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我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5141929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5-14 19:30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我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5141929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我的讲记敬摘点滴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佛告诸比丘。复有四事。令法毁灭。何谓为四。
一、将来比丘。已舍家业。在空闲处。不修道业。
二、僖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三、高听远视。以为绮雅。自以高德。无能及者。以杂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多半是针对出家人而说的,属正宗分的第四段。佛对比丘说:‘将来有四种情形,将令佛法毁灭。’
第一、‘将来比丘。已舍家业。在空闲处。不修道业。’
这一条的关键,就是‘在空闲处’。这一句话的意思,不是指远离都市到山野里没有人迹的地方修行,亦不是指休闲,正是今天我们在社会上作谋生的工作,工作完就是空闲处。出家人将在家的工作辞掉,发心出家,不是要得空闲,而是出家有出家的事业。所以出家人是要将这些空闲时间,用来修行办道。这句话意思简单的说:‘将来比丘,舍弃在家营生的事业而出家,可是不办道、不修行,不荷担如来家业,虚度光阴。’
何谓不修道业?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宗旨,就是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是指自己。我们修行,就是修到能自觉自悟,即是真修行。相反的,就是迷惑颠倒。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学佛的德能觉道,不迷惑颠倒,确认宇宙人生的真相。一个人能够自悟,悟到诸法实相,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心地清净,一心向道,自然能够荷担如来家业,作弘法利生的工作,这就是出家人应修的道业。出家人所要做的是修行办道,并不是舍弃世间事,到寺院里图个悠闲清净,虚度光阴。
第二、‘僖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这一条是属于现代佛教现象的第五种‘作秀的佛教’,完全违背佛陀的教诫。如一般讲经法会,讲究排场华丽,把道场装饰得美仑美奂,没有一点庄严清净的气氛;甚至于散花、唱歌等,会场设计得像作秀的舞台,而作出来的又不自然,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出家人求美丽的袈裟,这种作法...(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人。
第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喜。因致名闻。’
这是说明出家人不学经教,完全以现代人的文章、杂志、报纸等作教材。‘王者’不是指仁王,而是魔王。魔王要破坏正法;仁王是教人修十善,维系社会安全。现代人所写的文章,正是毁灭佛法的,他们的目的只在求名闻利养,不是在弘法利生,所以内容尽是讲些世事闲谈,趣得人心,哗众取宠,无非是在造三恶道业因,怎能与佛经的真实义趣相比呢?
第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士。不用为佳。’
有些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文章都是以浅显易懂的为主,现代人看了这些文章着作,马上能说善道。但是这些言语、文字,都是意识心的作用,专在人我是非之间巧妙运用,以求快意人心,比起佛经天地之差,凡是多读不正当的文字传说,容易增加迷惑颠倒;若是读诵大乘经典,可以帮助开悟。经典虽然深奥难懂,熟读自然能入境界。所谓‘经书不厌百回读’,读经可以修戒、定、慧三学,去掉执着、分别、妄想;只要是通达之士,都深知这个道理。当然对杂书浅文,以不取用最好。
第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凡是龙天护法鬼神、菩萨等,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看到以上的现象,都非常悲痛流泪,没有不叹息的。邪知邪见扰乱世人的清净,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圣人有言:‘国之将亡,必出妖孽。’也就是佛法将灭,邪知邪见、妖魔鬼怪必定出现,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如果我们佛门里面的护法,不能大力护持正法的弘扬,反而舍弃弘法教化众生的事业,赞同这些肤浅的言论杂志,促使正法灭亡,连护法龙天都会流着眼泪离开我们。
第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由于我们不辨是非、善恶、邪正,颠倒错乱,致使这种现象逐渐扩散到全世界,大众们积非成是,再也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找到真正精修的人。
下面的经文非常重要,前面是教我们认识环境;后面则是告诫比丘们应当如何修行,才不致于犯错而误导众生。假如我们能听取佛的教诲,真的改正从前的过失,也可称为修持。知错能改,在佛门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现在来听佛告诫我们的话,也是正宗分的总结。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
...(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可以帮助开悟。经典虽然深奥难懂,熟读自然能入境界。所谓‘经书不厌百回读’,读经可以修戒、定、慧三学,去掉执着、分别、妄想;只要是通达之士,都深知这个道理。当然对杂书浅文,以不取用最好。
第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凡是龙天护法鬼神、菩萨等,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看到以上的现象,都非常悲痛流泪,没有不叹息的。邪知邪见扰乱世人的清净,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圣人有言:‘国之将亡,必出妖孽。’也就是佛法将灭,邪知邪见、妖魔鬼怪必定出现,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如果我们佛门里面的护法,不能大力护持正法的弘扬,反而舍弃弘法教化众生的事业,赞同这些肤浅的言论杂志,促使正法灭亡,连护法龙天都会流着眼泪离开我们。
第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由于我们不辨是非、善恶、邪正,颠倒错乱,致使这种现象逐渐扩散到全世界,大众们积非成是,再也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找到真正精修的人。
下面的经文非常重要,前面是教我们认识环境;后面则是告诫比丘们应当如何修行,才不致于犯错而误导众生。假如我们能听取佛的教诲,真的改正从前的过失,也可称为修持。知错能改,在佛门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现在来听佛告诫我们的话,也是正宗分的总结。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
前面说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总共列举了十五桩末法比丘所犯的邪事,也都是乱世的现象。但是真正不如法的事情太多,不胜枚举,岂只上面所说的这些!将来这些邪法,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一定会导致佛法走向毁灭之途。所以佛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而感叹,现在佛又说道:
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
‘谛’是真实的意思。佛在此地教诫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在修学佛道上,得到真实的成就,必须注意下面的几项原则:
第一、‘弃捐绮饰’:‘绮’是美丽的意思;‘饰’是装饰。佛劝告比丘们,应当舍弃物质上的享受。因为现代人讲究华丽,生活...(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经文非常重要,前面是教我们认识环境;后面则是告诫比丘们应当如何修行,才不致于犯错而误导众生。假如我们能听取佛的教诲,真的改正从前的过失,也可称为修持。知错能改,在佛门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现在来听佛告诫我们的话,也是正宗分的总结。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
前面说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总共列举了十五桩末法比丘所犯的邪事,也都是乱世的现象。但是真正不如法的事情太多,不胜枚举,岂只上面所说的这些!将来这些邪法,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一定会导致佛法走向毁灭之途。所以佛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而感叹,现在佛又说道:
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
‘谛’是真实的意思。佛在此地教诫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在修学佛道上,得到真实的成就,必须注意下面的几项原则:
第一、‘弃捐绮饰’:‘绮’是美丽的意思;‘饰’是装饰。佛劝告比丘们,应当舍弃物质上的享受。因为现代人讲究华丽,生活奢靡,例如道场要建筑得富丽堂皇;衣着的色彩要鲜艳华丽;讲经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场面;在排场上要像舞台作秀般热闹,这些都违背觉道,不是修行人应该有的。
第二、‘不求名闻’:名闻包括五欲六尘、七情六欲,这是魔障的根源。修道人尤其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沾染,免得磨损道心。
第三、‘质朴守真’:这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前面曾说过,我们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的道理。‘质朴’正是简朴的意思;‘守真’是指真心诚意,是指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上,乃至于道场都是愈朴素简单愈好,不作人情佛事,真实念佛办道,守着清净心,莫要接触烦恼俗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是非多。’不关自己的事少接触,学佛愈单纯愈好,能这样修学,就是‘质朴守真’的精神,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
第四、‘宣传正经’:讲经的比丘们,为大众介绍佛法,一定要依据经典--纯正的佛经。‘正经’亦称正法;再进一步说,所谓的‘宣扬正经’,有必要因时、因地而作决定。比如在旧金山大觉寺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我在大藏经里选了一部《佛说清净心经》;又有一次,有六个小时的时间,就选择本经,同属小部经;另外一种方式,是选择大经的一品,或者一段,或者几句经文,视时间而定。当然这些经典,都应当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问题及修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之...(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闻’:名闻包括五欲六尘、七情六欲,这是魔障的根源。修道人尤其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沾染,免得磨损道心。
第三、‘质朴守真’:这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前面曾说过,我们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的道理。‘质朴’正是简朴的意思;‘守真’是指真心诚意,是指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上,乃至于道场都是愈朴素简单愈好,不作人情佛事,真实念佛办道,守着清净心,莫要接触烦恼俗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是非多。’不关自己的事少接触,学佛愈单纯愈好,能这样修学,就是‘质朴守真’的精神,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
第四、‘宣传正经’:讲经的比丘们,为大众介绍佛法,一定要依据经典--纯正的佛经。‘正经’亦称正法;再进一步说,所谓的‘宣扬正经’,有必要因时、因地而作决定。比如在旧金山大觉寺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我在大藏经里选了一部《佛说清净心经》;又有一次,有六个小时的时间,就选择本经,同属小部经;另外一种方式,是选择大经的一品,或者一段,或者几句经文,视时间而定。当然这些经典,都应当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问题及修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
这一段开示,是佛教给我们在宣扬佛法时,必须具备的态度。《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给我们对于深奥的佛理,为人讲解时,‘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需要生枝添叶,老老实实照着经典讲解就好,自然不会出错。最怕的就是自己随意发挥议论,错误百出。特别是对初学,经典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自己都看不懂的经典,到外面为别人讲解,很容易出错。同时,讲经需要‘契理契机’。真正理解经义叫做‘契理’;应众生的需要而讲叫做‘契机’,并且能令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当我们选出来的经典,无论是一部或者一段经文,只要按着佛的意思来说,本分老实的把经典讲得活泼生动,加上自己修学的功夫,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使得佛法的精神,真实的让众生明白。换句话说,这样自己才真正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把自己的心得、研习过程,向大家提出详细的报告,才算是圆满。
‘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文,视时间而定。当然这些经典,都应当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问题及修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
这一段开示,是佛教给我们在宣扬佛法时,必须具备的态度。《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给我们对于深奥的佛理,为人讲解时,‘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需要生枝添叶,老老实实照着经典讲解就好,自然不会出错。最怕的就是自己随意发挥议论,错误百出。特别是对初学,经典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自己都看不懂的经典,到外面为别人讲解,很容易出错。同时,讲经需要‘契理契机’。真正理解经义叫做‘契理’;应众生的需要而讲叫做‘契机’,并且能令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当我们选出来的经典,无论是一部或者一段经文,只要按着佛的意思来说,本分老实的把经典讲得活泼生动,加上自己修学的功夫,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使得佛法的精神,真实的让众生明白。换句话说,这样自己才真正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把自己的心得、研习过程,向大家提出详细的报告,才算是圆满。
‘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这是指在修行上有成就的人,不仅能依照佛经的本意讲解,而且能迎合听者的根机,说出佛心里欲讲未讲的言语,能令众生洞悉佛意,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比如清朝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就是‘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的具体说明。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解释‘发菩提心’,是自古以来没有人阐发过的,一切净土经论注解‘发菩提心’,都与蕅益大师的说法不同。古德所注解的,没有人看得懂其中的...(净公上人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