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了凡四训(第四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11-13 14:36
標題:
了凡四训(第四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四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五页的后半面,最后一行。昨天讲到「夭寿不贰」,这个境界与佛法里面所说的不二法门就相当的接近。佛门里面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与此地云谷大师所说的「修身以俟之」,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修学,这叫做脚踏实地的去做学问。佛门里面常讲老实,老实的确不容易,所以他老人家说「即此便是实学」,实学到后来必定有真实的结果,这是在这几天我们所讨论到的。无论是世出世间法,我们的修学之所以没有成就,就是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没有真正老实去修学。所以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的体验,自己感觉到古人的教训的确是有道理,我们自己要是疏忽了、看轻了,吃亏的是自己,我们的亏就吃大了。看看从前的人,修行个三年五载就证果了,就开悟了,我们搞了几十年还是这个样子,怎么不惭愧。是不是我们的聪明智慧或者是我们的机缘不及古人?可以说我们样样都比古人周全,唯一不及古人的就是没有古人老实,就差这一点。
古人学东西按部就班,从根本来,我们自己不肯干。世间法,我们把小学疏忽掉了,这不是讲现在的国民小学,是讲我们从前小学的教学,那是教的根本法。出家五年学戒也是根本法,是佛门里面的小学,我们也疏忽掉了,没有在这里扎根,所以修行一辈子都不能成就。觉悟了还是要回过头来从头干起,要不然,再三十年、五十年,一直到老死,恐怕还是现前这个程度,那就不得了!我们今天从头再干,干上个五年,打下个基础,再用个三、五年工夫,十年可以能够追得上古人,我们求开悟还是有机会。假如还是对于基础把它看轻了,认为我可以不必要了,你看看,看看你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看你有没有成就。所以在这一点我们千万不可以疏忽。
底下这几句,昨天念过了,说你还不能做到无心,这个无心是无妄心,他虽然是没有妄念了,没有妄念,他妄心还是在。实在讲他比阿罗汉还不如,阿罗汉是内守悠闲,他这个功夫还到不了这个境界,只是觉得一切都是命里头注定的,他打妄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打妄想了,他是这么一个念头把妄念止息住,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云谷大师教他持准提咒。方法昨天我特别给诸位提示,我们不能学他,我们今天念佛、持咒要记数,要记遍数。他是没有妄念,心的确比我们清净,所以大师教给他的是不必记、不必去数,就是你一直念下去就好了,不要间断。这个咒不要间断,要持到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你们想想念头不动是什么境界?就是一心不乱。到一心不乱就感应道交了,就灵验了。此地的一心不乱,实在与净土里面所讲的功夫成一片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就有感应,就有灵验。
了凡居士承受云谷大师的教诲,他以前的号叫学海,从这时候起,就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大师教诲之后,他把他的号改了,改叫了凡,了凡是他的号。他的名叫黄,字坤仪,过去的号是学海,从此以后这个号改了,改叫了凡。为什么改做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说到这个地方,你看人家的名字是依什么来起的?名象征一个意思,换句话说,他起了这个外号,人家客气当然都称他的外号,这一称他的号,就把他自己提醒了,我不再当凡夫了,不甘心当凡夫,常常提醒自己。现在我看也有不少改名字的,甚至还有出家人改名字,为什么改名字?看看姓名学里头,算算自己的笔划不对,不吉祥,找一个笔划吉祥的去改一下。他跟了凡的意思完全相反,了凡是不愿意落凡夫窠臼,他是唯恐出了凡夫窠臼。所以这一类的人生生世世做凡夫,来生人天果报在我看没分,他到哪里去受报?诸位就可想而知。了凡居士所示现的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从此以后,他是兢兢业业,跟以往不一样,以往过日子是被命运拘束了,现在晓得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能够创造命运;换句话说,他的生活有了生机,不像从前。从前我们能看得出来,这个人死气沉沉的,随缘过日子。这就是有精进的相。他说以往悠悠放任、随随便便,从此以后,这就是精进的相了,是「战兢惕厉」,这是精进的相。「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恨我,毁谤我」,他不像从前,小小对不起他的地方脾气就发出来了,现在不发脾气了,修忍辱波罗蜜,「自能恬然容受」,真的把以前的毛病改过来了,这就是一个有福的人。所以这一定要学。一个人常常才华表露在外面,人又尖酸刻薄,没福,这个人决定没有福报。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也很喜欢说话,喜欢挖苦人,喜欢讽刺人,人家对我也无可奈何。那时候年轻不晓得,现在想想,就是跟了凡先生一样,很刻薄,所以得罪很多人,这是没福之相。学佛之后才晓得,才改过自新。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也是有菩萨示现,改我这个毛病。念书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同年级,不同班,有一个同学,他姓白,没有到台湾来,白振寰,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在学生的时代,他是很喜欢出风头,因为他是青年军退下来的,总统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他去从军,胜利之后他退下来,再复学读书,跟我们在一起,所以很喜欢出风头。我就偏偏挖苦他,挖苦他不是说当着少数人面,往往学校同学集会当中我就毫不客气的挖苦他,对他是一点情面都不留。他也晓得我瞧不起他,这个人背地在别的同学面前他赞叹我。以后同学告诉我,他说你虽然瞧不起他,人家可处处赞叹你。我说有这个话?再去打听打听,果然如此。我是被他感化的,一年的时间,两个学期,被他感化了。所以以后就不再挖苦人了,能忍辱了,他能够忍得了我给他的侮辱,不简单。所以我从这个地方开始学忍辱波罗蜜。所以以后学了佛,那是菩萨化身,教我忍辱波罗蜜,很了不起,非常之难得。
了凡居士彻底改过自新,「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命里头,不错这一年是考中了,但是第三名,他今年去考还得了第一名,你看不对了,考中被他算定了,名次提升了,从第三名提升到第一名,这就是他修的,他自己修的。「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这个中式就是考取了,这是讲考举人,中了举。「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这是检点检点自己,改过自新这个功夫不纯,每一天反省反省,检点检点自己的毛病还是很多。他这是实行功过格,每天做善事、恶事统统要记载,比较比较,恶事还是很多,恶念还是很多。
底下这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或见善而行之不勇」,行不行?行,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行,这个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心里的疑惑不能断,前头讲了,他从前是爱好名节,不大愿意救人,不大愿意管人家闲事,现在晓得那是不对的,见人家有苦有难应当要帮助他,可是他还有疑。「或者是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虽然改过自新,你看看确实不纯,还是多过错。「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了凡之可敬、之可爱也就在这一点,他之能够成就,还是老实,不是不知道自己过失,知道自己过失。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过失,这人就没救了,那是没办法;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人有救。佛家常讲不怕破戒,为什么?破戒还有救,就怕破见,见是什么?邪知邪见,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不晓得,还以为自己做得对,见解上的错误,那个就没救了。
「自己巳岁发愿」,这个是明朝穆宗隆庆三年的时候,这是讲他发愿那个时候。「直到己卯岁」,己卯是到万历了,就是明朝神宗的时候,明朝神宗万历七年,这个我们一计算就晓得是十几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你看看云谷大师那时候教他,他就发愿,许了愿要做三千条善事,十几年才做完。可见得刚刚下手不简单,要很努力,勉励自己去修学。「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这个事情诸位可以看了凡居士的传记,里面有记载,这是因为公务,没有来得及回向,三千愿圆满了。回向是什么意思?小注里头有注,这是佛门里头很重视的,像十大愿王,实际上十大愿王里面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自己都不要了,决定不执着,都回向给别人。自己修的福自己不必去享受,希望大家来享福,回自向他。做了功德要不回向,这个功德很小;回向,这个功德就大了,为什么?境界就广了,心量也大了。心量大,福就大,福报就大。
所以在佛门里面回向,它是有三种,一个是回向菩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所修的一切善行功德,为什么?为无上菩提,不为其它的。无上菩提,菩提是智慧、是大觉,我们只求这个,并不求精神物质一切享受,不求这个,更不求名闻利养,只求开智慧。第二种是回向实际,就是真如本性,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求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求这个。第三是回向一切众生,这叫菩萨行。
「庚辰南还」,庚辰是第二年,万历八年,这一年也就是一五八O年,五百年前,我们今年是一九八二年,五百年前,这一年,就是五百年前,他回到南方来。这个时候比较清闲了,这才请两位法师,「性空慧空诸上人」,请这两位出家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是他的三千善事做完了,圆满了,相当不容易,做了十几年,才把三千条善事做完。当然他有感应,跟孔先生算的那个不太对,都比算的更要殊胜,这就是感应,有了小的感应。这个时候,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就发愿求儿子。「亦许行三千善事」,又许了愿,行三千善事,目的?目的是求儿子。「辛巳生汝天启」,这是他大儿子。求子得子,他真是生了一个小孩,命里面没有,这就是求得的,命里面有的那不叫求得,没有的求能够得。
你看他这个行善是怎么个行法,「余行一事」,自己行一事,「随以笔记」,他都把它记录下来。「汝母不能书」,这个文章是教子书,诸位要晓得它的性质,这是给他儿子的,这就是他太太,他太太不认识字,不会写字。怎么办?她做了善事,她就用鹅毛管印朱砂印一个圈,做一个记号在日历上,那时候的日历是一本一本的,像现在的农民历一样,一本一本的,就把它印在日历上,做一个好事印一个红圈,做了坏事印一个黑圈,夫妻两个都干,两个人都行。你看,「或施食贫人」,这是布施饮食。「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后面这个行善比前面就要精进了,要勇猛了。「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从庚辰到癸未前后四年,你看看前面是十几年才圆满,这是不到四年,三年多,不到四年,三千善事就圆满。「于是又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求子得子,真是有求必应。
现在又发心求功名,「复起求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这个心那是勇猛得太多了,前面是三千、三千的许愿,现在要许愿行一万条善事。「丙戌登第」,这是进士及第。「授宝坻知县」,这个地方在河北,跟现在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地方,在那时候它是属于京师,属于首都,这是做了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这一篇东西做什么用处?就是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是空格的,就是记载自己功过的。「晨起坐堂」,上班的时候,「家人携赴门役」,他自己家里的佣人把这个交代衙门里面当差的,侍候他的,「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统统记下来。到了夜晚,「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这个帝就是天帝,今天一天所做的功与过,所做功过,求上帝保佑他。
你看底下说了,他太太见他所记载的不太多,这个一万条善事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够行得圆满?所以常常就忧虑不安。她说从前你没做官在家里,她还能帮着行善事,现在做了官,住在衙门官邸里面,与那些贫穷人接触不到,不能常常布施了,县太爷的夫人也不能常常去买东西放生了,什么都不方便了。所以忧虑这个一万条善事到什么时候完。所以讲从前许的愿三千,三千这个数字很快就可以完,现在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他太太也忧虑,他自己也怀疑。他夜晚做梦,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他说你的善愿,一万条的善愿,已经圆满了。怎么圆满的?这个神就告诉他,「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这是他做县长的时候,知县,做了一桩大好事,想想真有这个事情。当时的田租,宝坻的田租,是一亩二分三厘七毫,他做县长的时候把这个田租减低,减到一分四厘六毫,这一个县的老百姓,种田的人,都受到他的恩惠。这一县不止一万人,这一桩事情一万条善事就做圆满了。他醒过来之后,想想真有这个事情,心里头还惊疑不定,我做这么一桩事情,就一万条善事就做完了吗?这就正是所谓公门当中好积德。
所以你有权在手的时候,你能够多替老百姓着想,多替大众幸福着想,别人要修福做善事没有这个机会,你有这个机会,这是大善。换句话说,如果你一个决定错误了,叫一切众生都受害了,你这个罪过无量无边。同时这个里头还有因缘,你是一个主管官,你这个政策定了之后,下面人要能够执行,这个功德才圆满。如果你有这个意思,底下人不能给你执行,你虽有善愿,功德不能圆满,这是我们要晓得。诸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一个领导人不容易,为什么?他一个决断要影响多少人,这个决定要是善,多少人得利益;要是不善,多少人受害,这是不能不谨慎的!自古以来,在远古的时候,我们古圣先贤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事事都能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政府才是老百姓所拥护的,这是一定的道理。在以前做官,处处都为老百姓着想,这一个官一定为地方所爱戴,纵然离开了,调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地方老百姓还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袁了凡现在是做到了这么一个境界。
他对这个事情怀疑,究竟靠得住吗?刚刚好碰到了「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他就把他做这个梦的事情告诉这个法师,向他请教,这事情能不能相信?我真的一万善事就这么就圆满了吗?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从佛法理论上说的,普贤行,这是讲你心量大,你的心量大你修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就无量无边,那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念念圆满功德,行行圆满功德,岂此万善,千万善、亿万善,一行一念就圆满了。了凡当然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有心,他有分别。普贤行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与法界一样大,所以念念行行与法界相等,这是无量功德,不思议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我们修这个念佛法门来说,我们要念到理一心不乱,到那个时候,你布施一文钱,这一文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可是没有到理一心不行,那一分钱还是一分钱的功德,不能当一万功德,不能。几时到你无心,妄心断尽,真心现前了,那就是普贤的境界了。这是先从经典理论上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先从这个理上讲。然后再就事上说,他真有这个事,「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真有其事,所以当然可信,这个没有话说的。你看这个行善,他的善是年年增长,行善的心一天比一天勇猛,一天比一天真实,实在是难得。
「吾即捐俸银」,俸银是他的薪水,不是拿公家的钱去做事,是拿他自己的薪水,拿他的俸银,到五台山斋僧,「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这是打斋供众,供多少人?供一万出家人。五台山是我们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我们中国佛教是四大名山十大道场,这是四大名山之一,这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华严的道场,清凉大师在这里讲《华严经》讲过五十遍,这是华严道场。五台山里面的寺庙很多,它是丛林,有许许多多的寺庙,里面住的人大概还不止一万人,他在此地不是打千僧斋,是万僧斋,供养一万个出家人吃饭,以这个功德来回向。你看前面减粮做了一万桩好事,这个请一万个出家人来供养,这也是一万条好事。所以往后面去,行善愈来愈容易,愈来范围愈大,不是以前那么斤斤计较。
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他没有求长寿,五十三岁那一年他也没有灾难,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今六十九矣」,今就是写文章这个时候,也是消灾延寿,不求,寿命就延长了。世间事最难的就是求寿命,这是最难的,连寿命的长短都可以求得,你想想其它的这些事情哪里有求不得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云谷大师给他开导之后,他就下手,就开始做,每一个愿望他都求到了。像了凡居士这个求法的人,给诸位说很多,所得的果报也如了凡居士一样。
我学佛的初期,朱镜宙老居士将这个小册子介绍给我,我念了以后很受感动,也就照这个方法去修学。我还有一个朋友,现在住在新店,已经退休了,当年也是贫困到不堪设想,几乎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我把《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送给他,他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全家行善。现在老运好,他有六个小孩,五个博士,现在大概四个在国外,有两个在身边。一遇到我就给我磕头,「我这一家都是法师救的」。我说哪里是我救的?我不过就是送一本书给你,你们全家肯照做,这是你自求多福。我现在印的好书很多,《了凡四训》印得这么好,这么大的字,那个时候是很小,白皮的,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民国四十几年那个时候印的。我说我有好本子,送几本给你。他说我不要,我这个老本子,这是我传家之宝,虽然是破破烂烂的,这个本子是我传家之宝。他供在祖先牌位的旁边,他传家之宝。
所以贵在能行,他一家命运能够改转过来,得力于实践《了凡四训》,他能够做到,自求多福,榜样就在眼前。他从前住在新竹,非常可怜,我跟他当中差不多有十年失掉连络,前年在圆觉寺讲经,有一个记者很热心,替我们做专题报导,连着登了三天,他看到了,打电话到圆觉寺,这样才连络上。最近般到新店,自己也买了房子,有两层公寓,非常舒服,老年的福报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例子、榜样就在我们面前,就怕你不懂这个道理,你不相信,你不肯做,那就没法子。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又肯发心去照做,你这个命运一定能够改得过来。所以不求寿命,寿命延长了。我自己跟大家讲,也是一点福报都没有,连袁了凡都不如,而且还短命,我也是照这个方法修学的,人家给我算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五十六岁了,这个寿命是自己这一生修来的。了凡先生五十三岁那一年平安无事度过去了,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了一场病,害了一个多月,现在给你们讲唯识的徐居士,那个时候在师大念书,我害病的时候他天天去照顾我,有四个学生轮流来照顾我,他是其中之一。
底下举的《书经》几句话说,「天难谌,命糜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这样教给我们。「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这是迷信,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就是迷信,总认为这个命运是由上天、是由鬼神在那里主宰着,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情,吉凶祸福是在自己方寸之中。
底下这就是教他儿子,「汝之命未知若何」,讲他小孩,你的命不晓得如何,不知道怎样。「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这些字都很容易懂,不必加以解释,「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几句都是教他积德的根本。人要是晓得这些道理,才能够修功累德,何况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无不是讲积阴德,能够常常作如是想,这个阴功浩大,果报当然不可思议。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这个是返本报始,也是孝行的根基,要光大祖宗之德行。人能够有这一念就不会为非作歹了,为非作歹,对不起祖先、对不起父母。从前,你看政府里面要是选拔人才,他从什么地方选拔?选拔人才必定是选孝子,是以这个为第一个条件。你要是不孝,你有再高的才华,政府不要你。为什么?你那个才华将来会害人,你连你父母都不孝顺,你还能替老百姓做事?你还能够忠贞爱国?所以选拔人才是选孝廉,以这个为基础。这样的人选拔出来之后,政府来培养、来教育,将来才能够做一个好官,才能够爱护老百姓。所以从前选拔不是选你的才华,不是的,选你的孝行、选你的廉洁。所以诸位要是读读中国历史,我们古往以来,好多好制度,想得真是周到。
确实这是外国西洋文化跟我们有根本不相同的地方,他们尚功利,我们是讲道德仁义,基本上观念就不相同,所以我们这个选举、选拔跟他们的选拔、选举不一样。选举制度,从汉朝以来一直到满清,朝朝代代都是有选举制度,不过他那个选举不是民选,是官选。譬如说派你做地方官吏,了凡居士派到宝坻做知县,他要是三年当中不能够替国家选拔人才,他这个知县就别当了,就要撤职了,因为他考绩里面第一条就是选贤举能,选贤能。所以说地方官吏有替政府选拔人才的任务。而且你看汉朝制度,进贤受上赏,国家最高的奖赏赏给谁的?赏给那些替政府推荐人才的人。推荐人才,国家认定真正是个人才,所以国家最高的荣誉要颁给他。所以地方官吏他有这个责任,他常常出去巡视、出去探访,哪一家有孝子,哪个小孩能够廉洁,能爱人,爱护人,这就要把他选出去。家境清寒,政府要给他粮食,给他安家的费用,要选他去念书。制度好得很!
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这个过失不是说父母有什么罪过,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父母没有能够飞黄腾达,没有能够给地方做大善事,他没机会,这就是父母之过。譬如我们这一代来说,我们有很多缺点、有很多过失,你们这一代能够把我这个过失改正过来,这就是盖前一代的过失。我们这一代最大的过失,给诸位说,就是我们读书没有从根本学起,这是最大的过失。小的时候确实有这个能力,没有人督促,改成新学堂了,老师不再教学生背书了。教是教背,背完了就了事,不像从前私塾要督促你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没有了。我那个时候念小学的时候,老师还是要背书,可是那种课文容易,一遍、二遍就会背了,那个课文念背了也没用处。从前那个背书,背四书五经、背诸子百家,那个东西背了有用处,一生都受用不尽。这个话,我在小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提过,他喜欢《左传》,他就希望我把《左传》背下来,小孩子喜欢玩,父亲在家里的时候背几篇给他听听,每一天去念念;他一不在家,去玩去了,书就丢掉了。他是常常不在家,所以我们就天天都放假,这耽误掉了。现在想一想,这是很大的过失。
所以我期望你们同学,你们现在这个年龄还可以。譬如我跟方老师求学的时候,方老师没有叫我背书,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也没有叫我背书。如果他那个时候叫我背,我还真能发心背,因为那个时候才三十一、二岁,我跟方先生的时候二十六岁,行,背书还行。老师没有讲,他们自己的学问都是从小背的底子,方先生底子深厚,没话说的,他那个学术,他在家里念的书,他是桐城人,你们大家知道桐城派,他是方苞第十六代的后人,家学底子厚,那有什么话说。他的老家距离我的老家大概还不到五十里路,很近,我们那一带文风都很盛,没有一家小孩不念书的。可是我们命运不好,民国二十六年抗战起来,我跟着我父亲逃难,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队里。抗战八年,我们常常搬家,走了十个省,江南走遍了,等于说天天游山玩水,江南走遍了,把念书的时间就耽误掉了,没有人督促,也没有人管教。现在晓得,现在背书来不及了。
李老师小的时候,他给我们说,也是很顽皮,他那个背书是被逼出来的,他很聪明,有方法骗老师,被逼出来的,念了几年书,一直到今天,还是那个几年的老基础、老底子。你们如果在学校问问那些老教授们,你问问他怎么念书的?都是私塾里面背书的底子,今天在学校里教书,靠这个维生,还是靠那一点点基础,你就想到这个基础多么重要。所以我只能够说,把我们自己的过失,前一代的过失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再犯前人的过失,你们就有进步了,一代比一代好,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长处你应当要学,我们的过失你要改正。所以凡是跟我学佛的,我一定要他背两样东西,一个《四书》,为什么?代替了小乘佛法。我们图书馆印了一千部《四书》,大概这几天可以,听说印好了,封面装好之后,希望这个《四书》也能够送来,一个人送你们一部,希望你们要好好的去背。再有你学佛经,你主修哪一部经典,这个经典要背。
老师教学生背经,我是在香港看到一个,海仁老和尚,他是讲《楞严》的,在香港人家送他一个外号叫「首楞严王」。他有五个学生,学生很少,为什么?大家不敢跟他学,学要背书,你背不过来的话,他不收你做学生。他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批注,连经文带批注都要背,这是我们中国过去的教学法。过去的教学,统统要背过,熟透了就会开悟,你不熟,你凭什么开悟。我们讲堂过去讲《六祖坛经》,这《六祖坛经》讲下来之后,给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六祖底下这些学生,开悟的学生,个个都是有背诵的基础,深厚的基础。像那个大部经,都是背过几千遍的,在六祖会下,几句一点醒就恍然大悟,他要没有那个基础他就开悟不了。里头还有背《涅盘经》的,《涅盘经》我们有两个翻译本子,一种是四十卷的本子,一种是三十六卷的本子。像《楞严》才十卷,比《楞严经》要多上四、五倍,人家都能够背得过来。所以我们跟古人比,怎么能比法?没有法子比。
我今天把这个贴了几张,前面几页,大概是十几页,我给它影印出来,你们看看,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年岁多大?大概就十一、二岁,就这么大年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的底本留在此地,你们如果要的话可以在这里登记,请他们带你去拷贝,景美这个地方印比较贵一点,两块钱一张,要到台大那边去,大概好像我听说有一块钱一张、八毛钱一张,到那边去印。印了你们自己好好去看看,你看从前人的程度,再看看你们大学中文系的程度,比较比较。他怎么来的?这就告诉你,文言文不难,你要是把《四书》能够背过来的时候,文言文就通了,难个什么?不难!就是要背书,现在提倡背《四书》的地方不少,好多个地方提倡背《四书》。我们这个地方除了《四书》要背之外,你所研究的经典,主修的经典,那是一定要背的,你要问我会不会背?我不会背,这就是我的过失,我不会背而要求你们背,就是希望你们将来能够也盖老师之愆。这是我的过失,确实!从前老师没有严格的督促,我都感觉到老师有点对不起我,为什么不讲?为什么不严格多说几遍?多说几遍,我今天不是这个样子。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教他应当要常常这样想法,要有这些念头。国是我们的大家庭,特别是在我们中国的社会,跟外国的社会不一样,我们中国社会是五伦的组织,五伦是一家人。从夫妇肇端,夫妇室居,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之外就是你家,家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儿女,平行的有兄弟姐妹,这是构成了一个家族,一家人。再推广的时候,这是一国,国是大家庭,上面这是有君,在你底下的,你有统帅的干部,这是有臣。平辈的有朋友,朋是说的同学,友是指的同志,志同道合这叫友,同学是朋。我们是不是同学?是同学。你看看从前的人,每个人都念孔子公的书,他怎么不同学?全国读书人是同学,都是以孔老夫子至圣先师,是以他一个人为老师,都是念他的书,接受他的教化。所以全国读书人是同学,这个关系多亲切!佛法里面我们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所读的都是释迦牟尼佛遗留下来的经典,我们也是同学。不但我们现前全国的人都是同学,同一个老师,同学一种教科书,过去的古圣先贤,未来的万世子孙,统统都是同学。所以中国文化,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怎么能不爱国?我们跟西方文化确实是不一样,那就是我们是五伦的社会,五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能够报国恩,就是造一家之福。如果你把这个范围缩小,只想到一家,你这一家造不了福,纵然有一点福报,没多久也就享尽了。
外思济人之急,你要问,人家有什么急难需要我帮忙的?我告诉诸位,今天人读古书、学佛法,这就是人之急,再没有比这个事情更要紧的了,你今天能够把儒佛之道普遍的去劝别人修学,这是济人之急,他现在不晓得,到像我这个年龄就晓得,后悔来不及了。你在这个时候把年轻人给他点醒,他一生都感激你。所以说哪是急、哪是缓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清楚楚。今天众人之急就是忽略了道统、忽略了文化,我们今天讲复兴文化,说个老实话,我连在教育部我也是这样说,口号而已,没认真去做,我是到处去劝人,文化需要讲学。今天我们在台湾还有不少老夫子,对于国学有相当修养的,只在学校里教影响不怎么大,应当常常公开的讲学。佛经我们还有一些地方来讲,儒家儒学政府应当提倡,应该要设立讲堂,请这些老先生常常来讲。
不但要讲,最好还能把它录像,录成录像带在电视台上广播,使我们每一家的人打开电视都能够听到,这才能普及,这才是真正复兴文化。再过几年这些老夫子都过世了,后继无人,怎么得了!今天我们国家最急的事情无过于这一桩大事情,这些老人真是一天一天凋零,至少年龄都差不多接近八十岁,我们没有把他们的东西留下来,这怎么得了!我们今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图书馆没有这个力量,我如果要是有力量做电视节目,我决定不做像「信心门」那种节目,我如果有这个财富,我请这些老先生给我讲《四书》、讲五经,给我讲这些东西。为什么?佛法还有人讲,还有法师,后继还有人,这些东西真是后继无人,不得了!我做这个节目功德无量,这叫济人之急,济国家之急,济我们千年万世子孙之急。
内思闲己之邪,邪是邪念、妄想,闲是防止,防止自己的妄想邪念。如何防止法?念念都在正道上,你想,像前面他能够思祖宗之德,能思盖父母之愆,常常心里面怀着这些正念、善念,自然没有邪念,自然没有恶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反省、要检点,晓得自己的过失,要认真去改正自己的过失。佛门里早晚课诵意思本来就是这样,早课就是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天要遵守佛菩萨的教训,不可以违背,每一天早晨做早课这样提醒。实际上佛法里头,你就是以三皈依来说,确实与这个意思就很接近,你们念三皈依什么意思?怎么样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今天是不是往这几句话去做?如果没有做,只是在那念念,有口无心,那不就是打一次妄语,骗一下佛菩萨,早晨骗一下,晚上又骗一次,一天就骗两次,你还有功,你还求佛菩萨保佑,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不说别的,就把三皈依这个偈子你能够做到,这就是至善、大善,还用得着说别的吗?佛菩萨又不在世,供的雕塑的像,或者彩画的像,你还忍心骗它一次?他人要在此地,你骗他一下还情有可原;他已经不在世了,挂的那个像都对它骗一下,说不过去。所以我们今天学佛的就是打妄语,欺骗佛菩萨,欺骗鬼神,干的这个事情,这样怎么会有成就?连世间善人君子都比不上,人家都不打妄语,都不骗你。可惜的是什么?他不知非,所以他不能改过,他每一天打妄语骗惯了,以为这是正常的,以为这是我的早晚课,我功课都交代了,我功课都没有缺。什么没有缺?骗佛菩萨的骗没有缺,天天骗,一次都不缺,干的这个事情而已。所以要知非,要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这就是大病,「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佛门里面教你精进,儒家教我们日新又新,从什么地方做?从这个地方做。「天下聪明俊秀不少」,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我们看这些小孩活活泼泼,个个聪明,聪明绝顶,他将来能不能有成就,这个责任就在父母、老师,父母跟老师要合作才能把小孩教好。小孩长大了,父母总不好意思说,你要孝顺我,讲不出口的。老师对待学生,你应当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这也说不出口。怎么个教法?做老师的人就要教学生,要孝顺父母,把这个道理、把这个功德利益要讲给他听,教他觉悟,孝顺父母,做父母的人要教他尊师重道,换一换,这才把小孩教好,这么个道理。所以两方面来教,他才晓得孝顺尊师。这是世出世间的学问根基就在此地。我看这个孝之一字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总持法门。你看我给日本那个神野和尚,我给他讲的那个话,就是提出一个孝是中心。孝是什么?孝就是佛,就是真如本性,我就是给他这样讲法,能够尽孝,圆圆满满尽孝,这个人就叫佛。什么叫成佛?就是孝做到圆圆满满,一点没有欠缺,这个人就是佛。我有一个大纲,你们手上都有,这个本子后头就有,在最后这个大纲你们可以看到。这些俊秀的儿童、少年我们要爱护他,要好好的去教导他。「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放逸,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样耽误了一生。世出世间凡是做大事的,你看人家精神饱满,兢兢业业,绝不偷安、绝不懈怠懒惰,人家不休息的,所以他才能够进步,他才能够站在时代的前面来领导这个时代。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前面我们都读过了,「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这个道理是精纯而不杂,邃是深远,深不是浅显的,是真正,绝不是虚妄的。「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这是嘱咐他,应当要熟,要熟透。玩是欣赏、是要理解,把这个道理要理解,要能够欣赏它、要能够励行,勉励自己要把它做到,不要空过了少年的光阴,这是最后一句话。年纪轻的时候要努力,不要享福。前面我跟大家讲过,年轻的时候有一点福报,享尽了,老年的时候就可怜了,福享尽了。年轻的时候应当要培福,应该要吃苦;壮年的时候应当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造福;晚年才有福好享,才真正享福。年纪轻轻就学着偷安,就学着享福,这个人叫没福之人,没福之相,前面看看就晓得,没有福报的相。所以年轻一定要学勤快,要多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决定不错。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是古老的东西,我们现在要学新时代的东西。你看看人家古不古老?人家是天天在进步,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经典是日新又新,绝不是古老的东西,佛法更不是古老的东西。你要认为这是古老的东西,那你是看错了。
嗡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