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太上感应篇(第一六七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7-17 20:13
標題:
太上感应篇(第一六七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太上感应篇 (第一六七集) 2000/3/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6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太上感应篇》九十七节后面两句: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
这个以下是「不仁恕之恶」。批注里面我们先念一念,注得都非常好,「施与而后悔者,究其初,毕竟非真心乐善,不过一时高兴,求名幸福耳,发源处已错,乌得不后悔。若真心施与,人我皆空者,决不至此。是以为善者,不可不致辨于一念之萌也」。后面他还举的一些公案因缘。我们在注子里面要细心去审查,布施后悔这种现象很普遍,甚至于在我们自己本身都有,确确实实是像书里面所说的,这个布施不是真心,没有诚意,不是欢喜布施,而是出于勉强,多数是碍于面子,或者别人的劝请,一时不得不出手,施后就后悔。他有没有果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凡是布施决定有果报;纵然是勉强,施了以后也后悔,还是有果报,如果施财,你还是得财富。你看我们世间一些发财的人,有些人财源来得很痛快,没有费心,他就赚了很多钱,所谓是不必操心;有些人赚钱赚得非常辛苦,他还是赚得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布施的时候,布施得很痛快、很欢喜,他将来得财富也得的很痛快、也欢喜,不费力气。如果布施的时候,别人劝请,他很勉强的施出,施了之后又很后悔,那他得财富的时候就得得很辛苦,很艰难,很不容易,他还是得到。由此可知,布施福决定不唐捐。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佛给我们讲的话是真话,六道众生念念所希求的,不外乎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总不外乎这三样。这三样是基本的欲望,一切众生皆有。能不能满愿?谚语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由此可知,十个人当中,八、九个不能够满愿;真正说起来,十分之一能满愿,那就很多了。而实际上,不止常八、九,恐怕是常八、九、十,一百个人当中,一千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称心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世间人不知道,他不晓得这个原因,晓得原因事情就好办了,不知道原因。看到别人得,自己也想得;别人用什么方法经营得到,他也用这个方法,结果看到别人经营成功,他却经营失败。由此可知,一切经营的方式、手法,在佛家里面讲只是增上缘而已,如果你命里面没有财富,无论用什么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白费心机,你得不到。命里面有的,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无论用什么手段,他就很容易得到,所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又何况果报它有时节因缘,有人这个福报少年时候就得到了,父母是他的增上缘,享福;到中年时候,到他自己主持家务,一败涂地;晚年的时候潦倒不堪。这种人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这是他的福报少年享掉了,没有余福,享尽了!这种人很可怜,晚景凄凉,这是少年享福不知道培福。有些人中年发达,如果不明白这些大道理,他还有一点余福,晚年还勉强能维持。如果在发达的时候,不懂得修福,作贱自己的福报,所谓吃喝嫖赌不务正业,那也很快福报就消掉了,晚年还是受困苦。这种的人在今天社会也很多,我们看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光景好,六、七十岁的时候非常凄凉。由此可知,福报至来,什么时候的福报是最值得人赞叹的,晚年。我们世间算命看相的人常讲,你走老运。走老运好!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吃一点苦头不要紧,有体力,能抗得过,晚年的时候走好运,有年轻人照顾,这是真正福报。所以少年人享福不是真的福报,中年人享福也不是真正的福报,看他晚年有没有福报,这是时节因缘。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福报放在晚年享。当然少年时,你不知道,你不懂事;中年时候懂事了,自己福报现前不享受,帮助社会,帮助世间苦难的人,自己有福给他们去享去,这样的福报就留到晚年去了。聪明人才懂得,有智慧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晚年有享不尽的福报。所以布施的时候决定没有后悔,布施的时候欢欢喜喜的布施,将来受福的时候就一切都顺利,一切无障碍!所以要真心布施。
我实在讲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我过去生中没修福,修了一点慧;佛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我前半世物质生活非常艰苦,少年没有福报,青年、壮年都没有福报,晚年这一点福报不是前生修的,前生确实没修福,晚年有这一点福报,是学佛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才修的。这修了它真有效!这个方法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布施,开始布施的时候也忍痛,也不好受,慢慢的就养成一种习惯,大概到二十年之后,布施才生欢喜心,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了,不容易!无始劫来悭贪的习气,好不容易把它磨掉,把它磨平。这也得力于韩馆长,韩馆长看到人家供养我,她就问我要,马上就拿去了,逼着我不能不放下,不能不布施,这是一个好的增上缘。如果她看到我有钱,她不问我要,让我的钱愈攒愈多,我的贪心就增长了。所以有时候你看到,这是逆增上缘,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当时对她很不满意,现在非常感恩,知道她替我做了一桩好事,贪瞋痴慢从这个地方磨掉了。
布施尤其是不计较回报,这个福报更大。希求果报,这福报就变小了,跟你的布施,你得福的时候相等,施与所得相等。施的时候完全没有求果报的念头,得果报的时候超过你所施的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道理?有心布施,你的果报有范围,就是你那个念头是界限,所以福报是有限的;无心,没有这个念头布施,你的心量等虚空遍法界,福德不可思量。佛在大乘经,尤其是《般若经》里面讲得很多。
第二句『假借不还』,这是我们向人家借东西,借了之后怎么?借了之后不还,这是属于偷盗的行为,借了不还是属于偷盗。没有得到别人同意而据为己有,都是属于偷盗。偷盗的果报是什么?贫穷。你盗人的财物,将来果报你就缺乏财物,你的物质生活会过得很辛苦。你要是盗法,得愚痴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懂得。所以一切作为,自己立刻就能想到,因果的道理与感应,我们就知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就在因上做得很圆满,你的果报哪有不善!种善因得善果。世尊为我们讲的《十善业道经》,你看经中所说的,你修善,你得什么样的果报;你造作的不善,那果报恰恰相反。我们以善心待人,别人以善行回报我们;我们以恶语向人,别人回给我们的也是恶语。由此可知,恶意向人,实际上是恶意向己;善意待人,那真的是善意待己,这是我们常讲的自他不二。在这个地方要深深的悟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对别人好是真正对自己好。
小注里头里面有几句话,我们应当要记住,「凡借人物,须加爱护。向人借物,非不得已,不须借也。借而用毕,随即归还」。这几句话是真理,我们要牢牢的记在心上,决定不可以违犯。我向人借东西,实在是不得已才借,能够不借,最好就不要借,实在不得已这才向人借。借来的东西,确实借来的物品要爱护,决定不能损坏,用完之后,赶快归还。但是有这种品德的人不多。我在年轻的时候,跟诸位说生活非常困苦,我是一无所有。我喜欢书,所以很微薄的那点待遇,我真是省吃俭用,喜欢买书,喜欢读书。我的书不借给别人,为什么不借?曾经借过几次,回来的时候面目全非,所以以后我的书就不借给人,那个时候是这么一个情形。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懂得要修布施,于是人家向我借书,我就借给他了;损坏的,回来我自己再来修补。尤其是线装书,跟这个书不一样的,线装书是双页的,破损了之后,我自己来修复。看完之后立刻归还,过去跟我往来的人,只有一个人圣严法师,在台湾法鼓山的,这是我的同戒。他有信用,而且他跟我借去的书保持得相当完好,他有这个品德。其它的法师就靠不住了。还有一些少数,借去之后就没有了,你再问他,有的时候他不承认,「我没借你的。」你说这有什么法子?也没有打借条。还有一些承认,「我找不到,不知道放哪儿去了。」这就无可奈何。这都是不负责任,说实在话,都有因果关系。
我们平素要养成良好的德行,我们肯帮助别人,别人也肯帮助我;我们能够爱护别人的东西,别人也会爱护我们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些虽然是平常、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有关于我们的德行,有关系我们将来的果报,这都是在造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