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7-13 21:39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二五集)  2013/6/2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2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我们刚刚跟大家谈到皇帝夫妇,「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就是男主外,女主内。上一节课最后跟大家提到,劝女人回家,就是这个安字。当然诸位女同胞不要听完这段话,今天回去就跟先生说,「我要回家,我不工作了」,把你先生从椅子上面震下来。任何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最重要的夫妻要达成共识,都能体会到外内位正、分工合作的重要。

  记得有一次我在南京,见到几个女士,她们一看就是挺有能力的人;但是她们的丈夫事业也做得不错,她们本来在工作,后来就是听了传统文化的课程,都回家去相夫教子。这个女子就对着我们讲,她是被劝回家里去的。但前提是她的丈夫事业本来就不错,她取舍。有舍有得,她能舍掉她眼前的薪水,去拿起相夫教子、孝顺公婆,把这个家治理好的这分道义,必有她的所得。而事实上,人有时候在整个社会的风气之下,很容易就受影响。除非自己对于男主外女主内,对于财富这些道理非常通达,她理得,心才能安,不会受整个人云亦云的影响。大家相不相信,今天假如一个女子的工作不错,她一辞掉,或者只是放出风声要辞职,马上千军万马会到,劝她不可以这样做。我想请问大家,这千军万马劝她不要这么做,他们的考虑是什么?你们怎么这么清楚。

  我曾经听一个例子,让我非常感叹。日本,比方说这个女子在工作职场上受到栽培,曾经还送出国去深造。但当她决定,她要结婚,回家相夫教子,栽培过她的上司,还有她所有的同仁,都会祝福她。为什么?家庭、社会以后有没有人才,要靠母教。所有的同仁祝福她,包含栽培她的公司领导都祝福她,代表他们觉得这样做,对社会、对家庭是非常关键重要的。这是发生在日本,我在台湾很少看到,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怎么样,铁定比较好。我这么讲话好像有点出卖台湾的感觉,我没有那个意思,我是客观的来谈,在这些因缘当中人要清楚去取舍孰轻孰重。

  再来,衡量客观状况。刚好目前家里面的经济比较不足,一下子太太说我不工作,那整个家里压力,包含公公婆婆、先生不是很理解。所以要成就一件事情,整个客观情况要考虑,包含要体恤到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慢慢慢慢去建立共识,尤其在财富这方面,大家都觉得两个人赚比较多,一个人赚比较少。你不要说他对或者不对,你就问他一个问题,三、四十年前生五个、生八个,一个父亲的薪水照顾这个家,还要养爷爷奶奶,还要养小姑小叔,就一份薪水;然后还存下钱来,把孩子都栽培了,还买两栋房子。现在两个人都出去赚,只生二个、三个而已,有的还生一个而已,结果还贷款,还欠债很多。为什么两个人赚是这个样子,一个人赚反而养的人更多、还要存钱?这个就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想一想。所以,终于搞明白,能不能存钱,不是几个人赚的问题,是勤不勤俭的问题。「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俭」,不勤俭,更多人赚还是花不够。还有,一个家庭夫妇的财富,那是修来的。夫妻是一体,只要这夫妻有福报,一个人赚跟两个人赚,那个福都跑不掉。那干嘛因为要追逐两个人赚多,而把下一代的教育给忽略掉?为什么理得心安?知道财富命里有时终须有,就不担心。又更清楚,财布施得财富,就更懂得怎么样去改造自己的命运跟家庭的命运。所以明理重要!不明理,在这个时代太多说法,都会让自己的心起起伏伏安不下来。

  我姐姐她当时决定,还没生产以前就辞掉公务员的工作。这方面我是很支持我姐姐的决定,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的情况,很多的家庭里出现的问题,都是钱解决不了、也挽回不了。比方孩子的健康,丈夫的健康。诸位女同胞,你们拿多少钱跟我买?人生的天平拿出来,要秤清楚。丈夫、孩子还有一家人的健康,那是钱买不回来的,却是他们受用一生。你的孩子身体健康,读书也好,做事也好,绝对比人家有体力。人体力一好,脑子思惟非常清楚;人体力一衰,头昏脑涨。大家现在冷静看,很多家庭就因为一个家人得了严重的疾病,全家几十年的积蓄,短时间之内就整个消耗掉,所以健康是真正的财富。假如家里的人,三餐都吃外面,会健康,打死我,我都不相信。现在外面重口味、油又多,怎么可能会吃出健康来?

  再来,妈妈味道的菜,孩子都想早一点回家,先生也想早一点回家。没有妈妈的菜,先生在外面到处饭馆吃,孩子在电动玩具店流连忘返,对他们的事业、学业都不好。尤其现在外面诱惑比较多,男人假如一不小心出事,婚姻出问题,钱买不买得回来?所以女人四德,那个女功很重要,炒菜一流的;这个先生还没下班,就在那里想菜很香,一下班他就以最快的速度回家。那整个家里的人都是这样,都吃得健康、吃得欢喜。我怎么讲得肚子有点饿了,想起妈妈的味道。请问大家,三餐吃外面要花多少钱?不少钱。所以家里的三餐有母亲来负责,可以省非常多钱。像台北,吃一餐饭没有十五块马币是不行的,甚至于更多都有可能,所以这开销不少。

  再来,现在的孩子都缺爱,人格都不是很健康,都没信心。我现在看到很多年轻人都没有信心,然后很缺乏爱。为什么?他们从小是钥匙儿童,父母都出去赚钱,回到家空空荡荡的,就挂着一个钥匙,他怎么会想回家?他就在外面打电动玩具,晃来晃去。他没有母亲的爱跟陪伴,他人格怎么会健康?我们从小有母亲,还有爷爷奶奶的照顾,都感觉到自己是很幸福的人。这个世间的人再有地位、再有钱,我们三个孩子从来没去羡慕人家有地位、有钱。因为一个家,不在乎有没有地位、有没有钱,最重要是有没有温暖的爱。有温暖的爱,孩子的内心满满的,一点都不匮乏。人的内心满满的,都是父母、都是家人的爱,他就会很自然的去爱人,他所学到的就是怎么无私的去爱人。请问大家,孩子健康的人格多少钱买得到?你们好像不大愿意跟我做生意。大家要看,现在整个内心的问题跟社会的问题,真的发生的时候,根本就不是钱能够解决的。而话又说回来,该是你的财富跑都跑不掉,你这么苦苦追求,又忽略那么多人生最重要的事干什么?所以,首先要把《了凡四训》好好读几遍,明理,心就安。

  接着经文讲,『教顺成俗』,对男子的教育,还有对女子恭顺的教导,「成俗」就是形成风气。『外内和顺』,外部跟内部都能和谐恭顺。不只是皇帝的家,还有天下夫妻效法皇帝贤伉俪,他们也是得到和顺,和谐恭顺。『国家理治』,国家与家庭都治理得有条理,『此之谓盛德』,这就叫隆盛的德行。因为皇帝夫妇他们有智慧,洞察到男女有别、外内位正的重要,他们给天下做榜样。男人阳刚,有承担;女人柔顺,和谐一家。女子假如刚强,从我整个成长过程当中的观察,女子刚强一定会压到自己的丈夫,俗话叫克夫。还会压到自己的儿子;因为女人太强势,她的儿子一定会被她的气势所压迫。我发现我同辈的一些玩伴,因为我母亲有很多同事,他们的小孩我们都一起玩的,发现比较柔弱的男子,我这些好朋友,男士比较柔弱的,大部分他的母亲都比较刚强。上了高中也有这个情况,高中同学你跟他商量个事,他都不敢做决定,然后就跟我说:「我先回去问我妈妈再说。」就什么事都是一定要问妈妈才敢。克夫,又克子,再来还克公公。所以一个女子太刚烈,三代人都克掉。所以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娶一个脾气大的太太一败涂地,就起不来。而且这么一克,可能都会得身体的毛病,因为太郁闷,人一郁闷就会得心脏病,会得严重的疾病。反而女子应该欣赏丈夫、鼓励丈夫、支持丈夫,让他的能力,让他的责任心,不断发挥出来,来承担这整个家庭。

  接着我们看二百五十七句,我们一起把经文先念一下: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

  在讲这句之前,突然又想到,我们现在在团体当中,比方很多女士在她的企业团队当中,她还没有结婚,这个男教女顺不是要结婚之后才能奉行,没有结婚的人在自己的家庭、团队当中,男的要有承担,女的要柔顺,言语要能温暖人家的心,讲话绝不伤害别人、绝不搬弄是非,而且能够时时为大局能忍辱,这个都是女德在团队当中的展现。然后做事情柔软,不疾不徐,不强势,不浮躁。

  我们刚刚念完这一段教诲,这一段也点出了四个治理国家的重要纲领。其实跟前面讲的有很多纲领是一样的,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一开始就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四项法则、纲领,『术』就是法则、纲领。哪四个?『一曰忠爱』,就是诚心爱民,忠诚,诚心诚意的爱护人民。『二曰无私』,就是大公无私。『三曰用贤』,三是任用贤才。『四曰度量』,第四就是度量财用,所谓量入为出,再具体讲,就是财务收支规画得很恰当,家如是,团体亦如是。讲到这一点,这个理财的观念,能从小让孩子把他的储蓄、花费都能记录,他自己就慢慢培养不乱花钱、不奢侈的习惯。

  具体来谈,接下来经句讲到,『度量通,则财用足矣』,量入为出,这样财用能够充足。在《说苑》当中,孔子有讲到一段跟整个度量通有关系。孔子说到,「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中下人,一般的人他们的整个性情有一个表现是什么?有剩、家里比较富裕,就会比较奢侈花钱;假如不足,就会比较节俭。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比方还没有结婚,一个月当中什么时候花钱比较快?什么时候花钱比较省?薪水刚领下来,那几天花得凶,然后快花光的时候,就不敢乱花。所以圣贤人在洞察人性特别厉害,「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不懂得节制、禁止,他就过分。「无度则失」,没有节度,他就会失去分寸。「纵欲则败」,失去分寸,最后欲望愈来愈厉害,欲是深渊,就把家跟身心给败掉了。

  「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吃、穿都要有节度。「宫室有度」,房子都要有节度。其实在古代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都没有了。皇上的房子,它都有节度的,什么官位住什么房子,这个都是在给全人民一个量入为出的好样子。不然人一有地位,马上就挥霍,就给社会很不好的带头。「蓄聚有数」,就是他的整个积蓄心里都有数,比方说一个月的薪水存多少。储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现在这个美德岌岌可危,好像下一代有这个态度的就少了,所以这个要好好的以身作则,再来提倡、带动。「车器有限」,他用的器皿、他所坐的车子都是有限制,包含皇上他用的器具,包含官员用的器具都有。「以防乱之源」,防范奢侈的风气。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整个奢靡之风非常严重,太浪费了。有钱的华人到了法国,买那些奢侈品,吓死人!他们花掉那些钱,很可能是贪污来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贪污的现在会把整个国家的国本都拔掉。一个家奢侈了,这个家也完蛋了。所以这是防乱的根源,就是节俭。所以李商隐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几千年来的朝代跟家庭;「成由勤俭败由奢」,怎么成就?怎么兴盛?勤俭,怎么败?奢侈。所以度量通很重要,「则财用足矣」。

  『用贤,则多功矣』,能够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就能成就很多的功业。我们讲到这里,复习一下。「用贤,则多功矣」,第十六页,三十七、三十八句,「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所以用贤、尊贤很重要。「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真正懂得用贤的君王,一定能创造功业。我们举太宗创贞观之治,他用贤;齐桓公用管仲,他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是他也因为后来没有用贤,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用了三个奸臣:易牙、竖刁、开方,最后把他给弄死,尸虫流出宫外才被发现。所以「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在一个人的功业跟衰败当中表露无遗。不只是齐桓公,还有好多,包含唐玄宗,用贤,开元之治;不用贤,安史之乱,几乎把国家给亡了。

  接着,『无私,百智之宗也』,大公无私,这个「宗」是本源,智慧的源头首先是无私,因为有私会障碍我们本有的智慧。所谓「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自私自利的人一定没有智慧,一定是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甚至严重到刀头舐蜜,就他只要那个甜头,刚好一把刀前面有蜂蜜,他受不了,一定要去舔那个蜂蜜,最后舌头都割断了。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写照,就为了眼前的急功近利,把下一代、把地球都快要毁掉了,那怎么会有智慧?所以利欲熏心是障碍智慧最严重的问题。能够去利欲,烦恼就轻,接着智能就增长。

  有一段格言讲到,「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明就是明明白白,不会糊胡涂涂,能够大公无私。公则不蔽于私,不会被私欲所蒙蔽、障碍住,看事情很客观,不会偏颇。诚则不杂以伪」,一个人真诚,他就不会对人有成见,他就不会虚伪去对待别人,真诚能够感通。人假如夹杂着成见、虚伪,其实也很难是个有智慧、明智的人。从容则不淆于惑,人一急躁、慌张就会手忙脚乱,会出状况。所以「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一急起来,不从容,就开始混淆、迷惑,心里不定,没有主宰。所以这个从容平常都要练,走路要练,说话要练,吃饭要练。走路、讲话、吃饭,一举一动都要缓,不要急躁。「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你看不从容,就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把事情付出这么大的心血,最后还是搞砸了。这一点曾国藩先生给他们的孩子、兄弟、子侄都强调,缓慢重要,缓才会从容,定才会稳重。

  「无私」,个人要无私,包含在团体当中也不要有私党。我们在《群书360》的三百四十六句谈到「明辨」中的「朋党」,朋党在历朝历代对国家的损害非常非常的大。所以《洪范》上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没有偏私,没结朋党,先王所行的正道、先王的这些教诲才能落实,整个国家才能平坦,走得更宽广。私不能够节制,最后发展搞成党派,既得利益愈来愈严重、愈来愈不可破,这对团体、国家的损害就很大。这个时候变成什么?只要跟他是一党的,再怎么错,他们都支持他;只要不是跟他们是一党的,再怎么对,他们都不支持他。这就变得没有公道,慢慢都是谋私利,这就很严重。有的是谋私利,有的不要利,变成义气之争。有些人不要利,要名,他觉得这样对,聚集一些人都很固执,就一定要这样做,这样才是对的,无形当中太多这样的大臣,就会影响整个朝廷的政局。所以不只利会伤人,名有时候也会伤。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成就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所以很多因缘当中错综复杂,不见得我们看的一定是对的。假如又很执着自己看法一定对,然后还聚集了一大堆人,都要坚持这样才是对,那对团体的障碍就很大。当然不应该形成势力,而应该要真诚去了解、去沟通,这样会比较妥当。

  再来,『忠爱,父母之行也』,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在爱民方面,我们想到隋朝的辛公义。当时他管理的地方发生严重的瘟疫,结果很多的家庭把生病的老人都丢在外面。这真的是无情无义,连父母的恩都不念。他并没有苛责百姓,反而自己先照顾这些得病的老人,把这些老人统统搬到衙门来,请医生把他们的病治好。治好以后,再把他们的儿女、家人请来,把老人领回去:你们说会传染,我也没被传染,现在老人家病好了,赶紧尽孝道。这些家人都很惭愧。而事实上,一个人纵使不得病,却把父母扔在野外,那他已经是什么?虽是活着,已经是行尸走肉。他已经没有人性,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把人格都丢掉,那活着还不如死了。人为道义而死,重于泰山。实实在在讲,有这分道义也死不了,因为那个浩然之气可以避百邪,邪不可干,进不了他的身。我想这个辛公义一定是正气凛然,所以当地的人民在他的教化之下,风气整个转过来,然后就称辛公义是他们的慈母。他是个男的官员,但是这一方百姓觉得,用慈母来称呼他,更能够感觉贴切。这个叫「忠爱,父母之行也」。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我们一起念一下: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这一段是春秋非常成功的政治家,管仲的一段教诲。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老百姓等于是不会挨饿,粮仓充实,人民就讲究礼节。他有一顿没一顿,很难让他还要落实这生活当中一言一行的礼节。他慢慢的生活无忧、无匮乏,他就会讲究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充足就会注意荣辱,他有羞耻之心。『上服度则六亲固』,在上位者能笃行礼法,这个「度」,可以是礼制、法度,包含五伦,其实都是礼法。「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于君臣矣」。包含「出必告,反必面」,这些都是父子之礼。兄友弟恭,这是兄弟之礼。上位者都能真正做到,上行下效,人民起而效法,就能六亲固,我们常说家亲眷属。这个「固」是指能够和睦团结,整个家庭、家族很稳定。「六亲」有两个说法,第一,父、母、兄、弟、妻还有子女,这是六亲;另外有一个说法是自己上三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下也有三代: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以前真的一个家族有五代、六代同堂都有可能。

  接着强调,『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是礼义廉耻,这样立国的纲维,「张」是能够发扬,融入民心,每个老百姓都觉得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其实大家有没有想到小的时候,我们在小学进校门,我记得校门口就写了四个字,礼义廉耻。我很感动,上一次去新华小学,他们那个校门进去,上面还是刻着礼义廉耻,还是有把国家最重要的四维纲常重视。冷静想想,现在整个家庭也好,整个社会、团体,以至于政治的动乱,就是没有这四点。第一,政治人物对立、冲突、谩骂,甚至还有打架的,有礼的人怎么会这么干?有礼的人懂得让,懂得谦,礼让、忍让、谦让,怎么还会给整个国家、社会这么不好的影响。义,听老百姓在谈,现在没有政治家,比较多的是政客,政客是为了他的利。假如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义,就像我们中国大陆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他这种胸怀,当官一定是利益一方。假如小时候父母就是教他把利摆在第一位,那他官做愈大愈麻烦,愈鱼肉人民。这是义。廉,廉洁,他就不贪污。有羞耻心,他怎么会做出那种无耻的行为出来?「知耻近乎勇」,不给父母丢脸,不给国家丢脸,而且还不断的突破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以更能回报父母、忠于国家。所以这是礼义廉耻。

  『四维不张』,四维不能发扬光大,『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有一维断绝了,『则倾』,「倾」就是倾斜,就不安;『二维绝则危』,有二维断绝了,就危险了,国家危险了;『三维绝则覆』,三维断绝了,这个国家就要倾覆,眼看着就垮掉了;『四维绝则灭』,四维都没有,铁定要灭亡。『倾可正也』,一维倾,倾了可以把它扶正;『危可安也』,二维断绝了,会危,但是危险可安,就是尚可平定;『覆可起也』,三维绝、覆了,但覆可起,就是尚可兴起;『灭不可复错也』,假如四维都没有,这个「错」就是措置,就是没有办法治理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再建立这个国家,就灭亡了。

  『四维』,就是『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所以整个政治能够掌握礼义廉耻这四维,国家的这些政策,『政之所行』,整个政治就能够很好的去推行,因为它顺民心。顺应每个人本有的性德,跟性德相应,老百姓做起来非常欢喜。比方带动百姓的孝道,人民做了之后会非常幸福快乐。我们之前在汤池跟老百姓交流《弟子规》、交流孝道,我们看到很多出租车司机,他们差不多要回家吃晚饭,以前没有,学了以后,都会打温泉水回去给父母泡脚、洗脚。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些司机他们比以前更快乐,因为尽孝跟他的性德相应。孔子很明白这一点,所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学了去照做,行为跟性德相应,愈做愈快乐。所以孟子说人生的大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能够孝父母、友爱兄弟是人生的乐事,包含助人为乐、为善最乐。『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治之所以会荒废,是因为领导者的作为,包含整个实行的政策,违反人性,违反民心。这段话就点出来,礼义廉耻是治国非常重要的纲常。我们现在看到政治界,确实有一些不足,需要改善。但政治人物从哪里来的?从家庭来的,所以家教很重要。还有政治人物在民主国家是人民选出来的,那人民看人的功夫要提升。所以民主社会要学《群书治要》,他才懂得选怎样的候选人。我们都清楚了,应该选有德的人,应该选有礼义廉耻的人来照顾人民,这也是知人、知贤。

  其实德行的根本不难判断,就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内心还有埋怨,他对其它的人再好,都没有契入仁爱的境界。大家注意,我们看这个人对好多人很好,你就说这个人很有爱心,结果他内心里面对父母、兄弟还有不少埋怨。所以《论语》是重要的标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是他真的对很多人很好。他对很多人好,对父母、兄弟有怨,他那个好不叫仁爱,叫什么?爱憎、好恶。这里很重要!你用一个重要干部,或者用一个重要官员,你不能判断出来他是不是真有爱心的人,等到重用他以后危害非常大。「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他有孝悌,他那个爱敬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他对任何一个人都是爱敬。所以他还有怨,尤其怨父母、怨兄弟,那就是爱憎,他的性德没有流露出来。这样的情况还会怎么样?记怨忘恩。大家冷静去观察,你本来觉得他很有爱心,可是看他看到不顺眼的人,本来跟他关系很好,突然会骂对方骂得很凶,这个就是爱憎,就很明显体现出来。骂得很凶的时候,以前相处的恩记不记得?不记了,小怨都可以不断扩大。所以你假如用的是好恶爱憎的人,你误判了,那麻烦了,他就不能真正的去爱人,甚至于这个爱憎一起来,是非就跟着起来,整个团体就在这个重要干部他的爱憎当中,就会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甚至误解都会产生。所以《孝经》里面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二字太重要!刚刚我们所念的「为政」这些的经句,都离不开爱人。一开始「仁者莫大于爱人」,包含「一曰忠爱,二曰无私」,这个都是跟爱有关系。接着治国还要敬,恭敬。《论语》当中讲,「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大国,把哪个字摆在第一位?恭敬的敬。学生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了门,见到每一个人就像见到国家的贵宾一样恭敬;安排人民工作,就好像是国家重要的祭祀一样,不敢丝毫轻慢、懈怠。他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他的工作、面对下属跟老百姓,他怎么可能会傲慢?怎么可能会乱做主张?他一定要考虑得很周到、很仔细。我们看下一句之后全部跟恭敬有关,所以为政者、为领导者要爱敬存心。

  首先讲到的二百五十九句,这个恭敬很重要,我们一起念一下: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

  经句当中讲到,所有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而尊重老师就不会在乎、不会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因为整个国家能安定,一定是人心善良,而人心要善良,必然要接受圣贤的教育。当然一来要尊重古圣先贤,尊重老祖先这些古圣先王,而老师他们的身分就是承传文化、宣扬道德,所以尊重老师也是尊重文化、尊重道德。所以看到这一句,我们会思考到,老师在一个国家社会他的重要性。治理国家有一句名言我们都很清楚,「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办教育是整个政治最核心的任务。那要办好教育,首先就要有好老师。因为《礼记.学记》就有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就点出了老师的重要性。人因为有老师教导,他才明礼义、知是非,所以老师是长养我们智慧的生命。中华民族最重视的就是孝亲尊师,父母生育、养育我们,老师教导我们。五千年儒释道圣教,教育的核心就是八个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再讲得简单一点,就是孝敬二字。因为文化假如没有教育者的承传,文化会断,文化一断,整个民族的素质快速堕落。

  香港有个华裔感叹,写了一篇文章就提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文化最悠久的民族,可是却在短短的几十年变成最短视的民族。短视到什么程度?为了几百块、几千块,可以把父母、爷爷奶奶这些至亲都伤害。这样的情况五千年来没有出现过,现在却频频出现。可见得文化只要几十年不传,整个民族的灵魂就不见了,就利欲熏心,会做出禽兽都不如的行为。其实看到这些现象,我就想起小时候常常听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在文化没有很好承传,我们真的体会博大精深,一没有了,天下大乱。而这个文化得要传,不然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后代子孙。说到这里,就想到沈老告诉我们这些晚辈:「老师是最没有钱途的行业」,这个钱是金钱的钱,「但是却是最重要的行业。」现在所有的家庭社会问题,用其它的方法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只有透过教育,透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读书人要有这分承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孩子一生的生命,老师很重要。小孩小时候接受老师教导,还没有遇到老师以前,小朋友开口都是「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接触老师以后开头变成「我们老师说」,对孩子一生的思想观念、人格影响很深远,所以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汉朝的杨雄也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这个身分,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思想人格,这些是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老师很重要,但尊师才能重道,尊师学生才能受益,整个国家社会才能尊重老师,进而重视道德、道业。《礼记.学记》里面又讲,「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严,严就是尊重,能够尊重老师,形成风气,自然老师所教的伦理道德就受到重视,让人民在学习的时候都会非常恭敬去学。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师长用心良苦,让我们重视诚敬的态度,所以再加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还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们去体会,佛门六祖惠能大师,他对五祖的态度就是万分诚敬。所以五祖只给他讲半部《金刚经》,可能才一、二个小时,讲到一半他就开悟了,他的明德智慧就恢复。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收获?根本就是他万分诚敬,马上老师的教诲完全入心,放下习气,就解脱了。

  而真正这个诚敬,不是老师要学生恭敬,而是因为有这个态度,学生才能得利。因为他恭敬,就老实、听话,不敢打折扣,他就真去落实。所以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因为老师讲的他全做,老师自己本身还没有全做。我们知道尊师方能重道,但我们还要再思考第二个重点,尊师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连父母都不尊重,他怎么去尊重老师?「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可能的,所以要弘扬师道,还得要弘扬孝道。而几千年来,最重要的孝敬德行,就是靠父母跟老师的配合才成就的。父母教育孩子尊重老师,老师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孝敬二字就深深扎在他的心中。假如教育忽略了孝敬的教导,哪怕读了一、二十年的书,连做人的根基可能都没有。那配合很重要,唯有父母尊重老师,教育孩子师道,尊严,孩子才能得利。

  我们冷静反思,现在父母跟社会风气对于尊师的态度,跟古代;不要说古代,就五十年前,就差很多了。比方拜师,几千年来很重视拜师礼,那是父母带着孩子先给孔老夫子三跪九叩;接着请老师上座,父母又带着孩子给老师三跪九叩。孩子才五、六岁,看到这样的礼仪,震动他的心灵,他最崇敬的父亲如此尊重老师,他怎么敢不听私塾老师的话?这么一拜下去,他终身尊师的态度就稳固了。师长他们还有守这个礼,对老师毕恭毕敬,才能感得当时台湾三位最有学问的老师教导师长。感应!其它的人怎么没有这样的因缘跟福报?根源是尊师的态度。比方给方东美教授写信,恭恭敬敬,楷书写的,老师一看到就很震动。我们现在给长辈、给老师写信,字迹潦草,还得让他们猜半天,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看恭敬的程度落差比较大。以前拜师,这么尊重老师;现在父母一听说孩子有什么不满意,去责问老师,甚至于觉得我学历比老师还高,我比较懂教育,老师比较不懂教育。第一个,这种现象就不理想。再来,以前师生是道义的结合,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被孩子这样拜下去,读书人不占人一点便宜,怎么还受得了人家这么大的礼?为了什么?为了孩子一生尊师的态度。再来,人家父母都拜下去了,可不能对不起人家的父母,得要尽心教。所以这个是为师的态度。

  而为学生的,真正尊重老师,感老师的恩德,所以侍师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等自己真的有成就,比方考上进士,回到家乡,第一祭祖先,第二拜老师,谢师,这是古代师生的关系。我们看到史可法对待他老师的妻子跟孩子,那是真正的奉养跟照顾,不敢忘了左公给他的恩德。我们再看现在师生是什么关系?朋友关系就不错了。更严重的变什么关系?生意关系。我听说很多大学现在叫教授叫老板,学校变企业。结果人家企业家有道德良知、社会责任,企业现在要变学校,我们学校还要把它变成企业。学生去求学,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成圣贤,为了文凭。老师教书为什么?为了钟点费。假如这个现象没有转变,老师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本分,师生关系要改善也是不可能。

  所以振兴师道,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一生重要的责任。因为师道振兴不是为自己,我们不是要别人尊重,只要师道不尊,谁能够在圣教当中得利益?那国家未来还有人才吗?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他的父母,为什么?因为他不是深入教育的人,而我们却是深入教育的人,我们不先做,怎么可能去要求不懂的人先做?我们自爱自重,重现师道的尊严跟光芒,再赢得大众的信任。所以为师者,第一要知本分。我们的本分是传道、授业、解惑。

  第二要为国育才,我们没有办法为国家培养出人才,我们失职。所以古代当官的都戴个进贤帽,前面低后面高,代表要为国家举人才,比他还要优秀的。同样的,我们教育界的人也是,要培养出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才,这个叫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圣贤,对得起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当老师的都是领国家的俸禄,也是道义,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再来,第三,我们当老师的人要自重自爱,就要自我提升,还要自我教育。我们虽然现在是一个老师的身分,那是我们读了师范学院,有这个身分,并不代表我们有当老师的资格。这个老师的资格,不是一个大学文凭就是有当老师的资格,还是要依照经教。「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温故知新的人,他是有悟性、有智慧的,不是读死书的,不是教知识的,他是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就像《韩诗外传》当中对人师的定义,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智如泉源」,智慧像泉源一样一直涌出来;「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他的一言一行可以行为世范,他就有德。又有智慧,又有德行,这样才能堪为人师。而这样的态度,他的智能、德行会不断提升。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愈老愈有智慧,愈老愈值钱,愈老愈有价值。我们的师长就是好榜样,您看现在这么多国家元首,甚至宗教领袖常常都向他请教、请益。

  第四,我们为师、从事教育的人,要重视真实的修身功夫,要重视实学。实学不是记问之学,实学就是在学习过程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他对圣教不怀疑;他深入经典,了解;进而行,落实;最后契入圣贤的境界,叫证。证是我们的目标,最起码我们要信解行,要不断去落实。信要真信,解要解得正,解错、解歪了,断人慧命,误人子弟,这样不行的。所以有一句话讲,「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又能行,就是信解行都做到;能说不能行,为什么还可以做师?他那个不能行是他在做,还没有做得很到位,但是他一直在努力,可是他的信解是正确的,是不违背经典的,这他可以,他只要讲课都不离经典、不离圣贤师长教诲。

  再来,从事教育第五点,要找传道的学生、传法的学生。您看孔子,当时颜回去世,孔子很伤心,「天丧予,天丧予」。因为有传道的学生,他这一生就觉得整个教育事业可以延续下去;假如没有,很可能慢慢就要衰下来。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省思到古代跟现代,这个师生关系给予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再来,还有一些现象提醒大家,比方古代只要是宴会,读书人、老师坐首席,尊师。现代喝喜酒,谁做首位?当官的、最有钱的,跟古代的风气不一样。包含有一位老太太,你看她除夕夜煮水饺,第一盘煮好了,祭祖先;第二盘煮好了,交代小孙子,赶快端去给教书先生吃。不识字的老太太都懂,我们现在读到大学不见得懂。再来,以前重视师道,孩子被老师处罚,隔天拿礼物去送;现在老师处罚学生,学生家长跑去告老师。所以古今这个变化,真的值得我们省思。而大家冷静观察,只要是学习很好,不断提升的孩子,往往还是比较尊重老师的学生,进步得快。这个在现代也是非常明显。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这句还没讲完,因为要举一些古代皇帝尊师的例子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好,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