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见性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202042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20 20:43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见性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202042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见性的讲记敬摘点滴


...,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训导童蒙的这篇文章。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改名做为《弟子规》,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个字做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

  佛门里面也是要求入佛门之后,也有这种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你看佛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头曾经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你要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修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是大乘菩萨要修的。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讲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里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门的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这是第一福。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称作「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老法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也得要好好的落实。这条不落实,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十万佛号,但是心行跟弟子规不相应,那也不能够往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弟子规》的教起因缘,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对我们的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谈《华严》十门开启的第二个方面,本文的体性。所谓的体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种基本的原理,它的基本的原则,它依赖什么?这种体性我们这里提出跟大家讨论,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弟子规所讲的这些条目,哪一条不是我们自性本有的道德?儒家也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善,本善,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具体体现在哪?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所以我们知道弟子规所规定的,不是说孔子他非得让我们遵守他给制定的这种规章制度,不是。他这些规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性就具有的性德,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具体的说,性德体现在伦理道德,所谓伦理可以说是五伦的关系,就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这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人呱呱坠地以后就离不开人群,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关系。

  五伦关系也不是人制定的,它也是自然就具备的,比如说谁没有父母?父母不是人规定的,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既然有这种关系,人就必须要在这关系当中去尽自己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十义,五伦十义。具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十种义务。道德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讲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普遍说法是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它归纳,去除相同的,可以说有十二个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这些都属于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品行。

  心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通常我们讲心性,也称它作实相,也就是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叫六根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这么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是说不出,无法去名状,无法去讲得出来的,不仅讲不出来,连我们的思想、意识都想不出来。但是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老子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个道是很难去理解。但是孔子说的「志于道」,就是要立志证这个道。佛也讲这是我们的自性,也叫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要证到了佛性我们就成佛了。

  道、或者佛性如何去证得?我们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形相,你按照这些表现的形相去修,就有一天能够证道。虽然道说不出来,但是它能够表现形相,表现出的形相那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我们虽然不能用我们的六根接触得道,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德。我们能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这些我们能看到。一个证道的人,他自然就会表现出这些德。那我们没证道,我们叫做凡夫,凡夫没有成佛,没有见性,如何去见性成佛?就要通过去修这些德;就是凡是顺着性德的,我们去做,凡是违背性德,我们就不做,这样子才能证入自性。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证入自性,一定能恢复自性,为什么?自性本来具有。我们现在有的这些烦恼习气,障碍我们的自性,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来没有,没有的我们当然能去除掉,本来有的当然能恢复。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样去证道?要据于德,据就是以德为依靠,依靠德来修养自己就能证入道。

  从这里我们看到,《弟子规》是帮助我们修性德、证道的一门学问,从这个体性来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书,不能够小看它。《中庸》上面有讲到,「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就是想要证道,想要学君子、成圣贤,那得一步步来。你要行远,就是远行,你就从近开始走,一步一个脚印这么走下去,终有一天你能达到目的地。你要登高,爬山,万丈的高山也是你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开始,自己先要谦卑下来,慢慢的爬。《弟子规》就是你要走远行的第一步,你要登高的第一步,你相信一直这么走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终点。达到终点,你就是恢复你的自性,圆满的恢复就跟佛一样,就成佛了,成就你本来具有的圆满德行,你的佛性。所以《弟子规》都教导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如果你以为《弟子规》是小孩学的,我们就不用学,你就不学它,你就没办法真正打好恢复性德的根基,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你明明可以恢复性德,恢复本性,你不去恢复,这不就是自暴自弃吗?所以,立志要成圣成贤,就得从这低的开始。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浅的一定达深的,浅深不二,高低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是《华严》所说的境界。我们说了很多,都是为了增强我们大家学习《弟子规》这种信心,不能够忽视这一门德行学问。

  我们来继续谈本文宗趣,第三条,如果真正大家明了《弟子规》的体性,它是讲的自性性德,谈到宗趣就比较好讲了。宗就是宗旨,趣是趣向,《弟子规》以什么为宗旨?它是以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其实很明显是以《论语》的这门「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六个部分就是讲的修行、力行。后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就是我们理解这些圣贤之道,通过学习圣贤之道,更帮助我们的力行。学文并不是指学一般的那些文学,那些才艺,并不完全指那些,更重要的是指圣贤的学问。学为什么要学圣贤学问?为了我们更好的力行。所谓学文和力行要合一并重,佛法也讲解行并重,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整条纲目就是我们的宗旨。所以我们说进德和学文,进德就是指力行,加上学文,进德是行,学文是知,知行要合一,处处都知行合一,成圣成贤就快了。以什么为趣?宗和趣就有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能够进德修业学习圣贤,最后我们达到什么果报?必定能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成圣成贤我们都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说以幸福人生、成圣成贤为趣。

  下面第四个方面是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最合适的,方是方法,所以最合适的方法就叫方便。《弟子规》所教导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圣贤?你看它讲的都是日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正是在日用平常里面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处处与性德相应,这是《弟子规》所教导的方法。你不用向外求道,就在你当下,在自己的角色里头,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学习圣贤的克己功夫,你看方不方便?合不合适?很合适、很方便,谁都能做。它的力用是什么?力用就是你学《弟子规》有什么用,你得到什么用处?就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能够从这些生活小事上面悟圣贤之理。我们说《弟子规》以自性性德为体,体怎么悟入?就从这些生活小事里悟入。就像《华严经.净行品》,「净行品」讲的就是菩萨的生活小事,从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上厕所、穿衣吃饭,讲的就是生活小事。但是华严菩萨从这些生活小事里面就发大菩提心,就证入佛性。能够从小事中达圣贤之理,这是它的用途。

  圣贤之道,印光大师讲的就是两个字,明与诚,明就是觉悟,诚就是你达到真诚心。真诚心确实不容易学,有的人天生就真诚,有的人非得要靠学习,他明白道理了才能真正的真诚心。真诚心,师父上人讲的是菩提心,往生净土也得发菩提心,加上一向专念,才能成功。怎么样达到这种真诚心、这种圣贤之心?得明白,先得学才能明。学《弟子规》是要明白这些圣贤之理,然后才能达到真诚心,才能...(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20 20:45
我们的身体、相貌、命运就能够很快转过来。能够得到『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这都是形容佛的正报,正报好,当然依报必然好。

  「光明显曜」,光明,我们现在人讲的气氛,外国人讲的磁场。一个人他的气氛或者是磁场好不好,我们能感觉到。一个人心地善良,慈悲的,你在他旁边感觉到特别的好受,特别的温暖;如果一个人常常造恶业,起邪念,你在他旁边就觉得很不安,觉得他这个人有杀气,或者是很阴险,你有这种感觉,这是他的气氛,就是他的光明不同。佛的光明是最慈悲、最安详、最温暖的,那都是因为修善。佛菩萨见性了,见性以后他的光明叫光明遍照,这种光明跟我们凡夫所说的那种磁场就不一样,凡夫的磁场,近的你能感觉到,你跟他离远一点就感觉得弱,再远可能感觉不到了。为什么?因为他心有界限,所以光明就有这种距离。但是佛菩萨他是自性光明显现,自性无所不在,所以光明遍照。这种光明远近都一样,他没有远近,均匀的,到处都一样,都有这种祥和的光明,普照法界。所以,我们修行的效果从哪里来看?从自己的身体、相貌,还有自己的光彩,这里都可以能够看到自己修学的程度。

  修学好的人大家就很喜欢在他身边,你看我们师父上人,早年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在南部迈阿密讲经。结果来了很多外国人来听,外国人都听不懂中文,就听师父听得津津有味,还打着坐,闭上眼睛,微笑着听。人家就问他,你又听不懂中文,你为什么这么投入的听?他们就说,因为我觉得这里的磁场特别好,虽然听不懂,他能够沐浴在这种祥和之光里面。你看这就是光明显曜的这种功用,这是我们师父的威德感应三宝加持。在这种善法当中能够启发他内心那种善,也启发他的光明。

  佛的光明真是显曜,显是明显,曜就是很光亮,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设」就是假设,假设有无量亿的大梵天王,这都是六道里面很高地位的。自在天王他们也有光明,光明也是显曜,他们的光明也是从修无量福德所生的,修十善业,生生世世修十善业得到这种果报。但是在佛面前,自在梵王他们的光『悉不复现』,就是光都不显了,为什么?因为佛光太光明,太伟大了,这些梵王、天王的光明,在佛跟前简直都不成光明。就好比在太阳底下,太阳光出来,照得整个地球都亮了,但是你要是在烈日底下点个蜡烛,这个蜡烛的光就不显了。晚上它能显出来,但是你在白天烈日当空的时候,你点个蜡烛等于白点。你点无量亿的蜡烛也是白点,烛光都悉不复现,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他们看到佛的身相光明看得目眩,目眩就是他的眼睛都看到目不转睛,都被佛光、身相所吸引,眼睛就有点晕了,看不过来了。这是如来本性光明显曜,所以有这样的功德,这么样的殊胜。实际上我们要知道,佛的光明如此,我们每个人本性光明也如此,不要以为佛光这么厉害,我们就没有光。其实我们真的有光,本来本性平等,诸佛平等,我们众生跟佛一样。我们为什么不显?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是被妄想分别执着给挡住,把我们的眼睛给挡住。我们本来也放光,跟如来一样,现在看不出来,现在冤枉,变成这么可怜兮兮的。下面佛又讲到,讲完佛光的身光相好,又讲菩萨。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这是讲大菩萨他们的身相光明,『汝』就是佛对龙王讲,龙王你再看看这些大菩萨,大菩萨他们也有『妙色严净』,很美妙的色身,「严」就是庄严,「净」就是清净,菩萨的相好也是不得了。前面那一段讲佛身,它是代表性德,性德是无比庄严美好,这一段讲的菩萨的身相,代表修德;性德要靠修德来成就、来显现,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够这样去修,按照五戒十善一直这么修,这部经后面特别讲到,菩萨带着十善业道来修六度,他们看来也是修行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所以,他们的福德也离不开十善业道,他们的身相也能够妙色严净。

  这个妙,你说妙在哪里?他的色相跟我们色相不同的,比我们妙的妙在哪里?如果有色相的概念,那就不妙了,你看《金刚经》里劝导我们,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让我们离相,你着了色相,当然就不妙了。所以,这个妙字的意义,是劝导我们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对于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外界的五欲六尘,不能起心动念。凡夫遇到外界环境总会起心动念,外面随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爱之心;不随顺自己的意思,违背自己的意思,他就起瞋恚心。你看,贪爱跟瞋恚这就犯了十善业里的两条,意业里头的贪、瞋,这是凡夫,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随顺的是性德,他不随顺烦恼,所以他就妙。儒家讲的「止于至善」,至善是指性德里的善法,止,止就是随顺,住在性德、至善里面。所以,十善讲的都是性德的本善、至善,菩萨能随顺,所以他也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福德是修德所现,前面的这些身相是性德自然显现,当然要通过修德去让性德显现。请看下文: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