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標題: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7-17 21:58
標題: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诸佛剎土,你都能见到。我们看批注。『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住深禅定者,安住于深妙之禅定」,这叫住深禅定,深极了,妙极了。「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这是说明二乘,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用他们做代表;初心菩萨是泛指十信位的菩萨,华严圆教从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萨,他们都做不到。「又《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这是五种原译本里头《唐译》,就是这句话,一切种甚深禅定。

  「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这是菩萨所证的三种智里面的一种,我们看参考数据里头有。「一切种智」,这是从《三藏法数》里面节录出来的,「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这一种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见性就得到了。见性也就是说,放下起心动念就见到了。在第九页,讲义的第九页,一切种智。阿罗汉放下见思烦恼,他得一切智。一切智,知法总相,就是他知道万法皆空,阿罗汉、辟支佛知道,所以他对一切法不执着。这个不执着,就是说在一切法里头不起五种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不起,真放得干净;不起五种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阿罗汉、辟支佛这两个东西断掉了,他的果报超越六道轮回。

  放下就是!这句话在大乘里头非常重要,放下就是,不放不行。章嘉大师教我,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没有别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功夫浅深就是你放下多少,你放得愈多,功夫就愈深;放得愈少,功夫就愈浅。你看,念佛功夫浅深,这蕅益大师教我们的,我们自己要会用。现在知道了,功夫浅深在乎放下,放下见思烦恼,功夫浅;放下尘沙、无明,功夫深。放下见思烦恼,生方便有余土;放下尘沙、无明,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说,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浅深,念佛功夫的浅深。就这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些烦恼习气没有放,自然没有了,净宗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老实念,自然没有了,功夫得力。念的时候,这些烦恼习气还在,那就说明念是念了,叫有口无心。口里念了,心里头没有念,没有心,所以你心里头的烦恼习气没放下。要有心念的话,真放下了,为什么?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没有烦恼习气。念久了,烦恼习气自然不见了,功夫得力了。

  这些烦恼习气还在,说明功夫不得力。发现功夫不得力,要努力,要拼命去念,要念念不间断,把吃饭忘记掉了,放下了;把睡眠忘记掉了,也放下了。莹珂法师没有别的本事,他的本事就这一点,一心要求见阿弥陀佛,不分昼夜,一句佛号念下去,真叫拼命。眼前就两条路,一个极乐世界,一个无间地狱,不到极乐世界就必定堕无间地狱,这把他吓到了,他知道不拼命不行,不拼命就要入无间地狱,他是这种增上缘成就的。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他也没想到。功夫成熟了就感应,佛就来现身。三天就来现身,这是什么?他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三十天也不现身。七天不现身,七个七也不现身,一百天也不现身,三年也不现身,什么原因?功夫不得力,心里头还有杂念,还有妄想。换句话说,你还有没放下的,问题不在外面,完全在自己。

  所以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自然得一切种智。功夫只要成片,智慧就现前,阿罗汉的智慧。功夫愈深,智慧就提升,道种智现前,最高的一切种智现前。道种智是菩萨的,一切智是阿罗汉的。所以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先是阿罗汉。一切道是指本体,一切种是指现相,种是种种,无量无边差别相。这两种都知道,「是名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这个底下他有个解释,「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这个说法也说得好,通常在大乘教学里头用这个比较少。用一切智,这叫知法总相。李老师编的《大专佛学讲座十四讲》,第一讲里头就说到,「一切智知法总相,道种智知法别相」。总相是指本体,别相是指现相,现相无量无边,这是声闻跟菩萨所证的。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全都通达明了。即佛之智也,一切种智。

  这《甄解》里头所解释的,「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全是一切,宇宙之间,全理、全事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所以叫甚深。「故知深定,实是理定,非仅事定也」。理定是性定,不是普通的定,见性了。性定,自性本定,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个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大乘教常说,「真心不动」,妄心是动的,所以真心常住,妄心无常,剎那生灭,无常。妄心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就是阿赖耶,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所以它无常。

  一切相,现相,是从阿赖耶变现出来的,自性没有相。但是自性能现相,自性要不现相,阿赖耶就不能变。自性现的相,它是不变的,所以实报土的相是自性现的,心现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得的身是法性身,我们居住的环境是法性土,在这个境界,你看不到生灭现象,所以人无量寿,永远年轻,他不衰老,树木花草常青,没有凋谢的。为什么?它没有改变,它是真常,它不是无常。但是实报土的相也是缘生的,只是它不会改变,缘要消失了,这个现象就不见了。怎么会不见了?真的出现了,妄的没有了,真就是常寂光,完全回归自性。所以我们现在了解,实报土是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明心见性的这些佛,无始无明断了,但是习气没断,习气变现出实报庄严土;习气没有了,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但是无始无明习气要断,它没有方法,它是任其自然,时间久了,自然不见了。那要多久的时间?这经上说,要三个阿僧祇劫,这寿命长。三个阿僧祇劫到了,这习气自然没有了,你就回归常寂光,回归自性,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跟自性、跟常寂光融成一片,身相、土相统统不见了,一片光明,为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相做本体,这是大乘佛法说到究竟。所以深定是理定,是见性,不是事上的定。

  「又《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所以他永远在定中,为什么?没有起心、没动念。释迦牟尼佛,这三千年前示现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凡夫到这个世间来投胎,住个几十年,是以业力而起的。六道众生,无论在哪一道,业力成就的。来到人道,前世的业力是五戒十善,五戒修得不错,十善中品得人身,这个条件到人道里头来。

  世尊在世的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凭什么来的?印度人是凭借五戒十善,中国人所凭的是伦常道德,五伦、五常就具足五戒十善义。五常就是五戒,仁,不杀生;义,不偷盗,不占人便宜,这是义,宁可多给人一点,布施恩德,结善缘;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就是五戒,这得人身的条件。所以中国人能守住伦常道德,来生在人天,功夫深的,欲界天去了;功夫浅的,人道,不失人身。如果伦理道德全没有了,果报在三途。所以,左丘明在《左传》里头讲「人弃常则妖兴」,不像人了。常是什么?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如果这个人这五个字都没有了,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个人的来生在三恶道,饿鬼、畜生、地狱,他的人身就失掉了,很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上古时期,看看每一个族群他们留下来的古文化,原始的文化,宗教里面的经典、传说,都讲孝亲、尊师、敬神。每个宗教典籍你去找,你去看,能看得到。而每个宗教里面的神,都说神是慈悲的,是爱人的,每个宗教都劝人为善。在佛法里头来看,最低限度,宗教教学都是人天两道,这最低的;向上提升,最高的境界,佛教里所说的明心见性。所以,诸佛菩萨以应化身到十法界,到六道三途度众生,都是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这住定就是他作种种示现,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住定。不分别不执着是住小定,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本定。

  下说明「起行」,起行就是他办事。「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净影师之意为:悉睹诸佛是行门,起此行门,依深禅定。不待起心动念」,他没有起心动念,「直从三昧法门之力起行,故须住于甚深禅定。若依本经则定中见佛,正是弥陀第四十五」,这个四十五愿,四十八愿里的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大愿」。我们先看这段文,这是《净影疏》里面的话,小慧远法师,《无量寿经》的批注,对于这两句经文的解释。悉睹诸佛是行门,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看到了,这个看到就是缘。法身菩萨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见不到法身,起心动念决定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的佛,他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他要是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不见了,他往生到实报土去了。实报土,《华严经》称他为初住菩萨,天台别教称他为初地菩萨,中国禅宗里面称之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样称他。所以他们不起心、不动念。那看到诸佛,自自然然就有感应。诸佛如来是能感,法身菩萨他们就能应,感应道交。这个应就现身,现身一定是上求下化,见佛现身,或现声闻身、或现菩萨身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听经是修慧,福慧双修。

  见性,福慧圆满了,还要福慧双修吗?福慧双修永远没有间断。为什么?做给众生看的。让众生看到了,这么多的菩萨、罗汉,你看都在那里拜佛,都供养,都在听经,引起他们对佛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也发心去供佛闻法,接受佛的教诲。所以这些法身大士做影响众,帮助佛介绍众生的,是这么回事情。他的现身说法,真的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他是在自性本定这个基础上现身的,起作用的,所以是行门。依深禅定,没有起心动念,直捷从三昧法门的功德力起行,起现身说法。说法是为众生,是言教;示现是身教,做样子给众生看。众生知道这个人是菩萨,菩萨都修福,菩萨都听经闻法,菩萨是大成就的人,那我们六道众生能不向他学吗?你看教学,总是先身教,做出榜样出来,然后再言教。众生有问题向他请教,他就一五一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劝他们发心,劝他们真干。这是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这住甚深禅定,它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甚深禅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事都干,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阿罗汉什么事都干,就是不执着。可见得甚深禅定不碍办事,禅定着重在心定,不是身定,身要一住定,什么事都不能干。菩萨这个定妙,什么事都干,如如不动。在哪里看?在《华严经》五十三参去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都住华严三昧,他什么都干。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显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佛法多活泼,佛法管用,佛法跟世间法融成一片。什么是佛法?《华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华严》又说,哪一法是佛法,会的,全是佛法;不会的,佛法也是世间法,你不会用它。禅宗大德测验学人,一句口头禅,「会么」。这个会么的意思太深、太广了,会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不会,禅教密律全都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不会,这两个字意思深。

  下面说,若依本经,《无量寿经》所说的四十八愿,定中见佛。这个定中,诸位一定要记住,不是盘腿面壁坐在那里不动,不动见不了佛。非常活泼、非常灵活,一丝毫障碍都没有,这真正见佛。正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大愿。你看,他现身,他去拜佛,他去供养,他去听经闻法,他在定中。这个定中就是,一切的作为他都没有起心动念。如果我们把他降作阿罗汉,阿罗汉在定中,一切作为没有执着,就是没有见思烦恼。我们看到他的神通自在,游戏人间,没有看到他有五种见惑,没有看到他有五种思惑,这叫定中。

  距离我们不远,抗战期间,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的形象跟经上所讲的接近。这个法师常年游化在人间,不定什么地方。他的道场在金山寺,一年只回去一次,金山寺每年有一次法会,七天,这个法会他一定会去。除这个法会,他不住金山寺,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确确实实见思烦恼没有了,据一般从经典的,依据经典来观察,他最低的地位应该是三果阿那含,说不定也是四果阿罗汉,应化在人世间,游戏神通。乐观法师跟他在一起吃饭,这一天也许是他示现给乐观法师看看。在一起吃饭,信徒们都喜欢他,盛一碗饭送给法师,他吃得很快,就把它吃完了。那个信徒看到的时候,又盛一碗来送给他。这一碗一碗,吃了十几碗,将近二十碗。乐观法师就告诉这些信徒,你们不可以这样做,这法师能受得了吗?他告诉乐观法师,乐观法师跟他坐在一起,他告诉他,不增不减。《心经》上的,「不增不减」,他没事,意思就叫他,你不要管事,随他们去。他在这里做示现,没事。你看,一餐可以吃二十几碗,也可以一个星期一餐饭都不吃,他自在!

  我们看到那些故事,那个故事是乐观法师写的。还有一个,煮云老和尚写的。我跟煮云是老朋友,好像他七十几岁走的,大我五岁。煮云老和尚跟他没见过面,很仰慕他,到处打听他的一些故事,有曾经认识跟他见过面的,讲他的神奇故事,他就把它记下来,以后写成一本书。我们初学佛,把它当作小说来看,当作《济公传》来看。煮云法师写的是听说的,乐观法师所说的是真的,他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金山活佛神异录》,写这么一本书。这是说什么?这是真正的禅定,真正禅定是活活泼泼,不是面壁。面壁是初学,初学禅定的时候从这开始。得定之后得大自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全在定中。释迦牟尼佛如是,坐胎的时候都在定中,那是自性本定,这个定得到的永远不会失去,所以做八相成道的示现,还在定中。

  大乘经里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比喻诸佛如来。那伽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龙、象。水族当中最大的是龙,陆上的这些野兽,最大的是象,龙跟象都有定力,都能够表现。龙我们没有看见过,象看见过,看大象,牠的行住坐卧都很慢,就像在定中一样,一丝毫浮躁不安的情绪没有,你看不到,都在定中。用牠来比喻诸佛法身菩萨应化在人世间,就像龙象一样,不动。

  本经定中见佛,这是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大愿。愿文:「十方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这是本经第四十五愿所说的,阿弥陀佛自己讲的。十方佛剎那些菩萨跟弥陀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有缘,见到阿弥陀佛的形相跟他也有缘,见色闻声,我们统统跟阿弥陀佛有缘。既然有缘,统统得到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我们有没有得到?事上没得到,理上得到。名号所含的无量功德都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了,这个种子决定不会坏,决定不会遗失。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后世遇缘,一定会成熟,将来决定有一天,你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金刚种子,太可贵了!除非你这一生当中不见不闻,那才真正叫做薄福之人,他没有福报。能听到、能看到都是有福报的人。

  如果我们想现前就得到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我们现在就想得到,有没有办法?有。一切法从心想生,只要自己用真实心,用真诚的心。我们看到宋朝莹珂法师能办到,那就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做了一个表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干的话,可以提前得到,只要用真心,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净土,一切众生本来是阿弥陀佛,能作如是观,功夫没有不得力的。功夫不得力,完全是我们自己念头错了,不是别的,我们过于分别执着,实实在在讲,对于这个经的经教不熟,经义不通。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把这一个确实补过来,那就是天天讲经,无有中断的讲经,把这个弥补出来。你这个经多听,一遍一遍多听,真的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极乐世界弥陀教学从来没有中断,而且所教的契合你的程度,你没有听不懂的,你没有记不住的。这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办法的,记不住就是记不住,不懂就是不懂。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记不住的能记住,听不懂的能听懂,而且不断帮助你提升。这是我们世间人梦寐所希求,求不到!到西方极乐世界原来都现成的,不求就得到。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这个地方的供佛有财供养,香花、幢幡、宝盖,这是财供养;对佛的诚敬,真诚恭敬,依教奉行,那是法供养。所以福慧双修。可以同时现无量无边身,供无量无边诸佛,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你说这个定功多深。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住大定当中。

  这底下是,「《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普等三昧就是甚深禅定。等是平等,普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一体。什么人见到?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见到了。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德号,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自性、本性。中国老祖宗所说的「本性本善」,清净平等觉就是本善,自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的这个。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是赞叹的词,它太好了,太完美了,找不到形容词来赞叹它,称它为本善。

  「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积的功德,成就普等三昧。这个三昧是「甚深无涯底」,没有边际,我们讲其广无涯,其深无底,圆满的性德,「故云深禅定」,把它的深广说出来了。「悉睹周遍」,这是它的业用,它有什么用处?遍法界虚空界,大至法界的边际,深至其小无内,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它没有见到,没有一样它没有听到;换句话说,他六根所缘的境界是大圆满,一法都不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七集)  201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10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三十六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甄解》是日本净宗大德他的著作。这些人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多半都是善导大师的弟子,回国之后把净土宗传到日本,他们解释多半都是依照善导大师说的。这讲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这是很深的定。跟什么人平等?一切诸佛如来平等,最低的程度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实报土里面的菩萨,他们所修的定才能够称为普等,所以它是很深的禅定。下面说得很好,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阿弥陀佛的智慧、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弥陀的智是称性的,弥陀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自性本具的智慧没有丝毫障碍,圆满智慧。难得的,诸佛如来智是相同的,愿不相同,阿弥陀佛的愿无比的殊胜,这样所成就的。这个三昧甚深无涯,无涯是没有边际,无底,涯是从广的方面来说,其大无外;底是从深上来讲,其深无底。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故云深禅定。它的作用,悉睹周遍,这个周遍就是周遍法界,今天我们讲周遍宇宙。宇宙之大,宇宙之深,普等三昧完全能够见到,在定中完全能见到,这是它的业用。

  「由愿文可见,会中诸菩萨」,这个会中是这次的法会,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个法会来参加这些菩萨,「皆蒙弥陀智愿之力,因得闻弥陀名号,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禅定」。会中的菩萨都是深位的菩萨,不是一般讲的二乘、三贤菩萨,不是的,全都是法身大士。因得闻弥陀名号,弥陀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像普等三昧一样的深广,闻名就得福,闻名就得三昧。所以因闻弥陀名号,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禅定,「故蒙愿力加持,定中供无量诸佛」。既然供佛,当然见佛,「必定见佛,故云悉睹无量诸佛」。他们在三昧当中见到,这个甚深禅定就是普等三昧,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常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都见到了。

  「又《般舟经》云: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剎」,这个是讲他神通得究竟自在。这些话确确实实是实报庄严土法身菩萨的德能,一般菩萨达不到。天眼彻视,他不用天眼他就能看到,不用天耳他就能彻听,不用神足他就能到佛剎,这种能力已经跟妙觉如来相等。妙觉果位,他们已经证得圆满的自性、圆满的性德,也就是常寂光净土,他们的身心都跟寂光融成一体。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不必用天眼彻视,不必用天耳彻听,不必用神足他就能到佛剎。「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无论坐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够见到清清楚楚的。在哪里?就在面前。楞严会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那就是这个境界。

  「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要记住,这句话很重要。于此间国土,就于此时此地,我们这个地方,真正念阿弥陀佛,以至诚心、恭敬心、恳切的心专念,你就能见到。「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这个此国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要是问阿弥陀佛,我修什么样的法门能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这是阿弥陀佛说的话。当念我名,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信愿持名。念佛要决定相信,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信心不足,愿心不切,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两个世界没有看透,极乐世界没有看透,有怀疑;娑婆世界没有看透,有留恋。这个地方有留恋,极乐世界还有疑问,所以功夫不得力。怎么办?古人教的方法有效,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把这一部《无量寿经》,包括批注,黄念老的这套批注,你念上一千遍,你肯定相信了。为什么?这么大的分量,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定就能生慧,慧就能见佛,为什么?不怀疑了,对娑婆不留恋了。这就是印祖所说的,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真正的功夫,世尊慈悲,弥陀慈悲。

  「是以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这个术语里头有个解释,「念佛三昧之美称。念佛者即三昧中之至宝,故名宝王三昧。」讲得不多,讲得很清楚。在一切法门里头,念佛法门是至宝,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经教学得再多,都不如念这句佛号。这句佛号能不能度化众生?能,具足圆满的智慧功德。古时候道绰大师,一生就是专弘一部《阿弥陀经》,一生讲两百多遍。他不讲其它的经,真正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示现,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就学一部经,选择的是《阿弥陀经》。印光大师对于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赞叹备至。《要解》的分量不多,专攻、专学、专修、专弘,功德无量无边。又非常契机,对于上上根人、下下根人非常有效。中间这个根机,就是上不上、下不下,所谓知识分子,善根福德都不够,那就要用《无量寿经》黄念老的批注。为什么?详细说明。这一部经注能念上一百遍,你完全明白了,彻底明白了,你的信心坚定了,愿心不动摇了,那个时候念佛,功夫深!你真正能放得下,没有这个功夫不行。所以念佛三昧,要知道这是宝王三昧,宝中之王,无上之宝,是这一句佛号。

  「故甚深禅定,悉睹诸佛,都消归念佛三昧也。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一乘愿海不可思议。」末后这两句赞叹真实不虚,老实话。我们现在缺乏的,对它不认识,看到别人这样赞叹,还怀疑。包括我们佛门的大德,演培老法师,这也是我的老朋友,我住在新加坡的时候,他就为印光法师赞叹这句话问过我。他问我,印光大师这个赞叹是不是有一点过分?你看,怀疑。我告诉他老人家,我说印祖的赞叹一丝毫不过分。印祖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一部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赞绝了,印祖说的话一丝毫不过分。我在早年也想走这个路子,一生专门讲这部经、弘这部经,缘不足,没有当机的人,我讲没人听。同修们兴趣很杂,这个想听这个,那个想听那个,我只能恒顺众生,你要我讲什么我就给你讲什么,所以讲了几十部,不能一门专入。美国达拉斯尹建维居士问我,他说:法师,如果依你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爱好,你在《大藏经》里头选哪一种?就一部,他说一部经,你选哪一部?我就告诉他,我会选《阿弥陀经要解》专攻专弘。《要解》的参考,圆瑛法师有讲记,还有天台宗的,也有个讲义,我记得有三种是近代这些大德们讲的,可以做参考。

  必须如古德所说的,经、批注都要背诵,这是早年,实际上是古来祖师大德都是这个方法。近代我们自己亲自看到的,只有一个人,海仁老和尚。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来香港讲经,跟他见过面,那个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好像隔二、三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这一位老法师是专弘《楞严》的,香港佛门都称他为首楞严王。他的学生只有六个人。要做他的学生,他的条件很简单,《楞严经》、《楞严经》批注,他选的批注是蕅益大师的,叫《文句》,蕅益大师注的《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跟批注都要能够背诵,才能做他的学生。门坎很高,所以只有六个人,很不容易。这六个学生现在都往生了,都不在了。他这个方法我念念不忘,我觉得它非常有道理。但是今天用这种方法,可能一个学生也找不到。但是诸位要真正想学,你用这个方法,一部经、一部批注,你从头到尾把它背过。背过,你要把遍数算足,一千遍。譬如你三百遍就能背诵,这很可能的,要把遍数读够,三百遍会背、五百遍会背,我一定念到一千遍,到那个时候其义自见。什么意思?首楞严的意思,你自己就见到了。古今人的批注,哪个地方是正确的,哪里有错误,你全都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善知识没有了,出家在家都没有了。唯一的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古大德留下来这些典型、榜样,我们果然真学,就真有成就。如章嘉大师所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要下真功夫,有真德行。要像世尊一样,要像维摩居士一样,出现在世间,才能够护持正法,让正法久住世间。净宗的行门就是一句佛号,真信真愿,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一个不往生。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科经文,「遍游佛土」。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