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劝进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5271140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5-27 11:42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劝进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5271140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劝进的讲记敬摘点滴
...的定;念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禅定,所谓念佛三昧;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上上禅定。
47 修行有没有真功夫,就是最后那一招,看你怎么走法。
48 真正有功夫的人预知时至,没有病苦,如入禅定,这是真功夫!
●[净公上人·开示集二]要为来生着想
要为来生着想
1 佛经上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果报的可怕,所以他敢造恶业。众生在果报现前的时候害怕,但是害怕已来不及了。
2 菩萨知道果报之可怕,他知道果报如果不在今世,就会在来世、后世,所以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很小心、很谨慎。
3 诸位一定要知道,人不是一生,因此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不能不谨慎,为什么?要为来生着想。
4 佛说得好,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生。前一世造的因,今生受果报;今生所造的因,来生受果报。
5 众生在果报来的时候害怕,菩萨果报来了他不害怕,他晓得怕也没有用,他懂得逆来顺受。菩萨怕什么?怕造恶因,怕有恶念,他怕这个。
6 所以说,我们要在起心动念处修行!我们要学菩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要很小心、要很谨慎,决定不造恶业,决定不起一个恶念!
7 善恶的标准,在佛法是戒律。戒律就是善恶的标准,在世间法就是道德,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伦常八德,那就是善恶的标准。
8 但是,现在不仅是一般人,就是连许多出家人,对于这些标准也疏忽掉。我们今天的造作,恶业决定多,善业很少,如果不能往生,前途就不堪设想!
●[净公上人·开示集二]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
各位同学,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观经上品上生章。这本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大师的注解,他将这部经从玄义到经文分成四个部份,所以又称为‘四帖疏’。今天选出这一章,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即‘发菩提心’。净宗常说‘三心圆发’,所谓‘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心发的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心。净土宗最根本的经典,是三经一论,‘论’是天亲菩萨造的,‘经’是佛说的,当然以经为最根本的依据。三经中以无量寿经最重要,因其对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的最圆满最周详,可以称之为‘净土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内容说明西方净土的理论与修行方法,如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我们所修的执持名号也是出在观经。另外他又详细说明西方世界九品因果,所以理论方法因果观经中说的非常详细。
佛说阿弥陀经份量最少,过去修净土受持读诵者甚多,其中主要是劝相信、劝发愿、劝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莲池蕅益两位大师判此经均用‘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今天介绍的是观经九品往生的一章,也是九品因果。善导大师判作散善。善分定善、散善,‘定善’是专持一句名号,目的在得一心不乱。‘散善’是修集功德,属于助行。正助双修有密切关系。
我先把这一章经文分成段落,容易看得清楚。全章分十二段:
(一)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二)上品上生者。
(三)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四)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五)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六)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
(七)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八)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九)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聚。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十)生彼国已。
(十一)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十二)是名上品上生者。
以上全章经文并不长,而善导大师的注解极为详细,我们先看注解。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二。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二’。下面是把上品上生的要件列举出来,然后加以解说,最后说明所得到的结果。现在即就以上十二段加以说明。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大师在此段解文最后一句说的很清楚,这是修学大乘上善凡夫,我们是凡夫,如有上善的水平,上品上生我们有份,应当努力修学。大师与古大德说法不同,古大德认为上品上生者均为菩萨,念佛求往生,凡夫无份。善导大师说,九品往生在乎遇缘不同,统统说的是凡夫。
三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经文上说的很清楚,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大师在此讲众生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要能信,不信就没分。第二信了要求生,要有其愿望,如无量寿经中所提到的阿阇王子,有信而无愿,亦不能成就。第三说发心多少,有人具足一种,有人具足两种,最好三心齐发。第四说往生的利益,即必生彼国。
四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
第四段正式开示三心,即发菩提心,亦即上品上生章中最重要的一段开示。‘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这段经文有两个意思,‘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佛自己说出来,如阿弥陀经,无问自说。佛观众生机缘成熟,无量劫来善根发现,现前又得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法门只要一说出去,一定有人听到生欢喜心,发愿求生净土,这就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为众生说出这个无上法门。第二个意思是‘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前面曾说过具三心者,此处说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过:‘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可知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的菩提心容易懂,善导解释的非常周圆,如仔细研究即可有很深的体会。善导讲的周圆,蕅益讲的精要,若真能体会即能知如何发心。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即真心实心,真心即非妄心,实心即非虚情假意。一切是真诚,真诚是真心的本体,深心与回向发愿心是真心的作用。深心是对自己的作用,属于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此与儒家所讲的不谋而合,儒家教学有三纲(君臣、父子、夫妇)八目。对于修学的程序也讲的非常清楚,儒家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大乘菩萨行完全相同,只是用...(●[净公上人·开示集三]净公上人谈治病)
...则无。第一、自己持戒并不精严,教他人时难于出口。第二、受持戒律,左也犯罪,右也犯罪,大家也不愿意听。因此三学中缺了基础,在修学成就上发生严重的障碍。净土法门念佛不能成就是因为没有持戒,不持戒心不清净就不能得定,自然无法达到一心不乱。三无漏学因戒生定,无量寿经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就是戒律,希望念佛人对此数品,多读多诵,记在心头。
‘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法’是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其作用是能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三贤’是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阶级,称之为贤人。‘十地’称之为圣人,由初地到十地,有十个位子。贤圣合起来有四十位,再加上等觉菩萨共四十一位,谓之三贤十圣。阶级不同是在智慧与断证上分。‘持戒’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防非杜渐,使修定没有障碍,能顺利得到禅定。‘定’是清净心平等心。其作用就是智照,以智慧照见外面的境界。如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三贤十圣定功浅深不一样,智慧大小有差别,由此建立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佛对我们方便说的,他们自己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你要问他,你是什么阶级,他也无从作答。若是他自承已达到某阶级,则他仍有分别执著乃是凡夫。他们的心清净平等,无分别执著,谓之‘一真法界’,三贤位初住菩萨即入一真法界。读诵大乘经典要知道要领,即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教导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以此方法读经是修定,诵经是修慧,有定有慧,解行自然在其中,此种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学的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经典是佛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无有更善于此者,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又在读经时心中不杂一个恶念即是‘诸恶莫作’。尤其是无量寿经,读诵时五乘的戒学圆满具足。专心读经不思考是修定,字字分明是修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经说的就是‘般若无知’,无知起作用即‘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是有知,因为有知,所以就有所不知。无知是真正的智慧,无妄想分别。心经末后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真实的智慧,‘无得’所证得的都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等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心外无法,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全是自家本有的,只是从前有障碍,本有的德能显不出来,现在障碍去掉,本有的智慧德能显露出来而已,不是真有所得。
读经时不要研究经中的意义,这是很大的忌讳。一如此则落在意识中。凡夫读书不能开悟是用意识心去读,有分别妄想执著,只能增长世智辩聪,不能增长智慧。世人都羡慕才子,擅长诗词歌赋。佛门中有一句话,自古诗人妄想多。全是搞六道轮回,与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真正开悟,本性中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显露出来,可以用它作接引众生的工具。所以在佛门中也有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作为弘法利生之用,非为迷惑众生。
当读经时或有悟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乃是自然涌现出来。但不能欢喜,怕著魔,亦不必记下,有一次就有二次,心定了,时时都有悟处。
学佛总是以经典为主,注解是菩萨罗汉佛弟子对经论的体会见解,只可作参考,不能完全依靠,如其所说与经文不相应,可不必看,免得虚耗时间。古大德到了晚年,往往觉得来日无多,只一部经一句佛号,专精到此地步,会有成就。应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光阴最珍贵,自己亦应有所警惕。
‘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读诵大乘也’。此中‘德’字与‘得’字同义,就是说若就你修学之所得,以及修学用途而言,修持戒的人能得定,读诵大乘的人能开智慧,各有一能。其能力如真实,定慧可通。此与三福中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之第三句相应。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
‘明修行六念者’,‘六念’前面是三宝,后面是戒、舍、天。佛在一切大小乘经典中常常劝人修学六念,此是正念。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功德均详述于无量寿经中。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我们‘忆佛念佛’。在大经上看到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在因地上修行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一切众生。身体力行,属于身业。口业赞叹,读诵劝化。四十八愿,愿愿普度众生圆成佛道是他的意业。弥陀之行,几乎在四十八品中行行均能见到,有不少是阿弥陀佛的开示,世尊为我们转述。一切诸佛亦如是,再如释迦佛,他的口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的身业,八相成道,六年苦行,当年示现在印度,出生于尼泊尔,近喜马拉雅山,足迹一直到最南端锡兰岛。一生教化众生,未尝休息。他的意业,希望我们能接受弥陀法门,一心持名,求生净土。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如众生未往生西方,有随时退转之可能,还有许多苦难,要常常照顾。如已往生则释迦佛可以卸责,阿弥陀佛去照顾。我们念佛不只空喊一句名号,最低限度也要落实在身口意三业上,虔诚的心自然就生起来,真诚恭敬乃是性德的流露。
‘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此处说‘所证之法’,非所说之法,亦非所修之法。若是说佛所说所修之法,则大藏经均已包括,若说佛所证之法,就是指佛的成佛之法。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释迦佛是用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成佛的。用念佛的法门证得无上菩提。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这个法就是净土三经。‘并诸眷属菩萨僧’,西方世界诸菩萨们都是在十劫之中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我们在过去十劫之中曾经修学这个法门但未能去得了,而同参道友去的很多,殊觉向往而自愧弗如。今生若能往生,诸佛菩萨来接的其中有不少都是熟人。
‘又念诸佛之戒’,此‘戒’字非戒律之戒,乃是教诫之诫。佛对于我们的教诲,均载在经律论中,要常念,并遵从佛与祖师的教导,一门深入,专修专弘,净土五经的教诲,一生受用不尽,这是念戒。
‘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这一段话是念舍。过去诸佛及现在菩萨为什么他们能成就,就是因为能舍,我们仍然流转六道,无有出期,就是因为不能舍,如想成就,必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此等难行之行已过。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无际已来。共他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尽不惜身命。行道进位。因圆果熟证圣者。踰于大地微尘。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恼恶障。转转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忽思忖此事。不胜心惊悲叹者哉。七从回向发愿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向所求处。八从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时节延促。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应知。九从生彼国时下。至往生彼国已来。正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标定所归之国。二明重显其行。指出决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强弱。三明弥陀...(●[净公上人·开示集三]净公上人谈治病)
...命的学,真能放下,证得大圣,人数超过大地微尘。我们到今天仍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虚然流浪,没有一点成就,纵然天上人间,总是空过,烦恼业障愈来愈多,福慧愈来愈少。如不想到这种事情,糊里糊涂也就混过去了,若是真心想到实在可怕。生死不可怕,轮回每况愈下实在可怕。如同在昏闇时间照镜子,看也看不清。想念及此,忽然生起警觉心。今幸遇此法缘,果能掌握机会,认真修学,亦未尝不可以迎头赶上。
注解讲到此地,我们再翻开第一页看经文。讲了六天,才讲到经文第六行‘三者修行六念’讲完了。再看下面经文,注解不必看没关系了。‘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说明前面讲的三心。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在这段经文总共说了六桩事,而且三心必须圆发。下面所讲三种属于助修,单修一种亦可,有人专修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或专读大乘经典,或专修六念,或修两种三种,但必须回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经上说,修行时间,上根之人尽形寿修行,上尽百年,天天修行,不夹杂不中断。如工作很忙,可忙里抽闲,修十念法,持佛名号,一口气为一念,不拘念几声佛号,念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早晚各修一次,一生不断,亦符合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向专念’。退休之人有时间可把功课时间加长,仍应以念佛为主,加念阿弥陀经及往生咒三遍,用意在修心。念佛必须用一心专念佛号,以求心定。一日至七日即通常所讲的打佛七,可利用长假三日五日甚至一日亦可行之。一生所希求的就是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精进就是老实念佛,有进无退,精而不杂。经典是信仰的依据,如真相信,经典亦可放下,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往生时佛亲自来接,上品上生者临终时见到无数诸佛。上品中生有一千尊佛来接,上品下生有五百尊佛来接。凡是来接的都是与自己有缘的,接引时阿弥陀佛放光注照,以本愿威神加持,行人的业障消除,六通本能恢复。看看这些接引的人皆是过去生中之同参道友家亲眷属,他们老早都到了西方世界。同时也见到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授手迎接,如弹指顷,莲花化生,往生彼国。莲花是自己愿力念力变现出来的。在此世界真正发心,愿生净土,阿弥陀佛讲堂外面的七宝池中即长出一朵莲花花苞,念的工夫愈勤,心地真诚清净,莲花一天比一天大,光色日见鲜艳。等到往生的那一天,阿弥陀佛即持此花来接,花是自己培养的,而且花上都标著自己的名字。如若退心或改学其他法门,莲花就逐渐枯萎。这与一切大乘经典的境界完全不相同。善导大师在此注解中给我们作了非常详细的开导,叫我们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一个人一生第一桩大事就是念佛。世间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东西能得到,全是假的。生到天上,不过寿命长一点而已,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八万大劫的寿命,到头来还是要堕入轮回。六道全是假的,所以叫我们要舍,真明白此理,才肯认真念佛。
弥陀经梵文原本没有‘一心不乱’字样。罗什大师译本是意译,有一心不乱,他并未翻错,如翻错,玄奘大师一定会指出来。应知一心不乱太难了,有些修净土者见到一心不乱害怕,认为这个法门难以作到。其实念到一切时一切境界中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妄想杂念都没有,就是‘功夫成片’,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达到‘一心不乱’。同时无量诸佛与观音势至无量菩萨都伸出欢迎之手,迎接行者到西方世界来。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顷刻之间,往生彼国。这一生所希求的,今天完全实现了。往生是活著时候去的,这个境界行者看得清清楚楚,跟著佛菩萨走了,所以念佛往生是‘不死之法’。走了才死,不是死了才去。到了西方之后,观音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这种赞叹永无停止,一直到成佛,在这种良好的人事环境中还能退转吗?生到西方世界,没有一丝毫障碍,因其无怀疑无杂念,如有疑就会生到边地。‘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临终时见佛来接是现前见佛,生到西方之后,见佛色身众相具足是当来见佛。前年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往生,在临终时他告诉大家,他看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在云层中来接引他,他说我要跟他们去了。此事发生在美国,周广大先生并非佛教徒,未受三皈五戒,亦未念过弥陀经,只在病危时遇到龚居士叫他放下一切,专心念‘阿弥陀佛’,他闻而生信,连念三天三夜,即蒙佛接引。此乃千真万确之事,如再不信,这种无比殊胜的利益,真是当面错过,太可惜了,再到那一劫那一生才能再遇到此种往生实例。‘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也就是说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的人皆是菩萨。‘光明宝林’,前面见到的人物属正报,现在所看到的宝林是依报,物质环境。西方的特色,任何物质皆放光明。不但佛菩萨,人身上也放光明。‘演说妙法’,佛菩萨说法,众鸟说法,风树说法,流水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听到佛菩萨与六尘说法,行者就开悟了。娑婆世界业障深重,障其悟性,所以不能开悟。临往生时佛来接引,佛光一照,业障消除,品位提升。行者生西之后亲眼看到事实,开悟很快。仁王经中说‘无生法忍’是圆教七地以上菩萨所证得的,无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七地所证的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与大经所说的‘皆是阿鞞跋致’相应。什么叫作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即‘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看一切法是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大自然的现象全是生灭法。如证得无生法忍,看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此种情况我们很难懂,因为它不是我们的境界,也不是我们常识所能推断。佛说这是真相,我们看一切法有生灭现象是我们的错觉。六道轮回、十法界皆是生灭法,不是真相,证到无生法忍就见到真相,真相是不生不灭,证道以后,这个世界就变成一真法界。如执著有一个一真法界又错了。佛不得已而说一真法界,我们全把一真看走了样,若问为什么看走样呢?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所看的现象也是生灭的。他用一心,一心无分别,所以看的境界就变为不生不灭的一真法界。以拍电影的摄影机作比,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可拍二十四张照片,放出来的电影好像是真的,其实是生灭连续的现象。眼睛比作真心。真心看的是真相,妄心生灭所见的是妄相。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是修定,无论那个法门,只要是佛法就不用生灭心,生灭心与不生灭心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看如何用法。会用是佛菩萨,不会用是凡夫。楞严经是一部大经,交光法师说,楞严宗旨叫我们舍识用根,识是生灭心,根是不生不灭的真性,生灭心舍掉,用不生灭的根性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此乃真实话。理上没错,事上全用不上。所以楞严还是提倡念佛。若生到西方,一踏进莲花,楞严大定就现前。使我们在娑婆世界不能学到的,到了西方世界自然圆满完成,所以修楞严大定要到极乐世界去修。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这与弥陀经所讲完全相符,该经说,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回来的时候,算算不过是一餐饭的时间,已遍历一切诸佛刹土。‘受记’是预先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成佛,到何方世界度化有缘众生。‘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从诸佛刹土,听佛讲经,蒙佛受记,再回到极乐世界,先拜见阿弥陀佛,也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华文译为‘总持’,总一切法,...(●[净公上人·开示集三]净公上人谈治病)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