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极乐世界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2151919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2-15 19:20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极乐世界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2151919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极乐世界的讲记敬摘点滴


...方法,安住智慧神通。
这些实在是他们自性本具,现前自然流露出来。他们所证得的一乘佛果,也是从他们自心中自然显现,决不是从外面求得的。
《注》
(1)(生身烦恼)‘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报身。‘烦恼’即种种错误的思想见解而引发的一切烦恼。
(2)(二余俱尽)‘二余’生身的苦报与烦恼的余习。生身是苦果,烦恼是业因。这两种都断尽了,叫做‘二余俱尽’。
(3)(一乘)唯一能令众生成佛的教法。
(4)(彼岸)是比喻至高无上的佛果。
(5)(无所得)了知一切法体空、相幻。故于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
(6)(方便智)方便教化众生的智慧。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解》本品世尊先以十五种譬喻,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自利利他的真实功德,激励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解》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智慧广大深远,犹如无边际的大海。他们的觉悟心,譬如须弥山一样高广。菩萨自身所放射的威德光明,超过日月。他们的清净心像雪山那样洁白。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1)。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解》菩萨的忍辱心像大地一样,能够平等包容一切。他们修行戒定慧的清净行,能如水一样洗除种种的尘劳垢染。智慧像炽盛燃烧的大火,能够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而在生活上,又像风一样没有执著、障碍,得大自在。
《注》
(1)(薪)是柴草,在此比喻烦恼。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1),覆荫大故。如金刚杵(2),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3),不能动故。
《解》菩萨说法的法音,像雷鸣般能震动、警觉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又像甘露一样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的善根。他们的心量如虚空一样广大,能以大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他们到十方世界化导一切众生,以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远离五欲六尘、烦恼执著。
菩萨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树一样,能令一切众生永离热恼,得清凉自在。其智慧如金刚杵,能断除众生烦恼、邪见、执著。他们的信心、愿力坚固,如铁围山一样,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动摇。
《注》
(1)(尼拘树)是印度的一种树名,其树枝叶繁茂,庇荫宽广。
(2)(金刚杵)是金刚神所执的兵器。比喻智慧锐利,能够灭除众生的烦恼执著。
(3)(外道)指违背真理以外的教导,都叫‘外道’。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1),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2),建法幢(3),曜慧日(4),破痴闇,淳净温和(5),寂定明察(6)。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解》菩萨一心正直,真诚地安住在一乘法中。以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同时具有决断的能力,精进求法;广为众生演说都没有疲倦。菩萨严持戒律,犹如琉璃。内心清净,外表威仪具足。所说的法令人心悦诚服。大鸣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广宣妙法,破除众生的无明痴闇。菩萨们内心纯净,仪态温和。远离妄想、分别、执著,对于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所以能做众生的大导师,调伏自他。
《注》
(1)(琉璃)七宝之一,体是透明的,在此比喻清净。
(2)(法鼓)比喻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3)(法幢)表建立道场。比喻菩萨的威德和摄受力摧伏邪恶。
(4)(慧日)比喻菩萨的智慧光明,能照破无明黑暗。
(5)(淳净温和)‘淳净’指内心清净无染。‘温和’指仪态温良和善。
(6)(寂定明察)‘寂定’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明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1),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2),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解》菩萨引导众生舍去种种贪爱执著,永离贪、嗔、痴三垢。他们在十方世界的生活自在快乐,游戏在神奇通达一切法之中。
菩萨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成就了这个真实的功德。由于念佛的因缘,能出生一切善根。脱离六道轮回,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尊重奉事诸佛的教法。菩萨如同世间的明灯,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殊胜吉祥。他们应该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注》
(1)(因缘愿力)‘因力’过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生善法,名为因力。‘缘力’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名为缘力。‘愿力’能起行之愿,名为愿力。此三在此指信、愿、持名。
(2)(魔军)比喻一切邪魔外道及一切烦恼。
赫奕欢喜(1),雄猛无畏(2)。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解》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威光明盛,内心清凉自在,法喜充满;他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等种种庄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意在善导众生生起信心)。
《注》
(1)(赫奕欢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萨威光明盛欢喜。内心清凉自在和悦。
(2)(雄猛无畏)指菩萨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1),远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恒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达到了究竟圆满的果地,而常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一切正定之中。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永远不会落入二乘的境界。
《注》
(1)(行遍道场)‘道场’指一切诸佛刹土。‘行遍道场’指菩萨们于诸佛国,足迹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2)(远二乘境)指永远不会落于声闻、辟支佛的境界里。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解》世尊告诉阿难:我今只是简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所往生到那里的菩萨们真实利益功德,都是这样的。如果细说,纵使百千万劫,也实在说之不尽。
【寿乐无极(1)第三十二】
《解》本品是佛为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的寿量、快乐都是没有极限,显示极乐人民的殊胜,以及他们生活环境的美好。这是劝勉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
《注》
(1)(寿乐无极)‘寿乐’是寿量、快乐;‘无极’是没有极限。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1)。何不力为善(2),念道之自然(3)。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们,极乐世界里的声闻菩萨,他们的功德智慧不是我们的语言所能赞叹称说的。他们的修学生活环境,国土的精微奇妙,安乐清净达到如此的程度。这种殊胜庄严美好,也是十方诸佛世界无法相比的。
这样美好的地方,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善,不愿意求生净土呢?如果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自然就能得生。一生到极乐世界,即恢复自性之清净本然。由此可知,念佛就是念自性。
《注》
(1)(若此)是如此。
(2)(善)这里是指念佛求生净土为最善。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自然’指念佛能恢复自性清净本然。
出入供养(1),观经行道(2)。喜乐久习(3),才猛智慧。心不中回(4),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5)虚空,适得其中(6)。中表相应(7),自然严整(8)。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能够毫无障碍的化身现在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回来时又能合成一身供养本师阿弥陀佛。他们能透彻明了佛的教诲,并能把佛的教诲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长时间的熏习,自然契入如来境界,获得法喜充满,表现出才能勇猛。他们信心坚定不退转,且有深信切愿,勇猛精进,永无懈怠的心。
菩萨们的修行,外表显得从容、悠闲,内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虚空一样能包容一切。在修学上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应,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这充分表现出极乐菩萨们的威仪自然整齐。
《注》
(1)(出入供养)‘出’是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入’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2)(观经行道)‘观’观照。‘观经’是透彻明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3)(喜乐久习)‘喜乐’是一门深入,法喜快乐。‘久习’是长时间的熏习。
(4)(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5)(容容)第一个‘容’是名词,指心量;第二个‘容’是动词,指能包容的意思。
(6)(适得其中)‘适’恰到好处,‘中’指中道。
(7)(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这是说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表里一如,自然相应。
(8)(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检敛(1)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2)安定,无增缺减(3)。求道和正(4),不误倾邪(5)。随经约令(6),不敢蹉跌(7)。若于绳墨(8),咸为道慕(9)。
《解》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检点、收敛自己的行为,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要端正,内心要正直。所以他们所得到的是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烦恼习气。菩萨们自己修行,能够坚定这个念佛法门,绝不动摇;而对教化众生也用这句佛号,并且知足常乐。他们在自行化他时,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会被一切邪知邪见的境界所迷惑。
菩萨们依照经典的教诲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不会违背佛的教诫。没有丝毫失误。依佛的教诫为准绳。他们所仰慕的就是无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圆满成佛。
《注》
(1)(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2)(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3)(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表知足常乐。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5)(不误倾邪)‘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6)(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约束,‘令’教诫。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8)(绳墨)准绳、规矩的意思。
(9)(道慕)‘道’无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1)虚空无立(2)。淡安无欲(3),作得善愿(4),尽心求索。含哀慈愍(5),礼义都合。苞罗表里(6),过度(7)解脱。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心胸空旷,无有妄念,没有忧虑、牵挂。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一丝毫的造作。他们的心清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宁,没有任何欲望,自在随缘。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度众生成佛道的大愿,对于这些善愿,他们会尽心尽力以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以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度众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适合世间的道德、人情、风范、礼俗。菩萨的智慧包罗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度化众生能容通无碍,菩萨们是以学习念佛法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同时又以这个法门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在这一生也得到解脱。
《注》
(1)(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造作。
(2)(无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无欲)‘淡安’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嗔痴等欲望。
(4)(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罗表里)‘苞’同‘包’。‘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7)(过度)是超过度脱。
自然保守(1),真真(2)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3)。一旦开达明彻(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参回(7)。转变最胜。
《解》菩萨们的自性保持不变,真如本性真正清净洁白,他们有上求下化,至高无上的心愿。所以他们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安然自在,能够于一刹那间豁然开悟,明心见性。开悟之后能明了通达自性中所显现的一真法界境界相。并能通达明了宇宙万象的自性本体。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蒙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马上显现,自然就放出无量的光明,这些光明彼此交错,融成一体,光色千变万化,光中又化无数佛,诸佛又放无量光。这个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众生,从凡夫转变成佛,这就是最殊胜的转变。
《注》
(1)(保守)保持不变。
(2)(真真)前一个‘真’指真如本性,后一个‘真’是指绝对的真。
(3)(净定安乐)指如如不动,安然自在。
...(●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世界的菩萨们,达到了究竟圆满的果地,而常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一切正定之中。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永远不会落入二乘的境界。
《注》
(1)(行遍道场)‘道场’指一切诸佛刹土。‘行遍道场’指菩萨们于诸佛国,足迹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2)(远二乘境)指永远不会落于声闻、辟支佛的境界里。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解》世尊告诉阿难:我今只是简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所往生到那里的菩萨们真实利益功德,都是这样的。如果细说,纵使百千万劫,也实在说之不尽。
【寿乐无极(1)第三十二】
《解》本品是佛为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的寿量、快乐都是没有极限,显示极乐人民的殊胜,以及他们生活环境的美好。这是劝勉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
《注》
(1)(寿乐无极)‘寿乐’是寿量、快乐;‘无极’是没有极限。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1)。何不力为善(2),念道之自然(3)。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们,极乐世界里的声闻菩萨,他们的功德智慧不是我们的语言所能赞叹称说的。他们的修学生活环境,国土的精微奇妙,安乐清净达到如此的程度。这种殊胜庄严美好,也是十方诸佛世界无法相比的。
这样美好的地方,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善,不愿意求生净土呢?如果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自然就能得生。一生到极乐世界,即恢复自性之清净本然。由此可知,念佛就是念自性。
《注》
(1)(若此)是如此。
(2)(善)这里是指念佛求生净土为最善。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自然’指念佛能恢复自性清净本然。
出入供养(1),观经行道(2)。喜乐久习(3),才猛智慧。心不中回(4),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5)虚空,适得其中(6)。中表相应(7),自然严整(8)。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能够毫无障碍的化身现在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回来时又能合成一身供养本师阿弥陀佛。他们能透彻明了佛的教诲,并能把佛的教诲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长时间的熏习,自然契入如来境界,获得法喜充满,表现出才能勇猛。他们信心坚定不退转,且有深信切愿,勇猛精进,永无懈怠的心。
菩萨们的修行,外表显得从容、悠闲,内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虚空一样能包容一切。在修学上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应,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这充分表现出极乐菩萨们的威仪自然整齐。
《注》
(1)(出入供养)‘出’是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入’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2)(观经行道)‘观’观照。‘观经’是透彻明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3)(喜乐久习)‘喜乐’是一门深入,法喜快乐。‘久习’是长时间的熏习。
(4)(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5)(容容)第一个‘容’是名词,指心量;第二个‘容’是动词,指能包容的意思。
(6)(适得其中)‘适’恰到好处,‘中’指中道。
(7)(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这是说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表里一如,自然相应。
(8)(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检敛(1)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2)安定,无增缺减(3)。求道和正(4),不误倾邪(5)。随经约令(6),不敢蹉跌(7)。若于绳墨(8),咸为道慕(9)。
《解》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检点、收敛自己的行为,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要端正,内心要正直。所以他们所得到的是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烦恼习气。菩萨们自己修行,能够坚定这个念佛法门,绝不动摇;而对教化众生也用这句佛号,并且知足常乐。他们在自行化他时,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会被一切邪知邪见的境界所迷惑。
菩萨们依照经典的教诲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不会违背佛的教诫。没有丝毫失误。依佛的教诫为准绳。他们所仰慕的就是无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圆满成佛。
《注》
(1)(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2)(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3)(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表知足常乐。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5)(不误倾邪)‘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6)(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约束,‘令’教诫。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8)(绳墨)准绳、规矩的意思。
(9)(道慕)‘道’无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1)虚空无立(2)。淡安无欲(3),作得善愿(4),尽心求索。含哀慈愍(5),礼义都合。苞罗表里(6),过度(7)解脱。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心胸空旷,无有妄念,没有忧虑、牵挂。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一丝毫的造作。他们的心清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宁,没有任何欲望,自在随缘。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度众生成佛道的大愿,对于这些善愿,他们会尽心尽力以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以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度众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适合世间的道德、人情、风范、礼俗。菩萨的智慧包罗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度化众生能容通无碍,菩萨们是以学习念佛法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同时又以这个法门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在这一生也得到解脱。
《注》
(1)(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造作。
(2)(无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无欲)‘淡安’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嗔痴等欲望。
(4)(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罗表里)‘苞’同‘包’。‘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7)(过度)是超过度脱。
自然保守(1),真真(2)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3)。一旦开达明彻(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参回(7)。转变最胜。
《解》菩萨们的自性保持不变,真如本性真正清净洁白,他们有上求下化,至高无上的心愿。所以他们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安然自在,能够于一刹那间豁然开悟,明心见性。开悟之后能明了通达自性中所显现的一真法界境界相。并能通达明了宇宙万象的自性本体。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蒙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马上显现,自然就放出无量的光明,这些光明彼此交错,融成一体,光色千变万化,光中又化无数佛,诸佛又放无量光。这个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众生,从凡夫转变成佛,这就是最殊胜的转变。
《注》
(1)(保守)保持不变。
(2)(真真)前一个‘真’指真如本性,后一个‘真’是指绝对的真。
(3)(净定安乐)指如如不动,安然自在。
(4)(一旦开达明彻)‘一旦’忽然的意思。‘开达’开悟通达。‘明彻’明了透彻。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净本然。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万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体。
(7)(参回)‘参’交错的意思。‘回’是变化无穷的意思。
郁单(1)成七宝,横揽(2)成万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4),洞达无边际(5)。
《解》北俱卢洲的一切物质受用,都是自然七宝而成。在这里引用它的自然来形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清净心自然成就。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自心清净 (身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的真善美都完全显现出来,这种善好殊胜,是十方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极乐菩萨们心清净平等,明心见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圆满究竟的智慧。对十方世界一切万法都能洞彻通达,无有边际。
经文到此,都是赞叹极乐世界里的菩萨们自性真实功德。
《注》
(1)(郁单)印度话,是北俱卢洲的别称(名)。
(2)(横揽)‘横’指十方,‘揽’是收罗的意思。
(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净。‘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4)(著于无上下)‘著’(音住)明显。‘无上下’指平等法。这句就是指明心见性。
(5)(洞达无边际)‘洞达’是洞彻通达,‘无边际’是没有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1)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2),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3),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4)所牵随。
《解》佛勉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们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之后,亲近阿弥陀佛,必然横超六道,恶道自然就闭塞了。
极乐世界这么好,往生也不难,却没有人想去。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为什么没人想去呢?只因众生被无始劫以来的恶习、烦恼种种障碍所牵,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
《注》
(1)(超绝)超脱轮回,绝断生死。
(2)(横截)横超。(五趣)指六道轮回。
(3)(无极之胜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4)(自然)‘自然’指与生俱来的恶习。
捐志(1)若虚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3)忧无常。
《解》我们应当舍弃世间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心里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往生净土后,寿命与快乐都同佛一样无有穷际,既然往生能得如此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我们还要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呢?这些都是无常的,何必继续操心忧虑呢!
《注》
(1)(捐志)舍弃对于世间的欲望追求。
(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净土之果。
(3)(譊譊)是争竞喧哗的态度。
【劝谕策进(1)第三十三】
《解》从这一品开始,世尊为我们说明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业障习气深重,三毒炽盛,沉沦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励晓谕我们要厌离苦趣,止恶行善。策励我们精进行道,求生净土。
《注》
(1)(劝谕)劝勉晓谕。(策进)策励精进。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1)之中,勤身营务(2),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3),为心走使(4)。
《解》世间人受到妄心的驱使,都在争著做无关紧要的事。而对于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却不关心。因此,在这剧恶极苦的世间,自身勤劳的去经营造作,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各阶层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驱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计的谋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损人利己。
《注》
(1)(剧恶极苦)‘剧恶’指十恶业,‘极苦’是五浊恶世的苦报。
(2)(勤身营务)‘勤身’自身勤劳,‘营务’经营造作。
(3)(累念积虑)‘累念’思忆过去,‘积虑’忧虑未来。
(4)(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驱使。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1),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2)。
《解》一切众生对于田宅眷属财物,没有的时候,想争取;拥有之后又害怕失去。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一样,总想跟别人看齐相等。刚刚拥有了一些,又担忧有意外的灾难,比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烧、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消散、债主的磨灭。
《注》
(1)(又忧非常)‘非常’指突然发生的意外灾害。
(2)(磨灭)消灭。折磨身心,财物尽失,荡然无余。
心悭意固(1),无能纵舍(2),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解》众生悭吝的心非常顽固,对于拥有的一切都放不下、舍不得。但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全部都得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这种现象,不管贵贱、贫富都一样,大家都有无尽的忧虑苦恼。
《注》
(1)(心悭意固)‘悭’悭贪吝啬,‘固’是固执。
(2)(无能纵舍)就是放不下、舍不得。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1),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或时心诤(3),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解》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互相尊敬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应当互相帮助安慰。受者无得贪多,施者无得悭惜。言语态度要常常保持宽厚温和,不可以互相违背凶狠。偶尔心里有意见,有所嗔恚忿怒,这种情况,累积越来越严重。往往从小怨恨变成大仇恨。世间的事情就是以此为患害。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应该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注》
(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注》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应该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注》
(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注》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恶业。‘神闇’精神昏暗,没有智慧。
(2)(转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3)(无常根本)‘无常’是指六道轮回。‘根本’是由贪嗔痴造作十恶业。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不清醒。‘抵突’是抵触冲突。
先人不善(1),不识道德,无有语(2)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解》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没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晓得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开导他们,像这种情况是不能责怪的。可是有一种人,有缘见闻佛法,但对于六道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事实,他不相信,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才会造作恶业。
《注》
(1)(先人不善)指过去的祖先们不认识佛法。‘先人’是过去的祖先们。‘不善’就是知见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许多恶业。
(2)(语〉(音玉)告诉、告诫。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1)。忧爱结缚(2),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3),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5),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讲的,只要仔细观察世间众生生离死别的现象,就不难见到。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恋,都放不下。这些都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这是因为忧爱就像绳子一样捆绑著,没有解脱的时候。而世人却不知道这种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对于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计划,然后决定一生所修的法门,一门深入,求生净土,要是到了寿命终了时,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这样的道理与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世间充满邪恶之气,昏暗不明。这些都是由贪嗔痴而造恶业引起的,违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与自己的自性天良,肆无忌惮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夺其寿命。死后的果报决定是在恶道,没有出头的时期。
《注》
(1)(迭相顾恋)‘迭’交换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2)(忧爱结缚)‘结’心里有牵挂;‘缚’就是用绳子绑著;‘忧爱结缚’,忧和爱这个牵挂就像绳子一样把人捆绑著。
(3)(旋尽)立即终了。
(4)(恶气冥冥)‘恶气’邪恶的气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违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违逆天地即是违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2),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3),在人后也。
《解》佛对著与会的大众说:你们大家应当好好思考、计划,要远离众恶,选择善好的,努力精进奉行。当知世间的爱欲荣华,都是不可长久保持的,都会别离的,实在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你们应当勤奋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达,成就殊胜功德。
佛最后劝勉大家,不要随著自己贪嗔痴的欲望,为所欲为,亏负了佛在经典中的教诫,错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就是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而求生,也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注》
(1)(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术语,是‘你们大家’的意思。
(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3)(亏负经戒)‘亏’是不圆满,‘负’是辜负。通指解行亏缺,辜负佛在经戒中的教诲。
【心得开明(1)第三十四】
《解》这一品是弥勒菩萨听佛的教诲之后,心开意解,对世尊所讲的道理都明了。所以品题为心得开明。
《注》
(1)(开明)开解明了。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1),尊超群圣(2)。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3),靡(4)不欢喜,心得开明。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佛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众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脱三界六道的痛苦。佛为法王,智德慈悲超过一切圣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彻照十方,没有极限,所以普遍为一切天人的导师。
弥勒菩萨非常庆幸今天能够遇到佛,又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闻《无量寿经》。能使大众心开意解,明了自性本具佛智。所以与会大众没有一个不欢喜的。
《注》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称法王。
(2)(尊超群圣)‘群圣’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圆教初地以上的诸大圣人。佛为九法界的导师,超越一切的圣人,而为至尊。
(3)(无量寿声)阿弥陀佛名号。又指此《无量寿经》。
(4)(靡)无。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解》佛对弥勒菩萨说: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老实念佛,断除疑惑心,拔除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杜绝贪嗔痴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骄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种种罪恶的根源。虽然游化三界,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为众生演说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解》佛说: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久远劫以来,辗转六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佛在此又略举出几种苦,生时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时最为苦痛,死时极为苦痛。而且身体臭恶不净。无乐可言。这些都是眼前的事实真相。佛在此又劝勉大家,应该自己坚决果断,洗除心中的污垢,言语行为要忠诚守信,表里如一。这样的人必定能够自行度脱,也能辗转互相拯济,劝人断恶修善。
《注》
(1)(决断)坚决果断。
(2)(忠信)‘忠’是尽职尽责,‘信’是讲信用。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闲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1),自在随意。
《解》一心求愿往生净土,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虽一生一世精进勤苦的修行,只不过是很短暂的时间而已。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且永远脱离轮回,不再有忧苦烦恼的祸患。寿命无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证果,都随意自在。
《注》
(1)(寿千万劫)在此表示无量寿。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1)。生彼边地(2),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解》 佛劝我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专修,求心所愿,往生净土。不得怀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过失。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间的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这是他们所受的苦难。
《注》
(1)(过咎)过失。
(2)(边地)即下文所说的边地疑城。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诲,决定专精修学,如教奉行,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对佛的教诲不敢有疑。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注》
(1)(浊世)五浊恶世。
(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注》
(1)(五恶)杀、盗、淫、妄、酒。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3)(五烧)是果报。在此指鬼、畜、地狱三恶道的苦报。
(4)(五善)即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贼(1)。残害杀伤,迭相吞啖(2)。不知为善(3),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4)、聋盲、喑哑(5)、痴恶(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解》以下佛为我们详细说明五恶、五痛、五烧。是哪五种呢?第一是杀生恶。世间的一切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作善。造作恶业的后果就一定要受到灾殃的惩罚。所以世间就有贫穷乞丐、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恶业的报应,不肯戒杀、放生、吃素、劝善、护生的缘故。
《注》
(1)(转相克贼)‘转相’互相,‘克’牵制,‘贼’杀害。‘转相克贼’是互相牵制,彼此杀害。
(2)(迭相吞啖)‘迭相’互相;‘啖’吃。
(3)(为善)此指戒杀放生、素食、劝善护生。
(4)(孤独)年少失去父母称孤,年老失去子女称独。
(5)(喑哑)指哑巴。
(6)(痴恶)‘痴’白痴,‘恶’丑陋。
(7)(尪狂)‘尪’是跛脚,‘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贵(1)、豪富(2)、贤明(3)、长者、智勇、才达(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解》世间也有尊贵、豪富、贤明、智勇、才达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注》
(1)(尊贵)指有崇高地位,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财宝的人。
(3)(贤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才艺通达的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2),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世间有这些眼前能看到的杀恶及现世报,所以当他寿终之后,自然堕入三恶道,随著自己的业力受身;改变自己的身形,从人身变成恶道身形。所以有地狱、禽兽、蜎飞蠕动各个不同种类的身形。这就如同世间的牢狱一样,受到剧苦极刑的惩罚。他的魂神命精,随自己所造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受的寿命有长有短。
过去的冤家债主互相追随,世世同生一处,更将前世的怨仇债务,一一报偿。所受的殃恶如果没有报尽,终究不能脱离。必定辗转在三恶道中难得出离,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用言语所能形容的。
《注》
(1)(幽冥)指三恶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说的灵魂,佛法中讲的神识。
天地之间(1),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2),善恶会当归之。
《解》天地之间,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随形,必然有如是的报应。虽然不即时报应,但善恶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因缘会合时,必受其报。
《注》
(1)(天地之间)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2)(暴应)‘暴’指猛急突然之义;‘应’是报应。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1),奢淫(2)骄纵,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解》其二者,是指偷盗恶。世间人民,不依法律规度,过分的骄慢、奢侈放纵,随著自己的贪欲为所欲为。居上的领导人,利用权势,贪赃枉法,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诬陷冤枉,损害忠良。阿谀取荣,心口不一。投机...(●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恶业)。修净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决定不能往生。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解》这一品,世尊再一次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是我们应该警觉、戒畏的。最后劝勉我们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学功夫。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苦报。因果报应辗转相生,因结果,果生因,循环无有了期,愈往后愈痛苦。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很难出离。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世就遭受病苦灾殃。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让大家都能见到这种现象(使那些警觉性高的人,看到这些现象,知道造恶后果的可怕,以后便不敢再造)。这是现的花报。这种人死后,决定堕入三恶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恶报。这是堕三途受五烧的报应。
《注》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忧悲苦恼。(酷毒)残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1)。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3)。
《解》 三途报了之后,宿世的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讨债、还债互相残害杀伤。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业因,由于痴恶而演变成大困剧。这都是贪欲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布施,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理会是非曲直。这都是无明愚痴,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为重罪。人们总希望自己占尽便宜,拼命在争夺,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快乐而已。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虽然过去有修福积善,得到眼前的富贵威势,若不修善,他的福报就会随著恶业而消失磨灭。
《注》
(1)(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曲’指不合理。
,
(3)(磨灭)就是消灭。
天道施张(1),自然纠举(2)。茕茕忪忪(3),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解》因果循环定律的运行是一种自然现象。所种的因,必有果报,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恶深重,则转眼现前,就显得惊惶失措,无依无靠,心中不安,这种人决定随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这个因果循环报应的定律,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诸佛菩萨看到这种三途苦痛,非常悲伤,但无可奈何。因果报应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是没有办法代替众生受苦的。
《注》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张)指运行。
(2)(纠举)纠正检举。
(3)(茕茕)指孤独无依。(忪忪)惊惶失措。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2)。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解》佛说,你们已经得到了佛的教诲,就应当深入的思惟体会,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终身都不能懈怠。应当尊重圣贤,敬重善知识,尊师重道。以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更应愿求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拔断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贪著五欲六尘及妄想、分别等烦恼。这样就能离开三途的苦恼及忧怖苦痛的六道轮回。
《注》
(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诲,并依教奉行。
(2)(博爱)是广泛平等慈爱一切众生。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解》你们大家行善,什么是首要的呢?第一应当保持清净心,身行要具足威仪,耳目口鼻,皆当遵守佛的教导,精进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净洁,与善相应。绝对不能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犯诸恶。应当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对人要和颜悦色,修行要专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其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应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
作事仓卒(1),败悔在后。为之不谛(2),亡其功夫(3)。
《解》 如果作事仓皇失措,将来一定会失败与后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实的话,修行的功夫就丧失殆尽,前功尽弃了。
《注》
(1)(仓卒)急促,草率。
(2)(谛)慎重真实。
(3)(亡其功夫)‘亡’丧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解》这一品经以比喻说明。佛在此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让我们晓得修善得福的好处。把佛的教诫要像穷苦的人得到宝物一样的珍惜。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解》佛说,你们要广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众善,不可违背真理与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进不退。以理智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专一不杂的修学。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恶劣的环境里,若能奉持斋戒,以清净心,修行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国土的众生,都是积德修善,没有丝毫造恶的因缘。反显处在恶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难得可贵。
《注》
(1)(勿犯道禁)就是不违背道理,不犯禁戒。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解》若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过他方诸佛国土中修善一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方佛国福德是自然的,没有造恶的地方。特显人于恶世修行之难能可贵。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1),未尝宁息(2)。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解》唯有我们这个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恶的人多。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随著贪嗔痴烦恼的支配,在造作种种恶业,从来没有宁息过。佛怜悯我们,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晓谕,传授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处指本经)。
接受本经之后,应思惟经中的义理,然后依教奉行。将自己所得到的觉悟利益,转教给一切大众,和家亲眷属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须要约束、反省、检点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力求改过自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要和睦,要随顺,不能违背义理。这样就能得到欢喜快乐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顺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了。
《注》
(1)(饮苦食毒)这是比喻,说明人们每日受苦造业从未间断。‘饮’、‘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
(2)(宁息)安宁止息。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愿辄得(3)。
《解》言行举止若犯了过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断恶从善。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过失立刻改正。奉行经典中的教诫,就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这是以珍宝比喻经戒的殊胜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恶行,从今开始努力修善,洗除心里的污垢,改变自己的一切错误行为,如是则自然感得诸佛降威加被,凡所愿求,皆能圆满得到,就是有求必应。
《注》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转恶向善,去邪从正。
(2)(自然感降)‘感’感应,‘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加持。
(3)(所愿辄得)是指凡所愿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处(1),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2),国丰民安,兵戈(3)无用。崇德兴仁(4)。务修礼让(5)。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解》这一段是说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如,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丰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的战争灾害。
整个社会,人人尽知崇尚道德,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大众奉公守法,没有盗窃之事。以诚待人,无有坑害、冤枉。彼此相处,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乐业。
《注》
(1)(佛所行处)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灾厉不起)‘灾’灾祸,‘厉’疫疠。这是说所有种种自然灾害瘟疫都不会生起。
(3)(兵戈)比喻战争。‘兵’是指军队,‘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施仁政。
(5)(礼让)‘礼’是礼貌、节度,‘让’是谦让不争。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1)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2),升无为之安(3)。
《解》佛说,我怜悯、关怀你们,这份慈爱的心超过世间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传授种种善法给你们,以此对治一切烦恼恶习,永远拔除生死轮回之苦,教导世人修行五善,获五德。不断向上提升,最终必定达到无上的佛果。
《注》
(1)(攻)对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种善德。
(3)(升无为之安)‘升’晋升、提升。‘无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经道渐灭(2)。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解》佛说,我入灭以后,四十九年所说的经道逐渐被人曲解变质,逐渐在此世间消失了。那时人民的思想、行为都是谄曲虚伪不实。内在的无明烦恼习气,再加外面恶缘的影响,又会造作种种的恶业。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佛预言末世以后的社会状况)。
你们有缘遇到这一部经,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一定要辗转相告,互相劝导勉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理论和方法修学,依教奉行,决定不可以违犯。这样的闻法机缘,非常殊胜希有,应知珍惜。
《注》
(1)(般泥洹)印度话音译,中文是‘圆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圆满,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2-15 19:21
清净寂灭之义。
(2)(经道渐灭)‘经道’指佛法。‘渐灭’是逐渐消失。这是指...(●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解》唯有我们这个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恶的人多。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随著贪嗔痴烦恼的支配,在造作种种恶业,从来没有宁息过。佛怜悯我们,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晓谕,传授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处指本经)。
接受本经之后,应思惟经中的义理,然后依教奉行。将自己所得到的觉悟利益,转教给一切大众,和家亲眷属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须要约束、反省、检点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力求改过自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要和睦,要随顺,不能违背义理。这样就能得到欢喜快乐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顺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了。
《注》
(1)(饮苦食毒)这是比喻,说明人们每日受苦造业从未间断。‘饮’、‘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
(2)(宁息)安宁止息。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愿辄得(3)。
《解》言行举止若犯了过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断恶从善。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过失立刻改正。奉行经典中的教诫,就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这是以珍宝比喻经戒的殊胜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恶行,从今开始努力修善,洗除心里的污垢,改变自己的一切错误行为,如是则自然感得诸佛降威加被,凡所愿求,皆能圆满得到,就是有求必应。
《注》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转恶向善,去邪从正。
(2)(自然感降)‘感’感应,‘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加持。
(3)(所愿辄得)是指凡所愿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处(1),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2),国丰民安,兵戈(3)无用。崇德兴仁(4)。务修礼让(5)。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解》这一段是说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如,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丰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的战争灾害。
整个社会,人人尽知崇尚道德,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大众奉公守法,没有盗窃之事。以诚待人,无有坑害、冤枉。彼此相处,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乐业。
《注》
(1)(佛所行处)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灾厉不起)‘灾’灾祸,‘厉’疫疠。这是说所有种种自然灾害瘟疫都不会生起。
(3)(兵戈)比喻战争。‘兵’是指军队,‘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施仁政。
(5)(礼让)‘礼’是礼貌、节度,‘让’是谦让不争。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1)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2),升无为之安(3)。
《解》佛说,我怜悯、关怀你们,这份慈爱的心超过世间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传授种种善法给你们,以此对治一切烦恼恶习,永远拔除生死轮回之苦,教导世人修行五善,获五德。不断向上提升,最终必定达到无上的佛果。
《注》
(1)(攻)对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种善德。
(3)(升无为之安)‘升’晋升、提升。‘无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经道渐灭(2)。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解》佛说,我入灭以后,四十九年所说的经道逐渐被人曲解变质,逐渐在此世间消失了。那时人民的思想、行为都是谄曲虚伪不实。内在的无明烦恼习气,再加外面恶缘的影响,又会造作种种的恶业。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佛预言末世以后的社会状况)。
你们有缘遇到这一部经,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一定要辗转相告,互相劝导勉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理论和方法修学,依教奉行,决定不可以违犯。这样的闻法机缘,非常殊胜希有,应知珍惜。
《注》
(1)(般泥洹)印度话音译,中文是‘圆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义。
(2)(经道渐灭)‘经道’指佛法。‘渐灭’是逐渐消失。这是指佛的法运到末法时期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解》这时弥勒菩萨合掌向佛说:世人无知造作五恶,感得五痛、五烧的苦报,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样。佛以大慈大悲哀悯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念佛往生净土,这是佛的愿望。
弥勒菩萨也是代表我们大众,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诲。说:不敢违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导。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解》这一品经,是说阿弥陀佛及释迦牟尼佛,慈悲加被一切与会大众,普令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1),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解》佛告诉阿难,你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以及西方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住的国土?如果想见,就应当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阳下山的方向,恭敬顶礼,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注》
(1)(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1)。
《解》阿难即从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礼拜,又说:“我今愿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阿弥陀佛忽然就现在他的面前,现的是广大身。在虚空中,色相端正庄严,就像黄金山一样,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时还听闻到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赞扬之声没有障碍,没有间断。
《注》
(1)(无碍无断)在此是指十方如来演四无碍妙辩,所以说‘无碍’;这样赞叹尽未来际,没有间断,所以说‘无断’。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解》阿难向佛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都是我从来没有见闻过的,我也愿意喜欢求生极乐世界。世尊告诉阿难: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曾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培植众德之本的人。你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一心归依瞻仰阿弥陀佛’。这是佛传给阿难求生净土的方法,应当学习。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解》释迦牟尼佛正说著此话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于掌中放出无量光明,普照一切佛国。因为佛光明的加持,使在会中的大众都亲眼看见十方诸佛国土,如在眼前一寻之处。因为阿弥陀佛殊胜的光明,极其清净的缘故,所以普照此界的山河景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大小小的山河、江流、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没有照不到的。
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1)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2)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解》佛的光明就像日光的涌现,照亮整个世界,乃至于泥犁、溪谷、幽冥之处,都能照见,都是金色。就好像是劫水弥满遍布世界,一切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只见无边无际的大水一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佛光所照之处,都是金色的,而且佛一放光,一切声闻、菩萨的光明都显不出来,只见佛光照耀,光明无比。
《注》
(1)(泥犁、溪谷、幽冥)‘泥犁’是地狱道。‘溪谷’指畜生道,因为溪谷中有龙蛇等。‘幽冥’指饿鬼道。
(2)(劫水)是佛经上所说的大三灾之一的水灾。
此会四众(1),天龙八部(2),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3),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4)。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解》在这个法会中,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以及护法鬼神等,都见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他们看见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台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又见到弥陀弟子,声闻、菩萨恭敬围绕著阿弥陀佛。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而且清净安稳,宽广平正,没有杂秽和异形类。物质环境都是众宝所成,其中圣贤共住。
《注》
(1)(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2)(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
(3)(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出众山,故称须弥山王。
(4)(异形类)‘异形类’指人道以外余道不同的身形。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1)。
《解》阿难及与会的大众们,见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大欢喜心。大众都踊跃的以最恭敬之礼,五体投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注》
(1)(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是归依无量正等正觉。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解》三界诸天人民,乃至蜎飞蠕动等小动物,一切众生,见到佛光,所有一切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虑、烦恼统统都得解脱。这时候就和诸佛菩萨一样,都能够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无须人工弹奏,自然发出交响的五音。十方诸佛世界里的诸天人民,也各持香花来到虚空中,对佛恭敬供养。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解》此时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以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像面对面,如清净的天眼,观看一寻地这样清楚明了。极乐世界大众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的明了。他们见释迦世尊以及在会的比丘众等,围绕听佛说法的状况。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解》这一品经,主要是说弥勒菩萨述说自己亲见的境界,为我们作证明,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真实不虚。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1),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2)已见。
《解》这个时候,佛对阿难、弥勒以及在会的大众们说:你们都亲眼看见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泉池、林树等一切景物,严净光丽,形色殊胜特别,穷微极妙,清净庄严吗?你们有没有看见欲界诸天,以及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诸天天人,都在空中散百千香花,万种伎乐,供养阿弥陀佛,周遍极乐刹土呢?阿难非常恭敬的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所讲的我们大众都见到了。
《注》
(1)(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最顶的一层天。
(2)(唯然)这是表示非常恭敬回答:是的。‘唯’是表示答应词。‘然’是的。
汝闻阿弥陀佛大音(1)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解》世尊又问:你们听见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没有?阿难回答说:是的,我们已听到了。
《注》
(1)(大音)指佛陀说法音声,普及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闻;并能普度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佛。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1),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解》佛又说:你们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游行于虚空,其所居的宫殿皆能随身,没有障碍。你们见到他们飞行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吗?以及见到他们念佛相续不断吗?还有各种鸟类,住在虚空中发出种种声音,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们全都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代表与会大众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像世尊所说的一样,我们全都看到了。
《注》
(1)(净行之众)是具足清净行持的大众。此指极乐世界的菩萨们。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1)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2),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3),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有胎生者,你们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我看见极乐世界有住胎的人,如夜摩天人住在天上宫殿那样的快乐。又看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在莲花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这是什么因缘,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胎生的,有化生的呢?
《注》
(1)(胎生)在这里‘胎生’是比喻。说明因疑惑心而念佛往生到边地,在莲胎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同我们这个世间的胎生。
(2)(夜摩天)是欲界第三层天。
(3)(跏趺坐)是盘腿而坐。表端身正心。
【边地疑城(1)第四十】
《解》这一品是说明,有一类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者胎生的原因。从而劝导人们,深信切愿,莫生疑虑,一心求生净土。以免堕入边地疑城,导致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得自在。
《注》
(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七宝宫殿中,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称‘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1),不思议智(2),不可称智(3),大乘广智(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5),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解》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众生以疑惑心,虽也念佛不断,发愿求生净土。但是他们不明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于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没有真正明了理解,心存怀疑。但这种人深信六道轮回是罪是苦,往生极乐世界是福是乐,因而乐修善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注》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了佛的智慧。此句是总说。
(2)(不思议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测,即成所作智。
(3)(不可称智)佛的智慧众多,不是言语所能尽述的,即妙观察智。
(4)(大乘广智)佛的智慧深广,能够穷尽一切法门,即平等性智。
(5)(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的智慧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无与伦比,此即大圆镜智。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解》又有一类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但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往生清净佛国,信愿不坚,依据不专。然而还能念佛相续不绝,以念佛的功德,结其善愿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注》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广智。(无等智)即前之无等无伦...(●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解》佛告诉阿难,你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以及西方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住的国土?如果想见,就应当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阳下山的方向,恭敬顶礼,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注》
(1)(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1)。
《解》阿难即从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礼拜,又说:“我今愿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阿弥陀佛忽然就现在他的面前,现的是广大身。在虚空中,色相端正庄严,就像黄金山一样,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时还听闻到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赞扬之声没有障碍,没有间断。
《注》
(1)(无碍无断)在此是指十方如来演四无碍妙辩,所以说‘无碍’;这样赞叹尽未来际,没有间断,所以说‘无断’。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解》阿难向佛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都是我从来没有见闻过的,我也愿意喜欢求生极乐世界。世尊告诉阿难: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曾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培植众德之本的人。你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一心归依瞻仰阿弥陀佛’。这是佛传给阿难求生净土的方法,应当学习。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解》释迦牟尼佛正说著此话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于掌中放出无量光明,普照一切佛国。因为佛光明的加持,使在会中的大众都亲眼看见十方诸佛国土,如在眼前一寻之处。因为阿弥陀佛殊胜的光明,极其清净的缘故,所以普照此界的山河景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大小小的山河、江流、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没有照不到的。
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1)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2)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解》佛的光明就像日光的涌现,照亮整个世界,乃至于泥犁、溪谷、幽冥之处,都能照见,都是金色。就好像是劫水弥满遍布世界,一切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只见无边无际的大水一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佛光所照之处,都是金色的,而且佛一放光,一切声闻、菩萨的光明都显不出来,只见佛光照耀,光明无比。
《注》
(1)(泥犁、溪谷、幽冥)‘泥犁’是地狱道。‘溪谷’指畜生道,因为溪谷中有龙蛇等。‘幽冥’指饿鬼道。
(2)(劫水)是佛经上所说的大三灾之一的水灾。
此会四众(1),天龙八部(2),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3),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4)。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解》在这个法会中,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以及护法鬼神等,都见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他们看见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台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又见到弥陀弟子,声闻、菩萨恭敬围绕著阿弥陀佛。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而且清净安稳,宽广平正,没有杂秽和异形类。物质环境都是众宝所成,其中圣贤共住。
《注》
(1)(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2)(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
(3)(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出众山,故称须弥山王。
(4)(异形类)‘异形类’指人道以外余道不同的身形。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1)。
《解》阿难及与会的大众们,见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大欢喜心。大众都踊跃的以最恭敬之礼,五体投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注》
(1)(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是归依无量正等正觉。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解》三界诸天人民,乃至蜎飞蠕动等小动物,一切众生,见到佛光,所有一切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虑、烦恼统统都得解脱。这时候就和诸佛菩萨一样,都能够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无须人工弹奏,自然发出交响的五音。十方诸佛世界里的诸天人民,也各持香花来到虚空中,对佛恭敬供养。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解》此时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以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像面对面,如清净的天眼,观看一寻地这样清楚明了。极乐世界大众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的明了。他们见释迦世尊以及在会的比丘众等,围绕听佛说法的状况。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解》这一品经,主要是说弥勒菩萨述说自己亲见的境界,为我们作证明,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真实不虚。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1),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2)已见。
《解》这个时候,佛对阿难、弥勒以及在会的大众们说:你们都亲眼看见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泉池、林树等一切景物,严净光丽,形色殊胜特别,穷微极妙,清净庄严吗?你们有没有看见欲界诸天,以及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诸天天人,都在空中散百千香花,万种伎乐,供养阿弥陀佛,周遍极乐刹土呢?阿难非常恭敬的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所讲的我们大众都见到了。
《注》
(1)(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最顶的一层天。
(2)(唯然)这是表示非常恭敬回答:是的。‘唯’是表示答应词。‘然’是的。
汝闻阿弥陀佛大音(1)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解》世尊又问:你们听见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没有?阿难回答说:是的,我们已听到了。
《注》
(1)(大音)指佛陀说法音声,普及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闻;并能普度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佛。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1),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解》佛又说:你们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游行于虚空,其所居的宫殿皆能随身,没有障碍。你们见到他们飞行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吗?以及见到他们念佛相续不断吗?还有各种鸟类,住在虚空中发出种种声音,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们全都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代表与会大众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像世尊所说的一样,我们全都看到了。
《注》
(1)(净行之众)是具足清净行持的大众。此指极乐世界的菩萨们。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1)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2),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3),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有胎生者,你们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我看见极乐世界有住胎的人,如夜摩天人住在天上宫殿那样的快乐。又看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在莲花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这是什么因缘,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胎生的,有化生的呢?
《注》
(1)(胎生)在这里‘胎生’是比喻。说明因疑惑心而念佛往生到边地,在莲胎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同我们这个世间的胎生。
(2)(夜摩天)是欲界第三层天。
(3)(跏趺坐)是盘腿而坐。表端身正心。
【边地疑城(1)第四十】
《解》这一品是说明,有一类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者胎生的原因。从而劝导人们,深信切愿,莫生疑虑,一心求生净土。以免堕入边地疑城,导致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得自在。
《注》
(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七宝宫殿中,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称‘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1),不思议智(2),不可称智(3),大乘广智(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5),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解》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众生以疑惑心,虽也念佛不断,发愿求生净土。但是他们不明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于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没有真正明了理解,心存怀疑。但这种人深信六道轮回是罪是苦,往生极乐世界是福是乐,因而乐修善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注》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了佛的智慧。此句是总说。
(2)(不思议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测,即成所作智。
(3)(不可称智)佛的智慧众多,不是言语所能尽述的,即妙观察智。
(4)(大乘广智)佛的智慧深广,能够穷尽一切法门,即平等性智。
(5)(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的智慧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无与伦比,此即大圆镜智。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解》又有一类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但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往生清净佛国,信愿不坚,依据不专。然而还能念佛相续不绝,以念佛的功德,结其善愿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注》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广智。(无等智)即前之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即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1)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解》上面所说的两种有疑心的众生,一是因为对佛智有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们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但不能参加阿弥陀佛的法会,也就是不能见佛闻法。生于佛国边地,七宝城中。这不是佛使他这样,完全是他自己心里所生的疑障。而生于边地,也是于宝莲花中自然化生,他们的饮食快乐,像忉利天人一样。
《注》
(1)(道止)停留。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解》他们在疑城中不能出离。所住的宫殿只在地上,不能随意大小。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声闻圣众。因他们心里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难开明,对经典的义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开意解,生不起欢乐之心。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称他们为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1),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解》如果有众生能明了深信佛的圆满智慧,乃至四种殊胜智慧,断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万行,持名念佛,种诸功德,把所修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诸菩萨们一样,具足成就。弥勒你们应当知道,这些九品化生的菩萨,皆是因为智慧超胜的缘故。
《注》
(1)(胜智)指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1),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边地疑城胎生的众生,五百岁中(是以我们的世间计时)不见三宝,不知道菩萨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习种种功德,没有因缘奉事阿弥陀佛。应当知道,这些往生边地的人,过去世中没有智慧,怀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圆满大智。所以,导致往生到边地疑城之中。
《注》
(1)(不见三宝)这里指见不到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也听不到佛说法。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解》这一品经,是讲生在边地的众生,一定要把疑惑完全断尽了,才能花开见佛。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1),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锞,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2)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解》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所造成的牢狱。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这个牢狱里有重楼、宫殿,都装饰得很华丽。那里面有金床和宝帐,以及栏窗榻座,都是珍贵奇妙的众宝装饰而成。衣服饮食等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与转轮王一样。所不同的是用金质的脚镣,把他的双脚锁起来。这些小王子难道还喜欢住在里面吗?
弥勒菩萨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他们被囚禁的时候,失去了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种种方法,求得出离这个七宝狱。他求助于轮王身边的大臣,终究未能如愿。等到轮王心里高兴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
《注》
(1)(绮殿)装饰华丽的宫殿。
(2)(幽絷)囚禁。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2)。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往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也像王子一样。他们对于求得佛的智慧这件事感到怀疑、后悔,或者对于自己的善根不深信。他们虽然有这些疑惑,但是还相信念佛...(●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