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悟因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倒茶弟子    時間: 2012-3-31 23:36
標題: 悟因法師
本帖最后由 倒茶弟子 于 2012-3-31 23:41 编辑

悟因法師
悟因法師創辦佛學研讀班,主持第一屆畢業典禮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

自民國六十九年(西元1980年)創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從事僧伽教育至今,孜孜矻矻地走過二十多個寒暑,依然默默的戮力於培育佛教人才、提昇佛教文化的志業,這是悟因法師無怨無悔的堅持。

出家、修學階段

悟因法師俗姓陳,民國廿九年(公元1940年)生於台灣台中清水。時為昭和十五年,日本軍閥在台灣的統治已是強弩之末。當時台灣佛教並存著日本式的佛教,龍華、金童、先天等齋教;戰後,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中國僧侶,陸續建立圓頂受戒、清修弘法的中國佛教。就僧伽教育而言,雖有覺力、善慧、本源等大德努力弘法,日據時期的台灣佛教仍以日式為主導,台灣方面則是以吃齋為特色,對佛教的了解一直被箝制著。光復後始有慈航、白聖、印順等法師陸續創設台灣、三藏、福嚴等佛學院。台灣僧伽教育遂從草創走向豐盛。成長於劇烈變遷中的社會,法師目睹、參與了台灣佛教的變革。

一九九六年悟因法師於印度菩提伽耶講戒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

法師出身士族,父親任職郵務,母親持家勤謹,皆篤信佛教。師彰化女中畢業後,隨雙親遷居台北。一次,在台北新公園見僧侶浴佛慶佛誕,有別於民間宗教的喧嘩,又別於基督教的一神排外,遂慕道而逐漸接觸佛教經典和法師,民國四十六年依止新竹靈隱寺明宗法師披剃。時年十八。翌年適逢八二三炮戰勝利。台灣歷經殖民、戰亂的洗禮,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一心建設新中國的時代背景,讓法師堅志出家修佛,雖出家卻更走入民間關懷芸芸眾生。 法師出家後受學於白聖長老,於白老創辦的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修學,二十歲受具足戒。修業期間,受白老器重常請為複講。民國五十二年佛學院畢業,即於彰化善德堂開講《遺教三經》。同年依止高雄興隆寺天乙法師。後歷任戒場引贊、大專女青年齋戒學會講師、台北圓通學苑監院,並於民國六十五年獲文化大學文學學士學位。翌年十月遊學夏威夷。後以考察佛教發展,亦數遊參訪日、韓、東南亞、美加、東歐等地。法師受白聖長老、天乙法師影響頗深,以培育尼僧伽、領導尼僧伽姐妹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志業為職志,至今隨學比丘尼弟子百餘人,座下人才輩出,被譽為高學歷的比丘尼僧團,受學的信眾遍及海內外。

教育哲學:對個人、僧伽、社會的總體關懷
關懷眾生的悲苦,鼓勵走出九二一震災的陰影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
整體而言,法師對僧伽教育的建構,目標是比丘尼的養成,而其教育哲學是建基於對個人、僧伽、社會的總體關懷。 「僧伽的存在必需是社會需要的。因此作為一個宗教師除了勤學修道以求個人煩惱的解脫,同時要有救濟眾生、淨化社會的使命,不忘宗教對社會、人類的奉獻與服務的功能。」這看似淺顯易見的道理,卻是時代背景下強烈的批判與反省,也是法師推動僧伽教育的核心理念!原來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寺院多以務農為生、以經懺引度眾生。在興隆寺亦有水田四甲。一日耕作之際,師遙望對面一所天主教所辦的學校的修女們倚欄杆遠眺,發現天主教推動教育工作是如此親切,省視當代佛教大抵抱持「不作不食」箴言,卻陷於「閉門農耕與經懺」,無暇於芸芸眾生的教導。自覺出家人的使命在住持佛法,除現狀外,宜開拓更寬廣的管道,遂決定以僧伽教育做為終生奉獻的壇城,發願「讓佛教重新回到教育的崗位」! 佛陀曾以十句話說明建僧的目的,悟因法師將內容歸納為三大類:一、讓僧安住,安心修行、奉獻;二、社會認同僧團,僧人才能在世間安住,佛教才能在世間永傳;三、以走向解脫為最終的理想。「僧團與社會的安定與否是身為宗教師永遠要關心的課題。」從個體與群體相依相存的關係,悟因法師激勵尼僧伽姐妹共同負起住持佛法的使命:「佛陀的教法是人類智慧的最高精華,如果不弘傳是整個社會大眾的損失!」 個人的發展從關懷社會出發,肯定佛法能淨化人心;對社會的奉獻、服務,相對的能獲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而佛法的弘傳,要適應社會急遽變遷與資訊的多元,個人的身心安頓與成長是當務之急,但不能單打獨鬥。法師強調,在群策群力下,讓彼此的福報相互增上,也唯有透過六和敬的僧團,才能完成自己追隨佛陀求解脫及奉獻服務的理想。觀察個人、僧伽、社會三者的互動、緣起,將個人置於社會、僧伽的網絡來思考僧伽教育的發展與需求,是悟因法師建置僧伽教育的基模。

教育目的:培育尼僧伽推動佛教志業

稟持對生命的關懷,法師培育尼僧伽、凝聚尼僧伽的力量推動佛教志業的機緣成熟了。民國六十九年師應心志法師之邀,晉山嘉義香光寺,當時的香光寺仍處荒煙蔓草,即於是年三月開辦「香光尼眾佛學院」;民國七十四年,隨學的比丘尼已達四十餘人,一群年輕的比丘尼與法師發願共同推動佛陀的法輪,名為「香光尼僧團」,為台灣佛教掀開「比丘尼僧團」的首頁。

悟因法師創辦佛學研讀班,主持第一屆畢業典禮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

積極展開佛陀的普及教育的推動,緣於民國七十、七十一年法師兩度膺嘉義縣佛教會館禮請講演《普門品》,七十一年聘駐嘉義佛教會館。當時的嘉義佛教已有清華山惟覺和尚領導禪修,懺雲法師領導大專齋戒學會,在家護法張嘉南等居士努力弘法,佛法的普及已有相當程度。但居士渴仰佛法之聲不絕於耳,如云「雖已皈依,不知佛陀的教導」,令法師重新省視當代佛教,其特色是建基在民間信仰的佛教,佛陀的正覺教育尚有大片的發揮空間,因發願「讓信佛、學佛的人都懂得佛」,遂於民國七十三年創辦「佛學研讀班」,教授社會大眾基礎佛學課程。學程三年,修學次第分明。異於傳統講大座的方式,有學制、測驗、成果評估等分班、教學活動,開啟佛教的推廣教育。

最初,佛學研讀班開辦只二班一百人,至今香光尼僧團北中南各地分院的「佛學研讀班」,每年合約三千人就讀。以香光寺、香光尼眾佛學院為核心,比丘尼僧伽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法師的領導下陸續設立,包括高雄紫竹林精舍、嘉義安慧學苑、苗栗定慧學苑、台北印儀學苑、台中養慧學苑、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香光社福基金會、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尼僧團伽耶山文教基金會、香光莊嚴雜誌社、香光書鄉出版社暨美國美青佛教會等。其中培養圖書館專業人才、開發佛教圖書館、圖書資訊中心等,具體的為教界、社會服務,成為香光尼僧團一項嶄新的佛教志業。

學程的建置:基礎教育與繼續教育 

「比丘尼是佛教的僧人,是依佛出家的宗教師。如果以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來說,要成為專業人士尚且要接受專業的教育或訓練,才能學有專長,立足於社會,身為宗教師的比丘尼又豈能例外呢?」比丘尼的養成教育是如此重要,法師如何推動比丘尼的養成教育呢?在教育學程的規劃包含二種:僧伽基礎教育與終身學習。

佛學院的基礎僧伽教育是悟因法師的教育重心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

「僧伽基礎教育」的場域是以「佛學院」為主。「比丘尼必須接受教育的更重要意義是,學習如何過僧人的生活。學習整個身心融入修道生活的過程,就是一段接受僧團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歷程。」除了法義、教理的課程,悟因法師對比丘尼教育的構思,毋寧是更注重修道生活的歷練,尤其是在初入僧團的階段,「這是從在家到出家、俗人到僧人之間,在心態調適、生活習慣、僧俗對應上一個相當大的調適期。她要重新面對新的身份、新的團體、新的生活方式。…」可以想見這是一段相當自我掙扎、衝突的時期。需要極大的容忍、耐心去接引。應是最吃力也最不見成效的階段,也是悟因法師僧伽教育的重心。

在繼續教育方面,無可諱言的,很多的僧人從佛學院畢業後,往往眼高手低,無法安住道場,造成人才的流失。相對於此,悟因法師創建的文化、教育志業,既是尼僧伽終身奉獻的壇城,更是養成的實習場所。以「佛學研讀班」為例,本來是針對社會大眾引導學佛的地方,成了僧眾繼續自我教育的機構。稟持「人人皆有教育的可能」以及「為用而學」的理念,據云:從民國七十三年佛學研讀班開辦以來,已有三十餘位佛學院畢業的比丘尼於中任教。此外,各種繼續教育的開放,義解、禪修、心理諮商、管理等多元課程的學習,讓比丘尼不斷自我充實。法師認為佛法要住持一方,需建立「學習型」的僧團,「這不是一輩子的事,更是生生世世要完成的志業」。 佛教研究人才的培養也是繼續教育的一部分,對此,悟因法師是不遺餘力領導整個香光尼僧團來支持、贊助。一方面培養研究人才經費龐大,一方面讓僧團僧眾開拓眼界、心胸,支持長遠的育人計劃。自民國七十六年起至今已陸續送二十餘位優秀人才至國內、外的研究機構受學,除禪修外,有教育、成人教育、歷史、心理、圖書資訊、印度哲學、宗教、哲學等專業領域多種。目前學成的有十餘位,有的回到香光尼僧團服務,有的到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機構任職。從基礎僧格的養成直到能夠獨當一面、弘化一方、或者繼續從事教育、研究,在僧伽教育的各層面,對法師而言都是重要的一環,每一環對整個佛教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內容:戒定慧的內修外弘

一九九六年悟因法師於印度菩提伽耶講戒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
法師對僧伽教育的擘劃,修學內容以戒定慧三學為主,著眼點是戒、定、慧三學的內修外弘。三學之中慧學是佛法的核心,慧學的內容在三藏經典是觸處可及,但慧學的經驗如何傳遞,學習者如何能自主地從基礎認知到有層次的思考、深化、實修,是法師憚精竭慮之處。「學習不只是知識的承受,重要的是個人內在的感覺、認知」。相信認知歷程是有科學方法的,因此於民國七十七年陸續引進ICA(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培訓基督教宗教師的教學方法(簡稱ICA教學法),佛學院的學僧不再只是聽講,必須學習觀察社會,與自我、他人對話,養具獨立思考的能力。 肯定「佛在人間」的理念須落實於生活,尤其重視人文關懷,主張「以佛法美化人生」。重實踐,不尚空談,是其教育特色之一。曾多次指導各道場結夏、解答戒律實踐問題。民國八十二年起,法師親自參與佛教三壇大戒壇主講比丘尼戒多次,並有錄音帶發行;民國八十五年受「西方尼僧戒律生活營」邀請,於印度菩提伽耶為來自英、美等十八國、八十餘位比丘尼講比丘尼戒,事後更輯錄整理成書出版,為藏系尼眾開啟建立「比丘尼僧團」的契機等,凡此皆是推動佛法落實於生活的努力。

典範的追尋

僧伽教育是修道生活教育,是生命教育,它的成品應是社會的典範,是文化發展的核心。佛陀是偉大的教育家,是最佳的典範,緬懷佛陀典型在宿昔,以及歷代僧伽化導人間的軌跡,悟因法師從佛教史、佛教文化的關懷出發,展開尋根與前瞻的探尋。 民國八0年推動編纂《台灣佛學院志》,已出版《福嚴佛學院志》、《圓光佛學院志》、《中華佛教學院志》;又,以佛教是世界性宗教,鑑於「法的弘傳有其根本與方便」,認為「為法的適應探尋出路,不宜固步自封」,乃於八十三年引介翻譯南傳佛教高僧佛使比丘等有關定、慧的講錄,輯為「法音叢書」;而「定、慧的踐行,就當代、當地的需要,宜從文化、歷史辨析、掘發百年來佛教面臨的衝擊。」,因此陸續聘請學者編纂台灣佛教史、戒律辭典,將出版《佛教與社會》(Melford E. Spiro,1972)、「台灣比丘尼列傳」等;八十四年又引介南傳內觀法門,與中國禪法有相得益彰之妙。僧伽教育是化導社會、淨化社會的動力來源;是一條長遠的路,是多元的,是結構的,更需要與時推移、尋找不斷適應社會、引領時代的方針。

歷史的參與

從歷史中走過來,悟因法師見證了台灣佛教的發展:近幾年佛寺增多,僧尼住持增多,圓頂受戒人數增多,就讀佛學院的人數增多,一般僧眾的知識水準也提高了不少,佛教已從日本式或齋教的色彩褪去。另外,早期的比丘尼教育水準不高,很多事必依賴俗家的親屬來幫忙管理,久而久之,寺院的主客易位,變成在家人管理出家人了。現在這種情況仍有,但大致上出家人的弘法意識及引領眾生的意識已普遍提昇。

關懷眾生的悲苦,鼓勵走出九二一震災的陰影
(照片來源: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
如今僧眾多勤於弘法、度眾、主動參與社會各種大小型活動,不斷地推動佛教走向人間化、生活化。整個佛教界有:以慈善回饋社會;開辦大學五、六所,有二十幾所佛學院;雜誌也有幾十種,出版品的水準還在提昇當中……。 佛教志業的推動,在佛教女眾如曉雲、證嚴、恆清、昭慧法師等,在教育、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奉獻是大眾有目共睹。悟因法師推動僧伽教育發展佛教志業的力量亦不容忽視。法師不疲不厭的努力、堅持,配合整個社會脈動,佛教各界比丘、比丘尼的努力,不可否認的,悟因法師參與推動台灣佛教歷史的變革。

悟因法師大事記 著作: 參考資料: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人物辭典》、香光資訊網、《法履塵緣:逢甲大學建校四十週年‧師生佛學社會紀念特刊》。
***本文經悟因法師審訂潤飾;釋自觀修訂;黃美英撰稿;日期:2002/10/07***


本文引自: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
感恩頂禮    隨喜讚歎    功德無量

作者: wddihw25    時間: 2012-4-22 15:11
鉴定完毕.!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