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超凡的讲记敬摘点滴2022623194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6-23 19:05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超凡的讲记敬摘点滴2022623194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超凡的讲记敬摘点滴


...恼,这就是善根福德之不同。
如果你的善根福德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这一生中唯一的愿望是作佛,与诸佛一样广度苦难众生。现在我们总算搞清楚了:修行之不能成就,就是夹杂不善。
净土法门的善恶标准,是依《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世尊以无尽的慈悲,将五戒十善的形相,修学的方法,以及业因果报,说得很详细,所以我们选这段经文作为晚课。
净宗的早课不念‘楞严咒’和‘十小咒’,因为念这些咒语依旧打妄想,依旧夹杂,不能得利益。古人能得益,现在人不能,所以课诵不能不改。我选了《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作为早课读诵的经文。读这段经文,是要学阿弥陀佛的心愿,使我们的心同阿弥陀佛,愿也同阿弥陀佛。晚课念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五戒十善这段经文,是让我们认真反省:‘佛讲的教诲,我这一天做到了没有?佛教我应做的善,我有没有做到?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恶,我有没有触犯?’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则是反省和忏悔。要依照佛的教诲改过自新,天天求改进。
改正错误就是进步,务必要天天改进,把我们的不善减少。断除当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减少。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果然真干,十年、八年后,就不再夹杂毫分不善。功夫有成,不但不善的言行没有,不善的念头也没有,丝毫的不善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自己就晓得,念念行行之中,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你能感受到诸佛的护念。像慈母爱护儿女,儿女知道‘母亲真爱我,母亲真喜欢我’,你就能明显的感受到诸佛的爱护。
我们今天没有法子感受,是因为夹杂了不善,所以产生了障碍。这些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但这种难度可以克服。佛讲:‘登天难,求人难’,我们想生天不容易,求人也不容易。但是,不夹杂丝毫的不善,既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而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真正发心,肯克服自己的妄想杂念,就可以做到。果然做到,就超凡入圣,善法就念念增长。
【经】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诸恶是恶道的苦因与苦缘,因与缘都断掉,恶的果报就消失,‘离苦得乐’就现前。所以,佛教我们断除恶因与恶缘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人所谓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佛法不但不违背科学,而且超越科学多多。
【经】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恶道苦断了,善因与善缘成熟,善果当然现前,就是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诸佛菩萨及余圣众在哪里?原来就在现前。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于是,你心目中看到的芸芸众生,原来皆是诸佛菩萨圣众。也许你听不懂,很难转得过来。前面,佛在这部经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想达到纯善时,一切境界都随之转变,诸佛菩萨就在眼前。从前,心中夹杂不善,怎么看都看不出来,现在,丝毫不善都拔除了,就愈看愈明显,诸佛如来与诸上善人确实是同聚一会。
说到究竟处,‘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是佛陀随顺俗谛而说的方便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才是真谛。我们要把毫分不善拔除才能见到真谛,如果还掺杂不善,就见不到这个境界,只是听说而已。我们要问,有没有人见过这种境界?宗门与教下都有。禅宗《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的公案,以及教下的祖师大德传记,我们就能体会,他们真的做到了,真的契入这个境界。我们自己好好努力,加一把劲,也能在现前契入这个境界。
诸位要晓得,在今天,能契入祖师大德所契入的境界,我们的‘戒、定、慧’功力,其实超过他们很多!何以见得?这些祖师大德们,如果生在今天的社会,未必能契入。今天的大众,烦恼习气比过去的人重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也加了千万倍,诱惑力太大太大了!在这种环境中,你还能觉悟,还能不掺杂丝毫不善,你的功夫肯定比他们高。所以,你在现前这个世间,能契入境界,古来的祖师大德没有不佩服、不赞叹、不尊重你的。我...(●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舍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诸位同修想一想,这些怎么能舍得掉?所谓[舍],不是在事上舍。事上的肉身怎么舍得掉,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这一句,我要学菩萨道,内舍六根是从心意上舍。就是内舍分别、执著。外不为尘境诱惑。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舍六根。不取于相是舍六尘。内外俱舍,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过去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有生死,从这一生起不再造生死业了。所以智者当舍娑婆,念佛往生净土。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后去的。亲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跟他去的。如果死了以后才去,说老实话,超度还真有效。所以超度的效果是有限的,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只能说使神识减少痛苦。
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没办法了。不可能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那只是我们的心愿,事实上他去不了,往生须要靠自己的信愿行。因此一定要趁著自己身体健康时认真修学,要认真去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舍]是从心地上舍,就是心不牵挂五欲六尘,也不牵挂自己的身体,身心都不牵挂。凡夫妄想、执著很重,身心世界都不牵挂,确实是难,妄想会常常起来。净宗修行方法就是转换观念,教你牵挂阿弥陀佛。把念头一转,身心世界就舍掉了。专门去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茍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一切所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教人都要舍掉,心里面都不要挂念。[茍非能然],如果我们做不到,[先从财上布施]。舍财不为财物所诱惑,我们的心不会被财物所转。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怯除执吝。
佛陀教人了生死,出三界,超凡证圣,就是用此法。初舍的时候,总是有点勉强。舍了很难过,舍了之后还后悔。需是有智慧,有决心慢慢的养成施舍习惯,就自然了。每一个人修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到最后烦恼决定减轻,贪吝逐渐就淡了。对于一切财物受用,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渐逐渐透露出来了,就会得大自在。尤其是因果定律,世出世间法都不会变更的。财布施得愈多,你财富也愈多。财从那里来的,连你自己都不晓得。法布施愈多,聪明智慧愈增长。所以不要吝财,不要吝法。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报。
富贵五福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我们要想得好的果报,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妄想得果报,无有是处。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正法]就是大圣大贤以真实智慧亲证之法,如儒佛大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这是先把护持正法的重要性说出来。
[护持正法],在中国首先要护持孔、孟、老庄,若不在这上面打基础,佛法就没有根。袁了凡时代没有问题,那是明朝,念书人没有不读孔子书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有相当的基础。今天佛法衰败到这个地步,要知道原因在那里?这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们做人,人都做不好了,还能做菩萨,还能成佛?佛菩萨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因此[四书]纵然不能完全读,[大学]、[中庸]、[论语]是非读不可的。[大学]、[中庸]、[论语]只有整个[四书]份量的一半而已,应当要熟读,才知道怎么样做人。这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古今注解里面好的,我们把它会集起来,普遍的来流通。我们过去印的本子是大陆上石印的本子,没有版权的,是朱熹注的[四书集...(●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所以,初做的时候勉强,到后来就做成自然了。布施勉强,我自己的经验,十年!前十年都很勉强,十年之后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都布施掉了。再看下面第八段:
【何谓护持正法】
我们说到这里,尤其现在在中国,这一条重要!中国的社会,现在被一些邪知邪见、邪教扰乱得使大家困惑不堪。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能够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的目的?显正就对了。显正才能破邪,如果正不能显,邪就决定不能破!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这是把“正法”的好处略略的说了四点。‘正法’,佛菩萨教诲是正法,儒家的教诲是正法,道家的教诲是正法,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宗教也是正法,它们在这个世界流传千百年。印度教流传到今天,世间人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犹太教,有四千年的历史;拜火教,好像也有人写小说里头叫‘明教’,我们一般也称它作‘拜火教’,它差不多有三千五百多年;都比佛教早。佛教,依中国历史的记载,今年三千零二十几年,现在外国人承认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再往下来推,天主教、基督教,我们今天用的西历二00一年,西元就是基督教跟天主教的。回教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锡克教也有六、七百年历史,最短的巴哈伊教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我们仔细看看,历史愈悠久,它的法愈正。传了这么多年,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还是把它当作真理,向它学习,依教奉行,这是正法。如果没有这些正法,怎么能够“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帮助;就是今天讲的大自然,我们怎么能够参赞这些大自然?何以能够“裁成万物”,帮助一切万物?这些都是说物质文明。下面这两句,那是讲精神文明。“何以脱尘离缚”,超凡入圣,这是精神生活;“何以经世出世”,经营世出世法。
【故凡见圣贤庙貌】
庙宇是圣贤弘法利生的场所,我们见到了,见到道场,见到圣贤的造像。
【经书典籍】
这个我们称为‘法宝’。
【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我们要尊敬它,要重视它,有损坏要赶快把它修理。
【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综合这个地方一点意思,第一个,我们决定要尊重道德。道,是人生应当走的堂堂正正的一条大道。什么是‘大道’?我们今天讲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家庭的秩序,宇宙之间,我们晓得,太空当中许许多多星球,我们行星绕著太阳有秩序,它不乱来,太阳绕著银河系有秩序,这是自然的秩序-天道。人道跟天道要能合一。‘人道’是什么?儒家讲的‘伦常’。伦常是人道跟天道合一,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点都不乱。人与人的关系有秩序,它不乱,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我们的道就失掉了;道失掉了,社会就动乱,天下就不太平。圣人的教诲,教我们这些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好;‘参赞天地,裁成万物’,就是把这些关系处好。关系处好了,那就是圣贤。圣贤教学的场所,圣贤教学的典籍,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要懂得尊重道德,要崇尚善行,要行仁义,要重视古圣先贤的教育,要重视正法的教育。末后讲“尤当勉励”,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第九段:
【何谓敬重尊长】
这是讲伦理。
【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我们中国人常讲‘忠孝传家’,我们的德行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尊重尊长。我们家里父兄是我们的尊长,要尊重;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尊重。佛在《梵网经》,这是大乘菩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第一条‘不作国贼’,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
“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分别就在此地。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确实是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力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刚才已说过,‘诚’是说体,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讲的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的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里面生愚痴烦恼,这是讲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贪、嗔、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嗔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嗔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也有两句经文说‘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这里面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嗔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会错了意思。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
‘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嗔、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
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里面生愚痴烦恼,这是讲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贪、嗔、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嗔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嗔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也有两句经文说‘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这里面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嗔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会错了意思。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
‘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嗔、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
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说邪行,我们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自己,如果自己时时刻刻,还被外面境界牵著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与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
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功夫,这里著重在‘切实’两个字。
“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我们有这个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这个想法,永远是个妄想。前面所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就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
“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成佛作祖难不难呢?□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前,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了,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的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