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严经(第九十四集)20210920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20 21:39
標題: 楞严经(第九十四集)20210920
敬摘自《净公上人楞严经讲记一三三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楞严经  (第九十四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7-001-0094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五面,倒数第二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这一节经文就是「意法处」,因为说到的是十二处里面中心的问题,也是最关紧要的一个问题。此地所说的意就是指第六意识心,一般人把这个心误会当作是自己的真心。因为这个心的功能非常的广大,我们一切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用它,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这都是它的功能。它能够缘过去、又能缘现在、又能缘未来,十方三世没有它达不到的,所以在作用里头它是最为广大的。我们在唯识里面一说起它,与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其余的几个识相应的心所都没有它那么多。它相应的心所最多,换句话说,它这个衙门办事的人员最多,可见得它势力的广大。同时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的,等于说也是它的外围,也是它的作用。相应的作用、不相应的作用,那是统统具足,无怪乎一般人把这个东西当作真心。

  如果用这个心来从事于世间任何一种法,没有问题,都可以成就;如果用这个心要想求证无上菩提,求明心见性,那就坏了,这问题就大。所以佛法的修学与世间法的修学,有个根本不相同的处所,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要明了的。佛法讲修道,连老子他也懂这个道理,「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为道日损,损是什么?损就是离开、就是舍离,益就是增长。为道是以舍离为精进,世间学术是以增益为精进,这不一样,虽然都讲进步,可是学道的人看到世间学术人,他退步,他不是进步;世间人看学道的人他是退步,他也不是进步。为什么?两个方向,向两个方向走,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舍什么东西?就是舍妄心。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其目的正是交光大师所讲的,劝我们「舍识用根」,也就是唯识家所说的转识成智,目的在此地。学佛最怕的是颠倒,怎么颠倒?转智成识这就颠倒,最怕这个。最怕的是你在佛学里头,什么样进步?你记得很多、听得很多,博学多闻就完了。

  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说的,本经里面阿难尊者就是博学多闻,所以在楞严会上一示现的时候,博地凡夫,一点用都没有。阿难代表的是多闻第一,代表的是在知识上不断的求进步、求增长,这是示现在学佛上发生严重错误的一个典型人物,这是阿难尊者所示现的。世尊灭度之后,那些大弟子个个都证阿罗汉,只有阿难还在二果,不能成就。所以阿难尊者证阿罗汉,他的老师已经不是释迦牟尼佛,是迦叶尊者,在迦叶手中成就的。他在释迦牟尼佛会上没证果,为什么没有证果?拼命学、拼命记,你提起什么他都知道,他跟你说得天花乱坠,干的是这个。我们今天如果都学阿难这个样子,那完了,生死轮回决定不能超越,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佛教给我们四依法,叫我们依义不依语,不依语是什么?语言、名相可以舍离。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教给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东西是可以舍离的。义理明了就行,着重在义理,不着重在这些东西上。

  话虽然是这么讲,可是我们看看佛法教初学,为什么他要教背诵?我给人说话都说真话,我不骗人。过去人学佛,人家是怎么成就的?现在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过去人学佛有根基、有基础,所以容易成就。今天你们叹诸佛菩萨、大善知识都不出世,这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逐渐凋零,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个事情你要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理所当然,为什么?从前人肯学,所以佛菩萨都住世,都来做老师。现在人不学,不学来了也没用处、来了也没有办法,所以就不来。老师教学就是这样的,学生肯学,老师教得欢喜;学生不肯学,老师去了再也不回头。什么叫肯学、不肯学?凡是肯如理如法的去修学,这叫好学、这叫肯学;不依规矩、不依方圆,要想躐等,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不是好学,所以佛菩萨不来。依照这个规矩来学,学佛最初一个阶段是五年学戒。五年学戒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等于你现在考取大学的新生训练,佛门里头教育的时间长,因此新生训练的时间也长,它训练的时间是五年。你愿不愿意接受这新生训练?新生训练的科目就是训练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五年当中学这个。

  其次就是背诵经典,在从前我们佛教各宗等于都是专科学校,贤首专于《华严》,天台专于《法华》,慈恩专于唯识,它都是专科学校。你在哪个学校,你就习诵哪个学校他们的经典,你要是在天台山,那你就是背《法华经》。这就讲为什么要背诵?诸位必须要知道,这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背诵不是为记诵,意思不是叫你记的。背诵是什么?背诵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他修这个,用背诵做为手段,成就戒定慧三学,目的在戒定慧。所以背诵目的不是在于把经文记得很熟,里头的意思都明了,问你都答得上来,不是这个,这就变成世间法,这不是学道;背诵的目的,是叫我们二六时中心里不起妄念,天天背着经,妄念就不生。妄念不生这就是戒律,诸恶莫作,不但是坏念头不生,好念头也不生,善恶念头统统都离了,这是诸恶莫作。经文是佛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是善中之善,你念经是众善奉行,世出世间所有的善法统统都在里面。念经的目的,人家是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你诵经的时候要专心,不专心经文一定就忘失,专心就是修定,目的在修戒、在修定。经文从始至终字字清楚、一个字也不掉、一个字也不颠倒,这就是智慧,一切明了,绝不含糊。同样是背诵,其目的是在修戒、修定、修慧,跟世间背书目的不一样。世间背书老师来考试,来考默写,来考你背给我听,来给你打分数,考这个。佛法不考这个,如果你这一部经从头到尾默写得一个字不错,你心里是乱七八糟的,你还是得个零分。为什么?目的没达到。佛法考的是什么东西?不考你经文,也不考你对这个经懂得多少,不问这个,看你戒定慧的功夫达到什么程度,考这个。这是在初学五年当中应当奠定的基础,我们今天哪一个人学佛,一开始学佛从这个方法学起?所以我们学一生不能成就。今天下午我讲《圆觉经》的时候,跟同学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佛颠倒其事,所以你学佛学一辈子,不但你戒定慧不能成就,你的分别、你的执着、你的妄念是愈学愈多,增长,这怎么能开得了悟?没指望了。所以这叫颠倒的修学,这个修学拿到世间法的修学可以,佛法的修学大错特错了。

  报纸上发表我们教育部大学法修订,将来可以设立佛教学院。我当天就跟大家说过,我说麻烦来了。你们懂这意思吗?麻烦的是什么?所有佛法的修学都变成世间法。今天日本的佛教就是走这个路子,一个个都是佛学家,你要跟他讨论到佛经,那讲得头头是道;一天到晚生烦恼,是非人我永远没得了,是凡夫,不是圣人。把佛教变为世间学术,这样佛教就灭亡,世间就不再有佛教。不是说没有寺庙、没有佛像、没有经典,这些东西反而更多,更多了,佛教没有了。没有人开悟、没有人证果,虽有这些东西在,变质了。所以佛教的修学有它的理论、有它的道理,在佛法里面讲,有它的善巧方便。我们不依这个善巧方便,自己想别出心裁,恐怕不能成就,别出心裁来修学,我们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还没有看到一个能成就。由此可知,基本的训练不能少过五年,学戒定慧。

  戒定慧修学的理论依据,就是《华严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什么?是次第学。《沙弥律仪》二十四门威仪是次第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次第学,可是背诵经典又一次完成,一次完成的不碍次第的,次第的不碍一次完成的。这个理论是出自《华严经》。所以我们想想,从前的教学法多么的善巧,方法实在是好极了。有几个人能认识?如果我们从光复以来,各处所办的佛学院要是采取从前各宗丛林教学的方法,我们台湾今天不晓得出多少佛菩萨,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个佛学院以一样东西为主,一门,像从前天台就是一部《法华经》,你在我这里学十年、二十年都是一部经。贤首就是一部《华严经》,宗密大师一生就是一部《圆觉经》,都是一样。刚才讲戒律的基础就是五年背诵,以这个来修戒定慧,以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为行持的准则,在这上面扎根。我们要是把这个原理原则疏忽了,这一辈子不会有成就。如果你有成就,那可以说是很侥幸的带业往生,也不过就是如此而已,这是说你修学里头没有根、没有本。

  你们同学们年纪轻的,你现在觉悟还来得及,你花上五年的时间,好好的把根基奠定好。至于我们讲堂里讲经你来听,听懂就懂,不懂也不必去问,不要去研究。为什么?没有用处的。你到讲堂里来随喜功德就好,你的根基奠定之后再来听经就不一样了,古人所谓「言下大悟」,你听了会开悟。听了不开悟,讲经的人讲了没意思!我讲经讲了二十三年,听我讲经的一个开悟的都没有,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你说六祖大师当年讲经,他讲了三十七年有四十三个人开悟,平均一年还有一个多!三十七年有四十三个开悟,所以他愈讲愈起劲,非常重要。我们不从根底上来打基础的话,这是误了我们一生。真正误了一生倒不要紧,来生也误了,生生世世都误了,这个问题就严重。

  学,你也许你问了,我们现在没有修学的环境,也没有人指导。这不是修学态度,为什么?这完全是依赖心理。什么地方不是修学环境?经本就是指导,你要找什么人给你指导?像《楞严经》,你要学《楞严经》的,每天把《楞严经》念一部,目的修戒、修定、修慧,《楞严经》经文就是指导。还要个人在那里督促着你你才肯干,不督促你,你就不肯干了,谁有这个闲功夫来督促你?督促你,你要是不高兴的话,跟你做冤家对头。释迦牟尼佛没有督促任何一个人,只是在讲堂里劝告大家,把这些理论、原则、方法教给你,提供给你,其余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说开示悟入,老师的本分就是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没有办法帮你开悟,没有办法帮你证入,这个悟入是自己的事情,古人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领进门是什么?开悟的门替你打开了,指你这条路,那以后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修行在个人。每天在讲台上讲的就是开示,就是把这个门敞开,每一条路都指给你,告诉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应该会走。

  你如果说是我们以前不晓得,不知道我们初学应该怎么个学法,我在讲席上讲多少遍,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我在每个地方讲经我都讲,我都劝大家,做不做那是你的事情。初学就是要打根基,初学最忌讳的就是到处听经,天天在那里看经,这最大的忌讳。为什么?你看得愈多,就跟阿难一样,增长分别、增长执着、增长妄念。你接触得愈多,分别妄想就愈多,这不是糟糕吗!根基是什么?根基是要去除分别妄想。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参学?参学就是博学多闻,到善财童子就可以参学。为什么他有资格?他什么地方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接触,什么书他都可以念,人家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有这个本事。你现在听了就落印象、就执着、就分别,这你没有资格。为什么不叫你到处听经?你没有资格听经,你听经只有害处没有利益,道理在此地。

  你们今天的修学,可以说真的是没有遇到老师、没有人指导。你要是求我指导,我不敢,为什么?你们不服气。我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指导,我们跟他学的时候,一进门他就告诉我,只准听他的,除他之外任何人讲东西不准听;你要想看什么书,要经过他同意,没有经过他同意,任何书不能看,《大藏经》都不能看,我们依教奉行,这是他的教诲。到我们自己智慧开了、有了见地,不会受影响了,哪个地方有讲经都可以去听,什么书都可以看,这开放了,所以他并不专制。可是我在他会下受他这个约束整整十年,十年的基础。所以你的基础不稳固,实在是难!你有深厚的基础,学佛这个事情不难,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问题就是你的根底要坚固,你要认真的学习。老师为什么叫你完全听他的?甚至看一本书都要得到他的同意?就是他指导你,对于你心里的思想他大致都晓得,你看过哪些东西、看过多少人的著作、你会受某一方面的影响,他统统都知道,他才好指路子给你走。你要是什么都看,看到一团糟的时候,你叫他指路子,他没有法子指给你,你的思想太混乱、太复杂,理不出一个头绪出来,他想教你没办法教,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人,见了面就很客气,欢迎你来听经,其它一概不问。为什么?没有法子教。这个师承不简单!我是把我自己的修学,老师指导的这些方法、原理原则,全盘都告诉大家,我怎么个修学法。

  你再看看古人,古人修学也是这个方法,真正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你们自己还不肯干,那有什么办法?心里要不看看,不舒服,总是东看看、西看看,这打听打听、那去打听打听,将来搞一辈子,你还是在这个境界上。你要是不相信,你自己可以问问自己,自己省察省察,我学佛这些年有些什么进步,就知道了。怕的是不但没有进步,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怎么样?学佛之前好像烦恼没有这么多,学佛愈学烦恼愈多、愈学疑惑愈多,这就退步,这就是踩着阿难的路子。说是阿难的路子,还不如阿难,阿难毕竟还有个好老师,他当侍者一天到晚跟随释迦牟尼佛,还真装了一肚子佛法;我们现在佛法没有装一肚子,装了一肚子烦恼。阿难是那些经典他都能背诵、都能记得住;我们连一部也不会,所记得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记得这些,你说这不是糟糕吗?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题外的话,实际上句句都与经文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学佛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们错用了心,我们这个错用心会一直错下去,没有办法给它改正过来。你要想真正改正,那就得还是依照古老的教学原则,才能够改正得过来;不依古老的办法,我看是没有什么指望,没有法子改正过来。这个事实你们也可以多想一想,看看有没有修正自己修学态度方法的必要,像目前这样状况下去,这一辈子你停留在眼前这个境界就算不错了,怕的是往后退、怕的是退转,不会有进步。进步的现象是什么?是智慧增长、烦恼减轻。我们一天比一天烦恼轻,一天比一天智慧增长,一天比一天法喜充满,这是好现象,这是精进之相。如果得不到这个境界相,就是得不到这个结果,自己一定要反省,我们修学在态度上、在方法上必定有错误。如果没有错误,我们如理如法的修行,为什么得不到结果?

  这一段经文比较长一点,前面佛是分别给我们说明第六意识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是从有知方面来说的。今天这个经文如果从非知,非知是无知,这个知与无知就是分别与不分别。这一段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要是不知道非知亦是虚妄的,有许多人去修无想定,以为自己这是成就了,这是大错特错。譬如一般凡夫一天到晚妄念很多、烦恼很多,这是知道痛苦,修行怎么样?「我妄念统统舍掉,我在什么境界里头我一念不生」,这是不是对的?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实际上是错了。诸位要晓得,佛法的定,是定里面一切明了,这是定。禅定翻成中国意思叫静虑,静是一念不生,虑是一切明了,这叫禅定。你要是误会了,好像我一切都放下,我心清净,我一切都不闻不问,这叫做修定的话,这是心固然清净,不起烦恼、不起妄念了,可是一切统统都不明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叫死定,纵然修成,果报在无想天,外道天。四禅天人还享福,外道天人福报也享不到,那可怜,这一生空过了,没结果。

  所以要晓得,佛法讲的定是活活泼泼的定,是一切明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如果我们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外头什么都不知道,这不行,这不是定。一定要晓得戒定慧的功能、目的,你修戒为什么?为了得定;修定为什么?为了开智慧。如果我们戒律精严不能得定,这个戒律有问题,为什么?没结果,那一定有问题。譬如农夫种瓜,种子种下去,几个月过了不结瓜,这一定有问题,他就着急、他就去研究。我们修戒,修了相当时间不能得定,愈修心还是愈乱糟糟的,这个戒律出了毛病。你修定,定是什么?定是开智慧。修了几十年的定,智慧不开,这个定出了毛病。这个地方必定要晓得,什么才是正确的修学,什么是错误的修学,所谓盲修瞎练。知道这一段经的意思,就不会落在邪定上,你才得到一个正确的修行方法。

  如果说这个心是非知者,『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这是讲意之知。意知确实不像前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它还有个方所,譬如色在哪里?色在我们眼前,我们能指得出来。意知在哪里?意知在什么地方?你说第六意识,它的根就是第七识,如果说离了它的根,离了第七识它还有知,它知在哪里?如果这样说法,照前面的比例来看,意知是法尘。但是这法尘它有两分,一半属于心法、一半属于色法,意知法的法尘是属于心法,所以在色法里找不到它,你把它当作外尘去看,错误。但是虽然是心,它确实是心里有法尘。尘是什么意思?尘是能障碍的意思。譬如我们桌子落了灰尘就不清净,意知能染污清净心,你们想想这个东西好不好?不好。不好,你偏偏用它,一天到晚都用它,学佛全都是用它,那你不是一天到晚都增长清净心的染污吗?学佛叫你去除染污,恢复你的清净心,天天还用染污心来加重它的染污,你这不叫颠倒叫什么?所以这一段的意思,是教我们检点省察它在哪里。前面七处征心,心没有所在,意知岂能有所在?底下就说: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

  交光大师的科判表得很明白,说明没有所在,没有所在就是虚妄。前面佛讲过这桩事情,这是什么东西?佛讲第六意识「前尘分别影事」,第六意识不过是如此而已。前尘分别影事,影事就不是真有的事,影是什么?梦幻泡影,可见得不是真实的。不像世间这一切色法,色法遍一切处,一样一样能指得出来;音声虽没有形相,我们耳根所接触,能够知道它的方所,它在哪个方向、它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我们能够指得出来。唯独意知,它既不是色、也不是空,找不到处所,这是讲它没有所在,『都无表示』。底下是防止有些世智辩聪之人,听了佛这样说反过来问难: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世智辩聪他是专门会用头脑,他的头脑很灵巧,别人想不出的,他都能想得出来,提出一些怪问题来反驳,这是世智辩聪。所以佛这两句话就是预防,总不能说色空之外另外还有个所在,不能这样说。说一个色与空,确实把整个宇宙都包括了,难道还有宇宙之外存在在那个地方?这是于事理都讲不通。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这就是说明两处不能成立。上面的经文分析得很清楚,说明它毕竟没有一定的所在,换句话说,非心之所能缘,而又依心之所缘,这才建立一个法处。现在既然『非心所缘』,这个法处也就没有法子建立。由此可知,佛法之建立是一种权巧的设施。佛在经里面常讲「黄叶止啼」,你问有没有佛法?没有佛法。正因为没有法,佛在《般若经》说过,佛无法可说,佛什么时候说过法?所以魔王波旬不能坏佛法。你有,人家才能破坏;没有,他破坏什么?他无从下手。无有法里头建立的法,这个法是假法不是真的。黄叶止啼是什么意思?小孩哭,哭得很厉害,大人在地下捡一片树叶,骗他这个树叶很值钱,你拿去可以换糖吃,小孩不哭了,不哭就可以了,问题就是叫他不哭。至于他能不能换得糖,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不管他,只要他眼前不哭就行,目的就达到。佛建立这些法,目的在哪里?你现在在迷,把你从迷里头引出来,引出来就行了,你不迷,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今天不能被佛从迷惑里头引出来?就是我们执着。佛是用他的方便法,把我们从世间法里引出来,引出来怎么样?我们又执着他这个方便法,误以为它是真实,又迷在这里头。先迷在世间法里面,现在又迷在佛法里面,如果世间法没有超越,再加上佛法,两重迷惑,迷了世间法已经很可怜,再加一层佛法的迷惑,岂不更可怜吗?所以世间人看学佛的人迷信、可怜,我听了这很有道理。为什么?他们是一重迷惑,你是加一倍的迷惑,所以他看到你们很可怜,我觉得有道理。所以会闻佛法的人,怎么样?一闻佛法之后,不但对释迦牟尼佛的话晓得,不迷他,世间法也不迷,一悟一切悟。如果你要是说我世间法悟了,我佛法还迷,给诸位说,你世间法也没有悟,你还是迷惑颠倒,决定不可能说一部分迷、还一部分悟,没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施设,它建立的依据。

  欧阳大师在讲演里头也说得很明白,「以俗说真之佛法」,所以佛法是对世间法相对建立的。就好比众生有病,因为你有病,所以才建立的有药;你要是没有病,哪来的药?一个健康的人没有药,药店摆的那些东西对他都没用处。有病的人,那个药就有用处,对他就叫药;没有病的人,那怎么叫药?我们没有病的看到那是「药」,这个人就是迷惑颠倒,药是治病的,你没有病哪来的药?你没有病,看到那也是药,你这个人已经有病了,虽然你身没有病,你心已经病了。为什么?你心里有药。身上不需要药,你心里还有药,可见得你的心不健康;心里要是健康的话,你决定没有药。正因为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这就好比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的建立这就是药物,你恢复健康,病没有了,药也不要了,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教我们对于世间法不能够迷惑,同样的,对于佛法更不能迷惑,世间法不可以执着,佛法怎么能执着!

  如果佛法要能执着,还会教给我们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吗?心缘是什么?心缘就是思惟想象,我们成天在研究、在讨论、在推理,这就是缘虑,不用这个。不用分别,就是不用去分别言说、分别名字,也不要去打妄想、不必去执着,这是佛法。所谓佛法就是真实法,不是真实那就是虚妄的。此地就是旁敲侧击给我们暗示,佛法是什么、佛法的作用在哪里、佛法的好处在什么地方?这些答案都是暗含在其中。像古人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没画出来,四周画起云彩,当中露一块,人家一看那是月亮。佛就是用这个方法,真实的没有说,但是说的都是虚妄的;那真实的,你自己应该就悟得出来。你总不能说都是妄的,真的在哪里?跟你说了,还是妄的,这就是叫你自己去悟。后面这做总结论: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是一大科最后的总结论,在这个总结论里面,我特别要提醒诸位,就是经文里面所讲的『法则与心』,这个心我们暂时不谈,前面讲过了,我今天就用「法则」这两个字给诸位说明它的真实义。法则,你看看底下,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们要不要?要。为什么虚妄的还要它?因为众生堕在虚妄之中,所以就要。譬如我们现在在世间,在社会里头,我们需要国家、需要政府,如果你没有国家、没有政府,你在这个世界上多可怜,你在国际间等于孤儿一样,没有人照管,没有人保护你,有国家、有政府的人不知道那个苦处,走到任何地方受人家的欺负。这个国家政府就是个法则,给诸位说,是虚妄的,国家政府不是天生的、不是地上长的,这是一个虚妄的法则。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提倡无政府主义,那是迷惑颠倒的人。无政府,给诸位说,是什么人的生活?最高尚的人,他不需要。为什么?如果人人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们想想,要政府干什么?要法律干什么?要警察干什么?要军队干什么?都不要了。人与人之间都能相亲相爱、都能互相忍让,这个世界是理想的世界。

  有一个人有私心,社会就需要秩序、就需要法则。所以无政府到哪里?西方极乐世界没政府。你们去查查经,佛有没有讲,西方极乐世界还有皇帝、还有总统?你查查看有没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政府。所以他们那些提倡无政府主义的人,你就应该告诉他,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无政府,正满他的愿。那个地方的人是什么?诸上善人,不但是善,上善,善到极处。这不能对一般凡夫讲,程度不够,所以对水平程度不够的,就得要给他约法,要给他规矩,这样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秩序,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相当范围之内的安乐,就是保持秩序。这就是法则虽然是虚妄,是有必要的,是应当遵守的;虽遵守,聪明智慧高的人晓得它是虚妄的。你晓得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好处多,不会死在制度法规之下。所以法则是活的、是活用,为什么法律过二、三十年要修改一次?它的原因就是时代不一样了、思想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不一样了,旧的法则在今天不适用,必须要加以修改,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

  你看我们中国的古书,孔子所说的,三代之礼就不相同,夏商周。虽然不相同,可是原理原则是相同的,条文是每一个朝代都有修改的部分。佛教的戒律,戒律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所制定,在今天的社会里面当然行不通,所以我们要了解戒律的精神。为什么在中国唐朝时候初建丛林?这是两位大德,百丈大师、马祖道一和尚,这两个人发起兴建丛林,丛林里面这些规矩就是法则,百丈大师首定的,这就是戒律条文的修改。因为戒律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不能适用,生活方式不一样,思想意识型态不相同,但是精神我们要保持,就是目的我们要保持,他是用这个目的达到定,由定达到开慧,这个方向、这个原理原则是决定要遵守。至于怎样做法,怎样能配合我们实际上生活行为,需要的时候我们另外再重新斟酌、再制定条文。但是你要晓得,百丈大师是唐朝人,唐朝跟宋朝又不一样,宋朝跟元朝又大不相同,元与明清又不一样,清朝跟我们现前那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我们今天要制定一个法则,制定法则的人要明心见性、要通达事理。不但要通达现前的,几千年之中每一个朝代,这些损益、功过全都要明达,这样才能给我们现前建立下新的制度。这要是没有真正修学的人,怎么能做得到?我们如果想发心来做,这真正是续佛慧命,真正的复兴佛法、续佛慧命。你要想做,从哪里做起?从你本身至少要十年的根底。你要是没有根底,一天到晚还是用妄心,在妄法里头去求,求一辈子都枉然,搞到结果还是虚妄。所以话说回来,先求戒定慧,求自己的,自利而后才能够利他。没有说自己的利益没有成就,就想能够利益别人,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先自利而后利他,先自成就而后才能够成就别人。我们讲弘法利生,你自己利益都没有得到,你拿什么去教别人?你指示给别人的路子,这就问题很大。

  百丈大师当年就有一则公案,「错下一个字转语」,就是说错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你们想想因果可怕不可怕?佛法是随便可以信口开河的吗?可以道听涂说的吗?「别人是那么讲的,我听了之后人家问我,我就这样说」,那你就得背因果。有一个法子不背因果,人家来问的时候,「某人这样说法」,因果他背去了。说对了,他的功德;说不对,他背因果,我不背因果,我自己不会,我听说某人这么说的。如果自己要是好面子的话,「我怎么怎么说法」,好了,因果你背,那个说错的人他不背因果。为什么?因为你把他的拉过来据为己有,你不承认是别人说的,你认为是你自己很能干,那你自己就得背因果。

  所以学佛首先要求开悟,要求一心,一心就是定,要善学戒律。今天学戒律,说老实话,《沙弥律仪》的精神之所在很容易看得出来,为什么?这是已经经过清朝时候的续法大师,就是灌顶续法,我们也称他作慈云大师,他修订过的。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距离我们总不算太远,所以它的精神、它的方式最值得我们做参考。更近一点的,就是印光大师所提倡的《了凡四训》与《感应篇汇编》,这里面的批注多半都是清朝后叶的时候,以及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他们来做批注,这些批注就距离我们这个年代又近了些。我们依据这个来修学,等到你自己几时开悟,你得一心、开智慧,自己成佛作祖,开道场再建立新的法则。新的法则一定是依据旧法则的精神,这个精神从哪里来的?精神从法性当中来的。所以这个法则不是随便定的,是有依据的,依据真如本性,本性里面的善德善能,我们俗话讲天性。我们中国人讲父慈子孝,这个父慈子孝是天性,不是人能够制造得出来的。不是说某个人制造一个法则,叫你们大家都要遵守我这个法则,不是的。所以圣人定的这些法则,我们一般人都愿意信守,就是因为它是基于天性,所谓是天理人情,这个法则是以天理人情做依据,这样建立的,这才成为不可违背。违背必然不祥,违背了,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大家都要受苦。

  周公制的礼就是《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宪法,是周朝立国的制度。这部法典之好,就是完全是基于天理人情,以天理为依据、为凭据,再度人情之可行。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对这部书赞叹不已,在我面前,我总听他说了一、二十遍,说《周礼》实在太好了,全世界古今中外的法典都比不上《周礼》。他那个时候勉励我看,我只大概看了十分之一,我没有看得下去。他实在是赞叹备至,因为我毕竟不是个学法律的,我没有用工夫去研究它。他只是说古今中外的这些法典都比不上《周礼》,周公是圣人这是名符其实,那是治国平天下的。佛法的戒律,这是圣人的法典,这是超凡入圣,所以我们一直到今天还去读诵、还去奉行,就是因为它是超凡入圣的法典。我们要晓得它精神之所在,要晓得怎样去修学,不能够死在条文之下,那就坏了,死在条文之下那是受其害而不得其利。在条文当中要开悟,要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自己应当怎么做法。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