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快乐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111340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11 13:42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快乐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111340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快乐的讲记敬摘点滴
...,你所有的业与情感就能立刻净化,自然不再需要费心地去积聚世间的善行,也不需要一味地寻求精神进步的虚幻征兆。至于大手印之道,只要安住于自然与单纯,觉知自己本具的佛性,那么佛就在掌中。让自己保持自在,超越为与无为的二分法,不要尝试去完成或算计什么事情,当事情过去时就让它过去。让自己的佛性展现,让一切如其所然,这样就可以享受一切。”
商人顿时明了佛性所在,因而开悟了。从此,他不再仅仅珍视雕刻的偶像。
也许上面这个故事还是显得那么高深没看懂,对一般人来说还是觉得并不适用,那么浅显来说回到世间做生意需要注意哪些呢,《大圆满前行》教导我们:
做生意也要注意,避免占尽十种不善业!
比如,在销售过程中,本来自己卖的是低劣商品,却巧舌如簧地说:“我自己买进时,成本也是花了多少钱。先前某人说给怎样的价,我都没有卖。但如果你要,算了,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不赚钱了,赔一点也可以……”全是一派胡言,这就是妄语。
别人在进行交易时,自己如果也很想买,就谎称这个物品不好,在买卖双方之间制造不和,最终使自己得利,这是离间语。
口出不逊地说对方质量太次、数量不对,或因欠款不还而吵得天翻地覆等,这是恶语。不过也有公司规定:在接待客户时,不能说恶语,态度要温和。有些商场还要求:不能跟顾客吵架。所以,个别人虽然很想吵,嘴皮也一直在动,但还是尽量压着。按照他们的规定,只要口中不说出来,心里生嗔恨是不“犯戒”的。
毫无意义地评论价格太高,本来不想买也与对方讨价还价等,属于绮语。
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别人,野心勃勃想把对方的财物据为己有,这是贪心。
希望他人一败涂地,这是害心。生意人很容易起这种心,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直想把别人吞下去。
杀羊、杀鱼、杀鸡等还有餐厅等做买卖,就是杀生。
可见,在经商的时候,十不善业除了邪见、邪淫以外,其他都已直接具足了。当然,间接也可具足这二者,比如为了谈生意,踏入不正当的场所,这是邪淫;生意做久了,不好好闻思修行,自然就会诋毁因果、三宝,这就是邪见。如《大宝积经》云:“贪著他资财,数起于嗔恚,兴种种邪见,是人趣恶道。”假如贪著别人的财产,数数生起嗔心及邪见,此人逐渐会毁坏自己的道心,将来定会堕入恶趣。
除了造不善业之外,做生意如果经营不顺利,还会倾家荡产,使大家深感痛苦,最终损人害己,甚至落得个饿死的下场。如果搞得好,生意稍有起色,那不论赚了多少也不知足,一直贪得无厌,就算是财产与多闻天子不相上下,也仍旧兴致勃勃从事罪大恶极的经商。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即使拥有几千万、几亿,但还是不断在投资,一辈子既没为社会做什么事,也没享受过一天的快乐。到头来,就这样在忙忙碌碌、散散乱乱中,寿命已经到了尽头。由于毕生没有行持过善法,每天都大吃大喝,杀害了无量众生,也欺骗了无量众生,临终时只能是手抓胸口,悲惨地堕入三恶趣。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若人为恶贪,常覆其心者,恒入于地狱,及在饿鬼等。”
因此,有钱人的生活看似充满欢歌笑语,但因为他们造的业太多了,这些快乐只是暂时的。要知道,凡是生意场上的人,总是怀揣恶念、居心叵测,心里装着各种阴谋诡计,像刀刃、矛尖、针尖一样与人针锋相对,特别恶毒。所以,有些做生意的人一旦出家,在很长时间中,恶心都转不过来,即使身处于清净的僧团,也还是用世间方法来对待僧众,甚至对三宝的财产不懂取舍,完全背离了饶益他众的菩提心,结果只能使无边的恶业一增再增。
那么,既然做生意的过患这么大,或许有人会问:“出家人若为寺院弘法利生做些生意,在家人为了维持生活而经商,是否都不如法呢?”
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出家人做生意,若是为了利益众生、护持僧众,佛陀在《毗奈耶经》中有开许。《瑜伽师地论》讲十一种利他事业时,也说过:“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估营农仕王等业。”出家人为了基本的衣食,可以做些生意;而在家人的话,依靠务农、经商、做官等维生,也是可以的,只要不特别颠倒就行。例如,你到批发市场进一些货物,再拿到小卖部去卖,从中赚取利润是很正常的。
还有,《杂阿含经》中也讲得比较清楚:“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一个人通过学习工巧技术,可将其作为一技之长来谋生,依靠这种方便积累财富后,应将赚来的钱分为四份:一份自己使用;两份用于投资;最后一份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赚了钱以后,自己不舍得用,又全部投资进去,最后连本钱都拿不回来。所以,大家应该学学佛陀的这个方法,比如你赚了四百万时,其中一百万自己使用,两百万作为运转资金,还有一百万就放着不动,一旦出现经济危机、金融风暴,便可以用它来应急。
标签:钱财 牵挂 肯定 肯定是 定是
囍[故事事迹]观圣湖预示这位持戒比丘将破色戒,后来……
时间:2014-4-7 8:30:54 作者:阿明 来源:学佛社区网12597 查看:707 评论:0
观圣湖预示,这位持戒比丘将破色戒
作者 阿明
大约是在2000年,大恩慈父慈诚藏吾仁波切在两个随侍的跟随下,按照殊胜法界圣尊的提示,前往西藏各大圣地闭关禅修。期间仁波切掘取出了很多伏藏,也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功德神迹。
仁波切主从三人游历了很多圣地,如拉萨的大昭寺、布达拉宫、三大寺,青海的青海湖以及湖心岛,甘肃的拉布楞寺,西藏的桑耶寺、钦浦山,还有益西措嘉出生地等等,仁波切都一一做了朝拜,而且都尽力做了为期不同的闭关禅修,且在禅修期间掘取出诸多伏藏。
作为藏区最为著名的观湖圣地,西藏大护法吉祥天女的魂湖,拉姆拉措仁波切是必去不可的。我曾经听仁波切亲自叙述过有关他们主从三人在观湖期间的所见景象,仁波切对其中...(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常观清净心,观一切都如梦如幻,观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本性。现在,因受业力的支配来伤害我,确实是不得已,如同病人本不愿意生病,但不得已生病一样。所以,我应该对他们生起大悲怜悯之心。心中一想开,就比较容易忍受别人的伤害了。接着再观想一切显现都可以用来转为道用,增上自己的修证功德,进而对众生生起感恩报恩之心。
世人常说:“吃小亏占大便宜”,“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世间人的角度看来,我们可以在吃亏失败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便在将来得到更大的利益和胜利。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为了究竟成佛,首先要将一切安乐送给他人,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大的佛果。晋美彭措仁波切在《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说:“究竟虽欲自利者,暂时利他乃窍决。”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承担他人的一切过失、亏损及痛苦,而将福德、安乐、胜利奉献给他人。
这个窍决非常甚深,本想多讲一些,但是很惭愧,我自己没有这样的修持,只是稍微有些体会和经验,依靠这个,我再给你们稍讲一点。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看他人的过失,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善良的人。而经常看他人的功德,常常思维他人对自己的恩德,习惯了,就会对人人都生起感恩之心。如同有眼病的人看到雪山是黄色,而没有眼病的人看雪山却是白色,如是一切都是自心所产生。了知这个以后,我们应该把它融入到修行当中去。炉霍县多芒寺中有一位那西堪布,他看任何人都是好人,从来不看他人的缺点。即便是看到了,他都说:“不能说他人的过失,这也许是佛菩萨的渡生方便,有不共同的密意。”所以,他从来不与他人争辩是非。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修道中的高处就是前面所讲大德们的行为,这一点与世间恰恰相反。应将世间所有的痛苦、亏损、失败归于自己,将一切胜利、安乐奉献他人。而不能开始像菩萨,中间是凡夫,最后成魔王,我执膨胀,堕入恶趣。标签:如何 对待 诽谤
囍[佛教问答]大安法师: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时间:2014-4-7 8:23:21 作者:大安法师 来源:学佛社区网12591 查看:813 评论:0
问: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大安法师答: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因为物欲横流,当事人甚至会认为这是享乐。在早先年代,婚外情是大家嗤之以鼻,很难立足社会的丑行。可能受西方新潮文化的影响,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挺浪漫,沾沾自喜。现在甚至形成一个颠倒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对男同胞来说,如果只有妻子而没有情人会都被认为没本事,都是因为不信因果、轮回的结果。
如果犯邪淫,当生福报就会削减,邪淫最损福报。本来可以当官的,官没有了;或者会得重病,减少寿命,自古以来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但现在有些人无视这些事实,不怕报应。一般来说,人的各种烦恼中以淫欲心为最强大,当事人会感觉很快乐,很解放。这方面如果没有因果的堤坝防范,就很容易出现婚外情。这在中国大陆已经比较普遍。
你要劝勉别人还是要从因果下手,说明这以事情对他自己、家庭、后代、来世都不好。尤其是女人更要洁身自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有人由于不相信因果报应,瞒着妻子或者丈夫搞婚外情,俱生神会记录在案。《太上感应篇》讲:“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西方国家出现的艾滋病祸殃,就是对六十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法国的性解放思潮的惩罚。现在西方人也在反省自己,掀起了“贞节运动”。
美国每个中学门口旁边必然有个幼儿园,很多女中学生已经做母亲,一下课,就去抱她的孩子。现在中国这方面也已经走的很远。原来我们读书的时候,学校不会这样!现在很多大学生刚入学就谈情说爱,然后在旁边租房子同居。消磨斗志,腐蚀心灵,个个都成为享乐主义者。这是这个时代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标签:大安法师 佛弟子 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囍[护生放生]持续放生之人有护法神保护
时间:2014-4-7 8:22:17 作者:妙音 来源:学佛社区网12590 查看:1536 评论:0
持续放生,有求必应,可以迅速改变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放生者会改变命运、富贵吉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放生行为惊天动地。当你放生的时候,天地之间一切佛菩萨、神仙都已经知道你的行善之为。佛菩萨、诸位神仙都是有慈悲心的,他们自然护佑赐福那些行善之人,帮助他迅速消除业障、化解冤亲债主。
持续放生的人会经常闻到檀香味、经常梦见吉祥的事情、梦见佛菩萨、梦见佛菩萨赐佛珠、梦见贵人相助等等。
实际上,长期放生的人身边已经有了护法神,随时保护左右。这就是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放生的人会有求必应、富贵吉祥?你想,有佛菩萨、神仙保佑,有护法神保护,如何不吉祥如意呢?
二是放生符合天道。上天有好生之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关爱天下众生。天地之间有善恶之神巡回视察,随时发现行善行恶之人上报天庭,予以赏罚。诸葛长青:尤其是每逢农历的庚申日,每个地方的城隍神、土地神,都会派出日游神、夜游神、灶神等,到各地各户巡查,认真记录人们的行善行恶之人,每月及时上报天庭。行善的予以赐福,作恶的予以惩罚。而天庭公正,一定会褒奖那些行善之人。大家说,你放生的行为,受上天赐福,如何不吉祥如意、天官赐福呢?
三是放生会发射“宇宙慈善因子”。当你放生的时候,你身上会发出一道“慈善因子光”,伴随你的放生瞬间发射到宇宙时空之中。此份慈善因子光,穿越时空,会紧密围绕着你,随时护佑你,让你消除业障、化解冤亲债主,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轨道,使你走上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有求必应的富贵环境。
你放生越多,发出的慈善因子场就越大,那么你...(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吃牛肉?不吃牛肉,好。福禄寿三星曾经发过愿:如果有人不吃牛肉,我就在他们家里。你们喜不喜欢福禄寿三星?如果你要吃牛肉,那就等于你亲自把福禄寿给赶走了。那你想想:到底是要吃牛肉呢?还是要福禄寿三星呢?要福禄寿,好,这就有点像佛弟子了。 有人他不愿意,我说:那个烟不要抽了,抽烟要生病、要命短的。他说:我死了也要抽。你看,这种人你拿他有什么办法?死了也要抽,这个就没办法了。其实他也是嘴硬,后来听说他生病了,医生跟他说:你不能抽了,再抽就要死了。人还是怕死的对不对?真的医生这么一说:再抽就要死了,结果他就戒掉了。 今年澳大利亚官方宣布吃素,根据医学家、营养学家的研究,肉制品里所含的营养,素菜里面都有。前段时间美国《纽约时报》还说,中国过去的领导搞“乒乓外交”,现在中国的元首习总下命令,政府宴请一律不准吃鱼翅。全世界每年因为吃鱼翅,有一亿条鲨鱼被残忍地割掉双翅。这叫“鱼翅外交”,获得了世界一致好评。 我有不少徒弟是五星、四星宾馆的老板,去年他们说:哎哟,今年生意不好。我说:为什么不好?他说:今年政府一不开会,二不宴请,过年不准请客吃饭。又命令不准吃鱼翅, 不准吃野生动物,这些高档场所的生意都不好了。哇,今天我们上午放生放了一车鱼,我们习总书记这一个命令下去,你知道有多少生命不遭涂炭哪。这个政策好吧?这赢得了国际上非常高的评价,你“乒乓外交”没有这个“鱼翅外交”来得更受人瞩目。 这代表着中国将走向一个道德治国的路线,这代表中国领导人下决心要改革时弊,而且政府官员要带头。下命令开会不准抽烟,部队不准喝酒,这好不好?太好了。我劝大家戒烟、戒毒、戒酒,劝了多少年了?我宣传十年,不如我们习总书记一句话,是不是?这个非常好。 现在我们出家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力量,我们出家人在阎王爷那儿有点力量,阎王爷叫他们带口信给我说:我知道你的。因为我经常做超度嘛,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要超度啊?这些生命本来要在无间地狱的,本来要做饿鬼的,结果我们一念经一念咒,你看,无期变有期,长期变短期,短期的立即释放,是不是?阎王爷也高兴的。 这个人哪要有敬畏之心,哪怕你再不信,至少你做人要有个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要有个敬畏心。你说你恭敬心没有,恭敬心是要培养的,但是你至少要有个敬畏心吧?古话说:头上三尺有神灵,不管你信不信,因果规律是不昧的。所以要把心结打开,心结不打开,你不会珍惜佛法,你又怎么会珍惜长老呢?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他看你就是个老头,你说一百多岁了,他第一印象就是:“你骗人吧?你是不是个骗子?”不信佛的人就是这样的。 我徒弟里面一些是老板,其他人看他学佛有点好奇:“你这么有钱,你为什么学佛?”他说:“我以前以为,人不快乐是因为没钱,所以不快乐,于是我就拼命赚钱。等我赚到一点钱了,却发现人生更不快乐。”这个你相信不相信?请问:是有钱的快乐?还是没钱的快乐?大家动脑筋想想:钱是不是我们快乐的主要原因? 其实不是,钱是物质层面的,快乐是精神层面的,如是因,如是果,没有佛法来滋养我们的人生,没钱不快乐,有钱也不快乐。如果有了佛法,随遇而安,安贫乐道,有钱快乐,没钱也快乐,对不对?说明快乐跟物质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家庭矛盾,没钱的时候夫妻俩日子过得很甜蜜,有钱了,要闹离婚了,是不是?有人说:都是钱惹的祸。真是钱的错吗?其实不是,钱只是一个增上缘,根本的因是他内心没有正能量。 以前周总理也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你们去过我寺庙的人,可以看到有块牌子,上面写着:幸福乃精神范畴,智慧乃生命精华。就是说,一个人要不断地增加自己智慧的境界,如果活到老都没有增加智慧,那这个生命就被浪费了。所以说幸福是精神的范畴,对社会来说,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文明,这叫“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根本。 人有身、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一般人没学佛,只看到肉体的一部分,稍有个风吹草动,就会陷在恐惧当中,然后就用贪嗔痴来填补这个恐惧,错用了因果。如果能够觉悟到精神层次的佛性,修身养性,戒恶修善,完善人格,就是你永恒的财富。没有觉悟,人生的目标错了,只是追求短暂的财富,那注定是很痛苦的。 我认识长老这几年,我发现,长老看到谁就劝谁出家,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发财的。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我就想了,一个活在世上一百多岁的老人,什么没见过啊?他对世间的认识肯定是很深刻的,是不是? 刚才我跟长老说:“长老,您也给大家唱一个好不好?”他说:我要唱就唱“天也空来地也空”。(普光长老唱:)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悲欢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落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妻也空,儿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名也空,利也空,花开能有几时红?
官也空,权也空,谁能终身坐朝中?
胜也空,败也空,东升西落为谁动?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空空空,别把一切看得太重。
生灭无常,众生无我,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人生是不是这样啊?(众:是)不要说一百年了,就在座的你小时候的家园,现在在哪里?城市改造都变了,只在你的记忆里,想找个照片有时候都找不到。所以,一个历尽人间百年的睿智的老人,他说,这一辈子有啥好混的?跟我出家去吧。这个就是他对众生的最爱,就是佛菩萨对你最大的慈悲。那贾宝玉后来不是也看破红尘,被带去出家了吗?所以我们长老收徒弟,有钱没钱的,大官小官的什么都有。终南山现在给他守山的,以前就是北京法院的大法官院长,他人世间的事情也经历得多了,他也说:是啊是啊。 想不想做贾宝玉?你看,嘴咧着笑,你不敢,说明你人生阅历还很有限。我不是看到你们就劝你出家,我是看到你们就劝你们学佛,...(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何西方科学的支持,然而它却遥遥领先于西方当代技术。”这是为什么?由于中国传统科学在自然科学层面上,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个道路被忽视和遗忘了,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得到了系统保存。中医药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术语、理论和技术,“中医药”作为一个“活化石”和“金钥匙”,对它的系统继承和整理研究,将有助于重新揭示中国传统科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方法和技术体系,找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活水源头。标签:美国 美国人 国人 终于 承认
囍[其他大德]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
时间:2014-4-6 8:08:49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来源:学佛社区网12580 查看:403 评论:0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如实观察往往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我们本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现在却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大概是许多佛教爱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开始真正修行的原因,直面自己的缺点,远不像谈玄说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样,可以满足虚荣心、带来成就感。不过,另一些人的做法正好相反,觉察的结果使他们非常沮丧,他们下死心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狭隘、冷漠、混乱。苛责让他们失去幽默感,变得越来越酸涩,对自己、对他人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恶。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谈何容易。不过,我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这个愿望。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要不断训练,什么假的在我们心里都能变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发出来。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有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并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由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己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应有的开放和友善。然而,大乘菩萨的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进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她)快乐的众生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她)快乐。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对很多人来说,刚开始即使是对亲人和朋友,也无法怀着无条件的友爱,但这没关系,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然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的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希望他的好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令人厌恶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有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并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由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己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应有的开放和友善。然而,大乘菩萨的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进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她)快乐的众生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她)快乐。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对很多人来说,刚开始即使是对亲人和朋友,也无法怀着无条件的友爱,但这没关系,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然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的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希望他的好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令人厌恶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著在哪里。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最后,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它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这两者都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我们将不再会疏离地看待其他众生的苦,而且对苦的根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时,“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的愿文在我们心里就有了更真诚而具体的含义。
我总记得少年时期跟随老堪布赤诚嘉参外出传法。无论是灌顶还是讲经,每念到与众生痛苦相关的内容,堪布都会落泪。有时很大的法会,下面坐满信众,他照样涕泪交流。我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觉得堂堂一个堪布竟在法座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很令人难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样。我们亲如祖孙,无话不谈。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释说,他想到众生的痛苦,心里实在难受,眼泪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来。等我长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纪,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
悲心的训练与慈心一样,也是从自己或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悲悯之情的人或动物开始,逐步扩展到亲人、朋友、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觉察,看到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脆弱、怨恨和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这时你能了解报纸上、电视里、书本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心里的感受了。他们无论做什么,你都不会诧异,你都能体谅。谦卑、宽容、感恩这些词汇背后的深义,此时你方开始理解。
当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这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重要课程。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施与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各种具体的情境下,都可以通过观想,为自己和其他众生修这个法。比如,自己感觉到压抑、疲惫时,先安静片刻专注于内心的感受,看到那个在压力下疲惫不堪的自己,然后深深地吸气,把压抑、疲倦等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出去给自己和其他人。吸气和...(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然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的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希望他的好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令人厌恶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著在哪里。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最后,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它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这两者都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我们将不再会疏离地看待其他众生的苦,而且对苦的根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时,“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的愿文在我们心里就有了更真诚而具体的含义。
我总记得少年时期跟随老堪布赤诚嘉参外出传法。无论是灌顶还是讲经,每念到与众生痛苦相关的内容,堪布都会落泪。有时很大的法会,下面坐满信众,他照样涕泪交流。我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觉得堂堂一个堪布竟在法座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很令人难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样。我们亲如祖孙,无话不谈。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释说,他想到众生的痛苦,心里实在难受,眼泪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来。等我长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纪,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
悲心的训练与慈心一样,也是从自己或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悲悯之情的人或动物开始,逐步扩展到亲人、朋友、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觉察,看到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脆弱、怨恨和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这时你能了解报纸上、电视里、书本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心里的感受了。他们无论做什么,你都不会诧异,你都能体谅。谦卑、宽容、感恩这些词汇背后的深义,此时你方开始理解。
当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这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重要课程。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施与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各种具体的情境下,都可以通过观想,为自己和其他众生修这个法。比如,自己感觉到压抑、疲惫时,先安静片刻专注于内心的感受,看到那个在压力下疲惫不堪的自己,然后深深地吸气,把压抑、疲倦等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出去给自己和其他人。吸气和呼气过程中的观想可以非常具体。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你可以尽量去观想他的伤口,去感受他的疼痛,然后通过绵长的吸气把那种痛感吸进来,呼气时观想给他送去止血贴、创伤药和止痛片。如果你知道对方最需要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最能令对方欢喜、...(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