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七十六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15 20:30
標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七十六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6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零八页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言心相者。谓要无齐限。若约悲愿。则尽度众生。尽修诸行。经云虚空界尽等也。】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个地方讲的心,就是前面所讲的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今天我们看看,古大德们怎样为我们说明菩提心的相状,相是形相。前面这一句是总说,菩提心是个什麽样子?『要无齐限』,菩提心非常广大,没有边际,齐限就是边际的意思。齐是等齐,限是侷限,他没有。从哪裡去看?这裡给我们说了一个愿、行。就愿来说,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地方讲的众生,绝不限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不限于我们这个地球,也不限于我们以最新的科技来探测这个宇宙。说老实话,再高明的仪器探测这个宇宙,还是在十法界裡面人法界。其馀的九法界,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是畜生法界。畜生法界我们能接触到的是极少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我们接触不到,法界无量无边。

  十法界裡面,包括佛法界在内,都是普贤菩萨大愿所含摄的。也许我们要问,普贤菩萨他是菩萨,十法界裡的佛法界,这菩萨怎麽能度佛?诸位要晓得,凡是说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究竟佛,究竟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哪来的十法界!你起分别执着,才有十法界;没有分别执着,只有一法界,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哪些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佛不住十法界,普贤菩萨是圆教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比别教的佛高得太多了。别教的佛果跟圆教菩萨一比较,只等于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别教的初地相当于初住,别教的等觉是初行位的菩萨,别教佛是二行位的菩萨。所以十法界都是普贤菩萨所度的对象,这个愿太大了。

  有愿,还得要有行,行是自行化他。自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圆教等觉菩萨还要断,还要学。等觉菩萨断什麽?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所以他还是有断有学。一定要圆教的佛果,那是无断无学。从这个地方看到,他这个『心相』之广大。像普贤菩萨十愿,每一愿最后都以『虚空界尽』,无愿无尽,就是用这样的话来做结论,这个时候知道,这是菩提心真正的相状。我们再看底下的文:

  【若约正念真如。则下无众生可度。上无菩提可求。中无万行可修。亦无真如可念。故淨名云。当令此诸天子捨于分别菩提之见。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等。即斯意也。】

  前面,这个心是从愿行这两方面来说,愿行是有相的,显示出心相广大无边际,不可思议。如果从理上来讲,理上前面曾经说过一句话,直心正念真如,这是解释直心。什麽是菩提心?什麽是直心?直心是『正念真如』。正念,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妄念,正念是无念,无一切妄念,无一切妄念就是正念。所有一切分别,一切执着,一切的想法、看法、做法,统统是妄念。这些念全都没有了,这叫正念现前。正念是就是真如本性的智照,那是正念。这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境界,为什麽?不能用体会的,体会已经落到第二义去。正所谓是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这个地方才能证得。因此就真相上来说,『下无众生可度,上无菩提可求』,为什麽?因为有众生、菩提,这是妄念,这是分别,这是执着。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道一句来,说一句来,说不出来了。

  禅宗常用这个话来考验学生,离一切妄想执着,道一句来。譬如说,我举这个,你给我说的是离一切分别妄想执着,你说说这是什麽?你能说得出吗?说不出来。虽然说不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正念。你一想这是什麽?错了,落到意识裡去了,妄想。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物,摆在我们面前,所谓是当下即是。什麽叫真如本性?当下就是,法法皆是,只要你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是《华严》裡面讲的,四无碍法界就现前了。很可惜的,是你在一切万法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自找麻烦,迷失了真性,正念失去,没有正念,全是邪念,全是妄想。希望同修从这个地方,稍稍能够体会到一点这个意思。所以说一个一真法界,也实在讲是不得已而说的。既没有十法界,哪来的什麽一真法界?因此所有佛法都是随众生的分别执着而建立的。所以佛是一句话也没说,无法可说。不但无生可度,无菩提可求,亦『无万行可修』。为什麽?一切理如,理就是本性,一切相也是本性,一切事还是本性,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上从诸佛,下到地狱众生,没有离开自性,全都是自性变现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哪一样不是?这个境界要明心见性的人才晓得,没有见性的人不得而知。

  下面引《淨名经》,就是《维摩经》上说的这几句话,好。《维摩经》经文上有这麽一段是『当令此诸天子』,这是维摩居士说法,许多天人在听法,对他们讲,叫着这些诸天天众们。『捨于分别菩提之见』,千万不要执着有个菩提,执着就错了,菩提是觉,觉心,觉心有没有?真有,不是没有,一执着就没有了,不执着就有。刚才像这个比喻,你们诸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正觉。你一起心动念,这是书籤,这迷了;这上还有阿弥陀佛,就更迷了,不晓得迷到哪裡去了。当一念不生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得已叫做正念真如。一法如是,法法如是。

  所以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圣人也懂得这个道理。你看老子,老子在佛教到中国来以前,《老子》开宗明义就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个话说得多清楚,跟佛法说的没有两样。对于名字、言说决定不能执着。一切都不执着,这一听、一接触,一听、一看会开悟。如果有分别执着,是听了、看了、接触到的时候都生烦恼,造罪业。如果不分别、不执着,那生功德,会开悟。所以佛法跟世间法的教学,义趣不同就在此地,它是离一切分别执着,要求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地方就是离名字相,菩提是个名字,不要执着这个名字,才能真正得到;执着这个名字,得不到。所以教给他们要捨于分别菩提之见,这个见解要不得,不可以有这个成见。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身心具不可得,他确实有,到一切不可得,那就真正得到了。我们中国人常讲,捨得,你看此地不是捨吗?「捨于分别菩提之见」,叫你捨,捨了就真的得到,不捨是永远得不到。捨得,这个成语的根源是出在佛经裡面。佛经裡面许许多多的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会说,不晓得它是从哪裡来的,全是从佛法来的。由此可知,佛法在中国社会裡面有多麽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是习惯而不知其来源,都是佛经上的,这个意思都很深刻。

  『寂灭是菩提』,清淨寂灭,一念不生。不是说你在打坐、念佛的时候一念不生,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起一个妄念。什麽妄念?分别执着,不起这个妄念。不起这个妄念,这一切法是平等的。起念头才不平等,才有什麽善恶、是非、好坏,才会有这个东西起来。一念不生的时候,万法平等,万法一如。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你住的是什麽法界?叫一真法界,无分别的法界,平等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清淨平等。我们天天习惯于分别执着,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说老实话,也去不了西方。原因是哪裡?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你能不能平等?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到我们身心平等,把所有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念掉。心裡一起心动念,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就平等了,这样念佛才能往生。不是说,我念,一天念多少佛,将来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你查查淨土五经裡头有没有这个说法?没这个说法的。心淨则佛土淨。所以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身心清淨,这样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条件,上等的条件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条件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条件是功夫成片。什麽叫功夫成片?就是一切妄想执着都没有了,这一片了。这样才能生凡圣同居土,不到这个境界,念再多都枉然。古德常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清楚。还有搞是非人我,还搞善恶邪正,这不行。这样修法,充其量只能修成世间有漏的善法,来生得人天福报,就如此而已。有漏善法,这不是佛法。念佛往生是大乘佛法,这要知道,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万法平等。

  禅宗过去有个公桉,有个老和尚道行也很不错,当然有相当的定功。他在山上住茅蓬,养了几隻老虎。他养老虎,就跟我们平常人家养狗一样。有一天,他有个同参道友到他这来参访,来访问他,来看他。看到老虎,总是有一点害怕,迴避一下。他就笑笑,你还有这个,还有这种分别执着,心还不得清淨,还没有到纯淨,还有分别执着,看到老虎会害怕,还有这个。这个老同参听了很难过。当然进了房间去了之后,他去给他泡茶招待他。他就给他座位上写了一个佛字,等到他茶沏了,一看到座位的时候,他不敢坐下去了。他一笑,你也有这个。你看这个味道,分别执着他还有微细的,看到那个佛,不敢坐下去,那还是有分别执着。诸位从古德这个公桉,如何把我们这个妄想习气断尽,真的不容易。

  建立一切佛法是为度众生的,不是为自己。对佛菩萨礼拜恭敬,做这个形式,做什麽?做给那个迷惑颠倒的人看的,做给他们看的。自己也把这个当真,所以写个佛字都不敢坐了,这不行,这没功夫,还是落在妄想分别执着裡头,还有这个,没有到寂灭。这就是功夫还不纯熟,但是已经不容易了,相当不容易。老虎是勐兽,他能够那麽样驯服,住在一起相安无事,那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要晓得,寂灭就是心地清淨寂灭,所以离一切相,是在生活当中离相。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不着相,心裡面才真正得清淨。但是与人相处要不要着相?如果不着相,这天下就大乱了。那个着相不是真着相,是像唱戏一样的假着相。譬如说唱戏,演一个做父亲的,就要做父亲的样子;演个做儿子的,那要做儿子的样子,那表演,这是唱戏,哪裡是真的,到后台就完全不是的,那在演戏。诸佛菩萨在我们人间叫什麽?叫游戏神通。他一举一动都在那裡做戏,都是表演给人看的。所以道人跟道人碰在一起,就不要演戏了。那还演什麽戏?演戏是给那个看戏的人看的,不是给演戏的人看的。两个道人碰在一起,那不演戏了。这要知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就是这个道理,不会破坏世间相的。维护世间良好的风俗习惯秩序,这并不违背道义,并不违背他的定慧。所以大家真的不能够错解,错解,那这个过失就很多。

  那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等,即斯意也』。这个灭诸相,不是一切相没有,这诸位要知道的。世间有男女相、有邪正相、有是非相,这个相都有。心裡面没有了,他心裡面这些相统统没有了,心裡头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外面有没有?外面有。要说把外面相一切都灭掉了,这是外道的讲法,没这个道理。内心裡头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是这个意思。灭诸相是灭,如果讲得细一点,唯识学家裡面讲得细一点,就是心心所的相分,不是外面的境界,是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相分。不但相分没有,见分也没有,见、相两分都没有了,剩下来什麽?剩下来自证分,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本性就现前,真性就现前了。再看底下一段文:

  【若融上三心。则度而无度。修而无修。故经云。若于一切智。发生迴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引经上有一句话说,这三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淨宗祖师常常劝勉我们修淨土的人,三心圆发。叫你发菩提心,圆圆满满的发出来,三心圆发。『融上三心』,这就是三心圆发,这个融就是圆发的意思。度不度众生?度,天天在度众生,事上在度,心上没有度,心上没有执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都没有。度什麽?没度。可是事上不断的在度,也没有停止过。『修而无修』,天天修戒定慧,天天读经、念佛,一天到晚不懈怠,努力在做,这是修。无修是什麽?没有执着心,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没修。给诸位说,这样的修,这样的度,就像普贤菩萨所讲的,无有疲厌。疲是疲倦,他为什麽不疲倦?他没度,他怎麽会疲倦?我们读书读久了,会厌倦。他没读,他怎麽会厌?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度而无度,无度而度。事上,不停止在那裡做,心地清淨,所以人能够做到不疲不厌,他精神饱满,他不需要休息。我们世间人做了一点事情,我做这麽多事情,累了,那当然会累。为什麽?你真的做了。你看那个机器在做工,一天到晚它在那裡做,它不停,它为什麽不厌倦、不疲倦?它没有心。我们人跟机器没有两样,人确实是一部机器,饮食就是燃料,就是动力的来源。如果没有妄念的话,一天做到晚,跟那个机器一样,不疲不厌,这真的,一点不假。你之所以会疲倦、会厌倦,就是因为你有心,有妄念,做多少事情,应该疲倦了,他就要疲倦了;做多少事情,应该休息了,非休息不可。这道理在此地,佛法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引经说,经裡面讲『若于一切智』,一切智是指一切诸法本体。体是空相,万法皆空,这是属于一切智。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属于一切智。『发生迴向心,见心无所生』,真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淨,妄心才有生灭,真心没有生灭。这个时候『当获大名称』,大名称是什麽?成佛了,佛名称最大,这人成佛了。我们再看第三,前面讲菩提心的心体、心相,现在再看菩提心之德。德,就是菩提心的作用,真心之大用。真心的体我们晓得了,真心的样子我们也晓得了,现在再看真心的作用。

  【言菩提心德者。】

  这着重在心德。实在讲,前面就是这一面第一行,这个心相应该是菩提心相,他省掉了。上一次讲的那一段,菩提心体,心体、心相、心德。

  【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诸佛共讚。多劫不尽。故弥伽反礼于初心。】

  上面所讲的体与相,我们真正能用这个心,这个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麽?因为一切诸佛与大菩萨们,大菩萨至少是指圆教登地以上的,他们用这种心,他们用真心。我们今天也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你从凡夫地一下就到了地上菩萨。这在修行人讲,无能为踰,没有人能跟你相比,的确是顿悟顿超,超越得太快了,就看你会不会用心?凡圣之别,实在讲,除了在用心上,其他地方还有什麽两样?没有两样。佛菩萨也穿衣吃饭,我们也穿衣吃饭,没什麽两样,不同的用心不一样。我们用妄想心,人家用菩提心;他用觉心,我们用迷惑颠倒的心,我们心迷,他觉。我们要想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这真正叫从根本学,从根本修。所以是『一念之德,过于虚空』。一念的功德超过虚空,虚空是比喻广大,功德之大,没有法子想像的。

  『诸佛共讚多劫不尽』,一切诸佛共同来讚扬,来称讚你,讚多劫都讚不尽,你说功德多大。为什麽这样大?实在讲,前面心相上说过了,真心因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它没有界限。没有界限,那有多大?超越了虚空法界。虚空法界还有界限,这真心没有界限。佛在愣严会上说了个比喻,说得好,他把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把我们的本性比喻作太虚空。你说太空大还是云彩大?虚空在我们心性当中,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裡,没有边际。真心功德之不可思议,就是这个道理。

  『故弥伽反礼于初心』,这是五十三参裡面,弥伽尊者,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位大德了不起,对于初发心的人他都礼拜,他为什麽礼拜?他心清淨平等,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我们看到奇怪,这样一个长者拜一个初学的人;在他,他是礼敬诸佛,他没有分别执着,他是礼敬诸佛。我们今天对初心不肯下拜,贡高我慢,分别执着,你不如我,我比你高,迷惑颠倒,这是大错。我们再看下面他举的比喻说:

  【若白月之新吐。海云警其能发。美青松之萌芽。不有凌云之心。岂展昇天之翼。若无等佛之志。岂成妙觉之尊。】

  祖师在此地引用佛经勉励我们,我们学佛要想在一生成就,没有菩提心,没有大愿力,不能成就。学佛,说老实不客气的话,就要成佛。不成佛,我学佛干什麽?一定要有这个大愿心,一定要认真去求,我要一生当中就成就,我不要等到来生,这才是英雄豪杰。怎麽可以等待?比喻上说得好,『若白月之新吐』,印度人把月份裡面上半月,叫做白月,下半月叫黑月。白月什麽?这个月亮一天比一天明亮,我们讲上旬。十六以后,月光一天一天比一天减少,他叫黑月,十六以后都叫黑月。初一到十五叫白月,这个月亮光明,一天比一天大。白月之新吐,就是月牙,初二、初三看到月牙,光明一天比一天大,取这个比喻。『海云警其能发』,海云比丘,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善知识,警觉他,发心。月牙是比喻始觉,你开始觉悟了。开始觉悟之后,就不能退转,一天比一天进步,一直到圆满。

  下面有个比喻,『美青松之萌芽』,好像一棵松树,高入云表的大树,它也是从树芽慢慢长起来的,这个树芽比喻初发心。『不有凌云之心,岂展昇天之翼』,这也是比喻,比喻大鹏鸟飞得高、飞得远,比喻学佛的佛子,要发大愿大心。这些比喻,都烘托底下这一句话。这下面一句正说:『若无等佛之志,岂成妙觉之尊』。等佛要等同佛,我要跟佛一样,一定要有这样的志愿。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黄梅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干什麽?他回答得很乾脆,毫无疑虑,我来作佛的。这种志向值得佩服,确实不同凡响。我要问你们,你们到讲堂来干什麽?没有一个人说我来作佛的。你跟这个比喻要差太多了,所以人家一生能成佛,你一生成就不了。你来干什麽的?我来听经的。好,听一辈子经,听到老,老死,我来听经的,你说糟糕不糟糕?那不是来作佛的。这就不一样,所以他的成就结果就不相同了。这个地方是极力的劝勉我们要发心,要发大菩提心,要发作佛的心,我要作佛,这样才能成就。我们中国古人常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这作佛作不了,他作了菩萨,这不错了,这要知道。

  【故经云。一切功德。皆于最初菩提心中住。虽终始不殊。而先心难矣。】

  这话是真的,发心是真难,真正难。我自己学佛四十年了,没有遇到一个发心作佛的人,一个都没有。在中国、外国走了好多好多地方,遇到好多好多人物,没有一个给我说,他要发心作佛的,没有一个,难,实在是难。『经』,《华严经》上说的,『一切功德,皆于最初菩提心中住』,就是初发心。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为什麽?一发菩提心就是圆教初住菩萨。难怪我四十年没有遇到一个,是不是?圆初住菩萨,一个也没遇到过,真正发菩提心。那这一段文,诸位要是听了以后,就晓得什麽是圆教菩萨?圆教菩萨菩提心的心体、心相、德用统统具足。具足在哪裡?具足在生活行为上。不是他明白这个东西,那个不算的,他真正生活在裡头。日常生活,他就是这麽行的,一点也不改变。所以他不管做什麽,都是无量功德。

  『虽终始不殊』,他不说始终,他说终始,始终是有阶段的,开始到后来就完了,没有了。终始是循环的,永远不断的。这十二月三十过了,第二天初一,终始,永远不断。不是这个字印颠倒,意思不一样,他没有印颠倒,这个味道足。即释迦成佛了,成了佛之后,还在遍法界示现度一切众生,这怎麽样?大悲心不断。不像阿罗汉,阿罗汉是始终,他得了阿罗汉,他不度众生,他入了偏真涅槃,所以有体无用,没有作用。佛是体相作用圆满具足,真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大自在,真正得大自在。

  所以这是『先心难矣』,发菩提心的确不容易。虽然诸佛菩萨、古来的祖师大德,劝我们发菩提心,他劝得很恳切,我们还是不发,还是不肯发。为什麽不肯发?眼前的名闻利养不肯放下,这些东西把我们的自性迷了。我们不肯放弃,不肯放下,结果生生世世搞六道轮迴,搞这个东西。佛菩萨眼睛裡看到是「可怜悯者」。你心裡面想执着这些东西,说穿了,一样都不是自己的。你保有的一切,明天一个意外灾难死了,你哪一样东西带得去?一样都带不去,这是真正要觉悟。不但身外东西不是自己的,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

  我们在台北市每天常常看到车祸,好好的、活活蹦蹦的一个人,一出门的时候就死了。什麽是自己的?一样都不是。这些也是菩萨现身说法。说的是什麽?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几个人觉悟?几个人晓得生死事大?几个人知道无常迅速?所以真正明白、真正看穿了,你的心态就不会相同,确实想法、看法跟一般人决定不一样。认真的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传播佛法,唯有这桩事情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除这个之外,什麽事情都没有价值,都没有意义,全是搞六道生死轮迴。三恶道固然是不好,三善道也不见得好。人道是善道,做人有什麽好处?做人苦,每个人都给我讲苦,做工也苦,做商也苦,做公务员也苦,没有一样不苦,连做总统都苦。有的时候来给我诉苦,我就劝他改行,我说你为什麽不改行?他说我改什麽?我说你作佛不好吗?作佛就不苦。又不肯改行。作佛要作真佛才不苦,作假佛还很苦。这作假佛是什麽?每天都想办法把信徒的钱,口袋的钞票,搞到自己来,自己去盖多少大庙,盖到之后,还搞生死轮迴。死了以后,如果自己没有做什麽错事情,没有犯什麽大罪,死了以后,变老鼠、变蟑螂、变蚂蚁,为什麽?因为他那个大庙捨不得,辛辛苦苦盖的,他不会离开它。那寺庙裡头,又没有男女家亲眷属,到哪裡投始?寺庙有老鼠、有蟑螂,他就投胎作这个东西,作这个。可怜,真正可怜,那是什麽?不作真佛,作假佛,欺骗信徒,果报就如此。

  这些事实真相,迷惑颠倒的人不知道;心地清淨的人看得清清楚楚。现在看的像个人样子,实在讲已经逐渐逐渐在变了,这变的是畜生样子,变了,变成饿鬼的样子,变成地狱的样子。现在就在变,现在就看得很清楚。几个人发心真正学佛?几个人有真正的道行?真学佛的人,经不可不读。经是什麽?是一面镜子。天天展开来,照照自己,我像不像佛?把我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跟经上比一比,照照镜子像不像?那要像就对了,还要努力精进;不像,赶紧改过来,这叫学佛。所以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念给佛菩萨听,这就有很大功德,错误的。正如同你照镜子,照镜子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哪裡髒了,赶快去擦一擦,是给自己修正自己的容貌的。所以经展开来,是修正自己心行的,不是给佛菩萨听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及慈氏章中广说。其体相德三不相捨离。犹如日轮。体是珠宝。其相圆明。德无不照。成熟苗稼。廓彻虚空。三无离理也。】

  这是再举经文来做证明,所举的经文就是本经前面的一章。我们这部经,是《四十华严》裡面最后的一卷,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这一章,是在第三十八、三十九卷。上面这一卷,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对他的开示当中有这麽一段话,对于菩提心的体相德用,所说的比此地详细,说得很详细。这个地方举经上所讲的这个比喻,体相德这三种『不相捨离』,一而三,三而一。底下用比喻说,『犹如日轮』,比喻作太阳。太阳的体是珠宝,它会放光。珠宝,体是宝;相,相是光明,太阳的相是明亮的,圆满的光;作用是照,无所不照,用这个来比喻菩提心。菩提心的体相用,就像这个样子。它的德用能成熟一切众生,『成熟苗稼』。说实在话,一切动物、植物离开日光,都不能生存,一切万物仰赖日光,才能够生存下去。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菩提心的重要,一切诸佛菩萨都从菩提心生的,离开菩提心,诸佛菩萨就没有了。所以『三无离理也』,这三个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有了,三个一定全有,不可能说是有光明遍照,没有太阳,没有这个道理的。有太阳,太阳不照,也没有这个道理的。有体就有光,就会照,一而三,三而一。从这个标准来观察,来省察我们自己菩提心有没有发,就很容易晓得了,我们发的心是真的,是假的?要发了,发了不起作用,是不是?这是没有发,这是假的。没有这个道理。你发了之后,一定起作用。用在哪裡?用在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饭,用在日常生活,用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不一样。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此是行本广大妙门。将入行海。故先须发菩提心。】

  这部经是淨土五经之一,而且是淨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其重要的程度,跟淨土三经没有两样,我们读《无量寿经》就知道了。《无量寿经》一开端,就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给我们说明了,西方世界是个什麽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普贤菩萨之行,在所有一切菩萨行门当中,称为大行。我们在中国观音菩萨称为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称为大愿地藏菩萨,文殊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普贤称为大行普贤菩萨,这个大行的根本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那行怎麽能算大?不能算大行。我们才晓得,真正修淨土的人,一定要修普贤行。我们每天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普贤行。我们穿衣吃饭,接待一切大众,没有一法不是普贤行。其心清淨平等广大,慈悲无有边际,这样才是往生真实的条件。所以在这个地方,明白的告诉我们,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广大妙门,将入行海』,普贤的愿海,就是普贤菩萨的行海,十大愿王。广大妙门,如果以淨宗,这个经刚才讲过,是淨宗五经之一。我对于这五经的看法,跟黄老居士完全相同。这是我们没有见面之前,我就提倡三部经,《无量寿经》、《弥陀经疏钞演义》、《普贤行愿品》。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也是这三部经,也是极力提倡《无量寿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这是我们看法、想法完全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台北市这两个讲堂,景美那边讲《无量寿经》、《弥陀经》,这个讲堂讲《普贤行愿品》。淨宗其他经论,要不是人特别来找我,我不主动讲的。我主动讲的就是这三部经,非常重要。

  弘一大师在世的时候,是以《普贤菩萨行愿品》做早晚课。他早晚课跟我们一般念的不一样,他念《普贤行愿品》,念阿弥陀佛求生淨土。所以自己修行,要有修行的目标,功课一定要配合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用一般的课诵本,求生淨土很难,非常非常之难,很难相应。真正修淨土的人,如果对于这些经论生疏,艰难的话,念《弥陀经》,早课也是《弥陀经》,晚课也是《弥陀经》,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所定的,提倡给专修淨土的人来修学。

  我们现在在美国的道场,以及在景美这个道场,我们早课是《无量寿经》第六章,四十八愿,晚课是《无量寿经》三十三到三十七,这五章。我们早晚课是念这个,跟一般道场的不相同。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心、愿、解、行,向阿弥陀佛学习,希望跟阿弥陀佛一样。正是这个经上所说的「若无等佛之智,岂成妙觉之尊」。我们要跟阿弥陀佛相符相等,向阿弥陀佛看齐。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都在《无量寿经》上,所以这个经不能不熟读。读《普贤菩萨行愿品》,辅助《无量寿经》,因为佛在《无量寿经》裡面教给我们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在这一卷裡头,所以用这一卷来辅助《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正修,这是助修,正助双修,这样子去往生才有把握。

  『将入行海,故先须发菩提心』。要合淨宗来说,我们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发菩提心,修普贤行,这样才能决定往生。唯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的第一桩大事,真正要做的事情。因为你不搞这个,说老实话,你决定轮迴。轮迴,还有什麽好搞头?这个要觉悟,不能再搞了。当然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不希望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虽然有这个愿心,没有菩提心,不能成就。这是你本身的障碍,在佛门讲叫业障。你本身的障碍,自己障碍自己的,不是外面障碍的。其次,就是环境,有没有一个好的修学环境?修学环境说实在话,还容易,本身的障碍,这个太大了,这个需要自己来解决的。一定要真正觉悟,知道生死轮迴的可怕,知道无常迅速,生命在呼吸之间。今天保不住明天,你的警觉心就会提高了,一口气不来,就是来世,这怎麽得了?从这个地方提高真正的警觉心。

  环境的机缘不难,尤其今天台湾同胞,我们的财富现在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假,有财富製造环境不是困难事情。真正志同道合,我们建一个道场,自己在一起共修。建的道场,只是自己共修,与外人无干,这是真正道场。像当年远公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块共修,个个成就。我们不是建一个道场搞法会,在今天这个信徒来明天那个,那不能成就。参与道场,就是住在这个地方,大家共修。不是参与的,我们门关起来,你们搞热闹、打佛七搞什麽,到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多得很,不要到我们这儿来。我们这裡是真正修行的,真正求生西方的,这个可以。所以几十个人,一百个人建立一个道场不难。真正发心一集合,就能成就,找一个环境清淨的地方,盖几间房子,也不要盖得什麽豪华,不要盖得富丽堂皇,为什麽?过几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统统丢掉了,还搞它干什麽?只要能够遮蔽风雨,足够了。不要去操那个心,花那个冤枉钱,这就行了。所以这个环境不是难事情,以今天台湾这个财富,不是难事情。重要的障碍,是自己心理上的障碍,业障。所以真正有发心,搞一个小道场。我们今天在美国这个小道场,我跟那边同修们说得很清楚,完全是自修,不做法会,不搞信众。

  我今天看到美国有一个传真过来,我们的建筑执照明天就拿到了。所以我也回了一封信,传真过去,立刻找包商包工,赶快开工。大概五月就可以盖好了。我希望我这个道场多少人?十个人。我们的念佛堂一百坪,大概跟我们这个差不多,一百坪,我们十个人在一块念佛。楼上图书馆,图书馆对内,不对外,供给自己用的,不对外的。希望这十个人个个都能往生,那就是十尊佛!不要嫌少,不得了,十尊佛还得了,是不是?不得了。将来在那个地方,我是劝勉同修,十年之后,他们出来弘法利生。道场建立之后,如果因缘具足,我跟他们讲,我对内讲大经,听众就是这几个人,我讲《华严》、《法华》、《愣严》,我统统都讲。《华严经》一天讲四个小时,两年圆满。《法华经》一天讲四个小时,六个月圆满。我把大经统统给你们讲几遍,奠定大家佛学上真正的基础,专修淨宗,专弘淨宗。我是五年的基础教育,头五年。第二个五年,是广学多闻,叫他们读藏经,看《四库全书》。看了之后,每天要提出心得报告,互相研究讨论,一天都不能鬆懈。这样的学生,好好的训练十年,决定有成就。肩负起底下一代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我们今天所做的是做这个事情。现在我那裡的学生只有四个人,我的名额只剩六个人,还有六个,我总共有十个人,十个名额,现在有四个。要什麽样的人?真正发菩提心,把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统统丢掉。住在我那个地方,衣食住行一切供养,我供养,我护法、我供养,让他们去享福、去享受,到那裡去,什麽也不要操心,专心研究,专心念佛。再看下面这一行:

  【发心品云。】

  这也是《华严经》裡面,「初发菩提心品」。

  【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

  到这个地方是一大段,这是把菩提心之体相德用统统都说完了。末后引用「发心品」上这首偈子,好。我们要想『见十方一切佛』,要想布施供养『无尽功德藏』,要想度尽一切苦恼的众生,从哪裡做起?赶快发菩提心,从发菩提心做起。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