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正心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111847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11 18:49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正心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111847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正心的讲记敬摘点滴
...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了,所以我们的明德虽有,它不起作用。实在讲不是不起作用,它还是起作用,它起作用变质了;明变成了妄想分别执着,德就变成了无量的烦恼、业报,变质了。
所以,圣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教我们恢复我们的明德,所以“明”明德那个“明”字是个动词,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明德再恢复它的光明,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以佛法来讲,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成就学问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这就是如何来恢复,恢复的道理都是断烦恼,烦恼不断你没有办法恢复,这是讲的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你看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后一定要度他,后面才“止于至善”。谁做到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做到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总的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我们如何能够真正证得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们要怎样能证得,就是怎样能恢复?总纲里面确实非常之难得,也给我们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够恢复到我们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一个“知止”。知止这里头的含义很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方向,要有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就是我们所止之处。这个每个人不一样,各行各业,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学校念书,你们学校科系很多,几十个科系你要统统都学,你学四百年都毕不了业。所以几十种科系你只能选择一种,这种选择,专攻,这叫知止。我就止于这一门,那你四年就可以毕业,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所以,知止之后你心是定的,就是说你有方向、你有目标,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会乱。“定而后能静”,你才能静的下来,静而后你就心安,安了之后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么?得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画出来,诸位一看就很清楚,这个三纲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纲领。
纲领知道了,修德从什么地方下手?我们还是要问,像《楞严经》上阿难所问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当中还有最初方便,这都是从原理原则上来说,那就是修德的果益。从哪里下手?从“格物”,无论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马光说得很好,物是什么?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么东西?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这十六个字。
贪嗔痴慢,这个严重的欲望障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我们的才艺、福德。要知道智慧、才干、福报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而且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我们每个人智慧跟佛无二无别;佛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福报,我们跟他亦没有差别。如果你要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的富贵,读了《华严经》你就知道佛的福报多大。
像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要说别的,人家铺马路是黄金,黄金为地,那是铺马路的。地是什么?地是宝石的,你看宝石上用黄金铺成路面,我们哪能比?我们这个世间,帝王家的宫殿,我们到北京皇宫里面看看。古人在文学作品里面形容的“雕栏玉砌”,我们到那里看,不是玉,是大理石,那是形容词;可是你在诸佛刹土里面,你看到是七宝庄严,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纵然活一百岁,那是刹那之间。我八十岁了,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十岁离开老家,离开七十年了。回去之后的感触就像昨天一样,人生苦短,一定要知道,要好好的把握这个短时间,怎样修成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佛的境界。十法界里面,我们如何用短暂的时间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我们知止,晓得要止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止是止在佛境界里头。既然我们要想成佛,那一定要遵守一切诸佛如来他们过去修行的方法,这个道路。
儒跟佛可以说都相同,佛法里面从哪里下手?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亲民。从哪里下手?第二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是断烦恼;再其次,“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破所知障。这是我们障碍的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一定是先断烦恼,再破所知。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就诚,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两句,格物、致知,后面定、静、虑、得,那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
我们今天讲真诚,真诚谈何容易?你烦恼没断,所知障没有破,你哪里来的真诚?要怎样破烦恼障?这是我们眼前急需要下手的,要懂得。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总称为历事炼心,你必须经历人、事、物,把你的烦恼习气磨平。我在四年前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去,离开的时候我写了一幅对联,勉励我们的同学。我去了,跟着我的,过去华藏图书馆里面,有二十多位出家人跟着我一起。
勉励大家,“处逆境”,环境不好,逆境,不顺心;“随恶缘”,我们遇到不少,造谣生事、毁谤,我们遭遇到;“无嗔恚”,我们接受别人的毁谤,接受外面的侮辱,甚至于谄害,没有一点点嗔恚心;“业障尽消”,这就是历事炼心,修行。
如果一般没有学佛的,遭遇这个,心一定很不平,一定有怨恨,一定想报复。好了,有怨恨,想报复,麻烦更大,这个怨可结下去了。结下去之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不可以做。我们常常想到,他毁谤我,大概我过去生中毁谤他,现在冤家遭遇的时候,果报就现前。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时候,一点怨恨都没有,学忍辱仙人。你们念《金刚经》上念过,你看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怨恨都没有,一点报复的念头都没有。那个侮辱是最严重的,我们今天受的是太轻了,一定要能够忍受,忍就能消业障。
下联是“随顺境”,我们一切环境都好;“处善缘”,周边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这个时候最怕的是起贪心,你要是起贪心就麻烦大了;所以“无贪痴”,没有贪恋,没有愚痴;“福慧全现”,你的福报就现前。我写了这么一幅对联,勉励大家。
你看顺逆境界当中,把自己贪嗔痴慢磨掉!修行到哪里修?离开人事环境你到什么地方修?你到深山去挖个洞,在里面面壁二十年,遇到人家毁谤一样生气,这没有用处。所以就要在人事环境里头去磨炼,要把心磨平,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不能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每天不可以离开释迦牟尼佛。怎么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世尊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天天读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听他的教诲,天天向他学习,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我就成功了。他达到止于至善,我也希望能达到止于至善。所以,诚意、正心就是佛法讲的菩提心。你看菩提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了三个;那么儒家的,诚意就是至诚,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是正心。“大学”里头讲两个,佛法讲三个,讲三个比较详细。
三个,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我用什么心来对待自己,我用什么心去对别人,对别人是慈悲心,回向发愿是慈悲心。对自己,深心就是我们这边这幅对联(这幅对联大概是二十年前在美国写的),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佛家讲的深心。深心很不好懂,古人的注解也不好懂,《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我就用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用这个对自己;大慈大悲对别人,这都是属于正心。
所以正心之体是诚意,意要不诚,你的心就不正了,菩提心之体也是至诚心,这个我们要懂。可是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那一定是格物致知做得很圆满了,格物致知要做得不圆满,你的意就没有法子诚。“诚”这个字,过去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他给“诚”下了个定义。曾国藩也是读儒书,而且读得非常好,我们看他的家教就能看得出来。他解释这个“诚”字,用一句话,“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解释跟佛法的解释相应;换句话说,你有念头就不诚,不管你的念头是善、是恶都不诚。诚是什么?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你的心才清净,有念就不清净。
所以说你有善念,在佛法讲,生三善道;你有恶念,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能够做到一念不生,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在经典里面我们读得太多,你为什么会堕落在六道出不去?佛讲了,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只要这三样东西俱全,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可是要出六道轮回,不必三样都断,断一个就行了,只要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六道就没有了。执着是见思烦恼,坚固的执着很麻烦,所以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看淡一点,何必那么执着?想想《金刚经》,《金刚经》中国人最喜欢,不但是学佛的人必读,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读《金刚经》的,儒家、道家都读,便于观照。当你烦恼起来的时候,你想想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就算了,是虚妄的,何必认真?
便于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是破空,是教我们看破,不要过分的执着,不要分别。
不执着,超越六道轮回,就是阿罗汉;不分别就是菩萨,不分别比不执着的境界高。所以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住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不在六道了;如果再向上提升,那就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止于至善”,自行化他都达到了至善;至善就是妄想破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所以高级的修行方法是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眼见色,耳闻声,舌尝味,鼻嗅香,身触,意知,在这里面练什么功夫?练不动心,练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上上根人,很难做得到,不起心、不动念太难了。不得已而求其次,练什么?练不分别,还起心动念,不要分别,那是菩萨;如果再做不到,再求其次,练不执着,不执着是阿罗汉;如果执着都放不下,那你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
你想想看,修行功夫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明德”是在日常生活里头修,“亲民”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最高的目标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不是一下就可以能成就的,你看佛法里头分很多等级,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我们今天能够下手的,就是我们的执着要一年比一年淡一点,这就是进步。如果说今年跟去年还一样,甚至于今年比去年还严重,那你佛就白学了,哪有这种修学法?所以诚意、正心不容易。儒家的标准比佛法的标准是降低了很多,总要从这里下手,一定要读书,一定要学习,非常认真的学习,这才能身修。
身修,儒家是守礼,佛法是持戒。我们今天用什么来修身?
儒家的《弟子规》,佛门里面的《十善业》,用这个来修身,要勉强自己去落实,去做到。《弟子规》是儒家圣贤的生活规范,他统统做到了;《十善业》是佛门的生活规范,你不从这里下手,你身没有修。身没有修,你家里怎么会整齐?整齐就是我们讲和睦,一家和睦,不容易!家不和,社会怎么会安定?“治国”就是社会安定。“平太下”就是世界和平,平是平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平天下。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彼此人与人之间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天下太平,到天下太平才真正叫止于至善。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我们起心动念都要为全世界人民着想。《弟子规》里面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圣贤的教育不是别的,爱的教育。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缺乏敬爱,缺乏关怀,缺乏互助,现在人起心动念总不外乎损人利己。人人都起这种念头,都损人利己,这个社会的冲突就不会间断。冲突提升就是斗争,就是战争,这个世间永无宁日,这个事情就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认识这个社会严重的病态,深深感觉到儒、佛的教学不能不积极的来提倡。
这个地方我们有个注,就是注解“平天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平是和平,和谦相处,谦是谦让、谦虚,大家不要竞争。
竞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在外国,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美国的小朋友从上幼稚园就教什么?教竞争,不得了!我曾经跟美国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谈到这个事情,我说美国教育的观念,从小就教竞争。他说对,是这样教的。竞争再向上提升,是什么?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现在战争爆发是核武生化,那就世界末日。我说这种教育理念是毁灭性的...(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11 18:51
所以我的答复说汤恩比的话没错。但是今天讲儒、讲佛,我们要讲它的根在哪里,只有从根救起才有效,枝叶花果没有效。枝叶花果像花瓶里面插的那个花,很美,很好看,没有生命,三、五天就枯死了。我们要找根,根不好看,埋在地底下,它有生命,它能够发芽、能够茁壮、开花结果。你要是从大乘的根、从儒家的根来救,这就行,所以我肯定汤恩比说的话没错。我们今天大概疏忽了根本的教学,所以收不到效果。
佛法的根是什么?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修学指导最高的原则,我们一生都在奉行的,就是《观经》里面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指导的总原则。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做到?这是根,根本的根本,人天法。第二条二乘法,声闻、缘觉的基础,「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二乘,小乘。第三这才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做到?没做到。头一个根,这个根重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根,根本的根本。使我们想到世尊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佛弟子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你是他的学生一定是次第修学,先学小乘,后学大乘。
小乘教确确实实传到中国,中国人也非常认真的重视它。所以在隋唐,这是中国黄金时代,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十个宗派先后建立,小乘有两个宗,成实、俱舍,这两宗是小乘。小乘经典的翻译也非常完备,现在我们《大藏经》里面的阿含部就是小乘经,跟巴利文的小乘经一对照,数量几乎相同,巴利文《藏经》比我们小乘经只多五十部,很有限,可见得我们经典翻译得非常完整。但是唐朝中叶之后小乘就衰了,到宋朝就没有了。中国一千多年,我们从唐中叶算起,大概是一千二百年的样子,这一千二百年当中,我们中国各个宗派高僧大德辈出,人才济济,他们没有学小乘,他就学大乘。这是什么原因?并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中国学佛的这些人,无论是在家出家,没有一个没有儒的基础、道的基础。这才明了,中国之所以不学小乘,是以儒道代替小乘,这正确的。确确实实儒道教义跟小乘相比,更适合于中国人的爱好,所以用这个取而代之。
我们看看近代,特别是近代的半个世纪这五十年来,我们佛门弟子,无论在家...(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