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戒定慧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2181825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2-18 18:27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戒定慧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2181825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戒定慧的讲记敬摘点滴


...名为善中之善。此中道理很深。明心见性的菩萨对于这种事理尚不很清楚,若非佛对我们说出来,焉能晓得?凡夫业障习气重,佛虽说明白,还不一定相信,而大菩萨智慧高,闻而憬悟,故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接引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比较容易;世尊在此世界劝我们求生净土难,此法门谓之‘难信之法’。如果听后能信,并接受奉行,即是佛在无量寿经所说的,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否则不会接受,但是这种人究竟不多。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文成印坏’比喻念佛工夫成就,工夫在乎一念,念到纯一,即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及菩萨圣众,为何说‘不来而来’?来与往是从事上讲的,事上确有。从理上讲没有来往。诸佛菩萨是众生心中变现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众生自性变现的,唯心净土,并未离开心外。阿弥陀佛来接引是自己信愿行之感应,信愿行是能感,佛菩萨应现是所感。行人心识往生,非身体往生,身体是我所,心识才是我。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此指凡往生者,多劫善根成熟,无论在家出家,贵贱老少,六道以及胎卵湿化,皆名为善。例如物犹如此中所记载的畜生往生者甚多。倓虚大师说,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住持头陀小庙时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它也可称为善男子。‘闻’是闻慧,闻而信并且发愿求生即用一个‘闻’字代表,即多生劫来的善根成熟。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的很透彻,阿阇王子及五百长者,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其善根福德已不小,此世又遇释迦佛,以居士身听佛讲经说法,希望将来自己成佛,要同阿弥陀佛一样,只动了这一个念头,并未发愿求生净土。供养四百亿佛,善根尚未成熟。换言之,这一生中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能信、能愿、一切放下求生净土,他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此种人不多,我们现在劝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乃是正常的现象。五逆十恶之人,过去世有善根,在这一生未遇到佛法,造作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缘,经善知识指导劝勉,一听就相信,立刻接受,念佛求生,如唐朝张善和之例,乃多生多劫之善根成熟,此善恶之标准不是用平常一般观念来衡量,是要以累世因缘所建立的善因为依据。
  《解》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往生是建立在三种不思议的基础上,一、心性不可思议,二、能念之心不可思议,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己的心性与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要专想弥陀,才能把弥陀变成自己,气分交接,真能感应道交。修净土的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至为简易直捷,不必观想参究。所有一切经论应当统统放下,并不需要第二个法门,心立刻清净。闻而信,信而愿,三资粮具足,如不信不愿,等于不闻。世出世间法有一样放不下,即表示信不真愿不切,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心中念念都是阿弥陀佛,绝不让任何一法参杂在自己心中,如若不然,只是种个远因而已。古人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念,就把我们没有成熟的善根培养成熟,这是我们能作得到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因缘,我们能遇到蕅益大师的要解,说得这样透彻详尽,善根福德差一点的,也能把善根福德提前成熟。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闻思修分开说才能把理事说得清楚,实际上闻思修三慧,信愿行三资粮均在一念之中,一句佛号具足三资粮,亦具足三学戒定慧,三慧闻思修。这三学三慧三资粮,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一切法,全部收在一句名号之中。
  执持名号有理持事持之别,‘事持’是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求愿往生之心非常恳切,如子忆母,无时或忘。此为事持。‘理持’是信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理上明了是解悟,悟后起修可得证悟。无论事持理持,外表上看都一样,精进不懈,信心坚定。但非上智下愚的中间份子最为难度,古人勉励我们学愚,学智不容易,学愚还可办到。肯学愚的人,即经上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切都舍掉,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全不要,此是愚不可及者。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念佛法门一日至七日能克期取证。各位想想,那一个法门七天能成功。所以就连法相宗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赞叹此法门为顿极的大乘。他写了一部弥陀经注解,叫通赞疏,赞扬净土。因念佛七天能成就,利根者一日即得一心不乱,钝根者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如能一心不乱即生死自在。净土宗打佛七就是根据此段经文。真正打佛七念佛过去李老师曾对我们讲过,台中莲社虽建立四十多年,精进佛七只举办过两次,李老师亲自主持,参加精进佛七的人数不得超过十人,每一个人的状况主持师都要予以指导纠正,人多照顾不过来,稍有差池,就会招到魔障,在那两次中也有人招魔,世间所谓神经病。李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加以辅导,才把这个人恢复正常,以后就不再打精进佛七。只是办佛七法会。魔障之来是由于有所希求,求神通求感应,心不清净。弥陀经讲七天,无量寿经说: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讲的是十天。鼓音王经也讲十天,大集经讲七个七即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经讲的是九十天,三个月,文殊般若经讲的也是九十天。诸经所说克期求证的时日长短不同,以弥陀经为最短最简易,人人可行。何况无量寿经中又说:‘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总而言之,只要一心,不论时间长短,都能往生。至于品位高下要看念佛工夫的浅深,所谓‘浅深’者即在‘相应’,与阿弥陀佛行愿相应者深,更简单的说法,与定慧相应,工夫深的,心定、慧开了,能断烦恼,破无明,品位自然高。念佛工夫浅,定慧弱,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品位则低,不难体会。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一心亦有两种,不管事持理持,因上一样,果上也一样。譬如我们凡夫虽然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对于什么叫心性没搞清楚,完全明白,就明心见性,是法身大士。上智是指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乃属理持,未证得法身统称为事持。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此‘愚者’指阿罗汉而言。不论事持理持都是真信切愿一心持名,因是一样,等觉与凡夫是平等的,因平等果亦平等,生到西方皆圆证三不退。文殊普贤理持,莹珂是事持,他与文殊普贤一样。论工夫不论事持理持,伏住烦恼不起作用,平常称之为工夫成片,属事一心之工夫浅者。假如把见思断掉,乃是事一心之工夫深者。在教下讲,见惑三界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品,能断几品乃事一心之浅者,若全断掉属事一心圆满,所以事一心中亦有三辈九品,不管那种持法,只论断烦恼工夫之深浅,不问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开’指‘开悟’,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本性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一分本性,谓之理一心。无明有四十一品,圆初住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佛,可见净宗所讲之理一心不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理一心亦有四十一品,从初住到等觉,品位逐渐提升。得事一心不会被见思烦...(●[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忍辱。叫你放下,把世出世间统统放下,专修这个法门。所以阿閦(音同触chù)鞞为东方之第一尊佛,译为‘无动’,含以上诸义。另外三尊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均用‘须弥’作名号是比喻,此世界最高山为须弥山,不在地球上,黄老居士说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银河系之中心天文家称之为‘黑洞’,黑洞就是须弥山,所有星球均围著它转,它是世界的中心,在佛法中叫‘妙高山’。经上常常以法身比喻本体,以上所举三尊佛即代表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一体,第一须弥相佛,‘相’是相好光明,九法界众生都仰慕佛的相好,此是报身。第二大须弥佛,‘大’为称赞词,赞叹心性法身理体不可思议,哲学家称之为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法称之为法身。一切万法均由它变现出来的。第三须弥光佛,‘光’是光明遍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此指应身而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随类化身,即光明遍照义。学佛的目标即是要成就三身。最后是妙音佛,把修学方法说出来,净土宗念佛求生净土,信愿持名是直接成佛的法门,‘妙音’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九法界的众生都是用这一个方法,往生净土,不退成佛。
  《解》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以及住世诸佛均不可尽,以恒沙作比,恒沙有尽而世界无尽。十方一切诸佛都劝人相信此经,众生犹不相信,真正顽冥之极,读了无量寿经才恍然大悟,原来善根福德不够。在经中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听佛讲无量寿经,听了非常欢喜,以金花供佛表示谢意,心中起了个念头,希望将来作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他才动一念,佛已知悉。佛说他们这些人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善根福德还不够,他们仅动个念头生欢喜心,并未发心求愿往生。如有人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乃是他过去生中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不止四百亿佛。‘广长舌’是三十二相之一,如能伸出舔到鼻尖,乃三世不妄语之象征,经中讲世尊生生世世不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覆面。藏教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释迦佛即如此。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证明这是大乘净土最妙的法门,‘妙’是能契合一切众生在一生中圆满成佛,究竟圆满佛果。本经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经系罗什大师所译,知华人喜简,无论言语文字均求扼要详明,所以用佛说阿弥陀经,以名号作经题。玄奘大师亦有译本,并不太流利,都喜欢罗什译本。文辞畅达,纵然玄奘弟子亦不例外,玄奘大师虽将唯识学传来中国而未建立宗派,迨传至其徒窥基法师遂创立法相宗,故窥基为法相宗第一代祖师。窥基也为阿弥陀经写了一个注解叫通赞疏,乃是用罗什译本,因其久已流通于世,遂未采用其老师译本,可知玄奘师徒对罗什译本均甚尊重。
  《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前面介绍过东方,东方是代表佛法修学的根本。东方共五尊佛,第一尊佛是代表修学佛法的基本态度,无论修学那一个宗派法门,成败的关键即在专一不动。有许多同修不能说不用功,而实在谈不上成就,即因我们的心是浮动的,完全定不下来,确如古德所说心为境转,如此绝不能修道。所以第一尊佛是不动佛,教我们无论顺逆境先要学不动心。当中三尊佛是把修行的目标提出来,证得圆满法、报、应化三身。第五尊是提供本宗修行的基本方法—持名念佛。南方属火,表光明现象,许多人对净土宗误会,认为净土宗求一心不乱,有定而无慧,殊不知一句‘阿弥陀佛’不但包括戒定慧,而且是无上智慧。南方第一尊佛叫日月灯佛,即‘光明遍照’义,表自性本具的究竟圆满智慧,宇宙人生过现未无不知晓。第二尊名闻光佛,‘名闻’以现代话说即‘知名度’,修行人真正用功,修到相当程度,实至名归。名利均能害人,若无智慧,往往就迷了,迷必堕落。‘光’是智慧,对于名闻利养的祸害照得清清楚楚,自己必须远离名利,才能不受其害。第三尊大焰肩佛,‘焰’是火焰,智慧光明,表示突破了名利一关,所学工夫必然向上提升。此时粗具二智,根本智、后得智。此二智表左右两肩,二智现前助佛教化。根本智是实智,智慧之体;后得智是权智,智慧之用。在般若经上说,根本智是般若无知,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我们只有妄想分别,根本没有智慧,智慧是由定中来。若求智慧,无论何宗何派,真正善知识教人先求无知,如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有知见一定是邪知邪见。正知是本性中之般若智慧,故称为自然智无师智。现代人学佛恰与古德教学相反。先求博学多闻,样样要学,结果所知有限。自性智慧不是由思考博览群书而来,是由定而来,佛家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念佛法门是要念到一心不乱,果然得一心,根本智就得到了。后得智是根本智的作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切明了即后得智;实智是自受用,无知;权智是他受用,无所不知。二智均得到了,故称大焰肩佛。自己受用的是无知,亦是无说,无说而说。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教化众生的,有知有说,说而无说。自己永远在清净寂默境界之中,帮助众生,和光同尘,活活泼泼,方能教化一切众生。佛门常说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无此二种智慧作不到,光是慈悲心不管用。第四尊须弥灯佛。‘须弥灯’是比喻,表修慧转识成智,须弥山为四宝所成,表示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外面境界的接触,是领受。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为落印象,贮存于阿赖耶识仓库中作为种子。古德说,好在这些种子没有体积,否则尽虚空都容纳不下。种子天天在增加,死后种子性强者先受报,平日起心动念关系至大,影响在何道投生,六道中舍身受身均依此规律而行。佛说十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佛法界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性,心中起了一个念头就不平等。作菩萨的条件是行六度。缘觉是十二因缘。声闻是四谛。此为三界以外之四圣法界。天界是十善,单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以上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人道是五戒,中国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五戒类同,作的圆满,来生不失人身。修善很强、又有很大习气。贡高我慢,生阿修罗道。悭贪饿鬼道,愚痴畜生道,嗔恚地狱道。我们将来要到那一道去,自己回家冷静的想一想就有数了,不必问旁人。以念佛法门说,就是转识成智。身礼敬阿弥陀佛,口称念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从此以后不再胡思乱想,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如梦幻泡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一切法不执著,心地平等。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无所不知。
  符按:上言转识成智主要是六、七两识,六、七两识转,则第八识亦随之而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亦随转为成所作智。此四智名词依成唯识论解释(一)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二)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图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三)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是名平等性智。(四)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末后第五尊无量精进佛教我们修行方法,菩萨善根唯一精进,成就大慧。修行最大障碍是懒散。看看高僧传、居士传,无一懈怠懒惰而能成就者,我们很想用功,但是精神提不起来,其原因就是业障,必须设法克服。在台北有一位开计程车的同修,许秋雄居士,有病,精神提不起来,一定要想克服,因为生活关系,每月有一、二次修精进念佛,每次念佛两天两夜不断,一句佛号念到底。愈念精神愈好,每次...(●[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念佛。一为业重者临终真心忏悔,亦得往生。无论何人单单持名,不念经亦必蒙佛护念,不必怀疑。
  佛在大乘经中的讲法,一般人一定要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此皆法身大士才能蒙佛护念。因其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其心清净平等,一切障碍均无,从此以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但本宗不同,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十方诸佛也跟著加持,若不修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加持不上,其他诸佛也就不管了。读了要解之后,这句佛号不能不念。至于不到相似位也必定蒙诸佛护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成佛的种子,一生中听到一句阿弥陀佛,但今生未能往生,来生来世,或他生他世,得人身,又遇此法门,在阿赖耶识中之种子起现行,能信能愿能行,他也必定往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如用现代话说,即‘究竟圆满的智慧’。圆证三不退,乃一生成佛之异名。此经世尊与十方一切诸佛苦口婆心的都劝我们皆当信受,我们能不相信吗?
  2、劝愿流通
  《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此段文是劝愿流通,大师说,已经发愿者已往生,现在发愿,这一生一定往生,当来发愿,将来一定往生。当发愿者指我们现在,亦如过去人一样,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深信一点怀疑皆无,非信不能发愿,通常有真信、正信、迷信,有不少法师大德,劝他人念佛,他自己不念,他以为尚有其他更高的法门。此之谓正信。‘愿者,信之券’,‘券’为凭证,信亦是行之枢纽,三资粮中信特别重要,如真肯发愿往生,他必然有很深的信心,必肯老实念佛,属于行。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佛劝了三次。可见佛对此非常重视,第一次是在正宗分第二段内,佛说了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后一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处是第三次劝,又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不怕麻烦,不怕重复,本师对我们慈悲恳切,实在希望我们一生中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满其度生之弘愿,对世尊感恩戴德之心,油然而生。
  大师又据四弘誓愿以解释,愿生彼国是四弘誓愿圆满,愿生一定离开娑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属苦、集二谛。‘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属灭、道二谛。四弘誓愿一发心,大菩提心就圆满了。大师说此话,把我们吓一跳,因为从来没有人说过。此处把根据说出来,四弘誓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解》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有人问今发愿只可说当生,为什么说今生?此‘今’字指世尊当年说法时,‘当发愿’指以后者,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即在当发愿中。一生修学这个法门,临终定生净土,故说今生。第二义是指刹那之间,一念相应一念生。发愿人必须具足三资粮,信要真信,愿要恳切,看破世间一切,心里彻底放下,非事上放下,事不足虑,心中要无牵挂,例如善财五十三参都是心地清净毫无挂碍之人,事上表现,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均无妨碍,一念中须具足信愿行,且与戒定慧、觉正净相应。如此一念,身虽未去,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即生出一朵莲花,并标明行者之名,此乃自己感应变现出来,非佛所造。念念相应则宝莲愈来愈大,光色愈来愈好,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临终即托生于莲花之中。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其他法门,先因后果。莲花因果同时,何必等待业报之身命尽,方能生于七宝池之金台。只要现在信愿持名,西方莲花即光彩茂盛,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在圆瑛法师著作中引用二人,一为宋朝可久法师,常念法华经,求生净土。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四段文中说,凡修学一切大乘法,回向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样接引。可见此法门包容非常广大。可久法师坐著往生,死了三天,又复活,对其同修说,已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情况与经中所述完全相同。他又说凡在世修净土者,西方七宝池中莲花皆标其名,上品往生者,有辰州广教院的老和尚,当时老和尚未往生,另外还有明州孙十二郎以及其本人,皆为金台。次一等的是银台。银台者有徐道姑。可久法师将所见情形向大家说出之后就往生了。以后孙十二郎临终时天乐鸣空,徐道姑临终时异香满室不散。另外一人是怀玉法师,临终时,看见阿弥陀佛持银台来接,他心想平日工夫很得力,为何只得银台,似有不甘,念头一动,阿弥陀佛不见了。他再拼命念佛七天七夜不断,阿弥陀佛复现,持金台接引。世间修净土法门,真心念佛求生,其莲花即光彩夺目,如其懈怠懒惰,花即枯萎,变心改修其他法门,花则枯死。西方一切事物均非生灭,唯独七宝池莲花有生有灭。此枯荣生灭,乃行人所感,与阿弥陀佛无干。
  念佛时,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议,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念佛用真心,处世待人接物也用真心,念念求生净土,在世时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强求,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了三学三慧三资粮,也圆满具足无量行门,一心执持,即能圆超顿超。圆教大经有华严、法华,但是说不上是‘极’,极圆极顿唯有这一个法门。禅是顿,而与本经比,不能七天成就。密宗讲即身成佛,印光大师说的好,密宗的即身成佛,不过了生死出三界而已,此种工夫阿罗汉辟支佛就够资格,只是藏教佛,未及别圆。一切宗教法门在你面前,你不动摇,信心才能坚固。世间聪明是世智辩聪,真智慧是对如来第一法门一点都不疑惑。古人常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殊不知下愚就是上智。信心不足,可以培养。对此法门能生欢喜心,证明此人过去生中对佛法确实有缘。多读大乘经典,可增强信心,多读净土圣贤录、往生传记,可激发求生之愿。
  3、劝行流通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此段经文是劝行流通,前面所说诸佛即指阿弥陀佛,‘彼诸佛等’指阿弥陀佛以及十方无量无边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释迦佛出世时,此娑婆世界人类平均寿命为一百岁,正在减劫,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由佛出世到现在已三千年,现在人类平均年龄应为七十岁,正进入五浊恶世,能在此时修行证果成佛,用什么方法成佛呢?蕅益大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句话即出在此段经文。释迦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示现一生成佛,然后又将一生成佛的法门传授予我们,这就是‘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解》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读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同一心愿就是普度众生,圆成佛道。诸佛...(●[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法藏因地 第四
法藏因地第四

  净公上人讲述
  【法藏因地(1)第四】
  《解》这一品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中发心修学的状况。
  《注》
  (1)(法藏)‘法’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藏’含藏。自性中含藏一切万法,故称为法藏。这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修学,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修学期间都叫因地。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1)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2)如来(3),应供(4),等正觉(5),明行足(6),善逝(7),世间解(8),无上士(9),调御丈夫(10),天人师(11),佛(12),世尊(13)。在世教授(14)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解》佛告诉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常常为诸天以及世间人民讲经说法。
  《注》
  (1)(无央数)无量无尽的数量,是形容极长的时间。
  (2)(世间自在王)‘世间’就是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能在这两种环境中都得到圆满自在,所以称为世间自在王。
  (3)(如来)今佛如同古佛再来,所以称为如来。(以下是佛的十种通号,表现一切诸佛都具足这十种无尽的德能。)
  (4)(应供)‘应’应当,‘供’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的人,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5)(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6)(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圆满具足,所以称为明行足。
  (7)(善逝)‘善’善巧。‘逝’远离妄想、烦恼、分别、执著。佛能善巧教化众生,而又不分别、不执著,所以称为善逝。
  (8)(世间解)佛对世间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达了解,所以称世间解。
  (9)(无上士)具有最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佛是具足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
  (10)(调御丈夫)‘调御’调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说种种法,能调御、制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令得大涅槃。
  (11)(天人师)‘天’天界,‘人’人间。佛是天上、人间的模范老师,所以称天人师。
  (12)(佛)注见经题。
  (13)(世尊)具足上面十种智德,为世人所尊崇的,称为世尊,意思是世间所尊敬的导师(前十种德号是佛的别称,世尊是总称)。
  (14)(教授)教导、传授,也就是教化众生。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1),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2)。弃国捐王(3),行作沙门(4),号曰法藏。修菩萨道(5)。
  《解》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以后生大欢喜,而且对佛所说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于是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舍弃他的王位,跟随世间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学菩萨觉悟成佛的方法。
  《注》
  (1)(世饶王)‘世’世间,‘饶’是丰饶。‘世饶王’形容这位国王治理政绩达到民富国强,所以有世饶王的美誉。
  (2)(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发’随即发起。‘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众生的心)。
  (3)(弃国捐王)舍弃国家王位。‘弃’、‘捐’都是舍弃的意思。
  (4)(行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这里指出家修行的人。
  (5)(修菩萨道)菩萨所修学的一切法门,能令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
  高才勇哲(1),与世超异(2)。信解明记(3),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4),及念慧力(5)。增上其心(6),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7)者。
  《解》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过世间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记忆力(信、解、明、记)在同学当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胜的行愿,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长他的信心、愿心、行心,使他坚固不退。这种精进修学没有人能超过他。
  《注》
  (1)(高才勇哲)‘高才’才德过人。‘勇’是大志大愿,有强烈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哲’是对一切深广无际的道理都明白。这里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过人,他具有坚强的大志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并且对一切事理都通达明了。
  (2)(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3)(信解明记)‘信’,信佛所说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师教导。‘解’对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明了,‘记’是不忘记(这是讲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4)(殊胜行愿)‘殊胜’特殊超胜。‘行’行为,‘愿’愿心。‘殊胜行愿’,指法藏比丘所发的超过一切诸佛菩萨们在因地时所发的大行大愿(指以后的四十八愿)。
  (5)(念慧力)五根、五力中的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称为根。五根是:1、信—深信不疑 2、进—精进不退 3、念—忆念不忘 4、定—一心专注 5、慧—智慧。)‘力’是所生的善法产生强而有力的作用,能断烦恼,所以称力。这五种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基本条件。
  (6)(增上其心)‘增上’增长上进。‘其心’是他的信心、愿心、行心。
  (7)(踰)超越。
  往诣(1)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2)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解》法藏比丘回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的住处。见了老师,恭敬的顶礼长跪,向佛合掌,以偈颂来赞佛,并在佛前发了广大的心愿。偈颂的内容是:
  《注》
  (1)(往诣)到。
  (2)(伽他)印度语,中文叫‘孤起颂’。‘孤起’是与前后经文没有重复;‘颂’是赞颂,类似中国的诗歌。
如来微妙色端严(1)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2)
  《解》如来微妙的身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没有任何人能与佛相等;如来的智慧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之中都显得黯然失色,好比灯光在太阳光下一样。
  《注》
  (1)(色端严)身相端正庄严。‘色’是身相,‘端’端正,‘严’庄严。
  (2)(匿曜)光明隐而不显。‘匿’是隐藏,‘曜’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1)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解》世尊能以一种音声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都像是佛在说自己的语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同时佛又能示现微妙的身相,一切众生见了都认为佛是自己的同类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欢的身相。
  上两首是赞叹佛光明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
  《注》
  (1)(随类)随著各个不同种类众生的语言。
愿我得佛清净声(1)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2)
通达甚深微妙法(3)
  《解》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法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了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清净声)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
  (2)(戒定精进门)‘戒定’指戒定慧三学。‘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1)
超过无边恶趣门(2)
速到菩提究竟岸(3)
无明贪嗔皆永无(4)
惑尽过亡(5)三昧力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嗔,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
  《注》
  (1)(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比喻烦恼。
  (2)(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是恶趣。所以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恶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圆满果报。
  (3)(菩提究竟岸)指圆满成佛。
  (4)(无明贪嗔皆永无)意思是讲一切烦恼永远都断尽了。‘无明’不明白事实真相,就是痴。‘无明贪嗔’这就是说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
  (5)(惑尽过亡)‘惑’指一切无明烦恼,‘过’过失、罪业。‘惑尽过亡’一切无明烦恼、身语过失罪业都不会再造了。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1)
能救一切诸世间(2)
生老病死众苦恼
  《解》法藏比丘发愿,也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做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修行成佛,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恼。
  《注》
  (1)(为彼群生大导师)‘彼群生’指九法界一切众生。‘大导师’能引导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称为大导师。法藏比丘发大誓愿修行成佛,做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2)(一切诸世间)亦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1)
未度有情令得度(2)
已度之者使成佛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常常不间断的修学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大纲领。帮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众生,教导他们了脱生死。已经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众生,再帮助他们圆满成就佛道。
  《注》
  (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二句是讲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一、‘布施’有三种:
  1、财施—用财物帮助一切众生,果报是得财用无缺。
  2、法施—为一切众生传授佛法及世间法,果报是得聪明智慧。
  3、无畏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果报是得健康长寿。
  二、‘戒’即持戒。归纳为三种:
  1、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
  2、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
  3、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
  ‘持戒’引申为守法。国家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必须尊重、遵守,这都是持戒的范围。
  三、‘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体分三类:
  1、人为的加害。
  2、自然灾害。
  3、修行中的种种困难等都要忍耐。
  ‘辱’,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把辱看得比杀头还要严重。所以译经的法师特别在‘忍’字后面加了‘辱’,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
  四、‘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是前进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类:
  1、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的难行之事。
  2、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
  3、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说:
  1、恶事还没发生,努力不让它生起。
  2、恶事已经发生,努力去消灭,不让它相续。
  3、善事没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4、善事已经做了,必须让它继续不停地增长。
  五、‘禅定’,禅是印度话‘禅那’的简称,定是印度话‘三昧’的华语。外不著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禅定就是一心专注不散乱,内心清净,对外境不起妄想执著。
  六、‘智...(●[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佛赞第二十三
  净公上人讲述
  《解》这一品是说十方诸佛都共同宣扬、赞叹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1),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解》佛又告诉阿难,东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又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真实不虚的言语,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注》
  (1)(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出口能盖覆面部到发际。这是无量劫口业清净的果报。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个世界中,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在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种种功德。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恒河沙数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恒河沙数诸佛,也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1),归依(2)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3),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解》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种种功德,都能发起清净不怀疑的信心,一心忆佛、念佛,受持弥陀名号。令他们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发一念清净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说修行,都能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直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注》
  (1)(忆念受持)‘忆’是忆佛功德,‘念’是念佛名号,‘受持’信受坚持不间断。
  (2)(归依)身心归向依止不舍。
  (3)(一念净信)‘一念’指心。‘一念净信’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公上人讲述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解》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真诚心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1),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3)。修诸功德(4),愿生彼国。
  《解》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而作真正出家离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然后奉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行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上辈往生人的条件。
  《注》
  (1)(舍家弃欲)‘家’有四种:1、田宅之家。2、烦恼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弃这四种家;‘弃欲’就是远离种种欲望。
  (2)(沙门)这里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人。
  (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发决定要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4)(修诸功德)修行六度波罗密等菩萨行法。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圆证三种不退转,乃至证得无上佛果。这是介绍上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2)。饭食沙门(3),悬缯然灯(4),散华烧香(5)。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解》中辈往生的人,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一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譬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花烧香。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
  (1)(斋戒)‘斋’清净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训,没有过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场,‘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场,塑造佛像;引申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饭食沙门)‘食’音四,当动词用;‘沙门’在此指出家人。‘饭食沙门’就是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
  (4)(悬缯然灯)‘缯’幢幡,‘悬缯’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灯’是佛前的供具。‘然灯’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思。
  (5)(散华烧香)‘华’同花,表修因。‘散华’是庄严道场,表修习示范布施佛法,庄严社会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烧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净化自己的身心环境。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辈者也。
  《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又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前后围绕,都示现在其人面前,摄受引导他,他即时随化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也是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断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后的品位。‘智慧’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德能。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解》 再说下辈往生的一类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辈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公上人讲述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公上人讲述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解》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真诚心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1),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3)。修诸功德(4),愿生彼国。
  《解》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而作真正出家离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然后奉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行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上辈往生人的条件。
  《注》
  (1)(舍家弃欲)‘家’有四种:1、田宅之家。2、烦恼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弃这四种家;‘弃欲’就是远离种种欲望。
  (2)(沙门)这里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人。
  (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发决定要在这一生,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2-18 18:29
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4)(修诸功德)修行六度波罗密等菩萨行法。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圆证三种不退转,乃至证得无上佛果。这是介绍上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2)。饭食沙门(3),悬缯然灯(4),散华烧香(5)。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解》中辈往生的人,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一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譬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花烧香。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
  (1)(斋戒)‘斋’清净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训,没有过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场,‘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场,塑造佛像;引申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饭食沙门)‘食’音四,当动词用;‘沙门’在此指出家人。‘饭食沙门’就是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
  (4)(悬缯然灯)‘缯’幢幡,‘悬缯’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灯’是佛前的供具。‘然灯’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思。
  (5)(散华烧香)‘华’同花,表修因。‘散华’是庄严道场,表修习示范布施佛法,庄严社会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烧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净化自己的身心环境。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辈者也。
  《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又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前后围绕,都示现在其人面前,摄受引导他,他即时随化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也是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断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后的品位。‘智慧’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德能。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解》 再说下辈往生的一类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辈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礼供听法 第二十六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礼供听法 第二十六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净公上人讲述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