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三三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10-30 13:09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三三卷)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共2084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三卷)  2003/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3


  诸位同学,请看第四段「毫光召众」第二句:
  【其光名发起一切善根音。】
  这是「主光名」,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昨天我们没讲完。清凉大师在《疏》里面跟我们说「善根有三」,在第一条里面他讲「生福及不动业」,是以「施忍智」这三桩而为善根。通常大乘经教里面讲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昨天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个说法我们现在一般人认为,它从消极方面说的。不但於世出世间法不贪,而且能布施供养,这就是积极的。所以清凉大师用这三个字,这是积极的善根,能施;不但没有瞋恚,他能忍。佛在《金刚经》上说过,「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能成事,瞋恚能败事。所以,佛家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败事是非常快速而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谨慎的。这个事情来了,不合自己的心意,稍微忍一忍,不要立刻就发作,这个人是有德有福有寿之人,这是长寿!凡是心浮气躁,小小不如意事情立刻就大发脾气,这种人不但没有福,也没有寿。
  平常,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学习,也要知道观察别人。观察,不动声色,你才有知人之明。这句话非常不容易!在历史上,真正能够知人,会用人,太少太少了!没有知人之明往往做错事,这都是在平素修养学问。知人善任那是起用,德行智慧的起用能成就事功。不但不痴,还有智慧,所以他用施、忍、智这三条做为善根,「而为善根」。这是从消极走向积极,这个讲法非常之好,比通常讲的无贪、无瞋、无痴更为圆满。
  第二是「厌苦求灭,以信等为根」,清凉大师把「信等为根」放在后面讲,下面会讲到。「信等」就是信、进、念、定、慧,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五根。苦,一切众生都不愿意受的,但是一切众生总免不了。谚语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这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情,苦事占多大的比例?十分之八、九。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把这个世间比喻作「苦海」。欲界众生有苦苦、坏苦、行苦,统统具足。什么叫苦苦?佛说了八条,生老病死这四条,六道里面众生谁能够避免?没有能够避免的。生之苦我们把它忘掉了,人非常健忘。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神识投胎,这一般世俗里面讲人的灵魂去投胎。佛家不叫灵魂叫神识,灵魂是民间叫的,其实那个魂不灵。要真正来说,那个魂是迷惑颠倒,迷魂,哪里会灵?如果真的灵,它就会选择,不好的地方它不去投胎,那个不好的家庭它也不去投胎,它会选择;它不会选择,就说明它糊涂迷惑。孔老夫子说这个魂叫游魂,说得很正确。游魂它极不稳定,速度非常大,哪个地方有缘,它就到哪里投胎去了。哪个地方有缘,缘从哪里来?也是业力。所以神识舍身受生,确确实实业力在支配、在做主宰。造的业善,自然他就感得善报;造的业不善,他当然就在不善道里面去受生,他要去受他的果报。
  六道的众生知道苦。老,苦!现在你年轻,你还有体力,没有感受到老苦。你有没有看到这个世间的老人?我们这个地方每一个星期六晚上办一次温馨晚宴,招待附近街坊的老人,我们常常跟他们在一起。你有没有看清楚,你有没有记在心上?记什么?不久自己老了就跟他一样。这些老人到我们这边来,我们这边年轻的四众同学们亲切的招待他,他感觉得温馨。这是真正的布施温暖,这种布施在三种布施里面,财、法、无畏布施统统具足,果德殊胜,但是没有办法离苦。如何能把这个苦永远离开?这里头根本就是信,信什么?信佛菩萨的教诲,信圣贤的教诲。你能信能解,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离苦了。圣贤教导我们苦这是果报,果必有因。果上没有办法断,没有办法把它消除,因上,所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要想不受苦报,永远离开苦果,那我们就真正相信三善根。得要信,信这个三善根,这三善根就是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可以叫你永远离一切世间苦。
  《十善业道经》上世尊明白的教导我们,你要想离一切世间苦,那你一定要相信十善业。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你看看这上讲的,这是什么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业道。你得要相信,你不能再搞十恶业,如果再要造作十恶业,那你就错了。十恶业是一切众苦的根源,十善业是一切乐的根源,离苦得乐!经上讲得很详细,现在关键就在你信不信。我相信!信的标准是依教奉行,你没有能把这十条、这十善落实,没有能完全做到,你不信。你要信,哪有做不到的!你一定会诚诚恳恳恭恭敬敬勉励自己去做,那个就是你真的相信。我懂,我信,我没有办法做到。说这种话的人,我们听得很明白,他没懂,他也没信。真懂真信,哪有不落实的道理?肯定落实。未能落实,不信!没懂!这时候怎么办?多听多读,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古德教人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要懂得深入,要懂得薰修的道理。
  我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心,没有真正的理解?我学习的深度不够,薰习的时间不够,因此我天天要读,天天要听。我教初学的同学,诸位都知道,为什么教他初入佛门,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现在这个东西做成电视连续剧的有两片的、有四片的,都好。你要把这个听三百遍,听一年,一天听一遍,听一年它就起作用了。这就是什么?深入,薰修,你一生得受用。但是你要不相信,那就没法子,听个一遍、两遍,我知道了。知道怎么样?做不到,那个知道跟不知道没有两样。知道,最可贵的是要做到!所以这些基本的德目课程,我们常常说的《弟子规》、《了凡四训》、《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这是根本,基础!我们要在这里扎根,不能不学。你要不学你没有根,你的所修所学都是漂浮不定。再长的时间,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凡夫一个,境界一丝毫都没有转动。换句话说,你没有成绩可言。
  你会讲经,会讲经没用处。从前李老师常讲,你讲得天花乱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为什么?你没做到,你的气质没有变化。古人读书讲求效果,这个效果就是变化气质,读书在变化气质,读书志在圣贤。我们常讲转凡夫的气质变成圣贤的气质,转凡成圣,这是读圣贤书有了功夫、有了受用。如果这个气质完全没有变化,念了跟没念还是一样,这个书叫白念了。会背,记得很多,古人讲的「记问之学」,你没有心得,你只是记得一些。你也能说,你也能写,与你的德行,与你的生活不相干,这就错了,这个叫不会念书。在现前这个社会,这种情形很多。什么原因造成的?父母没教,老师也没教,自己又不是再来人,不是天才儿童,所以我们看了固然很难过,不能责备。这个道场要建立道风学风,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它也不是真正难到我们没法子做到,那也不是。问题在发心,真正有大慈悲心,看到众生的苦难,如何帮助他解决。他们自己说老实话,也不愿意受这些苦难,没有办法出离。觉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应当要发大心,舍己为人,建立好的形象、好的模范,这就是道风跟学风。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建立道德,要示现好学。从这个地方成就了,自自然然这个影响会扩大。尤其是现在大众传播的工具非常发达,网路跟电视快速的把这边修学的成果传到远方,影响到远方。
  要效法古圣先王,尧、舜、禹、汤、周公、孔子,中国人的典型,中国人的榜样,他们是道德的形象。果然我们能够学习,在这个地区树立道德形象。这个地区的人思想行为不善,谁的错?我的错,我的形象不好,没有能够感化他们。如果我们这个团体,这个团体人不多,也不过是四、五十个人;四、五十个人,人人都要以圣贤、以道德来存心,三年能不能感化这个小城?从古德经验当中,我们明了三年应该是足够了。三年要做不出成效,不能够在这个地方做到移风化俗,转移风俗、转恶为善,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没有成绩可言。诸位一定要记住,自己成就就成就众生、成就天下了。所以果从哪里看?看天下有没有成就,众生有没有成就。自己成就了,别人不能成就,我们不要去管他,错了,你自己没成就。你成就哪里说是不会影响到四周?没这个道理。你自己是一盏灯,点燃之后我的光不要照四方,没这个道理,它一定照。自己先要知苦,自己先要离苦,而后我们说帮助,他不必帮助,自自然然这个地区众生都懂得离苦得乐之道,对这桩事情能信得过了。
  求财,一定要懂得财布施;求聪明智慧,一定要懂得法布施;求健康长寿,一定要懂得无畏布施。这一次我从新加坡来,跟许哲居士有联系,我请她到我们学院来教瑜伽。她今年一百零五岁,她跟我说她希望来住三个月,这个确切的时间学院会跟她联络。我们希望她三月来,这个也可以在我们多元文化讲座跟温馨晚宴告诉大众,有喜欢来学的先报名。一百零五岁的年轻人,许哲居士常常讲:我们要长寿不要老。如何长寿而不老?这里头有学问、有方法,确确实实能够做得到。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明了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真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什么得什么。
  教室盖好之后,你们同学,希望发心每个人学个一、两门课程。两门课程怎么学法?一门是佛学,一门是中国古圣先贤的典籍,学一样。天天在研究,天天在讨论、在讲解,进步就很快。每一门科目我们成立一个小组,至少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一个小组。将来我们教室建好之后,分配教室,天天干!要把这些典籍,世出世间的这些学术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研究怎样落实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落实在现代的社会之中,教导大家如何在这一生当中,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干这个,这是人生第一乐事。希望把「读书乐」这句话落实在我们学院,落实在每一个同学的身心之中,这个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不但这一生幸福美满快乐,来生更幸福、更美满、更快乐,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今天我听说我们这边要装闭路电视,很好。每栋房子,我们这个宿舍都有个小客厅,这个小客厅里面装闭路电视,你可以听经;装一个小的喇叭念佛,佛号不中断,阿弥陀佛妙音,这个佛号不中断。在过去我曾经设想弥陀村,弥陀村里面的树木花草里面都放著小喇叭,在这个范围之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佛号,都能听到讲经的声音;六尘说法,树木花草都念佛,都在说法。一切时一切处都在提醒我们,怕我们忘掉,这是我们这个小道场里面的学风、道风。尽可能的少打妄想,少说话,多听经,多念佛,常常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自自然然我们不能说完全离苦,身心之苦恼会减轻,这就有很好的效果。身心烦恼减轻,智慧增长,福慧也一定跟著增长,这是健康长寿之道。这是第二句「厌苦求灭」。
  第三句「求无上慧」,这是真正的目标。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苦要是不能离,烦恼不能离,这无上慧是根本没分的,这个要知道。先离苦,你才会开智慧,放下烦恼,烦恼轻,智慧就长,这一定道理。所以世出世间一切事情,能够放下的尽量放下,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不要增加自己身心的负担。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消耗能量最大的是妄想。所以世尊他们在世,一天日中一食就够了。为什么?他消耗的能量少,妄想少。凡夫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几道点心,什么原因?消耗能量大,你要不补充,他受不了,要大量补充。饮食是补充能量,但是饮食过多,身心消耗太大,寿命就缩短,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安稳舒畅,这个人怎么会不长寿!自行化他,只要你会,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与方法,都不要劳心,也不要劳力,教化众生效果无比殊胜。用不著到处去奔波,用不著那么多繁琐的应酬,没有。
  我们仔细观察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再看看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一生的行仪,你就明白了,就觉悟了,他们有没有像现在世俗这么多应酬?没有。而且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当中住在这个道场门都不出,一住几十年,他教化的影响,不但影响到当代,影响到后世。这什么原因?古人所讲的「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就是这个道理。他自己成就了,自己的毛病习气完全对治了,自自然然感化许许多多众生。到处劳苦奔波,确确实实不是个好办法。那是什么时候?参学,自己没有开悟,道业没成。绝对不是游山玩水,不是观光旅游,是亲近善知识,求道,是为这个。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所修学的法门跟自己志趣相投,因缘许可往往就住下来了,这一住住到若干年。佛法一切讲缘分,有缘分住下来参学,缘分尽了,或者这位善知识往生了,或者有其他的因素不能再住了,这才告辞;否则的话,决定不能舍弃长时薰修。所以我们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头,高士!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成就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确实有学风、有道风的道场,门户开放接纳十方参学的学子。无论在家出家来参学,我们都接待。现在我们在外国,其他各个地区到这边来参学要受移民条例的限制,他们到这边来,一般海关只给他三个月的时间,期限到了他必须要离开。所以这个比不上国内,国内参学他就没有这些限制。这些限制对,我们小道场没什么妨碍。所以我们一年办四次佛学讲座,这都是随顺我们眼前种种环境上的条件。从国外来的可以到这个地方来住三个月。我们讲座一届是七十天,十个七,我们取这个圆满的数字。七十天这是一个学程,我们在这里头有计画的要讲授哪些课程,有基础的课程,也有修学的课程,有主修、有助修(我们现在人讲选修);有共同科目,有个别修学的科目。我们全心全力帮助大家,这样子求无上慧。人家来参学这个七十天决定不能让他空过,他要是空过了,对不起人。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上一堂,看「善根有三」的第三条,「求无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为根」。这个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师跟我们讲慈悲喜舍还要加上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进。我们在经教里面常常看到世尊常说,菩萨善根只有一条:精进。世间善根有三,就是世间法,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三善根生的,就是讲的无贪、无瞋、无痴,世法的三善根;佛法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
  但是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精进一定圆满具足不贪、不瞋、不痴。用清凉大师在此地开示的话来说,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舍。换句话说,一定具足布施、忍辱、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善根。菩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求无上正等正觉,根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你才晓得怎样修学。所以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所有一切法,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是方便,无量法门那也是方便,菩萨哪有不慈悲的!既然有慈悲,哪有不喜舍的道理!如果没有喜舍,那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慈悲落实在喜舍。菩萨能看破、能放下、能欢喜舍己为人,念念为一切众生得利益,真实的利益是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真实的利益。精进当然具足一切善根,如果不具足一切善根,那怎么能谈得上精进?自然圆圆满满具足了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舍己为众;为一切众生,能舍。度众生,那个「度」的意思,就是为一切众生示现好的榜样、善的榜样、正的榜样、觉的榜样、清净的榜样。把诸佛如来、祖师菩萨们,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教诲,用这个身体来落实,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不全是为自己,实实在在是为众生。
  为众生从哪里做起?从自己身上做起,决不是口头上常常劝别人照做,别人未必会听你的。自己先做到了,你再说,说是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大家看到你的日常生活,你的行持,有的时候没有注意,你这一说,提起他注意了。不错,他所讲的,真的他都做到了,别人能信能服。他能信能服,他就会发心效法,他受感动了;不错,做人应该是要这样的。我们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学习《弟子规》,时间还不久,大概只有个把月的时间,果然有那么一点模样了。你看看当地的居民,在我们多元文化讲座里面给他介绍的时候,他们的回应说出来了,做人应该是这样;应该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友爱兄弟,对一切广大群众要有诚信(有诚意有信用)。所以这个地方的人很聪明,中国古圣先贤这些道理说说,他们能听得懂,而且能接受,还很欢喜。这是什么?圣贤之道发自於真心,发自於本性,一切众生都有真心、都有本性,所以他见到了,他听到了,引起性德的共鸣,这是真实教诲。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慈悲喜舍跟不放逸(就是精进),这是得一切智的根本。我们如果要想求得一切智,诸位知道这个一切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翻译是无上正等正觉,根在此地;在慈悲喜舍,在不放逸。他不用精进这两个字,他用不放逸,用意都很深。不放逸是什么?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要认真,不能随便,不能马虎;放逸是很随便、很马虎。用不放逸这个话来说,提醒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认真,不可以随便。
  这是毫光召众的第二句,这是「其光发起一切善根音」。「音」这个字清凉大师解释得好,「通说善根,以依圣教发心为性,故云音也」,这一句话重要!换句话说,你的善根从哪来的?培养出来的。怎么培养出来的?依圣贤教诲,你才觉悟,你才发心,所以没有离开言教。所以这一句末后用个「音」字,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教是圣贤的教育,佛教是觉正净的教育,佛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教育,决定不能离开经论。经论是教科书,我们求学离开教科书了,到哪里去学?佛菩萨、圣贤在这个世间,我们找不到,即使是有也非常希有,并不多。我们今天想学,说实在话只有向古人学。古人,佛菩萨是古人,祖师大德是古人,那他们都已经过世了,不在世了,但是他们的著作流传在后世,我们还能够看得见,还能够读到。看到他们的著作,如同看到他们的人在面前一样,读他们的书就是听他们的言说,听他们讲话,听他们教诲。
  他教的有对象,当时有人,他教导他,那个人就是我们的代表。看看那个人有什么样的过失,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自己有同样的过失,那么他的教诲既然是对他,当然也就是对我,我要认真努力学习。如果我没有那个人一样的过失,我听了这种教训要记在心上,勉励自己不要犯他们的过失,这样才能长进。累积小智就变成大智,长时间的累积大智就变成大彻大悟了。所以求无上智最初方便(就是我们入门下手之处),还是在经教,还是在古籍。我们要在这些地方用功夫,从这个地方下手,古圣先贤的典籍不能不讲,不能不研究。再看底下一句,第三句:
  【十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
  这一句是「眷属数」,清凉大师跟我们注解的是「无尽法故」。主光名是眉间所放的光,这是主光名。眷属数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八万四千光明,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放光。四弘誓愿里面说得更多,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无量的光明,跟这个地方相应。十不是数字,十是代表圆满、代表无量,如果真的十是个数字,这个数字不多不大。在《华严》里面用十代表圆满最多,《弥陀经》上用七代表圆满,密教里面有很多用十六代表圆满,它是个代表字。『佛刹微尘数』,这个已经是不可思议,真的是无量,佛刹微尘数上面还加个十。换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你看看这跟毗卢遮那佛有什么两样?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佛佛道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才是华严教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再看下面第四句:
  【充满一切十方国土。】
  这是讲「照分齐」,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讲「充满十方,通方教故」。光中显示教学,光都是表智慧,从智慧里面开出无量无边的法门,门门根都是智慧。智慧的起用遍满十方,一切众生都蒙教诲,这个我们一定要能够明了。菩萨为什么要求无上佛道,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如果不求无上佛道,不能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你的智慧不圆满,你的德相不圆满。换句话说,你想帮助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你的能力还是有限。换句话,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真的想帮助一切众生,我能力做不到。到如来果地能力完全恢复,确确实实他都能做到。都能做到,我们要问,佛的光明有没有照到我这里?他的主光表根本智,他的眷属光表后得智,有没有照到我这里?有。为什么我没有感觉?我本身有障碍,感受不到。不是它不普遍,是我这里出了问题。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我这个频道打开的时候,影像画面出不来,绝对不是它这个电视波没有到我这里,到了。我打开为什么收不到?我这个电视机机器坏了,这个比喻很浅,很容易懂。我们今天这个身体六根就是电视机画面,现在我们见不到,我这个机器这个色相有了问题;我听不到,音声有了问题。绝对不是电波没有到达我这个地方,到达了。
  为什么那些好的,没有故障的,没有问题的,它那个机器一打开频道,音声色相都看得很清楚。故障究竟发在哪里?总的来说,这大经上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业障,三大类的障碍把我们自己障住了。我们今天相信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慈悲,佛的喜舍,周遍法界虚空界,周遍一一微尘,周遍一一毛孔,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重叠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收得到,统统看得到,佛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时无处听不到佛说法的音声,诸佛如来说无量无边的大法。换句话说,有无量无尽无数的频道,你打开哪个频道,想听哪个法门,如对目前,就在眼前,你为什么会收不到?哪有这种道理!
  由此可知,这个烦恼习气麻烦,妄想分别执著不能不放下。不肯放下的是凡夫,彻底放下的是如来。菩萨放下了,还有少许夹杂,不干净;如来果地上纯净纯善,一丝毫夹杂都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功夫修什么?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矣。这是我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的,真的是如同目前。五十年前第一次跟老师见面,他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教我布施。再看第五句,第五句长了:
  【若有众生应可调伏。】
  这一句是讲光的利益,它的科题是毫光召众。佛用什么方法通知大家来?放光,眉间放光,主光。主光里面还有附带的光,就是眷属光,众生一接触就明了了。他有求愿,他自然就来了,佛不需要发通知,不需要撒广告,你看这方法多殊胜!『若有众生应可调伏』。这一句是讲应机,缘成熟了,跟这一尊佛有缘,有缘的他自然就有感受,看到这个光就有感受;无缘,看到这个光没有感受,或者是根本就看不到这个光,这跟佛无缘。佛很慈悲,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一句很重要。我们看下面讲了十桩事情,这个光对众生的利益。第一句:
  【其光照触,即自开悟。】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无明重者,自觉智开」。无明重的跟这个佛有缘,所以一接触佛光,我们现在讲磁场大家好懂。佛这个磁场大,遍法界虚空界,根熟的众生、有缘的众生一接触到佛法,接触的缘很多,不一定,一接触他就有感动。这个事情我们自己本身就有这个例子,而且过去对於佛法产生负面的印象,为什么?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善知识没有遇到过。从小我们也常常看到寺庙,家里老人、父母带我们到庙里面去烧香,小朋友在庙里玩耍,看到和尚都给死人念经。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寺庙里有讲经的、上课的,没听到过。所以听从世间一般大人常讲,迷信!於是迷信这个概念深深的印在我们自己印象当中,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极,佛教对社会没什么好处;产生负面的影响。我算是真正接触佛法是遇到方东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他给我开的课程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看到这个名词当时就很惊讶,真的对我来讲是个震撼。细细听他老人家给我讲这个课题,我才突然觉悟到,佛法有这么大的学问,这样殊胜究竟圆满。当时就生一个心,我要好好的学,要好好的弘扬,让社会大众明了,不要产生误会,不要像我以前一样,这就是「自觉智开」。
  佛在经上说过,「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方东美先生不是佛教徒,学者。他告诉我他学佛的因缘是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跟著政府迁到四川重庆。有一年他生病了,生病当时就想到峨嵋山,这个环境幽雅清静,是养病最好的处所。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在山上,他是个读书人,学者,喜欢看书,山上没有报纸,也没有杂志,一般学术的典籍都没有,山上有佛经。他闲来无事就把佛经拿来看看,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学是从看佛经得来的,在山上几个月疗养当中,他看了不少。方先生的悟性高,记忆力强,很多重要的经文,他一段一段都能背下来,真正是个读书人。
  他告诉我:哲学,佛经哲学才是一切哲学里面最高的哲学。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两句话动了心,於是我也找空闲的时间去逛寺庙。逛寺庙目的在哪里?看这个寺庙有没有佛经,去找佛经。在台北看到善导寺,善导寺里头有个图书馆叫太虚大师图书馆,我到里面去参观,有几套《大藏经》摆在里面。因为我听了方先生的话,我了解这里头有宝。里面出家人不看经,宝放在那个地方他不知道。那个时候那些出家人一大半现在都不在世了,都走了,不知道那是宝。我们现在讲堂里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比当时我在善导寺看的还要丰富。我们现在学院这些同学看不看?不看。除这个之外,《四库荟要》、《图书集成》,我搜集了不少都是宝。有没有人看?没有看到有人在看、有人在认真研究。
  前一段时期还有个杨老师,他真看,我知道。他常常晚上看书看到三点钟睡觉,每天如是,看出味道出来了。他跟大家讲这个《德育课本》,《德育课本》每一段里头用的典故很多。这些典故《四库全书》里头统统都有,所以他常常查资料,常常翻出来看。翻这个原文做成笔记,在讲解的时候介绍给大家。这是个读书人,非常可惜,他没有办法在这边长住,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他争取到一个工作准证,让他能够在这里长住。好处在哪里?带动我们这边的学风。先有一个人肯读书,然后就一定会有两、三个人跟他一起来学习,慢慢将来五年、十年之后,形成一个风气,读书的风气。我们这么多的书不是摆在这里好看的。将来新的教室搞好、做好了,当中这个大厅是我们的万姓先祖纪念堂,将来念佛、三时系念这个课程都在那边上。我们新教堂的讲堂就是专门做图书馆,世出世间学术研究的课堂,大家在这个地方做研究工作。这个课堂里面我们也重新设计,用屏风把它隔起来,有一个人研究,像一般公司的办公室一样,四面屏风隔起来,他不受干扰;有三、四个人小组讨论的,把它隔开。这个地方定时开放,这个典籍不是摆在那里好看的,要真正去学。
  过去我买下第一部《四库全书荟要》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有人发心把这个《荟要》每一卷里头,对於我们现代日常生活可以用得上的这些文字句子抄下来,抄成一个菁华录;因为全书这么大,五百册。希望我们把五百册浓缩成一册,菁华,那是受用无穷。这个工作可以在我们这里做,抄菁华录。有些一部书我们只抄个一句、两句,完全看它的内容能不能落实在今天的社会,对今天社会许许多多的弊病有没有校正的补助。将来我们读这个菁华,讲解这个菁华,这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果的方法,把古人的精髓吸收了。你要深入详细的研究,那你到学院来,你进入这个教室,你去细心研究。通常我们落实在生活上要做的,这一本就够了。这个工作过去在中国大陆有几位教授替我做,现在这个资料在,悟行法师还印了几本,但是所做的不够理想,距离我们这个理想很远,得重新做。这是桩大好事,对於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抄录下来,然后再用白话文解释出来,再把这个解释翻译成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供养全世界的众生。这个文化财产是属於全人类的。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天下大乱,乱世,这个地方不乱,这个地方清净、太平,到这里干什么?就是要做这工作的。不是到这个地方来避难的,不是到这个地方来享福的,是到这个地方来成就事业的,修养德行,成就佛家讲的功德。所以这是『其光照触即自开悟』,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它下面一共有十句,是这个光明十种殊胜的利益。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