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八八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8-31 18:56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八八卷
敬摘自《佛说因果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本不殊。平等绝言。即真如门摄也。是故本觉之名在生灭门中。非真如门也。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第二始觉中。言始觉者牒名也。依本觉有不觉者。明起始觉之所由。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而以本觉内熏习力故。渐有微觉厌求。乃至究竟还同本觉。故云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有始觉也。下文云本觉随染生智净相者。即此始觉也。此中大意明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觉。始觉同本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无本觉故平等平等离言绝虑。是故佛果圆融萧焉无寄。尚无始本之殊。何有三身之异。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下文更显之耳○第二广显二觉中二。先明始觉。后明本觉。前中有三。初总标因果二觉。次广寄四相释成。后而实无有下明始不异本。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前中言觉心源者。染心之源。谓性净也。又粗相之源。谓生相也。始觉道圆同于本觉。故云究竟。此在佛地。不了其源。始未同本。故云非究竟。此在金刚已还○第二约四相别显中。初三相释前不究竟觉。后一相释上究竟觉。于中有二。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后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前中四相义者。先述大意。后方释文。述意者。此中文意将四相粗细配以寄显返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然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所以知者。若约一刹那心辨者。如下文中明地上菩萨业识之心微细起灭。于中异灭相等岂凡小能知。又如事识之...(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第四智识者。是事识内细分别。谓不了前心所现境故。起染净微细分别。故云智也。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第五相续者。亦是事识中细分。前六相中相续相也。以念相应不断者。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也。住持已下有释。一但属此相续识。以约其功能释相续义故。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能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令成堪任成果之有。若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云住持乃至不失也。此则引生令熟。又复能起润生烦恼。能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故言成熟无差违也。如是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由意识。以是义故名相续识。次言念已迳乃至妄虑者。显此识用粗分别相不同智识微细分别故也。二又总辨前五意功能。初住持业果。是前三细功能。属梨耶。后念已未之境。是后二功能。属事识细分也○第三结依心中有二。先正结属心。后此义云何下释疑广辨。初中先顺结三界。后返结六尘。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前中言是故者。是前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识故。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熏现似曰虚。隐其虚体诈现实状曰伪。虚伪之状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作也。十地经中亦同此说。离彼现识则无尘境。反验六尘唯是一心。故云离心则无等也○释疑中有三。初问。次答。后当知下结也。
此义云何...(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从入此意识中。及后六染中。执相应染亦入此摄。上来广明生灭因缘义竟。
大乘起信论疏卷第四
自下第二重显所依因缘体相。于中有二。初略明缘起甚深。后所谓心性下。广显缘起差别之义。初中二。先标叹甚深。后何以下释深所以。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 初中言无明熏习所起识者。牒上所说依根本无明起彼静心成业等识也○下正叹甚深。于中初凡小非分。次菩萨分知。后唯佛穷了。
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 以彼二乘但觉四住不了无明故。此无明所起之识非其境也。
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菩萨从初正信等者。十信之初创发心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得成正信。故摄论中约彼本识说云。菩萨初起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此之谓也。三贤位中意言比观。故云观察。地上证之未穷。故云少分。以其但觉住相不觉生相故。如来四相俱了故。得穷源也○何以故下释深所以。
何以故 先责意云。缘起妙理贯通凡圣。何故说见唯在果人○答中三。初即净常染。二虽有染心下即染常净。三是故下结成难测。故唯佛知。前中三句。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初缘起体即因也。次发缘起之由即缘也。后显缘起之相。即不染而染也。
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虽有下释缘起甚深义。即染而不染也。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无明熏习中。根本熏习者。谓根本不觉熏动真如成业等诸识。但今举初故云业识也。所起见爱熏者。谓枝末不觉熏习心体成分别事识。上文云。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但末从本生故云所起也。胜鬘中说。无明住地能起一切四住烦恼也。次明净熏。于中有二。先问后答。答中亦二。先略后广。前中亦二。初正明熏习。后自信已性下辨其功能。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前中二。先明真如内熏无明令成净业。后即此净用返熏真如。增势力。前即本熏。后即新熏。文处可见也○功能中。因果分二。
自信已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 因中。自信已性者。十信位中信也。知心妄动下。三贤位中修也。知心妄动无前境界者。是解也。修远离法者。是依解成行。谓寻思等观。唯识无尘等行也。言以如实知无境者。是初地见道证唯识理。异前比观故云如实知也。种种下乃至久远熏习力者。是明十地修道位中广修万行巧显真如也。不取者。所取无相。不念者。能念不生。久远者。三祇熏故也○自下明果。于中有二。初灭惑。后证理。
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前中。无明灭者。根本无明尽也。以无明灭心无起...(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正观也。上来显示正义竟。
大乘起信论疏卷第五
第二对治邪执中有二。初就本总标。二别明障治。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二别中有二。初对治离。后究竟离。前中有三。先标数。次列名。后辨相。
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列名中。言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此是佛法内初学大乘人迷教妄起。非是外道等所起也。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即二乘所起也○辨相中。先人后法。人我中亦二。总标别解。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别解中。此五种执何别者。初一约果。余四通因果。又初二于空谬执。后三于有倒知。前二中。初一妄执事空以为法体。次一妄执法体唯是空无。执有三中。初执性德同色心。次执法性本有染。后执染净有始终。问此等既并于真如法上计。云何说为人我执耶。答此有二释。一云。此是初学凡夫有人我者作此执。故云人我执也。二云。由如来藏中有二义。一是本觉义。即是当人。于上妄计。故云人执。二是理实义。当所观之法。今据初义故说人执。于此五中各有三。谓初修多罗说等为起执缘。二以不知等正明执相。三云何对治等。辨对治相。初中执相内。言以不知破着等者。以众生执佛色身之碍相故。说法身如空迷说意故。执同太虚。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 治中有二。初明此虚空是妄非真。...(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证发心者。位在初地已上乃至十地。前二是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广辨中。辨上三名即为三段。初中亦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显发心之相。三显发心利益。初中二。先问后答。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问中三问。一问能修行人。二问所修之行。三得信成就等者。问行成已堪能发心○答中有二。初正答前问。次举劣显胜。谓前信满故进也。后信未成故退。正答中二。先答三问。后结成位。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依不定聚众生者。答初问也。分别三聚乃有多门。今此文中。直明菩萨十住已上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间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故本业经中。十信菩萨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依此人明其修行也。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有熏习下答第二问。于中先辨行因。谓有闻熏及本觉内熏之力。并依前世修善根力故。能信业果。故舍恶从善修福德分也。言厌生死苦求菩提者。成菩提分及解脱分善也。得值诸佛修信心者。明修行缘。谓约此缘修十种信心行也。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迳一万劫下答第三问。于中二。先明时满行成。后约胜缘明其发心。前中言一万劫者。谓十千劫修信心成就...(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之作本乎石壁。石壁慈甚蔓于章句。凡伸一义。皆先问发。次举疏答。后方委释。虽不忘本母之体。而有太过。大不及焉。讲者用之。未至稳畅。今就其文取要当者笔而存之。其繁缓者削以去之。仍加添改。取其得中。俾后学者不虚劳神智照无昧也。故曰。笔则笔。削则削。因以笔削命题云尔。
中印度境有噳罗尾儞者。此方翻为马鸣。于佛灭后六百年内破邪见幢。树正法宝。宗诸实教。造兹一论。名曰大乘起信。说有五分。大判为三。初因缘分。即序分也。明论发起由八因缘。非同率尔无利益故。后之一分劝修利益。即流通也。劝于论生信思惟修习。得大利乐流至后代益众生故。中间三分。即是正宗。谓立义一分。略标纲要。立一心法列二。种门。举三大义。因果俱运。略为下文而张本故。解释一分。由前略标义理未畅。是宜广释令义昭然。以生解故。信心一分。说四种信五种修行。令诸众生信根成熟入不退故。此上三分是前因缘所起。是后一分所劝。由是俱号正宗。已知论文三分大节。应知能解疏文。若何以疏前有序。为序分。开章已下为正宗分。后文既无批。述回向。乃阙流通。既而三分不具。即分为二。
初论疏题目二。初标题目者。以题是一部大纲。不得不预知悉故。须略解题中五字。可对天台五重玄义。天台凡解经题。皆约五义。今言大者体也。乘者宗也。起信用也。论者教也。一论所诠唯体宗用五字合故。是即名也。大谓体者。此有总别。总以一心为体。论之主质无出于斯。谓信所缘故。解所了故。行...(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也。论者教也。一论所诠唯体宗用五字合故。是即名也。大谓体者。此有总别。总以一心为体。论之主质无出于斯。谓信所缘故。解所了故。行所趣故。证所入故。因所感故。果所显故。故论初标以为法体。文云。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此是直目其法。名之为大。谓竖穷横遍无碍圆融。当体受名不因待小。故涅槃云。不因小空名为大空。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别者约义所论。即有三种。谓体相用。即开前一心以为三义。即大涅槃三德是也。如下文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故大之一字通于三也。乘谓宗者。即从因至果以取体故。乘者就喻彰名。运载为义。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也。即喻菩萨乘。此大法越生死野。度烦恼河。到菩提乡。登涅槃岸。故下文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此中能乘是始觉。所乘是本觉。能所冥符始本不二。名究竟觉。即是所至之处。一相一味究竟平等。更无三异。于一体中义分能所尔。亦名一乘。亦名无上乘也。起信谓用者。以此论中能破疑执生正信故。起即显发。信谓忍乐。谓于前大乘一心三义境上。显发忍乐之心。名为起信。故论云。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此信起时。必内由本觉为因。外由师教为缘。因缘和合内外相资。故能显发。下论云。因...(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文二三是解。四五是行。既含多义普协舆情。欲令自浅之深。是故但标起信。论谓教者。即圣人被下之言。教愚成智教凡为圣故。论者。议论也。谓假立宾主自问自答。循环研核。究畅真宗。商议论量。如上法义。教诫学徒也。然论有宗释之异。此宗论也。谓马鸣大士宗法华涅槃楞伽思益等百余部。实教大乘之所造故。实谓义丰文约。无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又云。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又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等。然此论文是证真大士。后得智中宗经所造。后人不思绠短。却谓泉枯。往往谤之言非圆实。下文劝信非不殷勤。闻思修益备彰功利。不信毁谤受苦弥劫。岂不勉哉。如上五字。即法喻因果。解行理智能化所化。能诠所诠无不具足。括尽一论以立此名也。疏者。疏也。决也。谓疏理法义旨趣。决择文言章句。令悉通畅也。然上大等六字。约六释分别。总成五对。一能乘所乘对。谓人为能乘。大为所乘。所乘即大。能乘之大大之乘故。持业依士依主三释兼通。二能起所起对。谓大乘为能起。信为所起。即大乘之起信。依主释。三能信所信对。谓信为能信。大乘为所信。所信即大乘。大乘之能信。持业依主二释。四所诠能诠对。谓大乘起信为所诠。论为能诠。五能释所释对。谓疏为能释。上五为所释。二皆依主。并者。兼共及也。序者。叙也。谓叙述一论之大意故。又训绪也。此文即制疏入作之端绪故。
二述注人名。西太原寺者。即长安崇福寺...(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谓刚柔得所。漠谓名目难及。以此心性虽体离相。而随缘成事。虽随缘起而本性不变。此随缘不变之体。不可以智知识识名言名目。故云漠也。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希谓无声。夷谓无色。老子云。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此乃重显深广之相。深故听之不闻。广故视之不见。谓此心体唯证相应。非是见闻之所及。故忘境等者。此亦显心离过。忘谓于法不记。斯亦绝无之义。境谓所证之理。智谓能证之心。凡言境智能所者。盖约反迷从悟。对染说净。皆属生灭。今此显示非染净之一心。绝迷悟之极致。尚不可立真妄之名。岂存乎能所境智。故楞伽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远离觉所觉。又圆觉云。觉所觉者。不离尘故。以一心之体绝凡圣亡因果。离性离相不有不无。焉可更言境智能所。故云忘也。楞严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斯之谓欤。
非生灭下二显真如门。前门但约绝待亡诠旨离性相故。云寥廓冲漠等。今门约对生灭显不生灭。待妄立真故云真如门。即下立义文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解释文云。心真如者。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至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今疏叙彼故云。非生灭等。非无也。不也。然生灭与不生灭。须约三性分别。且约三性自相说者。谓遍计妄法一向生灭。圆成实性一向不生灭。依他假法相同遍计似生似灭。性是圆成不生不灭。若称实言之。则三性皆无生灭。虽然且无义不同。何则谓遍计即无法可生无法可灭。如绳上...(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即不二之义也。今初虽复者。词含纵夺贯下二句。繁多兴起鼓动跃跳也。繁则染净多途。兴则新新生起。鼓则体非常住。跃则相不久停。以染净因缘繁多兴起鼓动跳跃。念念生灭未曾暂住。虽不暂住而其体不变。不变之性即是心源。心源即未尝有动故下文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圆觉云。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又下文云。虽念因缘善恶果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故云未始等。静谧下二句明真如不碍生灭。谧亦静也。静中之静故名为谧。静则相非生灭。谧则体绝有无。虚乃无碍圆通。凝则寂而常照。又无惑之喧烦曰静。无业之迁流曰谧。离色之质碍曰虚。非心之生灭曰凝。虽真体若是而用常随缘。随缘之用为业为果。善恶乐苦形影不差。故云未尝乖等。尝曾也。乖违也。业因果报皆通善恶漏与无漏。即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净名云。无我无造无受者。所作之业亦不忘。下文云。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善恶苦乐等报。不失不坏。
故使下二释成无碍。前二句释真如不碍生灭。后二句释生灭不碍真如。言故使者。即因前起后之词。亦通下二句故者。所以义使令也。由前真如不碍生灭。所以令其不变之真体。任运随缘起成染净。染净二字无法不摄。从来不同非适今也。故云恒殊。然此染净全性所起故。下文云。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皆同真如性相。不舍下二句释生灭。不碍真如由无碍故。所以令其不舍差别妄缘。即是一真实性。妄缘差别凡圣收尽。凡圣相异而体是一。一体之内。本无凡圣故云致一。致理也...(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职由斯也。悼斯下伤迷悼伤沦沉溺没也。大士见教纲沈纲颓而不举。迷徒溺丧沦而不升。叹之伤之宁不思救。故经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乃至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等。
将欲下二述造论意。文有六句。初二句明教显理。次二句破邪归正。后二句令获顿益。今初。将者。当也。且也。欲谓希愿。启谓开发。了义大乘名为深经。终实圆理故曰妙旨。佛亲说时利根者得入。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灭度之后昏钝性障。诸阿颠迦其犹昏衢。昏衢之体是谓二障。大士思欲发挥圆实旨趣。令彼迷者失无明闇。佛昔曾破今更重明。故云再曜。次二句破邪归正。斥谓指破。心行理外总名邪见。非但不信因果而已。此乃凡夫外道二乘。俱名为邪。故迦叶言。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见人也颠顶也。以头向下故名颠倒。或颠者。病也。眸即目瞳。此举喻也。如人眼之有病。妄见空华毛轮二月等。又颠即心狂。由心狂故目睹诸物。皆悉不正。谓非亲见亲等。彼邪见者亦复如是。于性空处见生死涅槃。于妙明中成分别见妄。正趣者真菩提路也。往而却还曰归。众生迷见不依正道。旁行五趣。纵出三界亦落无为坑中。今欲令彼不循异辙。还向直道。无诸委曲也。后二句结成顿益。初喻。次法。水初出可以滥觞。曰源者。即人也。如人溯洄穷其水本。名为还源。以喻行者反生死流归于本际也。得本际者。名觉心源。故下文云。觉心源者。名究竟觉。若准他说。三无数劫修习广大行愿。方...(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四信者。谓信真如及三宝也。信心是一信境有四故。成四信故。下论云。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乃至常念亲近修习如实行故。五行谓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之法。成就前来四种信心。令成根不退入正道故。如下广明所言等者。法相至多。今疏从一至五。增数略列不及多。云故言等也。若具言之。即二觉四位四相四镜三细六粗等。不能广引。然疏列虽少无法不该。以生灭一门。具明世出世间一切法故。此等皆是所示之法。虽通云示。然示义有别。谓于上诸法示令信解行断证等。配文可见。由是疏中通云示也。云何示者。上之所列但是所示之法。未知作何方便而显示之。巧谓权巧。便谓方便。此属论主能示之智。一味大乘即一心真理。不分染净因果凡圣空有等异。故云一味。拣对二乘故名大乘。此之法体以智冥符离诸分别。乃云一味。若依言说示。即开为二。谓法义也。故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仍开法为二门。演义为三大。故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又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等。备如前引。由此下结指。善权谓论主以一实智。证无分别一味真理。以方便力为众生故。善用巧便而开一味。成多法门。多无多相不违一味。故名善巧。开即演一为多。示即显令生解也。以何显者。意责前之善巧。乃是展彼义门令一成多。今欲令此义理皎然可见。由何方便而得显明。以由显明也。音即音声。字即文字。声无声相字无字相。故云妙善。谓论主于权实无碍智上。...(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念。故名真如。即前云。不舍缘而即真也。斯则从本起末。故云随缘。末即同本故云无性。如范金为器。器即是金。定性等者。三聚五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心。总皆成佛故。涅槃经云。凡有心者。定当作佛。圆觉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上皆明所诠之法。方尽下判为了义。诠法穷源故。云至极也。对前未尽终于始故。名为终教。非同法相故云实理分教。不了乃属于权。此中了义故云实教。
顿教者。标名也。一直而谈更无委曲。不历阶渐唯指本源。故称为顿。总不下释相也。不说法相者。谓遍计依他。色心假实法相虽广不出于斯。此既不说故名为总。即拣分教但说法相。唯辨真性者。此拣始教但说诸法皆空。今说不空妙有。即圆成实性也。此性圆满成就凡圣因果平等所依。只谈此法故云唯辨。此二句且略标拣也。下即广示。亦无等者。释不说法相也。八识是法相之源。一切最胜以胜摄劣。故唯举此。然识如幻梦。唯是一心。故云亦无。此中举识以影所缘也。诃教者。斥其无实。肇公云名无得物之功故。圆觉云。修多罗者。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下文亦云。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劝离者令不执教。使其舍诠也。故下文云。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净名云。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又云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达磨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等。能诠教既亡所诠义亦遣。故但诃教也。毁相者。凡所有相皆虚妄故。此则亡所证境也。泯心者。心生则种种法生故...(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生。宜名为佛性显相亡。是故刹那登妙觉等佛于一朝故。观师云。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更不假余方便。故云但也。此则释前唯辨真性。不依下结成顿义。既一念成佛岂立位焉位既不存不亦顿乎。故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教者。谓此教中该收前四。圆满具足性相俱融。刹海尘毛交遍互入。即华严宗也。所说下一真法界也。谓所说理事心境人法圣凡染净等法。以要言之。未有一法离于法界。故云所说唯是法界。或可此句是总标。下皆别列。性海圆融者。理法界。谓理性深广故如海也。理体周遍无有一法而不融摄。故云。圆融。缘起者。事法界。谓众缘所造心境染净情器。因果大小一多各不同故。无碍者。理事无碍法界也。谓缘起事法皆是理之所成。缘起无性不碍于理。理能随缘不碍于事。故得理事二无障碍相即相入。下事事无碍法界也。谓诸事。法各全摄理即理之事。互不相碍。故得一一事法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主伴重重无尽。如天网珠光影互入。无碍无尽也。然上五教所诠不出性相。性相相望料拣应成六句。一唯相非性。小乘教也。但说法相不言性故。二唯性非相即顿教也。唯辨真性毁相泯心故。三相多性少。即分教。多说法相少说性故。四性多相少。即终教。多说法性少说法相。纵说法相亦不离性故。五非相非性。即始教。但说诸法皆空未显真如性故。六全相全性。圆教也。谓说一真法界全体而起...(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