只好求佛菩萨加持。他念过书的,佛菩萨加持他他也不相信,他要依他自己的意思来讲,这就糟糕了,就害事。所以你们只要发心,不要怕,一发心跟佛菩萨就感应道交。这是要求自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珐輪。】
这是说明请转的方法,这里面有『种种方便,殷勤劝请』,也有随缘请。只看机缘如何,我们常常有这个心,请这些高僧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说到这个地方,还有个事情很重要,诸位必须要知道。我们请这些高僧大德来讲经,如果他真正是通达佛法的,没有问题。不管他是哪一宗哪一派的,他要到此地来,我们请他来说法,说我们大家都修净土的,他决定讲净土法门,他不会讲别的,这是真正通达佛法的。如果他要是不通的,他有成见,你这个地方学净土的,我是学禅的,我来赞叹禅,净土不行,老太婆教,禅才高!结果弄得一讲,讲得人心惶惶,不晓得怎么办!这是来破坏道场的,不是来弘扬佛法的,这个诸位要知道。
譬如说前些年,陈健民居士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就是他提出来要消业往生,带业不能往生,真是搞得多少念佛人慌了。以为这一生白念了,这怎么办?这不得了!怎么办?如果我们请这种人来讲净土就坏了,到最后怎么办?一定去跟他学密,跟他学禅去了。为什么?净土不能带业往生,消业,你能消得了吗?这不是真正说法的,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请善知识,要真正的善知识,他是决定不坏别人修行的法门,这个诸位要留意、要知道。
所以我到国外,许多念佛的同修碰到我,连周宣德老居士,我一下飞机他接我,第一个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怎么办?现在我们慌慌张张的,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就反过来问他一句,我说带业往生虽然经文里头没有,陈健民居士找好多人去查经,经上没有。我反过来问他,我说四土三辈九品经上有没有?他说有,这个经上有的!我说如果要不带业,哪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不可能有阶级!他想想是有点道理了。我再跟他加重一个语气说明,我说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他还带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业?是的,观世音菩萨还带业!谁不带业?阿弥陀佛不带业。你们想想看,如果不带业,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要去了!这样才把他们心定下来,不容易!所以说不能破坏人家的道场。
我上一次也提到这点,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去讲演,跟他们道场结结缘。演培法师修弥勒净土的,他不是修西方净土的,他念弥勒菩萨,将来要上生兜率内院的。我到他道场去讲,讲了一个半小时,听众大概有五、六百人。我一句阿弥陀佛没提,我不提,我绝对不提西方净土这几个字。为什么?不破坏他们的信心,这一定要懂得。他辛辛苦苦在那里教了二十多年,我们说那里不好,这怎么对得起人?他下一次再也不找我了,一定要懂得。
所以到哪里去,先要问问,他们那个地方是修什么法门,他修什么法门,我们赞叹什么法门。譬如说圣一法师他是修禅的,他请我到他禅堂里面讲开示,这个很难得,我非常佩服他。因为我学佛这么多年,我没有看到真正修行的,他那个地方真正修行。他有个禅堂,每天坐香有四十多个人,他领导他们。我到他那里去,他请我讲开示,我讲《六祖坛经》,我在里面讲一段,符合他们修行的宗旨,勉励他们好好的修。我也不提阿弥陀佛,也不提西方净土,这个很重要。决定不能破坏人家的道场,不能动摇人家的信心。
哪个法门都好,门门都殊胜,这是我们各人因缘不相同,所以说我们普遍的赞叹,决定不执着。我跟圣一是好朋友,真正是知交,他搞禅,我修净土,我们俩个不一样。演培法师对我也是非常的爱护,到新加坡,自己到机场接我,走的时候亲自到机场去送,非常之难得。他修他的弥勒净土,我修我的弥陀净土,我们各人修各人的,彼此都非常的尊重,这才是对的,决定不能毁谤。所以我们请人家来讲经,到我们道场来讲经,我们注意这一点。你是真正通家,没问题,譬如说我请圣一法师到我这来,他决定赞叹念佛往生,他不会说他那个禅,不能破坏我的道场。这个真正在佛法讲有修持,有见地的。演培法师他要到我这儿来,他一定也赞叹念佛往生,这个一定的道理。末后这是总结: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珐輪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后面的进度我们都要赶一赶。这次我们完全略说,介绍这个经的大意,将来有机会我们再细说,细说可以说是句句里面都含有无量义。
好,我们念佛回向。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四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4
请掀开经本,一四0八页倒数第三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从这里看起。这是第七愿,十大愿里面第七愿。前面一愿说请转珐輪,就是请佛讲经,这个功德非常之大。要晓得我们这个世界,经上常讲娑婆世界,这个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你教他看,他不见得能看得明了;他听,他能够听得明了,所以说耳根利。因此佛要教化众生,众生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多半都是从听经而开悟的,自古以来这个例子非常之多。听经能开悟,当然需要讲经的人,没有讲经的人,我们到哪里去听?讲经的人就不多了。现在佛不在世,我们请佛来跟我们讲经,这是办不到的。
还有一类,现在也很流行的,就是驾乩扶鸾,说是什么佛、菩萨再来,也给我们讲经说法。给诸位说,那是妖言惑众,决定不是事实。诸位要晓得,扶鸾确实是有,什么人在那个地方作怪?多半都是灵鬼,灵鬼他有小神通。我们常讲五通,他除了没有漏尽通之外,其余五通他都有。但是他的能力不大,虽有通,能力有限。因此小的事情往往他讲得很灵验,他要不灵验哪有那么多人去相信他?所以小事情很灵验,大的事情,或者是时间久的事情,他就胡说八道了。反正到时候不兑现,你也找不到他,他也不负责任。这个事情我们要晓得,不要上他的当,不要受他的骗。
在现前这个阶段,决定没有佛菩萨出世,这是大家要记住的,凡是有人说什么佛菩萨降世,那都不可以相信。因此我们要求『善知识』,善知识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只要他对于佛法有修、有学,今天讲证,在末法时期找不到。真正有学、有修的,他所说出来的这些道理,或者教给我们这些修行的方法,必定是有经论做依据的;不是他自己造谣言的,一定有依据这就可以听。如果我们听了有怀疑,我们可以问,像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的时候,他有的时候讲些东西,我们心里有疑。我们就去问老师,老师所说的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我们要请教他。他说有依据,是哪部经里面所讲的,他一定说得出来;如果没有经典做依据的,那他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
佛在涅盘之前,交代我们四依法,如果遵守四依法,佛虽不在世,等于佛在世间没有两样。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所以字字句句都要有经典的依据;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遇到善知识,一定要请他来给我们讲经说法。谁去请?当然是内行的人去请,不懂佛法的人他不会去请。凡是去请,都是对佛法很内行的,真正发菩提心的,请这些人来为我们说法,说法大家得利益。不但与会的大众得利益,而且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讲堂里面有许多的鬼神,他们的人数超过我们,他们也在听,也得利益,所以这个功德非常之大。
讲经的时间短,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很困难,不容易得到利益。所以进一步就要求什么?要求佛住世,不要走,真正遇到善知识,要请他常住在我们这里,不要让他走,我们得佛法的熏习,时间就可以久远了。久远的熏习才能够改变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我们才能够有个成就。所以今天『请佛住世』这一段,非常的重要。
佛菩萨住世不住世,他没有这个念头,并不想「我想在这里多住几年」。他如果要有这念头,他就是凡夫,所以诸佛菩萨是无住无不住。怎样才能叫他住世?我们要了解,诸佛菩萨为什么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他又不出现在世间?你明白这个道理,「请佛住世」就不难。诸佛菩萨是教化众生的,这个地方有很多人愿意接受他的教化,很听话,各个都是好学生,佛一定就来,所谓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看得很轻,没有把它看重,我们怎样求佛菩萨住世也求不到的。由此可知,佛菩萨住不住世,实在讲那个问题不重要,我们自己想不想求佛菩萨住世,这才是重要的;换句话说,我们肯不肯依教奉行,肯依教奉行自然有佛菩萨出现。这是这段文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意思。
底下这个境界里面讲,境界是非常广大,但是这里面说了三种人。第一个是「佛」,第二是「菩萨」,佛不住世了,你遇到菩萨也不错,也很幸运。菩萨没有,遇到阿罗汉也不错,都是正知正见,跟他学决定不会走错路,『有学无学』前面讲过。这三类都是圣人,圣人实在遇不到,底下还有凡夫,凡夫就是『一切诸善知识』。我们真正要遇到善知识,也得要求他住世。他有没有能力?确实有能力。请,不是口头上的请,刚才说过,口头上请没用处,要真正肯发心依教奉行,你口头上不说出来,他也住世,为什么?叫「意请」。我口里没有说出来,我心里有这个念头,佛菩萨知道,所以你不说话,他也愿意住世。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表面上怎么客气,怎么恭敬,都没有用处。所以在人上说了四种,三种圣人,一种凡夫。
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个好的老师,好的老师是我们这个地方上之宝。这个人常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移风易俗,能感化这一方人断恶修善,这才是真正之宝。古时候对于善知识非常重视,真正是衷心的渴求,不像现在。现在人说老实话,对于正法看得很轻,而把世间的名利看得很重,就是功利的社会。在这种情形之下,这诸佛菩萨、圣人他怎么不般涅盘?都走了。
我听说李老师往生之前不久,他还跟学生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世界愈来愈乱,大难要来了,唯一的一条生路,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14 18:20
就是自己赶紧求生净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他本来是可以还多住几年的,他不肯住了,当然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如果对于李老师那边了解一点,自己都知道。所以这条我们要学,我们要真正发心依教奉行。遇到善知识,不但要请他说法,要请他住世。遇到年轻的真正好学的,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成就他,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这也是请佛住世。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这个意愿是无尽的,就看有没有缘分,有缘分,他一定是要来礼请的。向下这三愿都是属于回向,所以十大愿王,真正讲愿只有七条,只有七愿,后面三愿回向。回向就是上求下化,所以第八「常随佛学」这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我们学佛了,佛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要依照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佛的心是清净的,我们要学心清净;佛的心是平等的,我们要学平等;佛心是慈悲的,我们要学慈悲。样样都要拿佛做为我们的标准,使我们学了像一尊佛,学得很像,就真的成佛了;就看你思想、言行像不像佛,这才叫上求。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像《十六观经》就很着重这点,教我们观想,常常想佛;常常想佛,我们心就变成佛,它是用这个方法,所以叫「观想念佛」。
我们现在大多数同修都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心里头还是要想佛,不过不是像《十六观经》那么样的仔细,那个太微细了,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们念佛、想佛,善导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叫我们身要礼佛,就是要拜佛,口要念佛,心要想佛;身口意三业念佛,这样念佛决定成就,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修的。各人自己在家里可以修,依照这个方法修,我们在道场大家共修,也应该提倡这个方法来修。我在前面跟大家说得很多,我们修行是愈修愈欢喜,这个功夫就得力;如果修行愈修愈苦恼,这个错了,决定有偏差、有错误。真正修行人是非常的自在快乐。因此我们对于理论、方法一定要讲求,这些理论跟方法,必须跟我们实际的生活能够融成一片,我们才会得自在。请看下面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这是『常随佛学』,首先普贤菩萨就举了个例子。『毘卢遮那如来』是华严会上的法身佛,我们讲华严三圣,他代表的是法身理体。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卢舍那佛的化身,三身是一体。因为在华严会上,这部经是《华严经》,《华严经》的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证得法身的人,所以举例子一定是举毘卢遮那如来。我们学佛,佛『从初发心』就『精进不退』,我们要学他的发心,要学不退。发心不容易,不退转就更难,多少人刚刚发心,古人讲「初发心成佛有余」,可是他这个心不长久,几天就退了,所以他不能成就。
《智度论》里面,讲如来发心有十种相,我们在这里可以略说一说。第一个是「亲近善友」,实在讲这都是我们要学的。什么叫善友?正知正见,这是善友。善恶的区别我们一定要清楚,依照佛法讲世间善,贪瞋痴比较上少一点,这就是善。贪瞋痴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想这个,不可能。就是贪瞋痴他比起别人,分量要少很多,这就是善人。对于佛法有信心,相信、理解,能够依照经典的方法去修行,这就是善人。如果以戒律的标准,就更明显了,一个修五戒十善的人就不错了。比丘戒跟菩萨戒,给诸位说,那都是有名无实。我们去受个戒,挂名的比丘,挂个名,挂名的菩萨。能做得到吗?做不到,决定做不到。
所以过去蕅益大师,你看他受了比丘戒之后,他退戒。退了戒之后他做沙弥,他一生做沙弥,他说菩萨戒沙弥。他的徒弟看看师父是沙弥,他不敢跟师父比,那怎么办?你看他著作里头写的,出家优婆塞,他的徒弟称出家优婆塞,沙弥也不敢称。在近代,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弘一法师,是近代了不起的一个人。他老人家一生自己也是称出家优婆塞,他也是这个称法,就是出家的居士。出家人能把五戒做好,真正做到了,在现在讲就不得了。说老实话,现代沙弥戒都做不到,沙弥戒里面有一条,身上不能放钱,你身上装了钱,就破戒了,戒就破掉了。所以是没有法子做到的,真的做不到。我们能够老实把五戒做好就行了,真正能够受持五戒,就是我们的善友,正知正见。
第二,「供养诸佛」,诸佛在哪里?前面不是说过「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吗?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我们对于每个众生都要像对佛那样恭敬,拿恭敬心来待人,这就是供养诸佛。我们用心供养,前头说过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我们对人有礼貌,礼敬、称赞、供养,在事上我们要这样修法。
第三要「修习善根」,修是修正,把我们的错误修正。什么错误?贪瞋痴慢。修正过来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谦虚、恭敬,我们要修这个,非常的重要,这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习是要练习,不断的练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把它做到。
第四要「志求圣法」。我们要立个志,求什么法?要求最殊胜之法。什么法最殊胜?一生成佛的法,才叫殊胜法;换句话说,就是教给我们要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之法。
第五「心常柔和」,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忍耐、要柔和,柔和忍辱。
第六「遭苦能忍」。在生活当中,在修行菩萨道里面,挫折、苦难是免不了的。不要说我们没有办法免除,我们看看过去诸佛如来,他们修行也免不了苦难。我们要能够忍受得住,所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定要忍耐。
第七「慈悲深厚」,培养自己大慈悲心。第八「深心平等」。第九「爱乐大乘」,对于大乘法非常的欢喜。大乘法里面,尤其是念佛法门,古德讲净土法门是一乘了义,究竟了义。所以能够对这个法门真正理解,真正的爱好。末后「求佛智慧」,一定要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举出如来初发心的形相,就是他的心里行为的样子,我们要努力来学习,要精进不退。为了学佛,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放下,我们才能真正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无上菩提。如果你于世缘放不下,那都是障碍,统统是障碍,所以对于世缘一切要放下。这个地方举出的例子,经里面讲的,这是举个例,就是为了布施佛法,牺牲身命都在所不惜。
在从前,找不到笔墨文具,肯舍自己的身命,把自己的骨头抽出来做笔,皮肤割下来当纸,流出来的血当墨,这个样子来写经,真正是『难行能行』。哪一尊诸佛如来像这样的苦行,不是修一次、两次,生生世世当中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我们现代印刷术发达,你可别学这个样子,你要学这个样子叫愚痴。这是有个故事,深山里头,菩萨遇到个罗剎鬼,罗剎鬼要吃人的,他跟他说法,说了两句,后两句就不说了,就谈条件,菩萨才舍身。现在我们这里,文具得来很容易,就用不着了,这是诸位要明了的。再看底下一段,先举的是本师: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前面是初发心,初发心是尊重法故,『乃至树下成大菩提』,就是八相成道里面的示现成佛。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这是非常具体的给我们说出来,学佛是什么?学佛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头特别重视的,就是学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个『众会』就是像我们现在,我们讲经的讲堂,大家聚会在这一处,这叫众会。大众聚会在一处,聚在这一处干什么?讨论佛法、研究佛法,是来干这个的。实在讲,佛法要真正得受用,一定是要研究、讨论,不是完全听讲。完全听讲,我在台上讲,你们在下面听,你究竟听了多少,我也不晓得,我也不考你们。甚至于你还听错了的,错解了的,有!好多。好多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了,他就错了,就错到底了,他也没法子更正。所以实在讲,真正想在佛法里面成就,必须是研究、讨论。
所以我想我在过了年,又要出国去一趟,去一趟我想把国外那些道场安排安排,给他们说几句好话,下次我就少去了。不去恐怕还是不行,再把时间缩短,我们自己这边时间长一点。同时,讲经的方式我觉得要改变,怎么改变法?因为明年过了年,我们有很多的经书、批注都印出来了。我想用个方式,就是大家要报名参加,不报名我们这里不准进来。而且报了名我们还排座位,座位编号一号、二号,一看哪个没来我们都知道,要报名参加。书发给你,批注发给你,自己回家一定要看,我们一个星期两次,你一定要看。我们指定一个进度,譬如说看十页或者看二十页,我们聚会,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我讲半个小时,就把这个里面重要的东西提出来讲一讲。另外一个小时,我们还是一个半钟头,另外一个小时,由你们同修们提出问题,我们来讨论。这个效果就比我单单在台上讲收到效果要大得多,我们改用一个办法,这真正能成就。
像现在这种方式,这是宣传,是宣传佛教,让大家对佛教的认识,衷心的赞美,还没有入门。我们改变这个方法,就入门了,这是研究、讨论,这入门了。所以我们学佛也要升级,不能老停留在宣传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要升级;我们念佛也有方法,都要把它带上轨道。所以大家如果想参加,心里上要有个准备,我们要报名参加,到这里来领书。所以,它特别强调就是为众生说法。如果这样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确实将来这一条我们就能学得到。
现在弘法的人太少了,希望大家真正的发心,你们现在发的心都不真,都是假的。怎么是假的?我听说我每次回来讲经,我看都坐得满满的,换个人我们同学来讲经,听说最多也不过二、三十个,少的时候就两、三个,这就是没有发心。如果真正发心,只要我们这边道场,凡是在我这里讲经的,都经过我同意的。换句话说,我对大家负责任,他是正知正见,不是胡说八道的,大家都应该要来听。尤其是你们真正想常随佛学,那你就一定要发心来听。为什么?结法缘。否则的话,发心出来讲经你们都不爱来听,将来你发心到外面讲经,也没有人听,因果报应!初发心出来讲经的人,你欢喜去听他,将来你到哪个地方讲经,听众很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了,我们要捧初学的场。尤其是初学,你听讲经之后最好能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彼此有很大的利益,教学相长,是真正帮助他、成就他。他能够答得出来,换句话说,他准备得很充分。再看下面经文:
【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这是由一尊佛列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不再说了,这是总结。我们再看底下第九段,「恒顺众生」。这条很难做到,但是一定要做,这在我们做人修养上来讲,也非常的重要。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个『顺众生』是有原则的,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知道。经上这样的提倡,来教导我们,可是我们佛门当中有个俗话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佛门标榜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说明,佛法里面讲慈悲、讲方便,都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如果慈悲与方便是感情用事的话,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了。所以「恒顺众生」也是这个道理,要用理智、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的随顺,不是盲目的随顺。随顺里面必定叫他得利益,这是菩萨恒顺众生的大原则。底下是讲恒顺哪些众生?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这是讲四种生类,胎卵湿化,把一切众生生态都包括尽了。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
这是讲居住的所在,以『地水火风』也统统包括了。
【或有依空。】
像空居天人,他们就是依空的,欲界第三层以上的天人都是空居天。
【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卉是花卉,草木,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树神、花神一类的。树跟花哪来的神?是鬼神依附这个地方,把它当作房子,他住在那个地方。佛经上讲树木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鬼神依附在这个树木上。所以戒经里面教比丘,从前比丘都住在山林里面,搭个茅蓬,总得要砍树。砍树的头一天要在树前祭祀,要给他念咒、念经、诵经,诵完之后,要给他回向,就是劝他请他搬家,明天我要来砍这个树。如果你不祭祀他、不通知他;换句话说,你很没有礼貌。你把他房子拆掉,他对你无可奈何,但是人家心里面总是怀恨在心,这小小的恨意将来都会有果报的。所以砍伐树木,高度超过一个人的,都要给它念经,或者我们给它念佛回向。
现在人他不讲求这些,我们这样做,他会笑话我们,说我们是迷信。所以这世界愈来愈乱,灾难愈来愈多,种种怪病出现,从前没有的,这都是与这些鬼神结的怨结得太多了。佛法的正理很少人相信,很少人相信,实在话就是很少人宣传,很少人讲解。如果宣传的人多,讲解的人多,我相信社会上相信的人还是会很多。你不信,不信的话,你看许多人信外道,信的都入迷了,可见得他还是相信。很可惜的他没有遇到正法,今天信邪道、信外道的太多了。这是讲住处的。底下讲: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
六道里面的这一切众生,他的身体、形状都不相同,色身不相同。
【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
寿量就是寿命长短。
【种种族类。】
他的种族不相同。
【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
欲是欲望,乐是享受。
【种种意行。】
意行是讲心,心有定、有散乱。
【种种威仪。】
威仪,我们今天讲风度仪表。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
村营是属于村庄。
【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包括了六道的众生。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就包括四空天,从畜生道一直到天道,可以说六道里头种种众生统统说尽了,一个修普贤行的人都要随喜。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这就正式说到『随顺』的意思了。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是把随顺的事相举出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里面的意义很深。第一要修恭敬心。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都是把礼敬摆在第一位,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你看十愿里头,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是佛法;世间法里面,你看儒家所讲的,我们展开《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恭敬学起。所以从前,善知识接引一个人,他看什么?就看这个人的恭敬心。印光大师都讲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没有恭敬心,老师就是把心肝挖出来给他也没有用。为什么?他不能接受,接受就是恭敬心才能接受。
我们在古来像《高僧传》、古大德的语录,乃至于名山山志里面,我们看到很多的例子。一个学人到他那里去参学,跟这个老和尚问答了几句,那个老和尚说,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去找某个法师,你去找他。他到那里去,没有几年,果然成就了。难道这个和尚不如那个人,他不如那个人,他怎么晓得他到那里会有成就?可见得他不在那个人之下!不在那人之下,他为什么不教他?理由很简单,他对他的恭敬心不足。
像我们常常遇到初学的人,一定会问他,你学佛多少年?你读过哪些经?听过哪些法师讲经?你对哪个人最佩服?他对哪个人最佩服的,他到那里去决定成就。他要说到别人,没有说到我,当然就不行了,在我这里没有用处,是不是?所以我们就要鼓励他,你要从最佩服的那个人,你到他那里去。所以说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就是这么个道理,没有什么别的神通,都是看恭敬心。你要是没有那点诚意,遇到善知识人家不教你,不是他不慈悲,是他怎么尽心教你,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诸位无论在世出世间法里,要真正想得到善知识、好老师垂青,诚心诚意教你,没有别的秘诀,就是一个恭敬心而已,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尊师重道,师资道合就从这个地方来承传。
我自己在台湾求学,得到几个好老师的指导,也没有别的秘诀。我的学历也不如人,经历也非常的平淡,可是我遇到几个好老师单独教我,凭什么?就是凭恭敬心,这点诸位一定要知道。此地给我们说的,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人、对于任何一物、任何一桩事情都要存恭敬心。要尽心去做,尽心就不会有懈怠,不会有傲慢。底下举出几桩事情。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一切众生有什么病苦?有烦恼的病苦,有业障的病苦,这个病苦可大了!所以他生生世世六道轮回,这个苦大了!我们要帮助他,我们用佛法来帮助他,使他觉悟、使他解脱,使他真正能够离苦得乐。这一切众生各个都是这样的,这个病苦不是讲身病,身病他会找医生,我们对他没有法子;是心病、烦恼病、业障病,这些病。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他是已经修道,已经学佛了,但是他路走错了。或者是说他所走的路的确是佛教的道路,可是他自己根性、能力、环境都不适合。修那条路、修那个道吃力不讨好,耗费了精力与时间,后来得不到结果,这个叫失道。我们要帮助他,帮助他希望他能够走一条最近的路,对他自己的根性、生活环境都没有障碍,而且短时期能够成功的,我们可以把这个道路介绍给他。像这部经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修的道都是难行道;严格的讲,道是没错,要是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道比,他们那个道统统错了。所以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
但是这桩事情,我们随喜的人有心、有愿,还要看缘分。看到那个路走错了的人,我们要劝他,我们不劝他,我们对不起他。我们可以劝一遍、可以劝两遍、可以劝三遍,不能劝第四遍,三遍不回头,没缘!劝太多就变成仇人,不能劝了,所以劝人要有技巧。凡是这种不听劝的人,你都要晓得,他都是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们对他们说话要谦虚、要尊重他,他才会接受。你要是以一种教训的口吻的话,那决定起反感,收不到效果,所以这个里头一定要有技巧。所谓善巧方便,以至诚善巧方便能感动别人,帮助他走上一条正路。『暗夜』是代表无明,我们说人胡涂没有智慧,我们要帮助他开智慧,『为作光明』就是帮助他开智慧。
『于贫穷者』,这个贫穷不是我们今天财富上的贫穷,是智慧、道业上的贫穷;他没有智慧、他没有道力,这是贫穷,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令得伏藏』,伏藏是他自性里头本来有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自己真性里头有。我们劝他、帮助他明心见性,他自性里头的宝藏统统出来了,所以这个宝藏不是从外面来的,人人都有的。用什么方法来开发?要用定,甚深的定功;换句话说,清净心。心愈清净,你本性里面宝藏就往外露,烦恼轻了,智慧增长,福报也现前。福德都现前,没有一样不称性,帮助他开发自性。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菩萨对一切众生,心决定是平等的,所以刚才讲慈悲、清净、平等。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自己修的,就修这个东西,慈悲、清净、平等,就修这三样,这是自利;种种善巧方便帮别人是利他,自行化他。这段经文长一点,再往下看。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段经文是说出我们为什么要修恒顺众生。上求佛道,还有得说,我们佛道没有成就,巴结佛,求求他。众生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随顺他?这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其实我们众生之迷,就是迷在不知道众生跟我们自己是一体,迷在这里,所以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佛菩萨悟,悟什么?他悟到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他悟的是这个。因此,我们自己要想破迷开悟,恒顺众生这条就非常的重要,诸位要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佛爱护一切众生,佛慈悲一切众生,我们要对众生轻慢,拿世间人情来说也讲不通。我们虽然没有得罪佛菩萨,可是得罪佛菩萨心爱之人,这讲不过去!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我们对这些众生轻慢,瞧不起他,甚至于杀害他,这样学佛怎么能学得成功?此地这个道理相当之深,诸位要细细去体会。我们再看底下解释。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佛是这么成佛的,我们就想想,我们修行为什么成就不了?我们心行跟这里完全相反,这样才发现我们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在短时间当中没有成就,这是值得我们检讨的。佛是怎么成佛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佛的。佛的菩提心从哪里发的?从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心发的菩提心。怜悯心从哪里生?因为看到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看到众生可怜,就是自己悲伤;看到众生快乐,就是自己快乐。我们不能够恒顺众生,我们菩提道就不能成就,这是要知道的。底下再用比喻给我们说。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这是用树来做个比喻。旷野当中有树,树要长得好,一定要有充分的水分,它才会长得好;如果它要是没有水分,它就会枯死了。底下就是把说法跟比喻配起来看。
【生死旷野。】
旷野比喻什么?我们六道生死轮回。生死旷野里面:
【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我们今天,『菩提树王』就是菩提心,也像前面这个比喻一样。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
树根比喻什么?比喻众生。
【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华果很茂盛,人看了很喜欢;众生是什么?埋在土底下没有人知道的,根埋在下面。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个跟比喻一合,意思非常的明显。众生比作树根,一切诸佛无不是从迷而悟,从妄而真。佛菩萨是众生成的,怎么能够忘记众生?所以《维摩经》里面讲「烦恼即菩提」,《法句经》里面讲「尘劳诸佛种」。由此可知,恒顺众生我们是必定要修的,要认真去修习。再往下看经文。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这个『大悲水』,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天天盛一碗水去念大悲咒,不是这个。这个「大悲水」就是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是最丰饶的利益,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最丰饶的利益,这叫做大悲水。
【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能成就自己的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是不肯帮助别人,我们的正等正觉永远不会现前。什么原因?迷、惑、自私自利,把我们自己真如本性障碍住,盖覆住了。如果我们念念都是为别人,念念为一切众生,我执不要去破,渐渐就没有了。起心动念都想众生,都想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我执不破自然就破了。法执渐渐也没有了,因为利益一切众生,不执着利益众生的相,这样渐渐连法执也没有了,无上正等正觉才能现前。所以经上字字句句利益谁?利益我们自己。拿世间法来说,也是如此,因果报应。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就好;你对于别人不好,想别人对你好,这是办不到的,不可能的事情。所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道理。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所以修行,到哪里修行?不能离开人群,离开人群没得修,离开人群想修菩提,没这个事情。小乘阿罗汉离开人群,他可以得九次第定,他得不到菩提。所以这三德密藏,小乘人得不到法身,小乘人得不到般若;小乘人没有般若,没有证得法身,只可以说他有点小小的解脱,不是真正的究竟的解脱。因为他有定,定里头有自在,定是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所以菩萨,就是大乘人修行,他不是离开社会,不是离开人群。他的六波罗蜜,或者是我们《华严经》上十波罗蜜,都是在人群里面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智慧,他要离开社会人群,他什么都修不到。所以,菩萨修行跟二乘人完全不相同,因此他的成就绝对不是二乘人所能够比拟的,这是诸位要知道的。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许多的善知识,你看他们修行在哪里?没有一个是脱离了社会,到个深山,找个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没有,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个也找不到。我们在里面看到修禅定的,像鬻香长者他修禅定,禅定在哪里修?在最热闹的市场里面修,经上讲市廛;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最热闹、最繁华的市场,他到那里修禅定。你们听到修禅定,他不是到那个地方,找个地方去盘腿面壁,不是的,不是那个。就是哪个地方热闹,到哪里去逛,到哪里去玩,这就修禅定。他怎么修法?他看到琳琅满目,他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定。实在讲他是定慧同时修,他看到那些东西,看得样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虽然看到,自己心里如如不动,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那是他的禅定,他的禅定是这样修法。
所以你真正功夫到家了,修禅定是到跳舞厅里也修禅定,电影院里面修禅定,那是功夫;不是盘腿面壁,那是小乘人的禅定,那个定没有用处。为什么?你叫他一进入社会他心就乱了,又被外面诱惑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华严经》里面的修学,绝不离开社会大众,这就是恒顺众生里面最重要的意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特别叫着善财童子告诉他,你要像前面所说的这样理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所以在大众里面,修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是佛菩萨所修的。
【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在广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拿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供养。狭义里面讲,是供养已经成佛的那些如来,这些如来都是希望我们自己快成佛,我们这样做法就是「依教修行供养」。在前面我们讲的法供养,它举的七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能够这样做就是供养诸佛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意思跟前面一样,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十愿讲了九愿,我们赶一赶进度,看看后头能不能赶得出来。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五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5
请掀开经本,一四一三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从这个地方看起。首先我们来说明『回向』这个名词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修回向。「回」是回转的意思,「向」是趣向,回向跟发愿非常的接近。不同的,就是发愿是预先说了,还没去做,这个愿能不能兑现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回向就不一样,回向是已经做了,功德已经修了,我要把这个功德自己不要,回向给一切众生。所以它比发愿要实在得多了,这点是不相同的。回向在经上讲,是教我们要回向三处,第一个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性,实际理体,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回向菩提」,菩提就是大觉。第三是「回向众生」,回向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
实在讲回向里面的功德,就是拓开自己的心量,恢复自己的本性,破我执、破法执,用意在这个地方。一般人,凡夫都有执着,譬如说他修的功德,这功德是自己的,决定不能分给别人,如果功德分给别人,那我不是白做了吗?这种虽然修功德,功德修得愈多,他执着愈重。结果所修的变成什么?变成人天有漏福报,出不了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一般法门里面所说的,要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执。如果要想见性,要想成佛,一定还要破法执;我执破了,有法执还是不行,我法两种执着都要破。因此回向这个法门就有必修的必要,在菩萨,他是属于必修的一个科目。
这三种回向实在说,只是在回向众生上,这三个意思都具足。因为菩萨必定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也是属于上求。所以,没有一尊菩萨是不为众生说法的,没有这样的菩萨;有不为众生说法的罗汉,没有不为众生说法的菩萨。为众生说法就是教学相长,许多的问题都是在教学当中破迷开悟的。因为平常自己没想到,接触学生多,学生提出问题一问,忽然想到这的确是个问题,这才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考验自己的功夫,有的问题一接触就明暸、就能解答,这是悟处。功夫不到家,问题发现之后,自己不能解答,就晓得自己还不够。所以教学实在是菩萨帮助众生,众生也帮助菩萨,两方面彼此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既然要教化众生,可是般若经典里面常常给我们说要离相,就是要不着相,三轮体空。如何在上求下化当中,真正做到不着相?这就要靠修回向法门。回向帮助我们不着相,唯有不着相才能破我法二执,才能把心量拓开,这是回向的意义。在我们讲,以修行的功德回向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不能得到。假如说我们修的这些功德,我们诚心诚意回向给众生,众生要真正得到,你们想想,我们还要修行吗?不要修了!十方诸佛菩萨统统都至诚回向,我们应该就得到了,我们禅定、般若、法身、解脱,不统统得到了吗?结果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佛菩萨他真有这个心给我们,我们实在是得不到。虽然得不到,佛菩萨他真有这个心,他有这个心是他自己的功德圆满、成就了。但是功德回向是得不到,结果是自己得到,自己得到圆满的功德。如果我们自己所修的不肯回向,自己也能得到功德,那功德很小。为什么?心量小,不肯给别人,心量小,我们所修的功德也小。心量大,虽然修的功德很少,那一点点小小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回向对于自己来说就很有意义,也非常有修学的价值。
所以普贤菩萨在修行十大纲领里面,他也把它列成一条,而且这一条列在最后;最后的意思,就是把前面所修的九种功德,统统回向。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一直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一样不回向,所以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实际就是理体、法身、法性,就是本体,我们学佛无非是要求证得的,证得法身;菩提是依于相,成就的圆满报身;回向众生是依于用,体相用,像我们经题里面「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表体相用。所以,至诚修回向法门,才能够真正证得大方广体相用的圆满佛果。
向下这经文就正式教给我们,前面说的九种这是举例子,无论大小一切善行统统回向,『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菩萨发的愿,我们修学是为「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而修的。真正修回向法门的人,他必定精进,为什么?因为我们修行,譬如讲念佛,我不是为自己念的,如果是为我自己念,我懈怠、懒惰一下无所谓,个人的事情!我勤快也好,我懒惰也好,反正是我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干。现在我发的愿是为一切众生而念,我要不精进,我对不起众生。这个愿力督促你精进,这是一股非常大的力量。我为一切众生而修的,为一切众生我要断恶,为一切众生我要修善,为一切众生我要早成佛道。成了佛道之后,我愿愿都兑现了。
就像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头发的四十八愿,他没有成佛之前,那是他的愿。他无量劫当中精进不懈,发愤努力来修学,他就是为一切众生。就是这个回向大愿在鞭策他,他成佛了、成就了。成就之后,他的愿力兑现了。十方有缘的众生,只要肯相信,肯发愿往生,他一概都欢迎。方法简单,太简单,太容易了!只要念他的名号,临命终时他就来接引你。问题就是你信不信、你愿不愿?只要你信、只要你愿,只要你肯念几句佛号,就行了,这么容易。这都是回向力量使他快速的成就,所以回向我们就不能疏忽,不可以不修。
第一句把境界显示出来,广大无边,实在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与这个愿完全相应。『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我们修行是为了这个。『无诸病苦』,病有身病、有心病,身病容易治疗,心病难治。心病里面就分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都属于心病。我们希望众生「无诸病苦」,当然前面所修的一切方法,愿意把这种功德贡献给一切众生。所以它跟愿不相同,愿只是一个愿望,没有实际的行动。这是有前面九种功德在,每种修行的功德,都可以给众生做榜样,给众生做模范,如果要想离苦得乐,像我这样修行就成功。可见得它跟愿不一样,愿没有修为的功德做基础,这是有前面七大愿的修行做基础,所以绝对不是空愿。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菩萨发这个愿确实有效。怎么众生想作恶做不成?他有护法神,你想作恶,他把那个缘破坏,你恶就做不成了,使你没有机会,把你那个机会破坏;你想作善,他能够把你那个机会促成,所以这都是机缘。真的,一个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佛菩萨常常会保佑你、常常会照顾你。有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觉到,想做个坏事情,机会不成功,想做好事情,机会就来了。所以冥冥当中,有诸佛菩萨加持,护法神照顾你。当然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离开五浊恶世,那我们就死心塌地去念佛。
净土经论里面,修学实在讲已经非常的丰富,足够了。净土三经,如果加上「行愿品」,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净土五经。蕅益大师还有《净土十要》,印光大师还有《文钞》,我想够了。其它的还多得很,但是这几部就已经够用了,我们一生受用无穷。讲人天的道理,讲我们做人的道理,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得非常之多。这个老人去我们不远,民国初年的人,虽然文章是文言文,是很浅近的文言文,不难懂。
在国外,我也是提倡教他们念《文钞》,因为找不到法师去讲经,尤其是讲净土,非常之难。你说讲个禅,讲个密,还很容易请,请得到人,讲净土法门请不到人!怎么办?我就劝他们念《印光大师文钞》,他们也乐于接受,但是找我要我替他找书,所以我也正在发愁。前天听说台中莲社印了《印光大师文钞》,送给我们这里送了不少。所以你看,『所修善业,皆速成就』,我们心这一动,《文钞》就印好了,送来了。我就请他给我留个十几部,我们海外的道场,每个道场送一部。因为他们要用,影印就可以了,送他一部做底本,他可以影印去读。一个礼拜念个一、两篇,念完了之后研究、讨论,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请法师讲经效果还要大。所以现在国外,我提倡这个方法,确实三宝加持。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关闭」不但是我们不作恶,连恶念都不起,这是把恶的门关闭了。『开示人天涅盘正路』,从人天到涅盘,这就是一般讲的五乘佛法。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这是发心代众生苦。菩萨发的心真实,也很难得。其实是不是真能代?不能!如果真的能代,因果律就推翻了。所以像外教里面所讲的,我们众生有罪,统统都给耶稣代我们去受了,这个讲不通的。这就等于鼓励人造罪业,造完罪业没关系,我代你受。我以前基督教里头也跑过两年,我不相信,最后不敢去了。那个牧师来跟我谈,为什么?我说那地方不太好。天堂怎么不好?我说不是的,那个地方是罪恶的包庇所,那是黑社会的大头目,我说我不愿意去,不愿意到那个地方。因为照他那个说法,上帝岂不是黑社会大头目?天堂不是罪恶的包庇所吗?这是讲不通的。在佛法里面讲,如是因,如是果,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不能代替的,这才合乎逻辑,所以不能代替。虽不能代替,菩萨发这个心,这个心是难能可贵!
可是经上也给我们分析,发这个愿里面有很多的意思。第一个就是菩萨发大悲心,愿意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这是真正代众生受苦。在我们大陆沦陷之后,虚云老和尚那个时候到了香港,香港的同修就劝他不要再回去,而且给他了盖了个小精舍。那个精舍相当精致,我去看过,在新界那边,靠山边上,风景也非常之好,很幽静的一个精舍。老和尚不愿意住香港,还是愿意回大陆代众生受苦,他愿意自己多受一点苦,希望众生苦难能减少一点。是不是真能代?但是他这种心、他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尊敬,看到众生苦,不忍心自己逃避,这是很难得。
第二种,就是修一切苦行,为增上缘,这也是代众生苦的意思。众生在受难,自己决定不敢享受,与一切众生同甘苦。
第三,所谓是「留惑润生」,这可以说是真的名符其实的代众生受苦,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的。这怎么说?就是烦恼他有能力断,他不断,为什么不断?断了缘就没有了,永远不能接触众生。譬如说我过去造的有地狱的恶因,我现在有能力把它断掉,我不断,我把它留着。留着干什么?这是地狱因,将来我可以到地狱去度众生,这叫留惑润生。所以菩萨往往修到等觉,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为什么?破了之后,所谓觉后空空无大千,与所有一切众生完全告别了,完全离开了,不可能再度众生。所以他那一品生相无明他不断,他要留着,留着他就有能力在九法界里面随类现身,去帮助一切众生,这真叫大慈大悲。所以讲代众生受苦,这条来说意思非常的具足。可是那是等觉菩萨的事情,圆教等觉,不是普通人,这是大慈大悲。
第四种,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如果能令众生觉悟,能令众生回头,甚至于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自己受苦,但是唯有这个方法能令他觉悟,这个菩萨要做的。当然这也有些特别的因缘,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得到的。
第五种,是由初发心他就不愿意离开恶道。像我们现在的确有很多,我都见到过。有些法师他发的愿跟我发的愿不一样,我是愿生净土,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们发愿生生世世在这里做法师,这个愿很难得,可是在我看起来不太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未必能满你的愿。人身失掉之后,来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他的心行,我看不太容易得人身。真正修行人心地清净、平等、慈悲,真正是样样看得破、样样放得下,那行!他来生决定可以得人道,继续出家弘法利生,可以。如果我们心里贪瞋痴慢还没有断,来生三途去了,人身不容易得到!所以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人必须到伏惑,像一般经典所讲的,至少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有把握不堕三恶道,这个才有把握。如果你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你虽然发这个愿,这是个空愿,不能兑现的,不如求生净土稳当。求生净土,我们是不是就不愿意再度六道众生?不是!求生净土,无非是想获得能力。我到西方极乐世界,等于说读书求学,我学成之后再回来,那个时候地狱、饿鬼、畜生,喜欢到哪一道就哪一道。那是乘愿再来,绝对不是业报之身,这样才能度得了恶道众生,这也是代众生受苦。
这种代众生受苦,实在讲是我们凡夫所见的,他本人苦不苦?他本人不苦。为什么?因为他苦乐忧喜舍都不受,我们是因为受!譬如举个例子,我骂你几句你就很难过了,为什么你很难过?因为你接受了。他为什么不难过?他也在旁边听了他不难过,为什么?他没接受,你接受了,你接受了你就有苦,你要不接受你就不苦了。所以这些菩萨他们入三恶道他不接受,他到天堂,天堂乐受他也不受,地狱的苦受他也不接受,他的心永远是平静的,所以叫正受。经上常讲,佛菩萨住大三空三昧之中,三昧就是正受,就是所有一切苦乐忧喜舍他统统没有。而是我们凡夫看到,他真可怜、真苦,其实他没有,他根本没有受,他心清净的。所以这是从我们凡夫看,真难得,代众生受苦。
第六个意思,就是真实的大愿,这个大愿与苦同性,同一个体性。讲到究极之处,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所以佛见众生受苦就如同自己受苦,见众生得乐就如同自己得乐。但是这种真正讲代,实在讲必须得有缘才能代,没有缘代不了。同时还有,如果是定业就没法子代;不是定业,有的时候有机会可以代。这是代众生苦的回向。
我们现在看到现前众生,的确非常之苦,即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一点,精神痛苦。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要想方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譬如说我们今天代众生受苦,本来我们的生活可以过得很富裕,我现在把我的生活水平降低,我将多余的金钱去帮助众生,这是我代他受苦。我们帮助他,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以佛法来觉悟他,使他能够认识佛法,理解佛法,依教修行,他就能离苦得乐。像我们今天印经布施,这都是减损我们自己应当享受的福报,我们苦一点,使他们能够得乐,这也是代众生受苦的一种。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我们这里简居士,我不是捧他,事实如此。他本来生意做得不错,他要把这个房子捐出来,捐出来他自己也没有钱,自己家里房子还要拿到银行去抵押贷款。这就是他把他自己应当享受的,拿出来提供给大家,使我们有机会在此地讲经,有机会在此地共同研究佛法。我们大家心开意解,他苦了,我们乐了,这也是他代众生受苦。这是个例子。像这样是有机缘做得到,要是没机缘的话,他想做还做不到,所以这也是很难得的一桩事情。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修这个法门,真实的来修这个法门。
经典要普遍的弘扬,现在又缺乏善知识,在目前这个社会,真是像《楞严》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怎么办?真是值得忧虑。所以我们想利用现代科技,把佛法推广给大众,印经是个方法,但是必须要识字的人才行,有些不认识字的,就没有法子。不但识字,而且多少国文程度还得要有个相当水平,因为这个文字都是古文,古人写的,不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人固然也有些白话翻译的,那个意思就差远了,根本就不是经里头原来的意思,所以那不能看。要看,就要看古人所翻的经文,要看古大德的批注,所以必须要有相当程度。这是讲能看。
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不愿意看书,为什么?眼睛目力衰退了,看东西很吃力,如果能有个机会叫他听经,我相信必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听经不是听讲经,听讲经,一部经时间很长,他不愿意听。像我们一部经的录音带,他一看那么多,算了,我不要了!他要什么?两、三个带子,他很欢迎,这他最欢喜的。两、三个带子怎么办?像这一卷经,像这么薄薄的一本《普贤行愿品》,我们从头到尾把它念一遍。连经文带批注统统念一遍,我想两个带子足够,两个小时足够了。他拿到这带子,闭着眼睛躺在那地方听两个钟点,这部经从头到尾他就真正能得到了。
所以我就跟我们这里简居士商量,现在我们社会上还没有,我们带头来做。做什么?我们做有声的经典与注疏,这不是讲经,念经。怎么念法?就像我们平常讲话一样念法,像我们在讲台上念经,『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这样念。这样念他听得很清楚,他听得懂,要这样念法。句读分明,抑扬顿挫念得一点不差,意思念得很明白,这样他不必看经,他经也听了,批注也听到了。这不是我们现在的,是古人的,决定没有过失。我们今天上台讲经,讲错了自己还背因果责任,所谓是「错下一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我们现在念古人的注子不要紧,错了他负责任,我们不堕落,我们决定有功德,没有过失。所以,我们选好的批注,我们来念把它做成录音带。
假如大家更能发心,功德就不可思议。台湾这些年来,大藏经印过好多次,像《频伽藏》、《大正藏》、《嘉兴藏》,有很多人请回家去供养。为什么?他没有能力阅读,他也没有时间读它,读也读不懂,干脆算了,就放在经橱里面去供养。我们要想真正发生效果,如果我们同修们真肯发心,你们在座同修都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发心。就是把大藏经从头念一遍,我们做成录音带,这是有声的大藏经。就是大藏经从头到尾把它念一遍,统统做成录音带,我相信这一定非常受人欢迎。因为这部《华严经》叫你自己念一遍,恐怕你很难发这个心。如果有一套念《华严经》的录音带,我相信你很欢喜拿回家去,随时可以听。一面听一面看,兴趣就来了,就把你读诵大乘的心就提起来了。所以我想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值得做,慢慢的来做。大家肯发心,这部藏经,如果人多的话就好做,就不难了。
像现在以《卍续藏》来说,《卍续藏》一共精装本一百五十本。如果我们找一百五十个人,一个人念一本,我相信不到半年,我们有声大藏经就出版了,比他们印这个藏经速度还要来得快。我们发心,把自己生活程度水平降低一点,我们多拿点钱出来买带子、买机器的话,我们功德就做圆满了。我相信可以帮助许多的人,提起他读诵大乘的兴趣,这也是代众生苦。我们自己念经很辛苦,自己再要拿钱出来也很辛苦,但是别人得乐,别人得了好处。有这套带子,将来拷贝可以流通非常的广泛。如果真正这样做,我相信许多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他们都要,有声大藏经谁不要?值得提倡的。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是总结无尽,意思跟前面相同,我们不必多说了,再看底下的经文。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这是说一切菩萨广大的愿海、行海,都是以十大愿王为根本。所以十大愿王具足,必定成就圆满菩萨的一切行愿。普贤菩萨这样教导善财童子,就是代表毘卢遮那佛教导一切初学的菩萨,一定要修这十种大愿;如果不修这十种大愿,无上正等正觉决定不能成就。而且底下就说得更具体,说明这部经的德用。菩萨不修这十种大愿不能往生,因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当然这些菩萨们往生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这就说明,我们如果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想生实报庄严土,不难,照这方法修就行了。前面跟诸位说过,二六时中不忘这句佛号,心里面常常忆佛、念佛。处事待人接物,以这十条为标准,把这十条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行为,就行了。这样念佛往生,就是上品上生,就是生实报庄严土。果然与这十条相应的话,那是稳稳当当上品上生。我们看底下的经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天人最胜安乐。】
首先这是做个功德利益上的比较,比较的方法非常的巧妙,这数量、价值都是不可思议的。前面这一句,是这个能修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是能修之人。他修什么?他修福。『以满』,「满」是没有欠缺,圆满的。多少?『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这个数字太大了,我们今天讲天文数字也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个数字太大了。单位是什么?『一切世界』,世界上什么东西?『上妙七宝』,最上、最妙的宝物,以及『天人最胜』的快乐。就是物质上的受用,精神上的受用,都是一流的、最好的拿去布施,这个福很大!布施的对象也是非常之广大。
【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
『尔所』就是上面所讲的「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的众生,去布施这么多的众生;拿这么多的珍宝,来布施这么多的众生。这是第一层。
【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
这是第二,下面布施一切众生,上面供养诸佛菩萨,这个福太大了!底下讲他不是一次、两次,长时期的这样的布施供养。
【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
这个人修福真正是不可思议。
【所得功德。】
他这样子修布施供养,他所得的功德,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知道,这功德太大了!
【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我们看那个人修功德,我们望尘莫及,我们永远也办不到。哪有那么大的福德,去修布施供养,还要经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样我们能办得到,我们看了只有羡慕而已,做不到!可是往底下一看,我们所修的超过了他,自己还不晓得。如果有人,有另外一个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就是这部经,这个十大愿王,你听了,你听明白了,你记在心头,这是「一经于耳」,你明白、你记住了。『所有功德』比前面那个人所修的功德,就大得太多了。前面那个人所修的功德,比起你的功德百分之一也不如,千分之一也不如,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之一也不如。这就回想到我们前面在广修供养里面所说的,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诸位想想那段文的意思,此地你就明了了。为什么?财供养再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法功德不可思议!
纵然他这一生闻到了,他没有修,甚至于闻到了他不相信,他也不愿意修。但是这个种子种在他八识心田里面,永远不会坏,将来总会有一天遇到缘,这个种子就起现行,就起作用。这一起作用,他就能由这颗种子,成佛作祖,以后普度众生。因此佛菩萨度众生,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就是根成熟了,根熟的众生。所谓根熟,什么叫根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个众生在这一生可以成佛,这叫根熟,这是佛法真正的当机者。佛给他说什么法门?说念佛法门,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法门。所以诸位要晓得,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就是念佛肯相信、肯发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众生正是大经里面讲上上根机。
他虽然学佛,对佛法很爱好,喜欢修行,认真的修行,他不相信净土,他不愿意往生,这个根没熟。已经熟了的,就是他对净土法门决定相信,他真正发愿,这是已经成熟的。没有成熟的众生,佛菩萨就给他说一切大乘佛法,给他讲无量无边的法门,帮助他成熟。像这华严宗,华严宗就是对没成熟的众生说的。这部经说到最后快说完了,根培养差不多养熟了,后头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相信了那就熟了,你这一生就笃定成佛;你要不相信,就当菩萨去,那就比这个次一等。所以说已经成熟了,帮助他成佛,没有成熟的人,帮助他成熟。一切大乘经论是帮助那些人没成熟的,没成熟的帮助他成熟。
还有,还没有佛种的人,没有佛种的人,我们要帮助他下种子。帮助他下种子,最好的种子就是阿弥陀佛。教他在一生当中,有机会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哪怕是见一次都行;听到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14 18:23
这就是给那些没有种子的人,没有佛种的人,普遍给他下种。这个普遍下种在台湾,机缘确实非常的殊胜。因为我们在台湾每条马路、每条巷子,电线杆上都可以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这都是给这一切众生下种。
所以我们对外教,我们也很欢喜,也会赞叹他。为什么?他都有佛种子,在台湾的基督教、天主教,哪个人不知道阿弥陀佛,他们都知道。都知道,他都有佛种子,就是现在他还没成熟,他还没有发芽,只有种子在,没有发芽。所以这是我们应当去做的,努力要去做的。这在国外没有,国外连这种机缘都没有。因为国外,你在外面随便贴东西,警察来要罚你的,不可以乱贴的。台湾到处贴阿弥陀佛,警察都欢迎,他都不会取缔的,他都欢迎,这是我们台湾人有福报。
在国外,我们现在想方法,外面乱贴人家干涉,我们贴在自己家里,贴在自己汽车上。在国外每个人家里都有车,我们的汽车前面、后面统统都贴,贴阿弥陀佛。车子开到哪里,人家有缘总念一声,看一下,也给他种了种子,用这样的方法。所以,我们也带了不少印的小的南无阿弥陀佛,专门贴车上用的。这就是没有种的,跟他下种,这个功德比前面所讲,无量无边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还要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自己不能觉察,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功德的较量,我们明了了就要努力去修学。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
向下的经文是显示修学的功德利益,这个地方是举一个人,举一个人修行、修学。修学的方法,经上给我们讲了有十种,十种都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但是它的关键在『深信心』,这一句很要紧。我们真正的相信,相信这个修学是自利利他,相信这个修学与一乘了义的大法决定相应,要相信这个。在事上去做,第一个就是『书写』。因为在过去,佛经的流通要靠书写。这部经是唐朝时候翻译的,唐朝那个时候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所有的经都是卷子,手写的。所以,要流通法宝一定要靠书写。现在方便,现在可以印刷,我们印经就等于从前的书写,而且速度、数量也比从前要大得多,方便得多。但是现在印经固然方便,校对一定要精确,我们要以最恭敬的心来校对,使这一部经书决定不要有错字,不要有错误,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
第二是「供养」。供养里面诸位要记住,前面在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不是说把经书供到那边,那个供养是错的;是要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供养,法供养。
第三「转施」。就是我们自己读了之后,送给别人。在从前的确有这个必要,因为经书数量太少了,我们自己读了之后,甚至于做点笔记,把这个书赶紧传给别人,希望大家都得利益。现在不必要,我们多印一些送人就行了,自己还可以保持着,这点福报是我们胜过古人,古人没有这么方便。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大量的翻印。从前我们印书的确那时候能力有限,我们都是以一千本为单位。现在我们口也大了,就是台湾是相当富足了,我们现在的单位是一万部,不管印什么书,都是以一万部为单位。这是辗转的布施。
第四「听闻」,这就是听经、讲经。我们所想到的就是用录音带,有声的经本,就可以供给人听闻。有许多他不能够阅读的,不能读诵的,好像盲人,年岁大的人,视力比较差,不能读诵的,听!我们用这个方法帮助他。在从前这听闻,主要就是听经,也有听读经的。
第五种就是「披读」。就是自己读,照着经本来读诵。
第六,「受持」。受持是完全依照经典理论、方法去做,要把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变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行为,完全把它做到。
第七是「开示」,开示是讲给别人听。讲多少?经上讲得很清楚,你不能讲多,讲『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一首偈。一首偈,因为印度他们对于书本计算的方式,单位是以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是哪个地方的经文,只要是四句就叫一个单位,就叫一偈。不是我们一般讲的偈颂,只要是四句就是一偈;换句话说,四句是很少,你只讲个四句就行了,常常为人家讲。这是说得少,你能够讲得多,更好;换句话说,随时随地把经义讲给别人听。
第八「讽诵」,讽诵这是有韵调的,就是把它唱出来。经文的偈颂有很多都是押韵的,谱上曲子,可以唱的。唱的时候,人家听到之后,他也闻到佛法了。所以像这些我们现在佛教的确是缺乏人才,为什么?佛教里面艺术方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像这部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如果有人,真正有这种人才的话,把它编成电视剧的剧本,连续剧。五十三参就是五十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你说一天播半个小时,一个星期一个单元,五十三个星期刚刚好一年。一年,人家在家里看电视,这部《普贤行愿品》他就念完了,这个印象非常之深。所以,可以把它编成电视剧本,太好了!里面很多偈颂、经文都可以唱的,这个东西要编得精彩的话,可以到国际上去表演,真是第一流的艺术。所以把经本搬上舞台。
这个事情决定不是我在这个地方想花样,古人就有了!我们想得都太迟了,古人都有了。我们大藏经里面有个剧本,这个剧本是平剧的剧本,它的书名就叫《归元镜》,是舞台表演的剧本。好像是明末清初的人写的,也是个出家法师写的。大概这个出家人他在没出家之前喜欢唱戏,所以出家之后,把佛门里面的故事编成剧本,可以上台去表演的。至于歌咏,歌词就太多了。像现在我们印的《中华大藏经》,第二集里面,单单就是唱歌的歌词,这么厚的本子好像是三本半。我一看,吓一跳,全部都是歌词,都是唱的。所以古大德早就在做了,我们这一代没有人才,把这个东西失掉了。用这样的东西来弘法,每个人都欢喜,每个人都接受,而且才晓得佛教不迷信。是非常好的、有力的宣传,佛教自古以来讲求艺术。所以这是讽诵,就是歌咏。
第九是「思惟」,思惟可以说就是观想。我们常常想经里面所讲的理论、道理,以及经里面所讲的诸佛菩萨的境界。尤其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十六观」,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楞严》上给我们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思惟就是观想,就是忆佛,常常想佛。
最后一条就是「修习」。依照经典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思想行为,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认真的去学习。
这个十种法行,都是受持大乘教法入门的方便,真正能这样做,实在讲有能力的同修要努力的去做;否则的话,到老了想做都来不及了。能够书写的,写经;现在印刷术方便,但是写有写的价值,写经珍贵。我们近代有些书法家,字写得好的,他们年岁大了退休,在家里没事情,写经。写完之后,裱褙成册,他们送到国家博物馆去保存。确实能够留传到后世,把佛的经典变成了艺术品。将来要流通,可以拿这个去影印流通,原本国家来保存,非常有价值。所以,书写还是有必要,书法好的人,应当还是要从事于书写的工作。我们再看底下这段。
【速能灭除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这是讲消灾,照这个方法修行能消灾,消灾的力量大!为什么?能消『五无间』罪业。五无间罪业,是造作地狱的罪业,都能够消除,其余这小的罪恶,当然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这个真正能够消灾免难,要懂得修学的方法。
【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这个地方所讲的都是些恶鬼,我们佛门里头讲的天龙八部,这都是鬼神,『恶鬼神』。这些恶鬼神平常都是欺负人、害人,但是诸位要记住,人反正要是跟鬼打上交道,绝对不是一桩好事情。为什么?俗话常说,「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那个鬼不怕你,换句话说,你就不像个人了,你的问题就严重了,连鬼都不怕你,这问题很严重。人在倒霉的时候,鬼才会欺负你;人在走运的时候,气势很盛的时候,鬼看到你老早就躲到旁边去,他不敢惹你。他怕你,怎么会你怕他?所以,我们真正一个学佛的人,绝不跟鬼神打交道,孔老夫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不要跟他来往,这个要记住的。
这些恶鬼他再恶,他也是欺负那些不走运的,倒霉的人,欺负那些人,对于一个好人他不敢欺负。如果对于一个学佛、念佛的人,他更是恭恭敬敬,不但不敢害你,远远躲着你;再不然他就发心当你的护法神,他来保护你,决定不会伤害你。这是说功德,以上略说功德,有这么多的功德利益。
今年我们星期四我们还有一会,还有一会这部经看看能不能讲得完。如果要是讲不完,偈颂的部分我们就把它省略掉。因为这个偈颂是属于重颂,就是前面意思重复再用偈颂的体材说一遍,内容大致是相同,所以到长行文可以说是个大段落,就圆满了。好,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六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4-0006
请掀开经本,一四一六页第二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皆供养。】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以下是结显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所得的果报。菩萨给我们说,如果有人『诵此愿者』,就是指前面十种大愿,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在经典里面,不仅是经典,在我们中国古人的文字里面,讲求含蓄,文字简单,义理丰富。特别愈是好的文字,含蓄的意思就愈深,我们如果是专看表面就会错解了。譬如此地讲「诵此愿者」,只说了一个诵字,我们看了这个,「我们每天念一遍,福报就很大了」,没有那个道理。
诵里面含的文章可就多了,你诵,必定是有欢喜心,必定能够理解。如果你要是不理解,念了几遍就没味道,念不下去了。必定是能够理解,而且能够相信;换句话说,清凉大师所讲的信解行,都在这一个字里面。果报就是证,信解行证统统在里面,这才是诵。如果诵而不解,解而不行,都不叫诵。正如同经论里头常讲三慧,往往只讲一个,只讲闻,听闻,闻底下一定有思、有修。三个字随便说一个字,那两个字都包括在其中,你要这样看就不会把经义错解了。
所以我们要读诵,要依教奉行,福报就像经里面所说的。这是讲这个果报讲了好多个层次,刚才念的这段是增上的果报。所以一开头就『行于世间』,可见得诵了之后,一定要把它做到。在我们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依这十个纲目做为标准。做为我们人生一生当中的守则,要遵守的原则,依照这个去做,「行于世间」。『无有障碍』,真能把它做到,可以说是大圣大贤,在这世间无论是居家、处世,可以说你会得到许多的帮助。不但一切人愿意帮助你,善人、鬼神、天龙都会保佑你,所以你没有障碍。下面两句是比喻,『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这就是无障碍。『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佛菩萨护念,佛菩萨称赞,为什么?这是个真实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将来必定成佛,哪有不赞叹的道理!『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我们再看底下这段。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这段讲的是「等流」的果报,流是同一类的意思,等是差不多和他相等。跟谁相等?跟普贤菩萨相等。统统都讲的博地凡夫,能够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行,果报非常的殊胜。『善得人身』,佛在大小乘经上都常说,人身一失掉之后,再得人身很难、很不容易。我们这一生当中,能把五戒十善修得很好;换句话说,可以打个八十分,来生人身可以保得住,可以靠得住。如果说打个六十分,及格了,人身未必能靠得住,所以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的人,有几个人真的能把五戒十善修好了?如果没有修,这一生是人,来一生就得不到人身。
所以佛在经上有比喻,说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的比例,就像指甲上的土。佛是在地上抓一把土,然后撒在地上,手指甲里头还有一点。他就用这个比喻说,失人身不能再得人身的,就像落在大地上的土,那一把土掉在大地上多少,指甲上只剩一点点;他说再得人身的人就像指甲里那么一点点。这个话说得过分不过分?我们想想不过分。你看看现在人他想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你要是好好的把它考核一下,就知道佛讲的话不是假话。
一个人一生依照普贤行愿去修,他当然得人身,不但得人身,「善得人身」,注意这个「善」字。善得人身是什么?过去世所修的都没有忘掉,得人身他能够继续努力,不断的再去修行,再去精进,这才叫善。得了人身,前世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不能再继续修,人身虽得,不善。即使好像过去生中修的善因很大很多,这一生做了国王、做了大臣、或者做大富长者,如果这一生没有闻到佛法,没能够继续修行,还是不善。为什么?这一世闻不到佛法,来生一定堕落,这是佛门里讲的「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堕落,所以那不叫善。这是继续不断努力去修菩萨行。
此地这个善还有别的意思在里头,那是真善。怎么叫真善?普贤菩萨在这一会,他的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学普贤菩萨修普贤行,普贤行就是指前面这个十大愿,这是普贤菩萨行门的纲领,我们也照这个去修,我们修的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人身;因为我们的烦恼没断,见思烦恼没断,我们不是声闻、不是菩萨,我们到西方世界是人身。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它没有六道,它只有两道人道、天道,什么修罗、饿鬼、地狱、畜生,极乐世界没有,只有两道。我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善得人身,娑婆世界的人摇身一变,变成极乐世界的人,这是善!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决定往生。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真的跟经上讲的,就没有差别。为什么?『圆满普贤所有功德』。说实在的话,文殊、普贤都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往生的时候,你依照《华严经》这个宗旨、纲领来修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我想不只弥陀、观音、势至来接引你,必定普贤菩萨也跟阿弥陀佛一道来欢迎你。为什么?因为你修的是他的法门,你接受是他的教导,他一定跟着阿弥陀佛一道来迎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时候弥陀的神力加持你,观音势至加持你,文殊、普贤也加持你,《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功德,一到西方世界你就可以得到。所以『不久当如普贤菩萨』,「不久」应当说是花开见佛,花开见佛你就跟普贤菩萨没有两样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你证得了圆满报身,花开的时候是实报庄严土。你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佛的相貌就一样,一样的殊胜庄严。
这桩事情如果要照通途法门来修,那个时间就长了。我们就少说一点,不要用《华严经》这个数字,用普通小乘人讲的,藏教佛得修三个阿僧祇劫才能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在此地是一生成就的。要说实在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一生圆满成就的,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善财童子。他没有等第二生,他是一生,肉身成佛的,成的是圆教无上正等正觉,是圆教佛。我们在一切经只看到这个例子,他能成就圆教无上正等正觉,他凭什么?就是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在极乐世界圆满的。这一点我们要明了,要把它认识清楚,我们这部《华严经》就没有白念。
所以古德说,《华严》是《弥陀经》的引子,引导我们入《弥陀经》,入《无量寿经》的,这是一点都不错。所以把《无量寿经》跟《弥陀经》判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经,一切经里面,《弥陀经》是第一经,度众生是第一个法门。我们在一生当中有幸遇到,绝对不是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千万不要放过,在这一生当中,要有决定性的成就。再看底下一段。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这是讲「异熟果」,所以佛法始终不离因果。你有这样殊胜的因,如果你要是生在『人天』,那一定是非常殊胜的族类。为什么?福报太大了。我们要想有好的果报,一定要修好的因,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个学佛的人要着重在因地。因地在哪里修?在心地上修。所以起心动念要辨别我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要认为一个很微细的念头没有关系,那就错了。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因,一个种子,它遇到缘将来必定感果报的。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这是说它作用的果报,有如同菩萨一样的德用。怎么破坏恶趣?恶趣就是恶道,我们常讲的三恶道。三恶道如何能破坏?因为菩萨修十大愿王,他断贪瞋痴,恶道的因没有了,当然就没有恶道的果报。这就是破坏一切恶道,他心地里边没有恶因。『悉能远离一切恶友』,这个更容易懂,为什么?因为儒家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菩萨总会跟菩萨在一类,绝对不会跟那些恶人去做朋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切有情众生,确实是一类一类的。『悉能制伏一切外道』,这就是说是他有能力降伏外道。外道这些理论,那些方法,绝对不能迷惑菩萨,菩萨会把外道的理论,把它说服,那些魔术会把它拆穿;这就是有能力降魔,降伏魔道。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不仅是讲断烦恼,断烦恼不能用「解脱」这个词。解脱是什么?他在一切烦恼里面得大自在了,这个妙极了。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转烦恼为菩提」,他能转变,一切烦恼转变成无量的智慧。所以,底下用个比喻来说,『如师子王,摧伏群兽』。狮子是兽中之王,所谓是「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狮子叫声是非常的威猛,一叫野兽腿都发软,跑都跑不动了。这是形容菩萨的威德,智慧、神通、威德,像师子王一样;把这些无量无边的烦恼比喻作野兽,决定能够降伏的。这才是一切众生真正的福田,所以他可以接受『一切众生供养』,他能够消化得了,他能够接受,他真正有这么大的福德,可以给众生做福田。
没有这样大德,我们接受众生的供养,一定生惭愧心,没有德!没有德现在这个身体在,为了活命,不能不接受供养。可是接受这分供养之后,如果自己在这一生不能成就,事情就麻烦了。为什么?欠了一屁股债,将来都得要去还,没有不还债的,欠命的要还命,欠债要还钱!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尤其是出家人,你接受人家的供养,你自己这一生要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的话,那你来生的时候,人家供养你多少,你得还多少,多少人供养你,你得要还多少人,这个事情麻烦大了!现在供养的愈多,看起来不错,这法师福报很大!来生还起来可不得了,你要还得多!
古德讲的话不错,「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话都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你要想不还,有一个办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要还了,就成功了。你说我要在这个世间成就道业,这个很难;往生西方不难,一往生西方,就不要还了。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等于成佛了,那你就是「堪受一切众生供养」,你能消化得了。你要生不到西方去,总是一身的债务,以后很难过。
众生他来供养,又不能不接受,你要不接受,这不如法,不给众生种福田;接受了,又消化不了,这都是大问题,我们自己得要想清楚。因此接受之后,立刻辗转布施。像我们现在,人家来供养我,我把钱都拿去印经。将来他要问我要债的话,所有得到经书的人他们都要替我还。为什么?你们分享了!这个债不在我一个人身上,你们大家统统要还,我就轻松了。如果这个钱我一个人拿去享受,那就不得了,将来可有得还的。所以,多想想就聪明了,让大家去分担。自己当然还是要努力,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修行真正有成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能转烦恼为菩提,当然就能转生死为涅盘,这是一定道理,这都不是普通菩萨,都是大菩萨的境界。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这段实在就是说我们平常讲的两句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要觉悟。这是讲修行人,既然是讲人,必定有寿命,这个不必忌讳,有生必有死。他临终时候最后这一剎那,他断气走了,这个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诸根是什么?是身体,眼耳鼻舌身统统坏了;眼不能见,耳也不能听,鼻也不能呼吸,意也不能知,样样都坏了,没有一样能起作用了。身都坏掉了,身外之物更不必说,你『一切亲属』不再是你的亲属了,你跟他永远告别,这是觉悟。以后是各奔前程,各人造各人业,各人受各人的报,再想碰头聚集在一块,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个要觉悟。
『一切威势』,你生前或者做大官,或者是很有地位、有财富,这时候你没有一样能带走,全都完了,都『退失』了。如果说做国王,你还有『辅相』,还有宰相,还有『大臣』,这也永远告别了,一个也带不走。你居住的宫殿城池内外,『象马』在从前是交通工具,因为车都是用象拉的,马拉的车,古时候象跟马都是交通工具。这些东西没有一样能带走。『珍宝伏藏』,伏藏是你所收藏的那些珍宝,不轻易给人看的。你所珍藏的这些宝物,也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这是说一切人的死相,我们要觉悟,古人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我们要觉悟,身心世界没有一样能带得走,你真正觉悟,你就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你看得淡,不再执着,不再计较,也不要争执,也不必去收藏。何必找这个麻烦?收藏了又带不去。就像金银宝贝,不必要,那是灾祸!你纵然有那些东西,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何必?没有了就心开意解,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不要给自己添麻烦。聪明的人有钱就布施掉,干净!晚上睡觉也好睡,没有什么提心吊胆的。所以,不要积蓄,不要收藏,这才是个聪明人。
有钱财布施掉,是把你的福报存在众生的身上,永远丢不掉,比存在银行里靠得住多了。银行还有倒闭的,现在美国银行就倒闭了好多,这不可靠;还是存在大众的福田里面靠得住,《了凡四训》里面对这个道理发明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唯有业随身,我们造作业就要特别的注意,我们不要造恶业,我们造善业;更聪明一点,善恶业都不造,我们修净业,这是最高明的。十大愿王是净业,怎么晓得是净业?因为他最后普皆回向,把所有造的业统统变成净业。他要不回向,造的业不净,那是善业,不叫净业。一回向,善业就变成净业,所以回向有不思议的功德。底下这一段就是接引往生净土,是这部《华严经》宗旨之所在。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他什么都带不走,但是他生前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起了作用,这是他能够带得走的。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引导在前面。
【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过去我曾经遇到一些老法师,我们前辈的法师,有学《华严》的。学《华严》他修什么?他修法界观,他有没有观成就很难说了。其实我读了《华严经》,我觉得如其修法界观,不如老实念佛。为什么?它后面归到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把《华严》念透了,没有一个不念佛的。民国初年,在《华严》上真正下功夫的有不少人,杨仁山老居士就是提倡《华严经》,一生致力于《华严》。但是他的行门是念佛,他提倡的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他念阿弥陀佛。与《华严经》相不相应?我们一看到这里,完全相应,一生专攻《华严》,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对《华严经》真正认识。在法师当中也有几位,像民国初年的应慈法师,也是专门研究《华严》,专门讲《华严经》。他们统统都是修念佛法门,都是求生净土,这都是我们的榜样。
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我们讲席里面,是不断的在这地方研究净土三经。我们这一会今天圆满,我看后面偈颂是时间不够,长行文可以讲完。长行文就是个段落,后头偈颂是属于重颂,重复前面的,不讲没有关系。农历年过了之后,将来我们这里讲经,是专门以净土五经为主,这部经最后这一卷就第四十卷,是净土五经之一。净土本来只有三经,历代的袓师大德看看这部分也是专门讲净土的,他就把它收起来收归在一起,就成为净土四经,四经就是有《普贤行愿品》这一卷。到后来又看到《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专讲念佛的,又把这章收在一起,就变成五经。所以净土五经,就是三经加上《华严经》最后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加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起来称净土五经。
我们这边同修也在邀我讲净土五经,非常之好。我们专修净土,专讲五经,周而复始,一遍讲完了,从头再来起。这样我想三、五年之中,我们对于净土法门,一定有很好的基础,总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不空过。再看底下经文。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你看看这部经非常明了了,一到那个地方,不但见到阿弥陀佛,文殊、普贤都看到了。刚才我说了,文殊、普贤都会来,跟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去的,你尽管放心。极乐世界在哪里?虚空这么大到哪里去找?用不着你来找,他来带你去。这个方便,不需要认识路,也不需要辨别方向,到时候佛菩萨来接引我们。我们这一看,大乘经里面所讲的这些菩萨,给诸位说,统统都在西方极乐世界。
弥勒菩萨他住在兜率内院,这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现在他没成佛,现在是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什么时候来?经上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年怎么算法?实际上你们自己也可以算得出来,兜率天他的寿命,你一算就晓得。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他的寿命五百岁。往上去加一倍,往上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寿命也加一倍。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寿命是两千岁。再往上去,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兜率天。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寿命四千岁,你这样一算就出来了。一天等于我们四百年,一年也算三百六十天,四千年,你一算就知道了。他那个地方寿命一到,他兜率天入灭了,到人间来降生,示现成佛。所以这一换算算成我们这个世间的年代,就是五十六亿多年,这个年数是这么样算出来的。
弥勒菩萨也在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去。他去干什么?向阿弥陀佛请教,听阿弥陀佛讲经,也为那些刚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说法。他是唯识专家,我们要学唯识,到哪里学?到极乐世界去学,跟弥勒菩萨去学,这是走近路。所以现在还有些出家的,说起来都比我的资格老,所以我也不好劝他。他们给我讲,他们修弥勒净土,将来是到兜率天弥勒内院去见弥勒菩萨。好是很好,不容易,很难!弥勒菩萨门坎很高,恐怕不容易进去,要进他的门要修唯心识定,依照他的方法修「五重唯识观」,你要修成了就能相应了。所以在中国历代修这个法门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很少,太少了,那就是条件很高。
他聪明,有投机取巧的方法,你条件那么高,我还是一样可以亲近你。走什么路?走极乐世界的路子。到了极乐世界,见到弥勒菩萨,「我想到你的内院去观光观光,好不好?」弥勒菩萨一定很欢迎,「走,跟我一道去」,就带你去了,这是走近路,不必修唯心识定就去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想想应该是可以的,没有问题的。弥勒菩萨天天到极乐世界去上课,去听阿弥陀佛讲经,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天天见面。这是见弥勒菩萨,到弥勒内院一条很近的路。因为你就是到了弥勒内院,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弥勒菩萨恐怕不会带你去。你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弥勒菩萨另眼相看,把你当同学看待。为什么?他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你去了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你见到他称学长。我们要往生到弥勒内院,要喊他做老师,这不一样,这关系不相同。算算这个帐,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划得来。
【此诸等菩萨。】
『等』是等其余的,经论上所讲的诸大菩萨,十方诸佛世界的这些大菩萨,都是经常到西方世界去的。怎么晓得?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也常到他方诸佛国土去,去闻法、去教化众生,这在《弥陀经》、《无量寿经》里头都说得很详细。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学多久才有这能力?才可以离开极乐世界,去游化其它诸佛国土?四十八愿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就有这个资格,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
还有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你到他方世界去亲近诸佛菩萨,去教化众生,你也是不退转,这个便宜占大了!如果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去打一转,镀个金,你在其它十方世界修菩萨行会退转的。经上讲得很清楚,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的菩萨,供养四百亿佛,你想想看,他修行多久了;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佛,还是有隔阴之迷,还是有退转,这不能比!从西方极乐世界去转一圈出来的,弥陀神力加持你。你到十方世界去行菩萨道,亲近诸佛,度化众生,你没有隔阴之迷,你不会退转。这大大的不相同!
所以一个聪明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选择极乐世界?你看李老师《无量寿经》批注里头,他眉批上注到,「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不是愚人,就是自大狂妄。如果是个正常的人,他知道这个事情,没有不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们再继续往下面看。
【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这个『色相端严』到『所共围绕』,都是赞叹极乐世界的主伴庄严;阿弥陀佛是教主,诸大菩萨是佛的伴侣,主伴的庄严。他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在七宝池中,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蒙佛授记』。花要不开见不到佛的,这个地方「蒙佛授记」,花当然开了,这是上品上生。诸位要晓得,上品上生,花开见佛,见佛佛就给他授记。所以,修上品上生的人要修十大愿王。所以净土法门这样的殊胜,绝对不是简单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给我们说得非常好,我们一想很有道理。他说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是哪些人去的?就是我们这些凡夫去的。我们带业往生,照理一般说,总是凡圣同居土,我们哪有资格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其实人人都有资格,人人都有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出在我们这一生遇到缘不相同,所以才有三辈九品,品位的差别。这个事我们想想,确实有道理,如果你遇到缘殊胜,你这一生稳取实报土,上品上生。如果你遇到缘不胜,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要下一点,都在于缘上;换句话说,因没有问题,就在缘上。
因有两个,一个是我们本身具足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从理上说的,哪个不具足?各个具足,所以因上没问题,这是从自己本身上说的。另外一个因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是平等的。没有说是十方世界菩萨到我这来就上品上生,罗汉到我这来就中品生,你们凡夫带业的来统统一律下品生。四十八愿里头找不到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的。所以阿弥陀佛他的愿力接引众生是平等的。可见得我们去了有些不平等,问题都出在我们本身上。出在哪个时候?出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可见得缘,胜缘具足是有必要的。
什么样的因缘,才是最胜的因缘?必须对净土法门彻底了解,破尽一切疑关,真正生起信心,这个缘就是最殊胜的缘。真正发心求生极乐,厌离娑婆,在愿上这是上乘的愿。再像善导大师教给我们的,专礼、专念、专想,这是在行上的上乘功夫。你要具足信愿行三个都是上等的,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上品上生。《华严经》上十大愿王,就是上品上生的条件,你依照这个来修行,可以说是你的信愿行都是属于上乘的。这是我们能够信得过的,诸位千万不要疏忽了。
同时我要勉励同修们,无论是在家、出家,如果有缘,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福报、有这个能力,应当要建专修净土的道场,那你的功德就无量。道场要多大?不必要太大。如果说是十个人、二十个人在一块共修的话,我们现在讲堂这么大的场所就足够了,不要太大。不要搞法会、不要搞热闹,那个没用处。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指导的道场,他们总共修行人只有十一、十二个人,各个成就,这样才行!不要搞得好多人在一块,都变成法会,没有意义。
念佛的方法,用《西方确指》的方法很好,用行策法师的方法也非常好。行策法师那个方法是我最近才找到的,我们也影印了很多,分送很多同修们。人的确不要多,十二个人是相当的理想,在一块修行。经典要读诵,要着重《观经》里面所讲的「三种净业」,三条一共十一句。这个十一句要句句做到,这就是正法道场,你所具的是胜缘,殊胜的因缘,你往生的品位一定高。所以三福要认真去做,把它做到。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五乘佛法里头的人天乘。第二条是小乘,就是声闻、缘觉,「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纯大乘法、菩萨法,「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可见得经要天天念,你念经就是读诵大乘。我们修净土,念什么经?念《弥陀经》,你看觉明妙行菩萨所讲的,一支香念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这算一堂课,每堂课都如是。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日夜二十四小时,可以做十二堂课。你一天就念十二部《弥陀经》,一万二千声佛号,这是他订的标准。他说不要多,不要少,就依照这个标准去做。
行策法师订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他的念佛也是以一千声为标准,绕念一千声,坐在那个地方默念两千声。他是分三班,十二个人,四个人分一班,一班绕念,两班止静,坐在那个地方。坐着止静的时候,听,心里头默念。因为你要是念太久了,人累,四个人一班,他出声念念一千声,他坐下来,第二班再接着去绕念。反正出声的人都是绕念的人出声,止静的人不出声。不出声是什么?听,心里专心听佛号。如果昏沈的话就默念,叫金刚持,口唇动,不出声音,这种念法不会疲倦。
所以我们想很有道理,我现在在美国达拉斯佛堂里提倡的就是用这个方法。我原来搞这个方法,我很得意,以为是我自己发明的。结果看看人家这个书里头,三百多年前已经这样做法了。可见得我们怎么想都超越不了古人,还是在古人画的圈圈之内。不过所不同的,他人多,有十二个人可以分三班,我那里没有那么多人。我用的方法是用录音带,录音带就自动回转的,我们一面是半个小时。所以我们不像计数一千声佛号,我们是绕佛半个小时,因为录音带回转了,我们晓得半个小时到了,它回转我们就知道了。止静坐念半个小时,拜佛半个小时,拜佛恭恭敬敬的拜,耳朵听,耳朵听佛号,我是用这个方法。因为现代的人劳动太少了,拜佛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所以说一个半小时算一堂课,绕念半小时,坐着念半小时,拜佛半小时,我用这个办法。跟行策法师那个方式,基本观念上、行法上是一样的,所以出不了古人的范围。一定要建这样的道场,道场不在大,真正找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不凑热闹,不搞法会。再看下面经文。
【得授记己。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你看这个得大自在了。『授记』之后,你就可以游化十方,想到哪里去,就可以到哪里去。而且这个时候你神通、道力都成就了,你有分身的本事,我要同时到十方世界去,行不行?行!其实十方世界是去了,阿弥陀佛面前你身体还在,还没走。他有能力,分身过去了,化身过去,千百亿化身。到那时候有这个能力,千百亿化身,哪个地方有缘化身就过去了,可以说同时。要不然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诸上善人,一顿饭的时间是很短的,一餐饭的时间他已经去供养十万亿尊佛。我们要从一数到十万亿,一顿饭都数不过来,他怎么有可能去供养十万亿佛?他是同时去的。
他一化身,同时十万亿尊佛面前,每尊佛面前都有他,他都在那里礼拜,都在那里称赞,都在那里供养,他有这个本事!所以人家没有障碍。不像我们现在要拜访人,一个一个拜访,累死了,人家同时一次就拜访完了,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想想,我们怎么能不去?不去,要靠自己修行,修到这种功夫,至少修两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够修到圆教初住菩萨,你才有这个能力,有分身的能力,有化身的能力。那个时间太长,吃的苦头太多了,不如现在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边,这个能力马上就得到。所以这个法门是圆顿法门,古人赞叹「圆中之圆,顿中之顿」,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又看到,这不是假的。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
这就是示现八相成道,应以佛身而度之,你就可以示现佛身去度众生。这段就是现佛身,说『不久当坐菩提道场』。
【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珐輪。】
这是八相成道里面略举几条。
【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你这一示现成佛,就度无量无边众生。已经成熟的都得度,没有成熟的帮助他成熟,没有善根的给他种善根,佛出现于世间,主要做的事业就是这些。我们今天学了佛,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得尽心尽力的去做。我们虽然没成佛,我们也能度得了成熟的众生。什么叫成熟?所谓成熟简单的说,就是他这一生当中,成佛的因缘成熟了,他这一生可以成佛了。他可以成佛,那我们怎么能教他成佛?能!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就成佛。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成不了佛,这个诸位要知道,这《华严经》上明明看出来的。你像文殊、普贤都等觉菩萨,他求生净土干什么?还不是为了成佛!要是不为了成佛,往生净土就没有意义。由此可知,要成圆教究竟佛果,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他真正发愿,他肯修这个法门,我们就认定这个人成佛的机会成熟了,他这一生有资格作佛。
如果对这个法门不相信、不肯去,我们晓得他成佛的机缘没成熟。对没有成熟的人,帮助他成熟,怎么帮助?就是把这个法门详细给他解释,给他讲解,使他能够觉悟,他觉悟了就成熟了。他如果一生不觉悟,我们把这个种子给他种下去,这个种子将来遇到缘,总会有成熟的一天。明白这个道理,你想想我们讲到要弘扬佛法,宣传佛法,在佛一切经典里面,一切法门里面,你想哪个法门值得我们去做?我想最值得的就是宣扬净土三经,最值得我们去做的。为什么?这三经是一切经里面第一经,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里面第一法门,我们不选择第一,选择其次的,那都不够聪明。真正觉悟人决定是选第一,不会选第二。希望同修们在这里要注意到的,确实我们尽心尽力了,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前面讲的广修供养,我也曾跟诸位说过,我们自己在生活上稍为节俭一点,就能帮助很多的人。像我们这次印的《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我们印的经文,准备到国外去讲经的时候用的。一本才五块多钱,五块九毛钱,你看多便宜。我们少花六块钱,就帮助一个人学佛,为什么不去做?这次我们印了一万本,五万九千块钱。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将来其它的经不印了。现在印经的人太多,许多经典他们都很欢喜印,我们看了也很欢喜。净土经典没有人印,我们这个道场将来专门印净土经典;我们讲的录音带没有版权,什么人拿去拷贝我们都欢喜、都赞叹。为什么?我们希望人家得利益!人家拿去,拿着我们这个去拷贝,去赚钱,我们也欢喜。为什么?我们行了布施,他赚那个钱等于我们布施他的,那个买带子的,我们也法布施,财布施、法布施,你看我们动都不要动,财布施、法布施都做圆满了,这个事情何乐而不为之?所以不要顾忌,要普遍的去流通。我们一个愿望,希望众生能够闻到佛法,能够修这个法门,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望就达到了。所以决定没有版权,我们编印的这些书,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愈多愈好!这是符合了诸佛的愿望,符合了流通大法真实的功德。
【善男子。】
后面是总结。
【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这就是要流通,『受持读诵』是自己的事情,就是依教修行。依教修行还得要把这个法门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那就是『广为人说』。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把这个法门告诉别人,劝勉别人来修行。
【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你要能这样去做,你所得的功德只有诸佛晓得,等觉菩萨都不知道,因为你功德太大了,他也说不上来,只有佛才知道。这都是极力的劝勉我们自行化他,所以每部佛经后头有流通分,都是劝我们要辗转流通。如果自已得利益了,不想把这个利益给大众分享,这叫吝法,吝法的果报是愚痴。《弥陀经》上你们念了,有个周利盘陀伽,很愚痴,你看传记里记载的,人愚痴得不得了。佛教他一首偈子,教他前一句,他不知道后一句;教后一句,前面一句忘掉了,怎么念都念不上来,人就愚痴到这个程度。别的同学看到了,就问释迦牟尼佛,他过去世到底是什么因果,怎么会这么愚痴?佛就说了,他前生是三藏法师,讲经说法他留一手,他不把他所知道的完全讲出来。为什么?他怕别人将来超过自己,所以教别人自己要留一手,因此这一生得这么个果报,愚痴果报。
所以,什么因有什么果,这没有法子的。毕竟他是善根深厚,遇到释迦牟尼佛,佛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他业障消除,让他证到阿罗汉果,很不容易。所以千万不要吝法,不要阻挠佛法的流通。什么叫阻挠佛法流通?经印出来之后,后头写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就是阻挠佛法流通。换句话说,要想读这部书只有到你这家去买,别人想发心布施,不能印,印了要打官司追究,何苦?这就是把佛法流通障碍住了,这个不好,将来果报都跟周利盘陀伽一样,很麻烦,我们自己要觉悟。
现在因为我看到这个的确很伤感,还有许多《大藏经》后头都印了版权所有,我们不晓得《大藏经》什么人把版权给他的,这个东西打官司都打不清楚。还有很多古人的东西,他也版权所有。古人已经死了几千年、几百年了,不晓得他版权从哪弄来的?实在都很有问题。所以实在讲,连自己的著作都不可以这样。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这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释迦牟尼佛后头也应该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不是如此,他劝我们翻印,劝我们流通,只有一个愿望,利益一切众生,不要忘了这句话。所以这个功德太大了,如果后头印上这八个字,功德就没有了。他那个功德大小,不要说是菩萨,我都知道,我都知道他功德大小。他如果后头印上「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那我就不知道了,他的功德多大我不晓得,菩萨也不晓得,只有佛才晓得。所以那八个字关系太大了。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
这是一再的劝勉我们,我们听了这部经上面所讲的一切,千万不要怀疑。
【应当谛受。】
『谛』是审视,我们以理智,仔细的去斟酌,它句句都是实在的,字字都是真实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接受。
【受已能读。】
接受过来之后我们能读,读是什么?天天念,天天念经,读是对着经本每天念它。自古以来,许多的大德都拿这一卷经做为自己的日课。像近代的弘一大师,他就是以「行愿品」做早晚课,他每天都要念两遍。
【读已能诵。】
诵是背诵,就是不看本子,他念熟了他可以背诵。读都是讲早晚课诵的时候。诵,背诵,不定什么时候,随时随地可以背诵。可以想经里面的意思,帮助自己观想,帮助自己修持。
【诵已能持。】
『持』就是把它做到,把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做到。
【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书写』就是文字流通,我们现在不必书写了,现在印经,我们大量的把它印出来流通。这是文字的流通,经本的流通。还有一个,要『广为人说』,为人讲解,为人演说,这也是流通。所以我上次在此地提倡有声的经本,希望大家努力,我们共同来做。每个人去念一部经,念了把它录成录音带,如果我们大家都肯发心,都很努力来做,我想我们三年的时间,可以把大藏经念完。将来我们这个带子是「有声大藏经」,这很有意思,这就是广为人说!因为有人请了大藏经,他没有能力念,如果是有一套这个带子,他一面听一面看,读诵大乘的兴趣就提起来了,这就不晓得度了多少人。你们的功德就无量无边,除了佛之外,没有人晓得,大家要好好的努力。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你自已当然没话说,这是讲你所度的那些众生,各个都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缘了。这部经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圆满,长行圆满,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把重颂补出来,重颂容易懂。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六集完)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大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藏经阁1.11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UzfSwqVDm6PXoJH-nVrg
提取码:vbhm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儒释道文字资料」,点击链接即可保存。链接:
https://pan.quark.cn/s/99366735bdc5
大藏经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文字资料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1RE47lujteCj-W2DnYNPQ?pwd=i35p
提取码:i35p
圣贤教育音频视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JiTm4DpCSI9iED-YgGxdw?pwd=2m4k
提取码:2m4k
高僧大德讲经说法音频视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AtE6sRBPKRSkg5Nm-FJbQ?pwd=0963
提取码:09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