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六尘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29144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29 14:06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六尘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29144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六尘的讲记敬摘点滴


...上,我们共同精进。谢谢大家。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01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1
http://www.amtb.tw/section1/jiangtang.asp?flash_ref=1322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将用国语来讲习《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一部教人断恶修善的经典,它是太上老君所做的,教人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个经典出来学习?这个讲习的因缘有多种,第一种,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的领导人提倡「共建共享和谐世界」。我们会问,这个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有史以来的帝王一直在希求的,但是好像很难达得到。为什么很难达得到?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人他真正懂得断恶修善,真正能够互敬互爱,这样才能实现。如果人他不懂得因果报应这个事实真相,他非常难做到断恶修善,也不情愿去敬爱别人。所以真正要落实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须要靠因果教育。

  印光大师过去曾经说过,现在社会世道人心大滑破,灾难是日益频繁,天灾人祸这没有一天停得下来。这天灾人祸也是人心的招感,若欲挽回世道人心,印光大师说必须靠因果教育,让人人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必定得善果,这样子才能够回头,才能够坐下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够遵守伦理道德。如果善恶因果他不相信,叫现代人去遵守伦理道德,这个不容易。那要善根多深厚的人,他才能够心甘情愿的遵守伦理道德。所以讲善恶报应,他马上就知道,做恶事将来得恶果,造善因就有善果。他自己就能防范,防非止恶,改过迁善。所以印光大师说,要挽救世道人心,如果舍离了因果教育,哪怕是佛菩萨再来也没有办法。

  中华传统的教育,这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这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道家的这篇《太上感应篇》,通篇都是讲因果报应。那佛家讲因果讲得更是究竟圆满,不仅是世间的因果。我们将来要学《十善业道经》,这是讲世间你犯杀盗淫妄这些十恶业的就会有这些果报,不干这些的,那叫十善业,那就也会有善果。还讲到出世间的因果,像《华严》所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法华》里讲的「一乘因果」,这是究竟圆满的因果。很多人说,儒家好像没有怎么讲因果,孔子没有讲「因果」两个字?实际上讲这个话的人,对儒家的经典并不熟悉。你看儒家十三经里头,《易经》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讲因果。这作善的人家,他一定得善报,而且还必有余庆,这吉利还有剩余的;这做不善的人家,必有恶报,恶报之后,还有余殃,那子孙都会遭殃,这叫余殃。这明明讲的是因果。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得大力提倡因果教育,挽回世道人心。

  为什么学习《感应篇》?这第二个因缘是对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讲,要知道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管是学儒,还是学佛、还是学道,都要把这个志向定在圣贤这个目标。学儒的,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学道的,要学得跟老子一样;学佛的,你要学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这才叫真学,学做圣贤,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大学》里面就讲,圣人,这也是印光大师在《感应篇》的序文里头引用的,他讲「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这是《大学》里讲的精神。这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能生万法。这个明德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如来的智慧德相,每个众生都有的;只是我们不明,不明就叫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就是凡夫。所以如果从迷转过头来,悟了、明了,这个明自己的明德,这就成圣贤,那佛家讲成佛。明德的人,他必定是止于至善,心地纯净纯善,这是目标,从哪里下手?《大学》里讲到最后,诚意、正心,再讲到根本,就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这个格物,印光大师的解释,解释得好,这个物就是物欲,格就是格斗,跟自己的物欲来进行格斗,心随时随地保持在一种清明的状态上面,不随物所转,不随境界所转,这就是叫格物。那就是我们师父上人,净公上人经常说的,这心地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放得下,那就是叫格斗。这个格斗是跟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做斗争,克服它,所以要有一番勇气,有一番决断,不可以姑息。

  致知讲的是什么?知叫良知,人本有的本善,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人本来是善,这个善绝对不是善恶对立那个善,它是纯善,毫无一丝的恶念,毫无一点私心,这种善叫纯善,本善,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那俗话讲的良心,每个人都有。有的作恶的,他也有良心,他只是昧了良心。昧了良心就是他有良心,他这良心不起作用,被蒙蔽了,不显出来,叫昧着良心。昧着良心这句话说得好,说明良心还在,一点都没有损失掉,只是他自己蒙蔽了。所以致知,致就是到达,就是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圆满的恢复,就叫致知。那致知在格物,如果我们不在物欲上去用功放下,去跟它格斗,还被物欲所转,这个心和眼都被境界所迷,这怎么能致知?我们良心怎么能够彻底恢复?我们本有的自性怎么能彰显?所以要格物,这是最重要的下手处。

  要格物,首先的就是断恶修善,要知道断恶修善,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善恶都不明了,怎么断恶修善?《太上感应篇》,你看印光大师讲,「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这是讲这篇《太上感应篇》把善恶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吉凶祸福的原理,福善祸淫的道理,给我们讲得非常透彻明白。所以真正要在格物上面下手,《太上感应篇》不得不学。

  第三个,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的原因,对于学佛人来讲,我们这一生有幸闻到佛法,有幸遇到《无量寿经》,遇到净土法门;有幸得遇我们师父上人把净土法门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要知道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那学佛从哪里下手?也要从断恶修善开始,不要以为《太上感应篇》它不是佛教的经典,就不加以重视,那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诲,它并不一定要佛说的才叫佛教。佛经典可以五种人来说,只要跟佛说的一样,那都可以称为佛经。真正的佛法,它有一个监定的标准,什么标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符合这个标准的,都能叫佛经。你看《太上感应篇》,它是不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说是!是就等于佛经。所以我们应该把这部经典当作佛经来学习。

  更何况我们这一生要求生净土的同修,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里讲净业三福,这是往生净土成佛的正因。那这三福里头的第一福就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详细的说明就在《感应篇》里头。所以我们真正要求生净土的同修,就不能不在这部经典里下功夫。我们的师父上人提出三部基本的经典一定要落实,第一部儒家的《弟子规》,这是讲伦理道德,讲理的,最基本的;《弟子规》都没做到,学佛根本不可能成就。第二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就是讲因果。《弟子规》讲的是三福里头的第一福里前面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感应篇》教我们「慈心不杀」,这就是讲因果。这个杀就是伤害,没有伤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头,培养慈悲心,这是《太上感应篇》教我们的内容。我们以后将要共同学习《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解释三福第一福的最后一条,「修十善业」。所以这三条做到了,这第一福能做圆满,那往生才能有把握。

  有的同修他还是不服气,可能会觉得这《太上感应篇》,道家的,道家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仙而已,那仙也在六道中,他没有圆成正觉,所以就把它当作世间法。要知道世间法和佛法,佛法教我们跳出六道轮回,解脱轮回的是佛法,佛法和世间法怎么分?我们师父上人在讲这篇《太上感应篇》的时候讲得好,佛法、世法从我们心上分,真的是一切唯心造,这一句话真的讲到绝妙,你认为它是世法,它就是世法;你认为它是佛法,那它就是佛法。《华严经》里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它是任一,而不是专一,就是任一法都包括一切法。你看看《太上感应篇》,随拈一法,《太上感应篇》包不包括所有的佛法?也包括,这才符合《华严》讲的精神。你看现在我们师父讲《华严》,为什么还强调我们要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