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四摄四悉檀(第三集)20210403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4-3 12:05
標題:
四摄四悉檀(第三集)20210403
敬摘自《净公上人开示集29》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四摄 四悉檀 (第三集) 2007/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731集) 档名:29-076-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六段,「明四摄摄生三昧门」,这总有十七首偈颂,今天从第四首看起。
【或以相好庄严身。上妙衣服宝璎珞。华鬘为饰香涂体。威仪具足度众生。】
这一段里面也分两段,第一段这是第一首偈,它是总说、总标,下面十六首是别显,别显里面分四段。第一段一共有四首偈颂讲布施,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我们已经学了前面的两首,今天接著,在十七首里是第四首,在别显布施里面是第三首。从这首偈我们就能够理解到大小乘不一样,小乘是斤斤计较在戒律里面,特别是苦行,大乘法里面你看这里就完全开放,为什么?他要接触大众,接触大众一定要叫大众生欢喜心,经论上我们常常读到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佛弟子跟大众接触都叫大众生烦恼,这还能度众生吗?所以诸位要晓得,小乘是不接触大众的,在深山兰若里头修行。阿兰若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清净的处所,清净是不接触社会、不接触在家人,真的是过寺院的生活,只有每天出去托钵,除托钵之外,不跟大众接触。托钵有托钵的规矩,都很严格。
佛教传到中国确实是有小乘教,在我们现在经典里面《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这四大部,这是小乘教。小乘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很短,在隋唐时候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是小乘,成实宗、俱舍宗,恐怕现在说到这个名词都没有人能懂,没有人知道。跟你讲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禅宗、密宗,都有人知道,跟你讲俱舍宗,没有人晓得,成实宗,没有人晓得。这两宗到唐朝末年就没有了,没人学了,经典在,没人学了。可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这个话要记住。佛法的学习就跟学校上学没有两样,我们上学读书有次第的,你一定先上小学,小学毕业再上中学,中学毕业再上大学,不能躐等。佛法也是如此,小乘就是佛门的小学,你不先学小乘你不能学大乘。
佛当年讲经教学的时候也是先讲小乘,小乘是阿含。你看佛的教学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华严时不算的,为什么?《华严》不是对人说的,是对法身菩萨说的,《华严》是在定中说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了,这一定时间很长,二十多天。有人说二七日中,十四天,有人说三七日中,二十一天,这我们不必去争论,为什么?二七、三七经上都有这样说法,都有根据,到底是二七、三七,不必去打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不需要;总而言之,《华严》是佛在定中讲的。什么人能参加这个法会?你要没有定功不行。所以《华严经》上确实有人天、也有鬼神,那我们就晓得,这些人天鬼神不是六道凡夫,是什么人?法身菩萨应化在六道,现的是六道身,实际上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没有法子参加世尊定中这个大会。所以这一会是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证果果地上那个境界完全说出来;一真法界是什么,华藏世界是什么,统统说出来了,不是凡人的境界。
所以出定之后这才观机,看看当时社会大众,能跟他讲些什么,开些什么课程,这开阿含。《阿含》讲了多少年?十二年;佛教的小学不是六年,十二年。十二年之后讲方等,方等是大乘,大乘里面也有浅、也有深,方等讲了八年。你看,加上前面阿含十二年,这才等於把基础打好了,佛就要正式给大家授课,授什么?般若。般若是真实智慧,讲了多少年?二十二年。从佛讲经这些阶段、时间来看,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教导的是以般若为主,是中心主要课程。《般若》讲什么?真实智慧。般若二十二年之后,到最后,般若好比是大学,二十二年之后讲法华,法华等於是研究所,法华讲的是什么?法华就是讲的华严,也讲了八年,开权显实,逐渐的引导,引导入华严境界。
你看这个教学很有味道,一开端,像做买卖一样,我们用珠宝,珠宝买卖比较容易体会。店刚刚开张,把家里面这些好的东西、收藏的东西全部摆出来展览,可是当地这些人从来没见过,不识货,真正的珍宝不认识。不认识,到第二天世尊全部收藏起来,你们喜欢的、认识的,你喜欢哪些、你认识哪些,这个摆出来,逐渐慢慢教你学到识货,这个比喻容易懂。所以到般若智慧开了之后,在法华会上,法华会上完全是华严境界。最后释迦牟尼佛入灭前的一天一夜讲《涅盘经》。《涅盘经》是什么?《涅盘经》是释迦牟尼佛的遗嘱,劝导后人,特别是劝导还在世间的这些弟子,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应该怎么修,应该怎样去帮助众生。所以这个遗嘱里面就重复强调戒律的重要,戒律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你要想学佛,你没有戒律就没有成就。根本的戒律,不失人天,三皈五戒你能够持得好,你来生不堕三途。世尊在入般涅盘之前特别告诫,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我们今天学佛学的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就是把这个基础疏忽了,没有在这下功夫,虽然说是入了佛门学佛,实际上多半都是造罪业。你能说他是有意造罪业吗?不能这样讲法,是无意。为什么无意?没有学过,没有搞清楚就受了三皈五戒,这是不如法的。中国在古时候,祖师大德传授他不是这样的,他先要教你,你真有认识,明白了,你才求受三皈五戒,这才传授给你。不是像现在拉信徒,拉来赶快就给你授三皈五戒,你就是我的徒弟,我就是你的师父,这全部都是入阿鼻地狱,决定不许可的。出家受戒,先学沙弥戒,五年学戒,先学沙弥戒,沙弥戒没有做到不能受,不是受了以后再学,是能做到再受。受了沙弥戒之后就学比丘戒,真能够持了,再受比丘戒。所以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是分开来受的,不是一起受,一般总是二、三年。如果觉得自己不能持,有,不是没有,有真有假。真的是什么?真不能持;假的是什么?菩萨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的,一生就是持沙弥戒,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榜样。所以我们自己想想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不可以、不能称比丘。
明末清初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这个人了不起,他给《弥陀经》做的注解,叫《要解》,《弥陀要解》。你看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文钞》里头有,不但口说,还写成文字,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往年演培法师曾经就这个问题来问过我,他说印光法师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演公他是修弥勒净土的,他不是修弥陀净土的,他学唯识,修弥勒净土,所以才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告诉他,一点都不过分,印祖这个说法真正是叫恰到好处。这样说来,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为什么?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那他是什么人?
蕅益大师是研究戒律的,精通戒律,可是他老人家一生持菩萨、沙弥戒,他自己不称比丘,三坛大戒受了之后,他比丘戒退了,这是什么?做不到。不是他做不到,我们明了他的意思,现在这个世间人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够冒充。所以要受,受了之后退。退戒很容易,在佛菩萨形像面前顶礼三拜,然后跟佛菩萨说我比丘戒受不了,我退戒,就退了;你跟一个大德法师面前说我受不了,我退戒,他点头给你作证明,就退了。受戒很难、很麻烦,退戒很容易。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持沙弥戒、持菩萨戒,叫菩萨沙弥,给我们做好样子的。
这个地方的经文,这大乘戒,在布施里面属於无畏布施,当然也是法布施,『或以相好庄严身』,这个相好庄严身是修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菩萨在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相好,相好是福报;换句话说,菩萨在成佛之前要一心一意去修福。为什么?没有福度不了众生,跟众生接触第一个就是福报,所以你要有个好的相貌,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让人家一接触对你羡慕,你才有摄受,这四摄法里面,摄受,他对你才生起尊敬的心,对你生起爱好,欢喜你,喜欢跟你学,不愿意离开你。摄受的力量头一个就是相好,为什么?他看到了。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相,这个做为接引众生第一个条件。
於是我们就明白了,佛教是教育,做老师头一个条件就是要相好。所以我们在汤池办文化中心,我们招考一批老师,相好列在录取条件里面,男的老师、女的老师,身高多少、体重多少都有标准的,为什么?你上台的时候相要好,要让人家看到生欢喜心,如果不够这个标准你就不可以做老师,你到我们中心里面来做工作的人员可以,行政工作可以,你不能上台去讲演,上台讲演身相要好。有人就问我,他说:法师,你们定的这个规矩,(这个规矩是杨老师定的),是不是太过分了?我说不过分,《华严经》上就是这样说法,上台到台上要能叫台下的人生欢喜心。生欢喜就是无畏,是无畏布施,他不嫌弃你、不讨厌你。
底下一句,还要『上妙衣服宝璎珞』。你看看我们大乘教的菩萨,他戴的帽子,衣服,又戴的手镯,身上佩的是璎珞,珠光宝气,这是什么?众生欢喜。不但有这些装饰品,你再看看底下,『华鬘为饰香涂体』,这在小乘里头决定没有的,大乘法里头有这些。大乘法,世间人这些爱好,菩萨统统都有,而且菩萨一定是超过世间人,才能摄受,这个世间人服了,才亲近你,才愿意跟你学习。「华」,唐朝时候,你们要看唐朝的绘画,唐朝男子戴花,帽子上插的花,这是我们在很多资料上能看到。
世尊当年在印度弘法的时候,菩萨就是这样,但是佛所示现的是比丘相。哪些人是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很多。在家菩萨度众生比出家比丘方便太多了,比丘是小学生、是中学生,还要守很多规矩,菩萨是大学生,开放了,不像青少年时代有很多约束,菩萨成年了,统统开放了。虽开放,他犯不犯戒?不会。所以大小乘戒律就有很大的差别,小乘完全在事相,论事不论心,大乘开放之后,论心不论事。譬如杀生戒,小乘戒一定是你杀害众生,把那个众生杀死了,这犯了杀戒;心里想杀他,但是并没有杀他,没有破戒,不犯戒,它论事不论心。菩萨跟它相反,菩萨论心不论事,菩萨心里动个念想杀他,破戒了,事实有没有?没有,在小乘戒没有破戒,大乘戒就破戒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大乘戒是心戒,比小乘难太多了,小乘只是事相。
末后一句,『威仪具足度众生』,戒律少,威仪多。威仪是什么?规矩,在中国人讲礼节、礼貌,现在人叫风度、仪表,这个重要,菩萨接触广大的群众,不能不懂这个。所以你看《沙弥律仪》,有戒律、有威仪,戒律只有十条,威仪有二十四条,叫二十四门威仪。每一条里面,每一条是每一段,里头有细节,你真正能做到,哪个不欢喜你?哪个不尊重你?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在当前是很严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要不能做到,我们学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我们从小把传统的教育忽略了,没有人教我们,从小养成坏习惯。这个坏习惯根深蒂固,改不来了,真的是谚语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是习性,不是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本性是本善、本觉,习性,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很有道理。
中国自古以来所以就谈到教育,教育能解决一切问题,不但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包括在里面。所以古圣先贤了解,外国的圣贤也了解,世出世间头等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教育办好了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了。教育是教什么?教你做人,我们在讲席里面讲了这么多年,四、五十年了。佛陀教育讲的是什么?总的来说,他讲的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实相。细说,第一个认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认识人跟天地鬼神的关系,第四个人与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的关系,佛教育讲这个。
中国传统的教育可以说没有离开以人为本,没有离开,可以说是人本的教育,它讲什么?父子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再引申出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里面就包括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人与天下的关系,今天讲,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这是教育。这里面有没有科学?有,佛经里面讲科学讲了很多,有科学、有哲学、有因果。所以在过去,从小我们就接受了,这个接受现在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学校之前的教育,是根!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为根本,家庭谁教?母亲教。
所以母亲这个职责,现在外国人也懂,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界什么职业最伟大?母亲这个职业最伟大,为什么?好人是她教出来的,圣人是她教出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中国很明显的,孔子、孟子,母亲教出来的,尧舜禹汤这是大圣大贤,还不全是母亲教的吗?在中国,在家庭里面,先生称妻子称太太,社会大众也称妇女称太太,「太太」这个名词就是最伟大的行业。这个名词从哪来的?从周朝,周朝开国时候三位妇女,教养的全是圣人,太姜教王季,圣人;太任教文王,养的儿子是周文王;太姒,养的儿子是武王、周公,她三代名字都有个「太」,所以叫太太,这么来的。所以太太意思是什么?圣贤人的母亲,她的儿女都是圣贤人,用这个名字提醒妇女要效法太姜、太任、太姒,你养的儿女将来长大个个都是圣人、贤人,那个国家怎么会不兴旺?国兴旺、家兴旺,社会怎么会不和谐?世界怎么不和谐?全是教育。
佛法教育是更彻底、更圆满,「威仪具足度众生」,身教,所以教学,仪表不能不重视,不能随便。现在一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太重视仪表,尤其是在国外,那些名教授,实在讲,穿著、生活都很随便,真的是坐不像坐的样子,站不像站的样子。学生?学生变本加厉,在外国,课堂里面学生听课,可以把上身靠在背后,脚翘在桌子上,老师也觉得不奇怪,这能学到东西吗?中国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恭敬心,从这里看,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就是对他所学的不尊重。尊师表示什么?重道,他对这门学问要很重视,他的态度自然就严肃、自然就不一样了,那才能学到真东西,老师也很乐意的教他。
哪个做老师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传人。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师的后代、传人,代代相传,这个重要。如果没有传人,你自己一生做得再好,做得再辉煌,死了以后没有继承的,你的事业等於零。所以家也是一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说你家里面儿孙多,儿孙多没用,儿孙多,里头有几个能够承传家道、承传家业,这个重要,这可不能够把它解错了。所以在这首偈颂里面,这个布施就是末后这一句,我们的威仪是布施,就是你的一举一动,你的言行、你的谈笑,要给大众做榜样,现代的话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桩事不是说在人面前我们要注意,没有人在面前的时候一样的,那你就真的养成了。不是说没有人的时候可以随便,有人的时候要装模作样,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你的真诚心何在?没有真诚,清净平等觉你全没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从真诚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勉强的,不是装模作样的,自自然然流露的。
所以对於个人,身心的修养太重要了,威仪是修养的自然流露。修养里面,头一个要断烦恼,其次要学法门。断烦恼在先,学法门在后,烦恼不断学不到法门,纵然学得个法门,也就是装模作样。讲到断烦恼就要讲到持戒,就要讲到守规矩,儒家的教学,这最根本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没有这三个根,无论怎样好学,你一生所修学的都是华而不实,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儒家讲功夫讲得很简单,也讲得很圆满,从哪个地方讲?《大学》里面讲的八个条目,从「格物」,实际上格物就是佛法讲的断烦恼。物是什么?欲望、物欲,这是人之所爱好的,哪个不喜欢?物欲,从物欲生长贪心。格,格是格斗,是比喻,你要跟物欲去打一仗,你要能战胜它,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烦恼习气,要断烦恼习气,要断贪瞋痴慢、要断五欲六尘、要断名闻利养、要断自私自利,这我们常讲的十六个字,从这里下手。
你有自私自利,你还喜欢名闻利养,你还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你还生起贪瞋痴慢,其他的不要说了,圣贤教诲不得其门而入,怎么样学你都学不到。天天听经,听了一辈子,没听进去,怎么知道没听进去?你没做到,没做到就是没听进去,听进去的人他落实了,落实他得受用,他得法喜。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得那个快乐,那个快乐不是世间快乐能比的。所以古人说的这句话我很有体会,就是「世味哪有法味浓」,世是人世间这些快乐,五欲六尘快乐,比不上法。你真正能够在经教上契入几分,你自然会把世间那种乐趣全部放下,为什么?不能比,法乐清净,真正是养人,身心健康,一点副作用都没有。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副作用太大!尤其是现在社会,给你带来许多的疾病;说实在话,还缩短了你的寿命,享乐你要付出代价。
所以威仪不能够不懂这个道理,首先要把物欲舍掉,然后真正好学,亲近圣贤。这世间没有圣贤人,圣贤的书本在,我们天天读圣贤书就是天天亲近圣贤人,展开经卷就是跟佛菩萨对谈,听佛菩萨的教诲,世间没有比这个更快乐。契入之后,最后的目标,超凡入圣。所以威仪不需要学,自然就表现了。有这回事情吗?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中国禅宗惠能大师,他没学过,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他开悟之后,言行举止自然就具足威仪,虽然在猎人队里头帮他看守猎物十五年,那一批猎人没有一个不尊敬他,以后他示现出家相,那些猎人统统都皈依、统统都改邪归正,不再打猎,全度了。从前不知道,把个菩萨当作佣人看待,以后知道的时候才晓得罪过,个个回头是岸,全度了。威仪具足度众生一定要学,你看这跟小乘不一样,所以一定学菩萨的庄严,接引大众改邪归正。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后面这首偈:
【一切世间所好尚。色相颜容及衣服。随应普现惬其心。俾乐色者皆从道。】
这首偈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要知道如何去学习。『一切世间』,这个范围包括的很广,因为菩萨度众生在十法界,「一切世间」就是指十法界。在我们现前,一切世间我们把它缩小来看,就是这个地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可以做这样看法。每个族群他的喜爱、时尚不一样,你看东西方差别就很大,尤其显著的,伊斯兰的文化跟我们就有很大的差别,像锡克族的,包头、留胡须,在香港我们都常常看到这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服饰。菩萨慈悲,『随应普现』,这是要学的,为什么?实在说,一切众生,不要说是在六道,即使在十法界,也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修的因不一样,怎么会平等?
我们一般谈到世间贫富的差别,贫富的差别从哪来的?你过去生中所修的财布施不一样。佛把这个因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怎样致富?有真因果,财布施得财富。同样是财布施,施的同样多,得的福报也不一样,差别在哪里?用心不相同。一种人财布施真的是为苦难众生的需要,决定没有求回报,没有求我将来要得财富,没有这个念头,他得的就大;一个修布施,听说佛讲的舍一得万报,我多舍一点,将来回报多,能不能得到?也能得到,得到的跟前面不一样。这就是谚语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意思很深,量大福大。虽然施舍的是一样东西,量不一样,心量不相同,一个量大,一个量小;一个是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企图、没有目的,一个修布施有目的、有企图,那个果报就不相同。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所以世间人聪明智慧不一样,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修无畏施的念头也不相同,他果报怎么会平等?
到什么时候才真平等?到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真平等了,那是什么人?那是佛。给诸位说,菩萨都不平等,因为菩萨有妄想,妄想就不一样,他怎么会平等?佛妄想断了。阿罗汉不但有妄想,还有分别,所以阿罗汉差别很大。我们看佛教里面画的这些变相图,五百罗汉五百个样子,差别很大,那是什么?他有分别心。你看菩萨,菩萨虽然很多,几百几千菩萨,那个画像面貌大概都一样,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了,他只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的相貌就差不多。到佛才完全相同,那是什么?妄想都没有了。所以你有分别、有执著,你怎么会平等?哪有这种道理!
教育的好处,好处在哪里?大家都明白了,我有财富、有聪明智慧,前世修得好,今世我还要继续修,我要把我的财富、聪明智慧去供养社会大众,有财的修财布施,有法的修法布施,那自己的财富是不断往上升,聪明智慧不断往上长,就是这么个道理。长到这个人间不能容纳,你的福报太大了,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你就自然会到天上去。天有二十八层,愈往上面去福报愈大,聪明智慧也愈高,寿命也愈长,这是事实真相。所以真的明了之后,我们纵然是这一生受的这个身是贫贱之身,对於那些富贵人羡不羡慕?不羡慕,用心平气和来看待,为什么?他过去生中修得好,我没修,我要想得他那个,修就行了。再仔细观察,这些富贵人他快不快乐?你要是看清楚之后大概你就不想要富贵,为什么?富而不乐。
下面佛菩萨为我们示现,他们能把富贵舍弃掉,为什么?不乐,还有更乐的,更乐的是什么?放下是更乐。有这个缘分,你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所以有很多菩萨做国王、做大臣、做大富长者,他不迷,所谓不迷是什么?他并不享福,他在那里修福,他在那里帮助别人,利用他这个地位、权势做好事,就是中国人讲的古圣先王,菩萨,不是凡人。凡人一定为自己享乐,菩萨绝对不会有自己享乐的行为,他也有这种文艺晚会,那是与民同乐,不是自己。而且所有一切设施肯定全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再向上,向上有哲学、科学的教育,基础一定是三个,伦理、道德、因果。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在此地,你只要细心去观察你能看得很清楚。
讲到时尚、爱好,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为什么?菩萨给大家做的是最好的示范,无论你是有学还是没有学,一定会做到像古圣先贤所说的,「思无邪」,这是绝对的标准。我们看今天这个社会的时尚不好,叫人看到、听到、接触到的都会引发贪瞋痴慢,让你生起邪知邪见,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菩萨所示现的色相、颜容、衣服,一定是美观大方,决定是对身体健康有大利益。你看我们中国人的服装,你细心去观察,现在我们在提倡唐装,确实比外国人的西装穿起来舒服,为什么?外国西装它紧身,完全贴身,穿起来好像也挺好看的,但是不舒服。中国人衣服穿起来宽袍大袖,尤其像我们穿的这个衣服是汉朝的衣服,这叫海青,汉朝一般人的礼服。平民百姓就是没有绣这个花纹,如果上面绣的花纹,那就有阶级、就有等级的。颜色跟绣的花纹它代表等级,代表你的行业,士农工商,这个颜色、绣的花纹不一样。在国家的这些官员,他们的品级完全都绣在衣服上,你一看就晓得他是什么身分,为什么?便於行礼,尊卑有序。可是现在这个服装上看不到,你说一个国家总统出来了,他穿的服装跟别人一样,都穿西装,你不知道他,不便於行礼,中国古时候的服装便於行礼。
这不是不平等,这是大自然的生态现象。那个千年大树长得很高,你不能叫它长得很矮,小树就在它下面,所以它有尊卑;你再看地面,那个高山、高峰,它就是群峰里头最高的,所以这是自然的生态。人文要效法大自然,不能够违背大自然,这叫德。大自然是道,随顺自然是德。不违背大自然,社会是祥和的,违背自然,一定有动乱,人心不安。
尤其是现代时尚,我们看女孩子穿的衣服,问题很严重,自己以为很美,四十岁以后什么毛病都出来了,为什么?我们晓得,人身体有很多穴道,你要不好好的保护,感受风寒,你现在年轻的时候感受,到四、五十岁的时候病就发作。我曾经有一次,那时候在台湾,有个电影明星,四十多岁,一身都是病。她告诉我,年轻的时候爱美,肚脐露在外面,现在才晓得病从那里生的,后悔莫及。这都是不懂得养生之道。菩萨的示现,前面一首末后一句,「威仪具足」,这四个字一定要重视。所以不该暴露,不可以,你要想到人会老、人会生病,病从哪来的?为什么有人老化缓慢,有人老化的速度很快?与日常生活有大关系,饮食起居、穿著、举止统统都有密切关系。
我们看妇女对於自己身体最会保养的,伊斯兰教,你看人家衣服穿的,只露个面孔,甚至於只露两个眼睛,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你再看看中国古时候的妇女,你看那个衣著,都是长衣服、长裙,除了面孔、两只手之外,其他你看不到,一般在行路的时候手都看不到,因为她袖子长,把手遮住了。这是正确的,哪有像现在,所以现在病这么多,医院还不够用。我们看到外国人写了一本书,《别让医生杀了你》,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现在的麻烦,不害病很好,害病距离死亡,害病就是死亡的边缘,病治好的人不多,真的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健康。你懂这个道理,你就能掌握到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所以布施包括威仪、包括色相,统统都是,没有一样不是的。
威仪里面言谈举止全是为了度众生。度众生三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觉悟众生,启发众生,我们在这里表演,让他看、让他听、让他接触,心有所感,感就是悟,心里面有感悟,度众生的目的达到了。一切感悟都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这是菩萨,这是真正修四摄法,决定要避免负面的。可见得这是一门大学问,要是没有相当的修养、很好的根柢,做不到。尤其是单位里面的领导,你经营、经商,你开个公司,公司里面的董事长、经理,领导。在中国古时候要求领导人要做到三个字,君、亲、师,这是好领导。君就是今天讲领导的意思,亲是父母,师是老师。你一个人在这个单位里面,我们这个协会也不例外,各个阶层统统都有君亲师这个意思在里头。这就说明什么?你要把他引导到善的方向,也就是你要做出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他就服了。《弟子规》上说「理服人」,人家心里面接受,用势力服人,人家心不服,你用地位去压别人,不行,那不是好领导。以身作则,行为世范。那个心是什么?用父母之心,你底下管的这些人都是你的子弟,年龄跟我差不多的是兄弟姊妹,小二十岁的就是子女,用爱心对待他,这是亲。你还要好好去教导他们,那是老师。你不能不教,你不能不关怀、不能不照顾。所以好领导一定具备这三个条件,君、亲、师。
君亲师是要自己做出来,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自己正了,下面没有一个不正。如果你常常讲现在人好难管,个个都不听话,这是什么?这是你自己在招供,你没有做到君亲师,你底下人不服你,阳奉阴违。过失在哪里?他们没有过失,你有过失。如何教大家能够同心协力把这个工作做好?你自己先做榜样,中国人有一句谚语,所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个上梁是什么?领导,下梁是什么?被领导的。所以首先要自己做得正,自然底下个个都正,自己做得不正,要想底下来正,哪有这种道理!整体来说,你们想想,全是教育问题,不教怎么行?所以今天社会这样的乱,真的是家不像家,整个社会,公司不像公司,个个都争利,没有道义,包括学校,学校也不像学校,我们佛教团体怎么能跟从前比?
我在早年刚出家没有多久,我是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在高雄兴隆寺,住持天乙法师,这早就过世了,这个法师还算是很好的法师,很难得,当时她有五个庙,曾经告诉我,她说我们看古书,古人的道场,里面的住众赶都赶不走。她很羡慕,因为她自己是住持,她说现在我这个道场,我想留他们,待遇都非常好,都留不住,那个心常常想跑。她就问我这是什么原因?我当时告诉她,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到这个道场来,他是慕道而来的,他当然不会走,这个地方有道、有学,他是为道学而来的,他当然不会走,现在你这里没有道,也没有学,他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他到这里来看看你这个道场生活条件怎么样、工作多不多,如果工作太多,生活条件不好,别的地方好,他当然走了,哪个地方比你这里他觉得舒适一点,他就走了,问题在这里。
我们这个小道场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经教的道场,不是经忏道场,不是佛事道场,来来去去的人很多,为什么?来学的。所以我们讲东西是尽量讲得详细,尽量讲得白,让大家能听懂,让大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上。纵然你来听一堂课,因为香港这个地方,从外地来的人很多,来一趟也不容易,居留的时间,短的一、二天,长的一般都不超过一个星期,我们总要对得起人,纵然来听一堂课,你也没有白听,我们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来来去去的人也很多,这是环境的关系,很多人想长期来修学,拿不到签证,所以时间到了必须要出境。如果是在国内,内地道场就没有这个限制。你这个道场真有道、真有学,真正学道的人自然是长住,赶都赶不走。不是来学道的,是来玩玩的,像李老师讲的,是来消遣消遣的,不是认真学的,稍稍有一点不满意,他就掉头而去了,这种人多,不但现在多,自古就不少。所以学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成就是真心要干的,不能成就的是什么?不能成就是学也可以,不学也行,他没有恒心;说老实话,他也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这是不能成就的,自自然然他就走了。这是有缘,有缘多住几天,没有缘少住几天,就走了。如果这个道场还不错,护持的人多,道粮还够,多住几天也无所谓,总是种善根。
我们明了,一个人真正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善根,多生多世善根累积起来的,哪有一生一世能成就的?这个道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来一天,我欢喜,来住二、三天,我也欢喜,住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也欢喜,种善根。换句话说,你没有白来,就是来听一堂课,都没有白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真实利益。我们对於一、二天就走了这些人不能轻视,对他要恭敬,对他要礼遇,对他我们也要威仪具足,让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一个好的种子,来生后世因缘成熟他就因此得度,你说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做得不如法,人家阿赖耶识留的种子是个坏种子,不是好种子,那我们就有过失了。
所以道场每位同学,在这个地方我劝勉大家,讲经一定要听。讲经的时候尽量把工作放下,如果讲经的时候有外面客人或者来请经做什么,请他坐下来听经。听完之后,你要什么经书或者是光碟,然后再送给你,你先坐下来听,在这两个小时大家一起来听,这个做法是正确的。他不想听经,只想来要光碟、要书的,我们那里有时间表,你看清楚,不是讲经的时间你来;讲经的时间你要来请法宝,你先听经,听完之后再拿给你。所以要晓得应该怎样做法。
所以这些,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服装都要讲求,总是要干净、整齐、清洁、舒适、大方,以这个为主。佛门里面的礼服,佛家讲的衣就是袈裟,我们一般人讲披衣。像这个衣是袈裟,这只是出家受了戒可以用的。什么时候用?是在佛事当中用。什么是佛事?讲经教学是佛事。释迦牟尼佛一生就做这么一桩事情,天天讲经教学。现在讲这个佛事意思变了,是为人家做法会、做超度的,这叫佛事。其实不是的,经典上所讲的佛事不是这个。不要说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没有,佛教传到中国这两千年来,也都没有。有超度、有法会,很晚,我们一般看法,大概是最近二百多年,不到三百年,佛教变成宗教。我们所看到的,在乾隆、嘉庆这个时代,佛教还是教学,寺院庵堂没有不讲经的、没有不上课的,家家代代都有传人。
传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复小座。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这些科学技术,不但没有录相,录音都没有,所以听经靠什么?靠笔记。而且笔记,真正在教学的时候是不可以在现场听的时候写笔记,为什么?现场听的时候写笔记你分心,变成什么?你只记这些语言,讲经的这个意义你体会不到。所以笔记应该怎么做?听完之后去做,你能够领悟多少,这个有用处。现在有这些科学工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听讲的时候专注,做笔记的时候,我可以重复再听录音或者再听录相。记笔记最好不要看影像,听录音心就更清净,用听录音来写笔记,这就很大的帮助。在过去没有。
所以过去学经教确实要上根的人,这个上根不是佛门里面讲的上中下三根,我们一般讲学生的根器。上根是记忆力好、理解力好,他听一遍他能记得住,至少在三天之内他记得很完整,一个星期他还能记百分之六十,他能理解。有这样的学生就把他特别选出来,选出来叫他复讲。老师今天上的这堂课,如果是上午上的,就让你晚上跟大众重复讲一遍,叫复小座;如果老师是下午讲的,那明天上午你把昨天老师讲的东西重复讲一遍,是这样把讲经法师培养出来。他在寺院里面专心学教,不给他任何工作。这个方法很古老,很管用。从哪里传来的?从阿难尊者传来的,这个历史可久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给诸位说,没有记录,完全凭记忆,你能记多少?你看他老人家教了四十九年,真的有一个菩萨示现,阿难,阿难的记忆力就像录音机一样,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世尊灭度之后,结集经藏,大家就请阿难复讲,把世尊过去所讲的,从你记忆当中重新讲一遍,下面听众是五百阿罗汉,五百阿罗汉听了之后没有一个人反对,都点头,阿难讲的不错,佛是这么说的,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传於后;如果有一个人反对,阿难,好像不是这个意思,这一句就删掉。所以结集经藏这样的严谨,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是这样的,一个提出意见都不可以,必须五百阿罗汉个个点头,经是这么结集下来的。所以以后培养讲经的法师,阿难是头一个祖师,代代相传,都是用这个方法。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用这个方法,我学经教是听李老师讲经,复讲,也是一天,他老人家讲经是星期三,我星期四晚上复讲。那时候我们都有工作,都在家,没有出家,在家居士,都有工作,老师是晚上跟大众讲经,那时候还没有录音机,没有录音,所以我们听完全凭记忆、凭理解。星期四晚上,我复讲的时候听众不多,只有七个人,七个都是学经的,我们那时候经学班有二十多个同学,这七个人是十年在一起没有散掉的,十年如一日,七个人在一起共修。一个讲,六个听,听完之后,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来讨论,这么学出来的,叫复小座。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比现在学校里面教学生的效果殊胜多了,真能成就。这里头确实包括到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全都包括在其中。
现在我们来训练弘法人才我也用这个方法,用复讲。李老师复讲的时候要写讲稿,他老人家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所以有六天的时间给你去写讲稿,这是基础扎得最稳固了。写讲稿的时候你自然专心,你不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你就写不出来。一个小时的讲演,差不多要八千字的讲稿,平均你一天至少要写三、四千字,为什么?写完之后至少还要改两遍。所以在学讲经的那个阶段当中,真的没有妄念,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写讲稿,所以听的时候专心听。听了怕忘记怎么办?每个同学都写,二十多个人,每个同学都写,写了之后,哪一个人讲这部经我们都提供给他,你回去再整理去,怕有遗漏的,你慢慢去凑。学得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没有一个不是法喜充满。学的时候确实很苦,真的,吃不知其味,睡觉的时候也睡不好,天天在想怎么上台讲。这就是什么?这是中等根性都用这个方法来培养。
我在同学里面是比较好一点,我的记忆力很强,理解力也很强,所以这些苦头就少吃很多。可是还是专心致志,你才能够复讲得出来,你要不是专心全部精神用在听经,你讲不出来。讲完之后同学们发问,提问题,给他解答,那就是你理解,看你能理解多少。复讲没有错,你能理解多少,你能答多少问题,这个进步就很大。所以没有老师、没有同学很不容易成就,同学非常重要。同学就是在一起学经教,人数也不要太多,实在讲,多你也找不到,真正好学,真正有毅力、有决心,一定要成就的,这种人不多。学的时候非常辛苦,受不了这样苦,中途退出的很多。布施摄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