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0467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0-28 12:38
標題: 0467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7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24 册 No. 0467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三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法会因由。

  斯谓。标举提纲科文释义之辞。乃依昭明太子所判。谓之法会因由分第一。言此说法之会。皆因佛入城。乞食之由也。

  教起根源。

  此四字。就是解释法会由因之义也。法即教法。会即人天众会。欲得教法兴起。必须会集人天。因由。即根源也。

  如是法。我佛宣。

  此科。如是我闻。今言我佛宣者。当尔之时。佛将入灭。阿难请问四事云。经首当安何名。佛言。安如是我闻。是佛亲口自宣说也。

  舍卫国中。乞食为先。

  此科。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人。入舍卫大城乞食。故云。乞食为先矣。

  次第乞已。本处安然结跏趺坐。终日默无言。

  此科。佛入城中。次第乞食。佛心平等。不拣贫富。令人均种福田也。本处安然者。此科还至本处。饭食已讫。结跏者。此科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即敷尼师坛而坐也。终日者。佛乃无言入定也。前乞食。以资色身寿命。此入定以资法身慧命。又乞食令他种福。说法令他觉悟。是利他之道。入定乃返本还源。自受法乐。是利己之道也。

 金刚般若智  个个体如然  白云消散尽
 明月一轮圆

  起句。是法喻齐彰。乃唐梵双举。呈句。明般若之智。人人本具也。白云消散者。以般若智。照破五蕴。能空四相。犹如白云消散尽。而显明月当空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者。即后秦姚氏也。三藏者。即经律论。三藏也。法师者。传译弘通之人也。鸠摩罗什者。略梵语。具云。鸠摩罗琰耆婆。此云童寿。谓童年。有老成之德。什者。以斯法师。深通此方文字。华梵兼举。故称罗什。译者。翻梵语。成华言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至)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曰。如是者。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者。说此般若之时也。舍卫者。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国也。祇树者。祇即匿王之太子。祇陀。名也。树是祇陀所施。故云祇树也。给孤者。有一长者。名须达拿。常施孤独贫穷。故云给孤独也。园者。惟祇陀太子有园。长者欲买建寺。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我当卖之。须达运金。布八十顷园而满。是太子不受其金。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故曰。祇树给孤独园也。大比丘者。言得道之深。乃菩萨阿罗汉之类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优楼频螺等五百人。那提三百人。伽耶二百人。舍利弗一百人。目犍连一百人。耶舍长者五十人。故云。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尔时者。彼时也。佛为三界之尊。故为世尊。食时者。正当午前。将行乞食之时也。着衣持钵者。着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条大衣也。持钵。而持四天王。所献之钵也。入城者。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轮王子。尚自乞食。为欲教化众生。舍离憍慢也。又为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于其城中次第乞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还至本处者。乞食而归也。饭食已毕收衣钵洗足者。谓收起袈裟。于钵盂。然后洗足。以佛行则跣足。住则必洗也。敷座者。乃敷设高座而坐入定也。天台智者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证三空理。加趺示入禅。

  调御师。亲临舍卫。威动乾坤。阿罗汉。云集祇园。辉腾日月。

  调御者。十号之一也。亲临者。降临赴感。有威可畏。有仪可则。即正容悟物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杀贼。谓杀烦恼贼。即千二百五十之众。如云而来集于祗园。各各神通变化。光明洞达。故云辉腾日月也。

  入城持钵。良由悲愍贫穷。洗足收衣。正是宴安时节。

  入城次第行乞。是佛悲愍之心。令其种福。洗足者。前入城行乞。是利他之意也。此收衣宴坐。是利己之意也。故云。宴安时节也。

  若向世尊。未举已前荐得。犹且不堪。开口已后承当。自救不了。

  此是科家。以祖师门下之机。单明向上一路。若向世尊未举已前会得。可谓。释迦不出世。四十九年说。达磨不西来。少林有妙诀。于斯荐得。犹且不堪。若向世尊开口已后承当。依文解义。纸上钻研。思虑而知。意解而会。故云。自救不了也。

  宗镜急为提撕。早迟八刻。何故。

  科家意云。我前来与诸人。提持此事。还是迟了一时也。一时者。八刻为一时。又云。昼夜十二时。总一百刻。每时八刻。还有四刻。在子午卯酉时中也。何故者。重审之辞也。重审上义。何故不堪。何故不了。又迟八刻者也。

 良马已随鞭影去  阿难依旧世尊前

  良马者。昔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领会而去。阿难白佛言。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佛言。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科家引此之义答之。若向世尊未举已前。会得此理。如外道向默领悟。似良马已随鞭影去也。若向世尊开口处。承当此理。如阿难依旧向世尊。言上寻讨也。

 乞食归来会给孤  收衣敷座正安居
 真慈洪范超三界  调御人天得自如

  前二句。颂佛仪范。后二句。令人仿效。悉获利益。真慈者。赞佛也。佛真三界之师。四生之父。若人仿效承袭乞食。说法利生。即得超出三界。调伏御化一切人天。一切有情皆成佛道。得自如也。

 西方宝号能宣演  九品莲台必往生
 直下相逢休外觅  何劳十万八千程

  前二句。依教而修。若能专心。持念弥陀圣号。必得往生九品莲台也。后二句。消归自己。莫向外求。直下相逢。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优昙云。自性弥陀无别念。佛行佛坐佛同眠。自从这里相逢后。弹指高超八万千。

 百岁光阴瞬息回  其身毕竟化为灰
 谁人肯向生前悟  悟取无生归去来

  前二句。叹无常迅速。身不久留。如目睛一瞬。气息一出。言百岁光阴。刹那便过也。其身毕竟者。此身毕竟化为灰尘。识心随业牵去也。后二句。既是此身不久。终归变灭。好向生前悟取此心。不生不灭。真常真乐。故云。悟取无生归去来也。

  善现启请。顿起疑心。合掌问世尊。云何应住。降伏其心。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善现启请分第二。盖善现请佛说法。为众决疑。故立此名也。顿起者。言善现这一启请。即为当来有情众生。所以顿然而起疑心。请问世尊。而为决通也。合掌者。此科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也。云何应住者。此科世尊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

  佛教如是。仔细分明。冰消北岸。无花休怨春。

  此科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如是安住理中。如是降伏烦恼。说得仔细明白。无有藏隐。须菩提于此。领解佛意。故应云。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也。冰消北岸者。此总科须菩提。问安住降伏。佛答如是住。如是降伏。如阳春一布。万物生辉。冰消北岸。花发南枝也。无花休怨春者。科家意云。佛如此酬答。太煞分明。汝等后人。不悟如来所说之旨。似枯木无花。蕉芽败种。莫怨春光。不曾与你。自恨无枝叶。莫怨太阳偏也。

 金刚般若智  莫向外边求  空生来请问
 教起有因由

  前二句。叮咛切嘱。此般若智。当人本具。莫向外求。后二句。明须菩提。这一问佛。是为当来众生。起教之因由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至)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曰。长老者。以德长年老也。须菩提解空第一。于此般若。是当机人。欲发起此经。为众请也。从座起者。请佛说法。恭敬之仪也。右膝着地者。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今欲说般若正道。用正去邪也。诸佛希有者。如优昙华三万年开金华一次。乃得一现耳。善护念者。为护念根熟菩萨。记云。根熟者。三贤已上菩萨。信根成熟。永无退转。佛即护念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根未熟菩萨。记云。十信菩萨。信根未成熟故。付者。将小付大。嘱者。嘱大化小。如此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善男女者。即未发大乘心之凡夫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云何应住降伏者。须菩提意云。虽发此心。未知修何等观。降伏烦恼。故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摄散乱。见思尘沙烦恼也。善哉者。佛深许。须菩提所问奇妙。故云善哉。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汝今谛听者。谛则谛审明白。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应如是住者。佛答须菩提。既发菩提心。应当安住谛理。降伏惑心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也。闻佛所答。如是发心。如是应住。如是降伏。即便领解。故应之唯然也。如夫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闻之曰。唯。即应之速而无疑也。愿乐欲闻者。盖为众生请问。而发起此教也。

  昔奇哉之善现。赞希有之慈尊。悲怜浊世众生。咨决菩提心要。

  此是科家。赞美须菩提奇哉。昔日请佛说法。赞叹希有。如优昙华三万年方始一现。故云希有也。悲怜众生者。是他善现慈愍之心。为五浊恶世有情众生。咨请佛决通。菩提心之总要。故云奇哉也。

  可谓。一经正眼。三藏绝诠。千圣不传。诸祖不说。

  一经正眼者。即烁迦罗金刚坚固眼也。明经中须菩提。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佛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单显菩提心。为金刚经正眼也。三藏绝诠者。似此菩提心。三藏之文。诠注不及。故云绝诠也。千圣不传者。呈上正眼绝诠之道。可谓。向上一路。千圣不游。如云。父母未生前。凝然一相圆。释迦犹不会。迦叶岂能传。

  如是降伏。扁舟已过洞庭湖。护念叮咛。何啻白云千万里。

  科家意云。此理。既是三藏绝诠之道。诸祖不传之旨。今日世尊说个如是降伏。早是扁舟已过洞庭湖。于理中去之远矣。护念叮咛者。科家云。如来说个护念。说个付嘱。不止白云万里而矣。如云。声前一句口如眉。佛祖从来总不知。

  为甚么如此。

  此是科家。重审上义。因其扁舟已过。白云万里。下文伸答。

 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而今不得妙

  言此菩提心。自过去毗婆尸佛。至释迦牟尼佛。以心传心。佛佛授受。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至今不断。谓之传心。端的此心。有何传受。可谓。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而今。诸方赚举。故云。不得妙也。

 问处孤高答处深  妙圆真净不须寻
 瞥然如是知端的  默契菩提大道心

  此四句。颂经文之义也。问处孤高者。即须菩提所问。云何应住。今既发菩提心。便要修菩提行。然后成菩提道。欲修此行。未知以何谛。安住即是。又问欲修菩提行。十使烦恼妄念之心。于一刹那顷。有九百生住异灭。相续不断。以何等法降伏妄心。如此二问。其实孤高也。答处深者。佛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乃全体显露。如即真如之理。是即允许之辞。三谛真如之理。三谛融通。应当称理而修。方才许是。世尊答此。两个如是。其实深也。妙圆真净者。明问处甚深。答处微妙。显密圆融。真实清净之道。故云。妙圆真净也。不须寻者。指示行人。向佛答处会取。再不须别处寻求也。瞥然如是者。明须菩提。向佛两翻答处。就知端的。默识心通。领其旨趣。即得契合菩提大道也。

 阿弥陀佛元无相  遍界明明不覆藏
 文潞尚然修净土  东坡犹愿往西方

  前二句。明阿弥陀佛。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故云无相。遍界明明者。言弥陀法身。周遍法界。无有覆藏也。后二句者。引古劝今也。文潞公姓文。讳彦博。守洛阳。尝致斋。往龙华寺。瞻礼圣像。忽见像毁堕地。略不加敬。但瞻视而出。傍有僧曰。何不作礼。曰像毁矣。吾何礼乎。僧曰。先德道。譬如官路土。人取以为像。智者知是土。凡人谓像生。后乃于行时。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公闻之有省。盖悟无生之生。幻相宛然。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法忍。自然契矣。由是慕道专念弥陀。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尝少废。每发愿曰。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则劝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也。如如居士赞曰。知君胆气大如天。要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东坡者。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元祐初。除翰林。迁内翰。初参东林总禅师。与论无情话有省。遂献投机偈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公谪黄州。又谪惠州。仍被命迁儋州。南行之日。携阿弥陀佛像一轴。人问何故事。答曰。往生西方公据也。时作者咸曰。东坡笃信无疑。实净土之果人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物。命工胡锡。画弥陀像。自制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在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然先生云。既以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此同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非生灭。然东坡四句。与经符合。可谓冥契佛心者矣。

 才出胞胎又入胎  圣人观此恸悲哀
 幻身究竟无香洁  打破画瓶归去来

  才出胞胎者。五母子经云。时一沙弥。七岁出家得道。自识宿命。而笑曰。故我一身。令五母悲恼。为第一母子时。邻家亦生小儿。与我同年。然我命短。母见邻子即悲恼。为第二母子时。天命早亡。母若见人乳儿。即为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而亡。母见人儿类我食时。即为悲恼。为第四母子时。少年先死。母见同辈娶妻。即为悲恼。为第五母子时。七岁出家。我母忆念。即为悲恼。故云。才出胞胎又入胎也。圣人悲哀者。见六道众生。妄念不止。轮回不息。故恸悲哀也。幻身究竟者。因幻化而成。有七种不净。一种子不净。此淫欲身。从无明贪爱。烦恼为种子。二爱生不净。此身从父母。赤白滴和合。托识其中。三住处不净。此身处母胎。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四食啖不净。在母胎中。唯食母血。五初生不净。此身产时。与血俱出。臭秽狼籍。六举体不净。此身薄皮之内。脓血遍一切处。七究竟不净。此身死后。胖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也。今言此身。从生至究竟。无有香洁。所以大觉琏云。屎尿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处。九孔常流不净坑。六门尽是狼籍铺。打破画瓶者。昔有一初果人。托阴有昏。不知宿命。后纳一妻。房事无休。夫出远行。素供一僧。忽来。问主在否。曰。不在。僧欲回。妇留斋。向僧具诉上事。僧曰。但向他道。汝须陀洹人。太甚贪之。如此三说。夫闻之宿命即通。遂乃愧乎。从此止息。晏坐不卧。妻却怒恨曰。厌汝频繁。孰言止息。夫言汝不知道。我知道了。妻每问此。夫必此答。妻会父母共问此。夫亦如此答。夫以画瓶。令妻抱持云。汝若能知此中何物。吾便依汝。妻遂爱惜如宝。一时偶失足扑落地。浑身粪秽。妻甚嫌恶。夫曰。吾识破汝。亦如画瓶。其妻省悟。遂舍红尘。归向佛道。故云。打破画瓶归去来也。

  大乘正宗。指示叮咛。空生意分明。如是应住降伏其心。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大乘正宗分第三。此经以菩提心。是大乘中之正宗。盖佛教菩萨六度。令一切众生灭度。故立此名。指示叮咛者。言佛重重切嘱之义。前分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此又言应如是降伏其心。故云叮咛也。空生意分明者。言须菩提蒙佛叮咛。其意开廓分明。以大乘菩萨。六度圆修。三观一体。普令含识。皆证菩提涅槃也。如是应住者。此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此中不言安住。单言降伏者。既是降伏妄心。必然安住大乘。即是真心者也。

  四生六道。无我无人。谁归灭度。拈来却在心。

  此科经中。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也。四生者。即胎卵湿化也。六道者。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也。无我无人者。此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科主意云。既四生六道。无我人等四相。即是不颠倒心。谁归灭度。了生佛一如。即是常心。故云。拈来却在心。即第一义心也。故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是也。

 独坐寂寥寥  平地起波涛  风来波浪起
 水涨见船高

  前二句。言大乘正宗。所显涅槃妙心。生佛具足。本无灭度。故世尊前来。收衣宴坐。故云独坐寂寥寥也。平地起波涛者。因善现启请。世尊应机而酬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即是平地起波涛也。风来波浪起者。科家意云。波浪因风而起。此大乘正宗涅槃妙心。因问而有说也。故云。水涨见船高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至)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曰。此言大乘正宗者。以九类生。悉入涅槃。故为此经之宗也。佛于此。招告当机。菩萨如是降伏其心者。言降伏见思二惑。尘沙烦恼之妄心也。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一切者。是总标也。众生者。是别列九类众生也。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至诸天。下自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边。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也。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虮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者。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经云。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皆是也。上四者。谓欲界众生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欲矣。此之谓色界也。若无色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也。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以天人唯有想念。不复有色身故也。自此以上。皆谓之无色界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也。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八万劫而已。我皆令入涅槃者。我者佛自谓也。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者。言灭尽习气。度生死海。同证圆满清净涅槃也。如是灭度。乃至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言九类生。虽业果不同。无非自业缘而生。故实无此众生也。此菩萨发心化之。而得涅槃。实无一众生入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言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真常心也。若见可度。即生灭心也。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可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何以故者。明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也。若菩萨有我相等者。是佛招告当机。如菩萨。心存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以有能所故。同于众生者哉。

  涅槃清净。尽令含识归依。四相俱忘。实无众生灭度。如斯了悟。便能脱死超生。其或未然。依旧迷封滞壳会么。

  涅槃者。即圆满清净。真常湛寂之理也。佛令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运以慈力。令一切九类含识之众生。悉令归向涅槃。故云我皆令入涅槃也。四相者。即我人众生寿者。即四颠倒也。今以大乘。离四相四颠倒。故云。四相俱忘也。四相既无。无生可度。无佛可成。何灭度之有哉。可谓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虚花也。如斯了悟者。科家意云。行人如此了悟我人等四相。无涅槃灭度之执。豁然大悟。便能超出二种生死。证大涅槃也。其或未然者。其或于此四相。不能了达。依旧被无明之所封蔀。生死胎壳之所缠缚也。会么者。审察也。如上所言。会么不会也。

 生死涅槃本平等  妄心尽处即菩提

  此二句。是伸答上义也。果能会得真常之道。生死涅槃。元无异体。菩提妄想。悉是假名。可谓。痴爱成解脱真源。贪嗔运菩提大用。妄想兴而涅槃现。尘劳起而佛道成也。

 顶门具眼辨来端  众类何曾入涅槃
 绝后再苏无一物  了知生死不相干

  此四句。颂经中之义也。顶门具眼者。言。佛具烁迦罗金刚正眼。能照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以空寂故。诸法平等。能辨善现来例端由。世尊付嘱诸菩萨。护念诸菩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此是辨来端之义也。众类何曾者。世尊又于此理上。指出一条活路云。菩萨应如是降伏。所有一切众生。令入涅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云。众类何曾入涅槃。绝后再苏者。此明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谓之绝后再苏。无有一物。无涅槃可入。无生死可出。方是了知生死不相干之地。可谓。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也。

 七重宝树人人有  九品莲花处处开
 不涉一程亲见佛  圆音时听悟心怀

  此四句。言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七重宝树。九品莲花者。即极乐世界之境也。人人有。处处开。乃直指莲邦而不远。只在当人也。不涉一程者。此明自性弥陀不离方寸。唯心净土岂向外求也。圆音时听者。不但只是见佛。又能时时听法。可谓。松风涧水琅琅语。尽是潮音与梵音。此无情说法之义也。

 掷却阎浮似草鞋  更无一物可开怀
 灵明一点辉千古  超日月光归去来

  此四句颂。叹世劝人也。阎浮草鞋者。言众生贪着五欲等种种之乐。如一只破草鞋相似。最为鄙贱。五欲之中。无有一物。可作开怀为乐之法也。灵明一点者。此这一点灵明。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可作开怀之法。明超日月之光。故云。超日月光归去来者也。

  妙行无住。日月分明。本体离根尘。四维上下。朗耀无穷。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妙行无住分第四。言菩萨所行之行。于一切法。心无住着。故云妙行。不即不离。故曰无住也。日月分明者。呈上妙行无住。已达三轮体空。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悉皆如空。如此指示。似日月光。甚是分明也。本体离根尘者。此之妙行。不住六尘。不着六根。内外根尘。皆悉空寂。故云。本体离根尘也。四维上下者。此科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施之福。称理而周。犹如虚空。四维上下。朗然明耀。无穷无尽。不可思量者矣。

  世尊指教。一一分明。空生信受。莺来处处春。

  此科世尊指教。即指教菩萨。无住相布施。但应如所教住。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故云。一一分明也。空生信受者。即领荷之辞。菩萨既不住相布施。不着六尘。其福犹如虚空。法法皆为布施。尘尘尽是菩提。故喻如莺来处处皆春。那里不是发生之处。所以云。色自色兮声自声。新莺啼处柳烟轻。门门有路通京国。三岛横斜海月明也。

 摩诃般若宗  性相体皆同  四生并六道
 尽在默然中

  摩诃般若者。指此大般若智为宗也。性相者。即性相二宗。于此般若事理虽殊。同一法界真心。故云体皆同也。四生并六道者。明四生六道。从一法界真心变现。而有十法界之异也。故云。尽在默然。心体之内也。

  ○妙行无住分第四。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曰。此分大意。言菩萨行施。于法不生执着。谓之妙行。于五尘等法。其心不住。谓之无住也。复次者。此乃叙经。明佛再说也。亦乃连前起后之辞耳。于法应无所住者。此明菩萨行布施之时。皆应无住。不见我为能施人。不见他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轮体空。谓之无相布施也。何以故者。此徴问之义。佛答须菩提。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云。东方虚空可思量不者。佛乃引喻证法也。四方四隅上下。总为十方。佛问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佛所以借此虚空无边。喻所行布施称理而周。故所获功德。亦不可思量也。佛又云。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者。此诫劝菩萨。当如佛所教。而安住于大乘也。傅大士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住相布施。犹日月之有穷。不着六尘。若虚空之无际。自他俱利。福德难量。

  科家意云。布施有二种。有拙施。有巧施。此住相布施。人天受福。福尽还坠三途。以有为之法。必有穷尽。如日月有出有没。故云有穷也。谓之拙施。可谓。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也。不着六尘者。此明不住六尘之相。谓之巧施。若十方虚空无有边际。不住相布施亦无边际也。自他俱利者。此明菩萨无住明布施。心无取着是自利。亦是理观也。能行布施。广济贫乏。是利他。亦是事观也。二事兼行。故云。福德难量也。

  豁然运用灵通。廓尔纵横自在。且道还有住着处么。

  运用灵通者。明菩萨。运用施度。通于五度。即戒。忍。进。禅。智。故云灵通。外则不着六尘内。观六度圆修。故云。廓尔纵横自在也。且道者。科家徴问前义。上来既是如此。这里还有住着处么。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妙体本来无处所  通身何更有踪由

  此二句。答前无住所也。妙体者。明此真心之体。已绝色相之形。谓之体妙。从本已来元无处所。有名呼不得。无位可安排。通身者。明法身无相。遍界绝踪。可谓通身无向背。遍界不曾藏。傅大士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运心檀度契真常  福等虚空不可量
 无影树头花烂熳  从他采献法中王

  此四句。颂经义也。初句。明菩萨行施。以般若大智。运一檀度。摄后五度。智度论云。一念之中能行六般若波罗蜜。故云。契真常也。福等虚空者。果能六度圆修。三谛齐运。如空性无际。施福无边。故云。不可量也。无影树者。无影树。喻真谛。花烂熳。喻俗谛也。采献法王者。行人果能真俗并用。此是大乘圆修之法。从他采献般若法王。可谓。法中王。最高胜。恒沙诸佛同共证者哉。

 步步头头皆是道  弥陀元不住西方
 法身遍满三千界  化佛权为十二光

  此四句。是科家指示行人。斯道不可心外别求。步步踏着实地头头顶挂虚空。皆是其道也。弥陀者。此明自性弥陀。不在西方可。谓一句弥陀有悟由西方不向外边求。头头尽是归家路。了了方知不用修。法身偏满者。此理遍满世界。总是一个法身。何劳妄起知见。分别净秽也。化佛者解难释疑。有难云。既是一个法身。如何又有十二光佛名号。故答意云。虽有十二光佛不同。亦是化佛权为也。十二光佛者。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总是一佛。所化也。

 道过邙山古墓排  淮阴功业事堪哀
 贫富贵贱皆如梦  梦觉来时归去来

  此四句偈。叹贵贱如梦也。道过邙山者北邙山在河南洛阳。皆前代天下官员。命终皆葬于此。新坟旧冢。遍地排列。行人路过此山。嗟而自叹。似淮阴侯韩信。功高天下。位至王侯。当得常在世间。永享荣华则可。何故今朝亦葬于此。惟伴一堆土冢而矣。故云事堪哀也。后二句。总叹意云。不独韩信一人如此。就是贫者。上无片瓦根椽盖覆。下无卓锥之地容身。富者。家有四海之地宝有千库之盈。贵者。三公之位。万钟之禄贱者。使作佣赁。奉侍尊长。虽贵贱差别不同。总是一个无常大梦也归去来者。乃科家诫勉。令人向梦中醒悟觉世浮花。放下万缘单提一念。观想弥陀。同登净土。故云归去来。

  如理实见。分明说破。空生意如何。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如理实见分第五。此言不以身相见佛者。此名称理之见。理本无见。以无见之见。名为实见也。分明说破者。言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佛分明说破了矣。不曾隐藏也。空生意如何者。此科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言前分中。说无住相布施。是成佛之因。恐善现执着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三十二相身。见如来法身不。不者。乃不定之辞也。

  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云来云去。本更无他。沤生沤灭。元非一与多。

  此科须菩提。答佛之义。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言须菩提。悟佛问义。故答。不可以身相见如来。科家意云。身相者。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故喻如云去云来。沤生沤灭。即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本更无他者。言法身无相。元非一叉非异。不堕于诸数。即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可谓。云去云来天本净。华开华谢树常存。

 如如真妙理  湛湛自然观  圆明真实见
 随处得安然

  言如如者。即事即理。故称之为如如也。真妙理者。即法身无妄之理矣。亦本觉真心。即般若实相也。湛湛自然观者。喻法身非相。湛寂凝然。万境虽殊。真心无异。故云。自然观也。圆明真实见者。行人若能于佛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若能于此。真实见得此理。所以处处即得安然。可谓。淫房酒肆寻弥勒。满目青黄更是谁。一切世法无非佛法。一切烦恼总是菩提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曰。此分经义。明称理真实。而见法身也。因前分中。以无相布施求成佛之因。恐善现起疑。执佛果有为身相。认为法身。佛乃呼须菩提。而问之云。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法身。不。须菩提悟佛问义故答云不也。又白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须菩提意云。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今言身相者。即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也。法身者。即无形段相貌。故答云。不可以身相见也。何以故者。徴问前义。言须菩提自问。何故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乃自答云。如来所说身相。非是真实。应缘而现。故云即非身相。谓无有真实身相也。佛告者。是佛招告须菩提。印可之义。不但如来身相是虚妄。乃至十法界诸相皆然。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者。佛恐须菩提。闻说虚妄。离相别求真佛。故云。若见诸相非相。了相体本空。即见如来可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元自性天真佛傅大士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金身显焕。巍巍海上孤峰。妙相庄严。皎皎星中圆月。

  此科。可以身相。见如来之义也。赞佛相好。微妙庄严。可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相。者矣。

  然虽如是。毕竟非真。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此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义也。科家意云。然虽金身显焕如此。是应化之身。约法身上。毕竟非真也。真非真恐迷者。此言凡夫。错认八识为真理。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论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只恐分别执为我。温陵曰。梵语陀那华言执持。谓执持根身种子。起现行故。即第八阿赖耶也。含藏种子为习气。积生识浪为瀑流。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迷自性而外求。故权小教中。不开演也。

  且道。意在于何。

  此是科家。徴问之义也。既云身相非真毕竟如何即是。下文伸答。显露而矣。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此二句。真妄不分。心境一体也。意云色身不离法身。法身不离色身也。一月普现者。言一月喻法身。一切水喻万境。故法身遍在一切境上。优昙颂曰。境智如如绝证修。更无间事滞心头。情尽见除消息断。一轮明月挂中秋。所以道。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

 报化非真了妄缘  法身清净广无边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此四句。颂经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云。报化非真也。问云。既报化非真。何必用耶。答云。虽分报化元一法身也。因机有妄缘分别。故有报化之应若了妄缘。元一清净法身。何有分别之说也。千江有水千江月者。呈初一句。机喻千江。月喻法身有水此月皆现。实非天上真月。故云。报化非真了妄缘也。万里无云者呈第二句。法身清净广无边也。

 人命无常呼吸间  眼观红日落西山
 宝山历尽空回首  一失人身万劫难

  前二句。叹人命不久留。时不可待。后二句。引喻勉人。不可错过也。人命无常者。如朝存夕亡。刹那异世。故喻如红日落山。须臾便没。宝山历尽者言人从无。量劫。得个人身。如须弥山。辊芥投针相似。今此身。喻如一座宝山。有人于此宝山中。若取寸草焚向炉中。烟气到处土木瓦石。楼台殿阁悉作黄金。因名为宝山。既是经过游历此山。不可空手而归。若不取一草一叶归家。可谓痴人矣。喻人不以此身。修戒定慧。不但空回。又恐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者也。

 稽首弥陀真圣主  身乘七宝紫金台
 四十八愿常无间  摄受众生归去来

  前二句言能礼之机起观。观所礼之佛。故稽首而礼。佛身相好宝座庄严。佛身乘七宝金台。一一观想分明瞻礼。此名俗谛礼也。后二句。言四十八愿者佛因中。曾发此愿摄受众生。佛为能摄。机为所摄。以佛因中发愿。故果上不舍因门。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礼我形像。不生我国者我决不成佛。故云。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正信希有。一念无差。心外休取法。心若取法。凡圣皆差。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正信希有分第六。盖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信解受持此经者。名为希有也。一念无差者。若能于一切法不信。唯信般若。名为正信。名为希有。故云。一念无差也。心外休取法者。此言三界唯心。万法为识。性宗云。出真心外。无片事可得。又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若能如此。岂肯心外求法也心若取法者。言四圣六凡。各有取着之执故虽一理。所证有差。若无取着。有何差别。此明若心取相。则着我人。若取法相。亦着我人。故云。凡圣皆差也。

  心若无念。却被云霞。圆明一点。春来树树华。

  此科。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行人。若执着非法相。一向执空都无一法。名为无事界。成断灭空无。乃无想天之种类。故云。即被云霞也。可谓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似太虚生闪电。圆明一点者。此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之文。言。行人到此。已破人法二执。证二空之理。不生偏见。双眼圆明圆则无不包容。明则无不照彻。若识得此一点圆明之心。如春普至大地生辉。故云。圆明一点。春来树树华也。

 邪心俱荡尽  正信勿生疑  念念无差别
 处处发真机

  邪心荡尽者。即前第四分中。菩萨行施不着六尘。第五分中。无相见法身佛。故名邪心俱荡尽也。正信者。即此第六分中。唯信般若。名为正信。于前无住布施。无相见佛。心不生疑。故云勿生疑也。念念无差者。行人已证人法二空。心无四相。凡圣无差。故乃念念无差。处处真机发现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注曰。此分之名。为正信希有分。以须菩提。闻前无住行施。即是因深无相见佛。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末法恶世之中。迷钝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心生疑惑不能生信。故发此问。望佛决疑。令生实信者哉。

  【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至)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注曰。莫作是说者。言佛恐坏末世众生。实信之心。故且告之。以莫作是说。我灭度后后五百岁。即二千五百年后。当末法恶世之时。若有人。修戒定慧三学者。于此般若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也。

  【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至)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注曰。当知是人者。即指末世众生能信此法。不于一佛二佛等。种诸善根。必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信者言此众生闻是大乘般若章句。一念生净信者。信此般若能除烦恼。能成出世功德。如来以五眼六通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无量福德。何以故者徴审前义。是诸众生。无复我相等者。此人已离四相人执。证人空理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此人已破法执。证法空理也。既证人法二空。方于般若生信者焉。

  【经】何以故是诸众生(至)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此文返释前义。前来人法二空。即能生信。此即未离人法。不能生信也。若心取相等者。心起妄念。执着四相。即是人执也。若取法相。非法相者。执心外有法。故着四相。即是法执也。此人于般若章句。必不生信也。

  【经】是故不应取法(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曰。是故者。总结上义。以是之故不应取法。是遣法执之情。不应取非法是遣空执之情。有无俱遣。语默两忘。信心清净也。以是义故者乃指上文。所言之义也。佛常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船筏之譬喻。未得渡河须借船筏。既渡之后竟当舍却。汝等比丘亦复如是。未悟真性须借佛法。既悟之后佛法当舍。佛法向当舍去。何况凡夫。外道之法。犹当舍去也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岂劳诠。中流乃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因胜果胜。信心明了无疑。人空法空。真性本来平等。直饶名相双泯。取舍两忘。要且犹存筏见。咦。

  因胜者。即前四分中无住行施。不着六尘也。果胜者。即前五分中。无相见佛也。信心明了者。即此六分中。信此因胜果胜。于般若章句。明了无疑也。人空者。即无四相人执也。法空者。即无不取法相等。之法执也。真性平等者。行人若能。于一切诸法不着。可谓。了达诸法实性本来平等。也名相双泯者。人执有人空名相。法执有法空名相。此二双泯也。取舍两忘者。取于善法。舍于非法。此二两忘也。要且犹存筏见者科家意谓。佛说。我之说法。如筏之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虽能所两遣犹有遣遣之情尚存。故云。犹存筏见也。咦。此是科家。当人不让之义。此喝扫踪灭迹。扫去世尊筏见可谓。眼中拨去黄屑。触处纵横鸟道玄也。

 弹指已超生死海  何须更觅渡人舟

  此二句。答上文之辞也。言世尊说法。如筏之喻渡人。科家把住犹存筏见。此答出不存之意。故云。弹指已超生死海。何须更觅渡人舟。此是不涉修证。不立阶级。不施一功成就楞严之夫定。不披一字。遍览普眼之真经。四句之义顿融。百非之路杳绝也。

 善根成熟信无疑  取相求玄转背驰
 一念顿超空劫外  元来不许老胡知

  前二句。依经。解义也。言此众生。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薰习成熟。今闻此经信解受持。而心无疑惑也。取相求玄者。若是善根不具。取着人空之名相。法空之名相。执着四相。而欲求玄妙之理。转求转远。转逾背驰也。后二句。以衲僧巴鼻一念顿超空劫那畔。无佛无祖。那个道理。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故云。不许老胡知。可谓发迦不出世。四十九年说。达磨不西来。少林有妙诀。

 频伽尚能知归向  孔雀犹闻得化生
 时节因缘休蹉过  楼头画鼓恰初更

  前二句。指出异类尚能念佛。往生净土也。宋元祐间。长沙郡人养鸜鹆鸟。俗呼为八八儿。偶见僧念阿弥陀佛。随口称念。旦暮不绝。因与僧久之鸟亡。僧具棺葬。俄葬之处。见青莲华一枝。掘出。其根从鸟舌根中生出。颂曰。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花发。我辈为人岂不知。乐土本无三恶道。禽声浑是佛宣流当机未尽众生界。啼断春风卒未休。又颂。鹦鹉频伽绕树鸣。妙音和雅正堪闻。殷勤不断缘何事。曲为劳生昧己灵。后二句。劝人不可蹉过时光也。懈怠耕者经云。有一耕夫见佛行过。心中虽喜不去礼佛。或谓何不礼佛。乃曰。耕田未竟。种又未下。若要见佛须待闲暇。佛告阿难。佛难值遇。懈怠如此。斯人已蹉过六佛不得度者。非但今日也。科家意云。有等不精进人。正与此耕夫一般。善人劝云。何不念佛便推托云。因衣食故。终日忙忙未暇念佛。科家道。纵汝昼忙夜岂忙乎。故云。楼头画鼓恰初更。此时间静。正好念佛。若不肯念。只是懒惰。岂非蹉过者哉。

 势至观音悲满怀  宝瓶杨柳洒三灾
 誓随净土弥陀主  接引众生归去来

  此四句菩萨悲心。劝修净土也。大势至菩萨。乃于恒河沙劫前有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以念佛心。得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也。观世音菩萨者。于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观世。音如来。我于彼时。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今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教化众生。彼佛授我。观世音号也。悲满怀者。此二菩萨。以四无量盈满其怀。普化怀生也。宝瓶杨柳者。是二菩萨之器用也三灾者有大小不同。大三灾者。至一大劫尽火烧初禅。水渰二禅。风刮三禅也。小三灾者。至一小劫尽。刀兵疫病饥馑也。菩萨以不思议神力。能以柳头一滴之水。遍洒三灾。故云。紫竹岩阿。观世音九莲池畔现童真。杨枝一点天甘露。散作山河大地春。又云。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后二句。菩萨本愿也。悲华经云。弥陀于恒河沙劫前。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有大臣。名曰宝海而生一子。出家成道。号宝。藏佛入定放光照十方国。光中现无量净秽国土。王见是已发愿云。愿我成佛时。国中无三恶道。皆真金色。种种庄严。佛告王言。汝于西方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第一太子不眴号观世音。第二太子尼摩。号大势至。是以二大菩萨。皆承往昔誓愿。依随弥陀圣至。而接引众生。往生净土。菩萨受记经云。德藏菩萨句佛言。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于何国土。成等正觉。佛言。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彼佛国土。号曰。众宝善集庄严。入涅槃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劫国教化。皆悉无二。此三圣同垂金臂。接引众生。皆生净土者矣。

  无得无说。谁为安名。空生意分明。如来所说。无始无终。

  无得无说者。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无得无说分第七。盖以须菩提答佛之问。无有定法得阿耨菩提。无有定法可说。故名无得无说也。谁为安名者。此科。佛问菩提有得耶。佛法有说耶。须菩提领解佛意。即安个名。为无得无说也。空生意分明者。此科。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此问。佛恐须菩提起疑云。前说无相见佛。如何树下成道也。无法可说。何故四十九年说法也。故发此问。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得菩提。无有定法可说。此是空生意分明处也。如来所说无始无终者。此科。佛问有得有说。正显无得无说之理。故云。无始无终也。意云。通三际而无始无终。括十方而无边无际。乃清净法身无为之理也。

  云生晚谷。月照长空。千法万法。皆从一法生。

  此乃分明指出。无得无说之理。如云生晚谷堪对暮云归未合。远山无限碧层层。长空云扫。明月独辉也。千法万法皆从一法者。此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义言四圣六凡。十法界差别之法。皆从一无为理而生。可谓千途尽向于彼生万法皆从于此出。洞千古之渊源。造万像之模则。

 取舍皆难得  无心体自然  本来常寂寂
 无说亦无传

  此四句。明经中无得无说之理。故佛说得阿耨菩提。则有取有舍。所以难得也。无心者。言须菩提。答佛之问。无菩提可得。无佛法可说故云无心体自然也后二句。叹美之辞其实菩提之道。本来寂寂。无说无传。也可。谓有口说不。得无言心自明。

  ○无得无说分第七。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曰。此分之义。妨疑而问。向说不可以身相见佛。恐须菩提起疑云。既非身。相见佛。云何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此分佛顺疑以问之。言菩提有得。而意显无得也。言佛法有说。而意显无说也。故名无得无说分。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言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无有定实之法可说柰以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但不执着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也。何以故者。徴问前义也。如来所说菩提之法。皆不可取。即无得也。不可说。即无说也。非法者。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也然亦假此法。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总释上文。无定法之义也。所以者何者。此乃释呈上文。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也。意谓。一切贤圣所证者。即不可取。不可说。无为之理也。而有差别者。盖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陀洹之类是也。于无为法。得之深者。则为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有差别也。傅大士颂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得亦非。说亦非。能仁机轮电掣。取不可。舍不可。空生舌本澜翻。且道无为法。为甚么有差别。

  此文。言菩提之道。得也。不是。说也不是无有定法今世尊。说个菩提有得。正显无得。说个佛法有说正显无说。可谓。世尊说法之机轮。如长空电掣相似。东涌西没。无有定止也。须菩提言。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可谓舌本澜翻。如海口鼓浪。航舌驾流相似。所以舌上起风雷。眉间藏血刃也。且道无为者。此是科家出手眼。令人详审。既是一无为理。如何又有差别也。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漉始应知

  此二句。答上问辞。明无为中。有差别所以。如万古碧潭空界月相似。月印澄潭光水不分。看时似有。取之则无。愚者不知水中捞取。枉费工夫徒劳无益。以喻无为中。差别之道。理事难分。心境不二。欲言其有不见其形。欲言其无圣以之灵也。可谓。昭昭于心目之间。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理不可分也。

 云卷秋空月印潭  寒光无际与谁谈
 豁开透地通天眼  大道分明不用参

  前二句。言一色晴空。明月独朗。喻菩提之道。无得无说。如心月孤圆。光吞万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也。后二句。指示行人。正恁么时。祇须着眼不可错过。若于此境此时。豁开通天正眼。岂非大道分明。无得无说。不用参详也。故寒山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西方胜境无明暗  不比人间夜半深
 五鼓分明当子位  一轮正满对天心

  前二句。言西方境界胜妙。无有昼夜明暗。以菩萨之人。各有身光。故不属明暗也。不比此娑婆国土人间。有昼有夜也。后二句。行容无明无暗。不比人间所以。夜六时都与子时一般。昼六时都与午时一般。故云当子位也。一轮正满者。言昼夜常明。无有明暗也。对天心者。即午时者矣。

 休插龙钗与凤钗  莫将胭粉污唇腮
 法身清净元无垢  体露堂堂归去来

  此四句。单诫女人情好庄饰不知法身本净也。初二句。言龙钗凤钗。头上之庄饰。脂粉面门之庄饰。意云。如此庄饰。虽是美好。要且不常辰庄午变。少状则老也。可谓玉带暂时华。金钗非久饰。张翁与郑婆。一去无消息。后二句。指出法身本净。不假庄饰。亦无老少。不迁不变。不更不改。描之不成。画之不就。本来现成。法身清净。元无垢染。万劫不坏。千古常存。故云。体露堂堂归去来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三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