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2-9 13:56
標題: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主讲《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二十九集》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12/5/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4-0006
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了凡四训》谈到,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你应该有福报、有功名吗?你应该有好的子孙吗?这样一个反问,让了凡先生的心沉淀下来,反思他自己处世待人。所以人能够反省就是改造命运的开始。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凡先生说到他自己不应该有功名,因为他反思到自己本来福就薄,不是很有福报,又不能努力的积德行善。人应该是知道自己福薄的话,要有自知之明,就要赶紧行善。人世间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个是行孝。因为父母大我们一辈,假如父母不在了,那就是我们人生的憾事;因为行孝是性德、是自己天性的流露,那是最快乐的事情。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话给我们深刻的提醒,希望我们不要有这样人生的大憾事,最遗憾的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第一个,行孝不能等。
第二个是行善不能等。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家也都很努力做事业、积累财富。我们所积累的财富是有形的,银行里面看得到;还有一个财富是无形的,看不到的。诸位朋友,请问大家:发生意外的人都是有钱的人还是没有钱的人?还是都有?所以有钱的人也会遭祸。我们曾经看到有一个很有钱的人,他的亲人得了癌症,他自己盖了一个癌症医院(他有钱)。「我一定要把我至亲的病给治好」,医院都盖下来,专门研究癌症,他的至亲还是走了。所以人有福报,他看医生是缘,有了这个福遇到好的医生,他的灾祸化解掉;可是假如他没有福,纵使是给最好的医生看,也不见得看得好。所以这一些道理我们都要能够明白。
我最近刚好有跟朋友谈到,确实行善不能等,你福要积得厚。有一个作家他写的文章也都算是强调「忠孝节义」。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写的歌曲、唱的歌曲、写的文章是善的,这个善的东西影响这个世间愈久,这个人的福报愈大,甚至庇荫他的后代子孙。大家看在历史当中留下这个千古文章的,后代都很好。但是假如这个是不好的东西,像现在很多歌曲是靡靡之音,大家注意去看很多公众人物、明星,他很有名,很多人都认识他,甚至很多人崇拜他,可是他的行为是非常偏颇的,把整个社会风气尤其是下一代年轻人都给误导了。大家冷静去看,这一些公众人物短命的很多。他一场演唱会,五千人来听、一万人来听,他有没有福报?有没有?我去唱,五十个人都不一定来,你还要去给人家发票,还要送他糖果,还不一定来听。这些人大到什么程度?你还要花一千块、两千块去听,排队买票还不一定买得到。所以你看人生有这么大的福,假如他把「忠孝节义」教育大众,好的歌曲唱给大众听,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同样的有这么大福,唱的是靡靡之音,那造的罪业就大。
所以人有大福,更重要的要有智慧去用自己的福报,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又能造福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像范仲淹先生,他有福报当到宰相,可是他没有去乱花这些钱,他有智慧,他去行道义给后世子孙培福,树立好榜样,结果他的后代现在八九百年之后还是很兴盛。而假如一有福报开始挥霍,那一代都过不了,我们这个时代就非常明显看得出来。
最近灾祸比较多,而这个作家他在印度尼西亚海啸那一天,刚好他就在现场,就在那个海边,他去度假。结果他定了一个山上的(比较山上的)位置,然后他们到的时候那个房间还没整理好。他的女儿就很急,说:「父亲,我们到山下马上就有房间,不要在这里等老半天。」就催他爸爸退房,到下面去。结果这个作家他修养也不错,不疾不徐的劝她女儿,「都已经定了,就不用这样子了」,就在那安抚他的女儿,后来决定不下去。就在那等等,突然海啸就来了。假如他听他女儿的话,把车开下去,那刚好就碰上海啸。这个不是偶然的,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事情。
台湾有一次火灾,六十条人命在短短的几十秒钟就烧掉了,因为电线起火烧得非常快。而在这一场火灾当中,离开的人有抱在怀里的人,然后也有年纪很大的人,什么年龄层都有。有一些人是什么?是突然要进去,被一个行动电话给叫走了;有些人是根本没有要去,五分钟以前刚好朋友把他叫进去。这样的事很多。所以从这一些地方,我们就要很冷静,两件事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还有行善不能等。你现在积极去行善,很可能就化解了自身,还有你家庭、家人的灾祸,都可以被化解掉。
所以我们改造命运首先反省,知过,进而去改过。了凡先生已经察觉到自己的过失了,他讲到的自己没有福,又不知道去好好积德累功。要有自知之明,像我看起来就是福薄,所以我就要有自知之明,赶紧要去多行善。
我记得二十九岁那一年身体就很不好,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都会睡着,而且还不止一次。幸好我是在台湾的高速公路上,其它的地方我不知道。台湾高速公路的车道两旁都有灯,就是晚上你的车灯一照它就会发亮。但那些灯本身都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我去压到那个时候会有警觉,压到之后就醒过来了。假如没醒就不能跟大家见面了。说实在的,除了那个车灯的提醒之外,冥冥中有很多祖先在保佑,这是我们能体会到的真相。我那一年身体就很弱,而那时候刚好答应了一件事,我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说有个学校有一个班学生特别调皮,全校最难管的班,问我要不要去接这个班,接一个学期。诸位朋友接不接?你们这么有爱心,马上就说接了,我还要考虑了一会,你们这么义无反顾就接了。真的,我接了这个班,本来身体很弱还咳嗽,后来就没咳嗽了。所以行善还是不能等,后来我那一段时间的身体就慢慢调过来了。
好,所以他反思了之后,接着又反思自己不能够有孩子的原因,经文当中提到: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大地包容万物,感觉起来好像很污秽,但事实上他是量大,他是能滋养万物,平等的慈悲;『水之清者常无鱼』,河水太清澈了,反而不能够养育这些生命、鱼类。又有一句话讲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了凡先生又讲到,他太喜欢干净,最后变成洁癖,给人很有压力。比方说这个地拖拖,人家稍微弄脏了,就给人家骂得不得了,人家看到你就很紧张,慢慢就变苛刻。所以「水至清则无鱼」,不能有洁癖;「人至察则无徒」,这个「察」就是苛察。一个人假如看别人的缺点都用放大镜来看,那这个人出现的时候,身边的人浑身不自在,好像在你眼里一点好都没有,这叫「至察」。「无徒」就是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跟你相处在一起。所以我们人缘好不好,再观察一下,要有包容性,不要苛刻。
当然朋友有缺点也要懂得去劝谏他,所谓「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还是要懂得劝谏的,可是不要苛刻,甚至不要在别人面前讲他的缺点,那他会很难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很重要。「将加人,先问己」,你的亲朋好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你的缺点讲出来,你受不受得了?受不受得了?当然面子挂不住很难受,所以我们不希望这样,也不能对别人这样。有一句话讲到的,「扬善于公堂」,好的事情让大家知道、效法;「规过于私室」,劝谏别人的过失要在私底下,别人不知道的时候去劝,尤其我们都是成人,要顾及人家的自尊。不要「我这个人就是很直」,啪啪啪就出去了,那叫机关枪不叫直,不管人家的感受就出去了。而且纵使是劝,也不能次数太多。
孔子又提醒我们「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我们老祖先通达人情事理,人与人有五种关系,有三种是亲属关系:父子、夫妇、兄弟。今天母亲给你唠叨几句,你虽然很烦,你心里会不会说「以后不要再见我妈了,烦死了」?她生你养你,一辈子都是你妈。而君臣跟朋友关系不是血缘关系,今天哪个朋友讲的话,你听了很烦,「离他远点,以后不要再见他了」,就有可能是这个发展。所以今天你侍奉领导,你劝你的领导次数太多,他听了实在有点反感,他都已经脸色很不好看了,你还继续一直讲一直讲,然后可能那个领导他脾气控制不住了,就骂你一顿。那这个可能变成侮辱,是我们自己不会察言观色,自己招感来的。所以领导假如几次劝不听,那先把自己做好就好。除非这一件事情会攸关整个公司的存亡,那这个你可以「号泣随,挞无怨」都没有关系,纵使是坐在地上哭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是攸关整个团体的存亡。一般一些不至于造成太大损害的,他个人的一些修养的问题,一些小细节,劝了几次他不听,可以先缓一下,不要让对方恼羞成怒,就不好了。那朋友相处也是这样,你劝他几次了,他不能接受,那你就先缓一下,先把自己做好,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动他就好,不要操之过急。不然这个朋友以后就不想见到你,你利益他的机会可能就错失掉。
接着,了凡先生分析第二点,他没有孩子的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我们看到这个『和』字,想起「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那和的反面?其中有一点就是发怒,怒是猛虎,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很凶,就好像一只老虎一样把人给吓坏了。所以当父母的人脾气大,那等于小孩从小被吓到大,那身体跟人格怎么会健康?这一点很重要。所以真正爱护孩子,成就他健康的人格,绝对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
有一对夫妻他们也很有心,二人同心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以结婚当天就约法三章说:我们以后有孩子了,只要孩子在的时候,任何一个人有情绪上来,另外一方就赶紧先离开,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这个很有道理,另外一个离开,架就吵不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一个发脾气,另外一个也忍不住才吵起来,所以他们约好这一点。结果夫妻一辈子都没有红过脸、吵过架。这对夫妻九十岁的时候,还办了六十几周年的结婚纪念,晚辈看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吵过架,所以才请教他们夫妻相处之道,就是念念为这个家、为后代孩子着想,就不会乱发脾气。而且这位老先生认为,我们丈夫是值得依靠的人,要领妻成道,带领自己的妻儿成就道德。所以这个老者就对这些年轻人讲,「我们夫妻约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我告诉你们,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离开的、我先出去的。」诸位男士,当你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六十多年来每一次太太有情绪的时候都是自己先离开,「这样我不会很委屈吗?」还是你马上听到,「这个男人很有修养、很以大局为重」。当然我们用心去感受看看,这六十多年来都是这个先生看到太太有情绪了,赶紧自己低着头先离开,先出门走走,当下这个太太留在家里作何感受?「又是我」,她假如有记录的话,每一次发一次脾气,一横二横三横,人家先生都没有这么多。慢慢的惭愧心会起来,以后就不好意思发脾气。所以当下,这个太太会感觉先生很有修养,念念为大局着想,所以会很佩服先生。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一个很错误的认知,好像觉得用言语、用气势把人家压下去就是「我多厉害,我赢了」,那叫愚昧无知,那叫输得很惨,哪会赢?比方诸位朋友,你在公司里面看到两个同仁发生冲突了,有一个很凶,得理不饶人,把人家骂得狗血淋头;另外一个人只字不提,甚至还给他道歉。旁观者清,请问你在旁边,你会佩服哪个人?你会觉得哪个人没有修养?所以用言语把人压下去的人,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整个团体对他人格的信任。脾气这么大,得理不饶人;反而在摩擦的时候能够认错,甚至能不计较的人,赢得这些同仁的认同跟爱护。所以这个输跟赢,愚昧的人分不出来,愚昧的人只会顺自己的坏习性而已。
所以人生首先要理解,吃亏是福,不要发脾气、不要跟人计较,这个才是有福的人。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父亲是长孙,可是每一次我曾祖母发东西的时候,我爸爸都走后面不跟人家抢。结果每次我爸爸在后面,最后人家糖果都分完了他都没有,吃不吃亏?看起来好像挺吃亏。这样才是当大堂哥的风范,让这些弟弟有什么关系?「给他们,算了算了,我没有没关系」,看起来吃亏。结果我曾祖母每次看所有的孙子都离开的时候,会从她的床下再拿出留下来的,留给这个最老实的长孙,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曾祖母常常会从床下拿东西给我,爱屋及乌(鼓掌声)。诸位的掌声是给我爸爸的,你看我爸爸厚道,不跟人家争,连他的儿子都有福气。人生要心平气和去感受这些道理。
结果先生先走出去了,太太反省到还是先生有修养。当然这个先生出去走一走,不要太久,十五分钟就该回来,为什么?刚刚太太发脾气,她也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心情不好,出去走太久她怕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因为现在报纸打开来自杀的情况还不少,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那种设身处地就要在这么细微的地方。哪有说每一件小事都是这么设身处地,对方不能感觉到你那份关爱跟那份柔软?可以感觉到的。所以差不多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该回来了。结果一回来,太太刚刚先动了气,不好意思了,女子是比较含蓄的,有这种婉约之美,这是我们女人天性有的美,所以就不好意思了,就端了一杯先生喜欢喝的茶,然后也不好意思讲话,脸也不敢看,就放着。
诸位男士,你看了要会欣赏女人的美,结果先生看到这种情景该怎么说?该怎么做?你会不会看太太茶端过来了:「怎么样,又是妳先发脾气了?又是我有修养?」你假如这么说,根本就不给人家面子,然后你太太瞪大了眼:「有什么了不起?」那你不能用嘴巴喝,你只能用眼睛喝了。诸位朋友,人生有很多情境为什么别人会跟你冲突?为什么别人会怒目相向?有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态度激怒对方,最后变成自取其辱。所以人还是要厚道,不要让人难堪。这个先生他不会这样,他看到太太这么不好意思,人看人不好意思就赶紧让她有台阶下,不要让她这个不好意思在那里持续,你看人柔软到这种程度。
古人给我们做了这个榜样,古人胸怀到什么程度?有一个读书人叫淳于意,人家到他田里偷割稻子,割他的稻子,他怕那个人发现他,同乡不好意思,他看人家偷割他的稻子,他蹲下来不要让他看到。大家体会到古人那种胸怀没有?就不忍心看人家出糗:「算了算了,不要让他这么难受。」他没有想:「那我的稻子。」你看人家多慷慨:需要你就拿去,不要让他难堪。他种的水果人家去给他采,那不是他认识的人,人家给他采水果,他去帮忙,帮他采给他。其实这样不计较的人一次、两次、三次下来,对方的良心会被他唤醒,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他明明有错,不去指责他,宽恕他;他有好,鼓励他。人慢慢觉得我不好,人家都不讲;好,都肯定,人家这么尊重我、肯定我,那我不能自暴自弃,所以人的善根都是被这些德行所唤醒。
这个太太端这一杯茶过来了,先生看了之后,要让太太有台阶下,马上转移话题:「太太,好久没有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今天下午刚好有空」,赶紧买岳父喜欢吃的榴莲、岳母喜欢吃的山竹,这两个配起来比较好,比较不会上火。你看当下太太还在那里尴尬的时候,你马上还想到她的父母,太太心里想,你不只不计较不放在心上,还马上为她的父母着想,她会很感动,从尴尬变成感动。请问大家感动多久?你们都没有这样的经验吗?这个会感动一辈子的,一次就能感动一辈子,这种事常常发生,哪有夫妻不相亲相爱的?所以面对夫妇、家人尴尬的时候,要懂得转移话题,然后转到让大家都是提起这份爱跟关怀。所以先生这种德风感动太太,这个太太怎么回报这份情义跟恩义?那一定尽心尽力孝顺公婆,然后相夫教子。女人对整个家庭的气氛,还有下一代的影响那是最大的,所以叫家庭主妇,她是主角,没有她不行。而我们这个丈夫也要要求自己,自己的德行能感动太太,很自然的为这个家、为家庭的未来去付出,这个不是要求来的,是夫妻之间的情义互相感召的。
所以我记得卢叔叔曾经讲到,自己的太太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好,那是自己的德行不够,要做到太太很感动、很感激公公婆婆生了这么好的儿子来跟她成为夫妻。奇怪了,我听了很感动,你们的表情怎么这么严肃?这是好榜样要效法。「见人善,即思齐」,「见人善,即思齐」的表情应该是很欢喜,怎么大家都这样愈听愈「不可能,做不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所以这里提到『和气能育万物』,和气生财,生钱财还生人才,养育人格健康的下一代。
『余善怒,宜无子者二』。处事首先要能多对人微笑,给人如沐春风,所以有一句格言说「养喜神为招福之本」。大家都希望有福气,从哪一步开始?脸带微笑,「养喜神为招福之本,去杀机为远祸之方」。其实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财神爷,你要把福报给谁?你本来要降福给这个人,结果你一看到他,他就是怒目相向,你都被他吓坏了,而且你时时给人信心、给人鼓励、给人笑脸,这个都是积福。所以叫「面上无瞋供养具」,一个人脸上没有丝毫的情绪、脾气,都是对人的一种善意,这就是在对人的一种恭敬供养。所以修福很简单,时时笑脸迎人、待人就对了。每天板着一个脸吓人,折福。所以诸位朋友,每天要出门前请照镜子,假如你一照镜子,自己被自己吓到了,先不要出门,先把《弟子规》读两遍、把《了凡四训》读一遍,调整好心情再出去。「去杀机」就是不要对人有恶意,念念还是为人着想的心。其实只要对人有恶意,那就是在造业了,也是在种恶因,最后还得感恶果,冤冤相报何时了。
接着第三点说: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万物的生长得到天地的化育、爱护,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得到父母、长者、师长种种这些爱心,得以成长,所以这个爱是生命之本。『忍为不育之根』,这个「忍」是残忍苛刻,反而会伤害生命。而且『余矜惜名节』,这个「矜惜名节」就还是都为自己想。比方说你今天去做一件好事,可能别人会调侃你、会挖苦你、会给你说一些风凉话,你还去做不做?纵使别人不理解还误会你,但是只要能够利益到人,那我不在乎这些东西,还是去做,不「矜惜名节」。而且要舍己为人,这里他不能舍己为人,这个就吝啬,『宜无子者三』。
第四: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话讲太多了,首先第一个伤元气;第二,「话说多,不如少」,为什么?言多必失。话多的人一般来讲就是心里浮躁,才会劈哩啪啦一直讲话。所以《易经》说「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话少,一开口就是能利益别人的话,平常废话不讲、闲话不讲;「躁人之辞多」,急躁的人话就特别多,然后你话很多,你的心又浮躁,考虑不周全,可能话就得罪人。我们说「三思而后行」,「话到口边留半句」,这个都是给我们在言语行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提醒。而且假如话多,又是会伤到别人,那就又折福了。又耗气、又折福,难怪没有好孩子。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欢喝酒,这个『铄』就是损害自己的精气、自己的体力,这个「铄」也有消失,就是折损了自己的精气,所以『宜无子者五』。『喜饮铄精』的人、不惜元气的人,他会无子,甚至于他纵有后代,因为他不惜元气,他的孩子大多还是身体孱弱,很虚弱,或者有可能会夭折,体质太差了,所以这个要注意,『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第六点谈到,他喜欢整夜打坐。一般打坐是修定,修定之后他是没有烦恼,精神非常清朗,智慧会如涌泉,这个是入定的状况。假如他在那里打坐,然后头都是这样,那叫打瞌睡,不叫打坐。打坐是入定,不会在那里头一直点着。所以今天打坐会耗元神,那就不叫打坐,不叫入定,那叫硬撑在那打瞌睡。所以你假如看到这个情况就送他一句话,说「躺着睡比较舒服」,躺着睡一定比坐着睡舒服多了。其实这个主要是什么?装腔作势好面子,好像很有修养,其实是在打瞌睡,最后还损了身体。其实修行要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不能硬撑。而且会硬撑的人往往有一个人格特质就是好胜,好像都要比别人高很多,把别人比下去。没有必要这样,修身应该是愈修愈谦虚才对。而『葆元毓神』很重要。
林则徐先生谈到「十无益」,这个都是人生道理彻底的开显,非常可贵的教诲。其中林公有提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你连父母都不孝顺,每天去拜拜都没有用。所以古人提醒我们「堂上二老(我们家里的老父老母)是活佛」,你真正孝养父母,那是真正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听佛菩萨的教诲,不孝父母再怎么拜都没有福报的。「兄弟不和,交友无益」,你连兄弟都不友爱,你哪怕是朋友一大堆都是酒肉朋友,不是真心朋友。还有一点说「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你心地不好,再好的风水被我们一住,龙穴都变鼠洞,风水都被我们破掉了。风水他是动的,它不是不变的。真的,很多读书人本来那个是断子绝孙的地方,他一住最后五子登科就转掉了。还有一个有关身体的,林则徐先生也说到,「不惜元气,服药无益」,不珍惜自己的身体、精气神,哪怕你再有钱去买一大堆很珍贵的补品、食物还是没有用的,你这个身体的大根大本没有守住。大家注意看现在有钱的人很多,但健康的人很少。医院盖得很多,可是健康指数一直下降,原因在哪?林公这一句话给我们提醒,预防重于治疗。结果现在的人日夜颠倒,元气耗得非常厉害。大家注意看现在女孩子十七八岁身体就很差,那个真的遇到台风有可能会被吹走,就好像没什么气力的感觉。以后还要生孩子,还要照顾几个孩子,你说她的体力扛得过来吗?现在女孩子很多生理期来的时候都痛得下不了床,那个都是吃、睡都不正常,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
所以诸位男士,你找对象要注意看她身体健不健康,你不要找一个太太回来,你就变成每天照顾她,她常常在那生病你就每天照顾她。我这么讲是不是有点绝情?不能这么绝情,你假如觉得她不错,先把健康的知识告诉她,把《弟子规》送给她。她肯接受了,「这个女子是很受教的」,那她不只是身体可以改善,她的德行都能够去改善。因为毕竟娶妻是人生大事,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太太会怎么样?会一败涂地,就爬不起来了。所以你看以前对这个娶媳妇娶妻特别慎重,现在人把婚姻当儿戏,太随便。所以以前的人「娶妻要看丈母娘,买牛要买尾巴长」,那都是经验之谈。
所以孟子很诚恳的劝我们,人生的大道理:「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我们侍奉他人,什么最大?以侍奉父母为最大。因为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最大,「事亲为大」。我们假如是一棵树,父母就是我们的根。人不能连根本都忘了,那我们的生命就是行尸走肉了,就像这个树没有根了。「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先要照顾好这个身体,不能让父母操心,那要在哪一些方面要谨慎?首先「谨嗜欲」,谨慎第一个,自己的嗜好不能是损害身体的,你这些嗜好喝酒喝很多、熬夜都是不对的,「谨嗜欲」。还有人喜欢去找刺激,去攀峰,那些危险性很高的好不好?「我要挑战极限」,好不好?你挑战极限,你们家里的人提心吊胆,那你这种快乐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们的快乐不能建立在家人的痛苦跟担忧当中,这个很重要。再来,「慎愤怒」,就是脾气要控制好,不然很伤身。「慎饮食」,饮食要懂得适中、适当,不要挑食,也不要暴饮暴食。
「慎寒暑」,天气在变化的时候要懂得保暖,懂得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比方说今天早上凉不凉?有没有加衣服?有,对。早晚要加衣服。其实我们在大马虽然是四季都是夏天,可是你要注意,我们感冒的人不输给那个四季分明的人,为什么?「都那么热」,掉以轻心反而容易生病。我记得我在澳洲冬天的时候,那个温度有时候到零下一两度,一般差不多六七度都还很冷,那两个多月我都没有感冒,因为我去那么冷的地方以前没有,第一次去,包得很安全。所以我们九个男人住在一起,有一些长辈他看我比较瘦弱,结果他们都感冒了,只有我没感冒。他们就说怎么只有你没感冒,我们都感冒了?其实就证明一点:就是愈谨慎的人反而愈安全,愈觉得没问题的人才是真有问题,他会粗心大意。所以纵使在我们大马,早晚还是要注意保暖,不要被寒气入侵了,尤其要进去吹冷气的地方,要带个薄外套。不然你在冷气房进进出出很容易感冒,那个毛细孔一打开来寒气就进去了。
「慎思虑」,很多事情尽力就好了,不要一直在那里想,想到睡觉都睡不着,慢慢的就损害身体了,不要想太多。「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良心能安就好了,该放下要放下。你假如今天不好睡,在那想东想西、翻来覆去,连你另外一半也没得睡,最后还全家人都替你担心。现在忧郁症的人很多,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胡思乱想一大堆,慢慢的脑神经衰弱,所以人生要练一个功夫——放下。该睡觉就睡觉,该吃饭就吃饭。不要吃饭的时候还在想、睡觉的时候还在想,听经的时候就打瞌睡,精神气力要用对地方。
再来,「慎烦劳」,考虑事情周详,但是不要太过,常常在那里烦恼。包含劳动不可过劳,损害身体,事情可以计划好,每天每天这样扎扎实实去做。你不要性子很急,「我今天就要把它做完」,结果做到三更半夜把身体严重折损,这样都不好。所以当家里的人说,「好了好了,明天再做,去睡觉啦」,要领家人的这份善意。「别烦了,去去去」,这个很不妥当。再来,这些就提醒我们具体要谨慎这些地方,才能守好自己的健康。而我们人生有一件事很重要,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就是你没有好的下一代,这是对不起祖先,因为整个家族都要透过孩子代代去承传下来。而你今天要求到好的子孙有三个很重要的条件。大家注意,《易经》有告诉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万物之间是相交感的,「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请问大家你能不能感来圣贤子孙?你们没有反应?那《了凡四训》怎么学的?要有信心,待会就会讲到了,「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你们刚刚也有念到了?对。
第一个是什么?接着刚刚的重点,「保身节欲,以培先天」。夫妻的身体很健康,生下来的孩子体质才会好。假如夫妻本身身体没有保养好,还纵欲的话,那这个孩子先天就很不好,甚至根本生不出孩子来。我们在以前看一些历史剧,有一些很有地位的人或者是大商人,后来孩子就很挥霍、骄奢淫逸,最后都没有子嗣,跟这个都很有关系。而大家冷静,我们现在很多,最近这个时代的观念都是非常偏颇的。比方这个纵欲,西方说没有关系,不影响身体健康,男人纵欲,那个也只是物质而已,蛋白质什么的而已。大家要了解男子他那个精液,它可以变成一个身体,其它的蛋白质变得出来吗?所以现在很多说法都乱说,而且还在教科书里面,真是把我们给害惨了。那教科书是听谁的?听最近那些人的,这几十年来研究出来的人讲的,五千年圣人的话、老祖宗不听了,难怪现在的人吃这么多苦头,就一句话讲完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真的,我觉得现在那些教科书很多地方错了,会误了几代人。包含女子生完产要坐月子,很多现在说法:「你看人家那个欧美的,一生完孩子就跳下去游泳,又没有怎样。」她是那个时候没怎样,你有去研究过十年以后她怎样吗?现在的人都看眼前,吃大亏了。大家注意去看,只要不懂得这些道理的,欧美女子她四十岁就老得会吓你的,你注意去看看她们很纵欲的话,四十岁看起来非常老。可是你只要懂得养生的人,那个四十岁看起来像十八岁。我不骗你的,你不相信,你去买许哲女士她有出的《自传》。我当时候还没看内容,先看前面她的照片:许哲女士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庄严。我才起这个念头一看,七十岁时候照的,七十岁的时候穿洋装看起来像姑娘。你们自己去买,你就相信我说的。所以她懂得养生,那真的是不容易老的。注意了,这个是大事,你生出来孩子个个都是先天好,又有德行。
第二点「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我们自己在「敦伦积德」当中也是给后代树立最好的榜样。
第三点「胎幼善教」,胎教,还有孩子幼时,所谓「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胎幼善教」,这个时候母亲的风范就非常重要。孩子三岁以前常常在父母的身边,尤其是母亲。「胎幼善教」,把他的德行根基扎稳;「以免随流」,他不会随波逐流。这是求子三要。
了凡先生反省这六点以外,他还觉得还有其它很多的不能悉数,这个『悉』就是完全、全部说出来。当然他自己有反思到,进一步就要思怎么去改过。而今天我们看到,了凡先生在反思他人生为什么没有福报、没有子嗣,同样的这一段我们能够回到我们自身:我现在的人生有没有福?我现在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就像了凡先生一样,首先要什么?自我反省!而且反省里面还要有什么?还要有勇气,要面对自己、要承认过失。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人生的「三达德」,你今天智慧要成就、事业家业要成就,一定要有这三达德,「智,仁,勇」,三达德。智,你要有智慧,智慧首先表现在哪里?有自知之明,所以老子说知人,你了解别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要先当一个明白人,不能胡里胡涂。你胡里胡涂,每天都造罪业,那怎么可能会有福?所以智慧首先要有自知,而智慧表现在哪?遇到任何事情首先反省自己的问题。老祖宗留了一句话给我们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着你要有勇气承认过失、改掉过失。诸位朋友,改自己的坏习惯容不容易?不容易,像扒皮一样,撕下来会痛,可是长痛不如短痛,要有勇气去改过。而在处理整个家庭问题当中,这个仁很重要,仁爱慈悲,自己家庭里不管是孩子,还是另一半,还是长者的过失,我们都要用一个仁爱慈悲的心去帮助他、陪伴他,而不是指责对方。
这里有一个例子,刚好有朋友提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在了凡先生反省当中来反省我们自身的状况。这位朋友说到:「我的女儿今年九岁,一直以来不爱做功课。」大家注意这句话?「一直以来不爱做功课」,你怎么让她不爱做功课变成一直以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都是要到病很严重才知道要治,你假如一点小病你就知道赶快去调整,那你怎么会有大病?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要看得远,要懂得「防微杜渐」,当领导的要有这个智慧,当父母老师也要有这个智慧。「不爱做功课,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喜欢做小动作,并有动手打同学的现象,屡教不改。最近学校有三个老师找我反映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再没有改善,会面临被退学或转学的问题。学校老师说,真不相信这个孩子是学《弟子规》的。」我有点冷汗直流,这个孩子假如又是到中心来学,那我是对不起他这个家庭了。「我没有办法教了(这个老师讲的),你还是去找教《弟子规》的老师」。
请问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先要冷静、先要沉淀、先要反省。其实智慧,我们刚刚提到的几个点要自知。再来,智慧表现在,面对任何问题不在目前的结果跟现象当中打转,或者懊恼、不敢接受、逃避,都不是这个,是什么?面对现在的结果,去把原因找到,然后对症下药就可以解决了。
那我们看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一个结果,他在哪里养成的?家庭!所以我们必须把那个学校再拉回来哪里?家庭里面养成他这个习惯的原因在哪里?比方他不专心,那一定是在家里就不专心,哪有说在家里专心去学校变不专心,你有遇到过这样的小孩吗?没有?所以我们当父母、当老师的,在面对孩子行为不妥的时候,其实他只是把结果呈现出来,他在提醒我们,我们教育孩子错了。他也在提醒我们要赶紧做对的事情,所以那也不是坏事。孩子在提醒我们教育的偏颇处,孩子在提醒我们,我们都忙在工作上,没有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接着还说喜欢做小动作、动手打同学。在家庭里面,是不是这个孩子需要做这些动作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我现在是在分析,不是一定,因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个要你自己去思考。一定是在家里有养成这个习惯,去学校才会这个样子,或者是家里就有人喜欢打人,就被他学去了。
这个「屡教不改」,第一个教的方法对不对?你教他的时候还是脾气很大,那没什么效果,你要很有耐心的去引导、去陪伴他改过来。纵使你没有情绪不好,你很有爱心去教他,你也不要想教一次他就改,这也是贪快。你假如教一次、教两次孩子没有改过来,然后你就心浮气躁很生气,那你就教不了。所以「教」字大家注意,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这是「教」字的古字写法,上面一个叉,下面一个叉,这里一个小孩,上行下效。父母、老师、长辈、领导者做的,底下的人效法,左边教我们什么?身教,以身作则。右边一个手拿着一支树枝叫「耳提面命,不厌其烦」,这个叫耐性。你从小教孩子道德伦理,他开花结果最少也要十年到十五年,你哪讲一次,下一次就让他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今天孩子不受教,基本上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身教做得不到位,或者耐性不够,这两点你真的做彻底了,你不要担心,你的孩子会慢慢愈来愈好。
再来,这个里面也有提到说,学校的老师讲,说会被退学或转学。我想假如我们是学校的老师,我们有一种使命要振兴师道,师道可贵在哪?绝不放弃人,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弃人。而且我们要自问我们尽了力了吗?我们用对方法了吗?再来,我们有去跟他的家长好好沟通,进而跟家长共同来帮忙这个孩子了吗?这个是额外,因为我自己也是在小学服务过,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们有这个责任,从自己身上来振兴师道。
再来,这里面又有提到学《弟子规》的,这个重点我不能不提,不然人家会说,你看避重就轻。我曾经做过民意调查,给谁做民意调查?给小朋友做民意调查。他很不想学《弟子规》,然后他会想:为什么我的妈妈要学《弟子规》?为什么我的妈妈是教《弟子规》的老师?大家「听思聪」,听到什么?妈妈学《弟子规》、妈妈教《弟子规》是有德的人才对,要让他如沐春风,为什么他会这么痛苦?大家开悟了没有?
我得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在深圳百货公司前面,有一个妈妈学《弟子规》的,看到我像看到什么一样?好像看到宝藏,赶快跑过来把她两个孩子叫过来,「蔡老师!鞠躬,鞠躬」,把头按下去。然后就说:我这两个孩子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来蔡老师你帮我教一下。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孩子,我说你的孩子不错了,你看还这么亲切对我微笑,你们两个先到旁边玩。我这个时候假如讲道理给那个两个孩子听,他这一辈子就不想再见到我了,我得考虑远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子讲他,他的自尊受损,我先把两个孩子支开,好好先跟妈妈沟通。你得留个面子给他们,而且教育要水到渠成,不是这样强迫的,你先做给他看。
所以有个妈妈就很感叹,她的孩子刚开始学《弟子规》也很痛苦,最后她发现就是她都一直要求他,很有压力。后来她先不要求孩子,先自己做。结果她就发现,有一次要过马路的时候,她的孩子就主动的去牵一个老人的手,帮那个老人过马路,当下她法喜充满。她说这段时间我都是自己做,做到感染孩子自然而然去行善,不是我去要求他的。所以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父母省思,看起来是为他好,事实上都是控制、要求,反而适得其反。「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以身教落实《弟子规》,孩子会感觉我们有德行、变化很大,自然他就很服气了。所以师长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说到《弟子规》不是孩子学的,《弟子规》是当父母的做给孩子看,孩子潜移默化就变成他的处世的习惯,这一句话真的。我遇过孔子的后代,一位女士,她第一次学《弟子规》、读《弟子规》,她说好亲切,她读着读着,小时候父母、伯伯、叔叔怎么样做的都浮现在她的脑海里。请问大家她第一次读《弟子规》,她学过《弟子规》没有?她学过了,她从小父母就做给她看,她也觉得这些行为本来就应该这样。我们现在孩子刚学,他也还没看到榜样,就被一直要求,然后大人也还没做到,他哪有不苦闷的道理?
再来,这里还提到学校可能有提出要求,可能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太多人,学校可能有点招架不住了,可能要退学。诸位家长,你的孩子遇到这个情况被退学了,你受不受得了?有没有说退学以后的人生就不成功的?没有?对。好,那我请问大家,退学跟人格健康哪一个比较重要?(众答:人格健康。)标准答案。可是你看明明标准答案是人格健康,可是多少人有勇气退学之后,陪孩子先把他整个心态调整好?他先跟人相处是健康的。要不然你一直不去调整他的这些严重的问题,他这些问题就会愈来愈陪伴他,他愈大愈难调整。他现在才九岁还好调,他假如十九岁难度就更大了。
我们不肯去面对问题,往往是什么?面子挂不住。退学了,亲戚朋友都问我,我多没有面子。所以人生有很多重要的抉择没有能够下对,都是被面子给障碍住的。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我自己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而且是真正能够为孩子好。所以这个时候要陪伴孩子,带他去爬爬山,带他游山玩水,心情一快乐了,什么话都给你讲了。你就可以从他讲的话当中,去了解他整个内心的状况,进而用你的爱去抚平他的伤害,然后去引导他。其实这个世间没有坏孩子,只有缺爱、缺教的孩子,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孩子跟人相处不好,他愿意吗?他也不愿意,他变成这个坏习惯的奴隶,把他控制住了。但这个陪伴需要耐性。
还有你首先要跟孩子建立无话不谈的信任。他谈出来的时候你要多倾听,你不要他讲一些话出来了,「这个不对,《弟子规》不是这么讲的」,你马上又用一大堆道理把他的话给截断了,然后又开始批评他,他可能那个心又包装起来,又不肯把他内心真实的状况给你讲了,因为他感觉到又是指责了,他又自我保护。所以孩子讲什么你都不要先去批判他,先让他把事情能够毫无保留的给父母讲,然后用耐性、爱心再去好好的一步一步陪伴他,引导他。然后整个他的心态调整好了,再去读书也不迟,人生不差这个半年跟一年。而且我告诉大家真正的病不在孩子身上,病在哪里?可能这个孩子会让你的一生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确的方向,祸福是相倚的。孩子十二岁以前的身体状况,跟他的整个行为状况,跟父母的德行息息相关,这个要从我们自身来找答案。
好,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