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四c,世俗的佛寺与迷失的宝藏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8-5 07:45
標題:
四c,世俗的佛寺与迷失的宝藏
本帖最後由 白衣 於 2011-8-5 07:49 編輯
一,鸡足山放光寺.
二,念佛一心不乱,谁的一心不乱?
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结缘本。
三a,2011年第二届汉传短期出家活动(鸡足山放光寺).
四,三乘。90天结夏安居。
四a, 很多年轻人笑着要往生。
四b,把好坏善恶业都供养佛吗?
四c,世俗的佛寺与迷失的缘起:
在
http://www.1pengguna.com
的出现后,私欲将进一步的利用数字填补空洞。在青年旅舍时,遇上了一位中国青年。他说:现在中国没有人会相信共享的概念。共产只是一个虚名。谁共享,谁就是傻子。无论中国人还是马来西亚人都大致同意金钱完全是交易的关系,难于再相信背后的因果因缘观念。在同一个时期,美国却出现了CNN Heroes(
http://edition.cnn.com/SPECIALS/cnn.heroes/index.html
)。企图利用平民的善良投入充满欲火的眼里。
话语权由是人人关系变成了交易关系,由数字与公理变成了博弈与欲望。这些都足以令逻辑的捍卫者睡得不安。是非还真折磨人。与其有人欲先重新整理金钱的定义,不如先认清宝性周遍,以便现下起用,现下安心。
----------------------------------------------------------------------------------------------------------------------------------------------------------------------------------
安居第二十一日(一):佛教世俗化的两种表现 [原创 2011-06-15 08:41:10]
http://hengyangtemlpe.blog.hexun.com/65293771_d.html
昨天我们对“性功德”做了比较人性化的提示,希望大家对佛性、习性、秉性有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实际都是一个假设的方便。没有这些方便,往往我们就会有模糊的概念或意识。平时人生活在很多困惑中,大部分的困惑就是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事情的剖析力不够,分析不清楚,做事、思维就会受一些局限,往往会造成犹豫不决的习惯。
因为阿弥陀佛的教诲是从平等心智中来审观世界,是不脱离我们的现实社会的。有些人把佛法世俗化了——把佛教与现实或者分开了,或者混淆了。分开,是不允许的;混淆,同样是不允许的。。。。。。。。。。。。。。
安居第二十五日(三):宝性周遍,现下起用 [原创 2011-06-20 08:06:54]
http://hengyangtemlpe.blog.hexun.com/65450387_d.html
………………………. 我们在认知上总是会有生灭心智,这是习惯。佛不是修行而得的,所以他不生不灭。有人说世尊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由修证而来的,世尊说汝是谤佛;有人就顺着说佛不是修来的,世尊说汝是谤佛。佛安住于清净法性,他为什么要修呢?为利众生而佛—— 他为自己是不需要修的,不需要任何作为,为利世也是不需要修的,本质圆成故,但是为利众生、为利有情就需要修了,修什么呢?很简单,为利众生!所以,世尊一切道种智的修持,就是为了接度对应有情,这并不是修与不修,从其亲证法义来说,没有这个名词,但为利益众生,有八万四千类众生,佛就修种种法,来接引众 生成就不可思议的圆满清净的法性功德。所以报德成就是顺性而得的,是不假于修证而得的,非修证而来,但利世方便,多设置于法,对应众生而设立法则。
宝性有四种——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反过来,就是凡夫心——总是有来有去,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念,不管是在垢净中、来去中、增减中,有对立了,一定是凡夫心。这是我们的习惯意识,这就是烦恼所在,这就是生死所在,这就是轮回所在!
所以天亲菩萨提到庄严触功德成就——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我们只要触到法性,触到阿弥陀佛报德的殊胜因缘,都会生起喜悦。反之,若我们随顺凡夫的心理,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有来有去,那就会出生生死与烦恼。娑婆世界里大家来来去去,在垢净中挣扎,在生灭中轮回,在增减中变异,这是我们世间的一个现状。所以,我们对性功德的染爱、随顺,即随顺、爱乐、好要,就会生起出离世间的极大善巧,就会“生胜乐”——胜过世俗之乐,不是凡夫的世俗之乐,即满足于财色名食睡是胜过世俗之乐的殊胜法益。
我们对宝性的认知很重要,生疏不可怕的,最主要是有耐心,慢慢接触多了,你一动念,“哦,我又对立了”;刚才在难受,“烦恼是来自于对立”;又迷失了,哦,迷失是因为什么?又对立了,可能是用“来去”对立了、增减对立了、垢净对立了。对立造成了我们分别执着的烦恼。…………………………………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