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16 20:09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1/7/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君道」的部分,上次已经进入「反身」,反身主要的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己的修养。我们有提到要从自己的心正下手,要从曾子的「三省吾身」来观照,「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信也是做人的动力,做人的准则,无忠、无信就不称为人。学习才有智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有了智慧才能尽本分,有了智慧才能教育好下一代,这也是在尽一分对家庭的忠。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智慧才能教育好学生,这样对得起国家政府对教育界人的信任。包含我们为人领导,是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家,也应该有责任带好这个大家庭,那都要智慧。我们看现在社会诱惑这么多,人假如没有明辨事非善恶的智慧,很容易就随波逐流,所以智慧重要。但孔子讲到「好学近乎智」,人要透过学习圣贤经典,他才有可能有真实的智慧;不学经典,很可能连做人的根本在哪,都不知道。
我们冷静看,现在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他学历很高,他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很丰富,但他不一定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所以深入经典才能增长德行跟智慧,「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时时反观自省落到哪里?要落到一言一行,甚至于是慎独的功夫。没人在的时候自己都收敛,决定不做出违背德行的事情,以至于从起心动念都不能违背性德,这是读书人对自己的自我观照要求。我们想想,念头跟一言一行都不能违背经典,容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要不要做?要,不然不进则退。你说对治这些习气很累人!累多久?肯下功夫累一阵子而已,三年、五年自己的德行成就,就自在了,就真正能够利益到身边的人。德像风一样,德风吹过去,没有人不感动的、没有不受好的影响,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利益别人,首先一定要成就自己,真有利人的心,就一定下定决心把习气改掉,所以改习气是累一阵子。不改习气?累生生世世,不是一辈子而己,都是做习气的奴隶。
所以什么是大丈夫?什么是大英雄?真正能对自己习气赶尽杀绝,绝对不懈怠,绝对不自欺,这是英雄本色。怎么样下手、怎么改?首先要守规矩,守圣贤人教诲的规矩。我们不能说名义上在学圣贤教诲,实际上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完全跟经典不相应,那是跟自己的习惯在学,不是跟圣贤人学。这个可不能学一个表相,实际行为,要拿经典来要求自己。《孝经》有一段话,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的态度,「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所讲的话一定是圣贤、古圣先王教导的,不是他们教导的不讲,不是他们的德行不做。人都以圣贤的标准来处世待人,就像入一个模子一样,你真的入模子就成型了,叫习惯成自然。
最后到什么境界?因为习惯了,「言满天下无口过」,怎么讲话都不会偏差,不会背离道德,言满天下无口过,没有讲错一句话。「行满天下无怨恶」,所做的一切行为让人如沐春风,不会让人家厌烦、对立。诸位学长,希不希望这一辈子,从此以后没有一句话讲错?很希望,这是我们的目标。跟一切亲朋好友结这个缘分,是太难、太难,所以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那怎么样珍惜跟亲朋好友的缘?当然就是用德行来引导他、来影响他,决定不能用习气来给他负面的影响,这才是仁爱的心。但是我们要没有习气,那决定要守规矩。所以今天开始,我们每次要讲话以前先想一下,这句话跟五伦八德相不相应?大家不要说,跟哪部经相不相应可能不好找。或者你就一部《弟子规》,先以这部经来对照应该包含整个纲领所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圣贤的学问,应该不会跳出这七个范畴。
或者你觉得一千零八十个字,一下子要想,你会眼花瞭乱,那没关系,我们用五常就好了,仁义礼智信做人的常道,以这五个标准,来观照言语、行为违背决定不说、不做。这样慢慢的我们的言行,就完全跟五常相应,就「随心所欲不踰矩」,是习惯成自然之后就不可能逾越道德。我们刚刚也讲到念头,修养除了在没人的地方,要下功夫以外,更深入的,是别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而我们却能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是正还是邪、是净还是染、是觉还是迷,可以观照。比方以染着来讲,贪心是染着,瞋恨心是染着,人脾气大原因很多,其中就是常常看人不顺眼,对人有成见这染。你看小朋友他们在相处,刚刚才吵架,两分钟以后又玩在一团,他没有放在心上,他不染,这叫赤子之心。
在对这个念头下功夫,我们从几个事例来体会,《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宋朝的卫仲达先生,他有一天特别的因缘他到阴间去。阎罗王跟他有这个缘分,他四十岁左右,阎罗王就命令身边这些官吏,把他的善恶的档案调出来看看。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没有,我们福气没有他大,有这种经验的人终身难忘,那是有福气才轮得到我们。好,所以大家回去睡觉好好祈求,哪天阎罗王来给我们上课,一辈子都不会忘。结果这个恶的记录,确确实实很详细,天地有司过之神专门记载人间每个人的功过,「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恶的记载摆满了整个庭院,他自己都吓一跳,我还没超过四十岁,怎么恶那么多?阎罗王很重要的一句话,「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念头是邪了、是染着就是一个恶的记录,假如这个恶的念头又付诸行为,那这个罪业就更重了。这个道理我们真明白,念念存善念,不能起恶念,这是真正明理,真正爱惜自己,不能给自己再添罪业。
接着那个善的记录只有一卷,像筷子一样这么小,然后放在天平上秤,结果一秤这满庭院的恶录反而轻,像筷子一样的善录反而重。他自己很吃惊,那里面到底记什么?阎罗王命令打开来,里面就是皇帝要建三山石桥,那是福州的三座山要大兴土木。他劝皇帝这个劳民伤财不要建,他自己很惊讶说到,我建议了,皇帝没有采信,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阎罗王说到,你这一念是为了天下的苍生,这个善的力量很大。所以人能为天下着想这是大善,起这样的心都是难得的善行;假如行很多善都是为了自己,这个善也是小的。这个《了凡四训》的故事提醒我们,这反省自己还从起心动念处,这是根本修。我们常说要修行、修身,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这起心动念就是想法,对事物的判断、价值观是看法不能偏颇。因为看法思想指导我们的人生方向,说法、做法都要修正,说法是言,做法是行。
同样是明朝还有一个读书人的事例,也让我们记忆非常深刻,俞都先生,他十七岁就考上秀才,学问非常好。可是考上秀才以后,就怎么考都考不上举人,考不上功名。最后穷困潦倒,生了五个儿子死了四个,一个走丢了,八岁的时候走丢,四个女儿死了三个只剩一个。在他四十七岁除夕夜的时候,他跟他的太太,跟仅剩的一个女儿坐在一起,觉得人生很凄凉。可是他都想说,他从小就学圣贤书,而且跟朋友聚在一起,要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诲,都已经做了几十年,怎么连命运都改不了?诸位学长,假如今天我们奉行圣贤教诲几十年,命都改不了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可不可以骂老天爷,天!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所以大家看,假如他念书念了几十年,遇到不顺还是天!那几十年叫白念了。学问要能够力行才能受益,圣贤的学问一句话讲透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应该去调整,我做了那么久都没能够有福报改命运,我做的是不是有问题?四十七岁的人那是中年,还发现不了问题也很可怜,然后还时时存着怨天尤人的心。念头都有善恶,怨天尤人是善还是恶?那当然是恶。老天爷时时都在护念苍生,我们还骂他,那这个罪业很重,一个人对你很好你还怨他,这就很不近人情。从小妈妈拉拔我们长大,我们还怨父母,这是大罪。当然上天有好生之德,还是觉得这俞都先生有善根,因为他对灶神爷特别恭敬。
所以那天除夕灶神爷就来给他点化,直接点出来他的根本问题,「意恶太重」,念头恶念太多。「专务虚名」,都是做表面给人家看,内心没有真正断恶修善,没有真正慈悲爱人的心。「满纸怨尤」,写昭告上天的文章,统统都是抱怨上天不公平,「渎陈上帝」,这是对老天爷不恭敬。这么一讲这俞都先生下个念头是什么?所以你看人反省容不容易?不容易。他马上说我都做了那么多年,怎么可能都没有善?诸位学长,你真正要劝一个很好的朋友,得要资料搜集齐全不然他会辩驳,你不能够方方面面给他讲解清楚,有时候他就不接受了。所以这个灶神爷是有来历的,全部档案调查清楚,开始告诉他,你说惜字,你们还拿着有经典的字纸在擦桌子,你都没有去制止。反而是旁边有人,你就故意去捡一张纸起来:不能污染。然后拿去烧,那做给人家看的,自己在屋里都不做。
你说你去放生爱护生命,都是人家说要放了你才跟着去,从来没有一次是你主动要去的。而且你们家的厨房还常常绑的螃蟹,绑的这些鱼虾,牠们不是生命吗?你还说要放生、还说有慈悲心。接着说你常常犯口过,你辩才无碍,讲起话来旁边人都:好厉害。你当时候愈讲愈来劲,心里面也觉得这个话已经有点刻薄了,又制止不了,可是这个话触怒天地鬼神,还说要戒口过。还有戒淫,说不贪女色,虽然你没有犯过邪淫的行为,可是常常看到很漂亮的女子就小鹿乱撞,就有点恍恍惚惚。假如真的有这个诱惑,你能像鲁国的柳下惠吗?你敢说你能像柳下惠坐怀不乱吗?还说终身没有邪思、邪念可以对天地鬼神,真是大妄语。这么一讲完了,俞都一看所有的数据都被人家查得这么清楚,赶紧跪下来:对我的事都清楚,一定是尊神,赶紧指导我。所以其实人要反省不容易,有什么心态?不管读哪一部经哪一句经文,都拿这句经文来对照自己,才能发现内心深处的习气。所以改过不容易,没有这样的醒觉连知过都难。
所以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大家记不记得这句话?还没有讲二十一次,正常,不过上两节课才讲改过,「过而不改」,你们要配合一下,上一次才才刚读过的,「是谓过矣」。这一句话前面夫子是先感叹了一下,「已矣乎」,已矣乎就是叹一口气,夫子讲我没有能看到,见到自己的过而又反省自己过的人,所以这是知过,是见其过;内自讼是自己忏悔悔过,忏悔完得要改过。所以改正过失得先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而下决心去改。而看得到就已经不容易,所以要下很大的功夫德行才能提升,这个不能侥幸的。
而俞都先生不知过,也不悔过,谈不上改,所以四十七年人生才会潦倒到这样的情况。后来灶神爷指导他,很具体告诉他「意恶太重」,所以要把「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就是性格很急躁,常常不能包容别人,常常对人发脾气,褊急念。「高己卑人」,这就是傲慢,觉得自己崇高、优秀然后瞧不起人,高己卑人。「忆往期来」,就是希求未来,翻作白话文叫做白日梦,忆往期来。人很难活在当下,用真诚、用忠心去尽自己的本分跟因缘。人的精力都耗在哪里?懊恼过去,贪求未来,就不老老实实活在当下,你看这是贪、瞋、傲慢,忆往期来也是贪。「恩雠报复念」,这是跟人对立,而且存心还是比较险恶,想要报仇。所以德行下功夫,首先要放下跟一切人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人的成见。人的心地清净,清净心才能生智慧,不然都是被这些贪瞋痴慢控制住了。
这是我们从「天子无戏言」,再反思到,言行的根本还在起心动念,所以「反身」要能反观到念头上,善观己心,这是从根本提升自己的德行。而我们在《群书治要》当中,常常都举唐太宗的例子,为什么?因为《群书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编的,是他每天手不释卷学的。而更重要的,他能成就「贞观之治」一定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才能够感化臣民。他假如学了不做,人家怎么佩服他?怎么天下归心?所以确实唐太宗是天子无戏言。在贞观二年唐太宗对着身边的臣子说到了,他每天上朝要讲一句话,一定想这一句话对百姓有没有利益,假如没有利益,他不敢多讲话。话说多,不如少,多言多败,话讲多了不谨慎会讲错话,甚至得罪人。而且他是一国之君,一言兴邦,一言会丧邦,他当然要战战兢兢。因为所有的百姓都在看着他,所以他不敢乱讲话。
他的一个臣子杜正伦,杜正伦也管记录他的生活起居。古代皇帝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还有生活起居也有人记,当皇帝好不好?当皇帝很辛苦。杜正伦看到皇帝唐太宗先生,说到自己一言一行不敢多讲,都想着真正跟经典相应,还有利益人的才讲。这个臣子顺势而为,马上说皇帝,对,您现在一讲话左史记言,我又兼您的起居记录,我也不敢不尽心尽力做这个事情。陛下您假如讲一句话违背道德了,不只会损害百姓,而且这一句非礼之言,可能让您千年都得蒙这个羞。所以陛下,你要谨慎谨慎!以前的人很有羞耻心,会想到我不做好,以后我的子孙不就笑话我,以后的人不就看轻我了!都有这样的志气,不能羞辱自己,以至于又羞辱自己的父母祖先,不能这么做。杜正伦顺势而为,皇帝听了很高兴,然后赐给他两百疋的布匹。这是太宗确实也是很谨慎他的言语。
故事讲完了,大家可不要边听边执着,唐太宗是皇帝,我又不是皇帝。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事,修养自己的事业,不见得比唐太宗的事业小。我们是要现在把生生世世的烦恼断除,这一生要契入圣贤的境界,这个事业不小过唐太宗的事业。那对自我的要求要超过唐太宗,有没有道理?你们好像不怎么认同。真的要细细思量!好,所以我们《群书治要》选出来的句子,只要我们随时都回归到自己心性上的功夫,句句对我们都有利益。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十五句,在第七册八百九十七页,我们看到「九守」。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
我们来看经文上讲到的,『神者智之渊也』,这个「神」是精神,是智慧的泉源。我们看一个人精神很清楚、很清朗,他才脑子很清晰,不会胡乱做事情。以我们自身来讲,精神不好的时候,会胡里胡涂的;你精神很好的时候,做事很有效率,判断事情很快。接着说到,『神清则智明』,精神清朗则智慧明晰,『智者心之府也』,智慧是我们心智的表现、展现。『智公即心平』,智慧能够公正无私,自己内心就可以平和、正直,我们说「无欲则刚」。你有私欲了,这个私欲就会障住你的思想,障住你的内心。所以「智公」,智慧公正内心才会平和;不公正就偏心,好恶就很强,怎么会平和?好恶一强就有喜欢、有讨厌对人不公平。对人一不公平,不平则鸣,可能跟人就结怨,就有冲突了,人家内心就会埋怨,因为不公平。所以老祖宗说,平才能安,人心才能安,不然人心会不平。所以这个公正无私的智慧很重要,人处世当中,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有私心。私心自己的德行在堕落,私心对团体一定有害处,就不公平,铁定会有是非,会有埋怨出现!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这里做了个譬喻,「鉴」就是用水来观照,来照自己,人不会在流动的水当中观照自己,因为那个水是动的,你照照不清楚自己的脸。「而鉴于澄水」,而能在非常平静的水面照清楚自己的脸,这是譬喻什么?人的心浮躁、欲望很多,心浮气躁看不清自己的问题。往往心平静下来,才容易察觉自己念头跟言行上的过失。当然时时都保持心平、心静,这是修养,这是个目标,所以要时时提醒自己心要平静。像我们每天晚上沉淀自己的思绪,反思我这一天有没有哪些话说错,哪些事做得不妥当。夜阑人静自己一沉淀下来:怎么今天都没发现?现在发现。「鉴于澄水」,平静的水能照清楚自己,相同的,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就能观照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这里讲到,为什么可以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因为平静的水清澈又宁静。「故」,所以从这里让我们去体会,一个人精神清朗,心情很平和,这个时候,他的心就能照清楚所有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事情。所以「乃能形物之情」,这「情」是指事物的真相就看得清楚了。
所以有一句格言说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心自照见吉凶」。看到自己的面容形体,以自己清净的心来观照自己见吉凶,可能大家对心平静、清净比较抽象。其实人心要清净不容易,比方有一个寓言说到,小偷他大白天去一个大户人家偷金子,他也是有天分,居然能找到人家放金子的地方,给人家拿起来他很高兴,正要离开。因为是大白天又是大户人家,那几百个人住着,哪可能说他偷东西不被发现的?当场逮个正着,送到县太爷那里去。结果县太爷一了解案情,奇怪了,这个贼怎么大白天作案?就问他了,你大白天作案怎么可能不被发现,你没看到旁边很多人吗?这个贼对着县太爷说,有吗?有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有人吗?这个故事我们冷静想想,人的心只要有一个执着点,他就一直盯着它看,就被它染着,心不平。
比方妈妈、爸爸很在乎孩子的成绩,他就只盯到那个成绩,其它的什么都看不到,「反正你就是把书给我读好就好了」。然后常常在那里:我这个儿子真不争气。旁边人跟他说,你儿子挺仁慈的,挺有孝心的。有吗?都没有!他看不到。这样当我们只看到成绩,都不会去欣赏孩子的好,慢慢的他就没有信心,慢慢的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你看人的心一执着、一不平、一挑毛病看不清楚别人,也看不清楚自己。
有一个太太很有意思,她跟我交谈的时候,因为她到庐江听课,我举了个例子,我说夫妻白头偕老的一句真言,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她说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脑海里马上浮出一句话:没有优点。然后她浮出来的时候,我刚好讲了一个事例,就是我到珠海去的时候,我讲这一句真言,突然有一个太太举手,然后站起来说,没有优点。我一讲,跟她想的一样。后来就建议妳回去拿一张纸,写出妳先生的优点跟妳先生的缺点,妳客观冷静的来看一看。她回去她说她写她先生的缺点,写了一条,哪一条?钱赚得太少,这个算缺点吗?您看她有一个执着点、一个不平,就嫌她先生赚的钱太少,就只看到金子,其它都看不到。你说人脑子清楚吗?「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你有情绪了,怎么会正?「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为什么会忧患?我先生赚钱少,我儿子读书不名列前茅,我多没面子。她有担心了心就不正,心就不平,很多事都是情绪在应对,愈搞愈糟。
所以我们今天要神清意平,首先要格物,得要贪瞋痴慢这些习气要去除掉,不然这个心就跟流水一样,每天惊涛骇浪,都没静下来。然后我们还怪一大堆,都是他害的,都是这件事造成的。诸位学长,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自己的心动,妄心动了、习气动了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反身」一开始,「立德之本」,你们没反应,你们都是打算待会那半个小时才背吗?「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我挺感动的,你们都看着我,没有看书。所以人想要看清人生所发生的事情,首先还得要先看清自己,这个心还得清净平等才行。当然我们在修养自己德行的过程当中,也要性命双修,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您看一开始说「神者智之渊也」,你的精神要好,你不能每天精神很萎靡,身体又一大堆病,这个会拖累你心灵的状态就不好。我们还得要靠强健的身体来提升自己的灵性,借假修真。
所以在康熙《庭训格言》当中有一段话很好,「寡思虑,可以养神;寡嗜欲,可以养精;寡言语,可以养气」。人精气神足,身体就好,时时精神抖擞,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一个人气很足他不用吃什么饭,一天吃一餐就够了;「神满」,精神非常好,「不思睡」,人休息是没精神要充电,精神好到一天睡很少。这个提醒我们不要胡思乱想,要耗能量的,人体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都是耗在念头上,你不胡思乱想,心很清静这个神满。寡思虑很重要,不要胡思乱想,有时间读经、听经多好,正念分明不胡思乱想。嗜欲就是爱好、欲望,要淡,欲望太重这对身体的消耗非常大,纵欲身体一定垮。我们看到现在人的文明病愈来愈多,什么肾有问题、糖尿病,都跟纵欲很有关系,不懂得节制,清心寡欲身体就好。再来要养气,每天不要讲太多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好,话太多不行的,该讲的时候要讲,时机不够不要变啰嗦,还给人家嫌就不好了。而且无益的言语,一句都不说,为什么?对人无益,对自己又耗气。「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开口神气散」,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很好的教诲。其实人欲望一多,每天就想着我想吃那个、我想穿那个、我想玩那个,你整个思虑全部都被这些欲望给障住,怎么还会有智慧、还会有精神?
我们接着来看二十六句,在第九册一千一百三十页。我们看经句,我们一起念一遍: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我们看这一段,也是在彰显一个明王、圣王他的心境,他处在一国之君的位置,他有三件恐惧、惶恐的事情,这恐里面也包含了战战兢兢,很谨慎来面对这三个情况。第一,处在一个国家最尊贵的位置,很担心不能了解到自己的过失。我们看他身为一国之君,他的存心是要来爱护人民,我们说天子、天子这代替上天爱护子民,不然他就有愧于天子的称号。上天有好生之德,那当然国君的本分就是爱护老百姓。可是假如不能闻到自己的过失,那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在伤害老百姓,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所以人能时时诚惶诚恐,都是因为他不忘初心,他在扮演每个角色他很清楚,他自始至终,都不忘了他为人君的目的、初心在哪里。而且他的地位这么高很有威严,臣民跟他讲话压力大不大?挺大的。所以跟他讲话,压力很大,假如他又喜欢听好听的,人家就更不敢讲,忠臣不敢讲,奸臣就拼命讲,就阿谀谄媚。
而要时时照顾好老百姓,就要了解很多实际情况,他才能适时的调整很多政策来利益人民;假如实际都不了解,他的决策铁定很难利益到老百姓。所以要明察暗访,要听到真实情况、听到真话才行。要做一件好事不容易,比方我们在学校教书,上课了站上讲台喀喀喀讲完,下课没事,没我的工作了,这样对不对?不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有,我讲了五伦八德。讲了,人家有听没有懂,要了解实际情况,不然我们还是本分没有尽好。再来,解惑,他内心有什么对人生的疑惑,我们也要看到他的需要,赶紧去帮助他解这些疑惑。这些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扮演好一个老师的角色?所以当老师的慢慢还要提高一个功夫,就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有没有疑问。真的,在上面讲一堂课,讲讲讲看他的表情不对劲,频率没有接上。一下课来来来,散步一下、散步一下,然后一聊最近心里有事,所以有听没有入。或者是在听的时候,边听边想不通,那个表情都不一样的,我们要会观察判断,找他散步,找他吃饭。所以改天我找大家吃饭,你们不要害怕,可能我们可以交流交流,我其实满仁慈的,你们不要太害怕。
所以这个一开始说,『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没有被「尊位」所污染,没有因为有这么高的位置而傲慢、而奢侈、而堕落了,没有,战战兢兢守好他的本分职责,这个很可贵。接着第二个惶恐,『二曰,得意而恐骄』,志得意满,慢慢的伏不住自己的傲慢,开始非常骄傲、猖狂。《礼记》开篇是「曲礼」,我们道德修养,都要落在生活的这些礼节、这些礼教当中,为什么?修养自己的身心,修养自己的德行。什么时候修养?一切时一切处!修行没有小事,这个心态不对就堕落了。所以生活的这些规定都是提醒我们要随顺性德,随时都在提升自己。
「曲礼」一开始讲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所以不可以傲慢,不可以志得意满,不可以纵欲这些提醒。而为什么圣明的领导者,他非常惶恐会骄傲,因为傲慢的习气要伏住真的不容易。您看,人年纪大的时候,一开口就是自己的丰功伟业,你说这个,我很不简单,我很不容易。这个也是慢!可是要调伏不容易,因为这种习气,它什么时候染污我们,我们不知道。诸位学长,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傲慢的,你知道吗?公元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不知道就有了。请问大家贪吃是公元哪一年?都不知道!这些习气真的都上来了。人没有高度的警觉性,要不染着,谈何容易?
秦国有一个臣子叫魏冉,他跟一位很有德行的人魏牟是好朋友,魏冉是秦国的臣子,他们相聚之后,缘聚缘散,魏牟要辞别魏冉。要辞行的时候,魏冉就问魏牟:先生,您要离去了,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教诲要提醒我?魏牟马上说,幸好你提醒我,我有一段话要告诉你,跟你共勉。他说到当官,因为他是秦国的官员,「官不与势期」,官位没有跟权位相约定好,「而势自至矣」,而势自己就来了。一个人的权势,「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矣」,权势没有跟富约定好,你有权势了财富也来了。「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矣」,你有钱了,慢慢的身分就高贵,大家看现在企业家有钱,他捐钱做好事,这个贵就来了。「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矣」,一个人一富贵开始不可一世,骄傲上身了。
「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矣」,他一骄傲,行为就放纵,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大家注意看现在很多企业界、还有政府界的人,有没有富贵?有!最后?贪赃枉法,很多贪官那个床底下全部都是钱。我感觉他真是自找罪受,一大笔钱放在你的床底下,你每天睡得好?这个我不相信,每天不就害怕东窗事发?那叫小人冤枉作小人,不明理。本来是自己的福气,最后是造孽,还触犯法网,甚至后半辈子在监狱度过,有的还被枪毙。假如能够真正尽本分守法,那些富贵还是你的,所以贵之后骄,骄之后这个罪就招感来了。「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矣」。大家看,您看这个事物的发展,有时候一不注意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习气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染上来。
而一来人这个傲慢要不起,自己要有很高的觉照能力,时时提醒自己不敢松懈。我们想想,人什么时候容易傲慢?长得漂亮会傲慢,长得比人家高会傲慢,长的双眼皮也会傲慢,学历比人家高会傲慢,开的车比人家大会傲慢,你看这个傲慢你一不小心它就上来了。所以能够自卑而尊人,时时看到自己不足,都看到别人的好,才能不傲慢,自卑而尊人是恭敬的落实。自身的觉照力之外,还有身边长辈亲人的护念很重要。你看我们说妻贤夫祸少,妻子贤德,可能在她先生有一些不好的态度、念头起来的时候,太太马上很善巧的提醒,他就不会犯那个过失。以至于他的父母,假如是非常有智慧明白人,那他也会适时的提醒他的孩子不能傲慢。
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宋朝之前是唐结束了,有很长一段的动乱,叫梁唐晋汉周。而这些动乱都是因为每一个朝代它的君主,一当了君主就非常的骄傲自满,所以没多久,二、三十年国家就亡了。就连续五代都是这样,根本就是变成闹剧一场,这国家就没了。梁唐晋汉周,周朝之后,接着是宋,赵匡胤当皇帝了,登基那一天,文武百官都来祝贺,很高兴。皇帝的母亲杜氏,杜太后参加这个登基典礼,从头到尾都没有笑,脸色很严肃。最后有一些臣子看了怪怪的,就趋向前去问太后,说太后,母以子贵,你的儿子今天当上天子、皇帝,您应该很高兴,怎么您今天一点笑容都没有?我相信赵匡胤先生他也看到了,今天我妈妈怎么这么严肃?接着杜太后就说,没什么好高兴的,今天我儿子当天子,他能够依循古圣先王来治理,那不会被推翻。假如不依循这些榜样教诲,到时候我们想当个平民老百姓的机会都没有,到时候可能就被人家推翻、被人家杀戮了。
大家想一想,赵匡胤那天当皇帝,本来是很高兴,马上母亲讲的这段话,相信对他的内心很震撼。你要好好当,不然你的子孙被人家杀戮!请问大家,赵匡胤会记多久?一辈子。而且这个故事,会在他赵家一代一代传下去,她这个太后母亲的榜样非常好。所以每一个人他在面对人生的因缘,假如一开始身边就有长者、就有好朋友给他最重要的提醒,这对他的人生是非常关键的。比方我们的晚辈他要去念大学,这个时候我们当长辈的人,可以非常恳切的告诉他,这个社会、家庭栽培你到去念大学,很不容易。你的父母、国家社会花了多少的心血,你要认真学好智慧、德行,学好本事,才能出来利益社会,报答你父母跟政府的恩德。慎于开始!
包含新婚的夫妻,结婚当天行传统的婚礼,他就知道从那天开始他要承先启后,整个家族德行的承传落在他的肩上,他要把这个家管好、经营好。因为结婚当天这所有的礼仪都能教化他的心灵,包含夫妻喝交杯酒,当下提醒自己,夫妻从此同甘共苦、不分彼此。您看,我们老祖宗很懂得慎于开始,他结婚、他当皇帝、他成年了,都要抓住那个最开始的时机点,把最重要的心态深植在他的内心里面。举一要反三,今天你的儿子要到小学教书,你当爸爸妈妈的要不要抓住他当老师的第一天,给他一段话勉励他?要尽当老师的本分。所以诸位学长,我们当时候学过「学记」跟「师说」,就派上用场了有没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跟你儿子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顺便告诉他,「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社会、家庭的问题都要透过教育人心转变,才能解决,才能改善。所以你现在这个行业,是所有行业里面最重要的,你要尽心尽力对得起政府,对得起祖先,光宗耀祖做好一个老师。所以古人都能抓住这些最重要的教育机会。
我们从刚刚杜太后对她皇帝儿子的教育,看到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很多人的人生当中,也会遇到一些贵人,而这些贵人很正直,都会提醒我们最重要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春秋时候,孙叔敖他当上了宰相,是楚国的宰相,很多的大臣都去祝福他,给他道贺。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做的衣服,戴了一个白色的帽子,就到了孙叔敖家里。戴白帽、穿粗衣,在那个时代是办丧事的时候穿的,人家当宰相,这个老人穿丧服去了。诸位学长,假如你今天上任当宰相,然后有一个老人穿着丧服来,你会怎么样?孙叔敖成为名相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真的非常谦卑,而且又有贵人提醒。他一看到这个老人马上诚惶诚恐,没有生气,对着老人讲,长者,君王不知道我很差劲,还用我,您今天来一定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讲,请您指教。长者接着说,你今天身分高贵而对人骄傲,老百姓会遗弃你;你的官位很高,却擅用职权,那国君会舍弃你。你今天薪水多了还不知足,还要贪污,那你的祸患就要来了,讲了这三点提醒他。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您看当领导者「得意而恐骄」,得意就容易骄傲起来。所以老者先点的就是不能傲慢、不能擅权,再来不能贪婪。孙叔敖听到这里,不只没有生气,马上对老者讲「敬受命」,恭恭敬敬接受你的教诲。「愿闻余教」,请您把道理接着给我讲,可能这位老者心里面会浮现一句话说,「孺子可教也」。这个老人、有智慧的人他也探一探你的态度,先讲前半句、前半段,看你不能接受算了,不要跟你结怨。而看态度这么好接着讲,「位已高而意益下」,位置很高,但态度非常谦下、谦卑,这是意益下。再来,禄位多了反而谨慎不敢贪取;官位大了,心愈细腻,怕做错事情,「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你能守住这三个精神,就能让楚国大治了。
果然孙叔敖接受了老者的教诲,奉行它,很快的楚国的政治就办得很好。孙叔敖因为他是一国的宰相,这些长者他们都爱护自己的国家,掌握了这个机会提醒宰相,这个老人的精神值得我们佩服。有时候这个时代,我们都怕得罪人,该讲话都没讲,这个时机一错过,可能毁了这个人,甚至于他又升任重要职位,那毁的人就更多!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适时的提醒、劝导身边有缘的人,也是我们应该尽的本分。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