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2-9 12:03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十八集)  2012/6/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6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群书治要360》的课程,这几节课都在探讨「贵德」当中,「谦虚」这一德。上一次我们谈到「谦虚」的句子,像一百二十五句说到的: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谦虚这个德行,有这么大的作用,在我们现前的国家社会,以至于天下,都能去体会谦德的重要。从这一句当中,能得到天下人的推崇,谦虚做得到;同样的假如傲慢,可能天下人都会唾弃。在唐朝时候,唐太宗创了《贞观之治》,天下许多国家称他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我们从太宗皇帝的行持,他能接受大臣们的劝谏、纳谏,这都是谦德的表现,所以为天下人所景仰,『大足以守天下』。当时候日本、韩国、越南,周边国家都来学习中国的文化,我们看那时候日本、韩国,它是整团留学生过来。这些老祖宗宝贵的智慧,带到这些国家去,这不都是安一方的国家、安一方的人民吗?为什么?有好的教诲人心善良,人就有福报。当时候大唐也是各个宗教都很兴盛的一个朝代,当时候天主教、基督教,很多宗教都在那个时候进入唐朝。显然太宗皇帝对于各个宗教的圣贤,都是非常尊崇,向他们学习。所以太宗这个谦德表现在他纳谏,他能受天下之善,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好的教诲他都能接受。

  我们看这二、三百年,很多国家的兴盛,他们并不谦虚,强占人家的国土。甚至于他们的这些思想价值观,都要硬加在别的国家人民身上,最后造成这些人民的反弹,甚至于对他们国家报复、攻击。他本来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应该是可以去爱护其它的国家,反而变成很多国家的敌人,这就不懂得谦卑,这就不懂得去爱护他人,所以它纵使大,可是它的危机却四伏。我们看近代这些强盛的国家,他们也不懂得去学习每个民族的文化。甚至于它自大到连他本来的宗教圣哲人的教诲,他都不愿意接受了,所以他们的强盛,衰败得也很快。我们现在看,一、二百年前称为列强的,现在首先他们的经济都滑得很厉害,因为没有德它就没有福。再来,他因为傲慢欺压别人,如是因,有如是果,他们的下一代就特别傲慢,甚至比较强暴,青少年犯罪问题非常严重。大家看这都有因果,你都去欺压别的国家,现在你的下一代,都是用权势、用武力要去解决问题,犯罪率就愈来愈高。

  所以大国都没有以谦卑的态度给世界做榜样,这个世界的冲突就非常多。强盛了,却没有哪个大国,是被广泛的国家所尊重。所以我们从现阶段这个时代,那不得不佩服唐太宗,那种谦卑、那种胸怀。为什么汤恩比教授他是个英国人,他在一九七0年代会大声疾呼: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靠中华文化的复兴,才能带给这个时代一个正确幸福的路。因为他通达这些历史文化,他知道中华文化强调德行,强调孝悌仁爱,强调谦卑。『中足以守国家』,我们看一个国家,他的领导者能谦卑,接受底下的劝谏,那一定可以招感来很多的志士仁人来辅助他。

  『小足以守其身』,「满招损,谦受益」,在唐朝有一个武将郭子仪先生,一般武将武艺高强难免比较傲慢,可是郭子仪武功高强,这处世柔和谦退。当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卢杞,卢杞先天长得就是很丑陋,人报复心很强。郭子仪明白他的性格,所以有一天到他们家拜访,他就特别恭敬。而且也交代底下的人,甚至于怕有一些人看到他的外貌,会有轻慢的态度出现,他就把这些下人支开来。因为他想得很远,假如以后卢杞掌大权,这些曾经轻视他的人他可能会报复,所以古人在考虑事情都很远。而且他本来的处世就是谦退恭敬,所以卢杞到他家拜访,他自始至终都恭敬热诚,没有跟卢杞结怨。后来卢杞掌权之后,真的以前曾经取笑他的人,他都加害于他。所以谦退是「小足以守其身」。我们有时候看这些经句,都会觉得:有这么厉害吗?有这么夸张吗?古人看这些句子很有感受,为什么?古人没有不读历史的。所以读经使人明白事理,读历史人就有见识,他能记取前人的教训,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错误。

  包含我们之前讲这一百二十六句: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人他要扎扎实实谦虚受教,一步一脚印去积累自己的道德学问,还有他所服务那个领域的这些能力。绝对不能想要一蹴可几、一步登天,这是贪快,又是不老实学习,反而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我们接着看到一百二十七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

  这个经句都是流露古人向万物学习,善察,上观天文,下观这些地理。观察到大江、大海成为百川汇流之地,所有的河川都是汇流到大江、大海里面来,为什么?『以其善下之』,因为它是处于最低下的位置。所以人愈能谦卑,愈能学习到每个人的长处;反而自视甚高,人家的优点学不到,那个傲慢反而跟人对立、瞧不起人,形成人际关系的障碍。所以曾国藩先生说,人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骄傲的人,人家不喜欢跟他相处。从大自然,『江海所以为百谷王』,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看成圣贤的人一定都有谦虚的特质。东方圣人孔子在《三字经》说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项橐只有七岁,孔子他有高度的道德学问,他的谦卑不只没有减少还增加,这是东方圣人给我们的榜样。包含孔子有一次问子贡:子贡,你跟颜回谁比较贤能?子贡马上回答: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以知十,我闻一以知二而已。接下来孔子那个话很有味道,孔子说对对对,我跟你都不如他。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孔子虽然有这么多的学生弟子,但他面对自己的学生,他学生的优点,他也在观察、也在效法。他绝没有因为人家叫他老师的,他就感觉比较高了,这个言语当中,背后的这种态度,都是我们的学处。当然从《论语》当中,夫子跟颜子这师徒之间真的是惺惺相惜,有一次遇到一个很大的劫难,都有生命危险,师生之间都失散。当孔子见到颜回,当然很激动,本来是生死未卜,看到颜回,孔子马上说,我以为你可能死了。当下颜回回答:夫子你没有死,我怎么敢死?颜回当时候三十多岁,他就很清楚他这一生的使命是什么,要辅助孔子把道统传下来,这是知命!你看颜回讲这句话的时候,夫子那个心马上能领会得到。可是那时候颜子才三十多岁,夫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看到学生这样知天命的态度他也很感动。所以观察颜子种种优点,夫子是能时时察每个人的优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在经文当中有一段曾子说到,夫子有三个优点,他没有学习到。曾子说到,夫子能「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见到人家优点去学习他,对人没有成见,不会记人家的缺点不好。「见人一善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这易事就是很容易跟夫子相处。你说人,见人善嫉妒,见人有缺点、成见排斥,人家一跟他接触这个磁场就不对劲。有时候这个看不到的磁场很难形容,但是你一般留心了都能感觉到。一般人说这个人带杀气,这个人带傲慢之气、嫉妒的态度,都会让对方有不好的感受。所以夫子见人一善忘其百非,这种态度真的人际关系当中,很重要的美德。「见人有善若己有之」,看到别人的德行优点,就好像自己有一样,甚至于进一步成人之美,推荐他给国家社会,「是夫子之不争也」,不嫉妒人家。第三点「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我看到这一句,真的体会到当一个老师太不容易了,闻善,闻到古圣先贤这些善的榜样、教诲,必躬亲行之,自己亲自落实然后再去引导、再去教导学生,为什么?他是过来人,他不是讲理论给人家听。行之是他做到、契入,才去引导他的学生。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在师范学院里面念了一些理论,接着到学校去学生就喊我们老师,这些道理我们落实了吗?紧接着都是小孩要做。假如没有人提醒我们,那我们一直就这样好为人师,都是讲学生,不是反省自己,也不是自己先做。所以现在为什么教育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不管是当老师也好,或者为人父母,或者为人领导者,教育下属、教育孩子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原因都在我们以身作则得太少。为什么孔子这圣人,他当时候可以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产生这么大的教化力量?没有别的他是做到再说,所以他是圣人。所以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很感动,当时候听师长讲,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他们这么成功的老师,是因为他们先做到。又看到曾子观察夫子,观察他老师的行持,证明确实师长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看了这句话,对于我们从事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看一句:这一句我做到没有?还没有做到,先不要急着要去讲给别人听。自己好好落实再去供养别人,都是真实的体悟、真实的经验,真实好的对治方法告诉别人。

  我们谈到孔子他是真的是善下之,学得最好的学生颜回做到。又是曾子观察的,曾子也不简单,你看在《论语》里面,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谦卑,自己有才能,可以去请教比自己没有才能的人,为什么?他只看到人家好。看到人家不足的他不会轻视,他会帮助他,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他自己学识经验丰富,能够去问比他不丰富的人。其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人生经验、能力、长处都不同,谦虚的人一看到别人的长处了,就很欢喜认真的向人家学习。所以他这些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都是做得很自然的。「有若无」,自己有道德学问,但是内心里面都是感觉自己还很不足,有若无;「实若虚」,都是很虚心,都是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他从来不计较,又有度量。所以「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在平常颜子处事待人接物,他就观察到,他的这些处世的态度,所以整句都在彰显颜子的谦虚。

  西方的孔子,一般我们都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他之所以让人们这么敬佩他,他讲过一句话,他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这话也很可贵,他完全明白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其实人明白自己的不足,他就会下功夫去提升自己。所以志不可满,傲不可长,因为志得意满、自视甚高,他就没有办法再进步了。他之所以会被称为西方的孔子,那来自于他这个谦卑的态度。而我们自己读了这句以后,可以反思我们身边长辈、同仁他们的优点,我们看到多少,进一步我们学习多少?假如看不到,或者都没有去学习他,就在提醒我们是傲慢的,这要看到自己的习气并不容易。可是这是很具体的,因为人谦卑他一定会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那摆明了我们并没有学习,我们傲慢藏得太深,自己都不一定能察觉。

  比方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也会听到很多人,他在诠释经典的道理,他在分享,他人生一些经历,非常深刻的,他人生的故事我们可能都听了。可是我们听完以后有没有用这些故事?有没有他开的道理比我还透彻?听了非常欢喜,然后领受了他好的这些领悟,再把道理开得更深更广,让大众更受益。我们冷静去观察,很少。一般假如我们谦虚,一个论坛下来,那每个演讲者,他宝贵的经验、他那些精辟的故事,都会让我们收获满满。所以假如我们的课程,自己在跟大众、跟学生分享课程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在用别人的例子,那都是我们没有虚心,没有随时随地在向别人学习。有一句成语叫「孤芳自赏」,反正都是自己的才比较高兴的样子,好像去用别人的自己矮了一截。其实不用别人的才是真正矮了一截!

  我们接着来看一百二十八句: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

  开头讲到『君子』,等于是接下来的经文,就是君子之风。这句话的意思,真正的君子常能够『虚其心志』,就是心胸非常的谦卑。『恭其容貌』,这「容貌」指他的表情态度,延伸他的一切举止,举止恭敬有礼,这里代表君子是谦卑恭敬他人。『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不因为自己有好像超群,超过别人的这些特长才华,然后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放在都比人高的位子上,他不会这么做。其实我们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圣贤弟子,那圣贤弟子,既然是弟子就不可以丢父母的脸,就不可以丢古圣先贤的脸,这是很重要的态度。《弟子规》说「德有伤,贻亲羞」,延伸开来我们现在跟古圣先贤学习,古圣先贤是我们的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一举一动不能给古圣先贤丢脸,所以这个时候一举一动恭敬谨慎就出来了。我们看很多经典,做这些动作想起来好像很难,你只要领会到,一个为人孩子、为人弟子应有的心态,要做这些行为其实并不是很困难,而且会做得很欢喜。因为我们的慧命来自于古圣先贤教诲,感恩戴德了,怎么可能还忍心给古圣先贤抹黑!那志气、使命感就出来了,依教奉行去做,很欢喜;不会觉得,怎么好像又要限制我这个、限制我那个。

  而且有责任感,我的行为要代表中华文化,那我还用才华去压别人,那是让接触我的人都误会中华文化了:那学中华文化都像他这个模样,我们不敢学了。所以有这个态度,就不敢放纵自己的习气。而且自己深刻理解到,人这一生带得走的是智慧、慧命,而慧命来自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自己特别珍惜法缘。那自己很珍惜了,就能体恤别人的法缘也稀有难逢,而别人的法缘跟我们有关系,因为他接触我们。我们依教奉行,他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信心;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放纵傲慢的态度,把人家的法缘都给障碍住了。这是个真正珍惜这一生闻圣教因缘的人,他绝对不忍心做出来的行为。那他遇到还没认识圣教的人,他像母亲呵护的赤子一样:我是招牌,我不能砸了。就很柔软、很谦退的依教奉行,去促成别人的法缘。我们想起曾子说的「人能弘道」,真正有弘道使命的人,他会期许自己一言一行要符合经教的教诲。《尚书》里面提了那么多,「谦受益」我们就要把它做出来。

  《了凡四训》当中有一段话,非常可贵,了凡先生讲,「吾辈处末世」,这末世算是末法时代,等于是伦理道德、圣贤教诲比较衰弱,一般大众没有学习,甚至误会、毁谤了,在这样的时候不敢再给圣教添乱。所以「勿以己之长而盖人」,不能拿才华去压迫别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不能自己做了点善行去炫耀;「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能因为自己才能比较出众,有点取笑、挖苦别人,叫「收敛才智,若无若虚」。甚至懂得去随喜功德,「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去随喜他,去成人之美,也带动大家向他学习,谦卑向别人学习。见人过失,看到人家做错有缺点,能够去包容别人,厚道,不要去批判别人。我读这一段话的时候,都可以感觉到,了凡先生那种弘道的责任感,他洞察到时代的状况。这一段话就表现出一个读书人的胸怀,「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要给这一个时代的人带好的风气,都是从谦卑做起、不傲慢做起。

  接着经文讲到的,『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他看到别人都很尊重他,都能看到他的优点,他贤德的部分,他尊人家是贤德之士,这从一个心态上就他都看别人优点。就像我们自己冷静看看,我们处世,这个朋友一开始认识,好得不得了,如胶似漆。突然有一天,他做哪一件事我不能接受,我很不顺眼,一下子就好像离人家十万八千里。这样的现象我们自己都要观照,这就代表我们处世当中,分别心很强,爱憎的心很强,然后不能容忍。看到他说的话、做的事自己不能接受了,就排斥别人,一产生这个成见,他的优点都看不到。所以人一有习气,真的是障了自己的智慧。我成长过程,看到不少对女同学好得连上厕所都一起上,后来发生了事情,两个人像仇人一样。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提醒我们,「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她的时候她什么都好,什么都为她想;讨厌她、憎恨她了,完全不能接受她,甚至还诅咒她。这不是人变太快了吗?这是迷惑的表现。

  处世当中,晏子他是「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他很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且他交朋友愈交对人愈恭敬,这个不容易。像我们现在这个年龄三十几、四十来岁,自己真的冷静下来看,三、四十几年走过来,几个知己?没有知己不能怪别人。我们只要会见人过了,你说要找到一、二个知己都非常难。所以我看到经典赞叹晏子,朋友愈久愈恭敬对方;人一般愈熟就愈随便,一随便了可能有些态度、有些动作就让人家受不了。所以跟朋友相处这个恭敬不能退。再来,朋友对我们所有的爱护、帮助要记在心上,受恩要莫忘,施惠要勿念。给朋友的帮助、给家人的帮助那是义所当为,心上一点痕迹都不留;留在心上,那这是利害的人生态度。很多好朋友为什么反目成仇?他不是用道义相交,我以前对他这么好,付出这么多,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都是有求的人生态度,对方没有响应他,他由爱就变生恨。我们现在想想,哪些亲戚朋友我很讨厌他的,那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颠倒了,要赶紧反省。

  而且人跟老朋友、跟亲人冲突,我们相关的亲人就卡在其中,他们也很难受。有时候还得要看看我们的情况,安排事情还得顾忌我们:他们两个好像有哪些哪些情况,安排的时候要尽量小心一点。你看人这种爱憎,增加家里亲人之间的心理负担,增加朋友之间的心理负担。所以人一个瞋恨、一个不能容忍的态度,造了多少罪业,自己不知道。所以记人家的恩,记人家的好,时时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能久而敬之。圣贤人教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有放在心上,跟人相处一定融洽,为什么?你相信这个真理你怎么会瞧不起人!他有本善,他就以后好好用功,他可以成圣贤,你怎么会不尊重他?你尊重他本有的明德,这不难。可是你看他现在脾气很大,那是习气!一个人可以成圣贤,现在被他的脾气给障碍住了,你只会怜惜他,你只会帮助他,你怎么会看他不顺眼是吧?除非我们不相信一个人有明德,我们只觉得:他就是这个模样他改不了。那是我们有问题,不是他有问题,我们对人生真相不了解,学习圣教学习了这么多年,这些最根本的人生真相都没有放在我们心上。

  所以打个比喻,就好像这个人,他家里底下全部都是黄金,他本有家里就这么富有。可是他不知道,他们家往下一挖就是黄金,他还出去当乞丐。你明白他家里底下就是黄金,你会怎么做?你们会自己去挖黄金是吗?你看他在那里当乞丐,在那里受苦,你当然:你怎么这么傻?赶紧回家你本有就是黄金万两。这个故事再拉回来我们的人生真相,每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无穷的智慧、福报。他现在可怜的去做习气的奴隶,那你当然赶紧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帮助他恢复明德。怎么还看着他受罪变习气的奴隶?这是从根本上去尊重人的明德、性德。而且真正领受圣贤人的教诲,见人善,即思齐,所以「视彼犹贤」。见人恶,即内省,他是来教育我的,他来提醒我的,所有的人都是来提醒我的,都是老师,所以他这个尊重不会退;他也不会人家做错了,变成见,变放在心上。视彼犹贤不难,只要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一切人都是老师,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那要视彼犹贤并不难。

  「自视犹不肖也」,自己看待自己,都是觉得自己还很没有德行,很不足,为什么?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他随时以圣人的标准来对照自己,以孔子、以老子、以释迦牟尼佛,当然觉得自己还差很多。所以一个真正学圣教的人,假如这一开口:我已经不错了,你看现在社会大众都这样。那都还没入,学圣教的人就是要以圣贤为榜样,所以「德比于上则知耻」,自视犹不肖也,一点都不勉强。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人家批评我们二、三句,我们可能有一股无名火就上来:我有这么差吗?接受不了批评,那个其实也是傲慢,这叫卑慢,受不了人家说他不好。因为都看人优点,都反省自己不足,与人谦卑柔和。

  『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身边的良师益友非常愿意告诉他的不足,这也都是感应的。你能接受别人的劝谏,人家当然很欢喜供养你,变成真正护念你的道友了。当然人家告诉我们,我们欢喜接受,进一步要真正去改。不能:好好好,你是我的贵人。之后还是怎么随顺习气还怎么随顺,那人家以后也不会愿意告诉你。变成什么?我们这种接受是表面接受,是做样子的接受,不是真正珍惜别人的提醒。所以真正对别人的护念,对别人的一种诲而不倦的回报,就是勇于去改过来。这就是对良师益友最好的回报,因为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我们愈来愈好。而人有情义,他会特别珍惜缘分。这个时代同参道友的缘分很难,首先在功利社会大部分的人去追求名利去了,要修道的人就已经不多。而在修道的路上,又有真正的直谅益友,正直的道友常常提醒我们的不足,这个缘分实实在在讲,可遇不可求,稀有难逢。那真正珍惜了,确实可以做到闻教便行,人家一讲:好,我改给你看,这态度非常可贵。这良师益友,他这样子告知我们,这样子提醒我们,那是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经验,那我们要珍惜不能糟蹋。所以师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六十一年,讲学五十四年,用这样高度的人生智慧经验,然后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来教诲我们,而且诲之而不倦。一天还讲课四个小时,来成就我们的学业道业,我们决定不能糟蹋了师父给我们这个缘分,不能让老人家白辛苦。

  接着我们看一百二十九句,这一句是我们古圣先王相传的智慧,尤其是一个国家领导者,应有的处世智慧、处世的风范,这尧传给舜,舜传给大禹,都有这样的教诲。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这汝是指你,你能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或者贤能,天下没有人会跟你争才能的高下。『汝惟弗伐』,「伐」就是炫耀,炫耀自己的功绩,做过了那些贡献,这都是伐。你能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那天下也没有人会跟你争功劳的大小。这一段话就意味着,君子在处世的时候,他不会骄傲,他也不会去争功。因为他觉得他只是尽了他的本分,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他的念头里没有说他有多大的功劳。而我们看一个人不骄慢,那他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升;人一骄傲了,他的德行、能力就上不去。他不争功,反而他的功劳会永垂不朽,这个很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的人生道理。不争了永垂不朽,为什么?因为不争,他觉得那是他的本分。他觉得爱民如子是他的本分,他的行为感动人民,他的风范成为后世的榜样。所以尧帝如此,舜帝如此,包含三代的大禹,你看自己吃住穿都这么不好,可是念念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

  包含周文王,他已经照顾老百姓照顾得很好了,他心里还常常想:老百姓是不是又受到苦?这些圣王哪有说他有什么功劳!可是四、五千年之后,我们中华儿女,都在感佩他们的圣德、圣功。包含孔子离尧舜两千多年,那个时候孔子多么向往尧舜时代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你看尧舜的功绩永垂不朽,他们没有争,反而长长久久。而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以至于这几千年来,比方说秦朝,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就在那里标榜自己的功劳了有没有?在世就标榜的人,死了以后都是被人家骂的,为什么?他在世就标榜,这个人一定是狂妄傲慢,甚至于还说自己比这些圣王还厉害。所以不争永垂。在那里争功他就是好功之人,一定是穷兵黩武,不管老百姓的感受,最后一定是惹来骂名的。这个从现在社会,到历史当中去观照,都观照得到。

  谈到这个不争功,除了一个君王之外,身为大臣不争功,都可以带动起一个朝廷良善的风气。像东汉光武帝他恢复汉朝,汉朝中兴的君王。当时候随着他平定天下,有一个大将叫冯异,当时候天下安定了,这些跟在身边的武将就开始在那里:我的功劳多大,哪一个战役我做了哪些贡献。大家在那里争功,冯异一句话都没有说,就离开了,这个都是有风范。在他的心目当中,那都是我应尽的忠义,哪有去邀功的!他离开以后就坐在一棵树下。后来光武帝知道了这个事情,也很佩服冯异,所以就封他叫大树将军,因为他坐在树下。我看到这个例子,可以感觉到这个君子,别人错了,他也不会当众去指责人家,只是默默的离开,自己先做好就好。而且光武帝也不简单,他封个大树将军,整个朝廷就效法他了。所以君王有智慧,「举善而教不能」,老百姓有好榜样树起来,大臣有好榜样树起来。黄香九岁「冬则温,夏则凊」,皇帝把他树起来全国效法。

  我们看二0一一年在中国大陆的道德模范,其中有一个也是官员,当时候大连油厂起火,那很危险,它会产生连锁效应都会爆炸的。这个官员他官职很高,他直接到第一线去指挥,那随时有生命危险。身边的部属都劝他不要在现场,或者是离远一点,他还是站在第一线去指挥,这真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一种精神。因为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他想到的是多少人民的生命,他想到的是整个国家的损失。事后,因为当时他身先士卒,就鼓舞了所有下属的士气,这个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很好的把这个火给扑灭掉了。而事后人家跟他谈到这件事情,他的心境是赶赴现场的时候,他就没想着要活着回来。所以不只我们老百姓听这样的故事会感动,我相信身为官员的人,看到这个例子,一定那分气节都会受到鼓舞作用。这是官员的榜样。还有包含我们看到,孝女孟佩杰这些榜样,生惭愧心,跟她效法,人家八岁就这么孝顺,至孝了,我们活了几十年都比不上她。

  我们接着看一百三十句: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

  这一句经文讲到的,人有了善行,很少不自己夸赞自己的,我做了哪些善事、哪些善事。有能力的人很少没有不自傲的,那也确实人有某方面的特长、专长,难免以这个专长瞧不起别人。我们很冷静来看,所谓的善行,其实都是义所当为,所以重道义的人,他绝对不会『自伐』,做了心安,不做觉得有亏欠。有能力的人他能够不自傲,那他是懂得思考:我的能力是父母的照顾栽培,是多少人的成就我才有这个能力。我应该用我的能力光宗耀祖、造福社会,才对得起成就我的人。所以人真正明理,心态对了,这些习气就能够调伏。『伐则掩人』,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善行,就好像要把人家比下去。『矜则陵人』,自己很自傲就会凌驾别人之上,我们读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他十八岁就考上秀才,那等于是饱读诗书。他的口业很重,为什么?因为有学识还可以引经据典、引历史典故骂人。自己在讲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有点缺德,只是控制不住嘴,这个时候,就会用自己的才学去凌驾别人,「矜则陵人」。

  『掩人者人亦掩之』,你用优点、善行去掩盖别人的优点,别人也会,这是感应。你欺压别人,别人当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有机会人家让你难堪。所以人生受到的屈辱首先要先反省:是不是我以前哪些态度不好,他现在才这样对我。假如我们一想:没有,我以前没有这样对他,怎么这样对我,我怎么这么衰、怎么这么倒霉?衰是闽南话。读圣贤书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我以前对他这么好,他现在对我这么恶劣。没关系,「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还是好事,心平气和面对一切境界。你这一辈子没对不起他,可能上辈子,还是心平气和。『陵人者人亦陵之』,你凌驾驾欺压别人,别人一有机会就报复你。古人处世「不自伐、不自矜」,都能收敛才智,若无若虚。欧阳修先生他的文学特别好,他留下很多千古文章,「秋声赋」、「泷冈阡表」,这个都是欧阳修先生的文章。他与人交谈,都不跟人家谈文章,因为他文章特别好。他都跟人家谈为官的事情,怎么把自己政治办得更好,把自己这父母官的角色扮演更好。

  另外一个同时代的官员蔡襄,他办政治能力特别好,文学没有欧阳修这么强,他跟人家谈,一定谈文学,不谈政治的东西。所以他自己的长处,自己都收敛,不去压迫别人,欧阳修文学这么好,一开口跟人家聊文学,人家压力多大。古人这种处世的谦退柔软,让我们很感佩。会去自伐、会去凌人,这样的态度都是折福,很可能人生会有灾祸,甚至会短命,因为傲慢的态度随时提起来,那福报随时都在折损。在唐朝有唐初四杰,就是他们的文章写得让当时候的人非常佩服,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这是称为唐初四杰。当时候有一个官员叫裴行俭,这是有人生阅历的长者,人称唐初四杰,他却看出来,这四个年轻人不会有大成就,因为他们整个才气横溢都去压到别人。所以就说这四个人,其中杨炯还稍微比较谦退、诚敬,或许还能够善终,其它的很难。所以另外三个人真的都短命,像王勃好年轻就死了,这都是无福的结果。我们读《了凡四训》当中说到,古人「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看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就可以断他的吉凶祸福,这个一点都不夸张,唐朝裴行俭就断唐初四杰的祸福。

  所以古人强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个先、后重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学的先后颠倒,哪怕文章盛极一时,最后还是招来灾祸。而读书人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德量,器识,器就是度量,识是见识。什么度量?「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为怀这是器,器量、胸怀。识是见识,看得很远,像周公他做《周礼》,他看得很远,所以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国祚。而从历史当中我们看,度量狭小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度量太小了。所以他的孩子建立魏朝很短,后来还被司马懿的后人杀害他的后代。所以这个没有器量,很可能后代都要遭殃,见识太浅。秦朝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以杀戮统一天下,所以它的国祚才十多年就没有了。这个历史当中相当相当短的一个朝代,这就是没有见识,不知道以仁德治天下。

  所以有了德行、有了器识,再来发展他的文艺,他就能用他的学识来造福于人,而不是因为他有文艺,来对他人炫耀骄慢。我们现在很严重的现象,是都一直在发展孩子的才华,但是不注重他的德量,最后孩子是一个比一个傲慢,这都是不明白教育孩子的先后次第。我们在各行各业当中,对待自己的同仁,不能去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能去凌驾别人之上。不只自己的同仁要谦虚和睦待人,面对同业也应该是如此。现在有一个错误的风气,叫自赞毁他,比方说你在某个行业,你是卖这个商品的,就说其它同样卖这个商品的,都哪里不好,好像都被我们嫌得没有一个好,我的最好。其实人的事业要发展得好,最重要是要有福报,人假如没有福事业怎么做都做不成功。而自赞毁他全部是折福,人真正明理不会干这种傻事。

  首先自赞,把自己的东西讲得多好多好,这叫名过其实,这是折福,「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首先在折福。第二天下没有愚笨的人,你把自己讲得太好,你的服务做不到位,你的商品质量不好,人家可以被你骗一次、被你骗两次,不可能被你一直骗下去。最后你的自赞,你太标榜自己的好,你根本没那么好,最后你会失信于客户、失信于天下,那你的事业要告一段落了,所以不能自赞。「信义为立业之本」,自己哪里有几分,就实实在在讲,而且说了以后要做。你不能售后服务多好,结果卖出去之后,就另外一个状态了,这都不正确的。

  再来,毁他,就都毁谤其它公司,当我们在毁谤别的公司,客户听起来舒不舒服?不舒服。在毁谤其它的公司,这叫破坏社会良善风气,这罪挺大的。而且其实人在毁谤别人,绝对赢不来对方对你的尊重,你有多少就讲多少,别人不好你不去批判。而且一个行业要兴盛,应该是这个行业互相之间,不互相攻击,互相欣赏,互相学习长处,你们这个行业不就愈做愈好!所有的客户就愈信任我们。有一个房地产行业,他们从不批评其它的同行,这叫有口德,这有福报。然后自己经营的经验,公告给他人知道,他希望他这个行业的同业都能愈做愈好,都能愈服务愈圆满。他量很大,他希望他整个行业都兴盛,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私利。一般我们看,假如你遇到这样的老板,还有这样的公司,你会怎么想?这个算是比较反常态的。可是这个公司在它那个行业,我当时候看数字的时候,是已经获得那个行业,好像二十年,都是名列在前面的品牌公司。所以人其实是量大福大!

  古人留给我们的教诲,「不彰人短」,不毁他;「不衒己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历史当中我们熟悉的,在曹操时期他有一个下属叫杨修,这个杨修真是很聪明,学识也很渊博,但是比较苛刻、傲慢,曹操被他几句话有时候会下不了台,这就是以长盖人,以才盖人,后来真的落个很不好的下场,最后被处死了。所以这个都是给我们提醒,人不能自伐、自矜,最后惹来人生的祸患。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