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八十七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6-11 11:42
標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八十七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7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四六页,玄义的第七大段:
◎【七、部类差别】
这一段里面又分三个小段:
【初明部。二明类。三非部非类。】
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初、明部】
玄义【已知此经,宗趣冲深,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初先明部者,部有二种:一谓大本,二谓此经。】
这一段在研究《弥陀经》也是不能缺少的。佛在一生教学当中,讲这个法门,除了这部经之外,与这个法门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同部。完全相同的,有哪些经典?不是完全相同,但是同一类的,都是说往生西方净土。同部,都是用持名的方法;用不同的,像《观无量寿佛经》用的是观想,还有用持咒、用其他方法的,但是都是求生西方净土的,这叫同类。还有不是同类也不是同部,是附带讲的,那个经典就更多了。附带讲的,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概有一百多种。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教学之中,对於这个法门的重视,所以不断的宣扬。我们看注解:
疏【部者,以是总归一部,而有详略。】
同是一部经,有的讲得详细一点,有的讲得简单一点。
疏【详为大本。】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讲得详细。
疏【略为此经。】
『此经』是《阿弥陀经 》,小本,文字少,讲得省略一点。
疏【大本有六。】
一共有六种。
疏【一名无量平等清净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古译有十二种译本,现在传下来的只剩五种。
疏【二名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三名阿弥陀经 ,与今经同名,吴支谦译。】
『吴』是东吴,曹魏,都是三国时代。
疏【四名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
这是赵宋,唐朝以后这个宋,赵匡胤做皇帝这个朝代。
疏【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元魏菩提流志译。】
《大宝积经》第十八部就是「无量寿如来会」,跟《无量寿经》的意思完全相同。『元魏』是南北朝时代,就是拓跋跬所建立的王朝。这五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的,是翻译的原本。
疏【六名佛说大阿弥陀经 ,宋龙舒居士王日休者。】
第六是会集本,宋朝王龙舒(王日休)居士会集的。龙舒,这是地名,现在的安徽舒城,称龙舒是后人对他的尊称。这位居士一生学佛,他的家庭环境很不错,中了进士以后就不做官了,功名是有了,但是不做官,家庭里面生活环境还不错,能过得去,就专修净土。他就把几种古时候译本,他是看到四种译本,《宝积经》他没有看到,把这四种译本会集重新编了一个本子,我们现在叫《大阿弥陀经 》,就是龙舒居士编的。这编的也不完全理想,后人对他的批评也很多,有人说他编这个经的时候,大概在中年,也就是说自己修行功夫还没成就的时候编的。《龙舒净土文》,那真正了不起,那是晚年写的,他自己往生是站著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可见得他往生的品位决定不低,是一个在家的居士,一生念阿弥陀佛。
疏【总取前之四译,参而会之。唯除宝积,彼所未及。】
参考,把它会集。他只取四种做成会集本。
疏【然上五译,互有异同。汉吴二译,四十八愿,止存其半,为二十四,其余文中,大同小异。】
『汉』译就是《平等清净觉经》,『吴』译的就是《阿弥陀经 》。『四十八愿』,《平等清净觉经》跟支谦译的《阿弥陀经 》都是二十四愿;康僧铠、法贤所译的都是四十八愿。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你把二十四愿展开一看,原来就是四十八愿。他有的一愿当中把两愿、三愿合在一起,实际上二十四跟四十八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条目开合不相同而已。所以夏莲居居士编的会集本比王龙舒编得好,比几种原来的译本都要好,真是取古译的精华所编辑的,编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
疏【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这是明朝莲池大师所见到的,可见得当时龙舒居士所编的《大阿弥陀经 》是很受人欢迎的本子。
疏【但其不繇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
他不是从梵文原本翻译的,只是把四种中文译本重新编辑而已。
疏【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
大家就不会议论他。
疏【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
王龙舒居士很谦虚,他不说他翻译,他说『校正』,把几种版本合起来校正。
疏【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
这是一般对他的议论,换句话说,有些重要的东西漏掉了,这是很遗憾的。
疏【如三辈往生。】
这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讲三辈往生。
疏【魏译。】
就是康僧铠的本子。
疏【皆曰发菩提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菩提心很重要。
疏【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
这是他美中不足之处。康僧铠的译本上统统要发菩提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法,不发菩提心与西方净土就不相应,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上品没有提到,文字漏掉了,中品有,下品里面他说不发,这是人家议论的地方,这叫『高下失次』。如果以不发菩提心为高,下品不发,超过中品,这就次序颠倒;如果发菩提心为高,上品含糊笼统没说,这也是叫人家疑惑的地方。
疏【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这个意思,古人讲:虽尽美矣,但是未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他这个本子有缺陷,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这给我们说明,三辈都是同一个发心,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发菩提心』。他把它省略是很遗憾的事情。
疏【然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多就王文。】
莲池大师编的《疏钞》,里面所引用的,就是解释这个意思,主要依据这五种翻译的大本,但是在文字上是多分采取王龙舒的,王龙舒的文学好、文章好。但是义理都是遵守古来的五种译本,所以《疏钞》好处就在此地,一部《疏钞》念了,可以说是净土宗所有的经论你全都念到了,因为全都引用了。不但这五种译本引用到,《观经》、《鼓音王经》、《悲华经》统统都引用到;不是同部的,也不是同类的,像《华严经》、《法华经》,统统都引用到。所以《疏钞》实在是博大精深,这蕅益大师赞叹的。换句话说,学佛不仅是学净土宗,你念《疏钞》真正念通了,其余所有宗派也都通了,因为他都引用到了。这部书对我们今天人来讲,利益尤其是不可思议。
疏【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
取王龙舒的文字有一个好处,大家熟悉。
疏【余五间取。】
其余五种古本有的时候也要取。
疏【而槩以大本标之,故上六种皆名大本。】
《疏钞》里面凡是讲到大本,包括这六种,六种都叫大本。但是究竟是哪一本里头取的,你自己一定要熟,不熟的时候你就找不到,你就不晓得哪一本。
疏【今此经者,名为小本。】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叫『小本』。
疏【文有繁简,义无胜劣。】
这两句话很重要。『文有繁简』,文字有长短,《无量寿经》文字多,经文长,《弥陀经》文短,『义无胜劣』,内容是一样的,意思完全一样。所以这两部经属於同部,是一样的,一个讲得详细,一个讲得省略一点。
◎【二、明类】
第二段讲『类』,类就不是同部的。
玄义【二、明类者,自有三种:一观经,二鼓音王经,三后出阿弥陀偈经。】
这是不同的三本。
疏【类者,不同其部,而同其类。如从昆弟,虽不同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为等夷,故曰同类。】
同部,就好像同一个人,完全相同。『同类』,虽然不是同一个人,像堂兄弟一样,虽然不是同一个父亲,但是同一个祖父。同类,关系也非常密切。
疏【观经者,观无量寿佛经。】
虽然目标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修行的方法不相同,它是用观想的方法。
疏【具谈十六妙门。】
有十六种观法。
疏【一心三观,详本疏钞。】
『本疏钞』是《观无量寿佛经疏钞》。在净土理论上来讲,这部经也很重要。
疏【鼓音王经者,佛在瞻波大城,伽伽灵池,与比丘百人说。中云: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接引往生等。】
这些句子讲法跟大本、跟本经完全没有两样,所以它与本经也是属於同类,都是劝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疏【后出偈经者,始终唯偈,是伽陀部。】
《偈经》,从头到尾都是偈颂。『伽陀』就是孤起颂,拣别不是重颂。
疏【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
跟《清净平等觉经》里面这个数字是相同。
疏【愿止存半,与汉吴二译同,而四十八愿,自古及今,传扬已久,二十四者,或梵本缺略,未可知也。】
莲池大师对这个事情就没有详细的加以考证。
疏【或问,鼓音亦说持名,云何不与今经同部。】
这个问得很好,《鼓音王经》里面引用的这段经文,确实是教我们持名念佛,那应该是同部,为什么把它分作同类而不同部?
疏【答:以有咒故。彼经虽说持名,重持咒故。】
那个经里面有咒,特别强调『持咒』。也许有同修会怀疑,为什么同样劝求生净土,佛说出这么多的方法?此地应当晓得,佛说法是应机,像我们中国人绝大多数喜欢持名,喜欢念佛的名号。可是别的地区,西藏、尼泊尔、西康,还有外国,有很多人喜欢持咒。喜欢持咒的,教给你持咒;喜欢持名的,教给你持名;喜欢观想的,教给你观想。佛是应机而说法,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就是方法不相同,达到的目的地决定是相同的。可是在所有方法里面,你要稍稍比较,持名最方便、最容易,比持咒还简单容易。这个效果,跟诸位说,愈简单的愈得力。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有人问他:教别人念佛怎样教法?他说:教别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就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不一样!人家问:为什么你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他说:我自己这一生的心愿决定要求生净土,所以就执持名号四个字,简单!教别人,别人未必有这个心愿,未必发愿这一生往生,所以加上「南无」比较好一点。「南无」是恭敬、皈依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加上这个客气话。他自己既然决定这一生要求生净土,这些客气话都免谈,不要了,决定往生。自己如果生死心不切,加上「南无」好;如果这一生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学莲池大师,愈简单愈得力。因为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愈简单愈好,太长太罗嗦了,恐怕到那个时候用不上力,麻烦。
由此可知,持名这个方法,在中国一千多年来,历代祖师大力的提倡是很有道理的。他们不提倡持咒,不提倡观想,专门提倡持名,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依照这个法门来修行,历代成就的人、往生的人不计其数,像《往生传》里面所记载的,那是挂一漏万,没有记载的太多太多了,记载的很少。
◎【三、非部非类】
玄义【三、明非部类者,带说净土。】
这是附带讲的。
玄义【如华严法华,及起信等。】
《华严》、《法华》、《起信论》,『等』,那就太多太多了,差不多有一、二百种。
玄义【又非部类,而中说专持名号,如文殊般若。】
《文殊般若经》里头也有,这是讲非部非类的。
疏【带说者,诸同部同类之外,复有诸经,虽不专谈净土,其中带及劝赞往生也。】
这是这一类的。
疏【华严,如行愿品,既明十大愿王,而末言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
这是《华严经》。说《华严》、说《法华》,这个意义很深,因为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第一部讲《华严经》,最后讲《法华经》,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就当中全都包括了。当中所说的经论,附带讲净土那太多太多了,所以他特别举出这两个经,一个是带头,一个是结尾。尤其是念佛法门,最初提倡的就是华严会上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华严经》经文清清楚楚记载著,这两位菩萨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文殊的学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给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善财童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一位次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菩萨,跟文殊、普贤统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华严经》,你看穿了是什么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说了那么多,最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最高无上的启示,研究《华严》不可不知。不管你学哪一宗学哪一派,你学的什么经、学的什么论,到最后没有不会归净土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学的法门就不一样,用现在话来讲,有显有密,各宗各派,最后全部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十大愿王」是显密各宗各派共修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共同的归宿。「十大愿王」是无量无边法门共同的修行纲领,就跟三皈依的意思没有两样。「三皈依」是皈依觉正净,所以它是佛门修行的总纲领,而「十大愿王」也是修行的总纲领。如果我们拿「三皈依」当作纲,「十大愿王」就是目,这条目,依这十愿修觉正净,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目,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内要真诚,外要恭敬。不但学佛要从这里修起,世间法做人也从这里做起,这一点做不到,其余的什么都不必谈,好像盖房子,这是地基,地基都没有,你盖什么房子?很重要!念佛人多,太多太多了,往生的有几个?为什么念一辈子佛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他这个基础没有。「礼敬诸佛」就是前面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之心,他没有菩提心!心里面谄曲,弯弯曲曲的,这个心不好,这个心不是学佛的心,不是成道的心,当然也不是往生的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心地清净正直,你这个心与极乐世界那一边大众人心不一样,所以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大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要恭敬,儒家也是讲这个,诚意正心,也从这里讲起。《礼记》一展开,「曲礼曰,毋不敬」,跟十大愿王第一条用意完全相同。不从礼敬奠定基础,人都做不好,你还成什么佛?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从这里奠基础。
疏【法华,如云诵斯经者。】
这是讲念《法华经》的人。
疏【命终当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也。】
《法华经》里面,明明白白的有经文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但是这段经文翻译的时候把它翻漏了,是在偈颂里面,好像有五首还是六首。《法华经》的梵文原文,现在还有。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是一位女居士,学佛非常虔诚,她是大学教授,英语非常好,梵文也好,她从梵文《法华经》里面看到这一段东西漏掉了,她把它翻译出来。
疏【起信,如前教起中所明是也。】
『起信』就是《起信论》,读诵的人很多。马鸣菩萨本身就是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他造的《起信论》也是提倡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疏【等者。】
这个就太多了。
疏【如观佛三昧。】
《观佛三昧经》。
疏【十住断结诸经。】
不胜枚举,要是统统写上就太多了,有一百多种这些经论的题目。
疏【带说净土,层叠非一,详如后释文中杂引。】
《疏钞》里面,会引到许许多多经论里面讲的念佛法门。
疏【文殊般若,详后执持名号文中。】
《疏钞》解释『执持名号』那一段,引用《文殊般若经》,这是佛劝我们求生西方净土,特别是持名的法门。
◎【八、译释诵持】
这一段是讲感应。『译』,翻译的时候;『释』,注解的时候,讲经的时候;『诵』,背诵;『持』,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所谓信愿持名,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
◎【初明译。二明释。三明诵。四明持。五结劝。】
分为五段。
◎【初、明译】
玄义【已知此经,为部为类,详略同别。未委译自何时。】
『委』是委屈,对於这个经到底是什么时候翻译的?什么因缘到中国来的?这事情还不晓得,还在委屈,请你跟我们讲解清楚,就是这个意思。
玄义【凡有几译。】
像大本一共是十二次的翻译,现在《藏经》里面只剩五种译本,其余的都散失了。在中国编辑《大藏经》是宋朝时候才开始的,把所有翻译的经典、古德的注疏,收集起来编成一个丛书。以前都是散存在寺院、民间,所以失掉的东西很多。
玄义【以至注释阐扬,读诵受持,有何灵验。】
学佛的同修也应该晓得,能帮助我们起信,增长我们信心。
玄义【初明译者有二。】
这一部经有两种翻译。
玄义【一名佛说阿弥陀经 ,即今经。】
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经本,经题叫《佛说阿弥陀经 》。
玄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
疏【姚秦者。】
『秦』是朝代的名称。为什么前面要加一个『姚』?在中国历史上用「秦」做国家国号的一共有四个,必须在上面加上那个国王的姓氏,我们就晓得是哪一个秦。
疏【周有嬴秦。】
秦是周朝时候的一个小国,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后来秦强大了,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姓嬴,历史上我们称为『赢秦』。
疏【南北朝有苻秦、姚秦。】
南北朝时,苻坚在关中,现在的甘肃、陕西、河南这一带,建立一个王朝称秦,也就是『苻秦』。淝水之战,晋朝谢安、谢玄打败苻坚。姚苌是苻坚底下的一个将军,他留守在后方,看到国王兵败,他就叛变,据守关中自己称王,国号没有改,历史上就称为『姚秦』。
疏【今言姚者,拣非余秦也。】
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哪一个朝代,是在姚秦的时代,而且是姚秦的第二代,姚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在姚兴这个时候。
疏【三藏者,通经律论,兼善华梵故。】
这叫三藏法师。这个法师非常出名,他的中国话说得很好,梵文当然是非常的通达,所以译的经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疏【法师者,佛法所属,演扬诲众,为表范故。】
『表』是师表,『范』是模范。他通达『佛法』,能给我们讲解,能指导我们修行,为我们的表率,为我们的模范,我们尊称之为『法师』。所以「法师」这个名字不太好当,如果你要是做不到,人家称你法师,说实在的,那是在骂人!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别人尊敬称法师、称和尚,应当要生惭愧心,实在讲当不起。所以出家的同修一定要努力,要真正发愤,名副其实,你就没有罪过了。否则的话,人家称你一声,就是一重罪过,称两声,两重罪过。我这一生没做什么罪业,到以后阎罗王把你打下地狱的时候,你还说冤枉,其实一点都不冤枉,一声一声这个罪加在身上,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就好像世间人一样,我发心去做老师,我去教学,结果一生当中一个学生也没教,一天课也没上,人家一见面:老师!老师!他有没有罪过?他有罪过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疏【鸠摩罗什者。】
这是一个人的名字。
疏【梵语具云鸠摩罗耆婆什。】
这是梵语音译的,中国人喜欢简单,把轻音省掉,就称鸠摩罗什。还有更省略的,就称为罗什。
疏【上五字,此云童寿。】
『童』是童子,年纪很轻,小孩。『寿』是老人。虽然像小孩,小孩的年龄,但是他的智慧、他的涵养、他的举动都像一个长者,所以大家称他这个名称。他实实在在是了不起,这是再来人,这是菩萨再来的。
疏【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
对於中国的语文很通达。
疏【华梵合举,称罗什也。】
其实他真正的名字是「鸠摩罗耆婆」,「什」是中国人送给他的称号,他对中国的语文非常通达。
疏【译者,易也,易梵成华也。】
就是翻译,把梵文翻成中文。
疏【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译,今经自西来,而言译者,汉之北官,兼善西语,摩腾始至,遂称为译,今仍之也。】
《周礼》是一部书的名字。中国礼经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这是十三经里面的三部。《周礼》,是周朝的宪法,周朝政治、典章、文物制度统统记载在这里面。《周礼》是周公的著作,这个构想设施尽善尽美。这部书我没看,方东美先生跟我讲了很多次,告诉我这个书好,他说:古今中外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比不上《周礼》,周朝的后代如果遵守这部书这个教训去做,周国不会亡国。中国历史朝代最久的是周朝,八百年,后人不遵守这部宪法,所以才亡国。方先生对这个书非常的赞叹。我只读过《礼记》几篇。
在这个制度里面,翻译官四方名称不相同,北方叫「译」,东方叫「寄」,南方叫「象」,西方叫「狄鞮」,不同的名称它都有意义的,但是工作皆是翻译。佛经是从西方来的。汉朝时候的丝路,是中国往西域的交通大道,佛教也是从这条路传到中国来的,从新疆天山南北路、甘肃到长安,那时国家首都在长安,与北方很接近。从摩腾、竺法兰这两个人开始,最初翻译《四十二章经》时,北方翻译官来协助,北方翻译官对梵文很通达,请他来帮忙,就用这「译」字,以后一直就用这个字,没有再改变了,就成了一种习惯。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翻译的佛经,这部经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佛经的佛学概论。季圣一居士的《四十二章经新疏》,注解得很详细,在古来所有注解当中,我觉得他注得最好。这部经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们现代学佛的人不能成就,自己一身的毛病不知道。「我没有毛病,我非常好!」看到别人的毛病,不晓得自己的毛病。你读了这个经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多少毛病,把这些毛病改过来,你念佛的功夫就得力了。这部经是给我们治病的一服良药。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这部经学起。但是这部经言简意赅,文字很简单很少,义理太丰富,没有很好的注解你看不出来。过去我们一直找不到理想的注解,灌顶法师的注子太深了,不适合初学。所以我在香港看到季圣一居士这个本子,我欢喜得不得了。
学讲经的同修从哪里学起?从这个经上学起。这个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科题,《四十二章》每一章有一个题目,解释题目,然后解释名词术语、典故,最后是「讲义」,来合讲,这个层次清清楚楚。这是传统讲经的规矩,完全按照规矩来讲,有条不紊。所以,讲经的同修要从这部经下手。你能把这个规矩、方法学会了,以后一切经你都有一个下手之处。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部参考书。斌宗法师的《弥陀经》注解、《心经》注解,也是用这个规矩,循规蹈矩写出来的,那是讲经的好榜样,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式来讲。
所以诸位讲经不能学我现在这个讲法,学我现在这个讲法就糟透了。跟我学讲经,那是在十几年以前,听我讲经的得利益、得受用,为什么?我到台北开始讲经的时候,大概十五、六年,就是那个方法讲的,很守规矩的。从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华严经》,逐渐脱轨,不守规矩了,你们初学的人听不出来,行家听得出来。我在香港讲经,有很多法师听,而且法师非常喜欢听我讲经,畅怀法师就跟大众说,我在讲台上不是讲经,讲什么?讲自己的心得报告。我是展开经本,我自己所体会的、所领略的,我讲这些东西。你们开始学讲经,所谓「不学规矩,不成方圆」,到我这个是境界往上提升了一层;这个提升,在讲台上循规蹈矩十多年!
我从五十六年到台北来讲经,我是一出家就开始讲经,我四十八年出家的,四十九年正月就开始讲经,循规蹈矩,到六十岁才渐渐摆脱掉,讲自己的心得报告。所以早期同学听经,像现在有些在各处讲经的,像熊琬、徐蕙玲他们这些人,这早期的,他们有时候碰到我还说:幸好那时候来听经得利益,学了一些东西;现在来听,学不到东西了。现在我讲的是天马行空,没有边际的,高兴的时候,几句、三四句经文,两个钟点讲不完,也有的长行文念念就过去了,你学什么?学不到!但是对修行人来讲有帮助,对你学讲经,那就糟了,对於你念佛修行决定有帮助。所以,决定不能学我在讲台上这个讲法,现在最好依照《四十二章经》这个方法来学讲经。
底下这一段,这是将鸠摩罗什大师简单的跟各位介绍出来,是从他传记里面节录的,使我们对於大师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这一位大师,传记里面讲,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的东西翻译得非常之好。到中国来受了不少折磨,受到许许多多的苦难,自己是吃了大亏,但是对於中国佛法有很大的贡献。他被吕光幽禁了将近三十年,一筹莫展,他的中国文字是那个时候学的。吕光死后,侄子吕隆继位,向姚兴投降,鸠摩罗什大师才被姚兴迎请到长安,从事译经工作七年,他就圆寂了。这七年对於中国佛教的影响太大,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础。
由此可知,弘法利生不在时间长短,在真正的功力的厚薄。像印光大师,对近代的佛法,不仅是讲净土,整个佛法上,他有这么大的影响。印光大师出来弘法多少年?十年。七十岁才出来的,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七十岁才被人发现。那时候民国初年,有一些很有学问的老居士,到普陀山去游玩的时候,无意当中发现的,跟他谈话,觉得这个人见解了不起。以后跟他通信,他回信的那些信件就在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大家才晓得有个印光法师。他老人家八十岁圆寂的,十年。这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厚积薄发」,因为他积得太厚了,发的时候虽然时间不长,他的功力到了,就有那么深厚的影响力,罗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是我们要记取的。
现代人,我算是个过来人,我自己吃了很多亏,上了很多当,那就是出来讲经说法太年轻了,没有能够学古人,积得不厚,所以发的力量也不足,必须积得厚,力量才足!现代一些人,我看还不如我。我可以学佛还能跟老师学了十三年,他们现在学了三个月就想出去表演,还不如我。可想而知,你发的力量也不及我。我们读古人东西要记取教训,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这样才能真正成就。
学一家之言,这个重要!不要到外面,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听多了,思想就混乱、就复杂了。所以印光大师,人家虽然尊敬他,几个人常常提他的名字?不提!为什么不提?有忌讳。印光大师反对学佛的人跑庙,反对学佛的人亲近法师,极力的反对!你多跑庙,你的精神涣散,不能集中了,你的佛法学不好,顶多修一点痴福而已。你接近法师多了,这个法师跟你讲这个,那个法师跟你讲那个,你一脑袋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念佛不会得一心不乱。
所以大家提到印光法师时很恭敬,但是一句话不提,为什么?印光法师本人,譬如你在他那里皈依的,你到那里去看他,他会把你臭骂一顿,「你来干什么?」「我来看师父」「师父你看过了,有什么好看的?不回家去老老实实念佛,看什么师父?」臭骂一顿骂回去,那是个真正善知识。现在的法师,「你们要常常来看我」,跟印光法师态度不一样!所以,大家对他就敬而远之。可是我们想想,真正要成就,他老人家的话是对的。他主张一个道场、一个老师,一家之言,你才会得一心不乱,你这一生才不会空过。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