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李炳南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0251810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0-25 18:12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李炳南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0251810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李炳南的讲记敬摘点滴
...,你这一家都不安定,都不和平,你怎么能叫一国安定和平?你要想一家安定和平,你自己一定要身心和谐,你修身;你身心不和,你怎么能教导你一家人和睦相处?所以才说「壹是以修身为本」,这是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底下讲怎么修身,怎么修身就是怎么做人,怎样做个好人,与性德完全相应的人,那你要先正心。正心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才是真人,菩提心是佛心,菩萨、阿罗汉都在这学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把修身的功夫,修身的先后次序,讲得清清楚楚。那么我们就晓得,修身的根本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古时候朱夫子(朱熹)解释「格物」的意思,他说是「穷究事物之理」;要用佛法来说,就是诸法实相,通达明了诸法实相,这叫格物。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很多儒家依照朱夫子这个指导去做,几乎没有一个人做得通。宋朝司马光说得好,司马光他是学佛的,他用佛法来解释,他说「格」是扞格,扞是捍卫、保卫,格是格斗,「物」是欲望,他说欲望。我们要想修身,首先要跟物欲来打一仗,决定不能让物欲战胜,物欲战胜那我们就被它迷了。这个说法说得很好,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常常讲的,跟司马光说的意思完全相同。印祖常说「革除物欲」,我们相信东西方的圣人观点是一致的。朱夫子解释这个不妥当,朱熹解释不妥当。
人的智慧不开,什么原因?被物欲迷惑了,物欲锢蔽真智,蒙蔽了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就迷失了自性。因此格物,用我们佛法来讲,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格物,我们佛门祖师大德这样替我们解释。也就是说,你要真正修身从哪里修起?从断烦恼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物欲是烦恼,你要从这下手。烦恼轻,智慧就长了,致知是智慧生起来,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要不除,哪来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学来的。我们今天学了很多东西,那叫什么?那叫常识,那不是智慧,儒家讲叫「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你念得很多,不是从你自性里头悟出来的,那都还是外面的染污,知识的染污。所以讲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不是你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一定要断烦恼,佛家讲烦恼轻,智慧长。
你看看佛门里面讲的,三大类的烦恼,每一类里面,烦恼的头数无量无边。见思烦恼,就是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执着,执着是见思。如果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执着这个念头都放弃了,你的心清净,你就不生烦恼。你烦恼轻,智慧透出来的时候,叫正觉,你就觉悟了;换句话说,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觉。不觉就是迷,迷就叫凡夫,觉了就叫圣人,所以阿罗汉叫正觉。我们佛法教学的目标,经论上常常讲的是一句话,这句话可以翻译,但是没有翻,还是用梵文音译过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学佛的人终极的一个目标。你学什么?我就学这个,我就求这个。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可以翻的,这叫尊重不翻,是我们佛法教学的目标,总的目标。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所以正等正觉是贤人,正觉是君子,无上正等正觉是圣人,佛法是这么个分法的。
这三个学位它是有条件的,我们讲这三大类的障碍,你要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正觉现前。如果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分别比执着要细,不但不执着,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没有分别了,阿罗汉还有分别。再往上去,起心动念,因为你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你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佛的境界,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最后终极的目标。从哪里开始?从放下执着开始,恢复到你的自性清净心,这叫格物的功夫。
格物之后,下面是「物格而后知至」,你有了格物的功夫,物革除了,物欲革除了,智慧现前,这就是烦恼轻智慧长。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全是障碍,有一样我们的智慧都不能现前,所以要放下。我学佛很难得,头一天见出家人,跟出家人第一次见面就是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就是第一天见面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老人家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我离开他的时候,他送我到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六年就布施,放下,什么都能施;在以前放不下,很吝啬,赚钱不容易,怎么能随便给人?再慢慢学。果然不错,学到六年,真的做到了,所以感应就现前。
那个时候就发心出家,因为我没有家累,我在台湾就一个人,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就一心一意学佛。在出家前两个月我就有预感,我就告诉我一些朋友,大概我出家的愿望快来了。他们问我几时?我说不出半年。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就有法师来请我出家,好像是大概也有一个多月,也不到两个月,来请了九次,我才答应。不是一次、两次、三次我就答应他,我看他很诚恳,我才答应他。所以就有预感。
我出家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来找我,我可以谈条件,就是我不做经忏佛事。我说我出家要研究经教,我要学讲经说法,我不搞经忏佛事,这些他都答应我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做过经忏佛事,一生读书、学教。以后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他鼓励我出来讲经,所以我一出家一剃头,就上讲台,教佛学院。我从教佛学院开始,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四十七年了。这四十七年,年年向上提升,烦恼习气年年要断,不是一下就断得了的,天天都在做这功夫。
功夫愈深智慧愈长,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智慧现前,福报也现前,做什么事情都得心应手,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踰矩」,现在人讲的「心想事成」,确实有这么个味道在。我这个心想事成大概说起来应该在七十五岁,就是最近的五、六年,最近五、六年做事情有心想事成这个意思在。我们没有为自己想,都是为社会想、为众生想、为佛法想,没有为自己想,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一桩事情。这就是「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们现在做到这一步。所以,「物格而后知至」,就是放下而后你才能看破,智慧现前。
「知至而后意诚」,这个知、至,至是有一定的标准,你的智慧达到这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你到这个程度之后,你的意就诚了,也就是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很多同学常常都念《般若心经》,念《金刚经》,里面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金刚经》,你看看江味农居士说得很好,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领;而《心经》,《心经》又是《金刚经》的纲领,二百六十个字,说明宇宙的真相。
我读这个经,读《般若经》,我再做最简单的一个总的总结,我总结只有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看不破的?真能看破、放下,你的心一尘不染,诚了,诚意就出来了。你看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里头,给「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怎么能到一念不生?明了了就一念不生,不明了就胡思乱想,愈想愈错;通达明了了,你什么都不想,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智慧开了,菩提心现前,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这个心现前了。
还有一等人,虽然他没有做到这个功夫,但是我们一般讲善根深厚,那种人很可贵。这就是中国古人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他不变,肯定有成就。一个是上智,上智是什么?他明白了,明白什么?就像了凡先生他对于算命先生很相信,他明白了,一生都是命注定,他什么也不想。他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他,这个很不容易。就问他:你用的是什么功夫?他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想也没用,算了,干脆不要想。云谷禅师则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了不起的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这就是相信命运,相信因果,想了没用处,他还是迷惑颠倒。真正通达明了他了解,知道事实真相,他的妄念没有了。妄念没有,有正念,妄心没有了,真心现前,那是智慧,真智慧,这个不能不知道。
另外一种人,下愚,下愚他真的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很听话。像谛闲老和尚这个锅漏匠,那就是标准的下愚。笨,学什么都学不会,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一生苦不堪言。谛闲老和尚是他的同乡,小时候在一起玩的玩伴,这找到一定要跟他出家。可是出家也不容易,寺庙里面那么多人,你什么都不会,连上殿都不能,人家就排斥你,就讥笑你,你寺庙住不住。老和尚很慈悲,给他剃度了,在乡下找个破庙,没人住的,叫他一个人去住,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一天到晚尽管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他说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老和尚也不给他讲什么好处,就叫他一句佛号念到底。在附近找了几个护法,照顾照顾他。念了三年,你看人家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赞叹他「名山住持方丈、讲经说法的法师比不上你」!他死了以后,站在那儿还站了三天,人家给老和尚报信,在乡下来回要三天,他站着三天,替他办后事。这是什么?这是下愚,所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不费事。
最麻烦就是当中这一段,上不上,下不下,半调子,最麻烦的。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谁?就是为当中这个,上下两头,那太简单,太容易了。所以,下愚不能够轻视,成就很高,而且成就快速。我们最近有听到一位同学,也是念佛往生,这个也算是下愚。年轻的时候也常常跑道场,遇到一位法师告诉他,真正念佛人可以在家里念,无论干什么事情佛号不间断,不必跑道场。他听了这句话就明白了,从此之后干事不说话,心里念佛。什么事都干,佛号不间断,预知时至往生,往生的瑞相希有。老实!所以老实人真可贵,决定不能够轻视,不能轻慢,说他傻,说他愚。他在世的时候,人家都说他傻瓜,他一点也不傻,一天到晚就抱着一句佛号,除这句佛号什么都没有,最后他成功了,他心定了。
你看现在举世之人心不定,我在澳洲,澳洲大学请我到学校去跟学生讲课,我不去。为什么?昆士兰大学我去了一次,学校邀请,来告诉我:法师,你讲话的时候不要超过二十分钟,最好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太长了学生听不下去,就是学生没有耐心,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之后他心就乱了,他就没有心再听,那我还去干什么?所以我说现在学校里的大学生比不上我们佛堂里的听众,我们佛堂你看,我...(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0-25 18:13
乃至于国家的宪法,过若干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就是现在这个社会跟过去几年不一样,条文有很多不适用,法律条文要修订。戒律里面的那些条文也要根据它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不能变,条文是可以修订的,解释是可以变更的。所以法律的解释有大法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解释。譬如佛家的根本戒,根本戒只有五条,实际上只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叫根本戒,这四条戒的条文是不能改变的,但是解释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讲法,小乘的解释跟大乘的解释就不一样,同样的条文,解释不相同,这是我们要明白的。由此可知,戒律的条文都是活活泼泼而不是死的。
学佛持戒非常重要。最近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有十位新出家的同修,所以这次参加受戒有十个人。回来之后跟我见了面,我就告诉他们持戒的重要。比丘戒是得不到的,这是从前蕅益大师说过的。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比丘戒一定要真正的比丘来传授,至少要五比丘才能传戒,南宋以后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比丘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菩萨有,沙弥有,因为菩萨戒跟沙弥戒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来受持,都能够得戒,唯独比丘戒一定要五比丘才能够传授的。所以我们自己的身分要清楚,不要搞错了。
比丘戒的形式还是要受的,弘一大师讲得很好,形式上受,我们自己晓得不会得戒的,受了之后去研究学习,以免世间人讥嫌,说是你没有受过比丘戒,怎么可以看比丘戒本?我也受了,我可以看,可以去学,学一条你就得一条,学两条就得两条,不肯认真学习是不能得戒的。可是最重要的是《沙弥律仪》,清朝初年弘赞大师有很详细的注解,我们细细的把它读一遍,里面差不多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现在人用不上。我们的生活方式跟清朝初年,大概差不多将近四百年前,不一样了。那我们怎么学习?在他注解里面节录现在还能用得上的,我们把这些文节录下来,所以我就做了一个节录的工作。《沙弥律仪》分上下两卷,上卷是十条戒律,下卷是二十四门威仪。威仪用现在话讲是规矩,处事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我们在上卷节录了七十一条,下卷节录了七十条,从节录的这些教训里面我们去体会、去学习,然后知道我们在生活里面处事待人接物怎样做到合情合理合法,自己幸福快乐,别人至少看到你欢喜,不讨厌你,我们目的就达到了。从这里做起。
在世间法里面,前清陈弘谋居士编了一本《五种遗规》,这个书在现在我们此地听说也有不少部。往年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用这本书做为我们的修身教材,也就是身心修养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他是取自于儒家的经论,朱子对于初学人的教诲,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当然这也是古代的。我们要想学习,要想应用在生活上,还得要下一点功夫做节录的工作。用这个标准做为我们生活的规范,处事待人接物应当遵循的守则,达到我们期望的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达到四好的目标。从这个基础上建立信愿行三资粮,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真实的改造命运。
《了凡四训》这本书,它最大的功用就是使我们明白因缘果报的原理与事实,所以印光大师再以道家的《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用这两样东西比照戒律,让我们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这也是很好的方法。印光大师是民国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也有八十年,这八十年的变化实在是非常之大。所以今天我们要认真修学的时候,必须要从古来的这些典籍里面认真去研究、去探讨,再订一份标准符合我们现代人修学,这个才有用处,对我们才有真实的帮助。好,我们这个题就讲到此地。
问: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修学的基础吗?既然是,为什么我们似乎并不深究?三十七道品是否恰似小学的基础?而六度万行就是中、大学的修学?
答: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也都有说明。三十七道品就等于说三十七个科目,这个科目是从小学一直到研究所都不变的。像我们学校里念书,譬如说我们念国文这个科目,在中国学校有国文、有英文、有数学,小学有,中学也有,大学也有,就像这个情形一样。三十七道品是三个科目,小乘有,大乘也有。天台大师讲的四教三十七道品,四教是藏通别圆,由此可知,它是整个佛法的代表,不限定是初学,也不限定是小乘。天台大师所讲的四教,藏教就是小乘,通教、别教、圆教那纯粹是大乘,所以大乘也是离不开三十七道品。由此可知,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说什么法?还是说的三十七道品,讲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三十七道品后面的四个科目,这是代表一切佛法,这个我们要知道。至于六度,三学六度菩萨万行也是离不开三十七道品,都包括在其中。
问:请问师父,我是吃六斋吃素,不是过午不食。平常吃荤,吃荤后漱口能否念佛?
答:念佛求往生理论的依据就是净土三经,净土三经里面没有说吃荤的人就不能往生,吃荤的人不能念佛,三经里头没有这个经文,这找不到,所以你尽管放心。不过素食确实是有好处,特别是中年人。现在社会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我这次到美国来,在加州有个人告诉我的,现在科学家提出警告,我们这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科学家的估计,如果没有办法改善,二十年之后,我们的水都不能喝,水都有毒,空气有毒,这实在讲是很危险的一个警告。换句话说,二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居住,连饮水、空气都有毒,这怎么得了!今天海洋污染,自然环境的污染,这些动物的肉都带有毒素,所以现在人很多怪病,病从口入,都是吃东西吃得不干净。素食蔬菜总比肉食要好一点,可是蔬菜也有农药,也有毒,比较轻一点就是。这不往生不得了,愈看是问题愈严重。念佛是没有障碍的,吃荤吃素,念佛总是好事,不要认为我吃肉了,口不干净,佛都不敢念了,连往生的机会都错过了,这个才是冤枉。所以仔细去查经,没有这一条。
问:我是一心向西方,但未吃长素,是否能如愿?
答:一定会如愿,这个不要担心。
问:吃三净肉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这经上都给你答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条件是信愿行,没有说吃素不吃素,没有讲这个问题。但是祖师大德劝勉吃素,吃素对你身体健康有好处。还有第二,跟众生不结冤业,这也是真的,但是我们跟一般初学的人不谈,跟初学的人谈的时候,他起反感,他不能接受。所以吃众生肉是跟牠结冤仇,所谓是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这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所以最好不跟众生结这些冤仇。在布施里面讲,我们吃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不恼害众生就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
问:念佛或参禅、持咒的时候,有时心中有妄念,要用什么方法除去?
答:念佛、参禅、持咒,方法不一样,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得定。参禅是得定;念佛是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持咒是要得三密相应,三密相应还是禅定,只是名词用得不一样,功夫、境界完全相同。要想除妄念还是用一个方法,用许多方法比较难,一个方法容易。如果你参禅,你就一味去参禅,如果是念佛就专心念佛,不要搞的像现在有些人讲禅净双修。你这是禅净密三修,三修就比较难,专修就比较容易。要讲求这个效果真正是得力的话,理论要清楚,不能怀疑,怀疑是障碍,一定要破疑生信、一门深入,这比较容易。理论上清楚了,像我刚才讲的新加坡的同修,他能把他的财富舍弃,他心定了,心安了。这就是讲你要放下,放不下就是障碍。人生活在世间要生活得很快乐,日子过得很快乐、很幸福,这才是人生。如果天天过得很辛苦,纵然有财富,那都不是人过的日子,那才叫苦,这个要觉悟。财富不一定带给你幸福,真正幸福的人,在财用上不缺乏就很幸福。我样样都不缺乏就很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