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九0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8-7 11:21
標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九0卷)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共2084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0卷)  2001/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足行神第五句:
  【妙宝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现种种莲华网光明普雨众宝出妙音声解脱门。】
  这一位菩萨他修学的法门内容非常的丰富,有宝、有光、有音声,所以他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些形象非常重要,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里面,光就是我们讲的光采、风度、威仪,所说的全都在形象之中。音声是我们与人接触时候谈话的音声,我们的表态、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给一切众生好的影响,对人如是,对事也如是。对事情认真负责,总希望把它做得有条有理、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切众生看到、接触到,对你生尊重心。如果我们自己平常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我们讲随随便便惯了,对自己是方便,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半都是这样的,但是佛不许可。佛非常重视形象,重视威仪。
  过去宋朝的大儒朱熹,《四书》就是他编的,这一千多年来变成学儒主要的一部教科书,几乎没有人不读,注解有几百种之多。他有一次到寺院里面去参观,正好遇到吃午饭,佛家讲过堂用斋,饭厅佛家称为斋堂,一千多人在那里吃饭。他从外面走,一点声音都听不到,觉得这寺庙清净庄严,没有人,结果从斋堂一走过,这么多人在吃饭!他当时也就呆住了,非常感叹说了一句话:「没有想到,三代之礼居然在佛门里面。」威仪感动了这一位学者,他对於佛法尊敬的心油然而生,自叹不如。所以诸位仔细去观察,你看塑造的佛菩萨像、彩画的佛菩萨像,你看到哪一尊佛菩萨像衣冠不整、威仪欠缺?连阿罗汉都找不到。再看看修行人的榜样,出家比丘、沙弥,在家的二众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我们在敦煌、在云冈石窟里面看到古时候这些造像,雕塑的也好,绘画的也好,你都看见威仪具足,形象大好,这都是教导我们的。
  威仪、风度就是此地讲的宝光,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慈悲、他的清净庄严都从色相出,这个色相显露无遗。这是什么?教化众生,这个形象是工具。我们今天对这个疏忽了,真的疏忽了。这个形象如何建立?世尊很慈悲,用心良苦,垂灭之前这些大弟子们向佛请教:你老人家在世,我们以你老人家为老师;你要不在世了,我们依谁为老师?佛说「以戒为师」。戒律最重威仪,换句话说,出家人修行,行是我们行为,我们行为错误,给社会大众不好的印象,一定要把这些错误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依什么修?以戒为师。依什么戒?根本的戒律,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
  这个课本从前我们在台湾特别印出来流通,我们印过《戒律全书》,又从《戒律全书》里面第一部分《沙弥律仪增注》多印了几千本,希望我们出家人能够成就世尊对我们期望的威仪,这才能够建立道场,这才能够摄化众生。我们读了没有?我很清楚,现在叫人学经教不难,大家还有这一点热心欢喜来学习;叫你学戒律,你害怕。所以你看看到处讲经的有,讲戒律的没有。不但讲戒律的没有,连讲《禅林宝训》的都没有。我过去曾经发心讲,没人听。《禅林宝训》总共大概有三百多段,它都是小段的,我大概讲过四十几段,后来就停了。《沙弥律仪》讲过,我还特别将这本书连经文带注解重要的教诲,特别把它节录出来,意思就是全书你没有时间去读,重要的这些条目一定要记住。这是第一次我们编《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印成小册,便利携带。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奠定自行化他的基础,念念不能够离开。这是什么?这是佛行,诸佛如来日常生活就是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称性。
  《华严经》上说得好,宇宙之间、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的形象,「唯心所现」。唯心所现有情的形象就是戒律,给你说没有一丝毫的造作,佛家的术语说「法尔如是」,我们世间人讲自自然然,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形象不自然,不是自然的。我们把自然的形象扭曲了,那就是「唯识所现」,唯识把唯心所现的这个法相扭曲了,扭曲就错误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我们今天错得太离谱,一百八十度的扭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自然的性德全不相应,变的这个形象是什么?三途恶道的形象。我们有没有看出来?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道的形象有没有从自己身上看出来?有没有从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面看出来?果然能看出来,这是智慧,有救了,你肯定回头,回头是岸。如果你自己还不觉悟,还是一味的迷惑到底,你的麻烦大了,你的前途一片黑暗,你行的是哪个道?你不是佛道,你行的是鬼道,你行的是地狱道。饿鬼、地狱、畜生前途都是黑暗的,尤其是地狱一片漆黑,那种苦痛,《地藏经》上讲「不忍称说」。
  阿罗汉证果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神通都现前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宿命是能够回忆前世,回忆得多么的深远?佛告诉我们,他能够记得起五百世之前,也能够知道五百世以后,他有这么大的能力。过去五百世当中曾经堕过地狱,现在想起当时在地狱那个状况,依旧是心有余悸,一提到这个事情,身上流血汗,你就想这个事情多可怕!他已经离开地狱,绝对不会再堕地狱了,想到地狱情形还这么样的恐怖,这些人都是现身为我们说法。他是把《地藏经》里面所说的那些状况展示给我们看,提醒我们恶业不能造,形象不能毁。
  不要以为这房间里头没有人,没人看见,我随便一点无所谓,你错了。九法界有情众生,我们称之为神灵,我们觉得这个房间没有人,九法界的神灵看见了。「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话说得不错。下面这一段,底下这个单元「身众神」,身众神是什么?跟随在我们身边,日夜不离。我们睡觉,他也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日夜不离。你以为没有人知道,你错了。儒家常常勉励人,教人要「慎独」,独自在一个房间要谨慎,不能随便。如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主敬存诚,不可须臾离也,儒家才能够修到君子、贤圣。
  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修得不错,有没有认真去想想、去反省、去检点:功夫成片有没有得到?这是我们讲修行功夫刚刚得力。功夫得力了,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个什么样子?二六时中妄想少了,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只有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怎么个想法?经念熟你就会想了,就是想经本里面的境界。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念一段,像《无量寿经》念一品,你就想这一品的境界。古大德这种方法叫「随文入观」,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好方法。二六时中忆佛,就是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念佛不仅是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也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无量功德,念这个、想这个,大势至菩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人了不起!
  我们凡夫想什么?凡夫想鬼、想地狱、想畜生,他就往三恶道去了。怎么是想鬼?鬼是贪心,贪而无厌,我们天天在增长贪心,悭贪的念头天天在增长,这就是想鬼。瞋恨心、嫉妒心就是想地狱,「这个人跟我过不去,我恨他、我讨厌他,我等著机会去报复他。」这个念头是地狱的念头。这个念头愈重,报复的心愈强烈,堕的地狱愈深、愈苦。愚痴则是畜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得失利害,全都搞错、搞颠倒了,这想畜生。所以诸位冷静去想想,我们今天世间人他在想什么?足行神所讲的『莲华网光明』、『众宝』、『妙音』,我们完全疏忽掉了。这样修行怎么能成就?怎么能够避免三途六道?
  佛的慈悲只能到此地,佛对於一切众生只能做到开示,悟入那要受教的人自己发心,佛帮不上忙。佛如果能帮得上我们,帮得上忙,帮我们悟入,我们就不要修了。这是佛帮不上忙的地方,我们要懂得。佛能做的,他已经做得非常圆满、做得非常究竟,「开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讲经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有休息,他尽到责任,他做得很圆满了。今天佛虽然不在,我们展开经卷,如同面对世尊,读诵经典,听他老人家的教诲。我们能不能像足行神一样,『念念中化现』,示现清净、光明、妙音?落实才能算数,不落实不能算数。第六句:
  【乐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无边欢喜海解脱门。】
  我们一看菩萨修行的这个名号,就知道这位菩萨会说,能言善说,辩才无碍。『乐吐妙音』就是无碍辩才里面乐说辩才,欢喜说法教化众生。所以他修学的法门,『出生无边欢喜海』。他所说的是妙音,一切众生听到,哪有不生欢喜心的道理!什么叫妙音?总而言之一句话,离苦得乐之音。你想想看,哪一个众生不欢喜?众生都有苦,能教我们离苦得乐,这是非听不可。因此「妙音」,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音,法音宣流,现在这个世间特别需要。
  如果今天没有法音,我们听不到法音,那你所听的、你所接触到的是些什么音声?妖魔鬼怪。这些音声是增长你的烦恼,是在培养你的习气,最后的目标是把你送到三途地狱,妖魔干的事情。眼前给你一点甜头,让你得一点五欲六尘的享受,转眼之间堕落在恶道,魔!不是好人。好人不会害人,好人存心、力行决定是利益众生,哪里会害众生!世间哪个是好人?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先不要去问别人,我自己要学做好人,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真干。佛家的标准就是净业三福、十善业道;《佛说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乘法的启蒙,《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力行。具体落实,那就是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以戒为师」。佛又说了一句话:「以苦为师」。现在人为什么不能持戒律?太苦了,五欲六尘享受没有了、要舍弃掉,做不到!做不到的意思是什么?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放下。於是经教还有点兴趣,提起戒律就皱眉头,搁置一边;虽然自己不敢说这个戒律的是非,心里面不能甘心情愿去学习,於是佛的行持没有了。
  你们想想,纵然经学得不错、教学得不错,能言善道,有佛之心,没有佛之行,空的、假的!所以佛教在现代的社会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也比不上伊斯兰教,为什么?人家有行,确确实实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做得很多,他们很认真在做。我们去参访,不能不佩服。早年我在台湾,第一次参观天主教多玛斯修道院,实实在在讲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佛教怎么样都比不上,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没有法子相比。我那个时候在他们学院里面上课,这才有机会去参观,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饮食起居、平常修行的这些功课,不能不赞叹。如果要是不赞叹,那没有良心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们现在就是连欢喜说法教化众生的人都少了。要想令一切众生得利益,首先自己得佛法殊胜的利益,然后才能帮助别人。第七句:
  【栴檀树光足行神,得以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解脱门。】
  他是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栴檀』是香里面最好的,宝香!我们现代众生福薄,这个栴檀树大概已经找不到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我们曾经听老和尚讲这些故事,说在唐朝时候还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带的有栴檀香,佛经里面讲「牛头栴檀」。这个香燃一丸,很小燃一点点,当时的首都是在长安,长安城四十里这样大的范围都闻到这个香气,那么一点点大的香,它的香气能够让四十里范围的众生都能闻到。
  『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人闻著这个香气,精神爽。这个地方是表法的,「香风」是什么?佛教里面道场早晚都唱赞、赞颂,大家都很熟悉学习过的「戒定真香」,真香不是栴檀树,真香是戒定慧。人真修戒定慧,心放光,身放香,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勤修戒定慧,这个身就变成栴檀。早年我到香港来讲经,香港有一些同修告诉我,都是些老居士,讲到解放之前虚云老和尚来到香港,香港同修非常欢迎,给他建了一个精舍。这个精舍我去参观过,老和尚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回中国,他说香港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回中国去了。住在香港期间,去礼拜老和尚的人很多,老和尚确实德高望重。他们发现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身上衣服从来没有换洗的。衣服不洗,衣服的领子油垢很厚。老和尚他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可是在远处就闻到他的衣服、身体放香,是一股清香,闻到之后能提神。「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从虚老这桩事情就明了、就清楚。
  前面这几位足行神,这是什么?行道,修行的模范,足行神是我们修行人的榜样、修行人的模范。他以音声说法,以形象化众,为大众树立最好的榜样。言教、身教、意教,意是念念不忘一切众生,心心希求众生早一天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他们的心;所以他们的言音,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到一定是劝我们修行,一定是劝我们持戒,劝我们不要怕苦,句句都是警策我们的话,这是修行榜样。我们相信他们说法不是谈玄说妙,不是说什么高深的大法,实际上的行持,浅近的话语,完全能够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帮助我们在这一生有所成就。这是我们从他的身分地位上,能够推测到他给我们说的是哪一类的法门,我们在每一尊足行神的修学法门里面也能够略窥一二。
  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没有很深的道行,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他们的修学,但是只要真心肯学,读了听了总能够领略一些,帮助我们现在修行,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的。这里所讲的「香风」,前面所讲的「妙音」、讲的「化现」,都是树立最好的榜样模范觉悟众生,这个众生是修行的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警惕,这个功德无量无边。
  足行神第八句:
  【莲华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莲华光明』,莲华是表清净,也表圆满,佛为什么不用其他的花来表法?莲花亦表因果同时。莲花在长的时候,没有开,花苞里面就有莲蓬,莲蓬里面就有莲子,所以这是代表因果同时,没有先后。它不像其他的花,其他的花是先开花后结果,莲花是因果同时。所以佛用它来表法,这个意义很深。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因地心」原来就是「果地觉」,这样智慧才能够现前。我们现在也发心了,发心为什么不觉悟?佛在《楞严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今天是发了心,发了心怎么样?因地不真。也就是前面讲,心是发了,行不能够兑现,不能够落实到身体力行,这就是明显的因地不真。不要说发别的心,净业三福是初心,《楞严经》里面讲「最初方便」,我们对於父母孝顺的心有没有生起来?无论你的父母现在还在或者是已经不在了,有没有孝敬的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还不行,还要有孝敬的行为。我们用什么样的行为报答父母?因真,果也真。
  大乘佛法里面修行入门的一门课程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大乘入门。里面说的是什么?「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不是讲的这个?你们看看光目女、婆罗门女如何用自己的身行表现出她的孝心?我们这样去细读深思,才了解《楞严经》上佛讲的这句话,「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完全没有做到。没有做到,孝养父母这句忘掉了,哪里有?心里面痕迹都没有;或者是有,印象非常淡薄。有人提起来,是有这个印象;没有人提起来的时候,忘得一干二净。奉事师长就更不必说了,对父母不能尽孝,怎么可能对师长尊重?尊师重道没有了。
  我想起童年的时候,大概是七、八岁,我念过几个月的私塾,大概三四个月。在乡下,在我们那个小县的东乡阮氏宗祠,学校在它的祠堂里面,私塾,以后改成小学。头一天进私塾,我父亲带著我去,我的印象很深刻,还带了礼物供养老师的。进学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清朝见皇帝的大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著我也像拜孔老夫子一样三跪九叩首拜老师,拜完之后再送上礼物,这是我们正式要上学了。父母教导儿女尊师重道,我们做小孩看到父亲对老师这样尊敬,我们哪敢不敬老师,哪敢不听老师教诲?一个人能够教成功是家长跟老师密切合作,做种种示现表演给儿女看、给学生看,他们是在做戏,我们跟著学习,教育的意义太重了。以后变成学校,这种礼节就没有了,尊师重道的心就大打折扣。现在过了一个甲子,我说这个话大概七十年前的事情,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现在沦落成什么样子?父不父,子不子。往年方东美先生给我讲:「现在学校是什么?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社会焉能不乱!
  我们今天读诵大乘经典感慨很深,要如何能教化众生?首先自己要能够清净光明。清净心生智慧,因果同时。清净心是因,生智慧是果,一分清净生一分智慧,十分清净生十分智慧。学讲经的同学,你们都希求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从戒定开起。你不能够严持戒律,你不能得清净心,定就是清净心,你哪来的智慧?经读得多、听得多,看过许许多多人的注解,你也能言善道,但不是智慧。为什么?别人的东西,是「记问之学」,儒家讲「不足以为人师」,这是真的。师是大众的表率,是大众的模范,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性德流露,自性般若智慧往外面透,才能为众生做表率、做模范。由此可知,无论是弘法或者是护法,不真干不行!怎么个干法?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照做,依教奉行;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够违犯。这些事情佛虽然没有详细给我们说明,纲领都说出来了。戒律是纲领。抓到纲领,我们就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重要的地方,佛都曾经细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纲领,《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细说;「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是纲领,《佛说十善业道经》里头是细说。抓住纲领,理解细行,一一遵守,依教奉行,这样才能成就。
  足行神,说老实话,是弘护正法的榜样,引导我们舍弃恶道,履行佛道。是哪些人?就是自己。所以《华严经》上讲的十九种神众,你们想想哪一个不是自己?为什么说得这么详细?我们的毛病习气实在太多了,佛真的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反覆教导我们,这个恩德超过父母。众生迷惑,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佛菩萨的恩德,感恩的念头当然不会生起来。堕落在无明、烦恼、恶习之中,无力自拔,只有沦落,只有往下沉坠。佛菩萨看到自然生怜悯心,想帮助,帮不上忙;帮不上忙,还是帮一把试试看。有愿意伸出手来的,佛菩萨就把他拉上去;佛菩萨伸手来帮助你,你自己不伸出手来,佛菩萨没有办法。你堕在苦海里,人家要救你,你不肯伸出手来。我们从这些比喻里头细心去体会。
  他所修学的法门是『一切毛孔放光明』,这是讲身教,现身说法。『演微妙法音』,「演」是表演,也可以做为演说解,这一个字双关语。从前面这半句「一切毛孔放光明」,表演;从后面「演微妙法音」,演说,身教、言教都含摄在其中。过去,确确实实好老师、善知识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榜样,都是学生的模范,表演给学生看。私塾教学跟现在学校教学不一样,私塾是一个老师,大概教十几个学生,太多了教不了,现在讲的是小班制。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出榜样给学生看,这个很难,这才叫人师。教你怎么做人,什么样的心态对父母,什么样的心态对兄弟姊妹,什么样的心态对亲戚朋友,老师要做出榜样给学生看。不是只教你念书,那个很容易,教你怎么做人。所以你在学校、私塾里面你能够尊师重道,你懂得怎样尊敬老师,你回家就知道孝养父母,就知道友爱兄弟,人是这么学出来的。没有榜样,我们到哪里学?单单靠书本很不容易体会得。
  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老居士就跟我讲过好多遍,一定要找一个榜样,向这个人学习。他没有说他,这是他老人家谦虚,其实他已经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教我学印光大师,以印光大师做榜样。印光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了,我们如何向他学习?印光大师的《文钞》在。现在大师全集出来了,《文钞》有二集、三集,还有关於印祖一生行谊,有不少出家在家的大德都撰写出来了。我们可以从文字当中知道大师的生平,是我们好榜样、好模范。莲华光明神修行的方法这样落实就好了。第九句:
  【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曜解脱门。】
  微妙光明神也是重视身教,重视形象的表演。『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光明是大相,网是细相。换句话说,我们常常讲的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般若智慧,圆满的德能,万德万能,圆满的相好都在身相上显露无遗。那我们一看,『微妙光明足行神』是什么身分?这决定是诸佛如来示现的。要不是诸佛如来应化,怎么可能?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所以《华严经》上每一位神众、每一位天众、龙众、阿修罗众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真正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足行神得度者,即现足行神而为说法,不就这个意思吗?要不是诸佛如来,怎么有这样圆满的示现?我们要晓得。
  现在我们怎样落实?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微妙」是真实的,假的哪来的微妙?真的才微妙。真实的是什么?真心。妄心就不妙,真心微妙。我们从哪里下手?我们从真诚下手,儒家的教学,「诚意、正心」,从这里下手;大乘佛法从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下手。大乘讲的「至诚心」、儒家讲的「诚意」,不诚那什么都不必说了。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不少年了,用了多少时间、多少精神,但是今天到底有什么成就?六根还是被外境所转,自己一毫一分都做不了主宰,外面小小的境界风动,自己就感觉得受不了。七情五欲就像波浪一样,随著外头境界风起大风大浪,这样下去怎么能成就?
  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我们细细观察他是怎么修的?他从诚意修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没有办法修身,原因在哪里?心不正,意不诚。我们很想诚意正心,也没有办法做到,什么原因?前头还有条件,前面有「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是什么?就是佛家讲的严持戒律,真正的功夫从这个地方做起。严持戒律虽然不是微妙光明,它是微妙光明的因。致知是佛法里面讲的破所知障,格物是佛家讲的破烦恼障,然后至诚心就现前了。你有二障在,你的真心绝对不会现前。
  我们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严持戒律下手。持戒念佛,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的佛法正道。可惜我们没做,所以我们今天变成什么样子?什么都不是,一举一动都不像。从哪里看?从生活上看,从你处事待人接物上看,不像嘛!这个问题严重,不是小事。尤其是出家众,麻烦更大,在家众还好一点,出家众要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果报在阿鼻地狱。你要问:「我哪里有那么大的罪过?」你自己不知道,你破坏佛教形象,这个罪多重!破坏佛教形象不就是破和合僧吗?破和合僧在阿鼻地狱。如何护法?要护持我们的形象;如何弘法?要展示我们的形象。足行神,大多数都是用形象来教化众生。微妙光明神尤其不可思议,大相、细行都普照世间。大相是持戒,细行是威仪,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落实在事相上说,「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戒律;「网」,就是种种威仪。净业三福的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一条?
  三皈,我们想想看,三皈这是最大的原则,纲领里面的纲领。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说佛、法、僧,他说觉、正、净。我最初看到《坛经》,那个时候我刚刚接触佛法,接触佛法正式看经,这是第一部。我看的是丁福保居士的《笺注》。我看到这一段,我感觉得非常讶异。一般皈依三宝都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六祖这种说法?我就在想,六祖距离我们一千三百多年,大概在那个时候传授三皈,可能有人把意思错会了,不能够真正得到三皈,不能真正领悟到,所以他用这个方法来说。这样说法,意思非常清楚,很明白。后面还注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原来觉、正、净就是讲佛、法、僧。我们知道了皈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归?依照六祖大师的说法,是从迷而不觉回归,从这里回头。依靠什么?依觉而不迷。试问问我们做到没有?如果我们没有做到,皈依佛这一条没有。你三皈是形式,没有实质,天台大师讲「名字三皈」,有名无实,这还搞什么?皈依佛落空了。
  再看第二条,看看皈依法有没有?六祖说法是「正而不邪」,我们从哪里回头?从邪而不正、从邪知邪见回头,依正知正见,这是皈依法。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我们思想、我们的见解都是邪知邪见,有没有从这里回头?没有,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还是以为「我想得对,我看得没错」,没有回头!正知正见在哪里?在经典里面。我们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所以皈依三宝里头,佛不在世,法宝第一,最重要。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随顺经典的教诲,经典里面所教的是正知正见,我们这样做是真正皈依法。还是起心动念都随顺自己的意思,你没有皈,你也没有依,皈依法这一条也没有,也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条皈依僧,「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僧宝。我们必须从一切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现在人讲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依清净身,这是真正皈依僧宝。我们没有做到,身心还是被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污染。诸位想想,连三皈都没有能做到,「具足众戒」不要谈了。这怎么办?能把十善业道修好,人天善人,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两句话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称的。我们能称善男子善女人吗?净业三福头一条能做到,你是人天善,可以称善男子善女人,是在五乘佛法里头人天法。真正能够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善,须陀洹他们所修的基础。要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人,大乘里面称善男子善女人。十一句统统能做到,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净业三福前面两条;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一条,三福里头第一条。这标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由此可知,微妙光明足行神他所修学的这个法门,圆满的落实净业三福,所以这个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世间,我们不学怎么行?得认真努力来学习。所以佛法不是真干,决定没有成就。这一生我们得人身遇佛法,能不能成就,要具足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在三个条件里头因缘有了,我们遇到佛法,缘分有了。遇到佛法有没有成就?那要看你的善根、福德。什么叫善根?我讲得很浅显,我说的是能信能解,你真正肯相信,你真正听懂,看懂、听懂了,这是善根。如果你学佛半信半疑,你读经、听讲也不能够完全理解,你善根不足;虽有善根,善根太薄,力量太弱,不能够真信,不能真正理解。福德是什么?福德是能落实,是肯真干。佛教我们孝养父母,真做出来;教我们修行十善业,真干,条条做到。做不到怎么样?能说不能行,没有福德。
  所以《阿弥陀经》上讲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条件要圆满具足。我们只有因缘,善根、福德都不够,不能往生。但是因缘确实关系很大,善导大师曾经讲,西方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如果我们遇的缘殊胜,缘会帮助我们善根、福德,也就是说我们有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常常勉励我们,常常劝导我们,慢慢就真的干了,从假学佛到最后就变成真学佛了,缘!没有缘,缘要断了,太难太难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