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11-26 20:26
標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大类,佛法称之为七科,科就是科目,分成七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四念住」,也叫「四念处」。四念处主要是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人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看破。看破之后,如果不能够积极去断恶修善,就变成消极,这就不是佛法。看破之后还要积极,比一般人更积极,这是佛法教学的真正精神。第二个科目叫「四正勤」。「勤」是勤奋、是努力、是发愤、是向上、是精进;这里面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正」。我们世间人对事也挺勤奋的,他那个勤奋正不正?所以佛法要讲求正。这个正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下面所说的善与恶,要断恶,要修善。勤奋的断恶,这是正当的,正确的;勤奋的修善,这也是正当的,所以称之为正勤。
  现在关键,善恶的标准在哪里?我们认为是善的,别人认为是恶;古人认为是善的,现在人认为是恶;中国人认为善的,外国人认为是恶。善恶实实在在讲,没有一定的标准,这个问题就大了,所以佛法必须要给我们一个绝对的标准,使我们对这个标准毫无疑惑,这才行。佛法是以「戒律」为标准。戒跟善不相同,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善的目的是得福,福报不能出三界,是在三界六道里面享福;戒可以出三界,经论里给我们讲,证到阿罗汉果就超出三界。阿罗汉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定,他所修的叫第九定。这个定有分层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前面八种定都在世间,都不能出三界,所以叫做世间禅定。第九定往上去叫出世间禅定,超越三界,出世间了。戒能得定,善生福,这个目标不相同。譬如十善里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有不妄语,它那个得福;五戒里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它的目的是在得定。所以这个名称是一样,在修学境界上不相同,这是我们应当要把它辨别清楚。持戒目的是断烦恼,是断烦恼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修福,那个修善目的并不要断烦恼,只是得福报,所以不相同。
  绝对的标准在佛法里确实有,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在大乘经里面说过,凡是与真心、自性相应的这就是善,与自性相违背的这就是恶,这是佛法善恶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实在讲太高了,我们望尘莫及,也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其实高是真高,下手还是真难,但是在我们这个宗派下手不难。为什么说不难?我们这个宗派主张的是持名念佛,这句佛号就是性德的名号。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但是念佛人真正知道这一桩事情的人不多。这个念佛法门,声声佛号都与自性相应。由此可知,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真正是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止于至善,圆满的至善,善达到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这就是一心称念佛号。我们这个说法,如果你跟一般学佛的人介绍,他们听了摇头,不以为然。但是我们读了许许多多大乘经论,我们明白,我们体会到了,这是决定真实。
  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次」就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戒律,持戒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守法;戒是戒律,律是法律。戒就是禁戒,哪些事情佛不让我们做,禁止的,叫禁戒。这是守法,这个说法大家好懂。但是,佛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毕竟跟世间的法律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目的不一样。世间法律的目的是维系伦常、维系这个社会的安定和平;佛法戒律的目的,是要我们得定,要我们开智慧,要我们出三界证大菩提。目的不相同,因此它的标准当然就不一样。世间法律每一个朝代不相同,中国历史里面记载最完整,读二十五史,每一个朝代确实不一样,现在民国年间的法律也不一样,何况法律的条文每隔若干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社会已经起了变化,旧的法律条文已经不适用,必须要修订,所以古今中外的法律都不相同。但是佛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是永远不变的,不可以修改的,为什么?因为它超越了时空。三千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给我们制定这个戒律,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人,帮助那个时代的人得定开慧、了生死出三界。那些戒条留传到今天三千年以后,我们今天的人面对这个戒条同样有效,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得定开慧、了生死出轮回。由此可知,它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
  它的标准是成佛的标准,不可以随便变更它,这是讲到佛门常说的「三聚净戒」。但是,戒律里面有很大的一个部分说的是威仪,这一部分是可以斟酌的。威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风度,礼节仪表,这些我们现代人跟从前人生活的方式不一样。譬如,最普通大家常见到的,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二百五十条戒里面,实际上真正的戒条不多,真正戒条只有四重戒:杀、盗、淫、妄,这四条最重的戒。接着底下有十三条叫「僧残戒」,这十三条是戒律,加上前面四条,总共十七条,这是戒律。其它的都是属于威仪,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讲这些。这些东西我们今天念念是个纪念,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方式跟古时候印度人完全不一样。这个一定要懂得,然后才知道怎么去持戒,去遵守它,把戒律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关于威仪方面,我们要接受戒律的精神,要接受这一部分。但是在应用方面要守现代人的法,遵守现代人的礼节。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所接触的是现代人,这个要懂得。我们接触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礼节,我们接触日本人,日本人他们风俗习惯礼数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要懂得它,所以说入境随俗,这些人跟我们相处就很欢喜了。所以我们到哪一个国家地区,一定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一到那个地区就能跟那个地区的人融成一片,欢喜和睦,不至于在言行里面产生误会,这就是应当要遵守的。我们讲戒律守法,必须要明了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所以戒律对于我们这个生活,关系就非常之大。
  戒律真正的精神,这个善恶的判断,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佛告诉我们,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恶,凡是利他的都是善,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标准。这也不好懂,哪一个人不求自己的利益?多少人拜佛、拜菩萨,都是求家里平安、升官、发财、长寿,都求这个。不求这些,何必去拜佛、拜菩萨?佛菩萨也不要了。为什么佛要告诉我们自利是恶?你求自利去拜佛、拜菩萨那是善,你得的是福。如果你要想得定,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不行。为什么?我们在经论里面读得很多,轮回从哪里来的?三界是怎么产生的?三界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建立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主宰的。佛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自己制造的。自己怎么会制造这些东西?就是因为你有自利。诸位晓得,自利是我执,三界六道轮回是从我执生的,是从这个生的。起心动念就是我,我的家庭、我的幸福、我的利益,一切都有我这个念头,这个我天天在增长,这还得了!阿罗汉为什么出了三界?阿罗汉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了,就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我执变现的。所以,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你要想出轮回,恰恰你在那里拼命制造轮回,这是绝大的错误。这个是我,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如果我们真的想来生不再搞六道,六道里头实在太苦了,不想再搞了,你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你把你念头转一转,转到那边去,起心动念想这个社会,想国家,想世界,想一切众生。社会、国家、世界、众生,也包括我们自己一分子在内,你的心量就扩大了,我的执着渐渐就淡了,先是淡了,到最后这个我执就没有了。我执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这就自然超越了。
  如果讲我们念佛法门,那这个对我们往生有莫大的帮助。念佛人为什么临终不能往生?贪恋自己的家亲眷属,贪恋自己的财产,死了都舍不得,都不愿意离开,死了以后当一个守尸鬼,不肯离开。在美国我也听说有不少鬼屋,这房子闹鬼。为什么会闹鬼?从前住在这儿的人死了以后,留恋他的房子,舍不得离开,他还住在里面,这就是执着,就是自利的心太重了。我们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于是善与恶我们才真正能够辨别,起心动念为众生、为大众。你不要怕自己没有福报,你能够起心动念都为大众,你的福报天天在增长。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财富是果报,财施是因缘,我们能把自己的财富布施给一切众生,你得的果报就是财富。你能够以你的聪明智慧帮助一切众生,你所得到的是智慧。以我们的能力帮助别人,使他离开恐怖,得到身心安稳,得到自在快乐,我们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所以我们希望财用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应该怎么学?学利他,不要求自利。愈是利益众生,你这个福报愈大。所以,何必念念为自己幸福去计较?这是大错特错!我们把这个搞清楚,底下这四句就好讲了。
  「已生恶法令断」,无论是心里面所想的,或者是已经做了的恶事,所谓恶事,简单的说是自利损人,自利损人这是恶事,这里面包括就太多太多了,我们只说一个原则。一定要把它断掉,今天明白了,从今以后再不做恶事,再不起恶念。诸位要晓得,恶念恶行果报在三恶道,你能够把恶念恶行断掉了,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你也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缘断掉了。这个果报当中,因加上缘才会结果,你把缘断掉了,缘,我现在不做了,现在不想了,缘没有了,虽有因不结果。如果你现在还念念不断想恶事、造恶业,你恶的缘很多,恶因又加上缘,一定就结恶的果报,果报在三恶道。所以知道这个事实,立刻就要把它断掉,因果决定不能够变更的,不能抵销的。譬如我过去做的恶太多了,现在做一点善事可以弥补,可以抵偿,没有这个道理。佛法教你掌握,这个果报掌握在自己手上,实际上它是掌握缘,这是非常合理的。因没有办法掌握,缘能掌握;缘能掌握,果报就能够随心所欲。我要善的果报,我善的缘给它增长,恶的缘统统把它断掉,预期的果报就可以得到。
  「未生恶法令不生」,这是预防,防微杜渐。没有生的恶念恶行,乃至于恶口,时时刻刻警惕防范,叫它不生。这用什么方法?必须事与理要兼顾到,如果理论上不透彻,在事上勉强的这样压是压不住的。换句话说,忍耐是有限度的。他有限度,就是他对于道理不懂。如果理明了,理把事融化了,换句话,忍耐是无限度的,就不会有限度,他都把它化解了。理要读经,读经明理。事上最好的方法是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断恶是最有效果的。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既然是凡夫,妄念、恶念时时刻刻会起。如果这个人心里没有妄念,没有恶念,那是圣人,那不是凡夫。它会起来的,为什么?这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连晚上作梦都会做恶梦,梦中都会造恶,这就是习气很深,控制不住。念起来不要紧,古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你立刻就要觉悟,这一觉悟那个恶念就不会继续。第一个恶念起来了,第二念头就觉悟了,所以恶念就不会相续,这就是修持,这就是功夫。
  我们净宗这个方法,第一个是恶念起来了,第二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取代了,然后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恶念起一次就没有了。这一句佛号起来就是觉,佛号不起来,那就妄念继续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念念都是恶念。念念都是恶念,恶念力量就大了,再加上恶因,就变成恶的果报。这个一定要晓得,没有生的恶法,要防止它不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为社会大众着想,为整个世界和平来着想,想这些。尽我们自己一点心力,一点能力,无论贡献多少,功德都是圆满的。圆满是我已经尽我的心力去做了,这就叫圆满功德。这两句是从断恶上来说的,下面两句是修善。
  「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许多的善法,我们没想到,我们也没有做到。现在读了佛经,佛经为什么要常读,为什么要多读?就是怕佛的这些宝贵教训我们遗忘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所以要常读。读得愈多愈好,愈熟愈好,常常能够记在心里,日常生活当中一遇到这个境界,佛的教训油然而生,这才管用,才能够记住。古时候社会安全,人与人之关系比我们现在好,原因在什么地方?古人读圣贤书。他能把圣贤教训牢牢的记在心上,所以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他都有个分寸,不至于违越太多;换句话说,他有一个标准。在我们中国孔孟这个教训,就是我们社会大众公认的标准。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到现在也有二千年,民间也将佛的教训奉为标准。现在儒家的书不念了,佛法是迷信、是宗教也不要了。这标准没有了,离开这个标准人心莫测,这是原因之一。所以经要读,在这一个时代特别有效的,确确实实是佛法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里面包括六道轮回的因因果果,这是事实真相。这决不是神道设教,目的是来劝善的,不是!固然他劝善,劝善还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目的把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说明,所以这就是属于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佛教是教育,如果把这个撇开,光讲因果报应、劝善,佛教就是宗教。宗教与教育是从这个地方分的。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非常宝贵,也非常多。这些年,台湾文化界,实在讲做了一桩好事。在民国四十年初,我刚刚学佛,台大有几位教授,对于固有文化保持跟发扬光大都很有心。那个时候台北有一个艺文印书馆,主持的人是台大的一个教授,将中国的古籍翻印了不少,我们最初在台湾能够看到中国古书就是这一家,以后这是许多的书局逐渐都在做。近年来像商务印书馆把《四库全书》印出来,接着世界书局将《四库荟要》也印出来,《大藏经》在台湾已经印过不少版。所以这么小小一个地方,对于中国固有文化的保存弘扬,确实做得很有成绩。古籍虽然印出来了,几个人能读?如果没有人能读,这些东西摆在那里跟废纸没有两样,要紧的是怎么样使大家都能够去读。《四库》实在讲分量是太大了,我在台北请简丰文居士到商务印书馆给我买了一套,现在这套书放在达拉斯。简居士就问他们商务的总经理,要买这个大书,他们总经理出来接见,就问他:这个书一个人要多少时间才能看完?那个总经理说:「假使他一出生就会看,算他寿命长,活到一百二十岁,还看不完。」这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于是我这几年就想到,如何能把《四库》里面好的句子,我们把一部书撇开,里面重要的教训一句一句把它摘录出来,像格言一样。一本书里头摘录一、两句,一部《四库全书》整个把它摘录下来,在我想大概我们这一本差不多,一本书那就是《四库》的菁华。这样子流通就太方便,人人都有机会读到。然后再把它翻成外国文流通到全世界,使其它国家民族也能够见到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
  今天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需要伦理,需要道德,需要谅解,需要和平共存。我们就本着这个目标,在古籍里头采取这些教训,摘录这些句子,对自己来讲非常有受用,对整个人类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这是好事。特别是年岁大了,没有事情在家里看书摘录这个句子,为一切众生造福,为弘扬固有文化尽一分心力,他的生活就非常充实,非常快乐,不至于晚年没有事情做,活着感觉到无聊。天天去打麻将,麻将害人,一天在板凳上坐几个钟点,坐上几年,他这个手脚都不灵活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真的做利他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中国古人常说开卷有益,不管是什么书展开来都有利益。有利益于这个社会,有利益于今天这个世界的,我们统统可以摘录,然后把它会集起来,编成小册子来流通,这个非常有意义。不至于叫这些古籍都放在书架上,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利益的人找不到一个,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必须为大众来做这个工作。
  「已生善法令增长」,已经起的善念,已经在做的善事,对于社会、国家、世界、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已经想到了、已经在做了,更要努力,更要精进,这就是叫它要增长,不能叫它退心,不能叫它衰退,要叫它增长,这叫四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我们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见到我都愁眉苦脸,都给我诉苦,我听到、见到,也很同情。实在讲,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这些可怜悯者。他为什么可怜?他不肯放下,那有什么法子!放下了就自在,就没有了,你为什么不肯放下?「如意」,换句话说,就是要回头。我们佛门里头常说:回头是岸。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回首如意。在过去我们中国富贵人家,习惯手上都拿着如意,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拿在手上做什么?提醒自己,提醒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应该要回头,一回头又如意了。回首如意,它也是表法的,要懂得回头。
  佛在此地跟我们讲了四桩事情:第一、「欲如意足」。欲是欲望,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报也在这里折尽了。如果我们把念头转过来,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完全不为自己,那就乐在其中,那真乐!为什么?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乐。得到怎样?又常常忧虑不能保住,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去追求,追求之后又怕失掉,那个心很痛苦。我为社会,为大众,不为自己,自己没有得失。换句话说,成,大众有福,我们很高兴;失败不成了,我们于心无愧,我已经尽心尽力,缘不成是大众没有福报,不是我没有尽心尽力。所以,心安理得,没有不自在的。欲是欲望,这个要知足。
  第二、「精进如意足」。如意是自在的意思,「足」是圆满的意思。古人对于四如意足的解释很多,但是也很难体会,很难懂。我过去讲《要解》,讲这四句,我用最简单的现代话来解释,大家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进如意足」就是常乐,这两句就是知足常乐。唯有乐,你才会精进不止,假如这里头没有乐,你怎么可能去精进?换句话说,你在修学上一定有体会、有领悟,你就有乐趣了,这在修持上。若不是修持上,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我们从古今中外这些典籍里面摘取最好的教训,编成小册子利益这个时代的大众,那也是乐趣。许许多多人纵然不能读到原书,而这个书本里最好的教训我们统统都读到了,这里面也能够生无量的欢喜,给我们精进不懈,做这个工作是不疲不厌,愈做愈欢喜。第三、「心如意足」。「心」有的地方称作「念」,翻译的名词翻得不一样,有的翻「念如意足」,这个地方翻「心如意足」,是一个意思,都没有错误,翻「心」、翻「念」都可以,这就是心安。第四、「思惟如意足」,这就是理得。我用这几个字是很容易懂的,心安理得。这个道理明白、清楚,不迷惑了,心就安,心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彻。说到这一层,可以说是一个人真实幸福的来源,心安了,理明白了。
  世间最幸福的人,这一生当中活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空过,无过于念佛往生之人,那是决定真实的。不但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而且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在佛法里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这是无比的殊胜,真正是第一殊胜。但是问题在如何把心安在念佛法门上,这真的是个大问题。这么好的法门,跟人家说人家摇头,不相信,不能接受。他以为大乘经论里面还有更好的法门,还有更殊胜的法门。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理他没有明白。但是这个理要搞明白,真的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那是要有极殊胜的因缘。这个因就是自己有善根;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这是缘,师友是增上缘。自己的善根是真正能够信老师,对老师真正能够信赖,能够依靠,同学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时时刻刻有所发明,这是友的殊胜;师跟友的殊胜,这才能成就。但是这个事情在一生当中可遇不可求,真的像佛在这部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真的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这个因缘不间断,这就是多因缘。我们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同参道友,有很长的时间,帮助自己真正得到成就。至少理明白了,真正明白了,没有疑惑了,心定了,这个师友才离开,这个可以。假如还有疑惑,心还不定,决定不能离开师友,这个是因缘。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没成熟,有没有方法促成?这就是说,善根福德每个人都有,只是有浅深不同。有人善根福德很深,那成就容易,有人善根福德比较浅一点,这个比较浅一点可以促成。但是这就要有缘分,如果遇到好的老师、同参道友,确实能够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这个善根福德成熟了。
  现在我们要问: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善知识怎么办?这的确是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就像《楞严经》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去年在此地讲的「清净明诲章」,如果我们这个缘分不好,遇到的是邪师,受他的误导,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俗话常说,先入为主,先接受了邪知邪见,以后遇到正知正见反而排斥。换句话说,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甚至于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这个一生亏就吃大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因此,我们在这个时代修学,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楚佛法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不至于被误导了。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对于我们最好的教训,所以我说的是对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个要认识。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所说之法,它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无论说得多、说得少,说深、说浅、说长、说短,都不外乎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我们要把它搞清楚。真相明了,理得了,心就安了。由此可知,我们要明理,有一个方法:读经。古人入佛门,不是从听讲解入门的,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现在人入门要从研究教理,古时候人不是如此。古时候人从什么入门?读诵。而且时间一般限制是五年,五年读诵。读的什么经?老师指导的。这就看你学哪一个宗派,每一个宗派依据不同的经论来修行。譬如学华严的,当然是要念《华严经》,把《华严经》念五年,纵然不能背诵,都很熟了。所以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用得上,这在佛法里面讲:提起观照。碰到事情来的时候马上想到,佛在经上怎么教我的,我应该要用什么态度去做,这叫观照功夫。你不熟怎么行?所以一定要熟透。
  这些年来有不少念佛同修问我,从哪里入门?我劝他,先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这个跟古人比已经打折扣了,打了很大的折扣。我要求的这个标准是《无量寿经》一天念三遍,念三年差不多就三千遍。古人是念五年,我这个要求念三年,打了很大的折扣。能不能再少一点?再少一点就不管用了。三千遍念下来,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确实会提起观照的功夫,遇到什么事,遇到什么人,会想到佛在经上教我怎样作法,怎样存心,怎样来处世,这在生活上你就心安理得了。那一句佛号念得才会相应,才会得力。我们今天这句佛号念得不得力;换句话说,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原因在什么地方?都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我们不知足,我们没有得到常乐,常乐就是法喜,法喜充满,没有得到法喜。法喜,给诸位说,是很好的养分,最好的营养剂,人心里常常欢喜,我们世法里头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真正得法喜,一天到睌快乐欢喜,人快乐轻松愉快,百病不生。所以这是最好的营养,最好的养分。我们在修学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可以得到的。你要是明了,认真努力去做,你一定可以得到。得不到,得不到是我们的功夫不够,或者是我们的方向目标错误了,你得不到。你方向纯正,有足够的功夫,你一定会得到。这是四如意足简单的介绍。
  前面三科是我们经上没有说到的,经上从五根五力说起,经上为什么不提?在说法习惯里面说,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我们这个楼房一样,我们说第五层,下面四层一定包括,没有下面四层,怎么会有第五层?如果我们说第二层,可以包括下面一层,不能包括第三层。后后能够包括前前,这就是不说也在其中,这都包括了,这是一定的道理。第二个意思,这三项科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具足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修,跟我们修学关系太大太大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科十二条他们都圆满,所以佛就不必说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从五根五力开始修,前面他全圆满,统统具足了,所以就不必要说了。祖师注经还是要详细注出来,是为我们,我们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科十二道品,对于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确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一生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疏忽这十二个科目的修学。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对于这十二个科目要特别重视,要认真的去修学。用四念处的智慧看破宇宙人生,就是看清楚它的真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正确的人生宇宙观,四念处前面三条是人生观,后面一条观法无我是宇宙观。这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宇宙观,然后精进不懈的断恶修善,也就是要认真把自利的这个观念断掉,把利他的念头时时刻刻提起,念念利益众生,造福社会。然后放下,身心自在,知足常乐,心安理得。这种心态,再「信愿持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祖师对于这个三科,为我们介绍,为我们开导,也就是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