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子路」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4-28 21:02
標題:
「子路」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子路」,这也是孔子的学生,「拯人于溺」,人掉到水里去了,他下水把这个人救上来,「其人谢之以牛」,他救人一条命,人家就拿一条牛送给他,来谢谢他,「子路受之」。孔老夫子欢喜,为什么欢喜?你看看,孔子说,「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所以我们世俗人看,子路不如子贡,孔老夫子的眼光不如此,不是这个看法,你能够下水去救人的时候,你看人家立刻就来道谢,送你这么厚的礼物,以后人家一看到有人掉到水里,个个人都肯下水去救人。所以,世俗眼光看着,子贡赎人不受金,好,子路算什么?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马上就接受了。你看孔老夫子的态度就不相同,他不是为子贡、子路着想,不是就他们两个,他是看整个社会的风气,从这个地方来着眼,是为大众来着想,那就不一样。你看我们世间人着眼点的地方是看个人,圣人的着眼点是看社会风气,这个着眼点就不一样,所以是非标准就不相同。
底下几句话说得很好,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子贡的流弊、子路的流弊,你们两个比较比较,你就晓得。子路他这个样子给社会带来是有利的,子贡虽然这个行很廉洁,带给社会是不利的,这个就是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这个是两个例子,很容易看出来,就是以子贡、子路这两个人这个例子,一看就晓得。所以现行虽然不善,像子路受牛,这个现行好像不足为人称道的,但是什么?而其流足以济人,他留这个样子,别人肯能够效法,「非善而实是也」,这是真善。「然此就一节论之耳」,就这一桩事情来发挥这个议论。「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抉择的标准就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人而论天下,你要记住这个标准,你才能够辨别真正的是非。
第五,什么叫偏正?底下他也举了一个例子来给我们说。「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告老回家了,当然这是做过宰相的,负有盛名。「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德高望重。同乡乡里有这么一个人,酒喝醉了,喝醉了就骂他,你看天下人都敬仰他,这个人骂他。毕竟是宰相,「吕公不动」,告诉他底下人,底下人没有他度量那么大,当然在表情上就很不满意,他就告诉这些人,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回到家的时候,门一关,不要去理会他,在我们看起来,不错,宰相肚子可以撑船,不错。这个人他清醒过来,他也趾高气扬的,他做宰相,我还不是骂他,骂他,他气也不敢吭一声,得意忘形,他连宰相当他的面都骂,他跟其它的人面前他还怕谁!
你看看后面这一段,「逾年」,过了一年,「其人犯死罪入狱」,这个时候吕公后悔了,当时他要好好的把他教训一顿,责备一顿,可能这个人以后就不会犯罪。晓得自己错了,该责备的要责备,该忍耐的要忍耐,就是你要想后果。然后才能够当机立断,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个事情。所以他后悔,假如当时我要跟他计较,把他送到官府里给他治罪,他经过这个惩罚之后,或许他这个心就能改过,知道自己错了。你这个固然表现的是气量很大,能够饶恕他,不与他计较,可是放纵了他。他这个人在社会上无恶不作,到后来还是害了他自己。所以你看看他讲的,自己当时只是想存心厚道,没有想到养成其恶,以至于此,犯了死罪,关到监牢狱里头。「此以善心而行恶事」,世间像这样的人多得很,以善心行恶事,这个就是智慧不足,疏忽于辨别。
还有恶心行善事的。「如某家大富,值岁荒」,遇到荒年了,遇到荒年饥饿的老百姓常有抢粮食的,这个事情是有,告到县衙门,县衙门不受理,大概也不敢受理,这个时候大家是以争得粮食为第一桩事情,这是解救他的饥饿。所以「穷民愈肆」,没有忌讳。他怎么样?官不敢理,他来,「私执而困辱之」,他用私刑,老百姓才渐渐的守秩序,才不至于暴动,「众始定。不然几乱矣」,不然这些人会变成造反。他虽然用私刑,他能够把这些乱民制伏住,不至于叫他有暴动,不至于危害了大众。这个你看是恶,连官府都不敢管,他来管这个事情,他干的是恶,但是实际上行的是善。「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个事情很细微,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才能够明辨是非。
下面讲,什么叫半、什么叫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经》里也讲,「商罪贯盈」,恶贯满盈,那果报一定就要现前。底下举个比喻,好像我们贮藏东西,很辛勤的去攒积,这就是满;懈怠不积,这就不满。不满就是半,只有一半,满是圆满,半是不足。底下这是一桩,也是确实是事实的,经里头也有记载。「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就是寺院里的住持,大和尚亲自来给他忏悔回向,为她祈福。「及后入宫富贵」,这是被皇帝选去做了妃子,这个时候富贵了,「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带来这些金银财宝很多,「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不亲自来给他回向。这什么缘故?当然她要问,她说我从前到这里来,只不过施二文钱,老和尚你亲自替我忏悔,我现在带了这么多钱来布施,你不给我回向,派两个徒弟来应付应付,这是为什么缘故?
你看那个老和尚所说的,「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因为妳的心真实。「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你看这个是修福的,千金是一半,她修了半个福,而二文钱修的是满福,可见得这个半、满是在心,不在物!千万不要想,有钱才能培福,我只是一文都莫名,我培什么福?一文不名的人,只要心真,培的福都是圆满的。有钱的人培福,实在的话,很难培个满福,都是有缺陷的,花了再多的钱去祈福都是得到半满,得不到圆满。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得太清楚了,看得太多了。
下面又举了一个例子,这是讲汉锺离,八仙,「授丹于吕祖」,吕洞宾,这个吕洞宾是汉锺离度他的。先他是教给他点铁成金这个法术,他告诉他,点铁成金,你这个钱来得容易,你就可以救济贫苦。吕洞宾就问,他说我点这个铁成金,将来还会不会又变成铁?汉锺离就告诉他,「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又会变成铁。吕洞宾不学了,你看「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我不要学它。现在的人只要有五小时的效果他都愿意学,五小时之后害人,是他吃亏,我便宜已经占到了。你看看吕洞宾的存心,五百年后有人吃亏上当他都不愿意,他都不忍心来做这个事情。这是他修行成神仙的心,真正的神仙怎么会害人?「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这是汉锺离给他讲的,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个一念心,这个存心,这一句话,三千功行已经圆满了,就这一点存心,就一切功德都圆满了。我们要修圆满的功德,你只有一念真心为善,功德就圆满了。你不是真心,怎么个修法都是有缺陷的。这是希望大家要好好的注意到。所以你修福,哪一个人没有能力修福,修圆满的福报,修最殊胜的福报,人人都有分。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个方法,那是没法子,这就叫迷惑颠倒。你要不迷惑颠倒,任何人都能修圆满的福报。换句话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改造他自己的命运,都可以有求必应。古圣先贤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
底下说,「又为善而心不着善」,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着相。修行,「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念念功德圆满。心要是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可见得世出世间真正来讲,无不是论心而不论事。「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这是大乘佛法菩萨所行,无相的布施,这个布施功德太大了。一斗米很少,不多,以这样的心供养道场,得的福,「无涯之福」,一文钱消千劫之罪。这个话,给诸位说,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
我们这个讲座,这是真正道场,释迦牟尼佛以来,这个道场统统是讲经说法,这个道场就是大家种福的机会。以往我们这个道场不劝人家来出钱出力,不劝的,只告诉大家,我们从哪一天到哪一天有讲座,欢迎你们来随喜,欢迎来旁听。这一次我看到那里红条贴满了,修福的人这么多,这个收入讲座都用不完。所以我们馆长也很发心,讲座当中有很多辛劳的,像在厨房里面每一天烧饭来供养大家,他们非常辛劳,所以我们办阿里山郊游,我们一律招待,我们图书馆免费招待他们。这是应该的,他们辛劳,我们有报答。这就是知道修福的人渐渐的多了。但是这个福报之半满,那是在他的用心。真有用心,三轮体空的,钱送过来之后,你看,人都没见过一面,一句话也不说的,他把钱送来了,不管你怎么用,不闻不问,心地清净,来供养讲座。而不是出了一点钱,我这个钱你怎么用,你是不是买了米、是不是买菜给大家吃了?虽然做了,只得半个功德,不圆满,只得了半个功德。
所以后面说,「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所以这些我们要把它仔细去较量较量,比较比较,你才能够了解真实的情况。
了凡四训 (第九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9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前一面最后一行,我们接着看,「何谓大小」,这个就是讲的善有大善、有小善,恶也有大恶、有小恶,这是我们应当要能够辨别的。他这个地方举了一个例子,举了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我们能够信得过的,我们从这里头去体会这个道理,这是确有其人,也是确有其事,不是预言。「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这个就是所谓人间做的善恶,幽冥界的判官都有记录。这个事情说起来有很多人不相信,世间人这么多,做了个善恶的时候,哪有那么些人他哪有那些闲工夫一桩一桩给它去登记?这个事情真正是不可思议。但是有没有这回事?有这回事情。
我在早年学佛,对这个事情也是半信半疑。朱老居士给我说过两桩事情,第一个就是讲他的老岳丈,他的岳父章太炎,这是大家晓得,民国初年的朴学大师,是真正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就做过东岳的判官,东岳这个地位相当之高。在我们中国大陆有五岳,阎罗王底下就是五岳,这个五岳比省大,他管好几个省,差不多就相当于我们抗战期间画了个战区那个司令长官一样,一个战区他管好几个省,我们中国大陆一共就画分五个区域,就是五岳。五岳是东岳,东岳大帝那个庙在泰山,在山东的泰山,他管五、六个省。东岳大帝请他去做什么?去做判官。这个判官是什么地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秘书长,如果说东岳大帝我们把他比作省主席,他就是省政府的秘书长。所以这个地位很高,仅次于东岳大帝,他在阴间做这么大的官。
他做官的时候,人是个活人,白天在阳间里处理一些事情,晚上要到阴曹地府去办公,人也相当的疲倦,没得休息,日夜都要上班。去怎么去的?每天晚上黄昏的时候,吃了晚饭以后,他就晓得时间快到了,就有两个小鬼牵着一匹马来接他,每天晚上来接,到第二天早晨差不多鸡叫的时候,就把他送回来。他就见了许多的事情,所以有些好的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他就说他所判的案子,见的这个事情,的确如此。人家就问他,说你做这个判官你有没有薪水?他说有,他说那个有我没得用处,拿到阳间来没用处,有薪水。也有饮食,那个饮食东岳大帝都叫他不要吃,那是饿鬼道的,叫他不要吃。
他说奇怪的事情,我们阳间很多言语不通,譬如南方跟北方人讲话就不通,讲国语的,本省同胞有不懂国语的,还得用台语翻译,外国人跟中国人言语更不通了,他说到阴间好像都通了,各人说各人的方言,彼此好像都听得懂,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譬如跟美国人交谈,他说的是美国话,不是说中国话,他说的我们听得懂,我们说的是中国话,并不是说美国话,他也听得懂,这个语言没有障碍。譬如外国人也有很多在中国死的,也要经过他那个地方。他见过很多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常常每天把他办公看到的那些事情都给大家说。
鬼的寿命是长,我们在经上看到,没听说过,他给我们讲的时候是说出来了,他说他曾经在东岳大帝那个地方见过有宋朝的人、唐朝的人,还在鬼道,他都认识,因为什么?从前念他的文章,念多了。这个都是鬼里头年岁比较大的,愈是往古时候去那就愈少,像唐、宋、元、明这些鬼还是很多,在我们历史记载的那些人,确实有不少都在鬼道,他都见到过。有一次他试验了一下,他说天天上班很累,有一天就告个假,就用黄纸写个请假条,到下午的时候他在门口就把它烧掉,果然那天晚上来接他的小鬼就没有来,准了他一天假。很有趣味的,这个事情是千真万确的,朱镜宙老居士讲他老岳丈的事情。
他说判官里头生死簿记的这个善恶的确有,不是假的,他所记录的也不是随便给你记录,他不敢,是你造作的有善恶,他给你记录下来,等于说那一边留的有资料。因此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你作善作恶,你不要怕人家不晓得,幽冥之中这些鬼神,管闲事的鬼神,都给你记录下来了,是一笔都不漏的,往往你自己有,忘记掉的,一想,真的,他那里记载的有。他跟我讲的故事很多很多,他经历的这些事情,年岁大,经历得多,将来有时间我讲给你们听,很有趣味,那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个就是把他善恶的记录档案调出来,看看这个人他一生造的善恶有多少。一看记载善的那个本子大概只有一张纸,卷起来,你看看,仅如箸,箸是什么?吃饭的筷子,筷子你想想看一点点,一张纸卷起来的,就那么一张,一纸。而他做的这个恶,把那个本子堆起来堆了一大堆,在大殿里堆了一堆,全是记他的恶。恶做得多,善做得少。好了,这个冥官就叫底下的小鬼拿秤来秤一秤,来磅一磅,比重,分量是恶多善少,比一比重量,这个一比重,你看,「如箸者反重,盈庭者反轻」,他这一卷它重,放在天平上一放的时候这一卷重,这冥官心里对他就有好感。「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我现在还不到四十岁,我的过失怎么会有这么多?这些事情诸位要信,不是世俗讲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说不信则无,那我都不信。信,有这个事情;不信,还是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不是管你信不信的,确有其事。冥官就告诉他,「一念不正」,这就是恶,「不待犯也」。你要是犯了,你这个恶就大了,罪就重了。你起了一念不正的心,这个就是恶,这个恶当然也有记录,但是过轻,不是重罪。所以它虽然有那么多,都是轻,都没有什么重罪。
他就问了,他说这一卷是什么东西?他说怎么这一卷反而能够说是比我四十年做的过失还要重?这一卷是善,我做了些什么善事?这就再告诉他,「朝廷」,就是皇帝,说朝廷就是说皇帝,他兴趣来了,想建一个大工程,而这个工程是劳民伤财,又不是必要的,所以他就写了一个等于说是在从前叫奏章,建议、谏正皇帝最好把这个工程取消,免得劳师动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他这里讲了,「修三山石桥」,修这个工程要用多少劳工,要用多少金钱,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这个朝廷能省应该要省掉,不能省的,那是需要做的,所以为政总是要多替老百姓着想。这个就是他给皇帝上疏的稿子。
仲达说了,我虽然有这个意见进给朝廷,但是皇帝没有采纳,皇帝还是兴这个工程,我虽然建议,没有被采纳,难道这一个念头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吗?这个冥官就跟他说了,朝廷虽然不从,你这个一念,这个念头,是叫大众得福,这一念不是为你自己,是为老百姓着想的。他说如果要是皇帝接受你的意见,采纳了,你这个善更大了。虽然没有采纳,这个善已经就不小了,足可以抵他盈庭之过。所以诸位想想这一点,再想想了凡居士前面所讲的,他做县长的时候,把田赋降低了一些,这一县的老百姓都受福,都得他的好处,这一举就不只做一万条善事,你看这个地方看你相信了。所以你要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这一念善,这个善的功德太大太大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