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23 18:54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11/8/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7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上个月我们办了个大学生的讲座,这些大学生他们从幼儿园读到大学,也是十几年的光阴,这一次又来参加传统文化的课程,也都是相当难得的。在现在社会算是功利主义比较强,他们还能重视伦理道德,这都是很可贵。几个同学比较晚走,一天吃完饭我跟五个同学一起坐下来乘凉,偷得浮生半日闲,跟他们谈天。就是在礼拜六晚上,文言文课程刚结束,吃完饭就坐下来。我突然问他们说,刚刚三个小时的课程,他们记得哪一段话,他心里很有感受的。我这么一问,有个男同学他就愣了他答不出来,好像想不到。而且这五个人当中,他背的经典最多,《易经》、《书经》,他都读过上百遍。读的经典最多,可是听三个小时的课,让他谈一个最深的感悟,他谈不出来。

  反而另外一个男同学,他马上就说了,刚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贞观之治」,除了唐太宗的英明,还要有贤德的长孙皇后在适时的给他劝谏提醒,还要有像魏征这样的忠臣,才能成就这个盛世。所以他感觉到,成就一件事情相当不容易!他这么分享,他心有体悟,这个体悟会伴随他的人生。当他走入工作,在一个团体当中,他知道成就事情不容易,不要扯后腿,不要添麻烦。当他觉得很多条件不具足的时候,他能包容,他能承担。他到一个团体去就想着:我怎么样让这个团体更好。他不会做很多还给领导、还给团体添麻烦的事情,因为他已经体会到成就事情很不容易。学习贵在心悟,心的感悟;所以我们读经典,不能变成还是在堆积知识。

  诸位朋友,知识什么时候用?考试的时候用。考完试以后,这些知识到哪里去了?还回去了。说坦白话什么时候是人生的考试?随时。所以什么时候是考试?心态对了就考试过关,心态不对了这考试就没过关。今天人家骂我们一句,我们能包容,考试过关;骂我们一句,脾气忍不住了,考试就不过关。所以真正求学问,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目的,「读书志在圣贤」这个认知很重要。认知一错了就错到底,可是这个时代是读书志在考试,延伸出来就读书志在拿学历,读书志在赚钱。一偏那人生不是以服务为目的,而是以赚钱、利益自己,进而去享乐为目的。结果这么一享乐,地球都用坏了;这么一享乐,各个行业的风气就搞坏了。见利哪有不忘义的道理?这个思想观念的偏颇,不能怪现在的孩子,上一代人,甚至上二、三代人有没有教导他们,这个重要。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我们教孩子考试,一直给他很多知识填、填,那个硬压进去,会把他的悟性都给压坏了。大家有没有看到,观察一下现在大学生眼睛亮不亮?那可能是被知识给压坏了,没有好好引导他;甚至于被欲望给压坏了,眼睛没有光、没有神采了。只要都是为了成绩、为了金钱,他就一直在追逐,追不到了就患得患失很苦。假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能明白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什么时候教他?随时把他的正念、善念引导出来。比方今天考试,考完了发考卷,一个班上的同学都拿到考卷,教育的机会出现;但是老师假如不知道教育是长善?考卷发完结束了。当考卷发下去,更重要的考试来了,孩子成绩考好,他长傲慢:同学考得比我差,差劲,我比较厉害。他傲慢起来了,障碍他一生。父母、老师会不会引导孩子正确的心态,这是太重要!他考得好他会傲慢,考得好得失心会愈来愈重,大家有没有听过,成绩排在后面很差的自杀?很少听到。都是成绩名列前茅,突然比较不理想受不了。

  你看现在自杀的都是首富,很多地方很有钱的,他可能做了很多事情,都想要求好,都要比人家强,最后遇到一些瓶颈受不了,承受不起,反而心态调不过来,过不了这个关。所以往往成绩很好的孩子,有时候他的心理素质,不见得比较高。可是为什么一个孩子读到大学,我们都关注不到他的心理素质?很多大学生承受不了成绩考不好,结束生命的时候,他的父母都不能接受: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这样?这孩子一、二十年的成长过程,父母都不知道,都感受不到。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关注的不在他的心,关注的是在他的分数上,就体会不到他心的状态。我们在学校教书,知不知道每个孩子他的心理素质状况?所以考卷发下来,学生的心态正不正确,完全看老师怎么引导。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几个心理素质是健康的?家长跟老师错过了无数次,引导他正确价值观的机会!

  成绩考得好,不是生傲慢,不是生得失心,要生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曾经教过他的同学。感恩父母给他一个很健康的身体、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所以他遇事情感恩心不断增长,愈来愈健康。人受教育应该是愈来愈好,而不是愈来愈苦,愈来愈笑不出来。他刚好成绩考得很差?他在那抱怨,怨天尤人,指责老师不会教,那他也不健康。假如他考得不好,我们告诉他,「过能改,归于无」,到底不足在哪要找出来,他不是在沮丧当中,而是在反省当中,这个才是素质。「事勿忙,忙多错」,考试的时候是不是很粗心?会的东西都写错了,下一次不能这么急躁。甚至于写完了还要会检查这样就万无一失,这个都是做事态度。不能他好了、不好了,我们都没有关注到他做人做事的培养。

  所以我们假如什么时候都是看着成绩、看着功利,更重要的心灵我们很难看得到。假如不是那一天问了这几个同学这个问题,我还觉得第一个同学背很多很厉害。因为他跟我说,他好几部书都念过一百遍了,我这么一问,看他一脸茫然,一个都讲不出来,让我省思到,学习「学贵心悟」,用心感悟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守旧无功」,学的东西印在心上化成言语、行为,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不是当学术来研究,那改不了心的。甚至于旧有的学习状态,把经典也当知识一样记起来而已,不是用心感悟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半年一年、两年三年,哪一句经句真正转变我们的心态,哪一句经句真正变成我们处世待人的态度,这是真实的受益处。

  所以这个同学讲到,成就一件事情很不容易,他就体会到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没体会过,不知道个中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确实是这样。但我们现在不善用心,看事情有时候又太表面,所以特别容易批评、容易批判。批评的事情,其实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体会过,然后特别会挑毛病,这个态度不妥当,无形当中折了自己很多福;应该是时时能体恤别人不容易,这个叫厚道、宽厚。有一句话讲到「当家才知米贵,养子方知亲恩」,我们自己当孩子的时候,嫌父母,嫌这个、嫌那个,什么时候才开悟?自己当爸、当妈了。这个迷迷了多久?迷了二、三十年才懂。那这二、三十年造了多少孽?所以我们算一算,我们要赶紧将功抵罪。「百善孝为先」,这个孝心没有真正发出来,是在积累恶行,人生很难是积德累功。

  我们自己真正当主管,回想自己当员工的时候,主管在上面讲话,我们在下面批评。自己真正当主管了,才知道很多事情并不容易,方方面面都得要处理得当;尤其这个时代,大家伦理道德的基础比较浅。以前大家都有学,都知道要遵守忠孝节义这些态度,都知道话到口边留半句,话说多,不如少,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讲话都给别人留颜面,不要太苛刻,这些道理大家都懂。这二、三代缺乏伦理道德,大家没有这个态度的时候,又要带领一个团队,那这个主管的难度就相对更高了。所以儒家常说「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不容易!我们能常常换位思考,那批评就淡了,体恤就愈来愈多了。

  包含我们看孔子的一生,孔子到晚年都还没有机会能够从政,尤其「陈蔡绝粮」,七天没有饭吃。当时候整个文化,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在弘扬文化确实难度是比较高的。那我们今天,我们自己来学习、来推展,就会体会孔子那时候确实不容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诸位学长们,大家学习弘扬文化,这一生会不会改变?能不能坚持?大家都点头。这个点头是现在是这个感觉,以后遇到七天没饭吃,会不会还是同样的意志,就很难说了。做这个事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本分,它不是带条件的。假如能让我吃得上饭我就做,这是有条件,假如这个条件没有了就不干。假如蔡礼旭有做,我就做,他没做了,再说,那这是有条件的,无条件的才是道义。

  我记得二00五年十月底,我们在庐江第一次同仁培训,我就问他们,我说师长不做,你们做不做?他们有的有反应,有的没反应。这个问题很重要,可能有人会想,师长不可能没有做。你们要配合我问的问题,那个重点不在师长做不做,而是任何情况发生我们会不会改变初心?会有考验。比方说你学了三年孩子还是不听话,先生还是不能接受,信心会不会受影响?没反应了,陷入沉思当中。弘扬文化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容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我们无数人的坚持去做,所谓「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当时候夫子陈蔡绝粮,在《论语》里面有讲到,「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很多学生饿到爬不起来。「子路愠见曰」,子路有点情绪起伏了,来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会遇到困穷的时候吗?当然子路有情绪,不是因为他肚子饿,饿到不高兴。子路是很勇猛的,不会因为肚子饿生气,我就有可能因为肚子饿生气。这些圣贤人功夫也是很了得的,他不是因为受了这个苦不高兴,他是感觉到孔子这个大道怎么行不出来,他觉得很无奈。孔子说「君子固穷」,君子确实有可能遇到困穷,「小人穷斯滥」,小人遇到困穷,就会退缩、就会变节,但君子不会。子路还有强调到,就是夫子有教过,人行善,天报之以福;人行不善,天报之以殃,我们都是做好的事情,怎么现在七天没饭吃?我们假如做好几年,最后七天没饭吃干不干?

  所以夫子有一段话很重要,「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人为善,不一定马上他就有好的名声,跟好的果报,因为我们为善,是觉得那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不是马上要去求一个好的果报。带着这颗求的心去行善,求不得的时候就失望,甚至不想做好事;其实善事跟我们的良心相应,不做我们良心也不安。而一个人为恶,他也不是马上接受上天、接受法律的制裁,他福报比较大他还仗着他的势力,可是他的恶行终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的时候他还是要受果报的。所以我们现在的耕耘,很有可能二、三代人以后才会报。而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冷静去看、去观察,现代人可能一个月干的坏事,超过以前人一生干的坏事,有没有?现在这个时代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做坏事叫有本事,就已经偏颇到这个程度。

  你说男女关系的混乱,混乱的人觉得他有本事,我们曾经听一个女子说她堕胎十几次,她在讲话那个语气,是在炫耀这件事情,恐怖!十几次是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十几次。甚至于有人以玩弄感情为本事,偏得太厉害了,一个月干的坏事超过以前人一辈子都不止。所以大家想一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觉悟得太晚,所以现在您看天灾人祸的速度相当快。古人为什么很重视防微杜渐,「臣弒君,子弒父」,臣杀害领导,子杀害父母,「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其所由来者渐矣」,渐渐形成,「由辩之不早辩」,应该赶快判断的没有判断出来。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现在都教孩子要自私、要谋利,那当然教出来,家也是小人、社会也是小人,这怪不得他们。我们当老师、当父母的这个认知偏颇掉,所以很多的天灾在目前层出不穷。诸位学长,请问是快要结束,还是刚开始?刚开始。

  那我们现在在做传统文化,这些天灾我们会不会遇到?会。会了会怎么样?我们会不会死?没有人讲话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字很敏感。很多事情,你看这个世间每一天死多少人?有哪个人说我不会死?不可能,每个人都要死。每个人都准备好没有?都没准备,每个人都会死都没有准备,都被死给吓了。人很有意思,明明每个人都会死,为什么不教怎么面对死?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为变变成什么?有没有变得更好?看自己的灵魂决定的。孔子在《易经》有讲!有教我们正确认知这个身体,正确认知这个生死,儒家有教,道家有教,佛家教得更彻底了。很大的灾难出现的时候,没有保证做传统文化的就不会死。不过有一条可以保证,就是你对着上天说,中华文化的道统一定从我身上发扬光大,你就不会死了。你这个愿太大,你那个善的力量太大,不只你不会死,当下天地这些神明、祖先都保佑你,你死不了,枪林弹雨你也死不了。这不是我说的!

  孔子证明给我们看的,孔子好几次遇到很大的灾难,眼看着这个凶难就逼在面前,孔子对着学生讲「天之未丧斯文也」,上天不让这个中华文化道统断灭,谁也伤不了。这是知天命!好,今天大家回去点一炷香,昭告天地,拍一下胸脯发这样的誓愿:在这个文化危急存亡之秋,中华道统就从我身上承传发扬。你就有浩然之气,遇到灾祸的时候,你也不会恐惧。假如今天晚上就有二百个学长发这样的愿,我看这个灾祸会转不少,大会化小。要真发才行,不能骗老天!而跟大家谈到这一段,就是所有行善决定会有善报,但是不一定保证它马上报,或者在我们这一生报。

  我听到一个事例很佩服,玄奘大师一生为中华文化奉献无数的心力,在历史长河当中,没有几个人能超过玄奘大师的。我记得我到西安法门寺,玄奘大师的圣像在寺院前面,而且彰显着玄奘大师是民族的脊梁,他是民族最重要的顶梁柱。而大师晚年生了一场病,都有生命的危险,奉献了一辈子结果晚年生病。大师的念头马上想起来:是不是我把经翻错了?时时处处所奉献的都觉得是本分,没有求好报,反而是提醒自己,有没有给人民、给后世的人不好的影响。马上又想到的是不是翻错了,上天在提醒我?后来没有翻错,重罪轻报。所以大师的心境让我们非常佩服。

  因为有时候我们做了好事,最后生病了,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就否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样对人生就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是好事做了必有好的果报。而这一生面对这个大时代,确实造恶的速度太快,所以现在天灾的速度也很快。我们真的面对到重大的灾害,很重要的一点,心不能乱,心要定。这是刚好今天有感而发,跟大家一起共勉,了解到死并不可怕,死跟换件衣服是一样。为什么死可怕?是因为人不认识死的真相,把它看得很恐怖,最后就被它吓得惊慌失措。一开始跟大家谈到,这个大学生分享给我的一些思考,也提醒我们,我们学习都是用一颗真诚恭敬的心来领受,不能再是背一些知识。

  而我们现在这个单元,对人生非常重要,「君道」当中的「反身」,反求诸己。《论语》当中说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夫子这些教诲很重要,因为我们不懂个中道理,可能自己冤枉作了小人不清楚,德行每天在退步不明白。人生要有意义,要德日进,过日少才有意义;习气不能减,最后都被习气给控制住,这个人生就非常苦痛,非常没有价值。所以君子求诸己,是求诸于自己,反省自己;小人求诸人,求之于人,这个诸是之于的意思。所以我们一遇到事情不如意,第一个念头是我错在哪?还是第一个念头谁害我的、谁没告诉我的?比方我们在部门里面,同仁跟你借东西,借了以后没有及时还给你,结果你要找找不到,当下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我借你、帮你,你还没有给我还回来,气死我了。这还是在怪别人。君子求诸己,事情发生了,首先我有哪些做得不够、不到位的,才造成这件事情。他要借的时候,我有没有给他登记一下?登记了不就没事。而且登记了,我顺便也告诉他,一个很正确的做事方法!

  所以一个事情会发生,往往是在其中的人都忽略了,才会造成这个不好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个事就不会发生。请问谁清醒了,事就不会发生了?我!我们自己要清醒。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做事态度,你看以前做生意的人事忙先上帐,动物归原。任何一个情况出现,都在提醒我们做人、做事的不足,不是坏事。可是假如遇到了,我们又是指责、责怪,甚至对立,那就错得愈来愈离谱。所以这个「反身」,反求诸己,重要。而这个习惯不养成,到时候不知道要花多少人力跟时间,再把它补回来。所以建立好的做人、做事习惯,相当关键。

  比方处世要「惩忿」,要忍得住脾气,「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假如这一口气没忍住冲突了,家庭冲突、团体冲突,要再把它弥补回来,都不知道要花几倍的时间。而遇到事情能先反身,反求诸己,这个事情不会再恶化,这个事情会转成让每个人冷静,甚至每个人反省自己的不足。所以古人讲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我们之前有讲过,两对夫妻住对门,那一对和合的,就是遇到任何事,夫妻都是先反省他自己。另外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的,就是不管什么芝麻蒜皮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先怪对方。所以幸福与否,跟我们处世的态度很有关系。

  而在君道当中的反身,为君者他是一国之长,他的心态会影响臣民,所谓上行下效。而且他的心境影响人民,广大之后,他的心境是好的,老百姓心都善,就招大福;领导者心恶,老百姓也效法他,那这个团体、国家就有大祸。所以《大学》里面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所以上位者影响到整个团体、国家的命运。我们历朝历代的君王他们效法谁?近的,效法他那个朝代开国的这些祖先,因为开国筚路蓝缕是最不容易的。远的,效法中华民族的古圣先王,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的榜样,这是很可贵的。二、三千年之后的国君,还是效法这些君王,效法其实也是期许自己成为圣王。

  我们看第三十句,在第四册的五百三十三页。

  【昔成汤遭旱。】

  过去汤王在位的时候遭到旱灾。当下:

  【以六事自责曰。】

  从六个事情来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古人他是明理的,他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天人合一,整个大自然的情况跟人心是相互呼应,「作善降之百祥」,不善才会降之百殃。汤王反省:

  【政不节耶。】

  治理政事的方法、态度,符不符合正确的法度?就是符不符合这些经典、这些圣王的榜样。在《孝经》在当中都提到,「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讲所做要符合经典。其实再讲得具体,符合真理,不能遵循错误的思想观念。

  【使民疾耶。】

  所做的事,有没有使老百姓产生怨恨了?关心人民的心声。再来:

  【宫室荣耶。】

  『宫室』就是皇上居住办公的这些地方,君王居住办公的地方,『荣』,就是有没有盖得太奢华?这些宫室盖得很奢华,都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么做就不符合为君的仁道。把老百姓的血汗钱拿来挥霍,这怎么是仁慈?我们之前晏子跟齐景公的对话,景公强调到怎么样富民安众?晏子回答,你自己要先克制你的欲望,要节欲才能民富;你不搜刮民财,老百姓他生活就没有问题。「宫室荣耶」,是不是花太多不该花的钱,在这些建筑物雕梁画栋上?《论语》当中孔子称赞大禹,禹王也是圣人,夫子感叹到,「禹,吾无间然矣」,就是我实在找不到任何大禹可以非议的事情,就是大禹的人格太高尚。而大禹吃东西很简单、很节省,但是祭祀祖先非常的丰富,所以他是很有孝心对祖先。穿衣服很简朴,可是上朝或者祭祀的时候穿得很隆重。自己在家没人看到,穿的都是补了又补的衣服;在朝堂当中非常尊重群臣,所以穿得很正式,祭祀祖先也穿得很正式。但决定不会花很多钱,在买自己平常穿的衣服上,这是节省之外对于群臣的恭敬心,有孝、有敬。接着孔子又说到,大禹是「卑宫室」,就是他住的地方很简陋、很节约,而把大量的国家财富,用在改善老百姓的水利建设,水利建设愈好这农耕愈顺利,老百姓收入就没问题。所以有孝、有敬,还有时时体恤老百姓的生活,这是仁爱心。古圣先王确实都是从这些地方来检点自己。

  我们说到这里想到,我们邀请到许哲女士,她今年一百一十四岁,她自己穿、住、用都非常简单,她又没有每天吃补品,人家活得这么长寿。大家有没有听过每天吃补品很长寿的?我看出来介绍很长寿的,都不是吃补品的,都是很仁慈的人叫仁者寿。长寿很重要的,慈俭和静,仁慈,仁者寿,仁慈的念头一起来,别人还没受益,自己身心都是太和之气。所以《论语》里面说「仁者寿」是有道理的,利人决定利己。还有节俭很重要,许哲女士很节俭,她在自传当中有讲到,她觉得自己多花一分钱,就是花了她兄弟姐妹的钱,让他们可能没东西吃了,所以她决定不乱花钱。有一次人家的捐款她放在抽屉里面,被小偷给偷走了,许哲女士当下想,是我自己没把钱放好才造成这个事情,她也没责怪对方。这些有德之人,他反身的心境非常到位,而且她说这是我造成的。所以我从今天开始每天再少吃、少用多少钱,我要把这一笔钱还完。严以律己!所以决定是时时都为了天下的兄弟姐妹着想,不会乱花钱。她这个仁慈之心,跟我们古圣先王的仁慈那都是相应,所以也赢得广大群众,对她的支持跟信任。我们接着看:

  【女谒盛耶。】

  『女谒』的意思,就是指皇宫这些受宠的妃子,这些女子有没有弄权、干政成风?大家看有些朝代女权干政之后,这整个国家就败得很快。我们看最近的清朝就好,清朝慈禧太后当政,清朝的皇帝都是饱读诗书,都很用心,三点多就要起床了,所以清朝自始至终没有出昏君,因为都读书。但是咸丰之后,慈禧太后当政,整个本来在朝廷里面,讲儒释道经典的习惯,一直保持一百多年都没有变。结果慈禧太后当政就改了,就不讲了,不讲经,人的思想观念就会偏颇掉,时时有人提醒才行。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是一天不读经都不行了,必须要不断熏习才能保持正念。不听了每个人思想观念就开始下滑堕落,最后清朝灭亡。而且不是清朝灭亡而已,整个传统文化不弘扬,这一败就败了一百多年,一、二百年很吓人。慈禧太后不听经典的,还听扶鸾的、听鬼神的就更离谱了。所以那时候不是刀枪不入吗?义和团练那个刀枪不入,都已经偏颇掉了。所以《左传》当中讲到,「国将兴,听于民」,能了解老百姓的心声,用心去爱护照顾,这个国家要兴盛;「将亡,听于神」。听于民就是听于君道、听于仁爱的精神;听于鬼神,他又不是开悟的人,又不是懂得真理的人,那听得就愈偏愈大。

  所以商汤第四个反省,有没有这些受宠的女子在干政?这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君王的妻子,主要是把她的内政治理好,把后代培养好;她一干政,家里就没人好好相夫教子。女子都出来赚钱,她们家谁管?家庭主夫管,男人去管。男女还是有别!可能有人会说了,我家里管得很好,我的孩子博士毕业,然后我也很认真办政治。有没有这样的人?有,决定有,确实都做得不错,她有这个能力。但下一个问题来了,她有这个能力,其它的女人有没有这个能力?古人看事情很不一样,他不是只看眼前的问题,他是「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长孙皇后有没有智慧?有,她可不可以多管些政治的事?她有那个智慧可以管,但她有没有管?她没有管。为什么?她有智慧、她有能力,她不做。因为开了这个风气以后,后面会有流弊的问题。

  大家看孔子,好的学生就有七十二个,那七十二个可厉害!比武功没有人超过子路,比外交能力没有人超过子贡,比德行没有人超过颜子,比理财没有人超过冉求,七十二贤,三千弟子。那个时候人口可能才几百万,他学生就有三千精英,请问大家,孔子那时候搞政变行不行?孔子只要揭竿而起,天下不知道多少人都跟着他。孔子为什么不做?流弊问题,这么做了以后,很多贪心的人都说,孔子也这么做,做。都是为了谋自己的权力,去做这些事情,流弊就出来了。这个时代很多事情,其实人不见得能想到后来的事情。我们再想一想,女强人,大家有没有遇过女强人?有。请问大家十个女强人几个快乐?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做女强人,可是做了以后到底快不快乐,好像没人去关心。很多人想做企业家,到底企业家幸不幸福也不知道,就拼命往那个方向一直走、一直走。我也没去调查过,这些问题可能大家自己冷静去思考。

  依我对女人的了解,假如先生跟她不同心了,她再有钱,我想她也不会快乐到哪里去。假如她的孩子没教好,她是世界首富,我觉得她也不会快乐到哪里去。因为女人特别重视情感,这些跟她最亲的人,都跟她不能和合、和睦,你说外在给她多少东西她多幸福,我不相信。真的笑出来也是假笑,不是真笑。所以古人几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它有它的道理。当然我讲到这里,妳们不要回去,马上跟妳先生说,我要辞职,到时候还加一句话说我说的,那我完蛋了。我是分析给大家听,自己去取舍,而且取舍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我听过好多,本来在事业当中也是叱咤风云,后来回归家庭之后,她自己的内心愈来愈安定,家庭愈来愈幸福。我有一次遇到浙江的一个女子,浙江的女子也很厉害,做事能力都很强。然后她就说,听了这个五伦的道理,她们才放下工作,回去相夫教子,感觉心灵更加有收获,更加安定了。当然现在家庭的经济不允许,这个不能操之过急的,可是真正很重要的一点,这颗心一定要放在家庭上、放在孩子上。现在不放在家庭跟孩子上,以后想放没机会,人生说的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就不好。

  【苞苴行耶。】

  『苞苴』是指送东西,就是贿赂的风气是不是很盛行?一有贿赂,这国家的政治风气就会败坏,所以反思有没有贿赂的风气。

  【谗夫昌耶。】

  进谗言的人是不是愈来愈猖狂?从这六点来反省自己,当然这么一反省、一调整灾祸就能化解掉。在贞观二年关中也是大旱,关中是陕西一带,唐太宗他们就是陕西那一带的人。因为大旱,太宗就对身边的臣子说,水旱不调就是因为他人君失德,他德之不修,所以上天在责罚他。他说「天当责朕,百姓何罪」,不能怪百姓,怎么还让百姓遭受这么多困穷?他自己也很自责。他听到有人家因为太贫穷了,还卖自己的儿女的情况,他听了之后非常的怜悯,所以派遣御史大夫杜淹拿出自己皇宫的储蓄,去了解情况之后,把这些孩子都赎回来,还给他们的父母。所以太宗不容易!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是京师是蝗灾,蝗虫之害。当时候太宗亲自去审察稻田,结果还飞来好几只蝗虫,太宗看到这些蝗虫,首先对着蝗虫讲到,人以这谷类为命,他没这些东西吃,人就难保生命了。而你们却把这些谷类都吃掉,这样是害了整个百姓。而百姓有过失,在于我一人,你们不应该降祸于百姓。你们假如有灵知的话,应该来吃我的心,不应该去吃稻米,不要去害百姓。当下要把蝗虫吃到嘴巴里面去,身边的臣子就说,皇上,你吃下去怕会生病。太宗讲,我就是要把灾移到我的身上,还怕生什么病?后来很快的速度,蝗虫就没了。所以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他一国之君有这样爱护百姓之心,把这个虫害的灾祸就转掉了。我们从贞观时期这些故事,也可以体会到,太宗在看《群书治要》,是看到心里面去了,他才遇到这些事,都能提得起这样的态度。

  我们接着看三十一句,第六册七百八十二页,在姜太公所注的《六韬》当中,这是「文韬」的部分。文王问太公,说到「天下一乱一治」,天下有时候是昏乱,有时候是治理得很好,「其所以然者何」,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治世、有乱世?是因为这个大自然就是这样变化吗?

  【太公曰。】

  姜太公接着说,这不是大自然的自然变化,是什么原因?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君主不贤那国家就会危殆,而人民、人心离散纷乱,他就没有安全感。而且君主不贤,很可能就会贪财、贪色,去搜刮民财、搜刮民女,那老百姓都在恐慌当中,所以『国危而民乱』。但君主贤明,『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就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序,而且老百姓都视君王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所以祸福,整个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跟不贤,不是跟天时、跟气运的变化有关的,是跟贤跟不贤。后面文王很难得也接着问,「古之贤君可得闻乎」,所谓贤的君主是怎么样的?后面说明都是跟我们前面《群书治要》讲的,就是格物、就是节欲。不与民争财富,不注重个人生活上的享乐,然后体恤老百姓的生活,这就是贤君。

  所以这一段「文韬」的话,比方从国家来讲,国家领导人就要有这样的一个期许、这样的一个反思,团体当中领导者,也要有这样的一个自我要求。所以在《中庸》当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里前面是讲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武的德政,那些制度都在经典当中有记载。但这么好的制度,可是后世不一定能治理得好,主要的还是君王他有没有德来用这个制度。制度是其次,为君者有没有德行,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这里讲的,『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我们接着看第三十二句,在第二册的二百二十六页。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到的,这一句当中有厚、有薄,句子应该是「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但是这个责它省掉了。就是一个人他反躬自省都是很严格,从重来检讨自己,而从轻来要求别人,叫『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能远离他人的埋怨。这个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而这里面也包含人情事理,我们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很严格,一般人家很难接受,都会觉得你都没做好,还要求我。人家不能接受,纵使我们说的话对,他还是排斥的。所以这个态度,『躬自厚』,等于是很清楚要对自己严格,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意气用事,才能在理智当中;因为一检讨、一指责别人,这就不理智。所以能「躬自厚」者,很清楚自己的习气要狠下功夫才能对治;而「薄责于人」,他很厚道,对人不苛刻。而人的精力假如放在看别人,那要看自己也很不容易,「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所以还是正己才好化人,先要求自己才能以德感化别人。尤其领导者或为君者,他整个精神都是在看别人过、指责别人过,他就没有功夫在自己身上去改过。

  在《吕氏春秋》当中有一段话,叫「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则天下成,治其身则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吕氏春秋》这段话一开始,「凡事之本」,我们经营任何事情,都要从根本下手,根本不管是家业、事业都是在自己的修身、修养上。「德者,事业之基也」;「德者,本也」。所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家、这个团体,或者君王自己德行成就,这个国家、天下就安定。所以成其身则天下成,治其身则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所有的经论其实都是相互呼应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我们看到这一句,这是天下那是君王有天下,我们有没有天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天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这一生的因缘。而事实上人这一生所遇到一切人事物,都跟自己息息相关。《易经》上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的心善,感来很多善的因缘;心恶,才感来恶的因缘。所以自己要为自己的生命,负完全的责任!这些经句都是提醒我们这个重要的人生态度。

  人生其实就是感应,你笑脸对人,人家就对你笑;你哭着脸,人家也笑不出来。跟照镜子有相同的道理在其中,我们今天照镜子,这个镜子照出来的就是我们的天下。大家看照镜子很难看,还有杀气,我们很生气把玻璃打碎,解不解决问题?打碎了更照不出来。所以不是镜子上面的问题,不是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哪里有问题?是我们照镜子的人有问题。脸一调整,境不就变了吗?所以我们心态不对了,这个玻璃破了好多,问题也没解决。就像我们人生成长过程当中,跟很多人撕破脸,问题也没解决,以后还断续撕破脸。然后都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再换一个朋友就好了;有什么了不起,我再换一个公司就好了。其实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我们自身。反而是所有的境界,都是在提醒我们,我们修养还有哪些不到位处。有这样的心态,反而感谢这些境界来提醒自己、来成就自己,就不会觉得这些境界跟我们对立,甚至我们指责它了。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