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四五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5-26 19:18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四五卷
敬摘自《佛说因果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之。道士寇谦不从其毁。苦与皓争皓拒之。谦谓皓曰。卿从今年受戮灭门矣。焘惑其言。以太平七年遂普灭佛法。分军四出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无少长坑之。其窜逸者捕获枭斩。有沙门慧始。甚有神异。昔赫连昌破长安始被白刃而体不伤。五十余年未尝寝卧。跣行泥涂初不污足而色逾鲜白。世号白足和上。死十余年身相如在。初入深山习行兰若。太平之末方知灭法。慧始闻之。乃于元会之日杖锡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云欲入见属依军法斩而不伤。遂至殿庭。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余异。时北园养虎。敕以始饴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视。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方知佛化高尊。黄老之所不及。即延始入殿。顶礼足下悔其[保/言]咎。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于是大生愧惧。遂感疠疾。通身发疮痛苦难忍。群臣议曰。崔皓邪佞毁害佛僧。陛下所患必由于此。于时崔寇二人次发恶疾。焘惟过由于彼。以太平十一年乃载皓于露车。官使十人于车上更尿其口。行数里。不堪困苦。又生埋出口而尿之。自古三公戮辱未之过此之甚。遂诛诸姻亲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法。俄而焘崩。孙浚袭位。大弘佛事。即高宗文成皇帝是也。见后魏书及十六国春秋高僧传等。
宋太宗文皇帝朝会群臣论佛事七
文帝即宋武第三子也。聪睿英博雅称令达。在位三十年。尝以暇日从容而顾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来读经。不多比日。弥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辨厝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政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理为指南耶。近见颜延之析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淳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尚之对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敢当。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中朝已远。难复尽知。渡江已来。则王道周顗庾亮王蒙谢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等。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归依厝心归信。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深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之人也。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第1525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
...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氏所奏在司既不施行。奕乃多写表状。公然远近流布。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席上。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而无力。于时达量道俗动毫成论者非一。各疏佛理曲陈邪正。琳阅众辞多引经教。琳因谓众人曰。此引皆是奕之所废。岂得引废证成。虽曰破邪终归邪破。琳情契玄机独觉千载。器局天授博悟生知。睹作者之不工。信乘权之有据。乃着破邪论。其词曰。庄周云。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意在敬事君父。俱未畅远途。止在移风易俗。遂使三世因果。理涉旦而犹昏。命报五乘。义经丘而未晓。斯乃六合之寰块。三才之俗谟。讵免四流浩瀚。为烦恼之波。六趣諠哗。造尘劳之路者也。原夫实相窈冥。逾要道之道。法身凝寂。出玄之又玄。所以见生忍土。诞圣王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辅卫。演涅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末代孔丘辄相联类。非所言也。文有二十余纸。自琳论出冠绝群篇。家藏一本心口成诵。并流略之菁华。史书之藻镜。茂誉于是...(第1525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
...观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猜忌佛法恒加讪谤。与傅奕唇齿结构诛剪释宗。卿着十异九迷论。喜显正论。仍托傅氏上闻天听。孟春下敕。京立三寺僧限千人。余并放还桑梓。有才用者八品处分。严 敕行下无敢抗言。五众哀号四俗惊叹。不久震方出 帝氛祲廓清太宗素袭启闻薄究宗领。登即大赦一切休宁。僧还本寺佛日还朗。沙门法琳前造破邪论道俗具瞻道士新论犹未笔削。乃因刘李二论造辩正论以拟之。一帙八卷。纶综终古立信当今。绝后光前布露惟远。颖川陈子良。才术纵横声振寰宇。为之注解并序由来。文多不载。
太宗下敕道先佛后僧等上谏事二十
贞观十一年驾巡洛邑。黄巾先有与僧论者。闻之于上。乃下诏云。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训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大道之兴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后汉方被中土。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匪一。洎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庭。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解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贻诸万叶。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有司不纳。沙门智实后生俊颖内...(第1525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
...可分别。一音各解乃玩空谈。答曰。诚如来旨。亦须分别。窃以逍遥一也。鹏鷃不可齐于九万。荣枯同管。椿菌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雨。宁有分同明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小大。彭殇均其寿夭。庭楹乱其横竖。施厉混其妍媸。斯由相待不足相夺可忘庄生所以绝其有封。谓未始无物。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子亡分别子余亡分别矣。君子剧谈幸无虚论。一言易失驷马难追。斯文诚矣。深可慎哉。论云。诸行无常触类缘起。复心有待资气涉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定成于缮克。答曰。无常者故吾去也。缘起者新吾来也。故吾去矣。吾岂常乎。新吾来矣。吾岂断乎。新故相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代。非缮克而难功。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果显乎中观。斯寔庄释玄同东西理会。而吾子去彼取此。得无谬乎。论曰。续凫截鹤庸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夫自然者报分也。熏修者业理也。报分已定。二鸟无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然则事像易疑沉冥难晓。幽求之土沦惑罔息。至乃道圆四果尚昧衣珠。位隆十地犹昏罗縠。圣贤固其若此。而况庸庸者乎。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微。贫道籍以受业家门朋从是寄。希能择善敢进刍荛。如或铿然愿详金牒。于是辛氏顶受斯文顿裂邪网 有李远问舍人者。曾读斯论意所未详。便以示沙门法琳。请广其义类。琳乃答曰。蒙示辛氏与净法师齐物论。大约两问。词旨宏赡理致幽绝。既开义府特曜文锋。举佛性平等之谈。引群生各解...(第1525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
...义类。琳乃答曰。蒙示辛氏与净法师齐物论。大约两问。词旨宏赡理致幽绝。既开义府特曜文锋。举佛性平等之谈。引群生各解之说。陈彼此之两难。辩玄同之一问。非夫契彼寰中。孰能振斯高论。美则美矣。疑颇疑焉。何者寻上皇朝彻。始流先觉之名。法王应物。爰标佛陀之号。智慧者盖分别之小术。般若者乃无知之大宗。分别缘起。所以强称先觉。无知性寂。于是假谓佛陀。分别既于外有数。无知则于内无心。于外有数。分别之见不亡。于内无心。诱引之功莫匮。甚秋毫之方巨岳。踰尺鷃之比大鹏。不可同年而语矣。庄生云。吾亡是非不亡彼此。庸讵然乎。所以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惟彭祖之特闻。非众人之所逮也。况三世之理不差。二谛之门可验。是以圣立因果。凡夫有得圣之期。道称自然。学者无成道之圣。从微至着。凭缮克而方妍。乘因趣果。籍熏修而始见。彼既知而故问。余亦述而略答。详夫一音普被。弱丧由是同归。四智广覃。真如以之自显。自显也者惟微唯彰。同归也者孰来孰去。盖知随业受报。二鸟不嫌其短长。因湿致生。两虫无择于飞化。不存待与无待。明即待之非待矣。请试论之。昔阚泽有言。孔老法天诸天法佛。洪范九畴承天制用。上方十善奉佛慈风。若将孔老以匹圣尊。可谓子贡贤于仲尼。跛鳖陵于骏骥。欲观渤澥更保涓流。何异蔽目而视毛端。却行以求郢路。非所应也。非所应也。且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次则郄超王谧刘璆谢容等。并江左英彦七十余人。皆学综九流才映千古。...(第1525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四卷)
...余神。康会感灵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殃。晧意未然。乃遣张昱诣寺诘会。自旦之夕昱不能摧。乃请退还。会送门外。于时寺侧有淫祀者。昱又折云。玄化既孚。此辈何缘近而不革。会曰。雷霆震击聋者不闻。岂声之微。贵在理会。理而有会万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伏愿。天鉴亲捡察之。晧大集朝贤以车马迎会。会既坐。晧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乎。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嘉苗生。善既有征恶亦可验。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戮之。诗咏求福不回。易称积善余庆。虽儒典之格训。即佛教之明谟也。晧曰。若然则周孔已行。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说略示世间。释教幽微广明因果。故行恶则有永劫地狱苦酸。修善则有长受天宫安乐。举兹以明劝励。不亦大哉。晧不能折。咨问罪福之理。会为敷析。辞甚精要晧本才学欣然大悦。求看僧戒。会以戒秘不可轻宣。乃取菩萨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为二百五十事。持拟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呈晧。晧睹诸佛行住坐卧皆愿众生令得安乐。倍加欢喜。即请会受五戒。乃于会寺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信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为众祈请。于建初寺译出众经。多失其本。如别所显。又注述诸经并为序制。并妙得正体文义允洽。其所注经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备见于录又传梵呗。声甚清靡哀亮啭韵。于今则之。吴天纪四年四月。晧降于晋。九月会终。见诸传录费长房三宝纪 杂譬喻经八十卷 杂数经二十卷 阿惟...(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五卷。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长安。罗什去世。乃适寿春止石涧寺。律徒云聚盛阐毗尼。先弗若多罗共罗什所译十诵有五十八卷。罗叉后开为六十一卷。改善诵为毗尼诵。故今有两名。后之江陵出律杂事道场慧观笔受。盛行于世。相传迄今 杂问律事两卷(人处不同文亦不异见别录)
右一部。合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于杨州尚书令王法度精舍。请三藏律师昙摩。晋言法泽出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华严经五十卷(义熙十四年于道场寺出至宋永初二年方讫或六十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观佛三昧经八卷(一加海字见道祖晋世录或云宋世出) 过去因果经四卷(见别录) 新无量寿经二卷(永初二年道场寺出见唱录)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修行道地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是第二译见道祖晋录与法立出者小异) 文殊师利发愿偈经(元熙二年于斗场寺出出经后记其岁庚申或无偈字见唱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名成道隆魔得一切智经于庐山译见竺道祖录) 本业经 新微密持经(隆安二年第二出与支谦出小异见祖录) 净六波罗蜜经 菩萨十住经(第三出) 僧祇律四十卷(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显译见道祖及别录或三十卷) 僧祇大比丘戒本(于道场寺译第二出见唱录) 方便心经(共法业出见高僧传)
右一十五部。合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录) 大勇菩萨分别业报集(一云略者见唐录) 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一云求那跋摩出见唐录) 请圣僧浴文(并见高僧传及别录)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师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元嘉十年届自建业。善律藏明杂心。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道场慧观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等虽复译出。未及缮写。更重请翻。宝云传语。观自笔受一周乃讫。其后相续出摩德伽等 杂阿含经五十卷(瓦官寺释法显赍持来见道慧宋齐录)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道场寺译慧观笔见道慧僧祐法上等录) 央掘魔罗经四卷(道场寺出见道慧宋齐录及祐上别录等)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荆州辛寺第三出与汉竺大力吴支谦出本起瑞应等同小异见始兴祐廓等录)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见别录祐云一卷)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见李廓录) 现在佛名经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荆州为南谯王刘义宣出亦名华敷现在佛名见始兴及高僧传)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见李廓录) 净度三昧经三卷(见李廓录) 相续解脱了义经二卷(东安寺出见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录) 大法鼓经二卷(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及别录等)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见李廓录)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丹阳郡出宝云传观笔见道慧祐廓等录) 无量寿经(孝建年出第八译见道惠宋齐录与僧铠支谦白延法护罗什法力宝云等出大同广略异) 宾头卢突阇罗为...(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菩萨受得其本。晋安帝隆安年。昙无谶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龙树菩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婆至长安为姚兴译。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佉弟婆薮槃豆造。至后魏宣武帝时。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订由缘甚广。今略举要以示异同。而上所服素纳袈裟一钵三衣。外更无聚积。诸受请供感世利财。起一山寺。名为合水。山之极顶造弥勒堂。常愿往生觐睹弥勒。四事供养百五十僧。齐破法湮。山寺弗毁。上私隐俗习业如常。常愿残年见三宝。复更一顶礼慈氏如来。业行既专精诚感彻。心如注石。遂属开皇。至尊龙飞佛日还照。上果情愿力疾服袈裟弟子扛舆升山寺顶。合掌三礼弥勒世尊。右绕三周讫还山下。奄然而卒。九十余矣 安民论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 经法东流记 十法记 僧尼制。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裕即道凭法师之弟子也。轨师德量善守律仪。慧解钩深见闻泓博。兼内外学为道俗归。性爱传灯情存著述。可谓笃识高行沙门也。观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存宣通无上法宝。开皇十年追入见讫辞帝东返。十一年春厚礼放之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行魏人。少而落[髟/采]。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全声闻兼菩萨行。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投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此亦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之时复致讥此录。诚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于事少微。来哲傥详幸知有据。开皇二十年敕断不听行相同箴勖。然其属流广海陆高之 众经录目七卷。
右开皇十四年。大兴...(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阅俱览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者也 凡圣六行法。
(二十卷 十卷 七卷 五卷 三卷 一卷)
右六部。凡四十余卷。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所撰。正头陀为业。不隶名贯。悼时俗声说。故撰兹行门。广采群典布列名目。开皇中入京。仆射高颖重之。为建法筵谈述行体。名德患其切教不许流布。正遂逃越人世埋名尘俗。不测其终。后收其遗文。恨相知之远矣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 辩教论 辩正论 通学论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 新译经序合。
右六部。合十卷。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仁人。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识洞幽微情同水镜。过物便晓事罕再详。其论传辞并皆精洽。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明释教宣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内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越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友。若善财焉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 存废论 伤学论 厌修论。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影俗缘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论师释道安义解之神趾。传灯注水继踵珐輪。述而不作弘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潜形寺宇泛志慧流。迹罕人间情。多物外。文锋出口理窟入神。观夫论兴厥意可睹。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为防奸求之意。压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 占察经二卷。
...(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向岐州。具状闻奏。有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诸大德沙门。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下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 旌异传二十卷。
右一部。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隋文敕撰。素名白。神思卓诡博综玄儒。常居宰伯之右。以问幽极之略。故着兹传用悟士俗 通命论两卷。
右一部。晋王府祭酒徐同卿。以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斯盖博识能洞此玄云 外内傍通比挍数法。
右一部。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凭内外学数术偏工。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挍术法颇有不同。故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华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陈。何无异端之例。然先译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合。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音。指麾之际于斯取失。故录众经算数之法与华夏相参。十十变之傍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经语。故附此录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右一部。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所撰。房本出家。周废僧...(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神慧摽举有声京国。谈述余论凌轹后贤。每以士俗诸儒。沉迷执业轻侮僧俦。以文自拥净。乃着释疑论以晓业缘。集诗英华以知僧中不可轻罔。尔后文府雄伯皆造法筵。重其机鉴朗拔。欣其慧悟清峻。左仆射房玄龄。引为家僧。春宫以下资其理义。多游内禁对论李宗列辟解颐。皇储钦敬。下令征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寺上座。净当斯荣幸。两以居之。所著诸经庄严杂心俱舍等论疏。百有余卷。故不备载 内德论(一部一卷)
右件论。贞观初年。门下典仪李师政之所作也。政家上党学识攸归。少玩大方长。遂通洽。每与诸朝士共谈玄奥。多陷名相。以佛宗为虚诞。同迷缘业以圣理为扪虚。政乃著论三篇。初明显正喻傅氏之谗诽。中明运业晓今古之迷滥。后述因果辩成报之非谬。文极该要统史籍之前言。义寔明冠拔沉冥之滞结 辩量三教论(一部三卷) 十王正业论(一部十卷)
右二论一十三卷。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所造。云本绛人。少游玄肆。又居定室。亟动神机。虽不广阅经书历眼玄知旨趣。每见俗流邪论。均三教于一宗。商略皇王。混政道于时俗。遂搜采名理讨核玄儒。着兹二论开道悟俗 注戒本(一部二卷并疏记四卷) 注羯磨(一部二卷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一部三卷或六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一部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释门护法仪 释氏谱略 圣迹见在图赞 佛化东渐图赞(一部二卷) 释迦方志(一部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一部三卷) 大唐内典录(一...(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三十纸一名大六向经)
同上译 梵网六十二见经(二十纸一名梵网经)
同上译 十报法经(二卷二十七纸一名多增道章经)
后汉安世高译 寂志果经(十六纸) 梵志阿跋经(十三纸一名阿跋摩纳经) 七佛父母姓字经(四纸一名妇人元延请佛经) 梵志阿罗延问种尊经(七纸)
已前一十一经并长阿含经别品殊异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坐禅三昧经(三卷或二卷四十八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舍头谏经(二十六纸一名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太子经)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摩登伽经(三卷或二卷三十二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九十六纸)
宋时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三十一纸)
吴建兴年支谦于金陵译 修行本记经(二卷四十二纸上三经同本别出)
后汉竺昙果竺大力共译 本相倚致经(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缘本致经(三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四纸)
西秦乞伏仁世法坚译 佛说阿难分别经(六纸一名分别经上二经同本别出) 罪福报应经(五纸一名分别业报经) 业报差别经(十五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隋开皇年昙法智译 谏王经(四纸)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八纸上二经同本别出)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五母子经(二纸) 沙弥罗经(二纸上二...(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王经 无上处经 法常住经 越难经 五王经 四辈经 自爱经 四愿经 护净经 遗教经(上二十九经同帙)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迦栴延说法没尽经 得道梯蹬锡杖经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沙曷比丘功德经 灌洗佛形像经 栴陀越国王经 过去佛分卫经 呵雕阿那含经 摩达国王经 龙王兄弟经 懈怠耕者经 难提释经 大迦叶本经 阿鋡正行经 十二品生死经 时非时经 坚意经 五恐怖经 谏王经 贫穷老公经 四品学法经 轮转五道经 阿难四事经 揵陀国王经 四天王经 大鱼事经 耶只经(上三十经同帙)
右三帙内左间从上第六隔。
小乘经重翻
六帙 楼炭经(六卷)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上二经同帙)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 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 修行本起卷(二卷) 佛般泥洹经(二卷) 大般涅槃经(二卷上五经同帙) 坐禅三昧经(二卷) 摩登伽经(三卷) 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 舍头谏经 普法义经 梵网六十二见经 寂志果经(上七经同帙) 开解梵志阿颰经 梵志问頞罗延问种尊经 业报差别经 杂藏经 三摩竭经 求欲经 大爱道般泥洹经 七处三观经 琉璃王经 漏分布经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谏王经 四谛经 赖吒和罗经 鹦鹉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杂阿含经(上十七经同帙)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 瞿昙弥记果经 蓱沙王五愿经 般泥洹后灌腊经 顶生王故事...(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郡译 起世经(十卷一百六十五纸)
隋大业年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 杂宝藏经(八卷或十卷一百五十纸)
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普曜经(八卷或十卷一百四十七纸)
西晋永嘉年竺法护译 本事经(七卷九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译 修行道地经(六卷一百三十纸)
后汉安世高译 生经(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纸)
西晋竺法护译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五十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右一经。与别译坐禅三昧经大同 摩登伽经(三卷或二卷三十二纸)
右一经。与西晋竺法护所译舍头谏经同(或名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太子经)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九十六纸)
宋时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三译。初后汉昙果出者名修行本起。及吴时瑞应经义同 本相倚致经(三纸)
后汉安世高译。
右一经。与别译缘本致经同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四纸)
西秦乞伏仁时法坚译。
右一经。与别译阿难分别经同 业报差别经(十五纸)
隋开皇年昙法智译。
右一经。与别译罪福报应经同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八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
右一经。与别译谏王经同 五母子经(二纸)
右一经。与别译沙弥罗经同 玉耶经(四纸一名说子妇无敬经一名七妇经)
右...(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