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八识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4101119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4-10 11:21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八识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4101119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八识的讲记敬摘点滴
...此可知,经上所谓的是一念微善现前,没有障碍,或者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很薄弱,好像很轻的云彩,稍稍风一吹云彩就吹掉了,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现前。又何以说他是一念微善?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麽降生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现前,感得佛陀到这个地方来应化,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虽示现佛身,这些有善根的人不认识佛,也不可能向佛请教,更不可能向佛学习。这就是说明他一念微善现行,佛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有诸佛菩萨来帮助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众生。在经上讲,他们最初得力於五不还天里面的净居天人,净居天人都是修行证果的,在一般经论里面说三果圣人,都是小乘三果的圣人。他们看到了,看到佛应化到世间来了,世间这些众生不知道向佛请法,他们来示现、来启请,代我们启请。不仅如此,我们在佛家常常听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示现外道,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乃至於童男童女,各个阶层普遍的示现,他们起带头的作用。听说这个世间有这麽一个大智慧的人、大学问的人、大德能的人都来皈依,都来亲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带动整个的社会,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众生都接引到佛门来,这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比我们这部经题更明显,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虽然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从哪里修起?从清净心修起,这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是上上根人,他从觉门下手。清净、平等、觉三个门,上上根人可以从觉门进来,像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从觉门。教下,他们从正门、从定门,从戒定这个法门。净土宗是从净门,从清净心。由此可知,离开了觉、正、净,违背了清净、平等、觉,虽有善根福德现前,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说大乘佛法入门的一个诀窍,无论是在解门或是行门,不认真求学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大光普照”里面起用的意思。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
“宫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众”是众多。众多是从事相上说,事相无量无边,这些境界相是由众生性识所变现出来的。大乘经上笼统的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众”。不但事众多,理也众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复杂。一尊佛陀教化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叫一佛土。今天我们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换句话说,佛国土就是大千世界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国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数字能说得出来的,众多。
“妙”,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妙。谁能看得出来?觉悟的人看出来,太妙了,他看出什麽?看出来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净,相哪有不清净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这个才知道万法皆空。什麽个道理我们现在觉得样样都不空?这是什麽道理?给诸位说,这是迷情不空,除这一点之外,我们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有什麽差别?没有差别。你们看到经上讲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现前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寿?我说这话你们又不相信,明明看到这个身几十年就有死,怎麽是无量寿?这是你没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晓得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的身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把我们这个人比作清净法身,衣服脏了天天换洗,你没有感觉得这个衣服寿命好短,没感觉到。在十法界里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那不是自己,这身不是“我”,“我”无量寿。所以你晓得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跟诸佛如来差在哪里?差在诸佛如来是智慧当家,我们凡夫是情识作主,这个糟了,迷情作主。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说,诸佛菩萨用的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除此之外实在讲没有差别,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觉悟、契入境界了,你的心怎麽会不清净?清净心处众生界,众生界也是清净的,决定不染着。禅宗里面话所谓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道理,这才叫众妙之门,这才是真正慈悲。我们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两句话就是此地“众妙宫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事实。为什麽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与妄想、分别、执着相应的慈悲、方便就坏了。与觉正净相应的、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的慈悲就是本,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门。所以要看跟哪个相应,与佛菩萨相应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门;如果与烦恼相应就错了,就变成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是生佛凡圣差别之处。所以佛法修学,无论什麽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教下,它有一个总原则,永远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戒定慧,就是觉正净,这个不能变更。与这个相应,这是佛法;与这个不相应,那是魔法。佛同用一个魔字来说,魔是什麽?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与觉正净相应,是决定会得到身心安稳。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修学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是的。真实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真实的利益。明了之後你才懂得修因证果,这个门径自然清楚了。这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第五尊:
【无尽光髻主火神。】
“无尽”,无量的意思,也有无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无尽的。不但智慧无尽,德能也是无尽的,色相也是无尽的。他能够在十法界随类现身,色相无尽;有能力示现,德能无尽;又有能力随机说法,显示出智慧光明的无尽,帮助一切众生开发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证果了,他成佛了,佛菩萨不居功,为什麽?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外来的。决不是佛菩萨给他的、佛菩萨帮助他得到的,不是的,自性本具的。我们现在晓得众生很苦恼,众生的烦恼也是无尽的,这一点也没错。众生的苦难也是无尽的,为什麽?迷了,把你无尽的智慧德能变成了烦恼灾难。一下觉悟了,就把无尽的烦恼灾难转化为智慧德相,转变。所以学佛,特别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大转变。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我们现在种种忧虑、种种烦恼、种种分别、种种执着,如何把它转变成清净、平等、觉?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闻法,哪里要天天听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到达黄梅向六祖请教,几句话之下很投机,佛家讲很投缘,眼下大彻大悟,他老人家掉头就走。六祖就问他,你怎麽走得这麽快?没事了,没事没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场有名的叫“一宿觉”。他亲近师父一天,还是师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里像我们这样天天听经,听上几年都还迷迷糊糊的。
所以听经要会听,会听是转境界。读经的时候,即使是在一些法会当中,乃至於超度法会,放焰口、蒙山施食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那就有真受用。什麽叫随文入观?随着经文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他就入境界。你读《华严》,你读《十住品》,你能随文入观,你就是十住菩萨;你读《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萨;你读《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萨;随着经文就入境界,一部《华严经》念完成佛了,确实是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问还会退转吗?会退,退得很快。为什麽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又动心,又生烦恼,这就退转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进进退退,到什麽时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证果,这里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现居兜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说:昔者如来在王舍城告诸比丘:当来之世,此瞻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徒座而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弥勒、梵言梅咀利耶的讹译。梵言梅咀利耶,此翻慈氏。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的过程。依《无著传》记载:无著因不满于所证的小乘空观,入定上升兜率,从弥勒处学习大乘空观,终于大悟,冰释多年的疑窦。此后无著决心宏扬大乘。为了取信于人,又请弥勒下降于印度阿逾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由于弥勒的亲自演说,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传开了。
关于弥勒的著作,汉地传说有五部,除了《瑜伽师地论》外,还有《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其中以瑜伽师地论最为重要。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在玄奘以前翻译此论的共有三家:1、北京昙无忏,于公无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间,译出《菩萨地持经》十卷,《菩萨戒本》一卷。
2、刘宗求那跋摩,于公元四三一年,译有《菩萨善戒经》九卷。
这二种译本,都没有出乎唐译菩萨地的范围。
3、梁真谛、于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六九年间,译有《决定藏论》三卷,是唐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的异译。
与奘译相比,这几种译本,不但内容不完整,且文字也晦涩难读。
二、内容提要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2、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3、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4、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
5、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五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说: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摄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摄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这是说:《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一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下面根据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提要如下。
(一)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欧阳竟无认为: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
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放。
(见《瑜伽师地论叙》)
欧阳氏以境概括九地是什得商榷的。因为在九地中:五识身相应地、竟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可以说是境体和境相;然而,三摩四多地及非三摩四多地,是辨别和修学禅定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境呢?因此,我觉得摄在行中较妥。
境摄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有心地、无心地。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各从自性(各自体性)、所依(生起的依赖条件)、所缘的境界)、助伴(各各相应的心所)、作业(业用)五个方面。来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未那识(恒行意)、阿赖耶识。其中意地包括了意识、末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它们都以意根为生起的所依。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反应了初期的唯识思想。其理论持点地:一、诸识及心所各有自体,论中建立了八识五十三所。二、以第七识为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词。三、种子本有。四、一切色境虽由种子所生,但各有其相对的独立自体,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程度。此外,是之二地还详说有情生死,世界成坏,以及法相差别等问题。
有寻有伺等三地,分为五门叙说:
1、界施设建立:由数(三界)、处(三界处在)、有情量(有情身量低)、有情寿(寿命长短)、有情受用(苦乐、饮食、淫欲之受用)、生(三种欲生及三种乐生),自体(四种不同的所得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相施设建立:由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由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4、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资料。
5、杂施设建立:此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四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四多地:三摩四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非三摩四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辩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
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
说明:一、独觉种姓,二、独觉道(修行的法),三、独觉习(证果的方法),四、独觉住(身心安住处),五、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注生、摄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姓(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姓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都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七相怜愍,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徵、修习的时间和所断的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辨别菩萨受生的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非三摩四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辩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
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
说明:一、独觉种姓,二、独觉道(修行的法),三、独觉习(证果的方法),四、独觉住(身心安住处),五、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注生、摄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姓(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姓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都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七相怜愍,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徵、修习的时间和所断的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辨别菩萨受生的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姓地(种姓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注增上心注三种增上慧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上述七地反应了菩萨修行的七个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注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果摄二地,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论中各以三相施设建立。
本地分十七地内容,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十七地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读者检阅,现将本论目录及卷数列表如下:(略)二、摄抉择分;抉择本地分的深隐要义。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缘觉地),十六地的名称同本地分。下面依次提要: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卷五十一至五十七):在八识中,著重谈了阿赖耶识,从八个方面证实阿赖耶识的实有:谓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这八个方面,假如离开阿赖耶识,都无法成立。又以四相建立流转:谓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相应心所,与转识的依赖关系,诸识的同时俱起;一相建立还灭:谓阿赖耶识的转依。
在法相方面:广辩种种不相应行法,五十一心所,及六种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相善巧)。
有寻有伺等三地(卷一十八至六十一):在本地分的五门施设建立中,提出杂染施设建立作进一步的说明。杂染有三:一、烦恼杂染:即烦恼的自体,烦恼的种类,烦恼的修断,烦恼的对治。二、业杂染:广明十不善业。三、生杂染:叙述三界有情及出世圣者种种受生差别,招感生死的原因,有情界中的种种痛苦,并指出作国王的道理,和上中下士的不同。
三摩四多地(卷六十二至六十三上):指出众生不能证得心一境性的原因。
解释《随身念经》,二解脱(心解脱、慧解脱),眠缠,五种与定相违法(犯戒、无无间加行、无殷重加行、有沉没、他所扰恼),修定人有三种远离(住处远离、见远离、闻远离),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忿、慢、欲贪、萨迦耶见、不能堪忍)等。
非三摩四多地(卷六十三中):说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对治方法。
有心地(卷六十三中):用五相说明诸心差别:一、依世俗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如前意地所说:二、胜义道理建立诸心差别:概括诸识为二种:①阿赖耶识,②转识。三、胜义道理建立能依差别: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末那识为能依。又说明阿赖耶识、末耶识、意识的含义和作用。四、胜义道理俱有差别:八识的俱不俱起。五、胜义道理建立染净差别:阿赖耶识、末耶识在三性中的性质,与烦防相应不相应,诸烦恼种的对治。
无心地(卷六十三下):阐明在缘阙、作意阙(心不在焉),未得(下界人未得上界定心)、相违(苦乐受不同时),断故(修道者已断的贪心),灭故(无想定、灭尽定),已生故,七种情况下心不得生。
闻所成地(卷六十四):内容有三:①广辩皈依:考察所归的对象,皈依的种类,能皈依者的资格,皈依者应肯的正行,皈依者所能获得功德。②由六种理门略释圣都: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三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③造论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能入正法,三、为令失设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词生净信故。
思所成地(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特别说明如何如理思议诸法的假实有无。
又各以五相建立有见、有漏、有染、世间、有为、所缘诸法差别。
修所成池(卷六十七上):十六种修行方式。
声闻地(卷六十七至七十一):以五难来成立无种姓。辩十种声间。引用《月喻经》论证声闻人四种净妙法(具戒、具德、柔和、善法),指出比丘往信徒家里要先断除三种烦恼(结亲友家随烦恼、家悭随烦恼、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解释《伐地迦经》所说的声闻人要对染净诸法善巧:应遍了知染净所依、杂染、清净三处。略说四谛法门,用摄等十三门抉择本地分律议相应相,又以六十四门杂说境行果相。
菩萨地(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发心品》、《自利利他品》者了抉择:叙述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愍,五种无堪任性有情。《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先释辨体,再以诸门分别。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论中以释名,辩体,差别,三性兴五示关系,三性兴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姓品》: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大阈提五种相(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六相略摄如来功德(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布施品》: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持戒品》:抉择三聚净戒等。《菩萨功德品》:指出有十种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所有内容,来论证大乘境行果的理论依据。证明大乘佛教是真佛说。
有余依地及无余依地(卷八十下):有离系等十四门,四答住有余依及无余依涅声闻人的境界。
三、摄释分(卷八十一至八十二):解说诸经的仪则。分为十三门;一、契经体有二(文、义),二、释经方法有五(法要、等起、义、释难、次第),三、契经文有六(名身、句身、字身、语、行相、机请),四、契经义有十(地义、相义、作意等义、依处义、过患义、用利义、所治义、能治义、略义、广义),五、经都的形式有十二(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觉、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等起有三(事、时、补特伽罗依处),七、义有二(总义、别义),八、释难有二(自设难、他设难),九、次第有三(圆满次第、解释次第、能成次第),十、法师十相(善于法义、能广宣说、具足无畏、言语善巧、善方便说、具足成就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无有厌倦、具足忍力),十一、说者与听众(处五众中宣说八种言),十二、安住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十三、略广赞佛;谓讲经前必先称扬佛德。以上为说法者条件、说法时要注意事项,以及经都知识作为法师如果能具足通达这些道理,则能成就种种胜利。...(●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