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大悲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12058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1 20:59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大悲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12058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大悲的讲记敬摘点滴


...说的,这五念门全是净业,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特别于念佛这一门,专置一向?这什么意思?「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这一向是什么?其他的我都不学了,都放下。《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统统放下。这是对其他的诸行,就是六度万行,对它说的。念佛,就专立这念佛一门,我就这一门深入,所以加个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成就。一心向着这一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从废立上说的。第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这一向专念,这是正业。净宗也有说正助双修,什么是正?一向专念是正,六度万行是助,也可以这样说法。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说,一向专念是正,也用一向专念为助,他正助统统是一向专念。第三个,「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
  下面「释其义」,下面解释上面三句问答的意思。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第一个,「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这个是专中之专,全部可以放下。这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阿公阿婆,他们就这个行法。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好像一年到头他都不会讲话,你问他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跟他讲什么,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清楚,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答你。这就是这一门,决定得生,而且品位非常高。为什么?他专到极处了,他用的心是真心,他没有妄想、他没有杂念、他没有怀疑,所以用真心。这样的人我们对他要特别尊敬,要把他当作一尊佛来看待,礼敬诸佛,这是诸佛的样子。一个道场有这么一、二个人,这个道场有福报,有真修行人,有佛菩萨在。开利法师到我这里来看我,我跟他提到这桩事情,他说他们寺庙里头有三、四个。我说那还得了!我就告诉他,对他们一定要尊重,那是佛在那里做榜样。一个寺庙要有三四个人、五六个人这样修的话,这个道场决定兴旺。因为他们决定往生,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绝对不在中下。
  第二,「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帮助这个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行,一向专念也可以这个说法。这就是有主有助,正助双修。这样修行的人也很多,也是多数。前面那一种少数,我们说他是专中之专。这第二种也算是一向专念,它里面有修六度万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还用这个功夫。前面断恶修善统统是一句名号,他一点都不夹杂。
  第三,「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正修跟傍修,像学校读书一样,有主修的课门,有选修的课门,选修是傍,主修是正。「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为什么?他就是修其他的,也是把它回向作净土,这就是一向专念。像佛门里头,有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以禅为傍;或者是净密双修,以净土为正,以持咒为傍也行。这种人也不少,他并不是密宗,他用往生咒,也算是一向专念。每天不但念佛,他念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或者念二百遍、三百遍,这也行,祖师大德里头也有用这个方法。「此论甚妥」,这三个说法都是很妥当。「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礼拜、作愿、回向」,但是这些统统回向净土。礼拜,专拜阿弥陀佛;作愿,愿愿求生净土,决定没有一个愿,求满现前的欲望,没有这个必要,愿愿都要回向净土,这就对了。
  「依据上说,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就是往生咒,或者持大悲咒,或者持准提咒,「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都可以,「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甚至于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要问,善财童子算不算一向专念?算,他确实是一向专念。我们从他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善知识代表先入为主,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修般舟三昧,专修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所以它叫佛立三昧。他只有站着、只有走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着,九十天。所以,要体力很好,多半是年轻人可以,年老的就不行,没有体力了,精进念佛。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就知道,善财童子专修念佛法门。
  再看最后一个,一头一尾,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才晓得,善财童子是专修净土。你从一头一尾,当中那个参学,那就是助行、傍行,是他的助行跟傍行。为什么?他要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要懂得一切法门,什么样人用什么样方法度他,所以他广学多闻。学了之后,我们看最后这句话,「恋德礼辞」,恋德是什么?感恩,感谢善知识教我这些;礼辞是什么意思?礼拜,感恩,辞是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没有改变自己主修的。正修的、主修的没有改变,不受影响,这可以。他助修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广度一切众生。先以善巧方便让他生欢喜心,慢慢再提醒他,再劝他学念佛法门,用意在此地。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自己,一句弥陀念到底,这为自己。所以,为自己、为别人很清楚,为自己是正,为别人是助。这个道理懂得了,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自己平常一空下来,一句佛号念到底,皆不违于一向专念。
  「《无量寿起信论》更彰此旨」,彰是说明白、说清楚,彰显这个宗旨。「论曰:行者」,行者是念佛人,修学净土的人,「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发了菩提心,那就是菩萨,菩萨自行化他。「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这个讲得很清楚。菩萨于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一毫之善,这是讲小善,一点点小善都不舍弃;乃至无边功德,这是大善。小善、大善,遇到缘都应该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随缘不攀缘,这个就对了。
  度众生这个事情是长远的,不能够急躁,缘不成熟,你想帮忙帮不上。为什么?他不接受。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但是菩萨慈悲,菩萨真的是往教,看到众生缘快要熟了,还没有熟,他想方法把它促成,促成之后主动去找他。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没请,菩萨就来了。佛不会做这个事情,佛是一定要来请,他代表师道,师道尊严,不请不会来的。菩萨可以,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跟佛一样,你不请他他不会来。所以,菩萨特别显得慈悲,众生不请,菩萨自己来了。菩萨一定知道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善根没有成熟,菩萨也不会来。菩萨用深心、用至诚心回向极乐,一丝毫的善、功德统统回向,绝不求世间的福报。
  「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这个理说得好、说得透!所以,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放下、舍弃,没有这个必要。干这一切事情还是一向专念,什么原因?佛性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没有取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是阿弥陀佛、无不是极乐世界,所以于一切法没有舍也没有取。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这是净宗的法门。净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菩萨一定知道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善根没有成熟,菩萨也不会来。菩萨用深心、用至诚心回向极乐,一丝毫的善、功德统统回向,绝不求世间的福报。
  「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这个理说得好、说得透!所以,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放下、舍弃,没有这个必要。干这一切事情还是一向专念,什么原因?佛性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没有取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是阿弥陀佛、无不是极乐世界,所以于一切法没有舍也没有取。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这是净宗的法门。净宗是大乘,不是小乘,净宗是圆顿,不是小法。
  下面这几句话是念老说的,「此论甚契时机」,这个说法非常适合于现代这个时期。「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叫现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专门来念佛,他做不到!「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于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这个对现在人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不至于误会。念佛这个法门原来这么样活泼、这样的圆融,一点障碍都没有,无论你干哪一个行业都没有妨碍,这个法门圆极、顿极。这八个字非常好,事来便做,有缘遇到你就干,干完之后就好好念佛,事做完了别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要学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是什么?不放在心上。同时,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不是做自了汉,别人都不管,不是这个意思。
  「据《起信论》,兼行世善」,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彭际清居士作的。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这话说得好!兼修世间的善法,都可以称为一向专念,他把这些善法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何况兼修佛门里面其他的法门。兼修禅、兼修密、兼修天台、兼修华严都可以,只要是你心定在一个方向,我不求别的,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例如:蕅益大师《梵室偶谈》」,这本书是蕅益大师的小品文章,写得非常好,这个里头有这么一段。「又禅者欲生西方」,参禅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必改为念佛」,他参禅了,用不着把参究放下改成念佛,不必,「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这是对的。参禅是修清净心,最后那一念,临终最后那一念,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能往生。为什么?符合第十八愿,十八愿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得生。平常所修的功德统统回向,临终一念就往生了。
  「又大师曾掩关结坛」,这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自己,他是专修净土,净土宗的祖师,他曾经闭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他不是念佛号,念往生咒。往生咒里面有曾经说过,持满三十万遍往生咒,就能见阿弥陀佛。「并作长偈为誓」,他还有长偈,发的誓愿。「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像打佛七一样,他不是念佛,「专持往生咒」,七天,跟打佛七一样,但是他念往生咒,不是念阿弥陀佛。「唯除食睡时」,除了吃饭、睡眠,这时候念咒停止,不是吃饭、睡眠,往生咒念念相续不中断。「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以这个功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又着《弥陀圆中钞》」,《圆中钞》,「之幽溪大师」,幽溪大师是专修净土的,一向专念的,但是他修的东西很多,他也往生极乐世界了。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修《大悲》,《大悲咒》,修《般若经》的《光明》,修《弥陀经》,还修《楞严经》。这是讲的忏法,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等忏无虚日」,他天天修。看他修得好像很杂,修得很多。「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他临终不是念阿弥陀佛,临终最后一念是《妙法莲华经》,他也往生了。《弥陀圆中钞》是《弥陀经》三个最主要的注解,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个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阿弥陀经》三大注解。他这种修行的方法都是修净土,心在净土、心在弥陀。换句话说,你修学其他的法门回向,都能成就。
  我们根据这个原理,我告诉不同宗教的朋友,基督教,你们天天学习《圣经》,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往生。临命终时,向上帝祈祷,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帝也欢喜,好!到那里去成就智慧,回来帮助苦难众生。不必改!一定要知道,所有圣贤、所有的神圣,全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自性观音、自性基督、自性梵天,统统是!所以,任何一个行门,只要心是求生极乐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智慧,跟阿弥陀佛修福德,没有一个不成就。阿弥陀佛心量很大,不是说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来接你,不是。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只要有信有愿,修什么功德都可以往生,有信有愿;你功夫深浅,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从这个地方看,净土真正不可思议,不但统摄一切诸佛的佛法,统摄所有宗教,乃至于一切圣贤之法都在其中。我们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能。为什么?都能发菩提心,它跟菩提心相应,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大悲心,相应。以真诚心来帮助苦难众生,做这些好事、善事,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跟阿弥陀佛的缘就结上了。如果求人天福报,那就不相应。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是一种说法。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正因为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可以修别的,真正透彻明了,他不会修别的。像莲池大师一样,我以念佛为正修,还以念佛为助修。这是什么?这是完全透彻明了了,一切功德里头取最殊胜、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无过于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下面还有说,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九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无论从理、从事,幽溪大师跟我们表演的,他也属于一向专念。但是他一生喜欢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都是他经常修行的。他的目标,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临命终之前,预知时至。所以说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像幽溪大师这样的人,虽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够称为一向专念,他也得往生。这是说广义的一心专念。
  但是后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专至。前面还有一句,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句话我们换两个字就更好懂,总不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他心专注。所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两句话古来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什么是众生熟处?很熟,不必要作意,随时你会想起来,那是什么?爱染贪着,这是众生的熟处。爱名爱利、贪财贪色,那是熟处,不必要人教的,自然这个念头就起来。念佛是生处,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紧要的关头提不起来,生处!如果把它颠倒一下,熟处变成生处,生处变成熟处,我们道业就成功。把贪瞋痴慢变成生处,把一心专念变成熟处,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众生生处,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调转过来,这才有可能在临终最后这一念,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是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把不住。人断气了,神识没离开,神识得慢慢离开,离开的时候非常痛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生龟脱壳,你就想到那种痛苦。灵魂离开身体,痛苦就像生龟脱壳。这个时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声佛号他都能往生净土。这个话什么意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声佛号都想不起来,都难得,他太苦了。所以弥陀慈悲,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应,他都来接引。他不来接引,没有人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怎么去法,没人知道。一定要来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圆满的慈悲。
  平常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够贪恋。断说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渐渐的要淡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古人所讲的踏实之处,这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真去做。在功夫不够深的时候,这些境界远离有好处,不要接触,接触容易引起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远离比较好。有相当的功夫,那个接触就没有关系,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不能不接触,这里头的分寸必须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赶紧远离,自己功夫不够,决定不容许自己再堕落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临终,灵魂离开身体这个时候,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这是临命终时,佛必定来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处。
  「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这个大圣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怜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乃至于天地神明,比我们现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们冷静观察,无论是顺境善缘、逆境恶缘,统统是慈悲。不能说给你逆境恶缘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圣贤的意思。连孟子都晓得、都说过,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炼你。没有经过磨炼,你怎么能成就?磨炼才能把一个人炼出来,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担当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须要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他才会有成就。不经过磨炼,怎么可能成就!顺境磨炼人,断贪瞋痴;逆境磨炼人,也是教你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是从无贪、无瞋、无痴生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流出来的。怎样把贪瞋痴磨掉,你要认识清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无论从理、从事,幽溪大师跟我们表演的,他也属于一向专念。但是他一生喜欢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都是他经常修行的。他的目标,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临命终之前,预知时至。所以说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像幽溪大师这样的人,虽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够称为一向专念,他也得往生。这是说广义的一心专念。
  但是后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专至。前面还有一句,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句话我们换两个字就更好懂,总不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他心专注。所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两句话古来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什么是众生熟处?很熟,不必要作意,随时你会想起来,那是什么?爱染贪着,这是众生的熟处。爱名爱利、贪财贪色,那是熟处,不必要人教的,自然这个念头就起来。念佛是生处,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紧要的关头提不起来,生处!如果把它颠倒一下,熟处变成生处,生处变成熟处,我们道业就成功。把贪瞋痴慢变成生处,把一心专念变成熟处,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众生生处,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调转过来,这才有可能在临终最后这一念,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是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把不住。人断气了,神识没离开,神识得慢慢离开,离开的时候非常痛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生龟脱壳,你就想到那种痛苦。灵魂离开身体,痛苦就像生龟脱壳。这个时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声佛号他都能往生净土。这个话什么意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声佛号都想不起来,都难得,他太苦了。所以弥陀慈悲,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应,他都来接引。他不来接引,没有人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怎么去法,没人知道。一定要来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圆满的慈悲。
  平常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够贪恋。断说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渐渐的要淡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古人所讲的踏实之处,这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真去做。在功夫不够深的时候,这些境界远离有好处,不要接触,接触容易引起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远离比较好。有相当的功夫,那个接触就没有关系,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不能不接触,这里头的分寸必须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赶紧远离,自己功夫不够,决定不容许自己再堕落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临终,灵魂离开身体这个时候,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这是临命终时,佛必定来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处。
  「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这个大圣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怜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乃至于天地神明,比我们现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们冷静观察,无论是顺境善缘、逆境恶缘,统统是慈悲。不能说给你逆境恶缘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圣贤的意思。连孟子都晓得、都说过,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炼你。没有经过磨炼,你怎么能成就?磨炼才能把一个人炼出来,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担当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须要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他才会有成就。不经过磨炼,怎么可能成就!顺境磨炼人,断贪瞋痴;逆境磨炼人,也是教你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是从无贪、无瞋、无痴生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流出来的。怎样把贪瞋痴磨掉,你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你才能体会到大圣大贤、诸佛神灵他们的用心,这叫真正慈悲。
  遇到人作恶要惩罚他,这是慈悲心,希望他改过,希望他自新,希望他以后再不作恶。父母教育儿女,爱心,老师教导学生是爱心,不是怨恨。重大的过失,怎么样让他回头,怎么样让他记住以后不可以再犯?那就是严重的惩罚。所以严重惩罚对造作罪业的人是大慈大悲,你要不教他,过失愈犯愈多,到最后必堕地狱,那是慈悲吗?不是慈悲,那是害他。把他从地狱里头救出来,这叫大慈大悲。地狱苦,现在让他受一点苦,比地狱苦轻得多!所以你要是很细心、很谨慎的去观察,你才看到诸佛菩萨、诸天神明一片慈悲,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有溺爱子女,做错了也不忍心处罚他,以后长大变成个无恶不作的人,害自己、害众生,最后到地狱。这个父母爱不爱子女?爱,爱错了,虽爱,没有智慧,这叫溺爱,把儿女给埋葬了。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把智慧摆在第一,只有智慧才能够明辨是非,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利害,能成就自己,能成就别人。
  善导大师说,大圣慈悲怜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直截了当劝你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称名容易,别的法门难,这个法门容易。「相续即生」。如果能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我活一天就念一天,念到死。「十即十生」,十个人念,十个人生;一百个人念,一百个人生,万修万人去。「何以故」,这何以故是问为什么。「无杂缘得正念故」,第一个没有杂缘、没有杂念,第二个,他得的纯粹是正念,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经教里这么教你的。「顺佛语故」,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随顺阿弥陀佛的教诲。「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就是杂心念佛,一百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二个,一千个人当中难得有三、四个,不容易!像幽溪法师这样的人少数,他修得多,不如专修。专修,心专想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口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礼,我专拜阿弥陀佛,我不拜别的佛菩萨。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诸佛,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菩萨,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神明,我全都拜到。专一,不能搞杂了,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品位特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再看末后这一段,「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记住。一切诸佛心里头只有这个愿望,教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究竟方便」,不是究竟方便,你不能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利,这个方便是一切方便里面最方便的,叫究竟方便。「径中之径」,径是小路、是近路,径中之径是小路里头的小路,近路里面的近路,最近的一条道路。这个径是成佛,凡夫成佛,这个意思不能不知道。「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这个经上说得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那个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什么样功夫都不容易提起来,为什么?他太苦了。念佛这个容易,如果有人在旁边念,他会想起,他会跟着他念,只要跟着念一声,都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也就是说,能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他。
  「如《观经》云」,这是举《观无量寿经》做例子。《观经》上讲,「五逆十恶之人」,五逆,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让修行的道场互相不合作、互相不和,这个罪业都是无间地狱的罪报!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这十条他统统有,这叫十恶。五逆十恶,「应堕恶道」,这无间地狱。「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临终的时候遇到一个好人,修净土的、认识念佛法门的这个人,劝他、提醒他、教他念佛,劝他求生净土。「彼人」,太痛苦了,为苦所逼,念不出来。「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这个念是观想,《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你不能观想,行,你就念名号,四个字。「应称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最怕的是临终有老人痴呆症,那就很麻烦。如果修得好,还是一样佛来接引,但你说不出来。你能够见到,清清楚楚说出来告诉大家,这是福报,在临终时候大福报。这个福报重要,让大家知道你到哪里去,而且激发大家念佛求生净土的心,这就是化他。你看自行,走的时候又度一批人,这个功德大,就是做出最好的榜样给大家看。日常生活当中是得过且过,过得去就很好,粗茶淡饭最健康的饮食,居住小地方,生活一切都简单,为什么?没有留恋。如果生活很奢侈、很豪华,舍不得离开,觉得人间不错,那对于我们的信心、愿心就产生障碍,甚至于临终不能往生,这个伤害真大!我们读这个注解,一定会生感恩的心,感恩念老在注解里头提醒我们,感恩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思议力。
  「复因行者发菩提心」,就又因为修行的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广积功德,发愿回向,求生彼国。与佛愿相应,故能见佛」。这几句话说得很好,临终为什么你会见佛。还有一种人,临终往生也见佛,但是他那时候体力非常衰弱,想说说不出来。这就是福报不够,平日修的福大概都享尽了,才会有这种情形。所以一切要观察日常生活修行的功夫,要从这里观察,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他会不会往生,他的信坚固、愿坚固就决定得生。「由见佛故,即得往生,永无退转,必证无上菩提」,临终有这样的瑞相,肯定这个人往生不退成佛。「段末复示,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盖此乃往生之主因」。所以,不厌其烦一再嘱咐。下面这一科:
  【积集善根。应持回向。】
  注解里头说,加之以『积集善根,应持回向』。「以是胜因,必得妙果」。善根,世间是三善根,一定要知道,不贪、不瞋、不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深深知道一切法都是幻妄,不是真实。不贪、不痴就增长我们的善根,再加上精进不懈,精进是出世善根,出世只有一个善根,声闻、菩萨精进不退。这就是四种善根,常常放在心中,这一生当中永远离开六道轮回、离开十法界。下一次再来是菩萨的身分,到这个地方来示现的,来帮助众生的,是愿力来的,乘愿再来,不是业力。希望我们一生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底下一段讲「妙果」。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我们看注解,注解的第二行,第一行是重复经文。「本解崇尚他佛」,黄念老的集注,处处都是崇尚阿弥陀佛,「或疑」,就是或者有人怀疑,「有昧心宗」。心宗是禅宗,也就是自性,好像跟自性不相应,自性里头无佛无众生。「兹引三论,以为佐证」,后面有三段,祖师大德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第一,「灵峰大师《要解》云」,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大师假设个问答,「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我们看蕅益大师下面的开示,这自问自答,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这一句话就解掉了。净宗法门确确实实是教我们认识,阿弥陀佛就是自己,怎么会违背心宗?说违背心宗,他对于这个法门了解不够透彻,还有自、还有他。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成出来的,乃至于遍法界虚空界一一法都不离自性,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芸芸众生、蚂蚁、小虫都是自性变的,树木花草也是自性变的,山河大地,乃至于虚空全是自性变的。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讲得多清楚、讲得多明白,这个我们要知道,知道之后菩提心才生得起来。
  菩提心是什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什么关系?同一个体。真正明白,真正体会到,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清净平等觉必定现前,清净平等觉就是大菩提心。清净心不染,我们常讲的,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支配的念头,什么念头都不会有,这清净。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上对诸佛如来,下对饿鬼、畜生,平等的,没有分别,这是真正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分别?全是自己。形相不同就好比一个人身,人身外面,眼耳鼻舌不一样,都是自己,对内五脏六腑,每个器官也不一样,但都是一体,一个也不能少,也不必要更多,叫恰到好处。大师这句话说得真好,了他即自,这四个字我们要常常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醒自己,自他不二,自他是一。
  「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这个见是邪见,错误的看法。这就执著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自己,自己不是阿弥陀佛,这个观念错了。阿弥陀佛就是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我现在要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我自性变的,阿弥陀佛是我自性变的,我现在想到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还有什么障碍?没有!障碍在自己,他见未忘这是障碍。「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这真成了问题。一定要自他不二,日常生活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言他即是自,言自即是他,不仅是对佛,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都要作如是观,这是正知正见,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这把四悉檀四益都说出来了。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施,檀是布施,悉是普遍、是圆满,不是有特定对象,统统都布施,这四种利益。悉檀第一个就是「世界悉檀」。你看,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欢喜,要从世界深发庆喜。我们讲庆,很幸运,真正相信,相信什么?相信世界跟我是一体,相信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现的、是一体变现的。相有差别,体是一个,就像我们刚才比喻,我们身体的相,外面眼耳鼻舌五官,里面五脏六腑,各个差别不同,一体,不二。所以它互相和睦相处,它不会起冲突的。冲突怎么发生的?冲突,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才会发生冲突。事实真相了解,哪里会有冲突!所以今天社会冲突太多,联合国发起召开世界和平会议,找这些专家学者大家一起来研究,讨论一个主题,「消弭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主题。这个主题讨论了四十多年,世界的冲突频率年年上升,每一次比每一次严重,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清楚,为什么不能?不知道世界是一体。知道世界是一体,怎么会发生冲突!我们眼耳鼻舌身、五脏六腑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科学家告诉我们,普通一个人的身体大概有五十兆的细胞,这五十兆的细胞没听说哪个跟哪个发生冲突。纵然冲突也没有报复,我相信有许多同学有这么个现象,我也发生过几次,不小心,牙齿咬到舌头,舌头咬破了,流血了。舌头也没提出反抗,也没有要报复牙齿,为什么?一体。所以,我们能想到汤恩比博士说,大乘佛法能化解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大乘佛法跟我们讲一体。孔孟学说能化解问题,孔孟学说说我们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大乘说得更贴切,不但是一家,是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的,这个爱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同体还有什么条件!所以一定要从世界悉檀,要从这个地方发庆信。
  则欣厌二益,欣是欢喜,对谁说的?对极乐世界。厌是对娑婆世界,对娑婆世界要希望离开,极乐世界我们希望移民过去,这是欣厌二益。「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是欣,对治是厌。最后一个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是此地讲的入理,悟入理佛,这是第一义。这也是佛陀在世,一生教化众生不疲不厌,这种力量从哪来的?从四悉檀来的,平等、清净、普遍布施,极乐世界帮助我们究竟圆满的成就。这个世界也不错,都是自性现的。这个世界是自性迷了,产生错误的念头,什么错误?自私自利,以为我跟人是对立的,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要争取我的利益,就会伤害别人的利益,别人能愿意吗?别人要坚固守住他的利益,冲突就发生了。所以自私自利。人与人不和,人与人竞争,竞争这句话不好。竞争向上提升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完全不知道是一体。这种发展是双方都苦,你杀了别人,人家苦,自己将来堕恶道,还要还命,杀人的要还命债,夺取要还钱财。讨债、还债,在这个六道里头演出,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苦不堪言,这是迷造成的。佛针对这个现象,如何来帮助我们化解这个问题,阿弥陀佛以无比的功德,建立了极乐世界,帮助我们彻底化解这个问题。所以汤恩比博士说,大乘佛法能解决现在社会问题。
  我们学经教学到今天,肯定了,这部《无量寿经》能解决问题。可惜什么?没人知道。我们虽然用了卫星电视,很多地区电视不能接收,众生就没福。如果电视能接收,每个人打开电视机都能收到,这就有福。现在只有台湾能看见,台湾的境外都必须要装接收器,这就带来不方便,虽然接收器很简单。现在还有一个方便,电脑可以接收,这就方便多了。你家有电脑,电脑可以接收卫星,电脑跟电视机连线,可以用电视来收看。由此可知,众生的福报关系很大!无怪经文上教我们,「积集善根,应持回向」,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修善积德,你才有这个福分接受到佛陀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福报当中没有比这个更大,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
  蕅益大师下面说,「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特别是上辈往生,他太明显了。上上品往生感得无量化佛,跟随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当然你有修德,你要没有修德,怎么会有性德现前?这性德现前。上中品就差一点,跟着阿弥陀佛一时出现的只有千佛,不是无量诸佛。再次一等的是上辈下生,上品下生,五百佛跟随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全是自性显现的。这些现象,实实在在都是在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说老实话,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从这里做起。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没有法子。
  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怕自己吃亏,怕自己利益受了伤害。这是什么?没有看破,把这个世间当作真实,所以他不敢。真正看破了,这个世间是假相,是一场恶梦。你突然,作梦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作梦,你会很开心。遇到一个老虎,也能学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为什么?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为什么能做得到?佛菩萨对事实真相彻底了解,一点都不迷惑,所以他能做到,做得很欢喜,道理在此地。于是我们就晓得,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这是真实功德、真实智慧,我们得到真实利益。这些智慧、功德利益都是自心里头流出来的,不是阿...(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家都包括在其中。正法能不能住在这个世间,全靠佛门四众弟子能不能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失身命没有关系,这个身命是无常的,总归要死,早一天死晚一天死,反正都要死,无所谓。如果为持戒而丧命,这个身命失掉,你再得一个身命肯定比这个身好。为什么?这大善!善在哪里?你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个榜样就是大善,能够像你的人愈来愈多,正法就久住了。
  「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修净土,求往生极乐世界,这资粮在此地说,现在话讲条件。古时候旅行,不要太古时候,我们在抗战期间当中逃难,我走了十个省,完全靠走路。走路要怎么样?要带米,到时候你能煮饭吃。米,做个布袋子,长长的,装一袋子背在身上。不像现在有旅馆、有饭店,那时候没有。真正遇到没办法的时候,找到人家,要向人家讲,家里有没有剩的饭菜?讨一点,过这种日子。资是身上带一点钱,粮是粮食,出门一定要带的。我们到净土,这个资粮是什么?全凭功德,就是你修积的功德。功德的基础,「功德之基,莫先持戒」,持戒、行善就是积功累德。所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
  今天在这里讲戒,我们把重点全部落实在十善,为什么?有十善就有戒。净业三福第一条讲十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尽孝?我们对老师有没有做到敬?这个敬就是依教奉行,那才叫敬。老师教你东西,阳奉阴违,这大不敬。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纵然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至少也得做到一半,否则的话怎么对得起老师?我这一生是运气很好,老师能拨出时间单独教我,方老师单独教我,章嘉大师也是单独教我,这个缘太难得!这是宿世的缘分,这一生遇到了,我们不好好的学,怎么对得起老师?孝亲尊师,现在人不懂得。我们的父母、老师都已经往生,不在了,我怎么办?我的教室、我的佛堂、我的摄影棚统统挂的老师的照片,每一天早晚跟老师行礼,念念不忘老师教诲,教孝亲、教尊师。现在人把老师忘得干干净净,我们能有今天,谁给我的?父母给我身体,老师给我智慧,饮水思源。
  这都是属于戒律,因戒才能得定。我们今天这个定不是禅定,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就是定,长时薰修会开悟。所以学东西不要贪多,世出世法都一样,一样没有学透,不要学第二样;这一样学透了,行,可以再学一样。但是一生当中要有一门为主。我在年轻的时候学得很多,虽然老师教给我,不听!总是贪多,看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这也想学那也想学,兴趣多方面的,我就涉猎了不少的经论。那现在,现在知道,这是什么?佛学常识很丰富。再丰富的佛学常识,对你了生死出三界没有干涉,没用处。如果一门深入,像我们在前面念到的,念老在这里举的例子,我们不如愚夫妇老实念佛,真比不上他。乡下的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什么也不懂,就知道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念到晚,我们能跟他比吗?说老实话,这些阿公阿婆他什么时候往生他知道。甚至于他想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还有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要走,佛来接我。佛真来接他。
  这一点,我们看到莹珂法师的公案就找到证据,莹珂法师寿命还有十年,不要了,要求阿弥陀佛带他现在就走,他真走了。所以这些阿公阿婆,我相信他们都有这个功德,都有这个条件。他不走,是做给我们看的,也是,他是真实功德,他不走,住在这个地方,保佑这个地方的安定和谐,保佑这个地方少灾少难。我们一般人不认识,瞧不起他。他大慈大悲,帮助这个地区化解灾难。我说的话一点不假,他不是走不了,慈悲心救苦救难。我们理解,看到这样的人我们对他都特别恭敬,对他行礼、对他致意,赞叹他老人家。他是真干,知识分子只说不干。所以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化解灾难,这要智慧。
  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是功夫,一分功夫就有一分功德。持戒是功夫、放下是功夫,这真实功夫,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七情五欲、放下贪瞋痴慢。佛为什么教我们放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你真肯放下。明白道理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对事实真相知道不清楚,所以放不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需要人劝你,不需要人教你,你自然放下。为什么?那是包袱,那里头不是好东西,是带给自己的累赘,没有一点好处。放下真有好处,要放得干净,要用真诚心去放,不能搞假的。装模作样不行,没有感应,搞真的就有感应。
  在我们现前,我们自己亲身当中有体验,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祖宗照顾,佛菩萨照顾。我举汤池小镇这个例子,不是假的。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里头记载的,老人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从普陀山海岛里头,三步一拜,拜到五台,三年。这个毅力、恒心就感动佛菩萨,他从发心、起步一直到五台山三年,佛菩萨就在他身边照顾他,他不知道。当他生病病倒了,菩萨就化身,变一个乞丐来照顾他,来给他采药,帮他治病。住了十几天,身体完全恢复了,这乞丐走了,他继续去拜山。三年当中得两次病,第二次得病的时候,又碰到这个乞丐,又来了。其实那个乞丐是文殊菩萨变的,文殊菩萨始终没有离开他,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他能够感动文殊菩萨照顾,我们不能感动?他发的那个真诚心,那就是他的功德。我们的心不真诚,看到这些事情还怀疑,老和尚修得不错,感动了,我们没有修行,不如他,那就没有法子了。全是一点真心、一点诚意,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不行,为自己名闻利养,这不行,不是为自己。
  我们搞汤池实验不是为自己,是为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还能不能延续下去,我们是做这个实验,不为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在今天还能够适用,就得保佑,就让我看到效果。如果不管用的话,那就没有了,搞不成功,搞不成功我们也就不搞了。搞成功是什么?我们那个念头一动,老祖宗就知道了,佛菩萨就知道了。就替我们安排,就替我们效果赶快搞成功,知道我们耐心不够。我们原来打算三年看到效果,三个月看到了。这明明是佛菩萨、老祖宗在身边,我们亲身体验到的,能不相信吗?所以真发心,灾难来了没事。我们需不需要预备这些灾难的东西?不需要。真灾难来的时候,就突然来了一些人,送这个吃的、送那个喝的,全送来了。那是什么?都是佛菩萨化身来的。我们自己还是不要的好,我们要什么?要真诚心,我们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真管用。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对于戒律要重视,还是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做,不是念。念没用,要落实、要做到,把这三样东西变成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自己的,工作、待人接物要把它做出来。后面的效果、感应不可思议,让我们对祖宗、对佛法、对鬼神信心十足,再不会怀疑。我们这个色身留在这个世间,为佛菩萨工作的,为一切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的。身体好,为他们多出一点力,不好,少出一点力,全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没有丝毫为自己,感应自己能体会得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才能工作,修行也要有气力,没有气力那就生病了,生病就妨碍你修行、妨碍你工作,可见得饮食施命、施力。
  第四,「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你就是再有智慧、再有辩才,如果你在饥饿的时候,饿得力气都没有了,话都说不出来,你怎么能跟别人辩论?怎么能够教化众生?这些,饮食是多么大的事情。第五施辩,布施饮食增长他的辩才。「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所以这身体的健康关系非常大。佛经里面所说,「珐輪未转,食轮先」;换句话说,吃饱了有力气才能转珐輪,转珐輪就是教学。自己修行、教化众生都需要健康的身体,要很好的精神气力,这才能办事。我们知道布施这五种事,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的真实功德,我们就会喜欢布施。
  「饭食沙门者,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这是佛在经里头勉励在家同学,要知道布施沙门,出家人,布施他得大利益。大利益在哪里?他修行,他有成就,是你布施有功,他成就之后,他能够弘法利生,也是你布施饮食之功。即使你这一生只布施过一次,这个出家人将来成就弘法利生,所有功德都有你一分。这一分不能缺少,缺少可能他的身命就断了,身命一断,修学、弘法利生全都等于零。这个布施多么重要!
  经上说的比喻都不是妄语,都是实在的。经上说清净沙门,持戒、修定、开智慧的这些修行有成就者,这是清净沙门。还没有得清净心的,甚至于还造作罪业的,要不要供养他?要,你供养他,你所得的功德利益是圆满的。他自己有他自己的业报,我有我的业报,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前这个环境,如何能够修清净功德?经上讲得好,只要我们自己心清净,境界就清净。我们用清净心供养一个不清净的修行人,我得的功德是清净的,他修的功德不清净,我得的是清净。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经上佛说「境随心转」,我们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这就对了。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门真广大,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众生会修都修成圆满功德。所以禅宗老师测验学生,常说「你会幺?」问题在会不会。境界没有问题,因为境界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借假修真,你要会这个本事,你每天修积的都是真实功德,都是无量无边。所以得利殊倍,所得的利益超过满四天下珍宝布施。
  底下一段,『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帛之总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丝织品,丝织品的总名称为缯。「悬缯」,是用缯造成的幢幡宝盖,这些东西悬挂在佛殿,佛的大殿显得格外的庄严,目的是接引初学,而且都有表法的意思。《百缘经》上有一段话,「佛在世时」,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有婆多迦」,有这么一个人,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挂在毗婆尸佛的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这个长大的幡可以遮蔽风雨,也遮蔽太阳。这个人以后出家得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这是说悬挂幢幡宝盖。
  幢幡,在中国古代它是表法的,也是信号。古时候没有资讯,信息传达很不方便,但是它也有它的方法,就是向高处悬挂这些旗帜,幢幡、宝盖都是属于旗帜一类的。寺庙里面有旗杆,不是挂国旗的,就是悬挂幢幡。幢是圆形的,幡是扁形的,最初幢幡上没有写字的,以后都写了字,写字就更明显。悬幢,寺庙今天有讲经;悬幡,这个道场今天有法会。建立法会,今天有大悲忏,这个幡上就写大悲忏,远当然不知道,近就看到了,今天什么活动。幢是今天讲经,如果这个幢上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有加「南无」的,《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幢挂上了,今天讲《华严》、讲《法华》,等于通知大众的。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佛不会通知你个人的,佛也不会劝你来听经,都是你自动自发来的。自动自发是什么?你有诚意,有诚敬心,所以一分诚敬有一分收获。邀请你来的未必有诚意,没有诚意,佛来讲经你也不得利益。所以佛法不邀请,活动有信号发出去,你看到了自动来参加,取这个意思。
  然是燃烧。灯是灯烛、灯火。「《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就是佛像、菩萨像),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或酥油涂然」,然是点燃,「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阶」,这是说它的光不大,只能照一个台阶,只能照眼前的一个小路。「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可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这是布施,在黑夜没有日月光照之处点一盏灯,灯光再弱、再小,甚至于只能照一条小路、一个台阶,佛告舍利弗,这个布施功德声闻、缘觉都不知道,唯佛与佛乃能知也。这是什么?总是至诚所感,全在用心。台阶,尤其是比较危险容易跌倒的,这个地方有一盏灯,很暗,有一盏灯跟没有灯大不相同,微弱的灯光,人很小心谨慎,不至于跌倒,不至于迷失方向。
  施与灯明,他将来在果报上所感得的是智慧。灯明也是表法,佛堂、塔庙,在佛舍利塔面前燃灯,在寺院庵堂佛菩萨形像面前燃灯,这属于表法,表智慧光明,利益众生。佛讲经教学,体是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讲经教学。施灯是财布施,得的果报是智慧,不可思议!一般经上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一盏灯三种布施具足。里头有财,灯的体是财,从前是油灯、是蜡烛;可是灯的光明它表的是法,人得到这个光明照耀,他不会害怕了,这就他离开畏惧的心,这是无畏布施,一样三种布施具足。所以布施灯明的人很多,愿意在佛像前面、佛寺面前燃灯,这个很多。它有这么大的功德,声闻、缘觉他们的神通智慧都不知道,佛知道,这是真诚之所感,总是用心纯正。
  「散华,散布鲜花,以供养佛也。《会疏》云:散花者,花开清净。妙色妙香,散诸佛刹。若有花开,诸佛来坐。是故下界中以花为净土。见色闻香,诸鬼神等嫌之,犹如粪秽色香」。这括号有说明,「谓诸鬼神以花之色香,同于粪便,故嫌之」。这一段告诉我们香花能够供佛、供天,天人他们见色闻香,佛,供佛,这个地方有花、有香,佛会光临,天神也会光临。鬼神见到这个好香、香花,他就远离,各人业报差别不同,他没有这个福分,花色花香他的感触跟粪便相同,他不喜欢。可是天神他喜欢。这些我们明白了,燃香一定要燃好香,这是对佛菩萨、对神明的恭敬。如果这个不好的香、很难闻的香,鬼神喜欢,佛菩萨不喜欢。我们常常供好花、好香,我们就知道,冤亲债主这些鬼神他远离你,诸佛菩萨、诸天善神他来接近你,他会到这边来坐坐。
  「《陀罗尼集经》曰:若四部众」,这个四部,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这叫四部众,「以众花散阿弥陀佛,发愿诵咒者,得十种功德」。诵咒,我们要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咒语,全是梵文,没有一个中国字,所以念佛也是诵咒。或者是也有人喜欢念往生咒,往生咒第一句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这部经上说以花供佛,发愿持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1 21:00
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