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南无阿弥陀佛20210623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6-23 20:44
標題: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南无阿弥陀佛20210623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7/1/17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17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上一次讲到人生要无悔,必然要做对人生的抉择。人生踏出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而脚步要踏对,必然要有智慧来做对人生的抉择,所以智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我们常说到底要往哪里走,就是要靠智慧来判断。上次我们提到「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思就说,事休不算就做」,这些对人、对事、谈话都需要靠我们的理智智慧来做判断。我在入社会那段时间就没有很好的智慧去判断人生的方向,所以换了不少工作,撞了满头包。后来自己冷静下来,还是先静静心,还是先增长自己的智慧经验才好。很有意思,当我们的心非常急躁、浮躁,事情都看不清楚,自己过往的人生以及自己的习性毛病看不清楚,反而是真正静下来,人生几十年的岁月就好像一场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演出来了。所以先调伏急躁的心,好好的来学习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教诲,这是当务之急。

  假如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判断,很可能每个判断、走的每段路,都会造成人生很多的遗憾后悔。后悔、后悔都是做了以后,后面才来悔。我那段时间静下来以后,慢慢的听师长的教诲,看经典,这些宝贵的智慧就成为我们人生的一个是非善恶的判断。所以路到底要怎么走也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循着善心善行去做,你说人生怎么规划,其实欲知将来如何且问现在功夫。我们现在时时都是善心,都能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去对人,都能以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样的行持去处事待人接物,一定可以广结善缘,一定可以跟佛菩萨的磁场接得上去。因为有这样的善心,自然能感来这些善的因缘,能真正走向为佛法、为众生的道路。

  万法由心生,能感是我们的心,所感就是我们往后人生的境界,所以要想到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其实要问自己的心地。假如自己真的是善心,那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很多人善心在做了,可是遇到一些境界觉得不如意,他就生灰心、生怀疑,真的行善会有好报吗?那就很麻烦了,因为这一念心就是迷惑,因为境缘本身就没有好丑,是我们起了得失心。

  打个例子来做说明,最近韩国的戏剧很造成轰动,到底为什么轰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韩国拍的几部戏剧,把人这种父子以及君臣,这些伦常、天伦把它拍出来。人都有一分善心,所以看到这些戏剧就把自己本性的善良给唤醒了。比方说商道,我每次看到林尚沃从远地回来,见到他母亲,第一个动作是什么?马上跪下去给母亲顶一个礼,问候。我常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眼眶都会有点泛着泪水,你看现在这么一讲就有点作用了,但是我现在有点功夫,只让它在里面转,不会掉下来。我们那时候的感受很感动,感动在哪?感动在当那个礼顶下去的时候,内心是体会到我这一段时间不知道又让我的母亲操了多少心,所以赶快跟母亲顶这个礼,希望母亲多多宽心。这些礼仪都是从内心做出来的,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个演员他所传递出来一个做人的态度。

  像医道就把师道演得相当的彻底,你看许浚他是韩国的神医,他为什么能成为神医?是因为他学得很多技巧、技术吗?最根源的原因,得力于他师父告诫他要做心医,那个心就是对病人无私的一分爱心,时时是感同身受,人饥己饥,他的痛就好像自己的痛一样,有了这分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你看他的老师为了成就他的医术,连自己的身体都捐给学生来研究。所以许浚他时时都想着,老师连身体都献给他了,假如他有一个念头没有尽心尽力的为病人治病,没有尽心尽力提升自己的医术,那他对不起他的老师,所以他不敢懈怠。

  我们在修道的道路上能不退转、能不退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上报四重恩,这个四重恩要时时能够感念父母的恩、师长的恩。提到师长的恩,除了我们的师长之外,我们也要想得到我们是不是这一世才修行?不是这一世才修行,可能已经累世修行,现在还是幼儿园,一年级还没有念上去。诸位朋友,一年级,怎么样才有资格念一年级?一年级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叫大乘菩萨的一年级。一年级的资格,师父常讲放下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样我们才可以升一年级;不然我们都是什么?我们不只没有升级,我们还留级。留级还不错,留级就是还做人叫留级,一不小心还会怎么样?还会降级,降级的话就可能堕到恶道去了都说不定。所以要很谨慎。

  师长常告诉我们,三恶道是老家。这些话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在那里想着我都已经学佛了,我不可能堕三恶道,我们要很冷静去观察。印光大师教诲我们,「畜生饿鬼犹难求」。不要以为畜生饿鬼道我们一定不会堕,甚至想在畜生饿鬼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假如这个瞋恚的心没有放下来,还是得回老家地狱。

  我们今天闻圣教了,假如我们不为众生做榜样,很可能我们自己的行为会让人家对佛法产生反感、产生误解,我们也有可能以身谤法,这些我们都应该提起高度的警觉。师父这些教诲,我们不能边听边觉得那个都讲给某某人听的,不干我的事,应该是句句我们都是当机者,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受益。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修身为本」,这个修身为本就是遇到一切境界,看到人家的善我们马上要学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们假如看到一个善,马上想的是他做得到我做不到,他做得到我不行,这一念是不是正念?

  我们常念一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我们要很冷静什么时候在进退?我们想说今年比去年好,那是进退。但是更细的是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是觉还是迷,就有进退了。所以假如我们在这个念头上不晓得进退,那我们一个礼拜也不可能有进步,为什么?一个礼拜从哪里堆积起来的?甚至一天从哪里堆积起来的?从每一个念头当中堆积起来的。

  师长常跟我们说,修行要从根本修,从这个念头上修。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善人做善事,我们起一个念头,我不行,这已经不相信佛陀说的。一切众生怎么样?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应该是起而效法,我们应该是跟他有同样的心境,随喜功德,称赞如来。随喜功德,你的心境跟他的那分善心、慈悲心完全相融,这个功德也没有高下。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今天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对自己没有信心,功德母不见了,这个根基没有了。所以在修道的过程,往往不是被境界打败了,是被自己没有信心给击退了。所以见人善,即思齐,我们有没有这个态度?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到人家的过失,我们要反省的是我有没有跟他一样,我也要赶快改。而且当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反省我也要改我自己的,接着要清净、要放下,能不能把别人的过失又时时记在心上?把别人过失记在心上叫着相,一着相把对方的过失记在心上,下次你遇到他的时候,他感觉不感觉到你对他有看法?会,因为我们已经戴着有色的眼镜了,你已经有执着就传递给他,所以他觉得你看他就怪怪的,就开始在那里胡思乱想你是不是又听到什么话了,然后人与人之间就变得很复杂。所以任何人的过失是剎那生灭的幻相,不能把它放在心上,那叫不觉本无。但是要坚信是本觉本有,每个人都是人之初,性本善,应该是坚定的相信他是有本善的,他是有佛性的。现在我们跟他有这个缘,我们应该为人演说把对的做出来,启发彼此的这一分善根。有了这样的态度,我们时时想着我要给人做榜样,那个警觉性就起来了,谨慎的态度就起来了。

  人的谨慎态度一起来,就不容易后悔。往往就是粗枝大叶,粗心大意,不该说的话说出去了,事后在那里,那个话讲出去怎么办?这些事情做得不好收尾了。有了谨慎,人生的后悔会愈减愈少,所以见人恶,即内省。这个省,除了我有这个缺点我要改之外,纵使对方的缺点我们没有,我们也应该内省是我的德行还不够高。因为假如我德行够了,他应该会被感动,所以「德未修,感未至也」,时时以这样的心境期许自己,也不容易起慢心。我们时时以佛陀为榜样不容易起慢心,时时以师长为榜样。

  我们常想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杀人魔王他就不相信这个世间真的有圣人。听说有圣哲佛陀,他就起了怀疑的念头。打听好佛陀会从这个地方经过,他就埋伏在那里准备伤害佛陀,挑战佛陀。我们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个态度?其实很多人,他随顺习气以后又看到很多社会现象,心里面会想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我们要有责任,因为我们也是那些乌鸦之一,所以我们假如有好的表现,他就不会有这种念头。现在是整个社会有一个信心危机,相不相信人有真实的德行?很少人相信了。他们为什么会怀疑?那个怀疑的根源,很有可能是我们学圣教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只要有一个学圣教的人说一套做一套,他知道了,他可能就全盘都否定。听到一件这样的事,他就已经信心动摇了,更何况是假如常常听到,这个心就退得更厉害。所以众生对圣教没有信心,对学佛的人没有信心,我们要反求诸己,我们自己要反省,不能怪别人不相信,因为我们没有演出让人家相信的境界。假如别人不相信,我们还骂这是一阐提,没有善根,那我们造口业了,我们没有反求诸己的觉照、觉性。所以在动念之间,我们自己都要相当的冷静才对。

  那时候这位杀人魔看到佛陀走过去了,他马上往佛陀的方向冲过去,结果他跑得愈快,他离佛陀就愈来愈远,他非常的惊讶怎么会有这种境界?都跑得快精疲力尽了。其实说到这里,我们想想为什么他跑得愈快,却离佛陀愈远?诸位朋友,佛是什么?佛是我们的真心,所以当他起了念头要伤害一个圣哲人,他离他的真心怎么样?愈来愈远了。所以你看那个境界就是再怎么跑,渐行渐远。这已经快上气不接下气,都快跑不动了,突然佛陀回头看着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仁者,你止步吧!你看佛陀称呼他什么?仁者。佛陀对杀人魔王还是这么尊敬他,还是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没有佛陀的智慧,有没有资格去看众生的不好,去批判众生不好?你看我们跟佛陀的差距就出来了。

  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是一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师。我们在《坛经》当中看到,六祖称呼他人,怎么称呼?也是什么?仁者。当时候刚好神秀大师写了那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了以后说,真正能用这首偈时时受持观照可以不堕恶道,但是并没有说开悟了,也没有把衣钵传下去。佛寺的这些弟子们统统在持诵这首偈,六祖惠能大师在柴房舂米,刚好他也听到这首偈了。因为六祖他心地清净,已经开悟了。他一听这首偈,他开悟,他自己说我也有一首,就到了现场也要去写一下,他就说麻烦别驾。刚好有个信徒是江州别驾,他就说可不可以麻烦别驾你帮我写上去?结果这个别驾一看他是南方人,看起来好像也没读什么书,所以那个态度就有点傲慢,说:你怎么能写?结果六祖跟他说到,「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则有无量无边罪」。我们假如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轻视后学,轻视他人,这就堕落了,这就造很大的罪业!我们傲慢让人家难受,或者我们傲慢让人家对正法反感,这都是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要很冷静的态度。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下下人,虽然他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他可能有高度的智慧。

  在《高僧传》里面,很多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再来的都在哪?不见得是在讲经说法,他们有时候都是在厨房里面服务大众,欢欢喜喜,所以不可以轻视任何的人。六祖大师、佛陀对任何人绝对没有轻慢的心。六祖大师说上上人有没意智,纵使社会地位很高,但他不见得有智慧。因为地位高那是他的福报,但是人修福不修慧,福是大麻烦,叫祸福相倚。佛家有讲到三世怨,三世怨就是第一世修福,常常到道场里面布施做功德,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你看福报现前了,他现在当大官了,享大福。但是当大官,这个官位最重要是它背后的责任,而不是拿着这个官位在耀武扬威,肆无忌惮随顺自己的习气干事情。

  我曾经看《菜根谭》,一位好朋友送我的。我打开第一页,非常震撼,因为第一页的第一句就写着,「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不只他凄凉万古,甚至于他的后代子孙都很凄凉。诸位朋友,你有遇过秦桧的后代吗?有没有?有没有哪个人说:我告诉你,我是秦桧的后代。没有。所以你看一个人造业之后,整个家甚至整个家族都蒙羞。不要说整个家族蒙羞,跟他同姓的人都很尴尬。

  真的,在南宋之后经过了好几百年,有个读书人到了杭州岳王庙,到岳飞岳王的庙里讲了一句话,「人自宋后少名桧」,整个中国自宋朝以后,没有人拿着秦桧的桧来取名字。你们有没有遇过哪个人用秦桧的桧取名字?有没有?你看有意思,都不敢跟他取同样的这个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个读书人说,我站在岳王岳飞的墓前,我自己姓秦都觉得很丢脸,我到坟前很惭愧我跟秦桧同姓。我们做人假如做成人家跟我们同姓都觉得很丢脸,那这辈子实在太窝囊了。应该是让人家觉得我跟他同姓与有荣焉,这样人生才有价值。

  所以弄权一时,确实是凄凉万古。而且真正没有秦桧的后代了,因为他造的恶太大了。《了凡四训》告诉我们,「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没有后代原因是什么?「德至薄也」。所以我们今天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子孙,最重要的积德修善。

  有一段话,这在历史上很有名,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文章,叫「谏太宗十思疏」。他劝谏唐太宗如何让朝代能够兴旺不衰,提了十点很重要的教诲。开头的时候,古代这些大臣他们劝谏很有智慧,他不会一开口就说:皇帝,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很怕皇帝说:给我拖出去。不会!魏征很聪明,他就跟唐太宗说:我不想做忠臣,我只想做良臣。唐太宗听了:怎么不做忠臣?就觉得有点纳闷,你为什么不做忠臣?魏征马上说:忠臣都要杀头,我不想这么死,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笑一笑,心里想杀了他我不就变暴君了吗?

  你看古代讲话很有艺术都点到为止,但是为什么他们都点到为止?因为皇帝的水平也不低。假如这个皇帝领导人,这些古书都没读过,你点得半死他也听不懂。所以这个时代,「人不学不知道」,是学觉悟,学圣贤经典叫学,不是学历很高叫学。我在大学讲课的时候,就问大学生一个问题:我请教一下,你们觉得你们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现在德行好?有时候讲话要点到为止,这个时候你就不能:你说、你说。看他们的表情,头低下来就懂了。那很冷静,人生读书是增长德行智慧,为什么读了十多年以后,德行反而下降了?这是不是叫学?所以这都是值得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深切反思的重点。

  学在中国字叫觉,学觉悟、学智慧、学德行。现在的学校不是学觉悟的方向,是学什么?学知识。知识堆了一大堆,心性假如没有提升,堆了一堆知识,长傲慢。他读三、四年级,学了一些科学知识,问妈妈:妈,你知不知道牛顿发明什么定理?妈妈说:不知道。妈,妳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他就觉得懂这些知识就是了不起,他不了解做人更重要,他不了解学问就是这个心性,他反观自照的能力没有了。所以一个人,人生学习的成就从哪里看?从他的悟性看,不是从他的学历看。我们现在假如只是这样传授知识给孩子的话,他傲慢一起悟门就阻塞了。这些事都需要很冷静来反思才行。

  你看现在读到大学,读大学的时候那四年,他的心中有没有一种孝心?他的心中有没有一种回馈社会的心?这都是我们要看的部分,不能只是看到他一年一年堆积的知识而已。假如空有知识而没有德行,我们之前也有提过,有才而无德是什么?有才而无德是毒品。你看我们现在都在抓看得到有形的毒品,就看不到假如没有德行而有很高的学历和才华,他可能是危害社会的毒品,影响面更大。

  有一次,刚好也是最近的事。我坐出租车,刚好下交流道,回家。很有意思,这个出租车司机他跟我聊起来,他说他看到很多大企业家或者是有很高政治地位的人,做出了很多危害大众的事情,所以他觉得学历不是最重要,德行最重要。我们听了很安慰,你看这些当父母的人都省觉到了。然后他就跟我说,我前几天到书局去找这些古书,希望能把这些做人的道理教给我的小孩,不然他以后假如又危害社会怎么办?我听了很感动。结果他找到哪一本书?他找到《弟子规》。那真是太巧了,他找到《弟子规》,他自己去翻的,他以前也没听过,他就觉得这本书谈的道理很好,就买《弟子规》回去了。过没几天刚好我就坐上他的车子,我们就聊起来。聊完之后很欢喜,我就把我的袋子里面都有一些书跟盘片送给他,然后也把师长的网站都介绍给他。

  真的人有善愿,那个因缘接着进来。我也把师父的教诲怎么样?不过他虽然对师父不是很熟,但是我们一讲师父是净公上人,他都有听过。这个善缘,真的人只要有善心就能感来善的因缘。当所有的家长都真正有个认知德行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教出硕士、博士毕业的孩子,居然连父母都不愿意见的这种悲剧出来。我们也不会看到学历很高、地位很高、官位很高,却没有德行,却带坏下一代的这种人物出现。

  刚刚讲到魏征他写给唐太宗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就是要让这个树木能够长得非常高大,树荫参天,它的根都要扎得很深很牢;让这个河水要流得很深远,最重要的它要有源头活水才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们常念一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君子务本,君子找到做人处世的根本,本立就好像根扎好了,它吸收养分就吸收得很好,自然成长茁壮,开花结果。而这个本立道生,什么道生?自己的品德提升了,自己的家道能够绵延,甚至于整个社会风气,伦常的大道都能够力行。透过自己行为示范,移风易俗,化民成俗,就是都从自己修行,积德行为一个根本,所以这个道就生了。甚至于我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你班上的风气氛围就起来了。这都在这句经教的范围之内。

  你看中国古圣先贤这一句经句,包含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民族天下,都在这些经句的义理之中。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深刻感觉古圣先贤很谦卑,都跟谁学习?都跟天地万物学习。你看我们每天看到树木怎么都没开悟?看到流水,吵死了。人家孔夫子一看到流水,马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给他很深的启示。他觉得这个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也是一样,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才对。

  我们这些菩萨们,看到一天过了他会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真的人有那分谦卑的心、反省的心,见天地万物都有体悟。我们今天都体悟不出来,那是我们的心跟这些圣哲人的心境差太远。所以一个人有谦卑的心,天地万物都是老师。诸位老师,我们现在坐在这个椅子上面,它有没有跟我们喊重?你看它默默工作了多少的寒暑,它也没有跟我们要薪水,我们现在帮家里人做点事就要邀功,那比它们差多了。你看它们都默默承受,牺牲奉献。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地让我们停车,有没有跟我们要停车费?有没有?都没有。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撒到这个大地上,它不只没有一句怨言,还把我们最脏的东西转成有用的营养,所以你看大地还能转烦恼成什么?转污秽成有营养的东西。我们要不要像大地一样也要会转?转自己人生过往所有的错误成智慧,让后面的人得到启示,不要再走我们的冤枉路。那就学到大地的精神。

  你看圣哲人都是从这些眼所视、耳所听当中得到启发。子夏曾经问孔夫子,这些三王,这些圣人为什么能够参天地?你看《三字经》讲「三才者,天地人」。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什么样才是把人做好了?就是要把天地的德行能够透过自己把它做出来,演出来,这才不枉我们这一生来做人。子夏就问孔夫子这个问题,孔夫子回答要能参天地,最重要的「奉三无私」。奉行三个态度,跟三个事物学习,学习它们无私的精神,就是天无私覆。你看那个天,哪有说哪个人在它底下它不愿意,叫他离开,我不保护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日月平等的照亮每个地方。所以其实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我们人一定要把无私放下,才是真正把人的品德力行出来。奉三无私就时时提醒我们,观照我们的念头有没有自私自利在,这样才不愧这一辈子来做人。目标要演出的是天地的完人,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是人要立大的志向。

  魏征讲的这几句当中,就让我们感受得到,你看从树木、从河川,了解那个源头最重要。诸位朋友,我们的家道要承传百年、千年,源头在哪里?源头就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的德行能不能庇荫百代,现在就推得出来了。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的家门种了两棵松树,他取名叫君子树。他写了一首词句叫「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我种的君子树绝对不是让子孙在底下乘乘凉,很凉快而已。这个庇荫不是凉快的庇荫,而是我的德行风范要让他们为榜样,超过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就有信心期与千年,所以我们已经有家室的人也要有这样的反思,我现在的榜样让够子孙绵延多久?你说好在我没结婚,好在我出家了。出家更不一样,没结婚更不一样。

  整个正法的弘传,未来还有九千年,这就是我们的家。所以皈依佛门,我们的家在哪里?你们怎么一副很无辜的样子?皈依佛门要了解真相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是一体。家在哪?众生皆是宿善友,都是我们的家人。这九千年能不能再让正法兴盛,让更多的人得法益,跟我们现在有没有关系?直接相关。一个家庭假如我们现在做得不好,下一代就说我爸爸就是这样了,你干嘛还要求我?那你就没得说了。但是假如榜样很好,他时时想着我爸爸做那么好,我不能太丢脸。所以当范仲淹的后代、当曾国藩的后代,他们的心上都想着我是圣哲人的后代,我可不能侮辱了我几千年的祖宗,他有这样的使命感。一个家是这样,一个朝代也是这样。

  一个朝代的命运,差不多前二、三个皇帝就决定了。周朝为什么八百多年不衰?为什么能绵延到八百多年?因为他开国的这些君王都是圣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所以他的后代就想不可以丢脸。你看秦朝传了几代?第二代十五年就亡了,为什么?秦始皇这么暴虐,第二代说我爸爸这么干,我也跟着这么干,当然一下子就结束了。甚至于一个朝代能出多少忠臣,都跟这个有关。你看宋朝出好的宰相特别多,忠臣也很多,还出文天祥,为什么?因为这个朝代特别尊重读书人,有气节,所以出了很多好的宰相、好的大官。我们之后有时间再来了解这些圣贤人。

  但明朝的好官出得少,并不是那时候没有好的读书人。因为好的读书人不想出来。出来,你看那个朱元璋明太祖还拿廷杖当众打这些大官,这样侮辱!不干了,不干了,我又不是贪你那个官位,你这样侮辱我。所以你看明朝好官难出。好官难出,奸臣很多,所以我们看到明朝很多很不好的太监,还有很不好的大官。你看严嵩当宰相,不知道民脂民膏吸了多少。因为你没有忠臣,当然奸臣就出来了。所以一个朝代的命运、一个家的命运都跟前面的人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有这个态度。

  相同的,我们现在在佛门里面,要「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要用很慎重的态度注意我们的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因为往后还有很多我们的晚辈都会继承如来家业,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做的榜样不够好,那他们学到的是不好的榜样,很快的正法就衰下去了。诸位朋友,正法能不能再衰了?已经到谷底了,不能再衰了,我们要否极泰来。否极泰来是不是每天在那里否极泰来,否极泰来就来了?要靠我们的愿心才行,要那一分定位。我们是现在的德行,一定要能开往后九千年四众弟子的榜样。真的,我们有这样的态度,正法才有可能振兴起来。所以面对现在道德沦丧的时代,我们应该有一分期许,孟夫子说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大家现在念这一句,都跟我们有关系。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