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二五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8-25 21:55
標題: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二五卷
敬摘自《佛说因果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僧祇。心不知作佛。口亦不说。次至燃灯佛为二。毗婆尸佛为三。行六度满各有时节。如尸毗代鸽是檀满。乃至劬嫔大臣分阎浮提是般若满。百劫种三十二相。论因则指释迦。论果则指弥勒。遍行四门道法伏薄烦恼。龙树难云。薄即是断。如斯陀含侵六品思名为薄地。汝既不断。那得称薄。故知但是伏道论薄耳。三十四心方乃称断。虽能如此犹是初教方便之说。涅槃称为半字。法华名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释论名为拙医。维摩称为贫所乐法。天亲呼为下劣乘。皆指此四门非今所用也。次通教四门不同者。若明一切假实从无明生。无明如幻。所生一切亦皆如幻。如幻虽如虚空。而有如幻破假之观。虽如虚空而如虚空生。故云诸法不生而般若生。如是观慧能破诸见诸思。成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有门观意也。若言假实诸法体如幻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幻化是易解之空。涅槃是难解之空。举易况难而难易皆空。亦如幻人与空共斗。能观所观性皆寂灭。如此空慧体诸见思即幻而真。能成惑智因果无生。是名空门破假之意。若明一切法如镜中像见不可见。见是亦有。不可见是亦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如是观者能破诸法见思。成惑智因果无生。是名亦空亦有门破假观之意也。既言幻化岂当有无。不当有故不从有有。不当无故不从无无。如此观慧能破诸法见思。成惑智因果等无生。是名非有非无门破假观意。若三藏约实色起见。以沟港析观双非二见。如实柱实破。通教约幻色起见。以即空体观双非二见。如镜中柱。体而论破故言非有非无。虽非中道而是体法虚融净诸见着。故论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彼偈具四门意细寻甚自分明。又云。般若有四种相。又云。四门入清凉池。皆是四门之诚证也。若不取着皆能通入。若取著者即为所烧。佛为示人无诤法说此四门观也。问。佛何处示人诤法。答。佛不示人诤法众生不解执而成诤。三藏浅近四门相妨执诤易生。如成论人拨毗昙云。是调心方便全不得道。毗昙人云。唯是见有得道空属大乘。此二论师失四门意。浪拨浪挡见执铿然。诤计易起。名此为示人诤法耳。通教体法如幻化无...(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理可观。故不须第三观也。通教二乘偏用体法入真。菩萨慈悲入假。唯佛俱照。道观双流异于弟子。亦假设第三观。亦无别理异于真谛。开善所执佛果不出二谛外。即此义也。虽无别理而得有真如幻如化不生不灭中道之名。亦得有中道之义者。佛满字门通通通别。钝根止能通通不能通别。故此教得有别接之义。利者被接更用中道。不被接者不须第三观。别接义如显体中说云云。别教若作二谛三谛皆元知中道。若作三谛可解。若作二谛者。中道为真有无为俗。照此二谛从容中当名中道。二用无偏名双照虽作二名中理亦显。此理玄深根钝障重。如眼闇者穿针不谛。云何穿针。为常理故先破取相慧眼见空。次破无知法眼见假。进修中道破一分无明开一分佛眼见一分中。方是真因。因果圆满乃名为佛。二谛非正意故不名因。例如小乘方便伏惑不见真。不名修道。发见谛后具真修道始是真因。无学为真果。别教例尔。二观既是方便必须于中。虽复必须要前二观。二观若未办亦不暇第三观也。圆教初知中道亦前破两惑。奢促有异。何以故。别除两惑历三十心。动经劫数然后始破无明。圆教不尔。秖于是身即破两惑。即入中道一生可办。譬如贼有三重。一人器械钝。身力羸智谋少。先破二重更整人物方破第三。所以迟回日月。有人身壮兵利。权多。一日之中即破三重不待时节。以此喻之其义可见。又如两铁。一种种烧治方有利用。一是古珠即烧即利。为是义故。圆教初心即修三观不待二观成。以是义故即须明第三观也。
○二修中观因缘者。略...(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受法名常舍行。即合道品除舍觉分。是名檀度调伏诸根。色空不能伤眼空。眼空不能伤色空。乃至法空不得意便。意空不得法便。即合道品正语正业正命。是名尸度调伏诸根。又眼色空故。则无违无顺无忍不忍。乃至意法空故。无违无顺无忍不忍。即合道品四种之念。是名忍度调伏诸根。眼色常空无不空时。如是习应与般若相应。乃至意法常空无不空时。是名与般若相应。即合道品八种精进。是名进度调伏诸根。眼色空故不乱不味。乃至意法空故不乱不味。即合道品诸定。是名禅度调伏诸根。眼色空故不愚不智。乃至意法空故不愚不智。即合道品十种之智。是名智度调伏诸根。此是通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也。若眼色具十法界。十法界各有果报胜劣不同。各各修因深浅有异。因果无量不可穷尽。除却无知分别法相无所受着。乃至意法具十法界分别无著。即合道品除舍觉分。是名檀度调伏诸根。分别眼色乃至意法无量相貌。未曾差机伤他善根。自亦不为无量根尘所伤。即合道品正业语命。是名戒度调伏诸根。又于十界根尘若违若顺。其心不动安住假中能忍成道事。即合道品诸念。是名忍度调伏诸根。又分别一切根尘。若起难心苦心。亦不中退。于生死有勇。即合道品精进。是名进度调伏诸根。又分别一切根尘。心不坏乱不动不僻。即合道品诸定。是名禅度调伏诸根。又分别一切根尘。道种智力授药当宜。方便善巧亦无染着。即合道品诸慧。是名智度调伏诸根。此则别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复次若如殃掘摩罗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于一一根即空即假即中。三观一心名无减修。证慧眼法眼佛眼一心中得。名了了见。皆如上说。根既如此尘亦复然。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是为圆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此则究竟调伏究竟满足。如是助道助究竟道。当知六度遍能调伏一切诸根也。大品云。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具足檀波罗蜜。亡三事无所著正当檀体。应是具足者。行于财法二施檀名具足。事理二圆。自他俱益故名具足。事则破其悭法而能舍财。理则破其悭心而能舍法。二破二舍体用具足名波罗蜜也。云何六度摄佛威仪。佛以十力无畏不共法等为威仪。一心中修四道品名修佛威仪。证佛眼佛智名得佛威仪。今逐语便约道品明摄十力者。若四种道品即是四种四谛智决定因果。知生灭之集决受三界之苦斯有是处。生灭之集若至无余涅槃斯无是处。若生灭之道能尽苦入涅槃斯有是处。生灭之道若至三界斯无是处。乃至无作之集通至变易斯有是处。若通至无上涅槃无有是处。若无作道灭通至一切种智斯有是处。若通至二乘无有是处。是四因果一心中知决判明断。名是处非处力。故如来于佛法中作师子吼。独我法中有四沙门果。即此义也。业报智力者。知四种集是知业。知苦是知报。道灭亦尔。分别四种业报浅深不谬。是二力也。知禅定力者。四种道谛中八定。分别深浅照了不差。是三力也。知根欲性力者。知过去苦集不同名根力。知现在苦集乐欲不同名欲力。知未来苦集得失不同名性力。是四五六力也。知至处道力者。知四道谛所至之处。是七力也。知宿命天眼力者。照过去一世多世种性好恶寿命长短。名宿命力。照未来生处好丑。名天眼力。是名八九力也。漏尽力者。四种灭谛所证无漏心慧等解脱也。是一法门而有四种者。如王密语智臣解意。佛说十力赴四种机。不令小者谤大伤其功德。不令大者得小抑其...(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伏故实疾除愈。以慈悲故权疾则生。生分段土。视分段人犹如一子。子既有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而慰喻之。子病若愈父母亦愈。是名体析慰喻有疾菩萨也。又观此病虽即空寂。是诸众生不纯因空而得度脱。当识空病种种法门。声闻二乘以不识故。随无明无知流没变易海。不能分别诸病差品。是故佛法不得现前。众生净土皆不成就。为是义故即起慈悲拔无知苦。与道种智分别之乐。是名有疾菩萨能以假观调伏其心。心调伏故实疾除愈。以慈悲故权病则生。生方便土。观方便人犹如一子。其子病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慰喻其子。子无知愈父母亦愈。是名别教慰喻有疾菩萨。又观此病虽即法界。而诸众生不即中道。此理未显随无明流没变易海。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实报因果病也。为是义故而起慈悲拔无明苦。与究竟乐。是为有疾菩萨用中道观调伏其心。心调伏故实疾除愈。以慈悲故权病则生。生实报土。视变易人犹如一子。子既有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慰喻其子。子无明愈父母亦愈。是名圆教慰喻有疾菩萨也。如是三疾一心中生。如是调伏一观调伏。如是慈悲圆普慈悲。如是示现普门示现。如是慰喻一音演说。为易解故如前分别。实而论之即不思议慈悲。唯彼净名具如此法。三实圆除三权普现。彼上人者难为酬对。国王长者实疾全在。不堪顾命。二乘虽除取相辞不堪行。菩萨乃却客尘往往致屈。唯彼文殊道力相邻。扣机承旨故其能也。问云。居士。此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居士答云。今我病者从大悲起。以众生病是故我病...(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2)
...。此得灭止妙离之妙。又法名无染。若染于法是染涅槃。无此染欲得一道微妙。妙此诸欲欲妙皆无。汝得何等。尚不识欲界欲初禅妙。况后欲妙耶。若与权论。乃是逗机渐引覆相论欲妙。不得彰言了义而说。但息跨企之欲观自然之妙。险诐之行既除。仁让之风斯在。此皆计有自然而行善也。又计自然任运恣气。亦不运御从善。亦不动役作恶。若伤神和不会自然。虽无取舍而是行无记。行业未尽受报何疑。若计自然作恶者。谓万物自然恣意造恶终归自然。斯乃背无欲而恣欲。违于妙而就粗。如庄周斥仁义。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以谋其国。本以自然息欲。乃揭自然而为恶。此义可知也。次约天竺诸见空见最强。今寄之以论得失。夫空见为三。一破因不破果破果不破因。二因果俱破不破一切法。三破因果及一切法。一切法即三无为也。第三外道与佛法何异。大论明。大小乘空体析为异。外道亦体析此云何异。外道从邪因缘无因缘。若析若体若毕竟空。佛弟子知从爱因缘。若析若体若毕竟空。有人言。破语非体。今明。中论首尾以破题品。破岂异体邪。故不约此分邪正大小。但依大论析正因缘异外道。体正因缘异小乘。若约邪因缘起空见。亦有三行而多作恶。真观空人知从爱生善尚不作。岂况恶乎。起空见人于果报财位非其诤处。空是其处。同我空法亲友生爱。赞有破空怨仇嗔恼。人不知空慢之如土。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六师云。若有惭愧则堕地狱。若无惭愧不堕地狱。背鲙经屏天雷尿井。逆父慢母剧于行路。乃谓无碍。若亲...(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2)
...邪僻。爱处生爱。嗔处生嗔。虽起慈悲爱见悲耳。虽安涂割乃生灭强忍。虽一切智世情推度。虽得神通根本变化有漏变化。所读韦陀世智所说。非陀罗尼力非法界流。虽断钝使如步屈虫。世医所治差已更发。八十八使集海浩然。三界生死苦轮无际。沉着有漏永无出期。皆是诸见幻伪。岂可为真实之道也。二约所依法异者。一切诸见各依其法。三外外道是有漏人。发有漏法以有漏心着于着法。着法着心体是诤竞。非但因时捉头拔发。发诸见已谓是涅槃。执成见猛毒增斗盛。所依之法非真所发之见亦是伪也。此虽邪法若密得意以邪相入正相。如华飞叶动藉少因缘尚证支佛。何况世间旧法。然支佛虽正华叶终非正教。外外道密悟。而其法门但通诸见。非正法也。皆由着心着于着法因果俱斗。断奠是邪法生邪见也。若三藏四门是出世圣人得出世法。体是清净灭烦恼处。非唯佛经是正法。五百所申亦能得道。妙胜定云。佛去世后一百年。十万人出家九万人得道。二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万人得道。当知以无著心不着无著法。发心真正觉悟无常。念念生灭朝不保夕。志求出要不封门生染而起戏论。譬如有人欲速见王。受赐拜职从四门入。何暇盘停诤计好丑。知门是通途不须诤计。如药为治病不应分别。速出火宅尽诸苦际。真明发时证究竟道毕竟无诤。无诤则无业无业则无生死。但有道灭心地坦然。因果俱无斗诤俱灭。唯有正见无邪见也。复次四门虽是正法。若以着心着此四门。则生邪见。见四门异。于修因时多起斗诤。譬如有人久住城门。分别瓦木评薄精粗。谓南是北非东巧西拙。自作稽留不肯前进非门过也。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道品。要名聚众媒炫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互生斗诤。捉头拔发。八十八使嗔爱浩然。皆由着心于正法门而生邪见。所起烦恼与外外道更无有异。论所计法天悬地殊。方等云。种种问桥智者所呵。人亦如是。为学道故修此四门。三十余年分别一门尚未明了。功夫才着年已老矣。无三种味空生空死唐弃一期。如彼问桥有何利益。此由着心着无著法而起邪见也。次通教四门体是正法。近通化城前曲此直。巧拙虽殊通处无别...(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2)
...。厕笄总而长跪。愚谓绍法象贤。可以朝不屈节。毁形自绝。可以家无降礼。且同巢许之流。有益勋华之盛。付嘱之托。因循为善。既奉明敕。敢陈正议。谨议。
详刑寺丞王千石司直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窃惟。君臣契重。忠孝之义本隆。父子恩深。爱敬之情攸切。存日用之理。荷生成之大。受其荫者。岂有忘其德。餐其惠者。宁有阙其礼。斯固在三隆训画一垂范。乃理协 神衷义符 圣诏。然而域内之法与老释殊制。方外之轨共尧孔异辙。筌蹄不能喻。性相两亡。小大所不拘。天地齐一。不以色养为孝。不以弃亲为疑。神道经久。此而莫止。寻其要旨。亦有助化。故诡服无点彝章。毁形不伤教义。超尔出尘之表。分然不羁之宾。冲而无替。嶷尔圆湛。虽因果难了。至理窅冥。若存若亡。因循自昔。往者释远著论晋庾息谈。兴其慢也。宁崇其敬。今若尊其道而毁其法。要其福而屈其身。是使鸣锡趋剑佩之容。捧炉端簪笏之礼。缁素并列。敬施双。行斯则袈裟忸金翅之威。钵盂惭咒龙之术。其为教也。安所施乎。逊等预忝刍荛。言非可择。辄申愚管。伏深战惧。谨议。
司稼寺卿梁孝仁等议状一首
佛道之兴其来尚矣。自白光东照紫气西浮。莫不遵彼五千崇兹二教。无为寂灭同树胜因。而僧尼道士女官趍承训典。其为教也。裨济实多。历览前修非无去取。所以同遵不拜良或可观。至如道之为宗皇基由渐。尊严之切有异恒伦。岂可改作别仪俯随常俗。因循不拜理谓为允。谨议。
外府寺卿韦思齐主簿贾...(第1494部~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六卷)
...并列。敬施双。行斯则袈裟忸金翅之威。钵盂惭咒龙之术。其为教也。安所施乎。逊等预忝刍荛。言非可择。辄申愚管。伏深战惧。谨议。
司稼寺卿梁孝仁等议状一首
佛道之兴其来尚矣。自白光东照紫气西浮。莫不遵彼五千崇兹二教。无为寂灭同树胜因。而僧尼道士女官趍承训典。其为教也。裨济实多。历览前修非无去取。所以同遵不拜良或可观。至如道之为宗皇基由渐。尊严之切有异恒伦。岂可改作别仪俯随常俗。因循不拜理谓为允。谨议。
外府寺卿韦思齐主簿贾举等议状一首
窃以。臣子跪拜固是常规。爰在礼经兼有权制。母拜其子。以礼成人。不臣其君。以尊道德。况方外之教。为善不同。道有凌虚。佛无生灭。修心练行。因果是凭。名曰出家。明超俗表咸言胜业。历代俱尊盛立道场。皆求常乐。献君亲以广福。济含识于冥涂。久大而论高于俗教。若同儒例还入俗流。不尚学徒无由显道。赖有崇护道获常存。不拜之仪以彰深护。尊道之本取益为宗。今据经文云。拜非利人益国。实所宜言。非益之文何容敢进。循法仍旧无阙彝章。体妙穷深非下能及。幸沾刍议。敢竭愚诚。惧不合宜。追深战灼。谨议。
缮工监大监刘审礼监作上官突厥等议状一首
僧尼。
一窃见王者尊敬神祇。神祇之类尊佛弟子。是以明其远敬。尊其所尊抑从拜礼。愚谓未可。
一比见官人承 诏不拜王师非是师贱下人乃以敬其王教出家僧众染衣除发异俗标形承佛纶言为国崇福君父致...(第1494部~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六卷)
...经云。西方妙乐国土。本为法藏比丘愿力所成。是知妙乐之所。乃是比丘愿往生处也。又案无量寿观经云。愿生妙乐国土者。先须孝养父母。后云具足戒行。然经宿不见即须跪问孝之仪也。不拜父母何成孝养。今令僧尼道士女官拜敬父母。亦是不违本教(弹曰。如经所云生西方者该通道俗言孝养父母者。此明处俗往生因也。言具足戒行者。此明出家往生因也。此则道俗悬隔修行两殊。安得混彼二因。俱言释侣且孝养异宜。宁唯跪礼扬名后代亦其至也。故五分律云。若诸沙门左右二肩荷担父母。亲于身上便利不净纵使一劫。犹不能报须臾之恩。若教父母识三宝四谛。受持五戒行十善道于一念顷即为以报父母之恩。何以故荷担等事是人中善。不能令彼生天证圣。若教父母识谛宝因果受斋持戒。由此因缘即能证圣。又四分律云。佛言比丘不应礼敬一切白衣。父母虽曰居尊。终同白衣之列。佛教不令礼拜。若拜乃陷于亲生有致敬之容。死招无量重罪。不孝之。极宁越是乎)一谨案周礼有九拜之仪。一曰稽首。注云。首至地也。又案尚书言。于禹益等拜。皆言稽首。此为拜君之敬。通于古今也。然今之僧尼礼拜。正当稽首之法。是以维摩经云。导众以寂故稽首。然今若令尼作妇女跪拜。但为衣服不称。恐爽于常情。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俗行已久不求改变。今令尼等拜敬。望请许其稽首。此则不乖古今之仪。顺于舆人之颂(弹曰。夫希颜之士亦颜之俦。慕骥之乘亦骥之类。今尼等辞荣是一入道不殊。何独虑爽常情则欲令其稽首。若也不求改变稽首...(第1494部~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六卷)
...世佛无涅槃者。又复以此初时既摄多劫。是故示现涅槃。亦在此中。以摄化威仪之中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成道说法。无差别故。是故说法总无休时。复次舍那佛常在华藏。恒时说法。初无涅槃如常住故。
说经佛第三
问说此经佛卢舍那身。既在如前无尽时处。其佛为是一身。为是多身。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是一身。何故一切刹中各全现耶。若是多身。何故经言而不分身。又云。而如来身亦不往彼。答此卢舍那法界身云无障碍故。常在此处即在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异亦非一故。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一切菩萨不能思故。今显此义略辨十重。一用周无碍。二相遍无碍。三寂用无碍。四依起无碍。五真应无碍。六分圆无碍。七因果无碍。八依正无碍。九潜入无碍。十圆通无碍。初用周无碍者。于上念劫刹尘等处。卢舍那佛显法界身云。业用无边周侧如上。一一尘刹一一念劫摄生威仪。或现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身或六尘境。身云差别名号不同。业用多端不可称说。华严佛境界分云。卢舍那佛于一尘中。示现十佛世界微尘数等多威仪路。以摄众生。如一尘一切尘亦尔。如一佛一切佛亦尔。故知如是应机现身。无尽无尽不可说也。又云。如此见佛坐师子座。一切尘中亦复如是。二相遍无碍者。于上一一差别用中。一一各摄一切业用。如在胎中。则有出家成道等类。如是一切自在无碍。如经微细中说。三寂用无碍者。虽现如是无边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虑。常在三昧不碍起用。不思议品云。于一念中...(第1495部~华严经旨归一卷)
...界。如末尼雨宝天鼓出声。皆无功用任运成就。四依起无碍者。如此所现虽无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显现。经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五真应无碍者。则此应现无尽身云即无生灭。则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碍业用无有限量。经云。法身多门现十方。如是真应理事混融无障无碍。是佛境界也。六分圆无碍者。则此遍法界卢舍那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处则是圆满。法界品云。如来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刹微尘等化身云。充满一切世界不可思议故。亦于毛孔。则现十方尽穷法界。一切诸佛一毛孔中。尽过去际一切如来。次第显现不可思议。故经偈云。如来无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现。又如法界品中。普贤支节及毛孔亦现可知。七因果无碍者。谓于身分及毛孔处。现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萨行所受之身。及所成行事。亦现十方一切菩萨身云及行。经中佛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八依正无碍者。谓此身云则作一切器世间。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井泉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经云。佛身充满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刹海。总在如来一毛孔现。经云。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普贤亦云。一切诸佛及刹土。在我身内无障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况于佛也。又如来自在还现自身。于身内刹中教化众生。无障无碍非思量境界。九潜入无碍者。于众生世间无碍自在。谓此佛身遍入一切众生界...(第1495部~华严经旨归一卷)
...佛亦常相随。于娑婆界助佛扬化。说三乘等法故。三严会众者。如诸神王天王等众。有三十余类。一一类众各过世界微尘数等。并是道力随缘殊形异现。俯同世间显随类生身。则是众生世间之身。庄严卢舍那佛大众法会也。余宗是化为令净土示不空故。此中是实。以是海印三昧现故。能问显示大法海故。四供养众者。如第五会。庄严师子座。有百万亿菩萨在前立侍。又百万亿梵王而围绕之。如是彼有五十八众。一一各有百万亿数。或云无量阿僧祇等。余会准知。此等并是舍那佛所常供养众。五奇特众者。如佛高台楼观师子之座。诸庄严内。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尘数菩萨。谓海慧等。此是如来依报所摄。以表依正无碍故。人法无二故。又如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以表因果无碍故。又表从证起教故。六影响众者。如舍那品中。十方各十亿佛土微尘数等大菩萨来。一一各将一佛世界尘数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各兴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妙庄严云。悉皆弥覆充满虚空。随所来方结跏趺坐。次第坐已。一切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等一切妙宝净光明云。一一光中。各出十佛世界尘数菩萨一切法界方便海。充满一切微尘道。一一尘中有十佛世界尘数佛刹。一一刹中三世诸佛。皆悉显现。念念中于一一世界。各化一佛刹尘数众生。又如法界品中。十方亦各尘数菩萨悉来云集。且如上方大菩萨众。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支节一切身分。一切庄严具一切衣服中。出卢舍那等过去一切诸佛。未来一切已受记佛。未受记佛。现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及...(第1495部~华严经旨归一卷)
...与彼不同分二部耳。十圆满经者。谓此上诸本。总混同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于其中一会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摄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无分限故。圆满教法理应尔故。如因陀罗网无分齐故。尽佛能化无边境故。舍那品偈云。一切佛刹微尘中卢舍那现自在力。弘誓愿海振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又法界品中名圆满因缘修多罗。此之谓也。无尽教海应如是知。
显经义第七
夫以。义海宏深真源渺漫。略开二类各辨十门。先明所标之法。浩汗无涯撮为十对。用以统收。一教义一对。谓无尽言教及所诠义。二理事一对。谓缘起事相。及所依真理。三境智一对。谓所观真俗妙境。及辨能观普贤大智。四行位一对。谓普贤行海。及辨菩萨五位相收。五因果一对。谓辨菩萨生了等因。及现如来智断等果。亦是普贤圆因舍那满果。六依正一对。谓莲华藏界并树形等。无边异类诸世界海。及现诸佛菩萨法界身云无碍依持。七体用一对。谓此经中凡举一法。必内同真性外应群机。无有一法体用不具。八人法一对。谓佛菩萨师弟等人。显说法界诸法门海。九逆顺一对。谓文中现五热众鞞一王形虐。及现施戒顺理正修。十应感一对。谓众生根欲器感多端。圣应示现亦复无边。舍那品云。一切众生所乐示现云等。然此十对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碍镕融。随有一处即具一切。是此经中所具之法。次明所显理趣者。巧辩自在势变多端。亦举十例以现无碍。一性相无碍。二广狭无碍。三一多无碍。四相入无碍。五相是无碍。六隐显无碍。七...(第1495部~华严经旨归一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