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6 13:23
標題:
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一九九二年于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心惠记
韩瑛校
本经经文不长,但是很契机。就是说,我们从这部小经,可以发现佛早在三千年前,已经看出现代社会的现象。
本经经题是《佛说当来变经》,简单的解释:‘当来’指我们现代;‘变’是变化的意思,是讲现代人心变化、世界变化,连佛教也起了变化。至于变化之后,是好还是坏?修行的人,又该如何成就自己的道业?本经正是讲我们切身的问题。
谈到世界的变化,以近二、三十年最为剧烈,难道就是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到了吗?
谈到人心变化,由于现代资讯发达,不难观察到各各地方的人心。经云:‘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人的身心;‘依报’指生活环境。现在社会环境的安危,全系在人心的厚薄。自古至今,有历史的治乱为证,古今中外,都是以观察人心来推测吉凶祸福,所以很重视伦常道德理念。可是现代人不讲这些道德理念,而是以争名夺利为主,因而导致社会不安定。
再看佛门,二千年来变化的幅度不太大,因为保持了某些标准原则。自从近年崇尚民主自由以来,强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佛教将面临许多不可预料的变化。假如我们不冷静观察与思惟,则无法面对现实社会变迁,更不知如何修行?佛在本经对我们有所启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闻如是’是早期翻译的文句,也就是‘如是我闻’。这一段序分,同样具足六种成就。‘闻如是’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是众成就。
佛讲这一部经的地点与《阿弥陀经》相同,当时有常随众及菩萨众在场,所以本经不光是讲小乘法,而是大、小乘法修行的根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是为一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段,整个意思以现代人的说法,叫它是一种预言。简单的说,佛告诉在场的比丘,将来会有一些比丘,因为不顺从佛的教法弘化,演变到佛法走向毁灭,使得依法修学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还举了六桩事情,任何一桩事,都足以令法毁灭。
第一、‘不护禁戒’:是指轻视戒律的人,不能持戒。经上讲:‘禅是佛心;教下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行持。’假如舍去戒律,禅与教,则沦为空谈,佛法不能存在世间。简单的说:一个国家靠法治来维系人心及社会的安全秩序,佛教的戒律就像国家的法律,佛教以戒律规范佛弟子身心;戒律又像儒家孔、孟所提倡的礼节,礼节是根本,一旦舍弃礼节--根本既断掉--还谈什么为学之道呢!戒和礼一样,都是根本,学佛舍弃根本,还谈什么开花结果!
为什么说‘戒’是学佛的根本?佛法无论大、小乘,都建立在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基础上。守戒才能生定;因定而开慧。学佛最终目标是开智慧,智慧来自定力,亦即是来自清净平等心。然而唯有‘持戒’,才能使心清净平等。戒律的精神,正是印祖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在于一念心,去掉分别、妄想、执着,清净心自然现前,心地清净则智慧开启,佛出世全为此事而来,所以戒律的重要性即在此。
第二、‘不能守心’: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变现出来的,心善则万法皆善,心恶则万法皆恶。现代社会看似在进步,其实刚好在倒退。因为以前大家生活安居乐业,现在世界都在动乱,原因是现代人心不淳厚、不讲道义,只图利害关系,有利于自己才是朋友,不利自己的即是敌人,大家都不能守着善心,社会岂能安定!古圣人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求学之道,只在收回妄想杂念,如同《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
第三、‘不修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愚痴;愚痴的人,不知道自己愚痴,成天颠倒乱想,真假、邪正不分,时常把邪法当作正法,把正法当成邪法,非常可怜!修智慧有二种方法:一是禅定(参禅),二是教下所说的读诵大乘经典。读诵大乘也须要懂得要领,否则仍旧堕入愚痴。读经同禅定一样,专修清净心。诵经好比石头压草,须要字字分明,不能在诵经时胡思乱想经文意思。假如有妄念现前,不要管它,再继续诵下去,去掉妄想、执着,不研究讨论,岂到智慧现前,自然本性光明显发。
第四、‘放逸其意’:即是世人所说的随心所欲。简单的说,即是贪、嗔、痴、慢、疑诸妄念心起作用。
第五、‘唯求善名’:如世间人所讲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现代佛教形态也有所变化,现前有宗教式的佛教、学术性的佛教、邪教的佛教,及传统式的佛教,目前更发现有一种‘作秀’的佛教--大作广告,有活动时讲究排场热闹,十足的迎合现代化,并未有真正的佛法内涵,这也就是乱世的现象。
第六、‘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指弘法比丘,不依从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只是口里修行,身行不修。‘勤慕度世之业’,是说修行人仰慕佛法,并做到自利利他的事业。然而末法修行人,修行道心不坚定,对自己的善根不相信,荒废自度和度化众生的事业,非常可惜,使得佛法更加没落。
下面这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二段,佛又告诉比丘们,还有两件事会令佛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二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二。
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修智慧。畜妻养子。放心恣意。贾作治生。以共相活。
二、伴党相着。憎奉法者。欲令陷堕。故为言义。谓之谀谄。内犯恶行。外佯清白。是为二事。令法毁灭。
第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能守心)。不修智慧’:前面已经解释过,此地不再赘述。‘畜妻养子’:指末法时期出家人竟有养妻子儿女的。从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因为是国家的政策,出家的人,一定要娶妻生子,而后才准许出家。至今,除高山上的苦行僧外,平地的日本出家人,大多都有家室。‘放心恣意’与放逸其意相同。‘贾作治生。以共相活’:指现代心不向道的出家人,生活并不仰赖在家二众供养,他们也有种种生财之道,如此不如法的行为,心不能安住在道上,更不能清净。
第二、‘伴党相着’:指出家众分党分派,制造小组织、小圈子,排斥与自己利害互相冲突的人与事。‘憎奉法者’:凡是真正修行的人,想办法对他排斥,不拥护,处处障碍。‘故为言义。谓之谀谄’:一些能言善道,专会奉承巴结人的,口头上说得好听,不明白的人,以为句句是善言,最后受骗受害。真正善知识则处世、待人、接物,态度完全不同于此类。凡是劝世的善知识,所说的话都是忠言逆耳的,可是现代人偏偏听骗不听劝。
‘内犯恶行。外佯清白’:这一句经文是说:有些出家人,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外表好像很如法,庄严得像佛菩萨一样,内里的思想、见解、行为,甚至比世间人还不如。以上这二条是毁灭佛法的要素。
佛告诸比丘。复有三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三。
一、既不护禁戒。不能摄心。不修智慧。
二、自读文字。不识句逗。以上着下。以下着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
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嗔恨。谓相嫉妒。识义者少。多不别理。咸云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经文,是本经正宗分的第三段。佛说会有三桩事情,能够叫佛法在这个世间渐渐的毁灭掉。
第一、‘既不护禁戒。不能摄心。不修智慧’:在前面已经说明过,这里不重赘述。
第二、‘自读文字。不识句逗。以上着下。以下着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
以世间学问来说,就是文学底子不好,把文章的句点、逗点等标点弄错,上下句子不顺,断章取义,与原文的本意不相契合。
以佛学来说,佛的经典无论是大小乘都是从佛的真如本性发挥出来的。虽然佛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比中国古文浅显易读,可是其中奥义,绝对不容易体会。所以末法众生,智慧浅薄,很容易曲解经义,句点、逗点不能分明,语句常常念错,前言不符后语,头尾颠倒,不能彻底了解经义,却自以为对,而且还误导他人,后果堪虞。
第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嗔恨。谓相嫉妒。识义者少。多不别理。咸云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
末法时期能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就要看懂这一段经文。这一段意思是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或者说心地光明的人,看到修行人走错路,好意的给予指导,对方不但不听,不能顺从修正,反而嫉妒怀恨,甚至于处心积虑的要加以陷害善知识。很多人不知道如来所谓的真实义,对错不能分辨、善恶常弄颠倒,人云亦云的群众,反倒认为错误是对的,拥护知见不正的人,疏远善知识,结果就是一起造三恶道的业因。
以上三桩事情,虽然没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但是使佛教变了质。以前李炳南老师说:‘佛法渐渐衰微。’此话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不能完全相信,因为现代科学发达,印刷快速,佛经可以大量印刷,不易失传,远比以前一书难求来得殊胜,几乎每人手中一册大藏经,怎能说是佛法渐渐衰微呢?到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如果用我们凡夫心来解释佛经,经书再多也完全变质,就是说将如来的真如本性,换作凡夫的心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以凡夫的意识心曲解佛的经义,佛法就因此而消失,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佛告诸比丘。复有四事。令法毁灭。何谓为四。
一、将来比丘。已舍家业。在空闲处。不修道业。
二、僖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三、高听远视。以为绮雅。自以高德。无能及者。以杂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多半是针对出家人而说的,属正宗分的第四段。佛对比丘说:‘将来有四种情形,将令佛法毁灭。’
第一、‘将来比丘。已舍家业。在空闲处。不修道业。’
这一条的关键,就是‘在空闲处’。这一句话的意思,不是指远离都市到山野里没有人迹的地方修行,亦不是指休闲,正是今天我们在社会上作谋生的工作,工作完就是空闲处。出家人将在家的工作辞掉,发心出家,不是要得空闲,而是出家有出家的事业。所以出家人是要将这些空闲时间,用来修行办道。这句话意思简单的说:‘将来比丘,舍弃在家营生的事业而出家,可是不办道、不修行,不荷担如来家业,虚度光阴。’
何谓不修道业?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宗旨,就是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是指自己。我们修行,就是修到能自觉自悟,即是真修行。相反的,就是迷惑颠倒。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学佛的德能觉道,不迷惑颠倒,确认宇宙人生的真相。一个人能够自悟,悟到诸法实相,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心地清净,一心向道,自然能够荷担如来家业,作弘法利生的工作,这就是出家人应修的道业。出家人所要做的是修行办道,并不是舍弃世间事,到寺院里图个悠闲清净,虚度光阴。
第二、‘僖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这一条是属于现代佛教现象的第五种‘作秀的佛教’,完全违背佛陀的教诫。如一般讲经法会,讲究排场华丽,把道场装饰得美仑美奂,没有一点庄严清净的气氛;甚至于散花、唱歌等,会场设计得像作秀的舞台,而作出来的又不自然,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出家人求美丽的袈裟,这种作法,会使将来的世间人对出家人不再尊敬。
第三、‘高听远视。以为绮雅。自以高德。无能及者。以杂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这一条是讲傲慢。自己贡高,轻视一切,以世智辩聪比作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甚至于认为诸佛菩萨还不如他。更有甚者说:‘经典都不可靠。’好像他自己真的要成仙成佛,所以要造新经;他们认为旧的经典都应该淘汰,这不但是令法毁灭,而且是令法增加毁灭的速度。
第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
‘不摄三事’就是不守身、语、意三业。‘不护根门’指不护六根。以上这两句话合起来说,就是前面所提的不守戒律、不守规矩,甚至连世间的礼法都不顾。
‘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这里面比较不好懂的是‘多言合偶’。这部经是南北朝翻译的,距离汉朝很近,在当时的‘偶’字,是很通用的术语,意思是‘迎合人心的花言巧语’,即是说好话的意思。此地与佛教的四摄法‘爱语’不同,四摄法是以理智为基础;换句话说,出家人不教人行正法,反而诱人行邪道,不是好事。
合起来的意思,是指出家人不守戒律、规矩。尤其在现代言论、出版自由,见解、思想混乱的时代,更是不能建立六和敬。僧团不和睦,而失去教化众生的功能,平时与妇女们毫不避讳,言不中肯。文辞都注重华丽,迎合人心,不弘扬正法,反而作些荒乱身心的事,违背清净法,走向混浊。如果有这四桩事情,佛法在这个世间,虽然保有形式,实质上已经不再存在或已经变质了。
佛告比丘。复有五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五。
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节。
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喜。因致名闻。
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士。不用为佳。
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这是本经正宗分最后一段,佛告诉比丘们又有五桩事,使法毁灭。
第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节。’
这是指有些比丘,发正心出家,非常难得。可是他们却放弃深广的经典不学,只看些粗浅文字,或者现代人所编写的一般佛学概论、佛学入门、好看好学的白话文,至于经典原文看不懂,也不认真的深入了解。如: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方等经典等,这些智慧高深,至极善巧,权实方便的法典,倒反不去深究,发愿学习,作一个真正通达佛法的出家人。
第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喜。因致名闻。’
这是说明出家人不学经教,完全以现代人的文章、杂志、报纸等作教材。‘王者’不是指仁王,而是魔王。魔王要破坏正法;仁王是教人修十善,维系社会安全。现代人所写的文章,正是毁灭佛法的,他们的目的只在求名闻利养,不是在弘法利生,所以内容尽是讲些世事闲谈,趣得人心,哗众取宠,无非是在造三恶道业因,怎能与佛经的真实义趣相比呢?
第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士。不用为佳。’
有些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文章都是以浅显易懂的为主,现代人看了这些文章着作,马上能说善道。但是这些言语、文字,都是意识心的作用,专在人我是非之间巧妙运用,以求快意人心,比起佛经天地之差,凡是多读不正当的文字传说,容易增加迷惑颠倒;若是读诵大乘经典,可以帮助开悟。经典虽然深奥难懂,熟读自然能入境界。所谓‘经书不厌百回读’,读经可以修戒、定、慧三学,去掉执着、分别、妄想;只要是通达之士,都深知这个道理。当然对杂书浅文,以不取用最好。
第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凡是龙天护法鬼神、菩萨等,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看到以上的现象,都非常悲痛流泪,没有不叹息的。邪知邪见扰乱世人的清净,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圣人有言:‘国之将亡,必出妖孽。’也就是佛法将灭,邪知邪见、妖魔鬼怪必定出现,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如果我们佛门里面的护法,不能大力护持正法的弘扬,反而舍弃弘法教化众生的事业,赞同这些肤浅的言论杂志,促使正法灭亡,连护法龙天都会流着眼泪离开我们。
第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由于我们不辨是非、善恶、邪正,颠倒错乱,致使这种现象逐渐扩散到全世界,大众们积非成是,再也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找到真正精修的人。
下面的经文非常重要,前面是教我们认识环境;后面则是告诫比丘们应当如何修行,才不致于犯错而误导众生。假如我们能听取佛的教诲,真的改正从前的过失,也可称为修持。知错能改,在佛门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现在来听佛告诫我们的话,也是正宗分的总结。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
前面说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总共列举了十五桩末法比丘所犯的邪事,也都是乱世的现象。但是真正不如法的事情太多,不胜枚举,岂只上面所说的这些!将来这些邪法,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一定会导致佛法走向毁灭之途。所以佛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而感叹,现在佛又说道:
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
‘谛’是真实的意思。佛在此地教诫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在修学佛道上,得到真实的成就,必须注意下面的几项原则:
第一、‘弃捐绮饰’:‘绮’是美丽的意思;‘饰’是装饰。佛劝告比丘们,应当舍弃物质上的享受。因为现代人讲究华丽,生活奢靡,例如道场要建筑得富丽堂皇;衣着的色彩要鲜艳华丽;讲经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场面;在排场上要像舞台作秀般热闹,这些都违背觉道,不是修行人应该有的。
第二、‘不求名闻’:名闻包括五欲六尘、七情六欲,这是魔障的根源。修道人尤其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沾染,免得磨损道心。
第三、‘质朴守真’:这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前面曾说过,我们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的道理。‘质朴’正是简朴的意思;‘守真’是指真心诚意,是指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上,乃至于道场都是愈朴素简单愈好,不作人情佛事,真实念佛办道,守着清净心,莫要接触烦恼俗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是非多。’不关自己的事少接触,学佛愈单纯愈好,能这样修学,就是‘质朴守真’的精神,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
第四、‘宣传正经’:讲经的比丘们,为大众介绍佛法,一定要依据经典--纯正的佛经。‘正经’亦称正法;再进一步说,所谓的‘宣扬正经’,有必要因时、因地而作决定。比如在旧金山大觉寺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我在大藏经里选了一部《佛说清净心经》;又有一次,有六个小时的时间,就选择本经,同属小部经;另外一种方式,是选择大经的一品,或者一段,或者几句经文,视时间而定。当然这些经典,都应当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问题及修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
这一段开示,是佛教给我们在宣扬佛法时,必须具备的态度。《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给我们对于深奥的佛理,为人讲解时,‘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需要生枝添叶,老老实实照着经典讲解就好,自然不会出错。最怕的就是自己随意发挥议论,错误百出。特别是对初学,经典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自己都看不懂的经典,到外面为别人讲解,很容易出错。同时,讲经需要‘契理契机’。真正理解经义叫做‘契理’;应众生的需要而讲叫做‘契机’,并且能令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当我们选出来的经典,无论是一部或者一段经文,只要按着佛的意思来说,本分老实的把经典讲得活泼生动,加上自己修学的功夫,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使得佛法的精神,真实的让众生明白。换句话说,这样自己才真正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把自己的心得、研习过程,向大家提出详细的报告,才算是圆满。
‘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这是指在修行上有成就的人,不仅能依照佛经的本意讲解,而且能迎合听者的根机,说出佛心里欲讲未讲的言语,能令众生洞悉佛意,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比如清朝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就是‘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的具体说明。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解释‘发菩提心’,是自古以来没有人阐发过的,一切净土经论注解‘发菩提心’,都与蕅益大师的说法不同。古德所注解的,没有人看得懂其中的意思,可是经蕅益大师一注解,才恍然大悟。他说:‘若能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大师还说:‘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而成佛的。’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话,我们若仔细想想,一点也不错,非常圆妙。
还有唐朝一些高僧,为我们说出‘《无量寿经》,真中之真,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这也是希言。如《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把《华严》、《法华》列为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都是妙喻,而且不离佛的真义。明朝莲池大师曾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他称之为大本与小本;亦就是《无量寿经》是大本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只是经文的长短不同,其内容并无差别。清朝彭际清居士也出希言,他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八十卷是大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因为《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算圆满。这三部经完全相同。‘希言屡中’是因为真正修学之人,往往会发现佛的真实义,而真正发现后,就四等、四同;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解同佛解。简言之,身、语、意与佛同,这也是古德最佳名言。下面几句是佛教我们当前生活方面,必须要遵守的。
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恶。衣食好丑。随施者意。不以嗔喜。
佛告诉比丘说,衣服只要保暖遮体就可以,不要华丽新潮。饮食只求温饱,粗茶淡饭,不要讲究美味。每天托钵来的食物都不相同,若是饭菜很好,不生欢喜心;不合胃口的,也不要起烦恼。所有一切物质上的供养(物质生活),要随布施者的心意,随缘不攀缘,不可分别好坏,就在这个境界里修清净心。仔细观察现代比丘,常受在家居士丰富的供养,超出比丘所需要量,往往容易使出家人起了退堕的心,不认真用功。
现代外国人调查,发现中国大陆人民健康长寿居世界之冠。研究其原因,比较之下,他们在饮食方面,并不太讲究营养,又不卫生,生活清淡,反而健康长寿;而台湾有钱的人,样样考究卫生,天天讲究佳肴美味,每餐不同,肠胃因而负担太重,结果弄出许多奇怪的病症。看看牛羊专吃青草,照样又肥又壮,外国人饮食也简单,可见得最健康的饮食就是‘简单’。俗语说:‘青菜豆腐长命百岁,鸡鸭鱼肉百病祸因。’
摄身口意。守诸根门。不违佛教。
这句话与《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修学纲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思相同,就是守摄身、口、意三业不造作。‘诸根门’: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收摄六根,不向六尘奔驰,一心向佛,念念是佛,念到返闻自性,背尘合觉,守得一心,不违背觉悟之道。相反的,若是六根不守,造作身、口、意恶业,不知道觉悟回头,不但是参禅不能得力;学教也不能大开圆解;念佛也不能得一心。
这一段意思是讲,佛对我们所有的教诫与教诲,一定要遵守,决定不能违背。而这些教诫及教诲的话,只要能够依着‘摄身口意。守诸根门’的关键要领去做,自然能够依教奉行,不违佛教。
念命甚炬。恍惚以过。如梦所见。觉不知处。三途之难。不可称计。勤修佛法。犹救头然。
这一段是佛警诫大众的话。
‘念命甚炬’:‘炬’是火把,比喻火炬燃烧的时间不长,很快就烧尽。我们的生命就像火把一样的短暂,很快烧完。‘恍惚以过。如梦所见。觉不知处’:‘觉’,指梦醒过后的意思。这一段经文比喻人生很短暂,而且像作梦一般,恍恍惚惚的过去,等到梦醒之后,再回想梦境,不知梦在那里!
‘三途之难。不可称计’:‘三途’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称’是称说,‘计’是计算、计度的意思。佛说‘人身难得’,失人身容易,而且堕落三途更加容易。三恶道的苦难无数,无法计算,也不能说明清楚。如经上所说,鬼道一天是人间一个月。我们初一、十五祭祀鬼神,等于是请他们吃中饭和晚饭。人间一年,鬼道才十二天,所以他们的岁数,少说也有千岁、千千岁。地狱更苦,地狱一天是人间两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地狱还不到两天。如此算来,地狱寿命算是万岁、万万岁,实在太可怕!造三恶道的罪业,进去容易,出来难,不能不警觉。所以下面教我们‘勤修佛法。犹救头然’:‘然’与‘燃’意思相同;‘头然’,指三恶道所受的苦,像火燃烧眉头一样。假若能觉悟到堕三途的可怕,就应当勤快修学佛法,好像救拔头上正在燃烧的火一样急切。
五戒十善。六度无极。四等四恩。智慧善权。咸可精行。虽不值佛世。出家为道。学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佛说如是。
‘五戒十善’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基础。‘六度无极’:‘六度’是大乘菩萨的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简单说就是放下,持戒就是守法,忍辱是要有耐心,精进即是认真,禅定指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能像菩萨修到般若智慧现前,六度做得圆满无量,称为‘六度无极’。
‘四等四恩’:‘四等’出自《楞伽经》里:
第一、名字相等:指诸佛的名字同等。名字是从佛的智慧德能上建立的。比如释迦牟尼佛是能仁、寂默的意思。指佛在娑婆堪忍世界修行成就,故而得名;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觉的意思,是愿力成就的。名号虽然不同,但是一切诸佛的智慧德能相同,要看看与众生因缘而定,修行人不可以在这里分别、执着,或者有门户之见。
第二、语等:是指诸佛的言语相同,无有差别。
第三、身等:是指诸佛法身、相好完全相同,同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第四、法等:凡是诸佛所说的一切法皆相同、相等。我们依照一尊佛教化,等于依照一切诸佛的教化,无二无别。念阿弥陀佛能成就;念观音菩萨也能成就;念药师如来也能成就;或者念地藏菩萨都能成就。但是必须要有原则,就是一个法门学到底,一生不要更改,决定成就。像我们现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回向发愿求生西方,修到心地清净,当临命终时佛菩萨必定来接引。
‘四恩’是平常所说的父母恩、佛恩、国家恩、众生恩。
‘智慧善权。咸可精行。虽不值佛世。出家为道。学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佛说如是。’
佛劝诫我们,修行应当以理智为基础,不可感情用事。把握这个原则,自己修行才不致于被障碍,接触大众也不会障碍他人,进而自行化他,更加能精进修行。虽然现在佛不在这个世间,既然已经出家修道,就应当遵守佛的教诫,视同佛在世一样,依教奉行,所学的教法定不会白费,必有成就。
‘平其本心’就是心地保持清净平等,慈悲待人,正所谓‘平常心是道’。平心办道则功到自然成。不但自己得利,十方众生学习这种榜样,也蒙其恩惠,得到好处。纵然没有意思去弘化,这个真实的佛法已经弘扬到十方。经文的序分、正宗分就到此地为止,以上都是佛亲口所说。末后一句,是阿难尊者结集经典所说的。
诸比丘悲喜前自归佛。作礼而去。
这末后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由于是早期所翻译的经典,所以与序分一样,句子短而且简单。后期(隋唐以后)译经工作比较完备,文字长,句子也明显。
这一段流通分虽然简洁,意思还是圆满的。明白的说:当大众听过佛所讲的这番话,一则以悲;一则以喜。‘悲’是悲愍末世的衰相,感到遗憾及痛心;‘喜’是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世尊,听闻正法。于是大家都到佛的跟前,请求受持三归,作礼而去。
我们读过这部经,虽不值佛世也跟当时与会的大众心情相同。我们也可以到佛像面前,归依自性三宝,依教奉行,不辜负佛的这一番教诲。
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