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小乘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6231913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6-23 19:15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小乘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6231913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小乘的讲记敬摘点滴
...明。「因受生著」:著是执著,著相了,你在感受时著相、取相。爱这个字范围也很广大,如果顺自己的意思,称心如意,你就爱贪爱取;如果不合自己意思,你就爱离,把它远离掉也是爱;爱意思很广,瞋恨也是爱。喜欢的,爱得到;不喜欢的,爱远离;用一个爱字来代表,这就是起了分别执著。
这一个无明还浅、还不太严重,才有分别而已,如果这个无明继续增长,那就到第二个阶段「取」。取是「因执追求」,这就很严重必定要造业。这还算是缘,这个缘跟前面爱缘不相同。爱缘里面是动机;取这个缘里面是造作,就是第二条所讲的行,取是有行动的。行动为什麽不叫做因?因为底下有结业,结业与来生神识去投胎关系更密切,所以它还是属於缘。这就是对一切法取舍得失、一切的造作,都包括在这一条里面。
既有造作当然就有业,造作就是业,就是阿赖耶识里又落下业习种子。取就是造作、就是行,你造作善业,阿赖耶识里落下善的种子,这个种子叫做「有」,有了种子。你造作恶业,阿赖耶识里落下恶的种子。我们念一声佛号,阿赖耶识里有佛种子;念一声菩萨名号,阿赖耶识里有菩萨种子;经典里面看到声闻、缘觉,就落到声闻、缘觉里面;一念慈悲喜舍是诸天的种子;想到五戒十善伦常这些道理,觉得很欢喜,认为这是对的,人天种子;起了贪心,饿鬼的种子;起了瞋恚心,地狱种子;对一切事情糊里糊涂,是非利害不分,畜生种子。我们每天所造作的,十法界的种子统统都有。既然统统都有,我们来生到哪里去投胎?当然最好的是作佛、作菩萨;也有人不愿意,有人名利心很重,发心去作天王、国王。能不能我想这样,将来就能得到?不行。为什麽不行?业力主宰著你。「业牵後有」:後就是来世,来世又有了身体,又要去投胎,又要去轮回,还是搞这麽一套;六道之内全是业力主宰。六道以外是愿力主宰,那就不一样;真的,想用什麽身分就以什麽身分出现,想到哪里投胎就可以到哪里投胎,那是自在的。三界之外才行,三界之内没有办法,全是业。
业力,经上给我们说「强者先牵」,哪一种业的力量强大他先投胎。十法界的业种我们统统都有,只看哪一个业力力量最大,它先起作用。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佛教导我们念佛,使一切造作当中,我们以念佛这个业力最强最大,当然这一个业因先成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如果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就不属於三界内的业力。念佛功夫没成就,没有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带业往生还是业力(净业)去生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只有这个特别,这个业力可以到佛法界里面去,其他法门都做不到,唯独净土法门占了这个便宜。我们在三界之中是业力轮回,就凭业力也能往生,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特别法门。其他法门里面没有,因为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要断惑才能证真,连小乘都不例外,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就是此地这个无明,一定要把它断掉才能够超越三界。净土法门称为难信之法,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因为三界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怎麽可能说是见思烦恼还在,你就能够超越三界,在理上讲实在是讲不通。可是你要是想到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没有断见思烦恼,这就有点可信了。那里不断见思烦恼,这边也没有断见思烦恼,当然可以去,境界相等。什麽样条件去?十法界的业力要佛法界的业力强,强者先牵,这麽去往生的。何况阿弥陀佛又有愿力接引,给我们做增上缘。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不晓得,太虚空这麽广大,究竟到哪里去?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一定会来接引你、会来带路,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讲业力强的先得这个果报。
「未来苦果」:这是来世。来世又有「生」,生是「倒识托胎」。你的神识不迷惑颠倒,它就不会来投胎;一定是迷惑颠倒,它才去投胎。「老死」是「生後苦死」。投了胎之後,又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搞这麽一套,而终有老死,这个事情永远就是这麽样的循环,好像一个环没有一个开端,这就是轮回。「更生未来惑业,下推未来无终」:生死轮回是无穷无尽,没有止尽的。经上常讲「生死疲劳」,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应当要觉悟!
这个十二因缘,如果我们从第一表总相、别相、事理上来观察,过去因缘是属於理,现在苦果是别相;现在因缘是事,现前的事。事跟理有密切的关系,理因事显,事依理成,相辅相成。未来苦果是总相,总别不二。从这里面,我们对於总相、别相、理事这些关系,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乙、喻语
「十二重城,困在长狱之意」,这是比喻。长是讲时间太长太长,无量劫。六道就好比是一个监狱,永远不能够超越,所以把它比喻作十二重城。又比喻作「十二轮」,轮是「轮回不停」的意思,永远不会休止。这是比喻我们为什麽有三世?为什麽有轮回?为什麽有六道?这是什麽道理形成的?谁在那里推动?谁在那里主宰?佛把这些真相跟我们说明了。十二因缘此地是略说,若要详细的讲相当复杂。诸位可参考《十二因缘经》或者《心经诠注》,《心经诠注》里面引用经论说得很详细。
佛门里面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前生到底造一些什麽业?我们现在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因与果一定相应。你前生做善业、修福报,这一生很自在、很幸福;前生造恶业、不善业,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很痛苦,就是这麽回事情。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在四十岁之前受前生业感力量很大,四十岁之後我们对自己这一生要负责任。因为我们自从有知识起开始造的业,对後半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的命运可以改造。道理就在此地。袁了凡改造命运是一个例子,像他这种改造命运的人太多了!确实...(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天上说法,天人固然也有去听的,不多。他们平常享乐惯了,俗话所谓「富贵学道难」,他不愿意修行,他天天享乐,纵然闻法也很难认真修行。三恶道太苦,修道也很难;「贫穷修道难」,他饭都没得吃,哪里还有时间来学佛?人间是小康之家,说富也不太富有,说穷日子还勉强可以过得去,这个环境最容易学道,苦多乐少,容易开悟。
欲界六层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也是佛门的护法神。我们进寺庙的门,第一个接触到的是天王殿。我们一般人称四大金刚,其实那是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忉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三十三,所以也称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一层天,不是三十三层,是欲界里面第二层天。为什麽称为三十三?其实那是三十三个部分合起来的,好像我们中国二十八个省,美国有五十个州,是这个意思。当中也有中央政府的组织—忉利天主,四方好比是诸侯,合起来是三十三个单位,所以称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平列的,是在一层,欲界的第二层。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天,他是在欲界第四层天。第四层天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有凡夫、有圣人,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他是圣人;有内院、有外院,弥勒内院是菩萨道场。可是兜率天人看不到弥勒菩萨,虽然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相见。好像我们这个地球上人鬼杂居,人见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我们这个世界也有佛菩萨住在这个地方,有缘分的人见得到,没有缘分的人见不到,所以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第四层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色界天四禅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再上去是「化乐天」,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这些名相以及它的状况,《法苑珠林》与《楞严经》说得很详细,可以做参考。
「色界」有十八层天。「无欲有禅,具身器形」,具是具足,他有身体、有居住的环境(就是器世间)、有形状;但是没有饮食男女之欲,没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念头。目前在国内外禅宗很盛行,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心里头还有没有欲?如果欲念没有断,不够资格参禅。
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共十八层天。愈往上面去,定的功夫愈深。初禅是「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心已径得到清净。二禅是「光音天」。三禅是「净天」,在六道里面可以说是极乐的世界,色界里最快乐的是三禅天。四禅是「福天」,福报最大,是凡圣同居土。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层,一共是九层天,第四禅本身就有九层天。
四禅九层天,有三层是普通的四禅天。有一层是外道天,叫做「无想天」,修无想定成功,就生在无想天。修定不容易,一定要有人指导,盲修瞎练费了好大的功夫,修成个外道,还是出不了三界,到时候定功失掉,还要堕落,很冤枉!另外有五天叫做「净居天」,这是圣人所往的。小乘的三果,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一些权教的菩萨,他们多半在这个地方修行。小乘三果罗汉,把见思烦恼断尽,他就超越了。超越有两种:一种是利根的阿罗汉,不必经过四空定,他就超越;还有一种是钝根的,速度没那麽快,他要通过四空天,然後才能够超越。所以净居天那个区域又叫做「五不还天」,不还就是不回来了,他不会再退回到欲界;从那个地方,他有能力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
最高的这一层,顶层是「无色界」,有四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一共是二十八层。无色界,「已无形相,只有神识」,这个世界里没有物质,完全是精神的世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合起来称为三界。「三界火宅」,这句话是佛在《法华经》上讲的。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里没有安稳的地方,三界里面都有苦;欲界有三苦、八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明了之後才会考虑到,我们要真正的超越三界,离开这个苦恼的处所。
「一个小世界」:这就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单位世界很像现在天文学里面所说的太阳系。「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数百,上至初禅」,这就是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小的组织。佛经里面讲大洲、中洲、小洲,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星球,星球有大有小,有大星星、有小星星,这是一个日月所照,以太阳为主,是一个单位世界。佛在经典里面讲,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中心,中心称为须弥山。须弥山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没法子说的。如果说须弥山在我们地球上,问题很大,与佛经上讲的不相合;所以须弥山大概不在我们地球上,我们地球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一个洲而已。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宇宙观。以这个单位世界为单位,「合一千个小世界」,这就是一个星系(星团),这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这一个大的星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合成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这种说法很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银河系一样,一个银河系就很像佛所说的一个大千世界。我们晓得银河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系星团,星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太阳系,我们晚上所看到天空当中的星星都是太阳,因为行星不放光,行星没有光。我们太阳系里面的行星,因为距离近,太阳反射的光很强,我们能看到,火星、土星、水星、木星都是相当的亮;但是其他太阳系的行星,我们肉眼没法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太阳,每一个太阳必定有许多的行星、卫星环绕著它,所以世界无量无边。
一个小世界有一个「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里面有一个「二禅天」,有一千个初禅天;中千世界有一个「三禅天」,有一千个二禅天,有一百万个初禅天;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四禅天」,有一千个三禅天,有一百万个二禅天,有一百亿个初禅天,也就是有一百亿个小世界;这个说法是一个概略的说法,不是一个定数。为什麽?世界有大有小。我们今天在太...(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麽办?装病。天天装心脏病,假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到现在也没有办法治好。本来没有病,天天装,变成了真的。观想力量之大,确实能够改造自己。
身可改造,环境也不例外。环境就是风水,你心清净,有智慧,风水不好的地方,你到那里去住,慢慢的风水就会变好。境随心转!所以佛教导我们修心,没教我们去算命,没教我们去找好风水;佛不许弟子看相、算命、看风水。只要身心清净,什麽境界都随心转变,这多自在!所以最好的风水是在最清净善良慈悲的心地,心地才是好风水。佛法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最好的风水。
前七讲,介绍一般的佛学常识,也是说明六道一切众生实际的状况。六道里面有情的众生统统有苦,不自在,所谓是不自由、不平等,所受的都是苦,好比是一种病态的状况之下。我们要是发现有病,一定很快的去找医生,诊断如何恢复健康。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是大病,为什麽不警觉?佛为我们说破,指示给我们看清楚:第一、我们要觉悟,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之可畏。第二、要发心,就是要发愿,一定要离开轮回,离苦得乐!不出轮回,就没有离苦;出了轮回,才算是离苦。特别是三恶道之苦,如果不出轮回,三恶道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第三、要明了超越的方法,才能真正离苦得乐。如果真正发心求对治的方法,帮助我们出离三界六道,唯有找佛陀才有办法。宗教不能解决,宗教只能使你生天,天还是在六道轮回之内,没有出离六道;学术也没有法子。如果学术、宗教能够解决得了,佛不会出现在世间。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後面这七讲,是佛法内容大意。第八讲「内容设施梗概」,首先把整个佛法简单扼要的给诸位做一个介绍。从讲表里面,能够看出佛法是什麽。先说「佛法总纲」,後面是「佛法大意」;一个说「体」,一个说「用」,作用。
甲、佛法总纲(体)
体是教学的内容。佛法教学的内容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三种学问。佛的经典也是依照这个来分类,称为三藏经典。「藏」,就像仓库一样。律藏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称为三藏经典,这就是佛门的教科书。修学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导。
「戒学」:「防非止恶」,这是戒学的内容。非是错误,指邪知邪见、错误的知见;恶是指行为,种种不善的行为。佛家的戒律相当於儒家的礼,是基础的教学。孔老夫子当年教学有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德行用礼来教,所以小孩从小就教他学礼,学著待人接物,学著伺候长者。佛家一开端就学戒律,戒律属於生活教育。从前学佛出家人五年学戒,然後才有资格学经、学论。
诸位要想在佛法里成就,不能不重视戒;因为离了戒,不会有定,戒是手段,帮助你恢复清净心。戒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律,完全是对自己、对个人私生活,这一种戒律是小乘戒;另外一类是处大众,属大乘戒。大乘戒也不是要求大家遵守,还是自律,团体当中如何自律,这叫做大乘戒。个人在自己小房间里面如何自律,叫做小乘戒。由此可知,戒律是自律的,不是戒别人的。戒律的目的是使我们得定、得清净心,我们一天到晚拿著戒律的标准去看别人,这个人犯戒,那个人也犯戒,你的心还能定得下来吗?一天到晚看到别人的过失,就是你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清净,见不到别人的过失。古人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说别人犯戒的人,他本身就是个犯戒的人,因为他的心不清净。所以戒学是学佛的基础。
「(藏)属於律部」:在三藏经典里属於律藏。律部就是律藏,专门讲戒学。佛所说每一部经典的内容都有戒定慧,都有经律论的意思,这一部经典里面,那一部分说得分量重、说得多,就归到那一类去。戒律的经典也讲定、慧,但是以戒律为主,戒律讲得最多,就归到律藏。如果这一部经典讲定讲得多,讲戒讲得少;譬如《楞严经》,十卷经文讲戒律不超过一卷,讲定占得多,占十分之七,就归到经藏。
佛说法四十九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说不尽,所以学佛的人要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聚」这一条就是佛没说的;佛虽然没有说,可是与佛所说的性质相同,也应当归到这一类;聚是归纳同类。「摄善法」,凡是一切讲断恶修善这一类的理论方法,虽然不是佛说的,也可以因为性质与佛所说的相同,归纳到律藏。佛教的心胸广大平等,并不是我所说的经典就是无上的依据,别人所说的不行,佛不说这个话。甚至於外道所讲,只要符合这个原则,都可以归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一类,可以归纳。
「定学」:定的意思是「息虑静缘」。禅定是佛法修学的总枢纽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修定的手段不同,全都是修定。念阿弥陀佛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他是用念佛名号这个方法来修定;参话头是一种方法,持咒也是一种方法,没有一个法门不修定。戒帮助你得定,不持戒,心是放逸的,心往境界上跑,戒帮助你把妄心收回,成就大定。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的心一直在外头境界上攀缘,要把它收回来。戒律教你不贪、不瞋、不痴,教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什麽样都不准,心收回来,身心逐渐清净;戒帮助你修定。定的要领是息虑。虑是妄想,息虑是把所有的妄想息掉。缘是攀缘,静缘是把攀缘静下来。要止念头、不攀缘,一切妄念要止住,外缘决定不能攀。不可以讲求应酬,现在的佛法是应酬的佛法,一天到晚都攀缘,这是不能成功的。大经里面讲「庄严佛国土」,是以清净心庄严。大定才是真正的庄严,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藏)属於经部」:在三藏经典里属於经藏。见到「经」这个题目,偏重在定学。「(聚)能引功德」,虽然不是佛说的,这种理论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得定,也可以看作是经典。功德就是禅定,决不是在佛教寺庙功德箱里面放一点钱,这就做了功德,那是错误的。你供养一点钱,与禅定不相干,与般若也不相干。功德是定...(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可以归纳到论藏。
三藏经典,有佛所说的,有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的,只要与佛讲的宗旨不相违背,都可以平等看待。
乙、佛法大意(用)
佛法大意其实有四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佛门的法印、後头一句「是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宗旨。千经万论绝不离这个原则,凡是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宗旨,都可以看作是佛教的经典。佛门实在是广大,真正能够包容一切法。教学以自净其意为目标,自净其意属於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於戒学,帮助你得定、开智慧。佛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开智慧;戒定慧又叫做三无漏学,三是三大类,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无烦恼;这三大类的学问,可以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
丙、二门并修
这一段是对於研究佛法提供一个方法,学佛从哪里下手?提供我们一点意见做参考。「二门并修」,二门是指「解门」、「行门」,二门必须并修。古大德将佛教修行订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证是证果、成就。当然你现在已经信了,信了以後要注重解行;解行要并重,不能偏一边。偏在解,没有行,无法悟入佛法的真实义;要有行,才能真正的理解。只有行,不解,这个行也不能成就;要有解帮助行,行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两门并重,同时下功夫。解门是智慧;行门是功夫,就是禅定。解门是看破,行门是放下。
「解门」:自古以来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阅藏」,一个是「研宗」。「阅藏」:藏是《大藏经》。《大藏经》在宋朝最初编纂时有五千多卷;现在的《大藏经》增加很多,有宋以後翻译的,还有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的注疏。现在最完整的是《中华大藏经》,这是台湾新编的,有几万卷。阅藏是好事情,可惜现代人没有这个福报。从前的出家人,事情少、时间多,每天到藏经楼阅藏;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庙里住几年,在那里阅藏、读书,有福报。现代人不但工作忙碌,而且没有文言文的基础,经典摆在面前看不懂。我们今天最起码也要背一百篇古文才有能力读诵经典。
藏经是课程的标准,我们修学唯一的依据。佛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首先我们对经典要建立信心,不能够怀疑,怀疑就变成障碍。世间人做学问,怀疑的态度非常重要,没有怀疑就不能进步;但是佛法不能怀疑。因为世间学问一直都在摸索,没有达到最高峰,没有一个定论,没有结论。佛法登峰造极,有圆圆满满的结论;怀疑这个结论,就达不到。它是一条正路,是十方诸佛菩萨所走的大道,唯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快速证得。现在全世界佛教所遗留的经典,保存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中文译本,其次是西藏文译本。这两种文字都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而梵文的经典已遗失殆尽。
「研宗」:没有阅藏的机会,不得已而求其次—研宗,专门在一宗下手,这也是一个方法。在中国,小乘有两宗,大乘有八个宗派,每一宗派的典籍至少也有一千卷以上,包括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作,也是有相当分量,要想精通不容易。古人三、五年就能够透彻贯通,因为古人的福报大、环境好。古人在寺院丛林,每天在讲堂里听讲经八个小时,研究教理;还有八个钟点修行,在一块共修,参禅到禅堂,念佛到念佛堂,一天十六个小时解行并重,他有这麽好的环境;剩下八个钟点,吃饭、洗澡、洗衣服,忙得不得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教学使你没法子打妄想。一天上两个钟点课,其余时间都在胡思乱想,不能成功。古人教学方法好,因缘殊胜,我们今天找这个地方找不到,福报不如古人,就是研宗也有相当的困难。
除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办法?有。不但近代有,古人也有这种情形,一生专攻一部经,这会有成就;不但是行门要一门深入,解门也要专精深入。在近代,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锲而不舍,写出《金刚经讲义》,这个讲义就变成金刚经注解的权威。自古以来金刚经的注疏他都看过,这个讲义集古今《金刚经》注解的大成。周止庵居士也是如此,一生专攻《心经》,《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下了四十多年的功夫,《心经诠注》变成自古以来《心经》注解的权威。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每一宗的典籍几十种之多,十年研究二十种,平均半年读一部,用的功夫很有限,成绩平平;如果十年用在一部经上,这不得了,你这一部经必定出人头地。古人,纵然他是从一宗下手,几乎到他晚年成就的时候,把拉拉杂杂的都舍掉,最後只留一样,变成专攻,所以在解门也是一门深入。诸位一定要记住,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著重学术的,像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为主,唯识宗有六经十一论,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为主,他们也有修行的方法,并不是只解不行。著重在行门上的,也有理解,都是解行并重。
行门里面列举四个宗派:
「律宗」:由持戒这个法门进入,著重戒律。「三业清净」:这是修行目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三业清净是指身、口、意能够做到清净不染。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要是不染,身口决定不染,意要是染污,身口也会连带的染污。所以律宗不但著重外表,更注重的是内在;外表能影响内在。律宗著重在形式上,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法度、合乎规矩,严持戒律。小乘戒律著重事相,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外表非常庄严,一举一动都合规矩。而大乘的戒律著重在心地,对外表就不太注重。可是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因为大乘著重在心戒。譬如杀生,小乘戒是起心动念要把对方杀害,断他的命才算是犯了杀戒;可是大乘戒不如是,大乘戒起心动念就破戒,没有伤害对方,起个念头要杀他,戒就破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大乘是心戒,论心不论事,杀盗淫妄,起心动念就破戒。小乘戒起心动念不破戒,没有罪,一定要做了事情才算犯罪。大乘戒在起心动念上结罪,所以大乘戒菩萨心地非常清净。
佛说律宗是「正法期成就」。佛陀在世,僧团都是清净的僧团,修行人善根深厚,社会风气非常淳朴,的确是修学戒律非常好的时代。现在的社会修戒律就相当不容易,很难。古时候有专修戒律,佛陀在世时从这个法门入门的很多。在中国,终南山道宣律师这一派专修戒律,称之为律宗。
戒律精严能感动鬼神。南山律祖就是唐朝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日中一食,天人每天送饭给他、侍卫保护他。窥基大师跟道宣律师同时代,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对於戒律在外表上没有那麽严格。窥基大师是贵族出身,玄奘大师看他很聪明,要他出家。传说他向玄奘大师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的书;第二、我要带一车的金银财宝,要享受;第三、我要带一群美女伺候我。玄奘大师说:行!都可以。於是窥基大师出家,俗称三车法师;他在戒律上就不会那麽呆呆板板的。有一次他经过终南山,顺便拜访道宣律师。他名气很大,是唯识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是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对他有一点成见:虽然是不错,很有学问,经也讲得很好,但是戒律很差,不大守戒;就有一点轻慢心,好像很遗憾,这麽好的法师不能够严持戒律。他那天拜访道宣律师;天人每天供养送饭来,那天天人没送饭来,道宣律师饿了一天。第二天,天人送饭,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麽没有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满山的护法神都在这儿护卫,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心里面非常惭愧,原来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我没把他看在眼里,这麽多护法神保护著;我还不如他,我才一两个护法神,他是满山遍野的护法神,害得我的护法神都不敢进来。这才晓得大乘戒跟小乘戒,在戒相上讲不能够同日而语。大乘菩萨在形式上虽然是很随便、很无所谓,心地清净。
「禅宗」:禅宗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心就是阿赖耶,性是真如本性。本性上起了无明,不觉,心又起了念头,这是根本无明。无明一起来,真如本性就换一个名词叫做心,所以心就是带著无明的本性。明心就是恢愎光明,把无明断除,这时候的心就又恢复它的老名字,叫做本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必须要破无明才能够见性,才能够恢复明心。要想见性,先断见思,再破尘沙,然後再破一品无明,才能明心见性。试问:有没有本事把第一关见思烦恼断掉?这是要讲真正功夫。
参禅,用参话头的方式,或者是观心的方式,这都是手段;第一步的功夫要断见思烦恼,目的是明心见性。三界八...(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