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十念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481232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4-8 12:33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十念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481232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十念的讲记敬摘点滴


...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

二二、《会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住之。’又曰:‘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

二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

二四、《十住断结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

二五、《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

二六、《佛报恩经》曰:‘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径,使得无为常乐故。’

二七、《甄解》曰:‘导师行者,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又曰:‘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

二八、《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

二九、《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于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又曰:‘最胜道者解脱德,《涅槃经》云:“无上上,真解脱。”故无上上,即最胜义。’

三十、《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

三一、《甄解》曰:‘去来现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

三二、《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

三三、《智度论》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

三四、《甄解》谓:‘所问称可佛心故。’

三五、《汉译》曰:‘阿难,今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

三六、《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又‘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三七、《法华经》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三八、《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释迦大悲所愿。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义:一谓“欲拯群萌”。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愿(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

三九、《甄解》曰:‘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

四十、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四一、《甄解》曰:‘此今家(日人称善导大师为今家)独步妙释,他人所未谈也。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矣。’

四二、《甄解》引《六要》曰:‘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

四三、《甄解》云:‘今真实者,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故言本愿真实。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槃妙果。’

四四、《甄解》曰:‘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乘望实大(《华严》、《法华》等),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指《魏译》文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九真而《华严》、《法华》假也。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二十愿(《魏译》文曰:“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二十假而十八真也。今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

四五、《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

四六、《会疏》曰:‘佛法难闻,故云难值。佛身难睹,故言难见。’

四七、《般涅槃经》曰:‘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

四八、《出曜经》曰:‘数千万劫,时时乃出。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

四九、《嘉祥疏》曰:‘如来正觉其智难量者,明真智妙绝,照穷法界,非下情所测。’

五十、《甄解》曰:‘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

五一、《最胜王经寿量品》偈曰:‘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五二、《晋译华严》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

五三、《会疏》曰:‘究谓究竟。畅谓通畅。简异(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无极。’

五四、《华严经》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资具自在,(四)业自在,(五)受生自在,(六)解自在,(七)愿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

五五、莲池大师《疏钞》曰:‘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五六、《疏钞》曰:‘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法藏因地第四



一、《甄解》曰:‘以世间配般若,自在即解脱义,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纵不横,名世自在王。’

二、《合赞》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

三、《会疏》曰:‘如来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珐輪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来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应身如来也。’

四、《天台寿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镜,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之为法身如来。’

五、《大论》曰:‘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应供。’

六、《净影疏》曰:‘证灭相应,故名为应。又证灭故。合应供养,故云应供。’

七、《会疏》曰:‘万行圆成,福惠(即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八、《维摩经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九、《净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穷照(即彻照于理体),故云遍知。’

十、《大论》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十一、《净影》谓:‘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明。’

十二、《涅槃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三、《涅槃经十八》曰:‘行名脚足。………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

十四、《净影疏》曰:‘龙树说,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指戒与空慧)...(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处没彼处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六四、‘那由他’数也,古说不一。其小者,如《玄应音义》谓‘那由他,当中国十万’。其较大者,则谓‘那由他,隋(隋代称中国为隋)言数千万’。

六五、《唯识述记七》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

六六、《资持记》曰︰‘寂静即涅槃理也。’

六七、《往生要集上》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

六八、《华严经》曰︰‘观寂静法,离诸痴闇。’

六九、《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身口意)俱寂默也。’

七十、《理趣释》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

七一、《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七二、《甄解》曰︰‘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

七三、《甄解》曰︰‘又以摄生,则愿愿皆为众生。故云︰“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又云︰“一一誓愿,为众生故。”如是四十八愿,互摄互融,不可思议。’

七四、望西师云︰‘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悲亦无边。大悲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益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

七五、《大法炬陀罗尼经》谓诸佛有两种光明︰‘(一)常光。(二)放光。常光者,谓圆明无碍,无时不照也。放光者,谓以光(使人)惊悟,有时而照,或现或收随宜自在也。今愿所指是常光。’

七六、《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曰︰‘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

七七、《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七八、《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七九、《法华》曰︰‘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

八十、澄宪赞曰︰‘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也。谁不渴仰此愿哉!’

八一、澄宪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继释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见佛闻法,值遇众圣,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难计),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

八二、望西曰︰‘诸乐根本,只在此愿。’

八三、《群疑论》曰︰‘命极长远。纵令凡夫,还入变易(了分段生死而入变易生死),究竟成佛。’

八四、澄宪云︰‘阿弥陀佛,弟子无量,三无量中,其一也。’

八五、《悲华经》曰︰‘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

八六、《会疏》曰︰‘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继又释言︰‘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

八七、《金光明经文句》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

八八、《华严大疏钞廿三》曰︰‘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

八九、《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九十、《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九一、《笺注》曰︰‘十遍称名也。’

九二、望西曰︰‘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

九三、《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

九四、《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九五、《弥勒发问经》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著。九者,近于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

九六、《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

九七、望西云︰‘宗家不尔(宗家指善导)。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

九八、《观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九九、罗什大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

一OO、《宗要》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

一O一、义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

一O二、《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

一O三、又《华严孔目章三》曰︰‘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养,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

一O四、《往生论注上》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尽得出)。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曰︰‘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一O五、《观经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过也,至也,见《字汇》)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

一O六、《合赞》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

一O七、善导大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

一O八、《往生论注》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一O九、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一一O、善导大师曰︰‘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一一一、《事赞》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

一一二、《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

一一三、《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

一一四、肇公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指中国)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

一一五、《往生要集》云二种菩提心:(一)缘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1)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2)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3)法门无尽誓愿学。是报身菩提之因。(4)无上菩提誓愿证。是求证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一一六、《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一一七、《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

一一八、《教行信证文类》曰︰‘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

一一九、《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

一二O、《止观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

一二一、善导大师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

一二二、宋灵芝...(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

一O七、善导大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

一O八、《往生论注》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一O九、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一一O、善导大师曰︰‘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一一一、《事赞》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

一一二、《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

一一三、《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

一一四、肇公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指中国)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

一一五、《往生要集》云二种菩提心:(一)缘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1)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2)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3)法门无尽誓愿学。是报身菩提之因。(4)无上菩提誓愿证。是求证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一一六、《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一一七、《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

一一八、《教行信证文类》曰︰‘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

一一九、《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

一二O、《止观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

一二一、善导大师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

一二二、宋灵芝师曰︰‘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

一二三、《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一二四、《悲华经》曰︰‘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又曰︰‘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声者名也),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一二五、‘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弥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一二六、小本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一二七、《要解》云︰‘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一二八、《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一二九、《观经》曰︰‘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一三O、《教行信证》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就满足,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一三一、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释‘厌女转男愿’云︰‘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投身,坐宝莲上,随佛往生。’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号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

一三二、《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西方安乐(即极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一三三、《弥陀疏钞》曰︰‘六趣众生,则中阴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土,则一弹指顷,莲华化生。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

一三四、《大日经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门之身,坐此莲台也。’

一三五、《大论》曰︰‘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

一三六、《会疏》曰︰‘生下贱家,受世轻慢,利济不广。’

一三七、《法华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行断淫为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

一三八、《法华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珐輪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

一三九、《大日经疏十七》曰︰‘梵谓涅槃。梵行谓修梵行者名。具大涅槃名为梵。’

一四O、《尊胜陀罗尼经》曰︰‘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

一四一、《涅槃经》曰︰‘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

一四二、龙树大士曰︰‘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

一四三、《往生论》云︰‘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有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

一四四、《疏钞》曰︰‘由耳之所闻,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菩萨、声闻及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曾无三恶名字,历耳根故。’

一四五、《阿弥陀经》曰︰‘其佛国土,当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一四六、《弥陀要解》曰︰‘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一四七、《观经》曰︰‘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

一四八、《会疏》曰︰‘定聚者,具云正定聚。亦言不退转。便是菩萨阿鞞跋致也。云何名正定。凡一切众生,虽根性万殊,以类聚之,不出三种。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以升沈随缘为不定,以定至菩提为正定。’

一四九、善导大师曰︰‘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

一五O、龙树大士云︰‘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四、《弥陀疏钞》曰︰‘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狮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又云︰‘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

五、《会疏》曰︰‘虽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故诸佛让德,而令归一佛。是第十七愿成就也。’

六、《会疏》曰︰‘是则第十八愿成就。一部宗归,唯在于斯。所以者何?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虽一一成就皆难思,而此成就为不共,故诸佛赞叹。’

七、《教行信证》曰︰‘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

八、《胜鬘宝窟上》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九、《弥陀疏钞》曰︰‘清凉大师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

十、《疏钞》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十一、《会疏》曰︰‘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

十二、《教行信证》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获得金刚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一者冥众护持益,(乃至)十者,入正定聚益也。’

十三、《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

十四、《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

十五、《要解》曰︰‘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十六、《安乐集》依《论注》立三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纯一也。三者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并曰︰‘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十七、《安乐集》谓︰‘具此三心(信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十八、《信心铭》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十九、《止观五》曰︰‘一心具十法界。’

二十、《四帖疏》曰︰‘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指恶性牢固。)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二一、《会疏》曰︰‘凡就回向,有自力回向,有他力回向。如回自因行,趣向来果,是为自力。专投佛愿,不用自策励,是名他力。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不依自力,专靠他力,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故称之为不回向。)《大品般若》云︰“菩萨如是回向,则不堕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何以故?是菩萨不贪著回向故。是名无上回向。”(凡情目之为不回向,实则无上回向。)’盖净土是他力法门,弥陀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均是他力。今依靠佛愿,回向,往生,是为无上回向。是故能生一念净信,将所有善根,至诚回向,则‘随愿皆生’

二二、《会疏》曰︰‘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

二三、《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二四、《弥陀疏钞》曰︰‘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

二五、《无量寿经起信论》亦明‘一念’与‘至心回向’之旨。论曰︰‘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縳无脱。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一、昙鸾师《略论》云︰‘生安乐土者,《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

二、《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

三、嘉祥《观经疏》云︰‘《无量寿经》但明三辈。此(指《观经》)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也。’

四、憬兴曰︰‘今即合彼《观经》九品,为此(本经)三辈,故其义其异。’

五、莲池曰︰‘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六、《观经疏》谓:‘此经(《观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


七、《疏钞》曰︰‘《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因行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即已成喜,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八、《报恩论》曰︰‘此经上辈当(当者,配合之义)出家。中下二辈当(同上)在家。乃从其多数,粗举大凡。故云“凡有三辈”。《观经》就此大凡,略开为九。而又极其优降,以括无量行因之不齐。’

九、《四帖疏》云︰‘又看此《观经》定善,乃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古师谓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十、《无量寿经钞》曰︰‘憬兴明许三辈九品,凡夫往生。故彼释云︰“一、凡小往生。二、大圣往生。”言凡小者,指三辈。’

十一、《游心安乐道》曰︰‘又四十八愿,初先为一切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

十二、《毗婆沙论》云︰‘家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

十三、玄恽师云︰‘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今身心俱出家。故云“舍家弃欲”。’

十四、《无量寿经起信论》云︰‘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国土。舍家弃欲,爱渴净故,国土亦净。《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居家。”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远离不净故。’

十五、《游心安乐道》曰︰‘无量寿经,说三辈因。上辈之...(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