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禅宗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21315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2 13:17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禅宗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21315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禅宗的讲记敬摘点滴


...一样穿黑色海青、咖啡色七衣,年近八十岁的师父挺直的端坐着。所有的人都被震摄住了!搭着红祖衣、坐在台上的和尚一时有些惶恐不安。
大众依序坐下来,虽然一如往昔合掌唱供养咒,虽然行堂仍是一一快速打菜,但是相信这一餐,每一个人吃着饭,心中应有不同的思绪。
我心头担忧和感动交集,师父有糖尿病,现又值胆囊结石开刀前的调养期,饮食上须尊照医生嘱咐,大众过堂的食物适合师父吗?为了提醒全山僧众须贯彻过堂用餐的制度,师父领先表率,以身作则,可谓用心良苦。
不知为什么,师父端坐长条卓前的身影,令我想到佛陀,为了保护祖国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的安危,佛陀曾四次静坐路中央,阻止琉璃王带领的军队前进;护国心切,艳阳下端坐的佛陀身影,令人思之动容!
佛陀以“亲族之荫,更胜余荫”,向琉璃王表明自己爱国的立场。一向热切护教护法的师父,今日静默的端坐斋堂,不也是向弟子们表明维系傅统过堂制度的决心?
不知为什么,师父端坐长条桌前的身影,也让我想起东晋道安大师,他曾因弟子法遇教众不严,寄去木杖一根。法遇一见木杖,即明师意,仔伏地请维那师行杖三下,作为自己领众不力的忏悔。
今日师父端坐斋堂,宛如那根无言的木杖,重重敲击心田,恩师不语,其剀切咐嘱的深意,我们能不明白领受吗?
应是禀性具深厚善根,加上自幼即受丛林的严格规范,师父自律严谨,无论是治学、修业或弘法,常自我期许发挥生命的极致。他也殷殷以此课徒,但是,慈悲智慧具足又深谙人性的师父,不以权威、专制和疾言厉色来教育徙众,辅以言教的,是更多感人的身教。
如师父记着小时候的“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一分钟”,而养成守时的习惯,直至现在,任何活动、任何集会,师父一定准时到临,也准时结束。在他身教下,重视时间、不迟到,也成了佛光山的家风。
如师父一再告诫弟子,绝不能教训信徙,他一生就是和颜悦色对待每一位信徙。还有,从师父订下的佛光山门规、宗旨、精神……及其言说、著作中所有待人处事之原则等等,皆可印证师父的言行一致; 其身教映照平日之言教,更是清楚历历,令人感动!
为了彰显制度、服膺制度,帅父屡屡开示大众,须拥护、巩固领导中心 — 现任住持定和尚。今日他也以「退居老和尚」的身份,和大众坐在一起; 师父对弟子的提携和成就,可见一斑。
宽厚孝顺的定和尚,上台前、上台后 ,除了向供奉正宗的弥勒菩隆问讯,也必定向坐在西单的师父问讯。走出斋堂后,也会在外面等着师父,送师父回传灯楼。于此,我们看到了佛门的师徒之爱与庄严温馨的伦理。
师父吃饭一向速战速决,第一天,定和尚看见师父用完餐,就告知维那“结斋”,所以,那一餐应有不少人是在匆促中把饭菜塞进肚子。细心的师父发现了,而有所指示吧,往后几天结斋时间已和平日差不多。有一次,我坐的位置在师父后面不远,当我端起汤碗,准备喝汤时,忍不住眼睛斜斜瞄过去,师父已用完餐,正静静定定的等候着大众。
总是第一个来到云居楼斋堂的师父,以身教告诉弟子们,闻板声即起,绝不拖拉;与大众一起唱供养咒、结斋偈的师父,以身教告诉弟子们,五堂功课不缺,钟板膂全,始谓“丛林” ,大众莫坏了规矩;用完餐,拄着拐杖,步履沉稳、庄严的、缓缓的和大众一起走出斋堂的师父,以身教告诉弟子们,他亦是众中之一,独木不成林,僧众须和合啊!
身着黑海青、咖啡色七衣的师父,于过堂,以无言、以肃穆、以崇高、以温煦,为弟子们上了一堂永世难此忘的课!
  二00三年六月, 年近八十的星云大师 ,准时坐在斋堂和全山大众一起过堂。 他以无言身教 ,彰显并重身传统的佛门规矩。
转《灵山不如归 》 释满观  着


●[净土社区]道源寺尼众(大悲寺下院)行脚乞食图片展,行脚13天总行程约400多里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228.html
道源寺尼众(大悲寺下院)行脚乞食图片展,行脚13天总行程约400多里 道源寺尼众(大悲寺下院)行脚乞食图片展,行脚13天总行程约400多里    道源寺(大悲寺下院)尼众行脚从2009年八月二十一开始,从去年行脚的终点吉林省长春市开始行走,九月初二至黑龙江省双城市结束,九月初三早上返回寺院。
    尼众共34人,行脚13天,总行程约400多里。


●[净土社区]元音阿阇黎在美国法光寺的开示1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227.html
元音阿阇黎在美国法光寺的开示1

一) 目录 一,各宗各派皆是为明心见性下注脚。 1,单刀直入、直下见性:禅宗 2,从最亲切处转换:净土宗 3,三密加持、次第井然:密宗 4,适合高级知识分子修学的法门:法相宗 5,华严与天台 二,明心见性宗旨的失落是后来禅宗凋零的主要原因 1,参话头与起疑情 2,见性不难,难在放下 3,相上见性,才叫真见性 4,见性与发神通 三,印心宗的宗旨与明心见性的大力倡导 1,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的心中心密法 2,归元无二,宗教息争 3,修习心密者需注意两个问题:死坐与狂禅 4,明心见性与保任除习 5,明心见性后的归宿与圆证佛果 一,各宗各派皆是为明心见性下注脚 关于佛法,本来是无话可讲。因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无漏智性,可惜大家不知道,于是认妄为真,不停地向外追求,所以迷失了本性。为此,释迦老子出生于世,为我们说权、说实、说圆、说顿、说大、说小,滔滔不绝,后人总集为三藏十二部经。其实所有的佛法,讲来就是一句话:都是为了明心见性下注脚。也就是说,各宗各派的修行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明心见性。 那么,什么叫佛性呢?佛性乃一切之根本,在众生身上称为自性;因为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又叫做佛性;同时因佛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一切事物离开我们的佛性不能成立,所以又称为法性。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我们的自性,所以叫一真法界。学佛就是要认识我们的佛性,认识宇宙生命的本质,即明心见性。佛教的宗派虽多,修来修去都归于此。所以说,方便多门,归元无二,都一样的。 1,单刀直入,直下见性:禅宗 在佛教的诸多宗派中,最直截了当的还是禅宗。因为禅宗不从外面兜圈子,它是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是非常快的。尤其宋代以前,禅宗祖师们并不叫学生参话头,而是直接开示。在佛经以及禅师语录中,都可以查考出来。 比如六祖大师当初开示惠明的时候,也是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是说,你一切都放下,好念头坏念头都不要想,惠明这样一切念头放下不动,良久,良久的时候,一个念头也不动,一念不生,六祖当时就指点他:“正与恁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你一念不生时,无见无闻,无觉无受时,那个是什么?那个就是你惠明的本来面目了。关于“那个”两字,佛教里有很多纷争,有人说,“那个”应是“哪个”,英文说起来是what,或者who,是谁?不是that,不是直接指“那一个”。有人就说那是问话,不是直接指示,所以禅宗的同志们常常打笔墨官司。其实这句话,你当下就会的,领会六祖指点,就是直接指示;你不会的,那就成了问话了。所以,禅宗只接上根人,中下根人就不能直接,因为你成了问话了嘛,要去参了嘛。但是祖师不是问话,而是直接指示。 我们看其他的祖师怎么指示学人的。比如灵训问归宗:“如何是佛?”归宗答,“即汝便是。”你便是佛。灵训一听之后即能领受,就能承当。还有,于岫大夫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紫玉禅师喊他:“大夫!”于岫大夫答应一声:“哎。”禅师说:“即此是。”这个就是了!你看,直接指点,多痛快。 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直接指点太便当、太便宜了,往往学人不能承当,怀疑在心。所以这个于岫大夫是不是真正悟道呢?当下可能算是悟了,但是给人一激,说那不是啊,他又怀疑了,这叫脚跟站不稳。药山禅师,就是药山惟俨,他是石头希迁的徒弟,石头希迁是六祖的徒孙,他想考考这个于岫大夫是不是真悟,所以就放句话出来:“于岫大夫被紫玉山埋死了,埋下紫玉山中去了。”紫玉正好是一座山的名字,于岫听了之后就不放心了:“哦,大概我领会错了,这不是指示自我的佛性喽。”就心里不安了,赶紧跑到药山那里去问。药山禅师看他来了,心里很高兴,他想:“你来很好,可以解决问题。你要不来啊,要把你疑死了,你在心里疑惑,到死了之后都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坏了。”所以他说:“今天你来了很好呀,你问我吧。”所以这个于岫大夫就问药山禅师:“如何是佛?”药山禅师也是象紫玉禅师一样,喊他“大夫”,于岫答应“哎”,药山反问道:“是什么?”他不说即此是,而是变换一个手法,反过来问他“是什么”,叫你自肯承当。让你自己悟,是什么?!这不就等于明明告诉自己这就是佛了嘛。所以直接指示的手法也不一样,有的用反问法激发你,有的是直接告诉你,所以禅宗是最明快最好的。 还有,象龙潭智信禅师去问天皇道悟禅师,他说:“师父呀,自我到来好几年了,不蒙你师父指示法要,请老师开示法要。”龙潭转问天皇道悟:“自你到来,我时时向你指示法要,怎么说我不指示法要呀?”龙潭问:“师傅什么地方指示我?”道悟说:“你拿茶来,我接;你拿饭来,我吃;你向我和南,我向你点头,这不是指示法要吗?”啊?这是指示法要呀?龙潭低下头来沉思,师傅赶紧在旁边指示他:“嗨!会则当下会。低头沉思,就被影子所迷惑了!”龙潭当下就领会了。原来,端茶送饭、合掌行礼,这一切一切就是佛性的妙用啊! 你看,我们的佛性不在别处,就在一切作用处。所以明心见性并不难,因为我们时时刻刻不离这个自性。离开佛性,我们就不能动弹了。现在我们能够走路、能够穿衣吃饭、能够工作说话,这都是佛性的妙用。就是我们自个儿迷惑不知道,因为我们总是着外境,取外相,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的佛性时时刻刻都在放光,所以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大道啊离不开,离开了就不行了,离开人就死了,人就不能动弹了嘛;所以“可离者,非道也”,假如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大道了,就不是佛性了。所以禅师们在在处处都直接指示我们。 另外,真净克文禅师大家可能知道的,苏东坡的那个朋友佛印禅师,也是真净文的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约好开法会交谈交谈,真净文迟到了。佛印禅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迟来了?”真净禅师就说:“我穿草鞋从你肚皮中过,所以迟了。”禅师们啊,要好朋友,交流交流,都是好的嘛。佛印说:“哦,你从我肚皮中过呀,那好,你被我一口吞掉了。”真净文禅师说:“你吞掉,你吐不出。”禅师对禅师讲话很有分量,会转的。你给我吞了,吐不出怎么办?佛印说:“好,吐不出就把你屙出。”大禅师说话有转身处,不是给你一揿就揿死了,象水上揿葫芦,一揿就翻身,活泼泼地圆转无碍。 真净文禅师有一首偈颂,就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性。他说:“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佛性是天真的,本来如此,不是父精母血合起来的身体,不是因缘合成,天生法尔如此,所以说是天真。在我们这个宇宙万有当中,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虚幻的,只有佛性是真实的、不生不灭的,所以说是佛性天真。 还有一位傅大士所作的颂说得好:“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意思是说:有一样“东西”,在天地未有之前它就有了。这个东西“能为万象主”,是说佛性是一切事物的主人公,不是它,就没有这一切东西,所以说它能为万象主。我们若认识这佛性,不着相,就好了,就可惜我们不认识,都时时着相啊。而我们的佛性是亘古亘今不变的,所以“不逐四时凋”,不为春夏秋冬所转移,它不生不灭,最好。正如真净禅师所说的,“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那个不是师父给你创造的,师父只是指点给你知道。本来是如此嘛,所以是无修、无得、无证。 禅宗就是这样直接告诉我们:大家本来是佛,不用修的。佛性的作用,就在 “謦咳掉臂处,穿衣吃饭时”。謦咳,就是咳嗽;掉臂,就是抬抬胳膊。手举举、脚抬抬,穿衣服吃饭,这就是佛性的妙用啊。所以禅师说:“穿衣吃饭就是神通妙用。”这一下人们就怀疑了:“什么穿衣吃饭是神通妙用啊,哪一个不会穿衣吃饭?个个都会穿衣吃饭,个个都是神通妙用啊?不是的吧。”所以他是迷惑了,他不知道。实际上,这是我们佛性的妙用。你看我们一口气不来,这个躯壳还能动吗,你还能手抬起来穿衣服吗?饭碗还能捧起来吃饭吗?不能嘛!现在能这样做,都是佛性的妙用。但因为不相信,禅师就叫我们大家参念佛是谁,念佛是哪一个?这躯壳能念吗?躯壳不能念,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啊。叫你参,就是起疑情,把身心世界都化空,这样见到你的本性,就相信了。当疑情起来,截断了妄念,内不能出,外不能入,内里的妄念翻不出来了,外面的境界拉不动你了,到那个时候,时节因缘到来,一下子一念相应,就开悟见性了。这样子开悟见性的人很多啊,这是个方法,就是在你妄念不行的时候,时节因缘就来了。 近代的虚云和尚就是参话头开悟的。他在禅堂里打禅七,打禅七要看住话头,照顾话头,时时刻刻地参“这是谁”,念头来的是谁?念头没有了,到什么地方去了?时时在“谁”上琢磨参究。所以他不动心。那时行堂给他倒水,他还是看住话头,那位老兄心粗,开水一浇浇到虚云和尚手上,手一烫,啪!杯子掉在地上,啪!一惊,就把它打开来了。所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叫我们不要动心。我们的缘很多呀,眼睛看色、看东西是色缘,耳朵听声就是声缘,鼻子闻香臭就是香缘,舌头尝甜酸苦辣是味缘,时时刻刻在缘当中转、兜圈子。禅宗就想了这个办法,用话头使诸缘歇...(●[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志们常常打笔墨官司。其实这句话,你当下就会的,领会六祖指点,就是直接指示;你不会的,那就成了问话了。所以,禅宗只接上根人,中下根人就不能直接,因为你成了问话了嘛,要去参了嘛。但是祖师不是问话,而是直接指示。 我们看其他的祖师怎么指示学人的。比如灵训问归宗:“如何是佛?”归宗答,“即汝便是。”你便是佛。灵训一听之后即能领受,就能承当。还有,于岫大夫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紫玉禅师喊他:“大夫!”于岫大夫答应一声:“哎。”禅师说:“即此是。”这个就是了!你看,直接指点,多痛快。 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直接指点太便当、太便宜了,往往学人不能承当,怀疑在心。所以这个于岫大夫是不是真正悟道呢?当下可能算是悟了,但是给人一激,说那不是啊,他又怀疑了,这叫脚跟站不稳。药山禅师,就是药山惟俨,他是石头希迁的徒弟,石头希迁是六祖的徒孙,他想考考这个于岫大夫是不是真悟,所以就放句话出来:“于岫大夫被紫玉山埋死了,埋下紫玉山中去了。”紫玉正好是一座山的名字,于岫听了之后就不放心了:“哦,大概我领会错了,这不是指示自我的佛性喽。”就心里不安了,赶紧跑到药山那里去问。药山禅师看他来了,心里很高兴,他想:“你来很好,可以解决问题。你要不来啊,要把你疑死了,你在心里疑惑,到死了之后都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坏了。”所以他说:“今天你来了很好呀,你问我吧。”所以这个于岫大夫就问药山禅师:“如何是佛?”药山禅师也是象紫玉禅师一样,喊他“大夫”,于岫答应“哎”,药山反问道:“是什么?”他不说即此是,而是变换一个手法,反过来问他“是什么”,叫你自肯承当。让你自己悟,是什么?!这不就等于明明告诉自己这就是佛了嘛。所以直接指示的手法也不一样,有的用反问法激发你,有的是直接告诉你,所以禅宗是最明快最好的。 还有,象龙潭智信禅师去问天皇道悟禅师,他说:“师父呀,自我到来好几年了,不蒙你师父指示法要,请老师开示法要。”龙潭转问天皇道悟:“自你到来,我时时向你指示法要,怎么说我不指示法要呀?”龙潭问:“师傅什么地方指示我?”道悟说:“你拿茶来,我接;你拿饭来,我吃;你向我和南,我向你点头,这不是指示法要吗?”啊?这是指示法要呀?龙潭低下头来沉思,师傅赶紧在旁边指示他:“嗨!会则当下会。低头沉思,就被影子所迷惑了!”龙潭当下就领会了。原来,端茶送饭、合掌行礼,这一切一切就是佛性的妙用啊! 你看,我们的佛性不在别处,就在一切作用处。所以明心见性并不难,因为我们时时刻刻不离这个自性。离开佛性,我们就不能动弹了。现在我们能够走路、能够穿衣吃饭、能够工作说话,这都是佛性的妙用。就是我们自个儿迷惑不知道,因为我们总是着外境,取外相,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的佛性时时刻刻都在放光,所以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大道啊离不开,离开了就不行了,离开人就死了,人就不能动弹了嘛;所以“可离者,非道也”,假如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大道了,就不是佛性了。所以禅师们在在处处都直接指示我们。 另外,真净克文禅师大家可能知道的,苏东坡的那个朋友佛印禅师,也是真净文的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约好开法会交谈交谈,真净文迟到了。佛印禅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迟来了?”真净禅师就说:“我穿草鞋从你肚皮中过,所以迟了。”禅师们啊,要好朋友,交流交流,都是好的嘛。佛印说:“哦,你从我肚皮中过呀,那好,你被我一口吞掉了。”真净文禅师说:“你吞掉,你吐不出。”禅师对禅师讲话很有分量,会转的。你给我吞了,吐不出怎么办?佛印说:“好,吐不出就把你屙出。”大禅师说话有转身处,不是给你一揿就揿死了,象水上揿葫芦,一揿就翻身,活泼泼地圆转无碍。 真净文禅师有一首偈颂,就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性。他说:“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佛性是天真的,本来如此,不是父精母血合起来的身体,不是因缘合成,天生法尔如此,所以说是天真。在我们这个宇宙万有当中,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虚幻的,只有佛性是真实的、不生不灭的,所以说是佛性天真。 还有一位傅大士所作的颂说得好:“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意思是说:有一样“东西”,在天地未有之前它就有了。这个东西“能为万象主”,是说佛性是一切事物的主人公,不是它,就没有这一切东西,所以说它能为万象主。我们若认识这佛性,不着相,就好了,就可惜我们不认识,都时时着相啊。而我们的佛性是亘古亘今不变的,所以“不逐四时凋”,不为春夏秋冬所转移,它不生不灭,最好。正如真净禅师所说的,“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那个不是师父给你创造的,师父只是指点给你知道。本来是如此嘛,所以是无修、无得、无证。 禅宗就是这样直接告诉我们:大家本来是佛,不用修的。佛性的作用,就在 “謦咳掉臂处,穿衣吃饭时”。謦咳,就是咳嗽;掉臂,就是抬抬胳膊。手举举、脚抬抬,穿衣服吃饭,这就是佛性的妙用啊。所以禅师说:“穿衣吃饭就是神通妙用。”这一下人们就怀疑了:“什么穿衣吃饭是神通妙用啊,哪一个不会穿衣吃饭?个个都会穿衣吃饭,个个都是神通妙用啊?不是的吧。”所以他是迷惑了,他不知道。实际上,这是我们佛性的妙用。你看我们一口气不来,这个躯壳还能动吗,你还能手抬起来穿衣服吗?饭碗还能捧起来吃饭吗?不能嘛!现在能这样做,都是佛性的妙用。但因为不相信,禅师就叫我们大家参念佛是谁,念佛是哪一个?这躯壳能念吗?躯壳不能念,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啊。叫你参,就是起疑情,把身心世界都化空,这样见到你的本性,就相信了。当疑情起来,截断了妄念,内不能出,外不能入,内里的妄念翻不出来了,外面的境界拉不动你了,到那个时候,时节因缘到来,一下子一念相应,就开悟见性了。这样子开悟见性的人很多啊,这是个方法,就是在你妄念不行的时候,时节因缘就来了。 近代的虚云和尚就是参话头开悟的。他在禅堂里打禅七,打禅七要看住话头,照顾话头,时时刻刻地参“这是谁”,念头来的是谁?念头没有了,到什么地方去了?时时在“谁”上琢磨参究。所以他不动心。那时行堂给他倒水,他还是看住话头,那位老兄心粗,开水一浇浇到虚云和尚手上,手一烫,啪!杯子掉在地上,啪!一惊,就把它打开来了。所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叫我们不要动心。我们的缘很多呀,眼睛看色、看东西是色缘,耳朵听声就是声缘,鼻子闻香臭就是香缘,舌头尝甜酸苦辣是味缘,时时刻刻在缘当中转、兜圈子。禅宗就想了这个办法,用话头使诸缘歇息下来,要看住念头动处,触机遇缘就脱开见性了。 2,从最亲切处转换:净土宗 同样,净土宗也要观照。念佛一天要念十万八千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作用就在隔断妄念哪。用佛念转换你的妄念,让你的妄心转成佛心。念佛是从最亲切处转换,这是释迦佛的慈悲。不说什么玄妙,你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不知不觉地把你的妄心转成佛心了,这种转换叫密密滋长。 什么叫密密滋长?就比如我们的头发指甲,你看不见它长,它就长出来了。从前赵子昂先生,即赵孟頫,他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尤善画马。他的八骏图是很出名的。他画马的时候,他专注于马的形态、神情、动作,八骏图嘛,八匹马不能都相同嘛,要各式各样的形态呀。他想深了,不知不觉他的身体变成马形了。他也不知道呀,他的夫人送一碗莲子羹来给他吃,推门一看,一吓,啪,就把碗掉在地下打碎了。赵子昂一惊:“干什么?”夫人说:“哎呀,我刚才看相公变成马形了。”“啊?我变成马形了?我在想马的动作嘛。那么我不画马了,我画佛,我画佛总想佛的样子嘛,我不就变成佛了嘛。”赵子昂他有善根啊,很聪明。我曾经看过一幅赵子昂画的佛像,穿大红衣的佛像,乾隆皇帝给他题词,是很名贵的一幅画。赵子昂先生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行的。我们现在念佛、忆佛,将来必定做佛,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禅宗不同,其实归宿是一样的,修到后面和禅宗走到一条路上去。净土就是禅宗。印光大师曾经写过一篇《念佛三昧摸象记》就说道:“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就是念到你念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妄心不动的时候,心还是有,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是谁?要提撕、体究,你看,这不是参禅吗?所以念佛念到后面就会走到禅的路上去了。提撕,体究就是把它打破,要认识这念佛的是谁。这不是明心见性吗?所以净土宗其实就是禅宗,因此说净土是禅的净土,禅是净土之禅,不分家的。所谓宗宗相通,门门相摄,没有什么分别的。 3,三密加持、次第井然:密宗 密宗也是一样。密宗所称的密,并不是秘密不传、秘密不告诉人,是修法时身、口、意三密加持。身体不要动,手结印,脚跏趺而坐。手脚不动,那就是身密。口持咒不停,那就是口密。意,有的是有相的,观想,把意根摄牢;有的是无相的,就是用心念心闻,这个咒是心念不是嘴念,用耳根,用心,听自己念咒的声音,把意识摄住不动。这就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及至于后面,打开来见到本性了,就是秘密宝藏打开来了,得到种种功德的受用,这才是密。 所以净土宗同样就是密法,因为净土宗念佛的时候,也要手结法界定印不能动,口念佛号的时候也不能讲话,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分很多种,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观想念佛,想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观像念佛,观想自己面前一尊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或其他日轮、月轮、净土的圣境,种种观想,这不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吗?及至念到后面,象印光法师所说的,提撕,体究,参破了,见到本性了,就是秘密宝藏打开来了,这不就是密宗么?所以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最高深的禅--无上深妙禅。是最高深的密法,又是最高深的禅法。佛教的这些修法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在于,有的人用念佛入门,有的人是持咒入门,有的人是参禅入门。 4,适合高级知识分子修学的法门:法相宗 法相宗是佛教中最适于高级知识分子的一个修法。因为它将各种名相分得很细密,然后再把一个个的相破掉,破相而见性,最后和禅宗合辙。 法相宗讲的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首先,遍计所执性,是指众生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的妄执性。也就是说,由于心的分别妄想,才显现了这个世界,其实什么也没有。由此妄执性所现的现象,只是妄想的影子,而不存于实理之中。这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是周遍于一切境的,所以称为“遍计所执性”。 其次,依他起,就是因缘合成。比如,房子是钢筋、水泥、砖瓦、木料合成的,依靠这些东西合成功的。这个桌子也是木头打出来的,木头是树锯下来的,树要有种子,种子种了下去,要有烂泥,水分、阳光才长起来。所以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靠因缘而合成的,所以叫依他起性。 既然是依它起性,那么就没有自性了。比如房子本来是没有了,只是钢筋、水泥、砖瓦、木料而已。这就是法无我了。这一切东西没有我,空的了。但是这个假相呢?假相也是空,为什么?因为一切无常,假相是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哪,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房子久了就要倒了坏了,比如我们盖成大殿,四十年之后不行了,要重修大殿了,成住坏空啊,也是不久长的嘛,空的嘛。 从这个理论上入手,不住相,破相,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圆成实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呢?就是宇宙万有,没有一样不是依靠我们的佛性显现的、变现的,佛性是圆满成就的真实的根本,所以叫做圆成实性。到这里也就是明心见性喽。所以法相宗不是也归到这里来了嘛 ,因为破相见性嘛,我证到本性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识神所变,都是假相,一切都归到我们的自性来。 5,华严与天台 另外教下还有华严宗和天台宗,在唐代影响也很大。华严宗有三观: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这和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是相似的。 天台宗三观是指空、假、中,经典依据就是《中观论》。《中观论》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没有自体,是“空”。但假相不无,故称“假”。空假不住,名为中道。一切事没有自体,它的假相也不久长,所以说实相无相,无相之相才是实相。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天台宗依据这四句偈成立空、假、中三观。和其他宗派一样,三观不离一心,离开了心性,就没有一切宗。 所以佛教的宗宗门门都是互通互摄,都以明心见性、解脱成佛为宗旨。也可以说,本来没有什么宗派,为了众生的需要出来了宗派之别。因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在世时,讲教理,对机说法,说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不是个具体数字,是印度人的一个说法,就象我们中国人说成千上万,是个大体数。 因有那么多烦恼,佛也就说了这么多对治烦恼的法门。其实,佛说一切法,“如筏喻者”,就象是过河的船哪,船的作用用来渡河,渡过河之后你要上岸啊,你要离开船,不要停在船上啊。所以说法无实法,根本没有什么实法。因此《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没有实法,实实在在的法没有,对机说说的,如“拈黄叶止小儿啼”,没有实在的东西。因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自性嘛,要什么佛法啊?大家本来是佛,只是不知道罢了,于是向外驰求啊,追求物质享受啊,造业受报,在无生死当中,冤冤枉枉受生...(●[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就叫我们大家参念佛是谁,念佛是哪一个?这躯壳能念吗?躯壳不能念,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啊。叫你参,就是起疑情,把身心世界都化空,这样见到你的本性,就相信了。当疑情起来,截断了妄念,内不能出,外不能入,内里的妄念翻不出来了,外面的境界拉不动你了,到那个时候,时节因缘到来,一下子一念相应,就开悟见性了。这样子开悟见性的人很多啊,这是个方法,就是在你妄念不行的时候,时节因缘就来了。 近代的虚云和尚就是参话头开悟的。他在禅堂里打禅七,打禅七要看住话头,照顾话头,时时刻刻地参“这是谁”,念头来的是谁?念头没有了,到什么地方去了?时时在“谁”上琢磨参究。所以他不动心。那时行堂给他倒水,他还是看住话头,那位老兄心粗,开水一浇浇到虚云和尚手上,手一烫,啪!杯子掉在地上,啪!一惊,就把它打开来了。所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叫我们不要动心。我们的缘很多呀,眼睛看色、看东西是色缘,耳朵听声就是声缘,鼻子闻香臭就是香缘,舌头尝甜酸苦辣是味缘,时时刻刻在缘当中转、兜圈子。禅宗就想了这个办法,用话头使诸缘歇息下来,要看住念头动处,触机遇缘就脱开见性了。 2,从最亲切处转换:净土宗 同样,净土宗也要观照。念佛一天要念十万八千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作用就在隔断妄念哪。用佛念转换你的妄念,让你的妄心转成佛心。念佛是从最亲切处转换,这是释迦佛的慈悲。不说什么玄妙,你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不知不觉地把你的妄心转成佛心了,这种转换叫密密滋长。 什么叫密密滋长?就比如我们的头发指甲,你看不见它长,它就长出来了。从前赵子昂先生,即赵孟頫,他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尤善画马。他的八骏图是很出名的。他画马的时候,他专注于马的形态、神情、动作,八骏图嘛,八匹马不能都相同嘛,要各式各样的形态呀。他想深了,不知不觉他的身体变成马形了。他也不知道呀,他的夫人送一碗莲子羹来给他吃,推门一看,一吓,啪,就把碗掉在地下打碎了。赵子昂一惊:“干什么?”夫人说:“哎呀,我刚才看相公变成马形了。”“啊?我变成马形了?我在想马的动作嘛。那么我不画马了,我画佛,我画佛总想佛的样子嘛,我不就变成佛了嘛。”赵子昂他有善根啊,很聪明。我曾经看过一幅赵子昂画的佛像,穿大红衣的佛像,乾隆皇帝给他题词,是很名贵的一幅画。赵子昂先生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行的。我们现在念佛、忆佛,将来必定做佛,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禅宗不同,其实归宿是一样的,修到后面和禅宗走到一条路上去。净土就是禅宗。印光大师曾经写过一篇《念佛三昧摸象记》就说道:“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就是念到你念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妄心不动的时候,心还是有,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是谁?要提撕、体究,你看,这不是参禅吗?所以念佛念到后面就会走到禅的路上去了。提撕,体究就是把它打破,要认识这念佛的是谁。这不是明心见性吗?所以净土宗其实就是禅宗,因此说净土是禅的净土,禅是净土之禅,不分家的。所谓宗宗相通,门门相摄,没有什么分别的。 3,三密加持、次第井然:密宗 密宗也是一样。密宗所称的密,并不是秘密不传、秘密不告诉人,是修法时身、口、意三密加持。身体不要动,手结印,脚跏趺而坐。手脚不动,那就是身密。口持咒不停,那就是口密。意,有的是有相的,观想,把意根摄牢;有的是无相的,就是用心念心闻,这个咒是心念不是嘴念,用耳根,用心,听自己念咒的声音,把意识摄住不动。这就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及至于后面,打开来见到本性了,就是秘密宝藏打开来了,得到种种功德的受用,这才是密。 所以净土宗同样就是密法,因为净土宗念佛的时候,也要手结法界定印不能动,口念佛号的时候也不能讲话,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分很多种,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观想念佛,想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观像念佛,观想自己面前一尊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或其他日轮、月轮、净土的圣境,种种观想,这不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吗?及至念到后面,象印光法师所说的,提撕,体究,参破了,见到本性了,就是秘密宝藏打开来了,这不就是密宗么?所以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最高深的禅--无上深妙禅。是最高深的密法,又是最高深的禅法。佛教的这些修法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在于,有的人用念佛入门,有的人是持咒入门,有的人是参禅入门。 4,适合高级知识分子修学的法门:法相宗 法相宗是佛教中最适于高级知识分子的一个修法。因为它将各种名相分得很细密,然后再把一个个的相破掉,破相而见性,最后和禅宗合辙。 法相宗讲的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首先,遍计所执性,是指众生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的妄执性。也就是说,由于心的分别妄想,才显现了这个世界,其实什么也没有。由此妄执性所现的现象,只是妄想的影子,而不存于实理之中。这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是周遍于一切境的,所以称为“遍计所执性”。 其次,依他起,就是因缘合成。比如,房子是钢筋、水泥、砖瓦、木料合成的,依靠这些东西合成功的。这个桌子也是木头打出来的,木头是树锯下来的,树要有种子,种子种了下去,要有烂泥,水分、阳光才长起来。所以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靠因缘而合成的,所以叫依他起性。 既然是依它起性,那么就没有自性了。比如房子本来是没有了,只是钢筋、水泥、砖瓦、木料而已。这就是法无我了。这一切东西没有我,空的了。但是这个假相呢?假相也是空,为什么?因为一切无常,假相是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哪,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房子久了就要倒了坏了,比如我们盖成大殿,四十年之后不行了,要重修大殿了,成住坏空啊,也是不久长的嘛,空的嘛。 从这个理论上入手,不住相,破相,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圆成实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呢?就是宇宙万有,没有一样不是依靠我们的佛性显现的、变现的,佛性是圆满成就的真实的根本,所以叫做圆成实性。到这里也就是明心见性喽。所以法相宗不是也归到这里来了嘛 ,因为破相见性嘛,我证到本性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识神所变,都是假相,一切都归到我们的自性来。 5,华严与天台 另外教下还有华严宗和天台宗,在唐代影响也很大。华严宗有三观: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这和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是相似的。 天台宗三观是指空、假、中,经典依据就是《中观论》。《中观论》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没有自体,是“空”。但假相不无,故称“假”。空假不住,名为中道。一切事没有自体,它的假相也不久长,所以说实相无相,无相之相才是实相。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天台宗依据这四句偈成立空、假、中三观。和其他宗派一样,三观不离一心,离开了心性,就没有一切宗。 所以佛教的宗宗门门都是互通互摄,都以明心见性、解脱成佛为宗旨。也可以说,本来没有什么宗派,为了众生的需要出来了宗派之别。因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在世时,讲教理,对机说法,说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不是个具体数字,是印度人的一个说法,就象我们中国人说成千上万,是个大体数。 因有那么多烦恼,佛也就说了这么多对治烦恼的法门。其实,佛说一切法,“如筏喻者”,就象是过河的船哪,船的作用用来渡河,渡过河之后你要上岸啊,你要离开船,不要停在船上啊。所以说法无实法,根本没有什么实法。因此《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没有实法,实实在在的法没有,对机说说的,如“拈黄叶止小儿啼”,没有实在的东西。因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自性嘛,要什么佛法啊?大家本来是佛,只是不知道罢了,于是向外驰求啊,追求物质享受啊,造业受报,在无生死当中,冤冤枉枉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佛要出世指点我们。这里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都不实在,都是借来用用的。我们要明了自己的个性,去觅一个合适的法,一门深入地修,就能成就了。


●[净土社区]真智慧之门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226.html
真智慧之门
                              侯秋东教授

                         谈人生最珍贵的东西
  我想一般年轻人都会注意到“什么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这一问题,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便常为此苦苦思索,最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想许多年轻人一定也有兴趣追问这个问题,因此我愿意在此与大家一起研讨。
  如果,我们拿这个问题向人请问,得到的答案总离不开“品德”、“时间”、“友谊”、“金钱”、“学问”、“诚实”、“信用”、“名誉”、“生命”等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很少人提到“权力”、“地位”或“爱情”或许多大部份人尚无法觉察出这三者的重要性;也许因为他们在正式的课本上未曾见过这些说法,所以念头未转到这方面来;或许心有所觉,但羞于启齿。
  记得从前我曾在某报副刊看到一篇方块文章,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大便畅通。”当时颇觉深获我心,尽管“大便畅通”四个字不太高雅,但的确说出了许多真理,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大便通畅”是健康的先决条件,而健康乃人人所共追求,其重要性不问可知。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用思想。思想在求取智慧的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乃是人生修养的五过程,而其中“审问”、“慎思”、“明辩”都可算是思想的活动,足见思想的重要性。世界上卓越、睿智的政治家、哲学家、宗教家、学问家、教育家、科学家,哪一位不是同时具备思想家的身份,所以勤奋的思考足以开启智慧之门,是不容置疑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吸取知识,“思”就是将所吸收的知识加以分析、整理、综合、融贯,更可进一步,就已知之理而益究之,以求悟未知之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思想的基础,则容易陷于胡思乱想的境地。所以孔子说这是很危险的事。反过来说,纵然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不用思想的功夫,则心中不能产生妙悟,智慧将何从产生?所以思想之前必须读书,这是思想者所该注意的。
  再者,思想要有思想的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导致正确的结论,错误的思想方法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基本的逻辑知识是必备的。
  宇宙内的事物是复杂而多变的,故其中的道理也是奥妙难知的。如果我们要藉思想来推求领悟这些道理,应该先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互相牵涉,互相影响,所以当我们考虑某一问题时,应顾及到时空中的复杂因素,站在各种不同角度予以观察、分析。往往一个问题,前人已经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包括正面与反面的看法),我们都应一一列入考虑。
  当我们在某一个问题上获得结论,并不能就此中止,尚须反复检查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做“审问”、“慎思”、“明辩”的功夫,尽量寻找自己的毛病,说得不好听,就是尽量对自己的结论挑剔,找到站不住脚的地方,立即毫不吝惜地推翻或修正,新结论产生以后,仍须不断检查,直至完全满意,认为无懈可击为止。我认为善于思考的人应该最有勇气怀疑、否定自己的观点,在多次的怀疑与否定中,自己的见解不断得到修正、重建,因而日趋完美,智慧也因不断磨砺而愈益增进、发皇。所以我以为扩大思想的范围,勇于怀疑与否定,可以说是思想的要领。懒得思想或怯于怀疑、否定的人不能在心智上获得突破,所以这种人不是心无定见,人云亦云,就是顽固不化,故步自封,难怪他们要任人摆布,不能主宰自己的忧乐。
  思想之路是崎岖的、长远的,可以说是步步难关,处处陷阱,若难关冲不过,遇难而退,无法不成为浅薄之人;倘使落入陷阱,就会成为“思想问题”人物,因此,可以说思想乃是心灵的一种磨炼与冒险。真理的天地辽阔无边,思想之鹤在那里翱翔,不小心便会迷失。在思想的园地里耕耘颇为劳苦,成长的期间往往相当漫长,可是它的果实却是丰硕的、甜美的。思想是人类特具的秉赋,自古以来,有多少平庸之辈,因为勤于思想,终于开窍而成为智者,成为圣贤。因此,思想虽艰难危险,只要具至诚之心,终究都能攀登思想的峰顶,提神太虚,俯临万有,大开慧解。《中庸》说:“至诚如神”。就是说凡事出于至诚便能神奇地达成目的。
  读书与思想之外尚有一个方法可以增进智慧,那就是阅历。阅即观察,历即经验。天下万物,一物有一物的理,理有万殊而书籍有限,更何况有些理尚未被发现,所以全天下之书不能网罗净尽全天下之理。因此,我们追求智慧不能全赖书籍,尚须仔细观察万事万物,从中去体悟真理。经验有时意味着实践,读书是“知”的功夫,而经验从表面看是“行”的功夫,其实“行”中也是有“知”,所以理学家朱子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王阳明先生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般人认为要得到智慧只须多读书多思想即可,殊不知读书思想所得的智慧浅,而阅历所得的智慧深。但是若以阅历所得的智慧深而遂以为不必多读书思想,则又大错特错了。因为两者间有所偏重的话,则所得的智慧便属有限而不得圆满。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这都是畏惧实践的表现。此外,中国人大抵是一个含蓄而内向的民族,自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植人心,于是使得国人阅历狭窄而眼界不开,心境封闭。幸另外有些才智之士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如此才使国人免于过度轻忽阅历,过于怕事。一个人若想藉阅历来增进智慧,只要时常谨记如此两句格言即可。
  启发智慧尚有一个至简至捷的方法,用不着苦读、苦思而能直接与真理契合,这个方法叫做直观(有时被称为直觉)。它是一种心灵高度的悟境,超五官的意识的感受,直接与宇宙之实体合一。无论在西方或东方都有学派主张以此法启发智慧、探求真理,如西洋哲学家谢零、柏克森,印度的瑜伽哲学,道家的老庄,儒家的易经,宋明的理学,佛教的禅宗、密宗,都或多或少地提倡直观。因篇幅所限,在此只能举其一二,约略介绍。
  易经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思是说,要想彻悟宇宙万物变易之理,必须要无思无为,停止一切念头与行为,达到寂然不动的境地,如此才能感悟、通达天下事物的道理。此外如宋明理学家亦提倡静坐以直观宇宙人心的本体;禅宗明心见性的功夫,讲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境智双泯,法我皆空”;庄子提倡“心斋”、“坐忘”的功夫,认为冥心合道要由“外天下”做到“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最后入于“不死不生”(指精神而言)。以上这些方法其共通点在于先安定心灵,清除如云如雾的妄念,达到空灵之境,以开显心灵的本来面目,证悟宇宙万物的本源,进一步从体以达用,运用心灵的智光彻照一切万殊的物理、事理、心理和一切差别众相。
  直观的功夫在理论上虽说是至简至捷,其实其难度超过读书与思想,若无适当的师长指导很容易走入岔路,因此,一般人反而不敢轻易尝试。
  读书、阅历、思想与直观都是追求智慧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中又有一个共通的基本修养,那就是“定静”的功夫。心不能定不能静,则无论读书、做事、思想与直观都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可言。因此,智慧也无法开显出来;反之,心能定能静则如水中污浊得以澄清,水波得以止息,又如镜面无有灰尘遮盖,那么水中之物便清晰可见,水面上更有明显的映影,而镜子也能现出光辉,使镜前之物丝毫毕现,所以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很注重“定静”的功夫。明显者如《大学》讲“正心”,又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子讲“虚极静笃”;荀子讲“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印度的瑜伽,佛学的各宗各派之无不提倡“定静”。如果我们说“定静”乃是人生的基本修养,谁说不可。
  以上所说,不过略举大端,择要而言,其实,启智之道,何止四种,凡能使人对一切“理”有所“悟入”者,皆属智慧边事。悟有大小,小悟可以累积而成大悟,大悟又可累积成彻悟。彻悟者,乃智慧之圆满,也是吾心全体大用之彻底发挥。刚去世不久的哲学大师方东美教授在“中国人生哲学概要”一书前言中有一首诗,可借以窥见大智慧的境界,其诗云:
  “浩渺晶莹造化新,无云无霰亦无尘,
  一心璀灿花 千树,六合飘香天地春。”
  “浩渺晶莹造化新”是大智慧显现以后所见到的宇宙;“无云无霰亦无尘”是形容内心的空灵境界;“一心璀灿花千树”是说明心灵的美妙富丽;“六合飘香天地春”是描写大智者内在永恒的生机、永恒的快乐、解脱。诸位!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圆满智慧的属性
  最后,我再与大家研讨圆满智慧的属性,目的在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成熟的、圆满的智慧应该具备那些内容,以便各位在作自我鉴定,或鉴定他人时有所凭准,从而肯定“智慧”的的确确是人生幸福的秘钥,是永恒快乐的泉源,是人类共同的救苦灵丹。
  我们要知道所谓圆满的智慧乃是大智慧,与一般世俗所谓高智商有所差别。心理学家测验智商只重在人的记忆力、推理力、反应力、想象力、联想力、判断力,以及一般性的常识,并不注意人的道德观念与心灵状态。因此,所谓高度智商与本文所称的圆满智慧(有时称大智慧、真实智慧)有所不同。笔者认定圆满的智慧必须具有四种属性,即“理性”、“悲悯”、“信念”与“和平”,缺其一二,或有所偏重,其智慧即非圆满、非真实、不成熟。而高度的智商往往只是意味他的心灵本钱较为充足,但不一定具足这四种属性;换言之,即难保不走向邪恶,难保能主持公理正义,君不见古今中外的专制暴君及其鹰犬,他们的智商不是都很高吗?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小智小慧、邪智邪慧,真实的、圆满的智慧是难能可贵的。
  圆满智慧的第一属性即“理性”智慧,乃因内心的光明照见真理所产生,因此,一个人对真理无所了悟不能算拥有智慧。了悟越多,智慧越高,所以理性越强。理性加强的结果是:他面对事物不为表面所惑,他能透过外表,深入研究事物内在的性质、条理、本末。他好学深思,锲而不舍,对一切道理——包括各种哲理和各种科学原理都饶有研究的兴趣。他觉察到天地万物处处皆有“理”的存在,一事有一事的“理”,一物有一物的“理”,且理理互相贯通,故表面的差别的众理之中又蕴含着基本的、共同的原理,那就是“道”。“道理”是无价之宝,是宇宙的主宰,此外别无主宰。顺理者昌,逆理者亡,所以掌握了真理也就是掌握了一切,成为真正的富者贵者。因为他重视“理”,所以内心想的是“理”,口里讲的也是“理”,因此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便能合乎理,能心平气和,不意气用事,不诉诸暴力,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他是一国的领袖,他不会刚愎自用,野蛮专制,以君临万民的姿态出现;他会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他们做最合理的解决。如果他是一位教师,他会透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予以最合理的教导。如果他是丈夫,他不会有大男人沙文主义的观念,夫妻遇有争执,不会强迫对方服从自己,他知道对方的意见若是...(●[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着红色的眼镜,万事万物都变成了红色。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佛”,看万事万物都是佛。当我们内心充满了“爱”,看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当我们内心充满了“是非”,看每个人都是是非之人。

    我们平时在念佛时,是否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呢?根本无法做到。但是足以做到“一念的纯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一念纯真”。当有了这一念纯真,完全可以渗透到八识心田中。今世学佛,护持三宝,就说明过去的“一念纯真”的种子种入了八识心田。然而,因为这一粒种子的力量太微弱了,还是被业力牵着走。什么叫业力?业力就是习气。实际上学佛也是为了形成习气,临终的时候,哪方面的习气重,就被哪方面的业力牵着走。正是因为古人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才让我们多念佛,多拜佛。可一旦形成形式上的念佛,拜佛,就把内心无形的念佛丢掉了。你看他这样念,我看你也这样念。就像禅堂里不教人调姿势、调呼吸、调心态,一代传一代地死坐。你以为我会,我以为你会,其实都不会。等有会了的,又不说话了,后进禅堂的跟着先进禅堂的,每天稀里糊涂地坐下去。就像大学里从来不教横、竖、撇、捺。好多居士到了庙里,见师傅坐禅,也学着坐。偶尔问一个师傅怎么坐?就告诉你什么也不要想。可是对于一个刚学坐禅的人做得到吗?

    如果能够念念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换句话讲,念十万亿佛号,如果不能念念觉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有什么用呢?看住自己的心,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看不住自己的心,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开示二


    现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写法,“心”字上边一个“今”字,就是说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话,又怎么能把净念的功夫,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呢?之所以要“净念相续”,就是为了要贮存到阿赖耶识中。何谓“净念”?没有夹杂的“念”。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即净念不断),当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临终。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如果“心”发动起来,就不用嘴念。那么现在心未发动起来的时候,最好要发出声音念。通过舌根发出声音→耳根将声音录进→再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嘴不出声,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干扰。就像录音机录音时,环境太乱,就录进了杂音。如果没有杂音,就是一种单纯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闻、心受”?如果这三方面没办法结合,我可以老实告诉你,你念佛的方法没用。必须要“口念、耳闻、心受”,才能贮存在阿赖耶识中。把过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味道的杯子,我们不断地往杯子里兑糖水,最后杯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结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也就没办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实际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适合各类根器的众生,三根普被。可现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念佛十万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虑问题。十万佛号念完了,问题也考虑成熟了。两不耽误,哈哈,念佛真好。

    “不夹杂”、“不间断”,并非永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是前面的杂念已断,后面的的杂念未起,中间的空灵明了的状态,即是“净念”、即是“不夹杂”。如果这个“净念”相续,即是“不间断”。正因为这种“净念相续”不出现,才杂念不断。祖师们出于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们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否则杂念不断出现。一个杂念、二个杂念、三个杂念……杂念不断出现。祖师们见到众生的弊病所在,才开创了现在这种“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

    不论是哪个法门,包括天台止观等,实际上也都是为把“净念相续”的境界修出来,或者说为了“觉照”出现,(觉照出现,也即是净念相续)乃至包括庄子讲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脉通了,处在大光明藏里”,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3-2 13:18
也都是这种境界。实际上大家如果不会修“净土法门”,其它法门应该很容易修,因为最高的是净土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基础,尤其“密”更是基础。但现在大家都认为,密宗是最高的法门,密宗出现的最晚,最后出现的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实际上整个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为法。很少有人通过修密、修道,而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因为他依赖惯了“有为法”这个拐杖,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无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让他念,他会感到很空虚。必须有个抓得着的。念佛的抓住个“阿弥陀佛”;密宗抓住个摇铃铛,结手印,摇头晃脑;禅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几分钟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这一大片妄念,把原来产生的一点点清醒觉知的境界又冲散掉了。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家所修的一点点清静的境界是在清净的环境中修出来的,一旦环境改变,这一点清净的功夫就会慢慢消失,在静中修出来的清静定力,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也就是说在闭关、住山洞修出来的定力还不够。为什么祖师们住一段洞以后,又赶快出来?就是为了借助于洞中修出来的这一点点清静,去红尘中继续磨炼。这就是:“烦恼修在烦恼中,定力修在红尘中,智慧显在烦恼中。”


开示三


    怎么念佛呢?通常最好把你所念佛的形象观出来。比如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最好把阿弥陀佛想象出来。就像别人一提到你的母亲,你的脑子里会马上出现你母亲的形象。念佛的人必须做到,一提到佛,脑子里马上呈现出佛的形象。必须做到这样,才能和佛有感应。如果突然问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说明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忆佛才能见佛。

    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灵明的觉知。但是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讲,必须要记得阿弥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弥陀佛,形象马上出现,根本不需要想好久。在过去,念佛法门通常都是观、念同时下手。即在念佛的同时,就观想得非常清晰。刹那间心、眼都非常清楚,包括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足,佛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佛菩萨将甘露洒在了我们身上。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临终才能蒙佛接引。


    学习“念佛”,不像学其它的法门复杂,只须深信不疑、念不间断,就能成就。而其它的方法,则要通达许多教理。实际上念佛的方法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里不断地加糖水,一直将苦水置换成甜水的道理一样,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使它没有能力现前了。尤其是业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修行不怕慢、笨,就怕你停下来。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念佛,几十年中收集了社会上的许多事物,再念佛,就很难贮存进去。怎么办呢?只需身心放松,提起佛号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声音、相貌录进去。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以后,不需要再念,每一个念头都是:念佛、念佛、念佛。其它的念头都被同化了。

    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念佛感应特别多。有了感应,不要跟着感应跑,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弃念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会没有了。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那真的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可达成。“一心不乱”,就是和佛沟通。

    有的居士,如果在家里烧香、念佛不方便,在自己心里念佛就可以了。城市里住房紧张,设佛堂不太方便,那就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永久的佛堂,点燃一支永久不熄的心香!实际上古时候念佛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永不枯落,每天鲜艳茂盛。如果喜欢烧香,就观想头脑中有一支点燃着的香。不论干什么,走路、干活、睡觉、吃饭……,这支香永远点燃着。

  有的人念佛,家里人不支持,你在自己心中念,谁能知道呢?只要念头不间断,佛、菩萨一样知道,不需要我们喊出声来。

    在过去有很多学佛的人,条件很不具备,看不到师父,见不到佛经、佛像。但在他们内心天天想着佛,也很容易和佛、菩萨沟通,每天处在道里面。我们通常看到一些烧香的人,一边拜佛、一边求,嘴里不停地念叨,实际上你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说出来。


开示四


   《弥陀经》上有一句话讲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才能接引我们。那么大家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通常大家都是“以文解义”,把它理解为“人到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们”。因为经上写的是“临命终时”!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许多人都把它理解错了。

    佛法真正的精神是注重“当下”!也就是说注重活着的时候,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死后。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解脱不了,指望临终解脱,把握性是太小、太小了!

《弥陀经》上讲到“五浊恶世”,“五浊”也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是一种顺序排列,为什么把“命浊”放在最后,而把“劫浊”摆在第一位呢?前面四浊我们不讲它,讲最后一浊——命浊。

  何为命浊?也就是我们通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妄念的“根”断绝了,烦恼降伏了,四相超越了。一个超越了四相的人,他已经没有烦恼了,他生死的根已经没有了,他也就超越了“命浊”。真正的临...(●[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一旦烧香,邪灵有得吃了,就来接受香火。如果主人得罪他,叫人生病;  

     如何治疗呢?  

     第一种情况,比较难,如果被患者伤害的众生不接受调解,一定要索命,就不好治,如果放弃报仇,就好治,患者必须放生、念佛、念经等功德回向给他们来还债,患者的病会逐渐好起来了。病不好治。什么病呢?冤亲债主的病。什么是冤亲债主的病?到医院检查不出来因,但是自我感觉身体又确实有病。病源是什么?冤亲债主,所谓冤鬼附身。  

医生没法医治,药物对他不起作用。这一类病如何治?佛法的超度诵经、解冤释结对这类病有效。超度,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调解、劝导。因为过去做错了事,希望求谅解。诵经、拜忏的目的就是调解,如果对方接受了,他离开,病就会好起来。现代人被冤亲债主附身的很多,神智失常、胡言乱语,严重的就送精神病院去治疗,结果愈治疗愈糟糕。冤亲债主这个病最好找高僧大德从中调解化解。可到哪里去找高僧大德?高僧大德是可遇而不可求。找不到怎么办?在佛前忏悔业障,自己去调解,要天天忏悔,这就需要诵《地藏经》,念地藏王菩萨,然后把功德回向给这些冤亲债主。今天他不饶你,明天、后天还这样做,直到能够感动他们为止。       第二种情况,和鬼道的亲戚对话,看有什么要求,答应他,病就好了。  

     第三种情况,如果附在佛菩萨象上的邪灵和主人有冤仇,必须用第一种方法治疗,如果没有冤仇,那就好治了,和邪灵谈判,送邪灵到寺院去修行(必须把邪灵俯着的佛像送到寺院),病就好了.


●[净土社区]幸福的法门—希望大家每天都施食,只要1分钟(转)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162.html

南无阿弥陀佛
希望大家能够每天施食, 常常记得施食.

怎样施食——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500497/

要是能够常常施食, 心理问题这一生都不会有, 象悲伤, 爱哭, 痛苦, 想自杀, 忧愁, 恐惧, 绝望, 都不会有

你工作不顺, 做事不顺, 你马上要施食饿鬼
对做事顺利来讲, 果报非常迅速, 因为众鬼都来帮你, 千百亿众生都来帮你.

你做其他的善行, 果报成熟有时限还要机缘. 你施食饿鬼, 它们可以随时护着你.大家不要小看鬼道众生, 佛有六通, 鬼就有五通, 它们也是了不起的众生.

给家里小孩施食, 他长寿, 个子高, 气色极好, 并且给他积累无量的福寿.

并且它们真的很苦, 千百亿年水也喝不到一滴, 米也吃不到一粒. 你一杯水施食一次, 可以让千百亿这样痛苦的饿鬼都吃饱, 变得健康好看, 脱离饿鬼道, 升到天道.
佛陀从来讲的都是自利利他, 意思就是: 在利益你自己的时候, 也利益了他人; 在利益他人的时候, 也利益了自己.

大家真的不必担心鬼来缠你害你, 假如你本身就被鬼缠, 施食是很好的方法. 所以佛说施食可以治一切鬼神病.

海涛法师讲怎样施食的视频, 非常好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r4uQbRAO48/isRenhe=1

最简单的施食方法:

一杯水 + 七粒米;
念七遍变食真言;
念七遍甘露真言;
念七遍四如来名号;
右手打7个响指;
洒出去


●[净土社区]径中径又径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9161.html
径中径又径

圣祖仁皇帝圣制五灯全书序(三集文)

   朕惟天生蒸民。厥有恒性。迨物交私蔽以后。遂不能有善而无恶。故操治世之权者。必兢兢以劝善惩恶为先务焉。大易着闲邪存诚之义。尚书明福善祸淫之旨。皆所 以启牖下民。使之回心向道。而勿即于匪彝也。间尝浏览释氏之书。立教虽主于空寂。而其戒欺去妄。蠲忿窒欲。亦与劝善惩恶之道盖无殊旨焉。自宗门教兴。曹溪 而下。五派迭衍。各有撰述。宋景德以后。裒集为传灯诸录。嗣是又举挈要领。彚成一编。是为五灯会元。洎乎本朝沙门海宽。念其支派繁衍。自宋金元明数百年 来。传述阙然。乃着缵续一书。今圣感寺僧超永。复虑谱牒渐棼。闻见不一。用是旁搜博考。折衷于二编。而参订之。删其繁芜。增所未备。以成全书。其用心也。 可谓勤矣。至于简牍所载。互相印证之语。罕譬曲喻。为说甚伙。而其大指要归。亦惟欲祛迷惑。以复性真。不越乎闲邪存诚。牖人为善之意。匪仅有裨于禅宗教旨 而已也。故为之序。

No. 1185-B 世宗宪皇帝御选语录卷十三序文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着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 不觉。话成两撅。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已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虗空不得 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虗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果能了悟。则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岂有为念 佛所罣碍哉。如犹不能了悟。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而不许人善梦也。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后学。而 长芦北磵诸人。亦作净土章句。及明莲池大师。专以此为家法。倡导于浙之云栖。其所著云栖法彚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 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故择其言之融会贯通者。刊为外集。以示后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作无义味 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自然摸着鼻孔。如其已得正悟。则丈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剎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 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于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是为序。

No. 1185-C 高宗纯皇帝圣制诗文

云栖寺再迭旧韵一律(三集诗)

   万绿琼竿参汉青。十寻枝见下亭亭。此中寻路一时到。教外无言六字听。(是寺僧 以念佛为务不参禅)坐对溪声流不尽。了同山色峙常停。道场 开后于菟避。(志称其地人迹罕至明僧袾宏结庵后虎不伤人)借问山僧具底灵。

游云栖四绝句(四集诗)

   循塘减从路由西。花拂垂鞭香马蹏。已是不凡仙境界。云标遥认寺云栖。

   前疑无路路原通。密护干天绿竹丛。笑指洗心亭下水。碧云寺里偶相同(香山碧 云寺洗心亭即仿此以名之去岁临憩曾有佳名津逮自云栖之句)。

   低檐矮屋不华寺。淡食麤衣本分僧。朝暮但勤持六字。可知六字括三乘。

   廊转东厢曲径连。别开轩阁小留延。得无涂污净修处。试问莲公应不然。

贯休极乐图赞(二集文)

   西方极乐。兜率陀天。琉璃界道。梵网层悬。宝树七种。仙禽十二。匪啻庄严。各具深义。圆觉倒退。菩萨声闻。无央数众。瞻两足尊。堂堂弥陀。侍法王子。左右 以居。观音大势。(叶)池 茁莲花。跽听法人。以清净缘。为赡养因。贯休作图。示往生者。一步不移。又何谓也。

No. 1185-D 仁宗睿皇帝圣制诗

舍卫城瞻礼(初集诗)

   极乐道场谁得到。佛城即此可瞻依。色声相泯宗风阐。欢喜心钦爱日晖。见月空中真本幻。拈花镜里是仍非。虔祈奋迅狮王力。迅伏邪氛正教归。

大悲阁瞻礼(二集诗)

   巍峩层阁焕云楣。满月金容现大慈。愿渡羣生登极乐。妙观察智物无遗。

No. 1185-E 皇上御制赵文敏书中峯和尚净土诗册跋(养正书屋全集)

   赵松雪书本师。晋唐虽笔势不同。而其规矩神韵。无不各极其妙。故宋元以降。未见其伦匹。余每观公墨迹。莫不心神开悦。展玩愈久。而妙趣益生。令人至于忘餐 而不能释手。此册书中峯和尚净土诗二十六首。雄秀多姿。公又自为小偈一篇。系于卷尾。所以重申净土之奥义也。覧是册者。须参无相真心。宗乘实法。凡八万四 千尘劳门。莫不昭然指示。而开智海度迷津之功。真与楞严接踵矣。尝观三希堂石刻中。公与中峯和尚往来。简札甚伙。其平日皈依顶戴之诚。已可概见。想公之书 此册。必竭精尽力而为之无疑也。今获览此真迹。其殆操如意珠。而游极乐国也乎。余愧不知书法。不参禅理。用识数言。聊寓倾向之意云尔。

No. 1185-F

   佛之教人。无非劝善戒恶。皆正教也。与儒教何以异。邪教不可不锄。正教有不可废。人能遵奉佛勅。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胜残去杀之风。将见蒸蒸 日上。我





圣相承。崇奉三宝。诚以治理相关。有裨于世道人心不浅也。学者未识此理。剿辞辟佛。弗思耳矣。佛自隆古 以前。已历无量数劫。其生于周昭王时者。为释迦牟尼佛。孔子谓西方有圣人。盖已知有此佛。后汉明帝朝。其教始入中国。全藏八万四千法门。以明心见性为极 则。第真参实悟。累劫难穷。菩萨尚昏隔阴。声闻犹昧出胎。功败垂成。良可叹惜。释迦牟尼佛悲怜末学。于禅教律之外。特出异方便。复开净土...(●[净土社区]净公上人: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