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发心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8312032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8-31 20:33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发心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8312032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发心的讲记敬摘点滴
...。何必要两个作对,彼此两方面都痛苦?为什么不和解?我们互助合作,我们双方都快乐!所以你总要想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最怕的是钻牛角尖想不开,那就苦了。自己苦,也叫别人辛苦,这又何必!
所以,“和大怨,不使有余怨”,真的,只有觉悟,觉悟可贵。要求觉悟之道,佛法确实是第一法门。不是其他的没有,其他的有,佛法讲的多,佛法讲的详细,它有圆满的理论,它有周详的方法。理明白了,你的信心、愿心建立。细密的方法懂得了,你知道怎样去做。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就是真诚,真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就是慈悲。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那是完全讲对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慈悲,要用最妥善的方法。人与人之相接,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姿势 越低越好,越谦虚越好。特别是言语、文字,常常是因为言语、文字让别人产生误会,结下的怨恨。今生的怨恨跟过去余怨有密切关联,现在的怨恨与来世的冲突又有密切的关系,今生的怨恨是因,来生的冲突一定有缘。缘、冲突,那是现行,讲因缘果,现行是果,冲突爆发了。小冲突是两个人,斗争;大冲突是两个国家战争,绝对不是好事情。
喜欢清净的人,不容易冲突。能够常常观察诸法实相的人,心里头没有余怨,心地清净,一片慈悲。他对于十法界里面情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即使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也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尊重你,决定随顺你。我遇到一些灵媒,这鬼神附身的,也跟我透了一些讯息,我曾经跟诸位报告,因为经文讲到“常数”跟“变数”,这讲世界的灾难。预言里面讲的常数,可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还有不少善人,真正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能够把这个灾难推迟,能够把这个灾难化解。所以有很多预言不灵,不是没有,不是不灵,这是常数里头有变数。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发心救苦救难,能不能做?能做。怎么做法?认真的修行,认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德行,把自己修持的,如诸佛菩萨教诲,全都回向给一切苦难众生,真有用!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佛像、烧香、供水代表的意义
佛像、烧香、供水代表的意义
主持人:今天如果说我崇敬菩萨,崇敬大智慧者,我不烧香是不是他就听不到?因为总是有人跟我们说,你烧香啊,告诉他你来了,因为他很忙啊。所以呢,烧香这件事情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然后,不烧香是不是我们的虔敬心就比较不够?烧的香到底是给神佛还是给鬼怪?这中间怎么去分辨?
净公上人:这些形式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太多了,这个造成了迷信。佛法是教育,它所有一切设施啊,都是属于教学,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譬如,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讲佛像,佛像不是偶像,你把它当作偶像,那你对佛教完全不了解。供佛像的意义,就跟我们中国人供祖宗牌位是一个意思,“慎终追远”啊!为什么呢?尊师重道,他是我们的老师嘛,我们纪念他,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是“见贤思齐”,供的是释迦牟尼佛,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这个教育的创始人,我们看到他呢,我们就想到他教我是什么?所以不看到他,忘掉了,用这个像提醒自己,是这个意思啊!我们见到这个像礼拜,就像现在我们见到孙中山先生的像行三鞠躬,一样的意思,表达我们自己对他的敬意,并不是他要求,你拜他,他就欢喜,不拜他就不欢喜,没这个道理,没这个事情的,是表示我们自己这一点诚意,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份的敬意、诚意,要面对著一切大众,那你就真正会用了。噢,我对佛这么样的尊敬,我对每一个人都是这么尊敬,学以致用嘛,你得用上嘛,教育意义在此地呀!“释加牟尼”这个名号也是教学,佛菩萨没有名号啊,名可名非常...(●[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后就不要持戒了,因为佛的行为就是戒律。
△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 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 劝人学佛则可,劝人受戒则不可,要由其自己发心受戒才有效,否则碍于情面,勉强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劝其吃素,否则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学了;可先劝其不杀生而吃三净肉。对于已经受戒之人,可以劝其戒持清净。
△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净公上人谈破相
净公上人谈破相
△ 一切法空,不但理空,事上亦空。既然一切法空,所以无愿无求。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有我相即四相具足,即非菩萨,仍是凡夫。要保持清净心,不可执著。
△ 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即有一个相,一切境界现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来是没有相的。
△ 对于事对于理一切明达,而后观一切法知万法因缘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用此种观念修一切善业,不执著,不污染,即得“不坏意”。此不坏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坏的,如名闻利养、生死以及有漏事业等等都是可以破坏的,这些东西全不要,还破坏什么?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坏意。故经云:“菩萨已得不坏意,修行一切诸善业。”
△ 经云:“于诸众生善分别。”此善字最为吃紧,善分别是了别,用的是无分别心。古人常说的比喻为水与波,水无波浪的时候是无分别,一起波浪,外面照进来的景象就不清楚。凡夫的心刹那生灭如波浪,果然静若止水,一切森罗万象即了然于心。人人都想开悟,入法界性才能开悟,佛教我们见性不著相,不著相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空有...(●[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本愿虽是在利益众生而不可强求,利生的机缘没有成熟,应先在自利上下手,利生的先决条件是离相无住,真能做到离相无住,可以广度众生,否则只能随喜功德,当你领众时而自己心不清净,可能被众生度走。
△ 用从体生,用若不与体合,是修行功夫未到家。在一切法中,于人无诤,于事无求,心中必然清净;无愿无求,这就是空,就是三昧。但经中为什么又叫我们常常发愿呢?信愿行是三资粮,发愿要成佛道是必要的,但不能求此愿,有求的心,心中即不平等,必生魔障。修因与证果是依靠体,时时刻刻在回光返照,随时注意与外面境界染不染。断恶修善都要离相,现在我们是在因位,这样做都是般若会上的菩萨,自己焉能不尊重自己呢?
△ 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1)空谛是宇宙的本体,诸法的自性,洞然虚寂。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空,又称为真谛,是真实的。如知一切法皆空,即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证得真谛即能开一切智,断见思惑,三界六道轮回就离开了。所以空谛是破法,空谛不是孤立的空。(2)假谛又称为俗谛,世间无论依报正报,或色或心,均属假有,但能起暂时的作用。既知一切法是假的,对于世间一切事物即不必认真。(3)中谛:真空不碍妙有,假相与真理如水与波,真空与妙有实在是一件事,此理若能透彻,了知真俗不二,空假一如,即入于中观的境界。证得中谛道理即开了一切种智,破了无明,证果则成就了法身佛。言诸法以空故,生即无生,非为假有;以假故,无生而生,非为实空;即假即空,即空即假,故中。此为三谛之理。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净公上人谈菩萨行
净公上人谈菩萨行
△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萨为不请之友。度生本来不易,众生不肯接受还要找麻烦。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 越走越容易;小乘则反是。以念佛法门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乱,可以到圆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丢得干干净净,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
△ 十行菩萨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后才能度他。依此推论,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于自己。如布施可以度自己的悭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钱财有限,不过用布施为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贪之功。诸恶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恶念,障碍他人,持戒即不清净;很小的善事未做,即违众善奉行之旨,若随时留意身口意三业之造作,何时何地不是道场?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以为自己消灾,他人无缘无故来找麻烦,应作还债想。学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无论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如作得到,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可放心度众生;若仍存有计较之心,是非人我萦绕于怀,学佛算白学了。
△ 真善知识是(1)能辨别善恶因果;(2)厌弃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而勤求涅槃;(3)有大悲心,修六度万行;(4)修一切善,离一切相;(5)无障碍修学普贤行门。
△ 用下列十种方法教导众生者,谓之善知识:(1)劝发菩提心;(2)增长善根,凡能闻到佛者均系夙有善根,令其增长;(3)劝修六度万行;(4)一切境界能得解脱自在;(5)成就一切众生;(6)能得辨才无碍;(7)不著世间法;(8)于一切劫修行无厌;(9)安住在普贤行上;(10)令入一切佛智,入佛知见。
△ 大乘佛法是处在五欲六尘之中而不染,与众生同事(四摄法之一)而随时随地提高警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厌三界六道。
△ 世间种种行业,一转变过来,即是佛菩萨的行业。佛菩萨穿衣吃饭都是在修般若波罗密,在日用平常之中注重观行,即能转变过来。大乘菩萨是在五欲六尘...(●[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是破无明的妙法,由真如本性透出来的智慧,才能明了法界。故经云:“法界所有皆明了,于第一义最清净,永破嗔慢及愚痴,彼功德者行斯道。”
△ 达磨祖师教法是观心,心要极静才行。后来人心渐钝,难于成就,祖师们乃教人改参话头。其实参话头与念佛法门相类似,而参话头如不破本参,不易成就;念佛果然功夫打成一片,亦能带业往生,谓之二力法门,此功德之殊胜又非其它法门所可比拟。我们如不能直心正念真如,即应老实念佛,专心念佛亦接近第一义。
△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
△ 欲见真如本性,必须离名绝相,破除我见;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起念即著相。我见是无始来的病根,不易破除;不过为人处世应知万事皆空,与我无涉,人情世态随缘应付,事来即应,不为所动,应完便了,心不著相,条理井然,毫无废事,时时均在修行,处处皆是佛法。
△ 人间有善亦有恶,善固可喜,而对恶世界亦不能生厌恶之心,否则即有分别心,无法行菩萨道。普贤行愿品中有“恒顺众生”一项,即是不择善恶一律平等。
△ 信、解、行三事不能说无有次序,但说同时并进亦可。学人须先有信心而后研求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实义而后方能真实修行。但若行得不够,障深慧浅,即不能了解真实义;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坚固。三事互有牵连,并无先后次第之分。真实依教作到谓之行,真实见到佛理谓之解,真实了解三宝之益谓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证的意义在内,若论实际,无往而非证。
△ 晏居之时,菩萨与凡夫不同,一则贪染,一则离欲。佛将五欲比作毒箭,对财色名食睡有贪爱之心,即不能行菩萨道。初发心的菩萨,明其理谓之解悟;在日常生活当中朝此方向走,等到了行与证的悟境时,即不在六道轮回,脱出生死。
△ 世间苦难最多的时候,即有菩萨应化在人间, 在应化期间决不表明身份,如表明身份,对众生弊多利少。凡是在五浊恶世自称为某某菩萨应化世间,必是冒充的,不可信以为真。若是宣布自己来历或承认是某某菩萨的化身,宣布以后即要马上辞世,不作片刻留,如寒山拾得之往事。尤其在乱世,时时都有佛菩萨照顾世人,佛菩萨对于世人平等视之,无有差别之相,佛的清净愿是不带任何条件的,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等无有异。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净公上人谈魔与外道
净公上人谈魔与外道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著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著,“离诸取著”即可降魔。
△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如不舍掉即用不上根。金刚经说破四相,不破尽,识如何能舍掉?第六意识的势力很大,人生一切行为都是第六识当家;对于经论深入研究之后,知道第六意识不是自己,是颠倒妄想,就有方法对付它。慢慢来,修学不可操之过急,免生障碍,逐步转变自己的境界。处处要觉,不要随著迷情;觉即不为外界动摇,能明了那是真、那是妄——六根根性是真,其余全是妄。依此修持,即可断惑证真。
△ 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即是把识去掉,用照的作用。本性中无分别,无执着,无念头,无量无边的法门均离不开此一原则。……以有生有灭的识修,而想修到不生不灭的果,是不可能的事。不生不灭的灵性为一切法的主体,有体必有用,内六根、外六尘是相,相虽属幻而从来不断,因为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相也是不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有四圣六凡,因业而转,业作于心,一念之因虽微,其关系却极大;道场在心里面,一起心一动念即应起觉照,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能起观照,是第一等的修行。
△ 不变随缘,不变是本性,即虽触所缘而现万有,然其本体不变。随缘不变是佛菩萨的境界,大乘人修行的捷径,随一切缘,心中如如不动,心不随著转,有随缘动作而本性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万有,故曰随缘不变。不变不随缘,此二乘人之境界,不度众生,但求自度。随缘随变,六道凡夫之境界,随外面境界而内心即随之起变化。
△ 生死是有,涅槃是空,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谓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体,心境一如,智境无二。欲想证入法性理体,必须入无比三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烦恼障。
△ 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众生从来不觉;今虽发无上觉心,亦不过发觉初心,其夙来不觉的妄习,丝毫未除;若以为初发觉心时便见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发心人其下手处只在降伏,古德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显。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依教奉行才能证果
依教奉行才能证果
世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说我们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机会听到佛的正法,应当要珍惜此殊胜之因缘。这些年,我们认真学习佛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上得到了证明。最浅的常识,佛讲的‘因缘果报’,我们很冷静、细心去观察,确实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能明白此理,了解事实真相,生活在世间,心情自然就稳定,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了之后,心就安了。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起一个妄念,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念纷飞,分别执着太多,这就是经上讲的‘凡夫’、‘可怜悯者’。禅师说:‘你的功夫不错!’他说:‘我没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祸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没用处,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虽然明白事实真相,但没有透彻明了,也就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禅师为他开示,将所以然之理告诉他。他依照禅师的教导,认真努力去做,真的改变了命运。所以,明了道理与事实真相,才能改变命运,创造命运。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每个阶级所了解的道理与事实真相都不同。最低的是圆教初信位菩萨,所明了的比了凡先生高出太多了,但在佛法里是属于阶层最低的菩萨,到如来果地才是究竟圆满透彻的明了。所以,佛家的教学,无非是教导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下,虽明了而没有透彻,只是解悟,没有达到证悟。譬如,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们深信不疑,这是解悟,但没...(●[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人家瞧不起你。像从前谛闲老法师是讲经说法者,也是再来人。有人问他:‘你有没有参过禅?’‘没有!’大家认为他只有解没有行,所以讲经就没有人听。于是他就到镇江金山寺的禅堂去坐禅,做出个样子,大家就相信了。上次,仁德老法师到此地来访问,看到我们修学的方法,有解有行,他很佩服。
菩萨教化众生不舍方便,这就是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我在讲《地藏经》时,特别详细解说‘四摄法’与‘四悉檀’,就是希望大家真正明了其中意思,这对现在人太重要了。四悉檀是诸佛菩萨服务一切众生的最高指导原则,而四摄法是落实的原则。你要是学会了,你就会做人,你到处都受人欢迎,连妖魔鬼怪也欢迎你,这样才能普度众生;普度众生用现代话讲,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到处受人欢迎,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落实。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不但你帮助别人,人家不接受,连自己修学也不能成就。
特别在现前时代,这个时代有灾难。灾难能否避免?非常困难。我们今天所做的、所学的、所修的,就是避免灾难的方法。不但自己要避免,还要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我们不认真努力怎么行?自己受苦受难无所谓,看到广大的众生受苦受难,不忍心!怎么帮助?一定要求学问,要开智慧,要提升自己的品德。灾难是怎么来的?是从邪知、邪见、邪行里生出来的。佛法讲了一个最高的原理:‘境随心转’,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随心转,依报随着正报转。人心善,灾难就没有了;人心不善,灾难就来了。
灾难肯定有,因为整个世界大多数人的心不善,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是共业所感。生在这个年代,是幸与不幸,就在一念之间;有人认为自己心行善良,却受大家连累遭这个苦难,很不幸;反过来想,我生在这个时代,众生这么苦难,我认真努力修学来帮助他们,那也很幸运。我们要发愿、要发心作救世主,到世间来才有意义、有价值,不是来跟大家一起受苦受难的,要把这种心理、念头转过来。至于能做多少,尽心尽力就是功德圆满。
现在人生活,心是漂浮的,从前人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心都是安定的。安而后有乐,整天心神不安,怎么会有乐?今天的乐是打吗啡、吸毒之乐。吸毒是比喻,争名夺利,奢侈浪费,伦理道德完全毁弃,这就是吸毒;六根接触六尘起贪嗔痴三毒,这就是吸毒,造极重的罪业。现前所受的天灾人祸,这是‘花报’,果报在三途。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佛法,明了此事实真相。多少人迷惑在其中,永远不会省悟,眼看着他造业、堕落,佛菩萨纵然慈悲,也无法救他。必须等他的罪业受满了,省悟过来,佛菩萨才能度他。
佛法的经论看似容易,实际上字字句句含摄无量义。从深度上讲,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任何一部经典,不仅一生学不尽,生生世世都学不尽。因为经典与自性相应,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无有穷尽、无有边际,道理在此地。佛在经论上教诫我们,要‘深解义趣’、‘广学多闻’,但是一般人修学往往错会意思,以为‘广学多闻’是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听,这是完全错会了。广学跟深解都是一门深入,一门怎么能称为广学?一门见性就广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学通了,一切经都通了。
譬如圆有圆心,圆周上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圆心,通到圆心一切就通了;通不到圆心,只能通一门,第二门就通不到。要如何通到圆心?一门深入。圆心是自性,圆周是自性变现的法相。佛家的圆心,宗门称为‘明心见性’,教下称为‘大开圆解’,净土宗称为‘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修学要专、要精。你要是从圆球上的点点滴滴去学,永远学不尽。你达到圆心,全部都包括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才能开智慧,无量无边的法门立刻就圆融了。
所...(●[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